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专业模块式软件技术论文

2022-04-22

摘要Web前端开发作为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证书之一,对于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复合专业模块式软件技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复合专业模块式软件技术论文 篇1: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高水平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摘 要 区块链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以去中心化、智能合约及通证激励等特征为其指导高水平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可能。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引入区块链技术,通过分层分类培养构建去中心化的团队结构,推行“政行企校四贯通”完善智能合约式共识机制,探索业绩导向健全通证激励式动力机制,在校内跨专业组建复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校业跨界组建技术服务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校企混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方面取得了实绩。同时,推行项目管理、完善与行业企业的双向互认机制、提升服务能力与保障机制,进一步彰显区块链技术价值赋能,推动高水平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持续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區块链;高水平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群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教育、就业、养老、精准脱贫、医疗健康、商品防伪、食品安全、公益、社会救助等领域的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智能、更加快捷、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区块链不仅是单纯的技术变革,还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强调共识、共赢、开放、透明等理念,有助于高职院校完善教学科研管理体系,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改革课堂教学。2019年底,教育部和财政部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名单,立项建设253个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简称“特高专业群”)[1]。根据《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方案》的规定,特高专业群的建设内容一般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材与教法改革、教师教学团队创新、实践教学基地、技术技能平台、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9方面内容。其中,“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特高专业群九大建设任务的关键,是高水平完成其他八大建设任务的基础,是取得特高专业群建设成效的保障。因此,运用区块链技术推进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以区块链思维来建设一支“引领产业、结构合理、双向流动”的高水平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为所有“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亟需思考与实践的前沿议题。

一、基于区块链技术推动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理论可能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与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一并列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是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产物,已延伸到物联网、智能制造、社会救助、医疗健康、食品安全、教育等多个领域。从理论上来看,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智能合约和通证激励等核心属性对于社群组织形态乃至社会组织形态变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指导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可能路径。

(一)去中心化是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本质特征

区块链的本质就是“去中心化的、不可篡改的”。区块链技术摒弃刚性的官僚制度,不需要经过中心化机构的审核或控制,实现数据和价值的点对点传输,为组织的微观决策、利益调整及高效运转带来正外部性[2]。区块链在组织治理层面的实践由来已久,对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属性定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设负责人1名,由15~20名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师、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是带有特定任务且相对稳定的功能型组织。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区别于传统中心化组织,虽然有负责人,有老中青年龄、初中高级职称及专业结构等层级特点,但负责人并不是行政领导,主要依托其较强教学能力、较高学术成就及较好社会服务效果所带来的个人魅力,推行非科层式、无层级式管理,主要在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技术、信息技术应用、技术创新服务等方面开展分布式任务管理。可以说,去中心化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本质属性。

(二)智能合约是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运行规则

在没有中心化组织的情况下,去中心化主要依靠共识机制来实现大规模传输信息、价值转移的高效协作运转。区块链共识机制本质上是智能合约在发挥作用,保障实现功能运行的自动化[3]。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是基于价值互认、意愿共识、任务共担的积极关系结合体,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学改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等方面协同创新。这就意味着,理想中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价值与情感的共识为纽带,按照任务预先设定(任务自带)管理与运行规则,来实现自组织、自运转、自演化,任何一名团队成员因故退出都不影响任务的实现,是共识机制上的实践。区别于将智能合约编码在区块链上,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直接将智能合约应用到现实建设场景中。也就是说,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要致力于协作共同体的构建,着力于共识机构的建立及智能合约的应用。

(三)通证激励是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驱动机制

通证激励是区块链技术发挥功能的关键,主要通过可流通的权益证明帮助不同主体享受参与带来的利益。每一个去中心化组织都可以发行通证来完善激励和治理模式,并通过组织的发展和完善来提升通证价值,进一步激励参与主体。在职业教育领域,教学成果奖、规划教材、精品课程、专著论文、软件专利等标志性成果,是对职业院校改革创新和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激励和治理的关键。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设计建设任务时,将系列标志性成果作为通证,由相关任务参与者共同拥有,以此来完善团队激励和治理模式。同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可以从校级团队持续完善并发展为省级、国家级团队,使团队内生出更大的通证价值,更好地对参与主体形成激励。

通过以上分析,区块链技术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变革,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具有理论意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着力点:一是主张去中心化的非科层式、无层级式管理,遴选能力突出的团队负责人,推行分布式任务管理;二是将智能合约应用到具体的任务场景中,根据任务目标预设管理与运行规则;三是建立成果导向的通证激励机制,并推进校级团队逐步发展为省级、国家级团队。

