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管理下的班级管理论文

2022-04-29

摘要: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教师管理转向学生管理,由被动管理转为主动管理,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升班級管理的效果及质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及进步的教育管理目标。文章以自主管理为切入点,注重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为学生日后更好地成长及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格化管理下的班级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网格化管理下的班级管理论文 篇1:

疫情背景下实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摘 要:疫情下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抓手。但因受专业队伍、课程建设、工作方式和评价机制等因素制约,其效果尚未实现效益最大化。基于实践,推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开展,需要从强队伍、优课程、精水平和实评价四个方面着手改进。

关键词:疫情;网络;心理健康

2020年初,全国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面对疫情,中小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学生出现了恐慌、焦虑等应激反应。对此,全国各地纷纷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启动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简称“网心健教育”,下同)工作,但因受专业队伍、课程建设、工作方式、评价机制等制约,其效果尚未达到理想水平。本文结合基层实践探索和理论学习,探索网心健教育工作的实施策略,以期对促进疫情期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一、强队伍

网心健教育工作载体是虚拟化场域,一些地方因专业心理师资缺乏、学生互助机制尚未建立、社区志愿者团队尚未组建等,出现了疫情期间诊断学生心理问题的精准度不高、心理服务的主动性不强等问题。因此,我们可通过打造专业高效的心理教师团队、互助成长的学生志愿者团队和敬业奉献的社区心理志愿者团队,共同呵护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一)建设专业高效的心理教师团队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1]面对突发疫情下的公共卫生事件,网心健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具备扎实学识和精湛本领的个体心理教师,更需要能够精诚合作和自我反思的心理教师团队。目前,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极为匮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由学校管理者、校医、赋闲教师、心理爱好者等完成。他们因专业、年龄、经验、个性特点、成长环境等不同,开展网心健工作所达到的辅导效果也会大不相同。疫情是特殊的公共卫生事件,导致学生生活和学习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为此,我们要建设一支专业高效的网心健教育教师团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若干心理服务小组,分片区开展心理服务工作。各小组成员要在心理督导师的带领下,通过交流分享、总结提炼和实践反思等活动,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培育互助成长的学生志愿者团队

居家隔离,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影响在线学习效果。学生既是心理问题的制造者,也是心理问题的解决者。我们应从以提供资源支持为主的他助模式,逐步转向于以激发学生互助成长为主的自助模式,建立和培育学生志愿者团队,让学生去发现和解决同伴的心理问题。为此,笔者发起班级“守护心灵”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加。首次由班委会成员开展的“心情七色卡”活动(即学生根据心情状况,按照从差到优的顺序,在红、橙、黄、绿、蓝、靛、紫7个等级进行选择。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成7个互助小组,带领小组成员开展线上学习交流、心理援助等活动),达到了教师宏观指导、学生互助成长的目的。同时,笔者聘任心理素质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轮流担任班级心理播报员,分享居家心理调适和在线学习策略,也起到了积极的教育作用。

(三)组建敬业奉献的社区心理志愿者团队

社区作为疫情防控的一线,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最有效阵地,在疫情防控全局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疫情期间,网心健教育工作还应从线上走到线下,主动深入社区街道,吸纳有心理学、教育学背景,愿意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组建社区心理志愿者团队,并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有效开展社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精准管理和精准服务工作。同时,如有条件,我们还应设立社区心理志愿服务驿站,通过开展测量体温、入户排查和宣传教育等活动,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一站式心理志愿服务,弥补网心健教育稳定性不足和沟通不畅的问题。

二、优课程

课程有特色,学校才有特色,课程改变了,学校才会改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笔者系统分析研究平台上抗疫课程资源后发现,其中的多数是经典、权威和精品的课程资源,但总体上来说,还存在疫情心理课程缺乏规划、资源偏重理论化、辅导偏重讲授式、策略偏重单一化等问题,难以有效预防和缓解学生应激心理。因此,网心健教育工作应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和内容,增强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创新基于网络的主题班会课程

