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亚汉语言文化的论文

2022-04-26

摘要:文章主要着眼于河北省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从专业设置的背景、培养目标、就业现状、存在问题、解决途径几个角度进行探讨,以寻求河北省对外汉语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好发展的对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保加利亚汉语言文化的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保加利亚汉语言文化的论文 篇1:

中外友好使者的摇篮

这是一所特殊的大学,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小联合国”。同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舞台,是培养中外友好使者的摇篮。

徜徉在北京语言大学的林荫道,呼吸欧洲的浪漫;驰骋在北语的球场,感受南美的奔放;静坐在北语的图书馆,潜心于中国的古典。独特的多元文化,绝佳的语言环境,国际化的浓厚氛围,让北语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北语,不分国籍、肤色,中外学生和谐共处;在北语,来自五湖四海的各国学子亲如一家。青春被热情点燃,和平被友谊传递,文化被语言联结,北语有着首都特色、民族特色、国际特色的校园文化彰显着拥抱世界的豪迈。各国年轻的学子们汲取人生的知识和智慧,中国古老的文明和各国的优秀文化给了他们翱翔的羽翼,在未来放飞自由的心灵。伴随中国外交事业而成长

北语记录了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足迹,也见证了中国对外政策逐步走向开放的历程。

1950年,来自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第一批留学生来到中国,教育部在清华大学专门成立了“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1952年,中国进行高等院校调整时,“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调入北京大学改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1956年,中国与埃及建立外交关系,翻开了中国与非洲各国往来的新篇章,随后几年,中非之间的交流活动迅猛发展,许多非洲国家要求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1962年67],教育部决定创办一所专门从事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工作的大学,定名为“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创办的第一年,该校即招收了14个国家和地区的99名外国留学生,其中包括喀麦隆、索马里、乌干达和桑给巴尔等非洲国家的11名留学生。1964年,周总理批示,将这所学校的名字改为“北京语言学院”,即现在的北京语言大学,并特别强调,学校的定位是以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校。

1973年,中国恢复了和部分西方国家的文化交往,一位名叫白乐桑的法国小伙儿获得前往中国学习的机会,他来到当时的北京语言学院学习汉语,两年后学成回国从事汉语教学。1987年,他创办了法国汉语教师协会并担任第一任会长。1998年,他被任命为法国教育部兼职汉语总督学。2006年3月,他被法国政府任命为首位汉语总督学,负责法国1.2万名学汉语的中学生的授课和考核。他说,他的目标就是要把汉语纳入欧洲外语等级参照体系。

上世纪90年代,担任罗马尼亚驻华大使的罗明曾在北语学习,北语的王希增老师在罗马尼亚任教期间,胡乔木同志到罗马尼亚访问,代表罗马尼亚外交部的罗明问胡乔木同志:“我们的老师来了没有?”胡乔木同志问:“哪里的老师?”罗明答:“我们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习时的汉语老师。”胡乔木同志感慨地对王希增说:“你们的作用比我们的作用大!”在罗明的建议下,他的儿子罗扬和女儿达妮娅也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后来达妮娅成为现任罗马尼亚驻华大使夫人。

至今,已有近13万名海外学子从这里走向世界舞台,他们来自世界175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便由此增加了175条友谊的纽带,北京语言大学可以说是整个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建设面向留学生本科学历教育的国际一流专业

许多来华留学生都说,北京语言大学是他们在中国的家,是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使他们学会了汉语,爱上了中国。

“汉语学院是中国面向世界培养汉语专业留学生人才的最大基地,是新中国最早从事来华留学生汉语专业学历教育的教学机构。学院主要承担来华留学生的汉语言专业、中国语言文化专业的本科学历教育。现在,每年都有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500名留学生在学院学习,每年有200多名留学生完成本科学业。由学院组织完成的本科教学大纲、本科课程规范等教学研究项目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本科系列教材’项目在国内对外汉语教学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影响。”汉语学院院长郭鹏教授介绍了学院目前的专业建设情况。

北语的留学生本科教育经历了不同发展时期。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和来华留学生特点的新变化,汉语学院始终在探索如何在原有的汉语教学的优势下拓展专业设置,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每年对2至3门核心课程完成重点建设和升级改造工程,每学期有计划地开设4至6门新开课、实验课,逐项打造精品课程,使培养出来的留学生本科生更加适应国际市场的新的需求。

