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民间艺术论文

2022-04-15

淮阳的“泥泥狗”又称“天狗”、“陵狗”。伏羲神话有多古老,泥泥狗也就有多古老。几千年下来。泥泥狗以顽强的生命力在淮阳太昊陵边耐人寻味地“存活”着。那悠扬的哨声传播的是历史的伴音。奇特怪诞的形象。承载的是人类对生存发展、生生不息的渴望。淮阳古称“宛丘”或“陈”,地处黄河冲积扇南沿的颍水中游。文献记载,陈为太昊伏羲之都。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原民间艺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原民间艺术论文 篇1:

中原民间艺术对“一带一路”的影响

摘 要:中原民间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和特殊部分,具有民族文化的一般性特征,又具有自身强烈的“异质性”特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民族文化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日渐凸显,其中包括直接和间接影响。本文着重从民族文化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中原民间艺术和“一带一路”建设的相互影响和内在联系。

关键词: 中原民间艺术;“一带一路”;影响

1 民族文化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中原民间艺术是中原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其观赏性和实用性也是产业化开发的着力点和基础。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由于地域特点、自然环境的不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因此,不同民族的建筑、器物、习俗、生活方式等各具形态,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具有难以复制的特点和内涵,历经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孕育成稀缺的民族文化资源。在积极保护、传承中原民间艺术的过程中,应对中原民间艺术进行挖掘、开发、产业化,使其成为国际贸易中重要且无形的组成部分。

2 民族文化的差异促生竞争力

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特色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所生产的产品自身内隐和外显的文化特征也显著不同,从而使得产品具有强烈的异质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差异和内在民族文化的不同是激发市场需求、产生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消费者总是被这种“异域文化”吸引,为产品的独特文化价值而着迷,进而产生消费需求并促进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比如中国的瓷器、丝绸,印度的香料、珠宝,法国的葡萄酒等都是世界闻名的民族产品。这些久负盛名的世界商品之所以能够推动各国贸易的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商品本身蕴涵的丰富、特有的民族文化和艺术。罗能生等人认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造就了商品文化中的差异,也正是差异化的商品文化诉求满足了不同地域的、多样化的消费偏好和精神需求,从而推动了新的贸易往来,所以文化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依据和根源。

3 民族文化禀赋强化贸易关系

许多学者依据经典国际贸易理论,结合要素禀赋状况、技术水平和规模经济等方面,探索贸易产生的原因,但是民族文化一直没有进入正式的贸易理论研究范畴。这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意识到民族文化作为现代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经济活动,物流、人流的规模空前发达,日新月异的交通、通信技术手段提高了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率和效率,同时降低了其所耗费的成本。民族文化在各种渠道快速传播和交流的同时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不同国家的不同民族文化在不同途径上也构建了广泛的关系网络,为不同民族之间有相同文化趣向的人搭建了交流平台,通过对特定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和风俗人情的认同、文化资源共享,逐渐形成相互信任和亲密的关系网络,该关系网络又反过来通过不同的渠道影响和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学术界把这种效应称为国际贸易中的“网络效应”。

一直以来,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关系网络效应主要通过民族文化在价值观、语言、宗教等方面的认同感来降低国际贸易的门槛,消除贸易中的障碍。很多时候国际贸易的双方或多方处于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地区,他们所处的社会有着不同的法律制度、交易习惯、社会经济、人文背景,在交易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或者相互認同的价值观和风俗人情有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交易者之间的信息沟通、信任建立,进而拉拢了双方的关系,有利于国际贸易的进行。换句话说,世界上处于不同地区存在同质性关系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语言相通或类似的民族之间,更容易相互认同和彼此接受,其产品也更容易进入双方的市场并博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也因此交易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更容易形成紧密联系的贸易伙伴关系。

