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心理声乐教学论文

2022-04-19

[摘要]声乐的学习过程不单单是声音技巧的解决,它还涵盖了声音的艺术性,如歌曲情感的表达,歌唱的气质,歌唱的兴趣等,歌唱者所唱出的作品是否能感染听众,心理素质是不可或缺的。学会用心灵歌唱是声乐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整体歌唱性和心理素质使之能够更好地改善和提高声乐学习的动力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而且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也是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歌唱心理声乐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歌唱心理声乐教学论文 篇1:

试论歌唱心理对声乐教学和学习的影响

摘 要:歌唱心理是影响声乐学习的重要因素,它影响着声乐学习者个人自身歌唱素质的提高及专业水平的提升,尤其在声乐的演唱表演过程中显现得更为突出。歌唱心理在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声乐的演唱表演作为人的一种高度立体性的艺术表演活动与心理素质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歌唱心理及其在歌唱中的调节,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我们应当注重这方面的研究,注重心理学在歌唱中的运用。

关键词:歌唱心理 心理学 声乐

歌唱心理学,是指与歌唱活动有关的行为和精神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总和。与其说歌者是用喉部来唱歌,还不如说是用大脑和心智来唱歌。如果声乐学习者对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声乐不感兴趣,就必然会造成声乐学习者生理现象上的肌肉松垮、发声器官活动迟缓、课堂上精神不集中。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仍继续练习歌唱,那非但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使声乐学习者的发声器官声带受到损害,无论从思想上和生理上来说都不利于学习声乐。所以,作为音乐教育的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从方法和技巧方面去引导学生,还要及时掌握一些学生的歌唱心理活动。

声乐教育长期沿袭旧的教学思想与方法,与它没有紧跟时代进步、及时建立自己的专业心理学基础有一定关系,现代心理科学的大发展,不但将神经与肌肉活动关联的高级神经活动(即生理心理)确定为重要研究方向,同时也暴露了声乐教育将歌唱归结为生理学与音响学的偏颇,使声乐教育面临着创新的压力。

创新是在某个领域首次引入与应用新事物的活动。对于声乐教育领域,选择所要引入的新事物,是确定创新方向的重要举措。其选择原则首先是先进性。在声乐教育中引入最新的心理学成果和与现代生理学相关的心理知识,会有力地带动声乐教育全面创新。其次的选择原则是合理性。声乐教育原以音响物理与发声生理科学知识为基础,按学科递进发展规律,引入与应用现代生理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知识,是循序渐进的,具有合理性。由于目前声乐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教学困境,常常不是物理、生理知识问题,而主要与心理因素有关,引入心理学,不但有对症下药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艺术个性突出的未来歌唱家。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的调节下进行的,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影响到人的实践能力。歌唱是受大脑控制的,反映人的感情,同样受到心理的直接影响。

心理因素的作用,在声乐教学中,可以不必顾虑细部的协调配合,使需要复杂协作的难以掌握的多块肌肉的复合运动,从整体上养成习惯,便可掌握与自如运用。而原来的机理教学法,却强调声乐技术的掌握,须取决于学会有区别地用意志控制发声器官各部分肌肉活动的技能。要思想走在声音的前面,事实上发声器官的机能多半是自动的和整体的,歌唱者并不能过细地控制每一块肌肉,有时甚至不能控制机能如打哈欠、喷嚏,而只能控制器官运动的节奏、强度等。

声乐教育当然要教声乐技术,但脱离音乐内容的训练,无助于歌唱,又使嗓子容易累,技术练习单调死板易厌。若在声乐技术教学中充分发挥心理因素的作用,例如借助音乐的艺术内容,养成运用整体技能的习惯,就可以寓教于乐,使学生的技术与声乐艺术同步提高。其做法是将学员对目标技术的注意力,转移到对技术在音乐表现中的运用上,等到运用技术的习惯养成后,再转回目标技术上使之熟练。声乐教学中有一种普遍现象,即学生唱他喜欢的作品时,使他对技术有了亲近感,其技术进步很快。这是其感情投入与热情等因素,帮他挖掘、开发了技术上的潜能。因而在教学中,可通过选择学生喜爱的曲目来助其掌握技术,再让他将已掌握的技术转用于他不甚喜爱但应学习的作品上,这是明智的教学思路。