近年来,在贯彻“‘语言+专业’为基干,文化为侧翼,知识与技能兼顾”的汉语言本科人才培养宗旨时,北语不断加强培养目标的开放性和延展性,让汉语言本科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与中文学科各个硕士点有所连通,且汉语言专业七大方向的专业教学内容,与中文、外语、翻译学、国际经济、国际政治、课程与教学论等学科的研究生教育连接起来,为留学生下一步深造提供了比较广阔的出路。

经过30多年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懈努力,汉语学院逐步形成了“汉语、“方向”、“汉语+外语”等不同教学模式。汉语言本科专业陆续发展出汉语言、经贸汉语、汉英双语、汉日双语、日韩翻译、韩汉翻译和汉语教学等方向,从而构建起以语言教育为重心的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本科教育格局及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其教学规模之庞大、专业结构之合理、教学质量之保障、教学管理之科学,均居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之首。未来,北京语言大学还将根据新起点、高标准、国际化的专业建设思路,依托原有的特色和优势,以发展和创新的姿态,努力建设面向留学生本科教育的国际一流专业。

汉语速成:让众口不再难调

走进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你会发现教学班的名称各不相同,这是为了适应不同层级的留学生多种多样的需求而设立的。无论你是没有学过汉语的,还是有一定汉语基础的;无论你是想学与专业有关的汉语,还是想学日常汉语口语;无论你是想拥有汉语学历,还是想接受非学历的一般汉语培训;无论你是亚洲人、欧洲人还是非洲人,在这里,你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汉语课程。因为速成学院针对留学生的不同需求建立了三种教学模式:短期强化教学即速成班教学、汉语进修教学和汉语短期教学。

“众口难调是不用心的借口,速成就是要用心烹制出不同的美食来关照每个人不同的口味。我们在针对来华外国留学生的短期、强化、速成教学的教学理论研究方面、教学模式的开拓方面、短期强化系列教材的编写方面、教学的管理制度方面,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颇具特色的教学体系,在全国汉语速成教学领域发挥着示范作用。”说起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速成教育,汉语速成学院迟兰英院长侃侃而谈。

这并非是迟院长自夸。2010年,韩国SK集团大中华地区总裁李胜权社长、SK集团培训中心常务集团代表曹敦铉和11位集团高管集体正在汉语速成学院参加4个月的培训学习,这已是SK集团来北语的第二期学员了。而此次的培训只是在北语速成学院诸多外企培训的一个,韩国三星、LG、现代、SK,日本三菱、伊藤忠商社、富士

施东,丹麦马土基航运、法国航空公司等20多家著名跨国公司的董事、高层都相继成为了这里的学生。

研究生教育:打造汉学家的摇篮

2005年,波兰籍博士研究生帕维尔在北京语言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证书,成为首位在中国连续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欧洲人。他攻读博士学位的几年间—直得到北语校级来华留学奖学金的全额资助,其博士学位论文《吴语瓯江方言韵母演变研究》充分占有亲身调查温州方言的丰富资料,并且较好地把西方语言学理论融合进去,受到该领域一些知名专家的高度评价。多年来,北语把培养高层次的汉语教学型人才作为培养来华留学研究生的一个主要目标,同时在培养目标上也强调要追求高端。

在北语,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要立足于培养汉语教学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而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则更要立足于培养汉语本体研究、汉语教学研究和中国文化研究的高层次人才。把培养未来汉学家作为来华留学博士生教育的宗旨之一。对于汉语教学类来华留学研究生,北语历来安排他们与中国研究生同堂上课。事实证明,这样做可以使那些素质优秀的外国学生较快进入角色,在专业学习上冒尖,学到真本事。与此同时,允许其选修中外学生本科阶段的中文主干课程,并为其专门开设中国国情、中国历史、中国当代社会等人文类课程,加深其对中国社会与历史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了他们日后从事汉语教学及研究的综合能力。

博雅教育:让中华文化处处开花

听着传统的京剧名段,跟着专业的京剧演员学动作,还参观了京剧发展的图片展,北京语言大学百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走进了北语湖广会馆实践教学基地,亲身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国粹艺术的魅力。几名留学生还装扮成生、旦、净、丑,亲自粉墨登场,体验了一下当“名角”的感觉。近年来,北语对来华留学生开展了“博雅教育”,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来提升对留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