由于民族文化网络趋向认同化,强调同质性,所以有一定的排他性特征,这同样会显著影响国际贸易的格局,赋予具有文化禀赋优势的民族(或者民族地区)参与网络内部贸易交流的先天优势,同时从长远来看,这种民族要素禀赋还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贸易潜力。

4 民族文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民族文化通过经济基础因素间接地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变化。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单纯的因素,是无法影响国际贸易的,只有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才能发挥积极作用。例如,当地产业基础与民族文化结合形成地区特色的民族或文化产业,此时失去产业基础的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法长久,民族文化也就失去了经济载体而无法传播。民族文化能够在交易的各个环节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和方向,如市场营销策略的确定、交易对象的搜寻、交易成本的削减等等,同时民族文化也会因价值取向和消费趋向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国际贸易的规模和模式,尽管无法从根本上影响改变贸易的动因。民族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对国际贸易发展不利的一面。但随着国际社会不断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和进步,国际贸易发展和交流过程中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日益突出。

由此可见,国际贸易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而民族文化则是国际贸易最根本的基础因素。从国际贸易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来看,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种显而易见的经济因素,它们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无法否认,国际贸易的实践告诉我们民族文化能够解释部分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原因,而国际贸易则把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商品销往世界各地,同时也把商品内在和外在的民族文化特质带到了世界人民的面前。国际贸易和民族文化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参考文献:

[1] 曾兴.“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会展业发展研究[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16(01).

[2] 帕拉西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Z]. 2014.

[3] 郑永年.中国重返丝绸之路的几个重大问题[J].当代社科视野,2014(07).

[4] 孙志远.“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三重内涵[J].学习月刊,2015(01).

作者简介:王旭倩(1981—),女,硕士,河南农业大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作者:王旭倩

中原民间艺术论文 篇2:

中原民间艺术的活化石——泥泥狗

淮阳的“泥泥狗”又称“天狗”、“陵狗”。伏羲神话有多古老,泥泥狗也就有多古老。几千年下来。泥泥狗以顽强的生命力在淮阳太昊陵边耐人寻味地“存活”着。那悠扬的哨声传播的是历史的伴音。奇特怪诞的形象。承载的是人类对生存发展、生生不息的渴望。淮阳古称“宛丘”或“陈”,地处黄河冲积扇南沿的颍水中游。文献记载,陈为太昊伏羲之都。《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陈,大嗥居陈,木火所自出。”王符《潜夫论·五德志》云:“伏羲……世号太嗥,都于陈。”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蛇首人身,有圣德,都陈。”罗泌《路史·后纪一》引作“天皇伏羲都陈留”。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谓:“太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都于陈,东封太山。”郑樵《通志·都邑略》云:“伏牺都陈,神农都鲁,或云始都陈。”《水经·渠水注》载:“沙水又东南迳陈城北,故陈国也。伏羲、神农并都之。城东北三十里许,犹有羲城实中。”这些均说明淮阳确实是太昊伏羲氏之都邑。1997年6月,朱镕基同志来淮阳考察时曾写了“羲皇故都”的题词。据史料记载,太昊伏羲陵以伏羲先天八卦数理兴建,占地875亩。分外城、内城、紫禁城。园其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吴伏羲之陵庙,故称“天下第一陵”。太昊伏羲陵春秋时期有陵,汉代以前有祠,唐宋时期形成规模。现存陵制及建筑为明代朱元璋颁诏兴建,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古到今,太昊伏羲陵前香火不断,历代皇室望族、文人墨客均来淮阳朝宗谒祖,尤其是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这里都举行规模盛大的朝祖庙会,吸引国内外游人香客纷纷前来,日客流量最多时达20万人次,形成群众性朝拜活动的高潮。在太吴陵庙会,如果你问每一个逛庙会的人对什么印象最深的话,恐怕他们的答案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泥泥狗”。作为中原民间艺术的泥泥狗,好像在不经意间受到现代人的重视,并走进了收藏爱好者的视野。人文学者认识到它的珍贵,古老的文明也在泥泥狗身上逐渐显示出自身的价值。