疫情期间,随着学生学习空间、学习形式、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评价等发生了变化,班集体被弱化,班级管理的传统模式被消解。学生的集体学习活动被每天签到打卡、上传作业和网络调查等活动取代,容易产生孤独、单调和无趣的负面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和班集体发展。因此,这就迫切需要开发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等系列主题班会课程,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笔者在借鉴学习的基础上,联合部分班主任开展了一次“分享特殊礼物”线上主题班会课,即在线上教学前,在向学生邮寄教学材料的同时,随寄一份礼物——牙签、橡皮筋和创可贴等,学生收到不同礼物后都很新奇,迫切想知道不同礼物所代表的含義。为此,线上主题班会课在学生的困惑和期待中进行,经过学生解读、班主任点评和师生互动等环节,学生真正领悟了线上主题班会课的真谛:用牙签挑挑自己的优点、缺点;学习要具备橡皮筋的韧性,高效完成任务;亲子之间有矛盾,用创可贴可以“恢复止血”。这种新颖别致、面向全体的心理班会能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育人的效果。

(二)开发基于校本的心理拓展课程

疫情发生后,学生的心理应激反应将会经历警惕期、消极防御期、现实的适应期和恢复成长期四个阶段。为此,科研院所的专家团队、社会机构的商业团队和地方政府的心理服务团队等往往会从应对心理应激反应不同阶段出发,面向学生开发并推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由于部分课程或是偏向理论、过于肤浅,或是资源陈旧、不接地气,面对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心理应激阶段边界的模糊性和求助者问题的个体差异性等,其效果会大打折扣。笔者根据疫情发展特点,运用“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思考学生学习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2],开发出内容涵盖适应、交往、情绪、学习、升学等5方面12个专题(“口罩里的笑脸”“积极生活”“和时间做朋友”“生命繁花”“我的家庭树”“爱的唠叨”“直面挑战”“呼吸的力量”“从头再来”“我的成长”“开心上学”“安心迎考”)共27节心理拓展课程,由教研部门随同在线教学资源,分期分批向学生进行推送,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三)夯实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课程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能想象。”然而,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关注学习任务的达成,而不易察觉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认知、情绪和行为等应激反应与孤单、焦虑、放任和矛盾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和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应改进网心健教育工作的思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在线教学的全过程,即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而且应在教学活动中研判、把握和调整学生心理状态。一方面,教师备课应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有意识地渗透意志品质的培养、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和思维能力的锻炼等学生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在网络教学中应及时调节教学进度去适应学生的学习接受度,做到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學习中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精水平

疫情期间,学生在长时间的居家生活中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烦躁,甚至是强迫、狂躁等严重心理问题,这对网心健教育提出较大的挑战。高质量网心健教育应做到:在服务质量上,应惠及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心态稳定,发展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服务手段上,应改进创新技术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艺术水平;在服务过程上,应整合资源,建设互助发展共同体,建构学生心理成长的能量场。

(一)变等待服务为精准服务

学生面对不确定的疫情事件所产生的恐慌、焦虑的心理是正常的反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任务加重等不良刺激影响,将可能会成为心理困扰,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中,网心健教育因工作场地、专业人员、支持资源等条件限制,相关人员多采取守株待兔式的模式开展工作,容易出现心理热线答非所问、经常占线、无人接听等问题;还有少部分权威专业机构因宣传渠道不畅、认可程度不高等,存在电话无人知晓、优质课程资源无人问津等现象。因此,我们应统筹网络心理服务资源,建设国家、省、市、县、校五级网络心理服务平台,设置统一心理服务热线,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和就近就快的原则将业务分发到各网络心理服务机构办理;同时,还可以采取网格化的管理方式,及时了解辖区内学生的心理动态,有针对性推送网络课程资源,做到高效运作,精准服务。

