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发声心理障碍的分析及良好的歌唱心理的培养

2022-09-11

1 歌唱发声的心理障碍

在研究歌唱发声的心理障碍之前,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心理活动。心理活动, 是现实世界的客观事物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着的联系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 它是脑的功能。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进行的。如:音乐表演的学生在练琴时, 即要看清谱面上的音符又要左右手及脚的配合。这整个过程就运用了心理活动的视感觉、听觉、触摸觉、动觉、空间知觉、注意、思维与判断等心理活动支配的。歌唱发声更有其特殊性。人声的“乐器”看不到, 摸不着, 非常抽象。对歌唱器官肌肉运动的支配, 也需用心理活动的抽象感觉来调整。优美的歌声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它是心理活动灵敏指挥歌唱发声器官在生理上做出反应的物质 (音响) 效果。所以, 歌唱者在调整歌唱器官的过程中, 心理活动必须处于积极、稳定的正常状态之中, 稍有紊乱, 就会影响歌唱效果。这种心理紊乱, 就是歌唱发声的心理障碍。

歌唱发声心理障碍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因人而异, 方式不一。只有消除这些障碍, 声乐学习才能获得成功。

1.1 紧张的心理状态

紧张, 是不良歌唱心理的主要表现, 也是每一个初学歌唱的人几乎都经历过的心理体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 人与陌生人的交往中, 常常会产生一种羞怯和紧张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不但容易使歌唱者的思考、分析、想象和记忆能力降低, 反应迟钝, 而且, 还会使歌唱者的呼吸紧张, 吐字、发音困难, 共鸣器官失去灵活、自如的运动能力, 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减弱, 整体歌唱发声状态难以协调, 歌唱声音容易失去平衡。

1.2 缺乏应有的演唱欲望、激情

心理学指出:“兴奋和抑制是神经活动的两个基本过程, 他们可以互相转化。”学生在练唱时缺乏应有的演唱欲望、激情, 思想负担过重, 顾虑过多, 精神萎靡不振, 就必然会造成生理上的肌肉松垮、发声器官活动迟缓 (最明显的就是会厌没打开) 、课堂上精神不集中。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仍继续练习歌唱, 那非但收不到好的效果, 反而会使学生的发声器官声带受到损害, 无论从思想上和生理上来说都不利于学习声乐。

1.3 身体生理状态和差异

身体生理状态和差异也是影响歌唱心理的重要因素。因为身体和生理的状态及其外界的评价必然反映到歌者的意识和心理上。首先, 从身体条件而言, 每个人是有差异的。一般而言, 较好的外表形象、得天独厚的发声条件会增强一个歌者的表现欲, 使其感觉良好, 演唱发挥充分。相反, 较差的自然条件会使人缺乏自信、产生害羞等心理作用, 便会抑制演唱水平的发挥, 不利于演唱的成功。其次, 生理上的病害, 如咽喉鼻腔部位的炎症使人产生不适, 影响发声器官的变异, 从而影响呼吸和发声。第三, 生活习惯的好坏也对演唱心理产生影响。比如有的人演唱前不能安睡 (兴奋) ;有的人演唱前需要喝点红酒 (例如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 , 认为对演唱有好处;有的人甚至会有一定的仪式, 比如祷告, 求得演唱的成功。这些都是一种习惯性的心理行为, 会起到一定的精神安定和心理鼓励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演唱水平的发挥。

在舞台演唱中, 由于心理过分紧张所造成的种种异常反应, 多集中表现在歌唱生理和歌唱声音两个方面。

1.3.1 歌唱生理方面

演唱中, 过度的紧张心理, 会使歌唱者的心理机制处于紊乱状态, 造成注意力分散、心率过速、四肢僵硬或者浑身软弱无力、嗓子发干等现象, 失去对歌唱器官自如的调节能力, 歌唱技能和技巧的发挥受到阻碍。

