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下的电子商务专业论文

2022-04-30

摘要:从2007年开始,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国家的“十二五”规划把电子商务作为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才成为制约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而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供应,不仅在数量上,更在质量不能满足电子商务行业当前发展的需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才培养下的电子商务专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才培养下的电子商务专业论文 篇1:

基于“兴趣”+“职业”双维导向下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摘 要:本文初步分析了目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面临的就业形势和实质的就业处境,并针对分析的问题,初步提出了基于“兴趣”+“职业”双维导向下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兴趣引导;职业能力

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其行业背后凸显的问题是电子商务实用型人才的短缺。如何培养实用型的适合企业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是具有现实意义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及就业形势解析

1.“供大于求”的红牌专业下电商人才的实质需求增加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就业红黄牌名单和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斯(MyCOS)向社会发布的中国高职生培养报告,电子商务专业找到对口专业工作的毕业生不到25%。然而,淘宝公布的数据告诉我们,2014年淘宝总成交额1.172万亿人民币,天猫总成交额5050亿人民币。同时,随着京东商城、唯品会的进入和发展,网络商务形势一片大好,苏宁易购、国美电器等传统企业纷纷“上网”,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加。

2.“高需求”与“就业难”的实质是人才培养中职业能力的对接问题

一方面是企业的“高需求”,另一面是电子商务毕业生的“就业难”,大多数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学校没有专门建立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实训平台,学生对真实的电子商务环境不熟悉。目前国内很多企业由于场地和管理等原因,不愿意接纳学生到企业实训,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机会接触企业,不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参与到企业的实际运营中。平时的实训只能停留在模拟环境中,这些模拟环境无法真实地反映企业电子商务运营的实际情境。

二、构建“兴趣”+“职业”双维导向下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路

1.加强“兴趣”引导,实施兴趣导向型教学模式

(1)加强引导,注重开发,提升学生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兴趣。很多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主要有以下几种理由:家长选择、觉得专业名字好听、其他专业调剂,以上三种占到90%以上,自己选择的仅占4%。如果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使学生能对电子商务、互联网产生强烈的兴趣,那么我们的人才培养就有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2)兴趣引导下提高学生的职业志向水平。学生对互联网有了强烈的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后,还需坚定职业志向,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这样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就有了鲜明的方向,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在提升学生的职业志向水平时,要有清晰的规划。职业目标确定后,职业生涯要围绕自己的目标进行,这样反过来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键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就业“零适应期”

(1)办学道路应更加开放化,“送出去”的同时“请进来”。所谓关键职业能力,就是学生与企业对接时,需要具备的最主要的职业技能。而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要实现“引进来”,即“院校教师+业界人士”的专兼职结合“双构成”模式。同时,我们可以将电子商务专业按照能力提升的要求,对技能进行分项培养,按照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岗位实践技能逐步提升的顺序,依次展开教学过程。

(2)做活电子商务实训内容,体现职业岗位要求。学院可以建立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等实训综合园区,园区内可以建立电子商务模拟公司,并选拔优秀的学生参与到组织与管理中。公司内部管理如真实企业运营环境一样,采用岗位竞聘、轮岗,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技能,并丰富和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3.重视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

专业教师应围绕电子商务实务、网络营销、网店运营管理、网络推广、视觉营销等内容设计一些综合性实习环节,加强“兴趣”引导,让学生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实操模式”下的任务操作分组,完成操作任务的同时串联所学知识,连贯系统的认知,验证、理解、深化专业知识,并进一步提升“关键职业能力”。学校可以提供软、硬件设施,让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学习组织经营实体,并通过轮换角色,进行网络宣传、产品采购、网站运营、财务管理等内容,参与同电子商务相关的经营全过程。

参考文献:

[1]杨品林.构建电子商务专业的职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J].电子商务,2011(11).

[2]潘蕾.就业导向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J].中国市场,2013(36).

[3]王树波.以就业为导向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考试周刊,2014(30).