(二)变改进技术为追求艺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心健教育平台变得更加精致美观、便捷高效,平台坐诊专家更加专业,测试工具更加完善。但技术变革并非网心健教育的终极目的,解决求助者的心理困惑才是应有之义。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网心健教育的天然不足,如心理健康教育仪器的操作性、心理素质训练的特殊性和心理治疗方法的体验性等难以实施和实现,以及网络条件下学生求助过程的烦琐性和人机对话的无感情等问题的存在,应从追求艺术化的精准心理服务的高度出发,将专业化的心理设备设计成虚拟化、游戏化、互动性的心理训练和体验工具,或者向学生推荐已具备的资源或者可替代的心理训练设备。同时,还可以将心理素质训练方法、心理治疗方法进行艺术化简化处理,演变成“线上能学习、线下能复习、平时能练习”的心理体操。

(三)变外力帮助为学生自助

学生是求助的主体,也是教育的对象。但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从教师出发还是从学生出发?这些问题都是多数心理教师未曾深入思考或者思而不决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周彬教授指出,“在课堂教学中究竟谁应该是主体?我的回答是:最后谁上考场,谁就是真正的主题;谁不上考场,谁就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辅助者。”[3]网心健教育是主体发展性的心理教育。[4]因此,我们应从激发学生心理潜能、建构学生生命的价值意义出发,引导学生逐步摆脱依靠外力帮助的心理成长模式,主动融入网心健教育工作团队。在工作实践中,一方面,教师可以扮演助人者的角色,通过自制电台、录制视频、发电子邮件和举办讲座论坛等方式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助行为。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扮演求助者的角色,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真正实现学生自助的目的。

四、实评价

网心健教育从最初的以通信方式解疑答难、疏导教育为主的书信咨询,发展为利用劝告和安慰形式的电话心理咨询,再到解答听众、观众或读者等典型心理问题的宣传心理咨询,最后发展成为双向视听、问答的网络心理咨询,至今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但疫情下网心健教育工作还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片面和评价思想落后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建立健全网心健教育工作评价体系,促进其科学发展。

(一)评价对象要体现“学生中心”

评价是管理的有效机制,所以必须理直气壮地评价,而且要以促进被评价对象的成长为基本目标。[5]正如心理活动课的立足点不是解决具体的问题而是致力于学生的心理成长。[6]疫情下的网心健教育的评价对象应包括以下三类:一是直接服务对象,即全体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学生、缺少网络和学习终端的贫困生等;二是利益相关者,即学生家长、教师等;三是网心健教育团队的上级主管部门或行会组织者。因此,从评价对象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应以学生为中心,重点看以下几个方面:是否从解决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出发,是否及时关注学生需求,其满意度是否高;是否引导学生自主自愿地以真实自我寻求支持,能否按照习得的方法开展自我体验和自我反思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是否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有所收获,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能否得到提高。

(二)评价内容应具有全面性

新课程改革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7]。因此,评估疫情下网心健教育工作成效应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理论学习,研制出网心健教育“5+1”的评估指标体系(“5”指“学生发展”“组织重视”“师资队伍”“教育过程”“支持资源”等五项指标;“1”指“加分因素”1项指标),运用观察法、随机访谈及问卷调查、答辩法等方法,通过自评(学校)、他评(学生及家长)、检评(主管部门)等方式开展全方位的网心健教育评估工作,其目的是保证网心健教育始终能够科学规范、扎实高效。

(三)评价方向应具有发展性

突发疫情催逼学校实施在线教学,催发网心健教育快速发展。网心健教育模式是开放的、发展的、进化的[8],其评价趋向将不再是单向思维、结果导向下的奖优罚劣式的传统评价,而是基于全面客观、平等互动和尊重生命基础上的发展性评价,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评价网心健教育的实施策略,重点评估求助学生的个体中心地位是否得到彰显,求助学生的学习信心是否得到增强,求助学生是否存在网络道德不良行为或过分依赖网络现象等。其次,评价网心健教育的发展方向,重点评估教师是否通过网络引导学生开展基于个人兴趣和问题解决的自主性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最后,评价网心健教育的引领价值,重点评估教师是否能将疫情看作一堂特殊的生命教育课,并借助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关切社会,从而深入理解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

(张先义,无锡市教师发展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章文凤,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江苏 无锡 214000)

参考文献:

[1] 张先义.团体心理活动课适应教育新常態的冷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1):10-12.