“泥泥狗”

“泥泥狗”是淮阳太昊陵庙会魅力之所在,神韵之所在。1983年1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河南省民间艺术展览》中,“泥泥狗”一亮相便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重视,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真图腾”、“活化石”、“现代的古文物”的美誉不胫而走。到淮阳对“泥泥狗”进行考察、采风者络绎不绝,还有的艺术家向民间老艺人学习,吸收“泥泥狗”的表现手法,创作出新的雕塑艺术品。据泥泥狗老艺人讲:“这些都是人祖爷和人祖姑娘造的人和狗,有老模子。代代相传。谁也不能改。改了就不是人祖爷造的人和狗了。”《拾遗记》中说:“厄羲丝桑为瑟,均土为埙,礼起于是兴矣。”“埙”这个古代吹奏乐器早已不多见了。在西安半坡遗址和湖北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埙,特别是在淮阳东关古遗址中出土的埙和太昊陵泥泥狗中的埙,基本一样,形状像梨,大的如鸡蛋,五孔;小的如蛋黄,三孔。它们均可吹奏出不同的音节,也可伴奏民歌。《诗经》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就是燕子。泥泥狗中的飞燕、猴头燕,都是部落图腾,其他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鸿、蛙等。有200多种,这些泥泥狗有的精致细腻,有的粗犷简括,生动活泼,栩栩如生。被誉为“古代文明的活化石”是毫不为过的。

“泥泥狗”过去也称“泥狗子”、“泥娃娃”、“陵狗子”、“泥人”等。关于泥泥狗的产生来源,有两种说法:(1)“伏”字与“陵狗”。“泥泥狗”只有在太昊陵庙会期间才有售卖。而“泥泥狗”又叫“灵狗”或“陵狗”,这是对狗的尊称。从这些称呼中可以看出“泥泥狗”是与伏羲陵有一定关系的。另外伏羲的“伏”字,是半人半犬。而“泥泥狗”中有一种“猴骑狗”的造型则暗合了这种含义,猴在泥泥狗中称“人面猴”和“人祖猴”,因此这种造型我们可以理解为猴骑狗即人骑狗,也就是伏字的组合。《史纲评要太昊伏羲》中说伏羲“养六畜以充庖厨,且以为牺牲,享神祗,故又曰庖羲氏”。这个创举不仅使先民有了生活的保障,也开辟了中国远古的畜牧时代,这是伏羲的一大功绩。饲养家畜中最重要的动物是狗,出土的汉代陶塑中有许多狗的造型,这说明狗与远古时代的生活也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因而,“泥泥狗”也可以看做是后人对伏羲纪念的一种精神的化身。(2)女娲与泥泥狗。女娲炼石补天、止淫水,拯救万物生灵,使世界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是开天辟地的先祖。《风俗通义》说:“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造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万物生于土,人类以土地得以繁衍生息,传说中伏羲与女娲是夫妻,有人把“泥泥狗”的“泥泥”的意思解释为:一是动词“制造”,二为材料“黄土”,以泥土为原料的“泥泥狗”,自然与女娲造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了。另外,“泥泥狗”的造型中题材非常丰富,如猴、狗、雁、鸟、猫、虎、牛、马、羊、龟等各种动物,反映出人类与百畜百兽共同发达的现象,这也是歌颂伏羲和女娲创造人类万物生灵的一种体现。在“泥泥狗”的所有造型中,只有以一个人的形象命名的“人面猴”,猴头人身,腹部有一个较大的女阴图形,这可以看做是源于生殖崇拜观念的对人类祖先女娲的崇拜吧。

