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歌唱心理的研究现状

2022-09-10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 声乐教师大都沿用心里教学法和物理教学法来进行声乐教学、进行歌唱发声的技巧训练, 很多声乐理论书籍也多是从生理反应现象、物理的属性角度来讲解和解释歌唱的发声状态、歌唱的训练、以及声乐专业的术语等, 缺乏从心理教学法的角度去解释和研究声乐的教学工作。1 9 8 6年1 1月, 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研讨”会上, 徐行效在大会宣读论文时呼吁:当今心理学已渗透到越来越多的学科领域中。现在, 已经到了心理学渗透到声乐艺术中, 必须建立一门新学科——声乐心理学, 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声乐艺术学科体系的时代了。为了赶上时代的步伐, 对组成声乐艺术要素之一的最薄弱的环节——歌唱心理的研究, 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这个历史的使命, 应该责无旁贷的落在当代声乐工作者的肩上, 特别是声乐教育者的肩上。自此以后, 声乐心理学的研究开始了它的萌发阶段, 至现在已有了突破的发展。我们陆续的看到了不少有关声乐心理因素指导和运用于声乐教学的文章和书籍, 一些教师也已经在教学中逐渐的渗透着心理教学方法。

我们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尽快掌握声乐艺术心理学这门课程理论:二要能在教学实践中, 在与学生的接触中, 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 了解和研究学生对歌唱与发声的认识, 歌唱的情绪和情感表现, 以及歌唱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这样, 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知人善教。这是引导和启发学生尽快进入歌唱状态、找准生理发声机能和机制, 正确体会歌唱的感觉, 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此外,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心理品质的培养, 耐心细致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注意渗透心理因素、心理教学方法的运用, 从情绪的把握到歌唱发声技巧的感觉调控, 从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到歌曲完整演唱和表情达意上都应注意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同时, 教师还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声音条件、不同的接受能力、不同的理解能力、不同的表达能力和不同的感受能力来实施教学, 客观的对待每个学生,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学习、逐渐总结、积累和完善教学经验, 以形成自己不同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风格。

王洪生在《中国音乐心理现象研究的新起点》中说:该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心理状态是怎样影响歌唱的, 并把歌唱心理状态分为三种即:技术训练心理状态、非演出心理状态和演出心理状态, 并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这对把握演唱心理状态有所启发。”王洪生同时亦对马文标的《谈独唱时的恐惧心理》一文做了评述, 认为“他对具有恐惧感表演者的心理分析的确使人信服。它不仅解释了什么是恐惧、恐惧产生的不良结果, 而且还向大家提供了克服怯场的三种方法: (1) 如何减轻思想压力; (2) 怎样使感情转移; (3) 多练习。”梅学明《歌唱中紧张心理产生与排除》, 分析了歌唱紧张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 并结合教学找出诸多克服歌唱紧张心理的方法, 对教学有实用价值。1986年, 徐行效发表《试论歌唱者的心理训练》, 明确提出了对歌唱者进行“心理训练”的新观点。文章对什么是声乐心理训练, 对歌唱者进行“心理训练”的目的做了详尽的阐述, 并对歌唱者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的原因作了分析, 提出了许多克服不良心理的具体方法, 为歌唱者获得最佳歌唱状态提供了理论依据。建英在《声乐艺术理论研究综述》中, 提出歌唱者应在课堂、比赛、演出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训练是建立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声乐教学方法体系的需要, 是声乐艺术实践的需要和时代的需求, 是声乐训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万敬之《歌唱技能形成的阶段性及其心理特征》指出, 歌唱技能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具有阶段性的心理特征。教学中应根据各阶段不同的心理特征提出不同的任务和需求。徐行效连续发表的《声乐学习心理浅谈》、《声乐联系的心理分析》、《声乐知识学习的心理分析》三篇论文, 分别对声乐学习及其过程、声乐学习的原则和方法, 声乐练习及有效练习的条件、声乐技能形成的特点, 声乐知识的特点、声乐表象的形成、声音概念的形成等做了心理学分析, 对声乐知识、技术学习有指导意义。

徐行效的《声乐心理研究》 (1991) 年版, 分别对声乐心理学、声乐学习心理、声乐教学心理、声乐演出比赛心理、声乐心理训练和声乐教师学生心理作了论述。

邹长海《歌唱心理学》 (1992年出版) , 重点结合声乐教学、演唱实际, 对歌唱中的心理反应、注意、意志行动、记忆、能力与技能、联想与想象、情绪与情感、思维原理, 以及表演心理、克服演唱的恐惧心理等进行了论述。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

徐行效的《心理过程与声乐教学》 (1998年出版) , 以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音乐心理学相结合的方式, 系统地阐述了声乐艺术中歌唱者 (演员、学生、教师、爱好者) 的心理过程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歌唱的影响, 以及这些规律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是声乐心理学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之一。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 (2 0 0 2年出版) , 系统讲述了声乐艺术中的心理反应、感觉调控、知觉调控、注意诱导、意志调控、记忆方法、思维特征、想象特征、能力、情感特征、表演心理和克服演唱的紧张心理等内容。这是作者在原《歌唱心理学》的基础上, 经过较大加工、修改后, 在新的高度奉献给读者的新作。

以上4部专著的发表, 为我国声乐心理学科的初创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 2 0世纪是我国声乐心理学艺术研究从无到有, 逐步发展, 以至于形成学科萌芽、初创这样一个大好局面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后20年,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形势喜人。但另一方面, 由于学科起步很晚, 研究者理论水平有限 (基本上都是非理论专业的声乐专业教师) , 以及条件方面的限制等诸多原因, 学科发展仍存在许多不足。

声乐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是一个刚刚萌发、初创, 急待开发且大有作为的领域。声乐心里的研究成果, 在健全科学声乐理论, 直到声乐教学, 帮助歌唱者获得高度声乐技术、技巧, 正确处理作品, 在演出、比赛中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达到最佳歌唱水平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而推动整个声乐艺术事业的向前发展。

摘要:教师如何从心理调控的角度, 运用心理因素的手段, 向学生传达和灌输自己的教学感受、教学经验和教学体会, 这无疑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歌唱心理,心理训练,教学

参考文献

[1] 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6.

[2]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3] 韩德森.声乐教学心理调控要点探究[J].艺术百家, 2004 (6) .

上一篇:基于熵权灰色关联模型的企业能效评价下一篇:探究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