艺术教育民间艺术论文

2022-04-19

教育的本质是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核心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亦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艺术教育民间艺术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艺术教育民间艺术论文 篇1:

浅析高等艺术教育对民间艺术保护的作用

【摘 要】民间艺术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社会发展,民间艺术遭遇日趋没落的尴尬境地。因此,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而艺术教育在当下蓬勃发展,文章主张通过高等艺术院校保护民间艺术,可以从课程、教材、科研、博物馆等方面开展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艺术教育 民间艺术 保护

民间艺术是民俗文化的象征,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是我们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自古以来,民间艺术的传承都是师徒传承,口传心授,鲜有专门的学校教育培养人才。而如今,保护民间艺术刻不容缓,蓬勃发展的高等艺术教育却是极好的契机,高等艺术教育能够有效地保护民间艺术。

艺术的教育功能与艺术教育的发展

艺术具有审美价值,亦有教育价值。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艺术的教化功能,对语言文字尊崇文以载道。如唐代柳冕《答徐州张尚书论文武书》中说:“夫文章者,本于教化,发于情性。本于教化,尧舜之道也;发于情性,圣人之言也。”①对绘画类造型艺术也强调存鉴戒的作用。如三国时期曹植说:“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首;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②唐代的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其著作《历代名画记》中提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③他把绘画的功能提到新的高度。

古代的艺术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传承,与现代的艺术教育有很大差别。中国艺术教育开始于近代。一般认为清末的工艺教育是现代艺术与设计教育的开始,蔡元培、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陈之佛等人是中国第一批现代艺术教育家,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奠定了基础。在当下,艺术教育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十余年的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迅速,规模惊人。高等艺术教育包括很多层次的院校,除了专门的艺术院校之外,还在综合大学、师范大学、单科大学等学校下设很多艺术类、设计类的二级学院,从2007年之后,全国每年招收艺术与设计专业的学校都有一千多所,每年录取的艺术类考生都在50万人左右,可见中国当下艺术教育的巨大影响。

民间艺术及其发展现状

从古至今,民间艺术一直是俗文化的象征。古代因为社会等级因素,将下层百姓创造的艺术称为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紧贴老百姓社会生活的文化艺术形式,渗透在百姓衣、食、住、行、用的各个方面。随着社会经济、文化观念、消费方式的变迁,传统的民间艺术逐渐失去了生存土壤,走向衰败乃至消亡。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物质文化的发展,而任由精神文化的没落。自20世纪后半期至今,社会各界都号召对民间艺术进行保护,以期民俗文化的延续,保持文化生态的平衡。民艺学家张道一倡导建立“民艺学”专门研究民间艺术的发生与发展、性质与定位、功能与作用、流传与传承、类型与风格等,强调民间艺术是“母性的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根之所在。“民间艺术虽然表现得粗糙一些、单纯一些,没有宫廷艺术那样富丽堂皇,也没有文人艺术那样精细雅致,但民间艺术更鲜活、更质朴、更淳厚,更富有生命力。她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基础”。④

民间艺术的保护光靠创作者自身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民间艺术的创造者多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农民,他们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基本上靠师徒传承或者家族传承,基本上没有学校教育传承。这使得民众在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是社会工程,需要各界的助力。而中国的高等艺术教育机构无疑可以提供十分有效的保护途径,促进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

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1903-2002年)先生早在1986年“保护民间文化座谈会”上就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民间文化的保护,希望“在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开展我国民间文化史和民间文化学的研究工作,并及时公布此类研究成果;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应开设民间文化的讲座,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⑤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强调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⑥很显然,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之中。两个概念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但很大一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存在于民间艺术之中,它们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近十余年以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冯骥才的带领下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作出巨大努力,在社会上逐渐普及“民间艺术保护”的观念。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的确,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在保护民间艺术方面应该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高等艺术教育对民间艺术保护的方法

通过艺术教育能够对民间艺术的保护起到良好的作用。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在高等艺术教育院校开设民间艺术课程和讲座,讲民间艺术引入艺术教育教学体系,普及大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强化民间艺术保护意识。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多彩,广义来说,包括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表演等,狭义来说一般指造型艺术,如皮影、泥塑、年画、农民画、剪纸、面塑、糖画、风筝、刺绣、印染、玩具、木偶、戏曲表演等内容。这些能有效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艺术与设计类院校加入合理的民间艺术教学内容,将会直接启发艺术创作或者设计创意。其实现代艺术的很多创作手法都是受到民间艺术的影响。正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的那样“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⑦