作者:王蕾

人才培养下的电子商务专业论文 篇2:

生态系统视角下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从2007年开始,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国家的“十二五”规划把电子商务作为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才成为制约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而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供应,不仅在数量上,更在质量不能满足电子商务行业当前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从生态系统的角度上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做出调整,以使我国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恢复均衡,达到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电子商务生态系统;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从2007年开始,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其中以C2C、B2C为代表的网络零售业,更是以70%的年均增长率迅速扩张,国家的“十二五”规划把电子商务作为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随着国家对电子商务利好政策的发布,未来5年内,我国的300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预计将有半数以上会尝试发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需求更加趋紧,2013年企业电子商务直接从业人员超过235万人,而由电子商务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也已超过了1680万人。

据2012年4月18日,淘宝网的“淘工作”频道数据,仅从

2012年4月2日到18日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全部电子商务职位的需求数量是88870条;而自2000年来,教育部已经批准了全国339所本科高等院校和650多所高职高专开始电子商务专业,每年大约有8万多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由此可见,我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如何突破人才瓶颈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分析

(一)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状况。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3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其调查的所有企业中,83.28%的企业表示存在较大招聘压力;这其中28.79%的企业的招聘压力来自企业自身的快速成长;虽然2013年许多电子商务企业进入了调整期,但整个电子商务行业总体上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42.59%的企业预计在1年内存在大规模的招聘需求。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竞争激烈,为了争夺市场,许多企业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培训员工。对于其而言他们最缺的是能够直接上手的、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且我国电子商务企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这也导致富有工作经验或能够迅速上手的电子商务人才稀缺,各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的竞争白热化是必然趋势。从人才需求类型来看,目前最短缺的是技术、运营、推广、服务一类的工具性人才。

(二)电子商务人才供给状况。(1)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定位模糊。许多院校并不是根据市场需要、行业特点以及发展趋势来确定自己的办学目标,而是根据现有师资水平和专业特长来决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目前,大致形成了2大类:一类为技术型,偏重于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网络安全问题、系统技术解决方案等方面;另一类为营销商务型,偏重于电子商务的交易、网络营销、客户服务等方面。这就造成了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要么与计算机网络、市场营销等专业相似,要么涉及众多专业领域,以万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并没有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的自身特点设置课程,因此不能符合用人单位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2)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担任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师资力量,大部分依旧是从计算机、网络、商务、管理等专业吸纳过来的,从事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时间也不长,即便在各自原专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却由于知识结构的天生缺陷,在实际教学中常出现说不清、讲不透的尴尬局面。而且,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不仅注重理论,更强调实践操作;而绝大多数教师,自己也是现学现卖、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并没有多少实践经验,更不要说理论实践的融会贯通了。(3)专业实训实习环节落后。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了解企业、深入岗位、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但由于学校经费紧张、教师忙于教学,因此很难找到合适的、有针对性的企业,同时企业也难以提供大量的实习岗位接纳学生。所以实习环境过于单一、流于形式,这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即使学校建立了电子商务实验室,模拟环境与实际情况脱节严重。且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日新月异,而模拟实验软件却更新缓慢,越来越跟不上节奏。因此,这种模拟练习不仅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反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综合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来看,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与高职院校对电子商务行业的市场发展状况、人才需求还缺乏足够认识,其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从而使得培养出来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与电子商务企业的用人要求出现严重错位,进一步加深了我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

二、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理念

(一)生态系统与商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于1935年提出。所谓生态系统是由许多生物组成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把这些生物与环境统一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学功能单位。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不论简单或复杂,都由基本生态要素组成。这些基本生态要素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中发挥着各自的特定作用,并形成有机整体,缺一不可,使整个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为了生存,既存在着竞争和搏斗,又存在着共生和互利。

基于生态系统的概念,摩尔于1986年提出了商业生态环境的概念。所谓商业生态系统,是指以个体和组织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该经济联合体中每个参与者必须依靠其他的参与者才能实现自己的生存。商务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企业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确定同联盟成员的共同愿景,结合各成员的不同贡献,组成商务生态系统。处在这个商务生态系统中的各企业应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共同抵御来自系统外部的竞争,在市场生存中求得共同进化。