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践探索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以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为核心,融合社会工作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软件技术专业组建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群,于2019年立项为国家唯一殡葬类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两年来,学校引入区块链理念,聚焦不同任务目标,校内跨专业组建复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校业跨界组建技术服务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校企混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一)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径

1.围绕特高专业群人才培养任务目标,校内跨专业组建复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的重点特色专业为核心,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或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集合[4]。特高专业群内各专业有着共同的人才培养定位,区别于普通的专业群:第一,针对产业的高端业态,有准确的高端职业人才的培养定位;第二,培养的是群内跨专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第三,学习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体现产业先进特性,要么技术前沿,要么职业能力处于中高级区间[5]。由此可见,“高素质”和“复合型”是特高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鲜明底色。特高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实现离不开打造一支高水平复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如何组建复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必须突破的第一个难点。对特高专业群所对应的产业进行深入分析,理清产业节点,梳理出产业高端业态,解构出产业链上的主要工作任务,解析出其主要任务模块,从而根据不同任务模块要求组建特高专业群校内跨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特高专业群为例,针对殡葬产业链上的悲傷辅导、火化机尾气治理、遗体修复、遗体冷藏等48项主要工作任务,解析出人文殡葬服务、绿色殡葬设计、科技殡葬应用、信息殡葬管理、智能殡葬设备等主要工作任务模块,基于工作任务模块跨专业组建“人文殡葬”“绿色殡葬”“科技殡葬”“信息殡葬”“智能殡葬”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其内涵如图1所示。

2.围绕基于特高专业群引领产业发展任务目标,校业跨界组建技术服务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客观来说,特高专业群要实现“引领产业发展”建设目标,难度很大,光靠校内跨专业组建的复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远远不够。因为高职院校所招聘的教师基本上是来自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往往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历,不了解产业升级背景下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态势。加之部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技服务水平有限,无法解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6]。推动引领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要求不断提高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科研能力、产品研发能力、科技攻关能力、工艺开发能力,迫切需要组建由行业企业大师、行业技术能手、专业群高水平专职教师共同组成的特高专业群技术服务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一是整合特高专业群所对应的产业高端人才,特别是产业大师、名师和大国工匠,采用柔性引进、产校共建大师工作室、产校共建技术研发中心等方式,业校跨界组建技术服务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二是聚焦特高专业群所对应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技术难点与关键问题开展协同技术攻关,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特高专业群为例,依托中国殡葬协会和中国殡葬职教集团两个国家级平台,分殡仪馆、陵园、殡葬设备制造商三个行业类别,从广州市殡仪馆、上海福寿园、江西南方环保机械制造总公司三个代表各自行业类别最高水平的企业,分别聘请3名来自行业企业的“大师”担任专业群带头人,共同组建特高专业群技术服务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围绕殡葬产业技术难点如生命文化传承、殡葬大气污染物减排、智慧殡葬设备研发、殡葬信息标准化管理和殡葬大数据分析等,开展协同技术攻关,从而引领殡葬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殡葬产业转型升级。

3.围绕特高专业群促进群内专业教师发展任务目标,校业跨界组建校企混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对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变化特别敏感,反应特别迅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企业是参与产业建设的突出主线,把握了科技创新的前沿。要实现特高专业群“促进群内专业教师发展”的目标,就必须组建校企混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其在以下三方面可以促进群内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是为群内教师提供与产业前沿对话的平台,使得教师教学实践能力长期“保鲜”;二是为群内教师提供与企业教师对话的环境,使得企业“工匠精神”在学校传承成为可能;三是为群内教师提供教学技能提升的空间,教师从多维视角去探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能改变传统“单兵作战”的教学窘境[7]。为此,特高专业群带头人由校内高水平专业教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领军大师共同担任;专业带头人原则上由具有教授职称的校内专业负责人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大师共同担任;专业(群)教学骨干原则上由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校内专业(群)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技术能手共同担任。来自行业企业的领军大师可以采取定期来校举办高端讲座、专项技术研讨、重大项目共同研发等方式,帮助“群内专业教师”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科技创新前沿,帮助其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意识;来自行业企业的大师可以依托“大师工作室”,聚焦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技术难点,带领“群内教师”共同组成技术攻关团队,帮助其提升产品研发能力、技术攻关能力、工艺开发能力;来自行业企业的技术能手可以聘为专业群骨干兼职教师,具体承担专业群某些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实行核心课程教学“双教师”负责制,即“群内专业教师”负责课程理论教学模块,技术能手负责课程实践教学模块,且双方相互听课,促进群内教师与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成长。通过聘请教学名师开展校内培训、到一流师范类高校进修、开展骨干教师教学比武、专兼结对等方式,提高企业骨干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成为优秀的专业群骨干兼职教师。