北语以文化接触、文化感知、文化接受、文化推介作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及其特质,探索在中华文化地缘优势中开展留学生博雅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贯彻对留学生的人文关怀,同时加深留学生对中华文化及首都人文特色的感知。另一方面,发扬中外博雅文化传统的实践性特征,传播中国博雅文化,使学生在实践中体味中国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从1978年开始,学校先后在北京、绍兴、杭州、西安、曲阜、深圳、重庆、兰州、一厦门等地建立了多个实习基地,形成了学生到工厂、企业、农村、社会开展语言实践与文化体验的长效机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

据了解,目前全球已经有100多个国家近3000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现在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将近4000万人。北京语言大学始终坚持以“推广汉语,弘扬中华文化”为办学宗旨,精心打造一艘对外汉语教学的旗舰,扯起汉语的风帆,使中华文化从这里传遍天涯海角。近半个世纪以来新老几代北语人呕心沥血,他们的辛勤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从北京语言大学走出的毕业生,有2人担任了国家总理,1人曾担任议会议长,14人担任过驻华大使,30多人担任驻华使馆的参赞,更多的是在从事着中外交流或与中华文化传播有关的工作,他们都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友谊使者。

作者:李进

保加利亚汉语言文化的论文 篇2:

河北省对外汉语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文章主要着眼于河北省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从专业设置的背景、培养目标、就业现状、存在问题、解决途径几个角度进行探讨,以寻求河北省对外汉语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好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孔子学院/课堂;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对策

2013年,对外汉语专业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专业名称的变更,显示了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汉语教育从业人员的结构变化,对于汉语教育和文化传播的人才需求更加理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教育和培养也需要据此调整方向,以期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为了使用所引用的调查数据的方便,文中暂时沿用对外汉语专业这一名词。本文把河北省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放在大专业环境中来审视,更好地分析河北省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现状,了解其发展的独特性及存在的不足,以寻找进一步发展的途径。

一、河北省对外汉语专业发展概况

(一)专业建设

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是在上世纪50、60年代建立起来的,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是针对留学生教育。对外汉语教师的派遣也主要是从重点大学中文系的优秀毕业生中进行选拔。而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的招生是1981年开始的,是为了培养对外汉语人才的本科专业。[1]河北省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发展是从21世纪开始,河北大学2001年招收对外汉语本科生,2009年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河北省同学科中最早的。从整个对外汉语专业而言,河北省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起步比最开始的高校晚了20年。但是在语言学习的新的形势下,河北省对外汉语专业也在不断发展中。

2004年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成立,到2006年,学习汉语的需求急剧增长,全球100个国家的近3000多高校开设了汉语专业和课程。据2007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给出的数据,2005年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有4000万,而从事汉语推广的工作者只有4万人,师生比例达1:1000,预计到2010年,全球汉语推广工作者缺口更是高达500万人。[2]这个统计数字的出现,显现了师资的需求紧迫,而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的综合人才储备不足,使得之后对外汉语专业成为了很多学校的新增专业,毕业生的队伍不断增长。

截至2010年,全国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达285所,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全国每年的招生人数约为1.5万人。[3]其中河北省11所,有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华北科技学院、河北工业大学等,占全国招生院校的4.31%,招生人数每年约为650人,占全国招生人数的4.33%。截至2013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招生院校从2007年的24所,增加到了82所,其中河北省2所,分别为河北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4]占全国招生院校的2.43%。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汉语国际教育的热潮中,河北投入了自己的力量。

(二)孔子学院/课堂建设

孔子学院/课堂主要是国内大学与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中小学合作搭建的汉语学习和文化推广的桥梁,让世界了解中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孔子学院/课堂的建立过程与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是一致的,汉语教师的需求不足,是针对全球性的,而有机会能在国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孔子学院/课堂的外派教师和志愿者来实现。这是推动整个对外汉语专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河北省对外汉语专业的建设也是在这种形势下得以推动,各个有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积极与国外高校合作,建立孔子学院/课堂。

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已建立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20个国家(地区)。孔子学院设在115个国家(地区)共440所,其中,亚洲32个国家(地区)93所,非洲27个国家37所,欧洲37个国家149所,美洲16个国家144所,大洋洲3个国家17所。孔子课堂设在48个国家共646个(科摩罗、缅甸、马里、突尼斯、塞舌尔只有课堂,没有学院),其中,亚洲13个国家50个,非洲8国10个,欧洲18国153个,美洲6国384个,大洋洲2国49个。[5]河北省孔子学院有8所,其中美洲5所,亚洲2所,非洲1所,分别占国家汉办在各个地区孔子学院数的3.47%、2.15%、2.70%。孔子课堂美洲1所,欧洲3所,分别占国家汉办所在地区的0.26%,1.96%。(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河北省孔子学院/课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有没开拓的领域。