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对歌唱主体而言是演唱者内心情感、认识、需求。以歌曲为载体作出的一种表达、理解的信息输出。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审视分析歌唱心理的产生与存在、影响及作用,用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去指导实践,才能使歌唱心理成为领导歌唱的指挥棒,发挥其能动性作用。

影响歌唱心理的因素有许多,从种类上可以大致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我重点从主观因素来展开论述。

情绪是建立在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既然紧张本身就是人的一种情绪,那么无疑情绪成为促成与制约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二者是不相矛盾的。[苏]巴甫洛夫以为:“两半球建立和维持动力定型的神经过程,构成通常所谓情绪,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包括无数等级的强度。定型的建立过程,建立的完成过程,定型的维持过程和它的破坏,在主观上就构成我们各种积极和消极的情绪”。情绪的积极方面可以增强人的活动能力,相反消极方面则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人的内部情绪是通过外部表情来实现的。因此,演唱者应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登台,并在演出前后不时地及时地调整心态和情绪,无论成败都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总而言之,演唱者在情绪上理所当然需积极兴奋,但仍要用平常心去对待每场演出。

性格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性格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表现在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相应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性的结合。”个性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好动或喜静,健谈或寡言这是性格的一个外在表现。人的行为方式千变万化,心理特征也千差万别,因此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有的性格。比如,有的声乐学习者在课堂或舞台上演唱时都很放松、自如,歌唱状态一直很积极投入,甚至在参加比赛时能超水平发挥。

那么性格因素又是如何影响人的歌唱心理的呢?首先,性格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构成物。其次,所谓性格外向与内向之分,准确地说是人的不同气质类型决定的。人的气质特点在不同情境,不同活动中都会表现出来。外向型性情的人性情开朗,性格活泼,善交际。具有这种个性的表演者,不太容易有“怯场”心理,就算有也较容易消除。而内向型性格的人则重视主观世界,在同外界接触中,往往缺乏自信,比较孤僻害羞。由于性格上的紧张趋势,他们对于受到贬低和遭受失败的反应比别人更为敏感。这种内向型性格的人就相对难以克服“怯场”心理。而我们大多数人则属于两种类型兼而有之的中间型。但初上舞台或有重大的演出或考试、比赛,也免不了产生“怯场”心理。

歌唱的心理动机是歌唱的关键。所谓动机是指一个发生和维持活动的个体倾向性。“行为之后必有原因”,这个原因指的就是个人的行为动机。恩格斯说:“就个别人来说,他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音乐活动心理动机是人们在音乐活动需要时的刺激下,激起并欲维持其音乐活动的一种音乐心理活动倾向。这种心理活动倾向具有鼓舞、干预和指导音乐活动方向的能动作用。

在音乐活动中,音乐活动的心理动机同时又是鼓励人们去努力奋斗,去达到音乐活动目的的动力。它不但告诉人们为什么要达到音乐的目的,而且一般还有明确的指向性。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需要的表现形式。同样,音乐活动心理动机的产生也是因为音乐需要的存在,在音乐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对于歌者来说,音乐需要表现为表演欲望。也就是说这种欲望的存在使歌唱成为可能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能遇到这样的现象:几个水平层次有所悬殊的学生同时上课,某学生演唱时,其余学生的表演欲望程度是不相同的。对于水平高的学生来说,表现欲、自信感会促使其强烈的表演欲望。

良好的演唱动机,应该是将自己艰苦努力排练好的精神产品,负责地、精心地再现于观众面前。表演时以新鲜体验和创造使自己进入角色和演唱内容,从而使观众受到艺术感染,得到艺术享受。事实上,在培养良好的演唱动机之前,演唱者必须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从热爱和追求声乐艺术的美感出发,参与演唱也是为了在表演中间使自己和观众一起进入特定的艺术氛围,一起通过声乐的形式得到艺术享受,这样的动机才是良好的声乐学习动机。