[2] [美]格兰特·维金斯,杰伊·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1-2.

[3] 周彬.课堂密码[M].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9.

[4] 崔景贵. 网络心理教育范式的构建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7):41-44.

[5] 李希贵.评价让教师职业闪耀光辉[J].中国教师,2010(2):4-7.

[6] 沈贵鹏,吴敏.学校团体心理教育活动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8(3):53-57.

[7]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1-190.

[8] 俞亚萍. 网络心理教育模式的问题反思与发展策略[J].江苏高教,2016(4):123-125.

(责任编辑:谢先成)

作者:张先义 章文凤

网格化管理下的班级管理论文 篇2:

学生自主管理的对策分析

摘 要: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教师管理转向学生管理,由被动管理转为主动管理,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升班級管理的效果及质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及进步的教育管理目标。文章以自主管理为切入点,注重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为学生日后更好地成长及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通过自主管理,充分地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做好自我约束,以实现自我超越,进一步提升班级管理质量,使学生真正地成为班级的主人。

关键词:自主管理;班级主人;班级管理

一、 前言

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要求教师立足于新的教育教学发展形势,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通过利用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培养学生规则意识,使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及发展。学生自主管理工作开展,要注重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推进学生自我管理工作的深入发展。在教学管理中,教师要积极创新班级管理理念,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挣脱传统理念束缚,切实、有效地提升班级管理的效果及质量。

二、 新形势下自主管理工作落实的必要性分析

自主管理注重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能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为学生更好地成长及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中小学班级自主管理工作的开展,要立足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突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小学生有效地参与到知识学习当中。关于自主管理工作落实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践行素质教育改革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进行学科教学以及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自我管理工作的落实,实现了对新课改理念及素质教育理念的践行,真正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

(二)提升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培养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在落实自主管理工作过程中,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并指引小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学习,管理和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小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及掌握,有效地提升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提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

在新课改及素质教育改革背景环境下,自主管理工作的落实,对于提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落实小学生自主管理工作,使小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能够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及交流,掌握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科知识的内化发展。这样一来,有助于提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小学生全面发展及进步的教学目标。

由此可见,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小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显得尤为必要。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这一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并做好科学、合理的安排,不断地提升小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以实现小学生更好地成长及发展目标。

三、 新形势下学生自主管理工作开展对策分析

在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要注重联系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突出教育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提升学生自主管理的效果及质量。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加强管理小组的构建,为学生自主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自主管理模式在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要注重做好组织建设,以组织为基础,推进班级自主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对班级管理小组进行构建,使班级管理小组与教师之间形成有效的配合,推进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班级管理小组构建时,教师要明确自身的定位,根据学生的意愿,采取班级选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举出班级管理小组,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通过这一方式,能够使学生更愿意服从班级管理,使班级管理的效果及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例如,在班级管理小组构建时,教师可以结合班委会的情况,让学生自主选举出班长、学习委员、文艺委员、体育委员、劳动委员等职务,构建班级管理小组,行使班级管理的职责。在班委会选举过程中,完全以学生自主的方式进行,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学生面前进行演讲,说一说自己想要选举的职位。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举出班委会成员,帮助教师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学生们通过自主选举,选出班委会成员,表达了学生的意志,有助于使班级管理工作得到更加有效地开展。