“泥泥狗”的造型特征

象征性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与思维方式中,象征性是最重要的特点,特别是民间美术作品中,象征意义可以说是这种形式存在的最根本基础。“泥泥狗”的造型形式很多,有单体的,如“草帽老虎”、“人面猴”、“雁”、“龙”等,也有连体的,如“双头虎”、“双头鸟”“猫拉猴”等,还有共生体的,如“九头雁”、“多头虎”“多头马”等。淮阳泥玩具多是以生殖崇拜为主体的象征方式。例如“猫拉猴”、“猴骑兽”等是以动物交配或人兽交媾为基础的造型,主要反映交合、生育、繁衍的主体;“人面猴”则是对母性生殖崇拜的直接表现:“多头鸟”、“多头羊”、“多头虎”等多头系列则是表现人丁兴旺、生育哺育的主题。在这些造型的创造中,它们既表现的是动物,但又不是生活中的动物形象。而是带有创造性的、意念化、主观化的怪兽形象,这一方面反映出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能力和想象力,同时又反映出劳动大众对生活追求的愿望,应该说是一种意境之美。

实用性特征。“泥泥狗”既是祭祀之物,同时也是民间泥玩具,它兼有二者的功能。从“陵狗”这样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具有祭祀的功用。以前还有人相信用它冲水喝可以治病,可以作为消灾解难的器物。每个“泥泥狗”的上面都有可以吹的笛孔,能发出声音,可以作为儿童的娱乐玩具。以前还有孩子追着香客讨要的习俗,而香客也认为买一些是为人祖爷讨吉利、做好事,因此“泥泥狗”的销量非常大。民间美术的实用性是其又一重要特征,虽然它具有象征意味和审美意味,但是又具

有实用性,这是它能够长久发展和广为流传的动力,民间艺人在祖祖辈辈的传承中可能没有很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对造型的结构和功能总能够很好地把握,使它能够深深地扎根在深厚民间的土壤,历经历史的变迁也经久不衰。

原始性特征。“泥泥狗”的造型基础是以《山海经》中的故事为起源的,以古朴著称,历经千年延承不变。这也是泥泥狗被称做“活文物”、“活化石”的主要原因。“泥泥狗”的造型看起来怪异荒诞,例如“草帽老虎”是取材伏羲和女娲的故事:伏羲和女娲本是兄妹后来结为夫妻,女娲由于害羞居然变成了老虎,于是用草帽遮面,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造型,这在其他地区的民间泥塑中是绝无仅有的。还有“人面猴”的造型也是世代流传下来的,没有发生过任何变化,可能正是这种简单的传承方式,使得淮阳的泥玩具古朴的造型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而没有过多的变化而显得弥足珍贵。

“泥泥狗”文化价值体现

再现当时社会状况。民间美术是在劳动人民长期的劳动与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发展并继承下来的,它与民间的风俗习惯、审美意识、生活环境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淮阳“泥泥狗”,使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混沌初开的旷古时代,野兽出没,风雷闪电,人类自身的脆弱,使他们把保护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一些具有很大威慑力的动物身上,并视万物为有灵魂的载体,于是产生了对动物精灵的“图腾”崇拜。“泥泥狗”简单的造型,粗犷的装饰下蕴涵着强烈的审美因素与巨大的精神内涵,它不仅是民俗文化的符号和载体,也是我们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现在,“泥泥狗”不但成为人们选购、馈赠和收藏的珍品,而且对于研究有着图腾崇拜的原始社会以及该社会人类生存状况、风情习俗都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精神教化功能。“泥泥狗”造型众多,虽然表达的是人类的渴望交合、繁衍的主题,但几乎全部都是动物的形象,这种以物寄情的表现方式是民间美术中最常见的方式。我们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可以看出这种移情手段的大量使用。比如祈福的主题运用“蝙蝠”和“鹿”来体现“福”“禄”:“莲花”和“桂花”意喻“连生贵子”;其他的还有“三阳开泰”、“连升三级”等。民间美术常见的这些图形,虽然在造型上与指代的事物本身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些形象在民间美术中实际上已经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共同的认识与契约,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在民问形成了喜闻乐见的通俗概念。这种符号化的形式承载着深厚的民族审美心理与民俗观念,它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情感沟通,也最能够引起心灵与情感的共鸣,在民间审美活动中是根深蒂固的。因此,要真正理解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就必须了解民间符号的特定含义,以及这种符号中蕴涵的特定审美属性。同时在对作品把玩欣赏的过程中,对其中的历史知识、民间传说、审美观念等有着传承与教化的作用,逐步形成了人们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价值标准等行为模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读书识字的机会很少,因此民间美术形式则成了人们接受教育、了解文化知识的“课本”,口头相传与实物寄情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特征,这也是民间美术形式能得到大众欢迎的深层次原因。