(二)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区块链理念的应用

1.着力构建去中心化的团队结构,分层分类培养团队成员

“双高计划”指出,要建设高水平双师队伍,必须培育“行业有权威、国际有影响的专业群建设带头人”“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兼职任教”等不同类别的高水平教师[8]。依据“师资类型、聚焦领域、重点提升”3个维度,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培养可以概括为“分层分类培养”。第一层次为专业群带头人,聚焦特高专业群所对应的行业企业前沿技术研发和团队专业建设规划,着重提升其行业企业发展引领能力和专业群建设统筹指导能力;第二层次是专业带头人,聚焦行业企业应用技术研发和专业课程建设标准,着重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课程建设能力;第三层次是专业群骨干教师,聚焦行业企业关键技能和模块化教学模式,着重提升其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资源建设能力。其内涵如图2所示。

2.着力完善智能合约式共识机制,建设“政行企校”协作共同体

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培养可以采取政府挂职、行业锻炼、企业顶岗、院校研修等“政行企校四贯通”的培训方式。一是政校贯通。特高专业群专业带头人到政府相关部门或政校共同成立的研究机构挂职锻炼,熟悉产业(行业)发展动态和实际业务需求,增强其社会服务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二是行校贯通。特高专业群所在院校牵头成立“国字号”职教集团,专业(群)带头人定期赴行业知名企业开展行业锻炼和深度实践,担任企业副总经理或总经理助理,学习企业先进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三是企校贯通。特高专业群骨干教师到知名企业开展为期半年的“带薪脱产”轮岗实践,熟悉企业业务全流程,掌握企业关键技术,培养一批省级技术能手,着力提升骨干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四是校校贯通。特高专业群带头人到国际知名院校开展沉浸式研修,研究学习国际产业前沿理论与先进技术,掌握国际产业发展动态与行业发展趋势,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提升专业群带头人在行业乃至国际上的引领能力与影响力。

3.着力健全通证激励式动力机制,并举推行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

培养一支高水平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任务艰巨,需要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激发团队成员干事创新的潜力与活力。激励分为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一是在年度考核中,对业绩突出的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予以记功或嘉奖,可优先考虑评为优秀教师;二是对柔性引进的特高专业群行业企业大师和校内业绩突出的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或协议工资制;三是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制度,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和一流薪酬相匹配;四是将应用技术研发成果与社会服务成效等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激发团队成员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的热情;五是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好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必须的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技术能手工作室、教授工作室,配齐配足良好的办公设备,为其提供优越的工作环境。

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对策建议

区块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区块链技术赋能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具体应用还需要不断地尝试和实践。结合学校实践,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去中心化的任务管理、智能合约的共识机制、通证激励的驱动机制及团队持续发展保障机制,充分彰显区块链技术价值赋能,推动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项目管理,完善去中心化的任务管理,确保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任务取得实效

《国际项目管理杂志》编辑罗德尼·特纳预言:“进入21世纪,基于项目的管理将会扫荡传统的职能式管理”[9]。一是建设任务项目化。根据《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任务书》的要求,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任务必须有具体目标和明确的年度建设任务。遵循“目标—任务—项目”的思路,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年度建设目标逐层分解为一级、二级、三级任务,再将任务细化分解成一个个具体项目,进而明确任务总牵头人—总责任人—具体责任人(含团队成员),将纷繁复杂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任务结构化、序列化,以提高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项目管理过程化。研制“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将每个项目的项目名称、项目建设要点、项目负责人、项目成果等核心信息统一纳入平台进行实时动态与全过程管理,强化项目建设的过程监管,确保每个建设项目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三是项目评价指标化。科学评价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成效,必须设定指标化的项目建设绩效目标。作为评价的核心,评价指标直接关系到评价活动的公正与客观,关系到评价活动能否实质性开展,关系到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绩效能否得到改进与提高。以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高水平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任务为例,阐述其绩效目标(数量指标)如何科学设定,见表1。

(二)双向互认,健全智能合约的共识机制,打造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共同体

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校企混编教学团队,企业大师、大国工匠与技术能手能真正融入专业群校内教学团队并充分发挥作用,校企双方就必须共同建立双向人员职称、岗位、工作量、考核等互认机制,深化校企人员双向交流。特高专业群要与行业内的一流企业建立员工与教师双向互认机制,探讨专业教师与企业员工的职称互认,明确教师顶岗服务时间与教学课时折算,将职工开展专业授课任务纳入企业员工考核内容,与企业、机构形成职称互认、工作量互认、考核结果互认、培训能力互认的工作机制。依托特高專业群牵头成立的“国字号”职教集团,与成员企业深度合作,实施校企互认和双向培养,建设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共同体,为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共同发展提供机制保障。与特高专业群所在“国字号”行业协会共建教师培育基地,与一流行企单位共建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着力提升专业群骨干教师技术技能水平。协同开展教学、研究和培训,加速校企人员工作深度融合,打造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