(二)自主设计班级“规则”,突出班级管理工作要点

学生自主管理工作开展,对于班级规则的制定,要注重遵循学生的意愿,从而提升班级管理的效果及质量。新形势下开展班级管理工作,要以“班规”为基础,发挥班规的强制性作用,使学生的行为更加规范。通过班规建设,逐渐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养成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在班级自主管理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的方式,构建学生认可的班级管理制度。这样一来,能够使班级规则在班级管理中得到有效的渗透及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使学生的共同意愿在班级管理中得到有效的体现。

例如,班级规则的制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召开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对班级管理工作进行探讨和分析,通过“群策群力”的方式,设计自主化的班级管理规则,对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难点进行突出,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从而结合班级管理目标内容,突出管理目标,使班级管理工作有效地开展。班级规则的设计,围绕学生学习、班级活动做好把握,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以学生指定的班级管理规则,推进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使班级管理的效果及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做好班级管理活动执行,使自主管理工作真正落实

班级管理工作对自主管理模式的践行,要对班级管理活动做好把握,使其得到真正的落实,从而使班级管理工作得到更加有效地开展。自主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要突出人性化、针对性的管理理念,让学生对班级规则接纳后,对规则进行有效的执行,从而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及发展。新形势下,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不单单要在规则制定、管理人员选择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更要让班级自主管理工作得到真正的落实和践行,推动班级管理活动落地,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及发展。

例如,在班级管理活动执行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相关任务进行落实后,充分地发挥班委會的引导作用,使班委会成员联系班级同学,对班级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落实。如在开展班级大扫除活动中,以班长为主导,劳动委员协助,对班级同学做好任务分工,根据教师布置的劳动任务,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大扫除活动中。班委会成员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与教师进行有效的协调,做好班级卫生的打扫,认真地完成班级大扫除任务。通过对班级管理活动进行有效执行,发挥班委会成员的职能作用,使学生自主管理工作得到有效落实,以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为学生更好地成长及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引入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竞争活力

自主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渗透及应用,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活力,使每一个班级干部都能够在学生的监督下,践行自己的职责,履行自己的义务,使班级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进一步提升班级管理工作的效果及质量,以实现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及进步目标。自主管理模式下,通过构建班级管理委员会,指导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当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并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班级管理方式,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肯定,并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但是在实践中发现,一些学生由于自控力较差,并没有履行自身的管理职责,给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针对这一情况,通过引入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激发学生竞争活力,能够对“在位者”予以监督,督促他们能够践行自己的选举诺言,认真负责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例如,在班委会组建过程中,教师要对班委会的职能及作用向学生说明,并对班委会成员予以教导,使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职责及义务,并在班级管理中,能够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和教师进行有效的配合,推进班级自主管理工作的开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对班委会成员予以鼓励,对他们的工作予以肯定,做好激励,使班委会成员树立信心,增强班委会成员自主管理能力。同时,赋予其他同学监督的权利,班委会成员在管理中存在不当行为,班级学生有权监督和举报,实现对班委会成员的有效约束。通过对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把握,激发学生竞争活力,使班级自主管理工作的效果及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围绕小学生的学习管理、习惯管理等方面展开,突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小学生更好地成长及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以促进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学习中,提升小学生学习能力,使小学生在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更好地学习及成长。

四、 结束语

班级管理工作开展,教师要注重赋予学生一定的管理权力,突出学生自主管理。通过构建班级管理委员会,使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人,从而引导学生做好自我行为的约束,能够与教师进行积极地配合,进一步提升班级管理工作的效果及质量,实现学生更好地成长及发展目标。同时,注重对班委会成员予以监督和鼓励,肯定他们的作用及付出,督促班委会成员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使班级管理的效果及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通过围绕学生自主管理视角进行班级管理和学习管理,使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管理能力得到更加有效地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志华.中职学生自主管理行动现状与问题研究[J].才智,2020(15):202.

[2]侍元元.学生自主管理下的高校校园快递新模式研究[J].才智,2020(15):248.

[3]丁业胜.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J].学周刊,2020(16):27-28.