(二)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及其构成。利用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来分析电子商务,可以发现电子商务是由一系列关系密切的企业和组织机构,超越时间、功能和地理位置的界限,将互联网作为合作和沟通平台,通过虚拟企业、动态联盟等形式进行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结合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该系统内的各个成员各司其职、相互交织,形成完整的价值网络,物资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价值网络内不断循环流动,共同组成一个多层次、多要素、多侧面的错综复杂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核心系统、支撑系统和外部环境系统。(1)核心系统。由电子商务交易主体,包括消费者、生产者、销售商等构成,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其它参与者共同服务的对象,即“客户”。(2)支撑系统。主要由政府、配套产业、行业协会、服务提供商、人才培养和科研机构等构成。为核心系统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提供保证,也为其不断发展输送技术、人才。支撑系统能有效地促进技术与人才等资源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共享,保证核心系统的正常运行,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3)外部环境系统。是指电子商务发展所处的社会文化、地理状况、政府政策、市场发展水平等所有外部因素状况。外部环境系统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基础,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提供发展所需的一切养料,包括资金、设备、人才、技术、制度等各方面。

三、构建生态均衡的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由上文不难看出,高职院校属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支撑系统,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运转提供人才保证。而当前各类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输出不良,极大地影响了整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发展。因此,有必要从生态系统的角度上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做出调整,以使我国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恢复均衡,达到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优化电子商务教学生态环境。探寻影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生态因素间的关系及规律,如课程、教材、教师、制度、学生等。在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可采纳校企合作模式,根据培养的类型、层次和方向选择不同区域的相关企业,把企业员工请进课堂、把教师送进企业、教师带领学生顶岗实习等形式的活动多样化开展。也可以在校内建立校企合作的联合实验室,形成真实的企业环境和氛围,用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进行分层次培养;应用生态环境的方法,确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质量的分析视角,总结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生态环境的结构和属性,对影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因子进行分类,并分析不同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和作用原理,从教师、课程、教材等多角度优化教学生态环境,实现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自身需求和社会需求的高度一致,最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三位一体的专业培养模式设计。在专业知识教学方面,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鼓励多参与实践活动;在素质教育方面,塑造与时俱进的价值体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在就业教育方面,引导知识应用的创新,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这就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位”,而且这“三位”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必须协调统一发展。依据生态环境的视角,在人才培养上应全程监控,不断调整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框架体系,区分层次、更新内容,拓宽知识面;强化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网络创新应用的实践,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感知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魅力;重点突破,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学会利用新型网络手段进行营销策划并实施,有条件的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承担少量的科研任务,学习项目管理的模式;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促进学生自主创新;鼓励开展团队式创新创业训练活动,让学生认知到团队的组成和组织效率之间的关系。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及有效控制。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自身实际提出的任务,将积极探索实践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造就高素质电子商务人才。确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教育观念的先导作用;确立知行并进的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教学体系的核心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企业的现实运营中去,帮助企业分析并解决问题,让企业员工辅导学生进行应用实践活动;确立灵活有效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管理机制的保障作用。具体而言,高职一、二年级学生以专业兴趣引导和培养为主要内容;高职三年级学生引导其形成自己的职业目标,模拟实际企业或项目,构建项目小组或团队,明确成员分工,让学生在项目的运营过程中逐步得到锻炼,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策水平;针对高职四年级学生,依据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进行精准定位培养;针对高职五年级学生,重点引导选择合适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岗位,实现多方向的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 刘雷.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演进的影响因素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5

[2] 叶秀敏.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研究[M].北京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

作者:王丹丹

人才培养下的电子商务专业论文 篇3:

创新创业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

摘 要:在国家创新创业背景下,如何改革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向创新实践取向的培养目标已经成为重要课题。本文从双创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出发,着重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育资源三方面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现路径和方向。