(三)就业现状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除了作为志愿者,还有一些考研究生的,他们很少能够直接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主要的就业路径是考研、考公务员、教师、新闻单位、企业、外事单位的文秘工作等。针对专业培养的专业就业方向,对本科生而言,主要是继续深造、在国内的培训机构做相关的工作、当志愿者或者从事外派教师工作。

河北大学2006年毕业生人数42人,本专业就业7人、出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1人,从事本专业人数所占比例19%。[6]2008年选择继续深造的毕业生占毕业总人数的21.67%,非“211”高校占深造人数的绝大多数,为83.47%,从继续选择深造的去向来看,选择国外继续深造的人数为181人,占深造总人数的41.61%。[7]河北省有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高校都不是“985”、“211”,因此,对于很多学生来讲,继续深造是一条必然的选择道路。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2年毕业生人数60人,考汉语国际教育硕士12人,从事本专业人数所占比例为20%。

2008年-2013年,河北省外派志愿者和教师总数为1045人。派往的国家分别为美国、新加坡、英国、泰国、尼泊尔、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缅甸、苏丹、法国、孟加拉、津巴布韦、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韩国等16个国家。具体派出人数见下表:

根据2006-2012年孔子学院年度报告,公派教师和志愿者派出大致的比例是3∶2,河北省每年毕业的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数约650人,直接从事对外汉语教育通过国家汉办外派的比例大约是9.7%。除此之外,就是通过考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才可以为文化的传播服务。

毋庸置言,河北省对外汉语专业在整个专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各个学校积极申报对外汉语专业,并且得到批准;另外在孔子学院/课堂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就业,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考研成绩和外派学生从事志愿者的工作的比例上。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可忽视。

二、河北省对外汉语专业发展存在问题

2010年12月10日,在“全国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研讨会”上,陆俭明教授明确地指出了汉语国际推广师资紧缺的背景下,却出现了汉语人才招生过热、出口过窄这样发人深省的事实。[7]张通海《中部地区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目标培养问题的思考》中提到北京语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这几所我国最早设立的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2011年已没有毕业生直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8]之所以有这样的结论,是与其他专业相对比而言,专业的迅猛发展是为了解决师资紧缺的问题,但是过多的专业院校的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素养还有所欠缺,因此,供与求之间没有很通畅的路径。责任不在需求方,而在输出方。河北省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以上这些高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高校教育实力存在薄弱环节

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学校,在2013年全国705所高校综合排名中,河北大学第84名,河北师范大学第141名,河北经贸大学第286名,其他的学校在300名之后,因此,无论是从师资还是专业建设而言,存在着差距。而且开设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有的刚刚开始起步,卓有成效的建设还有待时日,但是这样的机遇随着对外汉语教育的理性发展,师资的需求与原来的开设初衷有了一定的差距,不是在扩大,而是在缩小。所以,建设和发展的任务很紧迫。

(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单一化

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注重汉英(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有全面地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相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具宽泛性与延展性,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以及与其直接相关的就业方向是其中主要的一部分,但是不能把这个方向作为唯一的方向。没有考虑到学生就业的多种途径,又没有根据自己学校的整个教学水平制定独特的适合学生的培养方案,必然是目标与培养结果的整个错位,贻误了很好的发展良机。

(三)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的建设力度不够

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平台。一般而言,如果有孔子学院/孔子课堂,那么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的学生每年都会到合作学校展开活动或交流,这样对于该专业学生而言,会给予他们提升专业认识,并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获得对外交往经验的机会。

但是河北省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并不是都有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即使有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也存在数量少或者范围小的问题。

(四)专业实践的途径不畅通

河北省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学校,并不能完全给学生提供相对应的专业实习的机会,没有留学生教育的学校,学生只能是课本知识的学习,缺乏实践的机会和途径,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得不到转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目标会发生转移。很多学校的实习工作,并不能全部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像汉语言文学方向,可以有比较多的实习基地。缺乏实践经验所带来的扎实的教学与交流的素养,在就业或者升学的过程中整体缺乏竞争力,专业培养的意义就会缺失。