[4]侯鹰.以生为本的班级网格化管理策略的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13):113-114.

作者简介:王文强,山东省日照市,山东省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路小学。

作者:王文强

网格化管理下的班级管理论文 篇3:

网格化管理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班级管理工作是大学班主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心。本文论述了大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苏州大学医学部2013级护理班的学生管理工作为例,讨论如何将网格化管理理论应用到班级管理中,网格化管理的实践作用明显,为班级管理引领了新的航向。

【关键词】高校班级管理 网格化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高校班级管理环境的多变性,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已逐步发生变化,对于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网格化管理概念的出现及其在城市建设、社区管理、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成功应用,为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笔者在充分吸收中外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班级管理经验,进一步深入地探讨网格化管理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一 网格化管理相关概念

美国科学家伊安·福斯特(Ian Foster)曾这样描述:“网格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种新兴技术,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讯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的全面共享。”笔者更愿意将“网格”理解为把具有共同目标与类似机能的组织划分为规模与配置大致相当的小单元,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与灵活性。

网格化管理就是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使各个网格单元之间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组织资源,以达到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思想。

网格化管理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1)共享性。网格化管理中的各类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协同调配,可以确保资源利用的最大化。(2)立体性。网格单元之间在不同层面、不同区域间,信息都可以无障碍传递,避免了管理中的死角和盲点,保证了事件处理各阶段的有机衔接。(3)前瞻性。网格化管理利用网格单元对问题进行处理,有利于及早发现和处理问题。(4)开放性。网格化管理充分允许公众参与到问题的处理进程中来,这样可以弥补管理者的不足,推动管理的系统化和全员参与化。

二 高校班级管理机制存在的不足——以苏州大学医学部2013级护理班为例

张丽淼等人认为,现阶段学生管理工作侧重于刚性管理,以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言行。这样学生管理工作的成败就与规章制度的执行人密切相关,传统管理模式中的政策执行者无外乎班主任和班干部,如此就有必要审视班干部群体的工作现状和工作中的问题。以下仅以笔者所管理的苏州大学医学部2013级护理班班干部群体为例做一个尝试分析。

首先简单说明下班级情况,2013级护理班由53位同学组成,在学生民主评议下产生了包括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等11名班干部。在大一第一学期的工作学习中,班干部群体工作学习中暴露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第一,虽然班干部之间分工看似较为明确,皆有各自的头衔,但却出现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现象,有的同学顾虑“名不正而言不顺”,不敢为班级事务建言献策。班级的管理事务在平常的运作中,逐渐形成了“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三驾马车,而其他班委集体失语和不作为。这样的工作布局,造成班级管理层的凝聚力不强,无法形成合力,从而延误同学问题的解决时机。如医学部的重要通知,行政方面往往由班长一人负责传达,而其他班委并未能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并没有做好有效衔接。

第二,班级管理信息传递滞后、沟通不畅。50多位同学组成的班级相对于11名班干部而言,平均每人需要负责4名同学,而往往现实的情况是1对52,不能有效地将消息通知到每一位同学,更别提平时对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深入交流。学期末即出现一位同学因未能及时办理落户手续,造成必须迁回原籍的后果。而这仅因为班长和其他班干部在通知时并未落实到每个人。另外,传统班级同学多以寝室为单位,如果寝室的四个同学都不是班级活跃分子,会出现与班级其他同学的脱节,与周边寝室的疏离,参与班级活动积极性低,久而久之,游离在班级之外,成为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第三,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不完善。在传统班级管理中,对于安全事宜仍停留于“事后处理”。虽然近年来高校管理中已经逐渐意识到关节点和重大节庆日的安全预防和宣传,但仍有遗漏。在日常管理中,班长负责统计学生节假日去向,限于精力并未深入了解同学的具体情况。且假期结束后,统计返校学生工作由于责任不清,造成无人问津的局面。如此对于班主任和辅导员开展工作、掌握学生安全信息,带来诸多不便。同时,各位班干部因为职责分工不同,掌握学生的信息亦各有侧重点,故而并未形成完整的学生动态信息,在处理班级事务中制约较多。