关键词:创新创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一、建设目標

在当前经济供给侧改革的转型期,针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而言,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按照“创新创业特色专业”的专业改革思路,重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为抓手,突出实践教学,运用案例分析和项目训练教学法实行模块式教学。以双创教育改革为推力,拓宽专业视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强化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和自主创业的主动性,最终实现“学中创、创中学、学创相长”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建设内容

1.培养方案

2017—2018学年开始,电子商务专业新生实施新的培养方案,新培养方案突出并旨在推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密切融合。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学分占比60%,实践教学学分占比40%,实践教学学分中创新创业学分占比50%,每学年创新创业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10%。以创业学分的方式,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创业比赛、进行自主创业等活动均可折算为创新创业学分。

2.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中的关键环节,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以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双创能力培养为引导,积极推进专业课程教学,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使课程体系设置从传统的就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转变,重点建设网上创业、跨境电商两个创新创业课程群。《网上创业》课程群包括《网上创业》《网店装修》《网店客服》《文案写作》《网络营销》等。课程群包括《跨境电商基础》《跨境电商英语》《跨境电商实务》等。

3.教育资源

课程资源、实践资源、平台基地等教育资源的协同整合,统合孵化、培训、实践等立体化功能,有利于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意识,激励并引导学生自主创新与创业,以实现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迎合于供给侧改革而顺利就业创业。一方面,建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课程资料库,注重收集或编制与时俱进、实用、科学的教材资源;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整合实践资源,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和孵化基地,充分利用创新创业的大环境、利用淄博新区建设契机,确保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均能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三、具体改革方案

1.制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和制定工作做大量的准备。首先,组织教全体教师对2017级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方案的修改和制订进行认真的研讨。其次,回访往届毕业并已经工作的学生,联络用人单位相关人员,收集他们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和看法,作为专业培养方案的修改和制订的参考。最后,走访兄弟院校考察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的宝贵经验,与相关创业教师深入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学分学时等情况。

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

首先,开设创业课程群。在现有基础上,加入创业实践环节,并将其纳入到学生必修学分里面。其次,修订相关的教材。鼓励任课教师编写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融合的教材,以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扩充教学内容,构建完整的纳入创新创业知识的课程体系。

3.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对接社会教育资源、创新创业资源与产业人才需求,构建创业孵化平台等支持环境,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一方面整合校内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学校可以通过创业大赛,进行自主创业了解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为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提供硬件基础和软件环境。另一方面整合校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首先,依靠本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丰富的行业资源,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构建创业孵化平台,尝试校企共同培养模式。

4.打造“专业+创业”的师资队伍

大力度打造“专业+创业”的师资队伍,促进两类知识体系的融合,专业教育侧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创业教育则侧重于创业能力、创业思维等的培养。一是,加强“双师型”专任教师的培养,鼓励45岁以下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或者定期去相关部门进行实践培训,多个渠道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业知识。二是,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实施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计划,每年选派专业教师参加省级组织的创新创业教师专项培训,形成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将具有专业优势和创业知识的教师组织在一起,通过设计专业课程环境和实践创业环境来共同完成课程的传授。三是,鼓励教师开展校企横向合作项目,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导师,指导学生应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举办创新创业交流会、指导扶持大学生创业实践等活动,做到教学相长。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创业素质。

5.优化考试考核方式

首先,深化考试考核内容方式和成绩评价机制改革,建立多样化、多元化的成绩评定体系,满足不同类型的课程的考核需要,同时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考试形式改变,促进创新能力提升,支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其次,将实践性考核和理论性考核相结合,探索基于过程和结果的双重考察。在专业课程学习时,将专业理论与创新创业实操融合在一起,重点考核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的实操能力。例如学生参加创业大赛、进行创业实践采用加分等形式。这种考核方式既考察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把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胡丽萍.社会转型期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67:105-106.

[2]吉峰,李淑玲,李雪梅.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3+2人才培养模式构想[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13-14.

[3]李国强,王旭红.应用心理学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初探[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2).

[4]张素玲.关于高校实践教学创新若干问题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1(10).

作者简介:

刘玉明(1969—),男,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学位,现为山东淄博职业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电子商务教学部专职教师。

作者:刘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