人的音乐心理活动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根据音乐活动的目的和起因,可分为自然生理性音乐心理活动动机和社会性音乐心理活动动机等。根据音乐活动目的的对象不同,可分为简单音乐心理活动动机和复杂音乐心理活动动机等。演唱者在歌唱之前首先应对自己的演唱动机有所认识,进行分析。这是歌唱成败的前提因素。

加强有意识的歌唱,培养潜意识的技能。有意识的控制是指大脑命令并主动支配演唱行为的具有目的性的活动,例如在演唱过程中,能提前思考将要在什么地方处理速度、力度、音量等,而紧接着在演唱中能稳定的控制,把刚才所想到的圆满完成。而潜意识是通过多次的训练,达到习惯而成自然,使某个动作成为“下意识”的行为,即不用思考就能做得对。我们平常所说的熟能生巧,这种“巧”就是一种潜意识控制行为,自然而然就来了。

加强艺术修养,端正演唱的态度,培养歌唱的气质。歌曲是通过歌唱和音乐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健康优美的歌曲加上演员精湛的演艺技巧可以唤醒观众沉睡的思想意识,增强人民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激发人民的思想感情。

平时加强歌唱欲望的培养和克服歌唱环境因素影响的心理培养。歌唱的欲望,说明的是一个声乐学习者是否有歌唱的强烈意愿。是被迫演唱,还是主动演唱,是演唱自己喜爱的歌,还是演唱自己不喜欢的歌曲等,都会影响到歌者演唱的欲望和演唱的情绪,并因此而影响歌唱的质量。教师还应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在练声或歌唱前,诱发学生内心强烈的歌唱欲望,启发学生的歌唱激情。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呼吸器官、喉头、会厌、口咽腔、软腭等一切与发声有关的人体器官,才能处于它们应有的积极灵活、协调一致的兴奋状态,从而发出的声音才会通畅、自然、优美,才可能感染观众。一个人在歌唱前,需要在心理上、精神上、身体上,以及发声器官上做好准备,在歌唱前要自我激发歌唱欲望并对歌唱情绪进行培养。而所谓歌唱环境的培养,主要是在平时注意多锻炼、熟悉,努力使自己习惯于各种环境、各种场合的演唱。成功的表演者都是在反复不断的舞台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

当然,歌者必须忠于艺术,踏实地去表现歌曲内容。不能把演出中的个人得失看得过重,一定要本着对观众负责的态度,将每一次登台看做一次锻炼的机会,并且平时要勤于练习,演出之前做好充分准备,这也是培养自信心的重要手段之一。无论学生还是演员都要争取尽可能多的参加演出,多熟悉各种各样观众和演出场所。对于初次登台者最好选择规模较小的演出机会,例如慰问演出等等。在频繁的实践过程中积累演出经验,是很好的克服“怯场”心理的方法。信心的树立也是很重要的,在上舞台的时候,你就要认为自己是个歌唱家,这个舞台就是你的,在这里就是你的全部,就是你的生命,就是实现你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地方。

歌唱技能的训练是声乐艺术的基石,就像修筑摩天大厦一样,没有稳固的地基是不行的,主要基础扎实,在舞台上的发挥也会八九不离十,而舞台经验是通过平时的参与、观察、学习、总结和积累而取得的。所以,一个歌唱演员应该注重社会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在演唱中和观众沟通的技巧和经验,帮助自己的演唱取得圆满成功。

参考文献:

1. 李桂兰. 教育心理学教程. 西安音乐学院内部教材,2006.7

2. 邹长海. 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8

3. 邹本初. 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2

4. 王紫剑. 对声乐机理教学法及其现实应用的初步探讨[D]. 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06

5. 丹纳. 艺术哲学[M]. 傅雷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 肖红. 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J]. 宁波大学学报

7. 赵梅伯.歌唱的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作者:田雨

歌唱心理声乐教学论文 篇2:

论歌唱心理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 声乐的学习过程不单单是声音技巧的解决,它还涵盖了声音的艺术性,如歌曲情感的表达,歌唱的气质,歌唱的兴趣等,歌唱者所唱出的作品是否能感染听众,心理素质是不可或缺的。学会用心灵歌唱是声乐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整体歌唱性和心理素质使之能够更好地改善和提高声乐学习的动力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而且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也是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关键词] 心理素质 情感 歌唱气质 兴趣

声乐的学习,演唱过程是一门学问,它是一种集声乐技术技巧,心理素质、文化艺术修养,高尚情操及人生历源及体验为一体的艺术学科,假使想在声乐的道路上有所发展,声音技术与技巧是主梁不可缺少的,但却不是惟一的,关键之处在于是否能够培养好歌唱者的心理素质,学会用心灵去歌唱,真正地把“唱”与“歌”有机结合起来,这在教学过程当中是很容易被忽视的,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这必将极大地改善和提高声乐学习的动力。

我们常常听说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唱得很好,但一旦真正的上舞台她便会声音失去光泽,让人听起来觉得她很紧张,歌曲变得索然无味。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发挥失常,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她为什么会紧张呢?这就和歌唱者的心理素质有关系,心理紧张状态是一种因某种或多种刺激所引起的高度调动人体的内部潜力以对付这种刺激而心理的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应急变化,歌唱者平时的训练主要体现为生理上的负担,而演出、比赛时主要为心理上的负担,当众表演,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大,这就要求歌唱者必须要注意力高度集中,投入创歌曲的意境中去,用心灵歌唱,俗语常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忘我的境界。”歌唱中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情感投入才能做到以“心”歌唱以“情”带声。达到理想的歌唱状态才能把平时的能力很好地展现出来。

兴趣是人们对于事物的特殊的认识倾向,人们对于某活动的倾向就是爱好。一个从事声乐艺术的人首先要喜爱音乐,这并不只是单纯的喜欢听、喜欢看而是同时关心了解音乐有关信息和声乐艺术事业的发展,是对声乐艺术的一种兴趣的情愫所在。例如,有的人喜欢引吭高歌不惧怕人多,觉得唱歌就是他的生命,无论走到哪或者干什么都会热心于歌唱事业,我们说这便是对声乐的兴趣所在,它在人的生活和日常活动中有着重大的意义,是获取知识,提高修养,开阔眼界的重要来源动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它同样适用,有的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声乐就对它有一种惧怕心理,不热爱,无论老师怎样教他还是被声音所驾驭,音乐似乎永远走不进他的心灵,从声乐的学习过程中找不出一点乐趣,反而觉得学习声乐是一种痛苦,是一种压力,为了应付而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这种情况,首先,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内容就要深浅适当,难易适中,而且是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所能掌握的。其次,声乐老师充满感情的示范演唱,也能够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唤醒学生的内心音乐欲望,从而转化成学生学习声乐的动力,近一步提高声乐技术。再次,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取得进步的学生予以肯定和表扬,对表现不好的要给予鼓励,及时纠正其学习态度。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引起歌唱欲望,使单单的声音技巧的歌唱上升到情感的歌唱中,进而用心灵歌唱,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与歌唱效果。

情感表达是歌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歌唱时要有心理的思想准备,要有非常良好的心理状态,有良好的歌唱状态才能更好地融入到作品中来用心灵歌唱,否则是唱不好的。例如,在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渔光曲》中,描绘了旧中国渔民的困苦生活和渔村破败的凄凉景象:“捕鱼人儿世世穷,爷爷留下的破鱼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这句词中歌唱者应用心灵去感受捕鱼人被压迫的艰辛,这样唱出的作品便会感人至深,仿佛看到了旧社会的阴暗及人生的不公平。再如,《黄河怨》中“鬼子啊你这样没心肝,宝贝啊,你死得这样惨……”当一个人用心“想”到此场景时,便会忘记了声音技巧的所在而是在真正地吟诵一个痛失亲人的人的内心凄惨,如果加入了“心灵”歌唱,观众都会为之动容,这便是声乐艺术的最高境界。有“灵魂”的音乐感动自己,感染他人,所以,歌唱者在歌唱过程中要学会用心灵去歌唱,这样的活,才能够声情并茂,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选择健康,积极向上,优美,有较高训练价值的教材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其次,要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情感内容不断丰富,开始拓展作品内容。再次,要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上课时处于兴奋的歌唱状态,多注意情感的培养。