娱乐功能。传统民间文化是立足于广大劳动者的生活与劳动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民间美术在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并通过娱乐的功能起到传承文化、了解历史的作用。例如在朱仙镇年画中有很多的历史故事和戏曲故事,如“罗拿四虎”、“哪吒闹海”、“三娘教子”等。民间美术作品主要在春节等一些重要的节日里使用和流传,能给节日带来欢庆的气氛,得到娱乐与满足的心理体验的双重功能。

结 语

淮阳“泥泥狗”造型古拙、怪诞,色彩艳丽,以黑色垫底,周身施以五彩纹饰。品种有数百种,多为奇禽异兽或人、兽同体。“泥泥狗”中奇禽怪兽的造型,已超越自然中的现实形体,艺人凭直观感觉进行创造。那些具有再现“女性生殖崇拜”的纹饰符号,随艺人本能的直觉感受,施绘在虚幻、神秘的怪异形体上,释放出一种原始图腾艺术的魅力,使古老的泥塑艺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现代感。淮阳“泥泥狗”艺术的存在,实质是一种原始艺术的延续和拓展。作为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种极为典型、罕见的民间艺术,它真实地记录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轨迹。并折射出民间艺术与原始艺术之间同构互渗的血缘关系。淮阳“泥泥狗”,不仅是研究“人类学”、“民俗学”的活性史料:同时,其特具的人类本源精神、活跃的直觉创造性和生机勃勃的现代感,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无疑也是一种有益的滋养。

作者:蔡惠姝

中原民间艺术论文 篇3:

探析“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播与交流

摘 要: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孕育了上百种民间艺术形式,如开封汴绣、朱仙镇木板年画等。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加上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中原民间艺术的生存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原民间艺术资源如何保护、开发,以及新形势下中原民间艺术该如何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原民间艺术;传播与交流

国家在2013年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战略,它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继承与再现,更开拓了中国与各国之间经济合作的新机遇,同时也是展示与输出国家文化的大好途径。对于中原的民间文艺来说,“一带一路”是一个与世界文化碰撞、对接、包容的巨大平台,也是一个向世界人民展示我国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舞台。

在中原民间文艺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如何抓住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契机,加强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播与交流,将中原民间艺术融入世界的舞台中去,把中原艺术中的精神之美,思想之美,物质之美,文化之美分享给世界,展现给世界,同时探索民间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构想和切实设计,以丰富和完善 “一带一路”的实践,使之产生更具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影响,达到发展和壮大中原民间文艺创意产业的目的。