(三)服务提升,优化通证激励的驱动机制,促进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不断成长

构建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服务提升型绩效评价模式[10],其出发点(目的)是着眼于帮助团队成员提高工作绩效和水平,既关注团队成员的业绩水平,也关注其对工作的内在态度,且绩效考核指标多由考核者与团队成员通过多种方式讨论确定,而不是考核者的“一言堂”。一是分层次帮助团队成员树立个人职业目标,列出所设定的每一个目标必须完成的具体活动与时间节点,及时提供反映成果的支撑材料以供评估。二是构建科学的团队成员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其评价指标复合多样、立体多维,注重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其关注点是帮助团队成员明确是否完成了最初建立的績效目标,若未完成则一起寻找原因并制定改进对策,而非简单的批评与惩罚。三是建立团队成员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与应用机制,利用多样的内部渠道和媒介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至团队成员,考核者逐一约谈被考核者并引导团队成员认识到与“标杆”的差距,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和自身水平。

(四)建章立制,规范团队持续发展保障机制,确保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行稳致远

打造高水平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必须引进行业企业大师、大国工匠和技术能手,必须系统培养特高专业群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要确保特高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顺利高效进行,“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必须配套出台《特高专业群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特高专业群大师工作室建设管理办法》《特高专业群带头人出国研修管理办法》《特高专业群带头人挂职锻炼管理办法》《特高专业群骨干教师顶岗轮训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规范教师责权利,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成效。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Z].教职成函[2019]14号,2019-12-10.

[2]陈加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核心属性、理论解析与应用前景[J]改革,2021(3):134-143.

[3]刘树霞,杜正毅,刘文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政府现代化治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3):185-188.

[4]张淑艳.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群集聚状态研究[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3):5-7.

[5]王寿斌.“双高计划”申报的四个“不等于”[N].中国教育报,2019-05-21(10).

[6]陈超群.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一流“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0(18):76-79.

[7]李维春.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混编教学团队建设研究——基于35位教学团队成员的深度访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9):78-82.

[8]郭天平.“双高计划”建设视域下高水平教师队伍分类管理培育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8):78-82.

[9]克利福德·格雷,拉森.项目管理教程[M].黄涛,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10]李科.服务提升型教师绩效评价模式研究——以美国费里斯州立大学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2):79-83.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Specialty Group Teachers’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 Based on Blockchain Technology

——Taking the Modern Funer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 Group as an Example

Li Ke, Wang Song

Key words  blockchain; high-level specialty group; teacher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 modern funer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 group

Author  Li Ke, professor of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Changsha 410004); Wang So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作者简介

李科(1973- ),男,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与绩效评价(长沙,410004);王松(1982- ),男,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社会学与社会工作

基金项目

2021年民政部课题“新时代殡葬人才培养体系研究”(2021MZJ018),主持人:李科

作者:李科 王松

复合专业模块式软件技术论文 篇2:

基于“1+X”证书制度的软件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 要 Web前端开发作为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证书之一,对于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的软件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设计基于学分制的“1+X”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专业核心课程和技能证书的课证融通,面向不同层次人才重构分类的精细化培养体系,提升了软件技术专业群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

关键词 “1+X”证书;人才培养模式;软件技术专业群

教育部《关于做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将Web前端开发作为首批启动试点的证书之一,对软件技术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以及专业群“双高”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2]。

一、Web前端开发“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实施概况

Web前端开发岗位群主要包括网页设计、网页制作、响应式页面搭建、移动网页制作与设计、UI设计、HTML5开发、前端开发、网站搭建、网站规划与设计。Web前端开发证书对接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软件与信息服务、移动应用开发、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群作为培养基础Web应用开发人才的主体,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Web技术目前也成为了软件技术专业群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之一。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试点院校之一,主动对接互联网行业需求,大力推动Web应用开发技术在专业群的应用和发展,与行业内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基于Web前端开发技能证书,在软件技术专业群进行实施试点。在2019年的软件技术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群下的各个专业与证书对接,课程内容与Web前端开发的职业标准对接,覆盖了网站规划、网站架构设计、UI設计,静态网页开发、动态网页开发、数据库应用、网页美化和性能调优,软件工程、前端开发和服务器后端开发,软件测试和维护、项目管理等互联网企业软件开发的全过程。