对外汉语专业机构的出现,对外汉语专业本科专业的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招生院校不断增加,招生人数也在迅猛增长,所以毕业生也在逐年增加,但是毕业之后从事本专业的比例却并不是很高。作为输出量与需求量很大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虽然需要比较多的师资,但是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就业途径依然有很多客观的限制。

总之,河北省对外汉语专业在新的形势下,有着自己要面对的问题,同时存在着发展的空间,通过适当的途径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就会获得更为长足的发展。

三、解决途径

(一)从学生出发,多校联合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就河北省而言,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发展现状,认真考量自身的条件,从学生入学就应考虑到就业的方向问题,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条件,有计划地培养,让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事自己更加热爱的事业。研究相关的政策,制定合理的计划,不盲目发展,找到问题的所在。

当然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理论建设、教材的编写等问题,河北省高校应该与其他对外汉语专业发展成熟的学校进行联合,采用多种手段,比如师资的培训,学生的教学观摩,聘请专家进行学术交流,总之,要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提升本校专业发展的水平,为学生的培养和未来的就业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

1.了解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政策。在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就业问题上,从事相关专业与否,国家汉办的考试和选拔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各个学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更清晰。另外,国家汉办的政策调整和每年的年度报告一定要熟悉,并根据这些项目随时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国家汉办会制定五年计划,这对于大多数非重点院校而言,根据这些条件进行教学计划的微调,也是很重要的。

2.了解专业就业市场需求。在各个国家的孔子学院,其职能并不相同,因为有的语言课是归属于国外大学本部的,孔子学院/课堂的老师更多承担的是日常事务的工作和中国文化宣传的活动。但是一定意义上也推动了汉语文化的宣传,在各个中国传统的节日,还可以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中国。

国家汉办除了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派往各个国家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还会邀请各个国家的中小学校长到中国访问,另外还联合各地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举办“汉语桥”的活动、组织每年中学生夏令营活动,旨在通过这样的活动更多地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更好地架起与各个国家友好的桥梁。所以对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有针对性。

对外汉语专业在专业方向培养的设置上应该科学化,适应新的就业前景,但是有针对性的专业目标是很必须的,对于完全一致化的培养目标和科目其实也无可厚非,同样的专业方向,向优秀的学校学习经验是必须的,但是在一致性中一定要找到其特色,和学生就业中独特的途径。

(三)了解所设孔子学院/课堂的各国教育制度与教师资质需求

对外汉语教师外派的志愿者,在国外工作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说有的国家需要考取当地的资格证,这也是需要在未来的志愿者考取中注意的问题,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关注各个不同国家的资质要求,必然会使得汉语教学的过程更为顺利,学生的就业方向也更加清晰。

国内的本科学生也可以申请国外的学校,在国外读相关专业,未来可以在有关国家更好地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因此,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这门学科在不同国家的专业设置和学位招生状况。很多国外的大学有汉语教学的专业,对于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除了考国际专业硕士外,还可以尝试考外国学校的硕士学位,这才是更深地扎根于对外汉语教学,才有可能更加有机会在国外从事正式的汉语教学、甚至于是文化教学的工作,在本科阶段所打下的基础才可能发挥作用。

(四)创造更多的实践和就业机会

1.河北省能够获得更多的合作项目。国家汉办给对外汉语学生提供的工作机会是外派的志愿者,国家汉办举办的各项活动承办单位的志愿者,比如说“汉语桥”会有来自各个国家的学汉语的学生,把志愿者的机会给予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让他们更多地了解自己的专业,对于从事未来的汉语教育事业和与此相关的职业奠定好的基础。夏令营的活动,很多是由各省的教育厅负责,由各个有对外教育资质的教育机构协作完成,这个期间基本上与各个中学的学生进行交流,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如果各举办单位有意识地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着想,有选择地让有基本素养的学生承担志愿者的机会,则会让这些活动的举办意义更加突出,对于人才的培养更为有利。