第二,高等艺术教育院校可以为民间艺术保护培养专门的人才。在这方面,中央美术学院一直走在前列。1980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民间美术系,培养从事民间艺术创作和研究的专门人才。1994年,又在民间美术系基础上成立民间美术研究室。2002年,以民间美术研究室为基础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04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美术史论系的基础上成立文化遗产学系,隶属人文学院,包括文化遗产理论和管理、美术考古、书画鉴定、书画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等五个专业方向。中央美术学院的例子值得我们去推广。除了这种长期专业教育之外,还可以开设短期的民间艺术培训班,教会学生相关的民间艺术知识和实践,让其考取一定的资质认证,促进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各地美术学院其实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便利性,完全可以把艺术教育和当地的民间艺术保护结合到一起。如天津美术学院可以研究天津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等当地民间艺术,西安美术学院可以研究凤翔泥塑、安塞剪纸、关中皮影等民间艺术。

第三,加强民间艺术的科学研究和教材建设。民间艺术在历史上是很少有文人专门为此著书立说的,其传承仅仅依靠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有关民间艺术的知识也不被社会重视。在媒体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应加强对民间艺术的教材建设,以扩大民间艺术的社会影响力,引起社会的重视。对于学校学生来说,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方面的教材配合相关的民间艺术课程,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艺术修养,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对民间艺术的科学研究方面,除了综合性的民间艺术研究之外,还应该加强地区性的民间艺术研究,可以从民间艺术的起源、历史、社会学意义、民俗学意义、艺术特征、保护与传承、与现代艺术的关系、与现代设计的关系等诸多方面去进行深入研究。从文化部网站可知,自2007年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项目的评审由两年一次调整为一年一次,课题类别和资助力度也进行大幅增加,有利于高校和有关机构进行更多的民间艺术研究,也取得很多研究成果。略举几例:如2010年结项的《传统手工艺生态化保护策略及管理规范研究》(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结项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抢救、保护与研究——丝路及运河沿线会馆建筑艺术设计与装饰的人文内涵探析》(安阳师范学院)……这些高校艺术类科研项目的研究都丰富了民间艺术的研究成果,促进了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

第四,加强建设艺术院校的专题美术馆、博物馆。在艺术类院校建设主题性的民间艺术博物馆将有效地促进民间艺术在艺术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也直接促进民间艺术对艺术师生艺术创作的启发。博物馆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将物态的民间艺术存放在展厅这么简单,而是需要公众的参与互动,切实地发生社会影响。保护民间艺术最好的方式自然是“活态传承”,但博物馆的作用也尤为重要。北京服装学院于2000年建成民族服饰博物馆,集收藏、科研、教学、展示于一体,收藏上万件民族民间服饰,还设有供公众学习、了解民族服饰传统技艺、互动交流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笔者所在的西安美术学院于2003年建成西部美术馆,成为展示学院教学与科研成果的窗口,还兼有对外文化交流的社会责任。而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这样的博物馆出现在高等艺术院校之中,这不仅能促进民间艺术的保护,还能促进民间艺术对艺术创作的互动,扩大高等艺术院校在社会上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影响力。

结语

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需要社会各界去努力。从艺术设计教育的角度看,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可以给民间艺术提供良好的收藏和展示平台,也可以促生艺术创作的灵感。我们需要加强在全国艺术院校中对民间艺术的保护,这件事任重而道远。保护民间艺术,我们在路上。

注释:

①胡经之.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

②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21.

③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53.

④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43.

⑤李绵璐.有形与无形——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论集[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4.

⑥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0.

⑦转引自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46,47.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 陕西西安

作者:刘谦

艺术教育民间艺术论文 篇2:

刍议在高等教育中推进民间艺术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核心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亦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教育学家杨叔子评价当代高等教育说:“过弱的文化熏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而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要实施面面俱到的素质教育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寻找一个既能引起学生浓厚兴趣又能深刻影响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角度来进行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等教育中推进民间艺术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1.推进民间艺术教育,增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当前在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如,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要目的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民族文化教育;以集体主义为准绳的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以提高文学艺术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为主要目的的文学艺术教育等等。以这些内容和方法来全面实施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但还远远不够。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不断变化,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教育内容及方法,以适应形势的快速变化。从民间艺术教育入手,来实施高等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必然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是最易接受的教育方式。