心灵歌唱不仅需要声乐技巧和情感投入,还需要歌唱者具备一定的歌唱气质。歌唱气质是一个人优良品质,丰富内涵,高尚情操,卓越学习及良好教养的自然流露,如果心是“空”的就不能够达到心灵歌唱的最终目的。孟子曾对“大丈夫”的气质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们应当从中吸取优良之处,培养自己的歌唱气质,让心灵丰满,我们在观看演唱会或听录音时,往往感爱到同一首声乐作品由不同的人演唱,效果也不相同,这也便和歌唱者的艺术气质有关,有的歌唱者虽然在演唱过程中也用“心灵”投入感情,但给人感觉趋于平淡,缺乏激情与感染力。不能突出高潮,表现作品时不够大胆,所以歌唱者一定要丰富自己的学识,激发演唱的激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积极引导。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沉着稳重、细心勤恳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要在教材上给予更新,因时因势地帮助学生学会用心灵歌唱。这样,心灵歌唱的意义才会更加突显,声乐的进步也会显而易见。

歌唱中心灵的感应来自想象,亚里士多德谈到“一切可想象的东西,在本质上是记忆的东西。”只有演唱与想象相互渗透才能在演唱过程中走“心”而唱,而如果一个人脑中空白,任何映象都没有,他们的想象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演出的歌曲便味同嚼蜡,常言道:“站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歌唱中只有通过脑中歌词的印象映射到心灵上,才能使自己真正投入歌唱作品中。有一位音乐名家曾说:“好的歌声不是靠特别嘹亮、雄壮来把人怔住,也不靠五颜六色吸引人们倾听,而是像一股清澈见底的溪水,涌涌细流,像轻清委婉的飞燕,喃喃细语,亲切委婉地一声声啼唱,以掀动一些渴求以更多的内涵的歌声抚慰自己听众的心灵。”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心灵的歌唱能把人带到艺术想象的深处,感人至深。例如,《铁蹄下的歌女》中“我们到处卖唱,我们到处献舞……”要把自己想象成旧社会的歌女,没有自由,陪人欢笑,此时歌者就是那个歌女,只有这样演唱才能把歌曲唱得入神,还能使听众引起共鸣,达到心灵上的共振。一首歌好比是一首诗,一幅画,例如,《情深谊长》中的“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这种诗情画意的想象,是抒发对红军无限热爱之情的,触景生情,情由心生,没有景就没有情,没有情就没有艺术表演,只有用心去体味去感受才能唱出悠美动听的歌声。这就要求声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开阔视野,丰富和充实主观见解,把别人的经验,书中的知识成为自己活生生的知识。歌唱发声想像力越丰富越生动具体,理解就会越深,心灵才能与歌唱有效配合,技能掌握就会越快越牢固。

综上所述,声乐学习过程是一个漫长无止境的过程,俗话说:“艺高人胆大”,高度的声乐技能及感染力可以使歌唱者产生强烈的歌唱愿望,用心灵歌唱才能使整个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运用心灵的感应、面部、形体、言语、声音、表情、手段表达出歌曲真实、生动的情感,这样唱出的歌才能受到观众的喜爱。

热爱声乐艺术,学会用心灵去歌唱,必将使歌唱者在声乐学习中取得意想不到的飞跃,也将会在声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我国的声乐艺术做出贡献,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看,2001,(05).

[2]徐行效.声乐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6.