2.学校要争取更多的高校合作项目。国家汉办还通过与海外各个高校合作项目,进行语言培训,这样的合作项目一般是与国内的很多著名的高校合作,人才的直通车项目。这样的项目有的是针对本科生的,有的是针对硕士生的,但是无论如何,提供了新的途径去了解或者去实践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多的可以去观摩著名大学的汉语语言教育。在211、985的高校中,很多学生都有相对多的实践机会,并且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更是如此。这些学校与孔子学院/课堂之间有着很好的合作,暑期会有专门的培训班,而且校际之间的互动频繁。但是河北省的高校普遍缺乏这样的资源,只有有孔子学院/课堂的学校才会有一些相关的信息和机会提供给学生。因此,有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也要积极争取这样的合作项目。

3.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前沿信息。其实还有一种可能性,最切实的方向就是教育厅能促成中学与孔子课堂的合作,无论是事务性的机构还是教学的机构,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都有可能参与其中。学校和省级单位应该重视,积极争取留学生的培养规模,促进各个层次的外事合作,提供相应的信息,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而言,会起到促进的作用。

总之,多方面考量,多角度拓展,依托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寻求更多的就业途径。而本科生教育相关的学校留学生教育状况、师资状况、培养目标、实习基地、与国外学校的合作等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国家汉办提供了平台和途径,只有让学生自己热爱这个专业,并且真正地让自己更加优秀,才可能突破就业的瓶颈。只有不浪费资源,更好地解决汉语推广人才的急需问题,这样,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的循环。

参考文献:

[1] 国家汉办网站.孔子学院/课堂[EB/OL].http://www.

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index.html.

[2]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

报告[M].商务印书馆,2007.

[3] 董洪亮.全国285所高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招生1.5万人

[N].人民日报,2010-12-11.

[4] 国家汉办网站.汉语国际教育学位[EB/OL].http://

www.hanban.edu.cn/teachers/node_9730.htm.

[5] 国家汉办网站.孔子学院/课堂[EB/OL].http://www.

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index.html.

[6] 焦亚葳,刘刚.关于河北省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经济学

分析与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0,(18):147.

[7] 杨泉,朱瑞萍.全国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毕业去向调查分

析[J].云南师范学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2,(1):9.

[8] 余向春.汉语国际推广师资紧缺与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

业生就业调查[D].华中师范大学,2011:5.

[9] 张通海.中部地区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目标培养问题的思

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3):194.

作者:王芳 李强华 秦学武

保加利亚汉语言文化的论文 篇3:

他们与中国同行

这是一本讲述“中国故事”的书,12位作者来自世界各地,他们是国际知名的汉学家、作家、翻译家、出版家,大部分都是“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的获得者。他们与中国同行,见证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其浓厚的中国情缘和多彩多姿的故事让人感动。在这12位作者中,很多人是年少时因某种机会接触汉语,进而喜欢、热爱到不能割舍,从而与中国和中国文化结缘,开启长长的求学、翻译、出版和研究之路。他们中有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学习汉语的,更年长的则开始于50、60年代,不管是20多年前还是半个多世纪前,学习汉语、研读中国文化在海外绝对是小众的选择,更面临很多具体的困难,如果不是“真爱”,就不可能有浓厚且持久的兴趣,则断难坚持下去。他们不但一路坚守,更凭借自己的天赋、执着和努力,在翻译、研究或中国内容主题的出版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罗马尼亚的萨安娜已近90岁高龄,是最早来华的罗马尼亚留学生(上世纪50年代初),她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学习,并在北大历史系完成了本科学业。那时北大名家汇集,萨安娜得以亲炙邓广铭、周一良、邵循正、齐思和、张芝联等学术大家,也奠定了她后来的汉学研究之路。萨安娜深情回忆说:“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六年,是我一生中最美妙的时期,这段经历为我成為历史学家和汉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将永远感谢那些可亲可敬的老师和总是面带微笑的同学。”萨安娜在罗马尼亚先后出版了《象征之国:从孔子到毛泽东》《龙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等作品,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动中罗友好关系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北大期间,萨安娜与一起留学的同胞罗明先生结为连理,相守至今。罗明夫妇从北大毕业后,都继续从事与中国相关的文化交流和研究工作,罗明曾经给朱德、周恩来、邓小平和当时的罗马尼亚国家领导人做过陪同和翻译,上世纪90年代担任驻华大使。萨安娜与罗明的儿子罗阳和女儿罗家幸都精通汉语,并从事翻译研究,且孙辈们同样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一门数代都是中罗友谊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与中国难分难舍,可谓一段佳话。作者在文章最后说到:“即将迈入鲐背之年时,欣喜回望,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的是我一生所积累的财富,即研究和传播中华文明所作出的贡献。而在我心中,感受到的是伟大华夏民族的慷慨。”