民间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各种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不同地域的民间艺术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炽热的思想感情、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还保存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古老的民族艺术特色。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特色浓郁,具有很高价值的本原艺术体系,它涉及到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我国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绘画、民间工艺等大多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强调主观想象、自由表现、感情抒发。它的功能既能实用,又能教化,是精神的物化产品。它直接地、全面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这更能激发青年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激情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的今天,培养大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旺盛的创造力、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格,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造就一代爱祖国、爱人民具有高素质、复合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要完成这个根本任务,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应是当代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推进民间艺术教育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信仰、传说、习俗等方面的形象反映。它是由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根据生活的需要而创作,又为广大民众所乐于接受和广泛传承的。它是广大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不朽的文化成果。然而,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受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影响,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以口传身授为传承方式的民间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失。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教育与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脱节,广大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远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高等教育必须要注意全球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价值平衡。在当前传统文化遭轻视和民族文化精神缺失的情况下,高校应努力推进和积极开展民间艺术的普及教育,唤醒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发大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热爱和关注。把民间文化艺术引入高校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爱国爱家的情怀,同时逐步培养起民间文化艺术的欣赏群体和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播者,进而为民族文化的复兴和传承做好人才培养和文化准备。

二、高等教育中推进民间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

1.课堂教学是推进民间艺术教育的主渠道。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重艺术表演而轻艺术教育的现象。大多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文艺社团,吸取文艺专长的学生参加表演。这虽然对高校的艺术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提高作用,但由于艺术社团参与人数与对象的有限性,这对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普遍提高收效甚微。基于基础教育在艺术教育方面的欠缺,使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亦普遍较差。所以,课堂教学是普及大学生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方法。大学生具有较为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他们的年龄、心理、社会经验与中小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他们往往不能满足于初级的艺术理论和知识的介绍,迫切要求获得具有文化层次上的鉴赏能力。所以,课堂教学可以主要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举办讲座等方式,介绍、讲解、评价民歌、民间舞蹈、民间工艺等当地特色民间艺术的起源、发展和沿革,欣赏艺术作品,使学生了解各类民间艺术产生的文化背景、时代特征、艺术特点。从而普遍地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

2.课外实践是推进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实践教学也是必要的。艺术实践是大学生更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艺术教育方式。学校可以建立校外民间艺术实习基地,聘请当地的民间艺术家或民间艺人担任指导。各校亦可整合既有的资源,通过让学生学习民歌、民间舞蹈、民间工艺各类民间艺术的表演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感情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使大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受教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3.理论研究是推进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设立专门的民间艺术研究机构、进行民间艺术的理论研究是高校推进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也可以为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做出积极、有益的探索。比如,陕西的地方高校可以在延安、榆林等地,建立集保护、研究、开发、经营于一体的陕北民歌艺术专门机构。让信天游在榆林学院和延安大学等高校安家落户,在作为高校音乐艺术教学的重要内容的同时,也使得一批陕北民歌的研究创作人员可以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里从事研究和创作,并利用高校在教学资源方面的优势,改变传统陕北民歌在民间的传承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吸引优秀人才参与到陕北民歌的演唱和创作活动中来。

各地高校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聘请一些当地著名的民间艺术家参与到高校民间艺术的教学实践中,组织他们来校讲学和举办展览,将民间艺术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表演技艺融入到教学之中,并以此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方法,定会受到大学生的欢迎。高校还可以就民间艺术的表演技法和创新及市场开发进行研讨,使传统的民间艺术之花在高校这块园地里生根发芽,焕发出新姿。这样,既可以把大学的人才优势和专业教学水平与民间艺术家的技巧、实践经验相结合,使专业艺术课与民间艺术相结合、大学生与民间艺人互动,共同探讨艺术表现手法,使学生了解民间艺术底蕴,掌握表演技巧,同时,又使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4.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搭建民间艺术教育的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高品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民间艺术教育的有力措施。高校一方面要善于抓住进行民间艺术教育、振奋民族精神的活动和事件,以此为契机形成亲近民间艺术、培育民族精神的校园氛围。另一方面可以成立校民间艺术团队、民间艺术学习活动组织等,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民歌、民间舞蹈表演,也可利用学校的宣传橱窗和展览场所,举办民间艺术的单项和综合展览,扩大民间艺术在大学校园内的影响,形成了解、熟悉、亲近民间艺术的氛围,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力量,从而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作者:吕 青 艾 霞

艺术教育民间艺术论文 篇3:

蒙古族民间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巴彦淖尔市幼儿园作为内蒙古民族地区的幼儿园开展蒙古族民间艺术教育,是提升幼儿民族自豪感,大力弘扬蒙古族民间艺术文化,培育有民族艺术文化新苗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研究,教师对蒙古族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在逐步提升;科研意识、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我们应抓住幼儿对艺术有天生的好奇感这一特点,从多种感观刺激,使幼儿得到良好的印象。

关键词:幼儿教育 民族地区 民间艺术 作用

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并且有许多闻名于世的民族民间艺术。蒙古族民间艺术作为其中的一种,犹如花园里一株美丽的花朵,散发着浓郁的民间气息和活力。它产于自然,生于劳作,表之于情,达之于意,内容丰富多彩,蕴涵着情感、认识、审美、创造等方面的教育价值。

幼儿园的教育被誉为根的教育,作为蒙古族地区的幼儿园理应大力弘扬蒙古族民间艺术文化,积极营造温良的土壤,培育有民族艺术文化的新苗。近年来,我们在幼儿园教学中开展了蒙古族民间艺术教育,既继承和发扬了优秀的蒙古族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又激发了幼儿的民族自尊心,同时培养了幼儿对蒙古族民间艺术的兴趣,增强了幼儿的民族情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让幼儿在感受蒙古族古老艺术的优秀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同时,充分发挥了蒙古族民间艺术对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行为和个性发展的教育价值。

在开展蒙古族民间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幼儿对艺术有天生的好奇感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对幼儿进行启迪、诱导,尽量让幼儿在实践中获得蒙古族民间艺术知识,发展他们眼、耳、脑、口、手、脚并用能力,从多种感观同时刺激,使幼儿得到良好的印象。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我们也有同样的感觉。所以,我们在实验研究中,为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主要从下面几方面对幼儿进行艺术能力的培养,收到良好效果。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多姿多彩的蒙古族民间艺术值得我们去认真挖掘、研究和发扬。首先,教师对蒙古族民间艺术要有一个深刻的学习和了解。挖掘蒙古族民间艺术素材,只是为《蒙古族民间艺术资源和幼儿园艺术教育的融合》这一课题提供丰富资源,其中哪些内容、哪些实施途径最适合本地幼儿园的发展,没有现成答案。教师必须主动探索,认真阅读理论专著、教育经典,并进行大量的整理和创编工作,去获取关于蒙古族民间艺术教育的理论。如为了设计教学活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师多次到蒙古族人民居住的乌素小组探访,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及蒙古族不同的民间艺术。欣赏蒙古族的刺绣工艺、蒙古刀、马鞍等;又如美术活动《做奶酪》以蒙古族的日常饮食奶酪、手把肉为主题创编的。教师们从书本上查阅了“奶酪”的制作过程,邀请蒙古族家长制作“奶酪”。让幼儿品尝并进行语言交流,然后让幼儿绘画不同形状的奶酪,用橡皮泥捏出不同造型的奶酪。此外,教师应结合本土、本园幼儿年龄特点,在教育方法、组织形式上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带领幼儿参加社会实践艺术活动、蒙古族民族风情探访活动。让幼儿在动手制作蒙古族的食物、用品的过程中对蒙古族民间艺术的认知得到发展。

通过教学发现,教师对蒙古族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在逐步提升;科研意识、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得到了家长广泛的认可。

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激发情操。

1、利用乐器辅助教学,提高幼儿韵律表演。

在艺术教学体系中,器乐是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之一。器乐教学对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在学习《骏马》这首歌,除了让幼儿口头演唱,听录音机,感受旋律的作用效果外,还让幼儿用响板、手铃跟着旋律打节奏。采用集体练习,分组竞争、个别伴奏等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这种实践练习,培养了幼儿的表现能力。通过自己的实践,找到了节奏在歌曲中的作用和效果。幼儿既有兴趣又易掌握,陶冶了孩子的情操。

2、加强律动和歌表演,使幼儿加深对蒙古族民间艺术的理解,提高审美素质。

律动和歌表演,是最能表达幼儿欢快心情的实践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边唱边跳可以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增强节奏感。同时对培养了幼儿想象力、创造了的发展,更能起到促进作用。例如:学习律动《我是草原小骑手》先让幼儿观赏碟片,了解蒙古族那达慕的盛况,从而了解蒙古族人民喜爱骑马、射箭、摔跤等运动。好多幼儿边看边模仿骑马、射箭、摔跤的动作,嘴里还哼唱着旋律。经过老师的指导,孩子们很快学会了这个小律动。这样的活动使幼儿在韵律中加深了对蒙古族民间艺术的理解和感受,提高了幼儿的审美素质。