三 基于网格化管理的班级管理

根据学界现有研究,关于网格化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尚属探索时期,理论建构依旧是一个宏大的愿景。本文主旨不在于此,笔者无意对此做过多的评述,仅以自身班级管理的经验,就网格化管理的落实与执行提出自己的看法。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笔者并未经过严格的网格化管理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仅在实践中自觉摸索出一条“网格化管理”的思路,开始时自命为“分区管理”或“片区管理”,至今在班干部群体中仍如此称谓,然为行文方便和对接学术界,故而统一称为“网格化管理”。因此,不难发现,笔者所要论述的班级管理经验如果有“网格化管理”的痕迹,也仅仅可以说是具备了“网格化管理精神”。据笔者目力所及,现下思想政治教育引进网格化管理建构体系,无外乎也是借鉴思想精髓而已,建构高校班级管理领域的网格化管理理论依旧是一项长远的工程。针对大学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的作用以及班主任角色的定位,网格化管理是笔者认为比较妥当的。

具体而言,笔者在第二学期伊始,即抽出时间对班级管理实务进行了梳理。总的思路即:理顺班主任、班干部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班级管理机制的有序运行,将班主任、班干部的职责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调动学生的力量参与班级管理,引导班级学习生活的良性发展。笔者称此为“让学生们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人要做什么事”。如此的安排,是基于两方面的考量,这也是笔者尝试网格化管理班级的教育理念。

首先从实际出发,大学班主任和辅导员由于自身的教学、行政工作,不可能再如初高中班主任那般样样亲力亲为,故而需要放权。大学班级的特点不同于初高中和小学的班级,班主任不再直接耳提面命,而是由班干部负责与学校、学部(院)沟通、协调,故而笔者以为大学班主任更应该放权给班干部和学生,真正做到“让孩子们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其次从学生班干部角度而言,笔者对每个班干部强调的理念是:做一个班干部必须要在工作中得到锻炼,不能影响学习。为锻炼每个履职的班干部,必须将工作分配到每个人,使每个班干部都能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基于以上考量,故而笔者对班干部队伍进行了以下的改组和管理。

第一,重组班干部队伍。大学第一学期,笔者在尊重“90后”大学生自主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追求自己认为正确的学习、生活方式,对于班干部队伍也基本处于考察期。虽然期末考试差强人意,但暴露的问题促使笔者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和班级管理。在新学期的班会上,要求组织委员组织班干部改选工作,让原有的班干部做一个一学期履职报告和竞选演说。经过民主评议,重新组织了班干部队伍。在新的班干部会议上,笔者提出了三点希望和要求:(1)锻炼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正确的战略决策首先取决于快速、准确和全面的信息获得能力;(2)临危应变能力。护理事业未来面临的危机决策情况很多,需要在校内即开始锻炼临危应变能力,在班级管理中同样需要对所获得的重要信息与敏感信息迅速做出反应,以便及时调整和改变班级、网格寝室的计划;(3)沟通能力。在班级管理中,协商沟通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集中指挥、充分发挥团队决策优势和避免决策失误的重要方式。