作者:陈 蓓

歌唱心理声乐教学论文 篇3:

歌唱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1、关于声乐心理学的概念

声乐心理学是用心理学的原理来研究声乐艺术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产生于声乐艺术实践,又服务于声乐艺术实践,是声乐艺术的心理学基础。

2、声乐教学应遵循歌唱心理学的有关理论

声乐教学除了要注重对学生歌唱的技能技巧训练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成功的声乐演唱不知是单纯的生理活动,而且是在人的心理支配和控制下的艺术二度创作(作曲、和声、核武器、织体、歌词等一度创作),是使音乐作品外化和社会化。把阅曲作家与欣赏者主体的心灵韵律连接起来的中介。优秀的声乐专业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把技术充分运用到歌唱实践中。把作品中的音乐符号形式转化为充满生命律动的音响运动。把作品巾最积极的因素,有价值的思想倾向。美的形式体现得更明显、突出,使作品内在生命力获得更充分、全面的实现。

3、歌唱心理的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歌唱心理及其重要性概述

3.1、歌唱心理。

高唱心理就是声乐学习与艺术实践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研究歌唱者在歌唱训练、艺术时间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规律,以提高声乐艺术水平和声乐教学效果,这在声乐教学与艺术实践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人的一切活动,是靠大脑这一高级神经系统产生“思维”、“意识”、“想像”来领导的。人的各种机能的形成也是在这种有“意识”指导下,通过多次系列反复形成生理的技能和技巧。而歌唱训练就是紧紧地把握住歌唱者的高唱心理,靠歌唱者的内在潜在力量。积极向上的歌唱“意识”。去指导建立一个正确的、健康协调的工作关系。随着这种“工作关系”和生理机能的不断加强,逐步“制造”、形成一件科学的生理机能“乐器”,即科学的发声方式,从而达到全“身”、“心”的歌唱。

(1)歌唱心理的重要性。许多科学资料、教学经验和艺术实践证明:心理现象和客观现实生理是互相的依存关系,物质的存在产生各种不同的意识,从而产生种种心理状态。当我们开始接触学生的同时,就要立即解除学生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学生能够静下来。“静”主要指“心静”气沉丹田,心情舒畅,然后引导学生进去歌唱“境界”。

(2)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学实践和艺术实践证明,无论是小组课,还是集体课,都要运用声乐心理教学法。声乐课绝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要进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心理学正是以此为目的,从本质出发,从人才培养出发,拓宽知识广度,增进知识的深度,改善知识的结构,为培养才华出众的声乐人才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武器。我们知道,歌唱必须掌握多种能力。首先是基础能力,包它括声音高低的感觉、声音强弱的感觉、声音长短的感觉、声音响亮的感觉。二是高级能力,它包括节奏的感觉、声色的感觉、声量的感觉、和谐的控制、音色的控制、音量的控制。四是想像与记忆能力,它包括声乐的表象、肌肉运动表象、创造想像、学习能力。五是智慧能力,它包括联想、反射、音乐智力与天资。六是感受能力,它包括审美、情绪反应、感情表现等。仔细分析,以上这些能力都具有强烈的心理特征。这就说明了歌唱包含着复杂和多方面的心理素质。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3.2、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声乐教学的意义

高师声乐课教学的实践使我们日益感到。心理教学法对于歌唱的整体训练,对于深化和发展传统的生理教学法,系统和包括物理教学法,揭示歌唱与发声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有着越来越不可代替的作用。在声乐教学中,感觉、知觉、注意、意志、记忆、思维、想像、情感等重要心理因素已逐渐渗透和贯穿于整个声乐教学过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歌唱的心理自始至终都在影响和支配着歌唱技巧和歌唱艺术情感的发生和发展,成为声乐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而,研究和发展歌唱心理知觉、心理感受、心理听觉、心理意志控制和心理支配等心理品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3.3、歌唱者的歌唱心理对演唱效果的影响

声乐艺术是音乐表演艺术中的一种。它是依据歌唱者自身的发声器官来进行艺术创造和演唱。一个歌唱者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在任何时候歌唱都能保持自己的发声器官处于最佳的歌唱状态,在歌唱时能唱出自己最美好的声音,体现自己声乐学习的最佳效果。但是,从我们目前实际的演唱和教学效果看,这方面还很难如人愿。每次考试(声乐汇报)及演出,往往都不能发挥歌唱者的最佳水平,这主要是由于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影响的结果。

作者:潘 坤

上一篇:调查统计物业管理论文下一篇:煤炭企业内部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