1.3.2 歌唱声音方面

由于演唱中的过度紧张心理, 造成歌唱生理机制的紊乱, 歌唱生理技能不能得以充分发挥, 使得歌唱声音失去控制。唱出的声音发抖、跑调, 声音上吊, 气息不畅, 音色灰暗、嘶哑, 失去应有的光彩。高音上不去, 低音下不来。严重者, 甚至出现失声、忘词等现象。

2 良好的歌唱心理的培养

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就是在歌唱时有一种舒畅的心情, 内心充满歌唱的渴望。这种健康的心理状态能让歌唱者始终保持全身心自然放松和积极向上的歌唱状态。声乐学习是一项复杂而又艰苦的体力加脑力的活动过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许多声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体会到声乐教学不仅是教学生发声技能和方法,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确如何获得良好的歌唱状态, 这种歌唱状态, 一方面是生理的, 即歌唱的正确方法;另一方面是心理的, 即如何获得调整、控制自身“乐器”的能力。一位好的歌唱者, 除了有好的生理条件, 还必须具备正确的心理活动状态。有了正确的歌唱生理机能, 还要有正确生理机能的合理运用, 才能产生美好的歌唱。因此, 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 应从平时做起, 在声乐教学中贯穿始终。

2.1 意志品质的确立与培养

徐行效的《声乐心理学》中说到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了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通过长期努力锻炼, 良好意志品质是可以养成的, 消极的意志品质也可以克服。教师可以通过思想工作和启发引导, 逐步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思想和态度, 使之有着明确的练习目的和要求。因材施教是基本原则。由于学生的性格特征各不相同, 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如: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的学生, 就应培养大胆、果断的意志品质;急躁、轻率从事的学生, 应注重培养他们的沉着、耐心、细心的品质;对于过分活泼和缺乏自制力的学生, 则应该注意培养他们控制力。

2.2 自信心的建立与培养

周小燕说:“演唱者的自信心要比优越的专业条件更为重要。”自信心的确定会直接影响、伴随着整个教学和表演过程。在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建立自信, 诱发学生内心强烈的歌唱欲望、歌唱激情, 再多给学生一些激励性语言, 使学生不仅有信心而且主动、积极地把好的歌唱状态保持住, 呼吸器官、喉头、会厌、口咽腔、软腭等一切与发声有关的人体器官, 才能处于它们应有的积极灵活、协调一致的兴奋状态, 从而发出通畅、自然、优美, 才可能感染他人。

2.3 重视并调整不同学习阶段的心理状态

在声乐教学中应重视调整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在学习声乐的漫漫长河中, 学生在不同阶段会出现一些不同的技能和技巧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问题。正像金铁霖教授所讲:“声乐学习分三个阶段”。只有对学生的每个学习阶段心理状态给予足够的重视, 帮助他们解决好心理问题, 技能和技巧方面的问题也会很快地迎刃而解。

2.4 要自我调节, 加强舞台艺术实践

歌唱艺术是舞台艺术, 它最终要展现在舞台上, 也就是要面对观众演唱。自己在歌唱前, 要在心理上、精神上、身体上, 以及发声器官上做好准备。在歌唱前要自我激发歌唱欲望并对歌唱情绪进行培养, 克服歌唱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所谓歌唱环境的培养, 主要是在平时注意多锻炼、熟悉, 努力使自己习惯于各种环境、各种场合的演唱。成功的表演者都是在反复不断的舞台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 消除心理障碍, 实现自我调节。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 表演者越来越对自己的成功充满信心, 最终才能在舞台上表现的轻松自如。

摘要:本文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从实践出发, 阐述对歌唱发声的心理障碍及良好的歌唱心理的培养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应该加强综合艺术修养, 从而获得演唱的成功。

关键词:心理学,歌唱心理,心理培养,歌唱的自信心,加强舞台艺术实践

参考文献

[1] 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 2003.

[2]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 刘文昌, 付鸿敏.歌唱理论与技巧[M].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7.

上一篇:米索前列醇在剖宫产术后患者无痛人流中应用效果的研究下一篇:Aspen-Plus模拟在氟化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