第二,落实网格化管理。在11个班干部中,根据班级学生宿舍分布管理原则,将所辖学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每一网格单元基本即一个寝室或两个寝室,形成了每个班干部管理一或两个寝室的责任制,对每一个网格实施动态、全方位管理,对网格内的学生进行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规定每个班干部要定期与所负责的同学进行交流,上传下达消息,要求班干部对负责的同学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生活小圈子,将内向、宅寝室的同学带出来,推广“上自习小分队”任务。在网格化管理工作中,各网格负责人充分发挥社情民意调研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政策法规宣传员、民主制度监督员、惠民便民服务员等作用,使得网格负责人真正服务于各小组,努力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和学习中的实际困难,及时向班委会和班主任反映同学的正当利益诉求,建立学生管理的全覆盖体系。网格化管理班级适应了学生从高中的固定教室到大学固定寝室的实际情况,更符合组织扁平化的原则。组织扁平化指的是将全班同学按照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小网格以后,根据就近原则,以班干部为中心,以小组为载体,辐射和引领周边的同学,在网格单位内形成凝聚力。在网格内,班干部不但要起到领导和示范作用,更要成为朋友,主动出击,建设集榜样示范、思想引领、沟通舍情、化解矛盾、服务群众为一体的班干部责任区。

第三,建立班委常委会会议制度。传统班级管理中缺乏班干部决策群体,一般都是班主任主持班级会议,且缺少民主协商形式,即使有也因班主任参与而多了拘谨和严肃的气氛,不利于活跃的讨论氛围形成。故而要注重培养班干部群体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意识,提议建立班委常委会会议制度。班委常委会由11名班干部和2位学生代表组成,学生代表每次会议更换一次,以确保能及时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和诉求,班主任和辅导员可由班委会决议是否邀请一并列席。例会每两周召开一次,会议中心议题包括总结前两周的工作,筹划下一阶段的工作要点。考虑到列席会议人员的时间和开会地点问题,除了定期定点实地召开会议外,还可借助QQ、微信等网络载体,以确保例会的准时召开和计划工作的修订。每次例会纪要要求由文艺委员负责记录,会后发送给与会成员和同学们,使同学们知晓和了解班委会的近期工作,求得理解和支持。

第四,培养班长机制。班长无论在班级中还是班干部群体中都是一个组织者和领导者,他需要团结同学,需要在班干部中敲定决策方案和凝聚战斗队伍。这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前期工程,建立起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工作有效的班干部队伍,可以减轻班主任工作负担和提高班级管理效率。2013级护理班的班长小徐是一个相对内向、尚缺张力的同学。故而笔者学习德国演说家海因兹,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在玩笑中希望班长能在工作中成长起来,能在班干部会议中真正承担起组织者和决策者的角色,能团结班干部群体。要求在班委会例会中,能领导管理不断碰撞出来的思想和班级管理建议。班委会例会中总有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如何在班主任缺席或不列席的情况下,统筹众议形成令人信服的草案,是对班长的锻炼和考量。在班主任和其他班干部的信任下,班长在进行周工作总结中,就自己的负责方面进行全面的总结,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总结的语言越发有针对性。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辅导员与班主任不能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下成为不作为者或“隐形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指出:“要根据青年学生喜欢的沟通、交流、聚焦方式来探索新的组织建设模式”,只有正确找寻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共同点,并有针对性地探索符合实际的教育规律和方法,才能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管理工作。班主任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放权的同时,更应思考如何给予学生们想要的学习生活环境。

网格化的精细化管理方式是班级管理创新迈向成熟的必经阶段,网格单元不仅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平台,同样也是为班级提供服务的载体。通过对单元网格进行针对性、精细化、系统化的管理来实现班级管理工作的目标。网格化管理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有以下特征:(1)主动化管理。网格化管理由过去被动应对班级问题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尽可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2)精细化管理。管理区域的精细化,以及责任到人的管理理念,使得班干部必须将工作精力集中到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关注细节,实行精细化管理。网格化管理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实践应用是一项尚待深入探索的课题,希冀广大同仁继续努力摸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郑士源、徐辉、王浣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2005(3)

[2]张丽淼、杨锐、徐晖.网格化管理模式推广价值——以高校管理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4)

[3]王景.高校共青团工作网格化管理探析[J].前沿,2013(6)

[4]张圆君.“90后”大学生的班主任工作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2(16)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施建亚 王方星

上一篇:心理素质培养与篮球教学论文下一篇:贫困生消极心理防范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