2019年8月,4卷本2400多页的保加利亚语《红楼梦》全部出齐,这是保加利亚出版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历史上值得书写的一笔。保加利亚汉学家韩斐,凭一人之力,经过8年的耕耘努力,完成了《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文化代表性著作的翻译,其勇气、毅力和汉学功底让人折服。除了《红楼梦》,韩斐还翻译出版了《七侠五义》《生死疲劳》《吾国与吾民》等中国优秀文学作品。韩斐热爱阅读,痴迷于文字之美,潜心研究和翻译,他以诗意的语言叙述自己的学习与翻译之路,娓娓道来,饱含感情:“中文给我一种非常特殊的感觉,仿佛能让我穿越到过去,真切地看到和触摸到那个古老世界一般……汉语将美和意境完美地结合。优美的诗歌和至理的箴言让思想永传不朽,成语则将古人的智慧完整地传于后世,跨越历史长河而未曾有一丝改变。”2020年年初,韩斐与其中国妻子肖丽在中国出版了自传图书《归宿:爱中国,爱保加利亚》,使我们对其学术生涯有了更多的了解。关于理想,他说: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就是我的人生使命。韩斐正值年富力强之时,凭借其天赋和学术抱负,相信未来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这12位作者中,还有专注于中国戏剧翻译的德国汉学家石坤森,研究中国古代经典的瑞士汉学家胜雅律,翻译了大量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金泰成(韩国)、哈赛宁(埃及)、孟娜(伊朗),上世纪70年代来到北京与中国学者一道编写《缅汉词典》的缅甸学者通丁,以及波兰出版家约安娜、黎巴嫩的出版家哈提卜等。摩洛哥中国问题专家瓦拉卢所著《中国与我们》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取得的巨大成就高度赞赏,在其担任摩洛哥政府高级官员时更是身体力行,为促进两国友好关系做了大量的工作。

上世纪90年代,瑞士的胜雅律通过深入阅读老子的《道德经》,发现其中的思想理念在很多方面与瑞士这个欧洲小国运行的内在规则是一致的,用他的话说,《道德经》就是瑞士治国理政的哲学。随后,胜雅律出版了《瑞士之道》,这本书引用了《道德经》中80多条语录来描写瑞士。作为海外汉学家,胜雅律的研究角度和思维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也让更多瑞士以及欧洲的读者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灿烂辉煌。

来自德国的年轻学者石坤森自称为“幕后的汉学家”,因为他翻译了多部中国的戏剧作品,并为中国当代著名剧作家和舞台艺术家林兆华、濮存昕、孟京辉等在德国的演出做了大量幕后工作,还为促进中德戏剧的相互交流而不辞辛苦地奔走。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中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感受到了中国的厚重与特别,那是一个文化与文明、政治与艺术、科学与经济,以及宗教等要素的复杂集合,而这是大部分外国人很难意识到的。

伊朗汉学家孟娜学习汉语已经长达25年,翻译和编著的作品已有多部。她说:“如果重返18岁,我仍然会义无反顾地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我生命中大约三分之一时间是在中国度过的。我去过中国很多的城市和农村,见过中国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体验过他们丰富多样的美食和服饰,了解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感受过他们的温暖,这使我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孟娜对中国的这种真挚感情在海外学者和汉学家中是非常普遍的,这也是他们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并能保持强烈持久学习和研究兴趣的根本原因。

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这些海外学者的翻译和学术之路,也可以感受他们不平常的人生经历。他们所做的一切在各自的国家都播下了中国文化的种子,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学习中国文化的知识。正是因为他们,中华文化实现了海外传播,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得到有效交流和碰撞。著名国际汉学研究专家、《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教授为各位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情感和执着精神所感动,并为本书作序。他在序言中说:“他们孜孜不倦的译介和研究,让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中国和中国文化进入异域,引发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他们的努力是可敬的,他们的成就是巨大的。”

伴随中国四十年来的巨大进步和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上述这些海外专家的后继者。由于工作关系,本人接触过不少海外汉学家和翻译家,他们的勤勉、严谨、真诚和坦荡,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一往情深,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衷心祝愿这些与中国同行的海外专家学者在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方面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

作者:赵大新

上一篇:装饰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论文下一篇:人才培养下的旅游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