在学习律动的过程中渗透蒙古族民间艺术,提高孩子们的艺术素质,发展孩子们的智力,培养孩子们的个性。律动教学不只是重视动作技巧的训练,也不是仅局限于教师示范,幼儿模仿,而是从艺术素质能力的培养着眼设计教学,使幼儿从实践中找到真知。

3、通过乐曲欣赏提升幼儿艺术感知能力。

在乐曲欣赏中,幼儿可以根据乐曲内容自己创编动作,由于动作不受限制,每个孩子都能发挥主动创造性,培养了幼儿的个性和能力。如在欣赏蒙古族乐曲《骑马》时,开始,孩子们学着很幽闲骑着马的样子,当音乐节奏变快时,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用小手做甩鞭的动作,嘴里还喊着“驾”,有的小朋友为了表示马跑的快,双脚都跳了起来。通过欣赏,孩子们对乐曲加深了理解,同时感受到蒙古族民间艺术的众多要素,实实在在的得到一种总体协调的感觉,有利于孩子体会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及某些曲调的结构协调感。

(二)开展课外艺术活动,提高幼儿艺术素养。

要使幼儿艺术素养提高到更高的境界,光靠课堂内的教学实践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去。对幼儿来说,开展趣味性地艺术活动更为重要。趣味性的艺术活动,幼儿参与活动才能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艺术实践中听、唱、跳、画、制作兴趣得到满足。如《蒙汉民族是一家》这节艺术活动课,教师讲完故事情节,让幼儿来表演:汉族小朋友去蒙古族小朋友家做客,蒙古族小朋友非常热情,他们用最高礼节招待汉族小朋友。因平时已了解了蒙古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所以,有的小朋友冲奶茶、有的小朋友做奶酪(用橡皮泥做的),还有的小朋友做手把肉(用小木棍和纸做的),忙的不亦乐乎,汉族小朋友为了表达谢意,也为蒙古族小朋友表演了精彩的节目,蒙古族小朋友还为汉族小朋友敬谢了哈达。最后,蒙汉小朋友载歌载舞互相表达祝福。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积极参与,情绪愉快,大大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一活动,幼儿了解了蒙古族人民都具有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尊老爱幼、豪放开朗等特点。对蒙古族人民的生活、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蒙古族民间艺术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还利用幼儿园与家庭的良好合作关系,创设了具有浓郁本土民族特色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室内室外墙面、走廊等空间位置,为幼儿提供了大量色彩鲜艳的蒙古族艺术图片、服饰、乐器、手工艺品等,并分阶段、分层次的悬挂张贴,或陈设在活动区,创设开放教育环境,使教育内容生活化、活动化。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可以互相商量蒙古包的制作方法,或结伴共同装饰蒙古族的服饰、马鞍。在材料的选择、工具的使用、图案的设计上,孩子们既相互学习,也可以与老师、与家长交流,从而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感受到了蒙古族艺术的美、服饰的美、建筑的美、手工作品的美,同时,满足了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需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艺术教育对人深层素质的滋养与开发,是其它任何教育所难以企及的,更是无法替代的。幼儿园文化中的艺术教育着眼于全面提高幼儿素质,培养他们的艺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其分别定位为艺以辅德、艺以辅智、艺以促体、艺以怡情,其社会责任为普及艺术教育、传播艺术知识、讨论艺术问题、开展艺术评价、弘扬民间艺术优秀传统。充分运用艺术教育的特殊功能来促成幼儿素质的提高,使他们从艺术自娱升华到人格的完善。做为研究教师,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所以,我们要一如既往的积极改革教学研究活动,丰富幼儿的艺术文化生活、培养幼儿的个性、特长和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让广大幼儿能够在健康浓郁的艺术氛围中茁壮成长。

三、促进幼儿园的科学发展

通过在教学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老师和家长一致认为:教育目标更贴近幼儿发展实际,教育内容更符合幼儿发展需要,教育形式更加灵活而富有创意,环境创设更加体现蒙古族的民间艺术特征和幼儿的参与性、操作性。同时,也更好的发挥了全市示范园的示范与辐射作用,最终实现幼儿园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幼儿教育》、《学期教育》

作者:柴俊霞

上一篇:技师学院体育教学论文下一篇:物理科学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