1 中原民间文艺发展的现状及困境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在这里我们伟大的祖先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作为中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艺术也被包含在内。其形式多样让人惊叹,如洛阳的唐三彩、开封的汴绣、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淮阳的泥泥狗、禹州的钧瓷、桐柏的皮影戏、方城的石猴、南阳的玉雕等数不胜数。然而,现代快速发展的经济浪潮正摧残着我们这些宝贵的艺术遗产。在民间艺术资源的传承与保护方面,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从未遇到过的难题:一方面大批中原民间艺术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一大批民间艺术工作者为了生存,拼命挤向现代市场,但是却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无法融入现代社会,其中不乏一些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就这样我们传承了数百年的民间艺术逐渐没落在现代化的商品市场中。近几年来,虽然社会上对我国的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了很多努力,期间有政府的也有民间的,成效是有的,但并不是很理想,因为是单方面的助推,缺乏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在当今国际形势下,文化走出去已经不再是单向的从内向外的过程,那种一厢情愿地靠强势推广和单向宣传的传播方式,往往欲速而不达,影响文化走出去成效,甚至影响到国家间的政治伦理互信。文化是互动的,要打破简单强调以我为主的单向传播方式,因此即便是一方的文化走出去,也需要在共同交往、理解尊重和互利共赢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实际追踪调研,把这些以往总结的问题与建议逐一归纳,在实践中找出真正的症结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战略并非简单地复制丝绸之路,而是要注重依靠区域主体自身的文化特点、发展特征、资源与制度禀赋的优势以形成发展合力;不是通过一套无差异或标准化的市场准入、经营模式、管理程序来挖掘各自的竞争力,而是承袭其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功能,实践一种“合作导向的一体化”,推动文化、经济等各种资源要素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配置和结构优化。

2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原民间艺术健康发展要关注的问题,传播的方法和交流的举措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推动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播与交流既需要宏观层面的深层思考,还需要实践和操作层面的合理运作和科学安排,并以此为契机寻求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播与交流的新途径、新思路。

2.1 充分挖掘精品民间艺术的资源

中原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区域分布也较为分散,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整体统一的规划。因此,只有准确地着力于主推民间艺术有代表性的成果,提纲挈领的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才能保护好中原民间艺术,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原民间艺术走出去,继而才能发展好中原民间艺术文化创意产业,为人类文明作出中原地区独特的贡献。

2.2 注重民间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创客、“互联网+”、工业4.0等体现了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也代表着“一带一路”的建设方向。加强文化艺术与科技的融合,用高科技的传播力、表现力,使民间艺术更有力地影响世界、造福人类。在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中,要坚持平台为王和内容为王并举,不断推动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专业垂直、O2O模式、股权众筹以及在线参与等新兴模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

2.3 合理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发挥贸易平台的带动作用

在民间艺术资源这个高度上来看,分散的资源开发使整个中原的民间艺术发展显得较为混乱,和经济的发展也缺乏有效的整合。要让“一带一路”推动中原民间艺术得到有效的传播和更好的交流,就应该把经济贸易交流作为中原民间艺术资源开发和整合的载体。中原民间艺术资源的整合有利于资源之间的互动,能发挥出中原民间艺术的整体效应和集聚效应从而使其辐射效应达到尽可能大,通过组织和协调达到中原民间艺术资源的优化配置;以研、学、产的思路引领打造具有中原特色的民间艺术品牌使中原民间艺术资源进行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形成具有中原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更好地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继而中原民间艺术也得到了有效的传播和交流。

3 结语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宝。植根于中原文化深厚土壤的民间艺术,是中原人民赖以生息繁衍、励韧不衰、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量。中原民间艺术不仅具有永恒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还蕴藏着弥足珍贵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它对中国文化具有“文化母语”的价值,对现代文化产业具有开发价值。抓住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契机,加强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播与交流,将中原民间艺术融入世界的舞台中去,建立民间文化的战略构想和切实设计,以丰富和完善的“一带一路”实践,使之产生更具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影响,达到发展和壮大中原民间文艺创意产业的目的。面对“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把代表中华文明底蕴的中原民间艺术瑰宝挖掘出来,进行国际化的传播与交流,是摆在民间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世界性课题,因此我们更要把握时机,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带动下达到发展和壮大中原民间文艺创意产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2] 李缅璐.谈民族民间美术[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

[3] 宋应星.天工开物:古代工艺美术[M].北京:北京三联,2007.

[4] 韩翔.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研究——“财”艺双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

[5] 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王旭倩(1981—),女,河南郑州人,硕士,河南农业大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作者:王旭倩

上一篇:生态林业经济论文下一篇: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