二、Web前端开发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在“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软件技术专业群以机制创新为核心,搭建五方面协调育人平台,如图1所示:与区域行业协会深度合作,了解产业的需求、产业动态、行业标准、就业信息;与社会评价组织深度融合,协同探索软件技术专业群教学标准与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对接,课程内容与等级证书融通[3];与行业标杆企业合作,了解最新技术架构、课程协作开发、开展师资培训;与重点合作企业全程深度合作,共同梳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推动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工作过程对接;通过与中小企业专项合作,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通过获取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能力,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五方协同育人平台在教学团队建设、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承办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认证等多个维度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汇聚多方资源,在专业教学标准、教学资源、教学团队、学生就业等多个维度汇聚了行企育人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群根据Web前端开发证书制度试点的考试要求,通过对现有基于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改革,将职业技能考试的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的全生命周期,形成了学历证书与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Web前端开发证书能力需求为:Web初级工程师(静态网页开发能力,网站设计与制作能力,动画与数据交互能力);Web中级工程师(动态网页开发能力,网站规划与开发,MySQL数据库设计与管理,响应式网站开发能力,数据交互能力);Web高级工程师(网站架构设计规划能力,前端架权设计优化能力,移动端 开发能力,网站性能优化能力)。以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为例,专业以培养Web前端开发和移动互联应用开发人才为目标,基于企业的开发流程对课程进行模块化开发,以一个移动Web前端网站的应用实例开发为载体,贯穿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培养的整个教学过程;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Web证书的考核标准模块,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搭建不同等级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三、“1+X”证书制度下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开发类的专业主要包括软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服务、移动互联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等,软件技术专业群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基本上采用了基于专业岗位能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X”证书制度下,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目前软件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专业方向设置课程体系,各个方向之间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相互独立;这种齐步走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以学生为中心,不能满足学生个性成才的需求。

第二,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于多种招生类别,入读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对于专业适应能力也有很大差别,本身缺乏学习主动性;在入学之初没有建立专业认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方向,因而逐渐失去兴趣,不能够发挥特点,逐渐丧失自主学习的动力。“1+X”证书制度实施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技能证书进行学习和报考。

第三,教师是“1+X”证书制度实施的主体,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虽然都是双师型教师,大部分都有企业工作经验,但是目前教师是按照专业进行划分,每个专业设置了承担多种类型的专业课程;比如Web前端开发证书从初级到高级所要求的能力范围比较宽,对应的课程类型比较多,每个专业的教师不可能完全教授这么多课程,目前的师资配置不能适应“1+X”证书制度的要求。

第四,行业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很多学校通过引企驻校、引校进企、建立企业工作室的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但是目前各个专业开展校企融合相对独立,主要以专业为基础与合作企业开展实践教学,“1+X”证书制度中对于学生的实践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模块所需要的课时也比较繁重,目前的校企合作方法不能满足“1+X”证书的技能培训要求。

四、“1+X”证书制度下软件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思路

软件技术专业群2016年开始,从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四方面开始构建软件人才个性化精细培养体系,并依托广东省一类品牌专业建设进行了系列改革与实践,2019年将Web前端开发技术融入软件技术专业群课程教学,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基于学分制的Web前端开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较完善的Web前端开发证书课证融通体系,重构了校企深度融合的Web前端开发实践教学体系[4]。

(一)基于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使专业人才培养契合区域发展需求,依托行业协会对企业的人才需求、岗位供求进行调研,采用问卷、专题讨论、参与研讨会等调研方法对代表性企业、行业进行调研并形成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调研报告,确定软件技术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规格;通过行企调研,确定了软件技术专业群对应职业岗位为Android工程师、iOS工程师、服务器工程师、Java工程师、前端工程师、人工智能和测试等岗位;根据岗位确定了专业的方向包括移动应用开发、Java开发、UI前端、Python、测试5个方向;依托方向成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并结合学生掌握相应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的技能,引入主流实践项目。实施“多维协同、项目贯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内容,建立分层分类的项目库平台。

基于“1+X”证书的软件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如图2所示。在专业方向外,软件技术专业群还包括技能证书方向拓展模块,5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群各个方向完成学历证书培养,每个专业方向对应1到2个职业岗位;专业群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职业拓展模块完成至少一个技能证书培养,每个技能证书对应1到2个职业岗位;基于“學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专业学生深造、高薪就业或自主创业个性化成才选课需求。

(二)基于学分制的“1+X”证书课程体系改革

1.课程分类

随着软件技术以及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技术专业群面临着主流技术持续更新与细分、职业岗位不断淘汰的竞争环境,学生入校即定专业方向和齐步走的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满足多样化成才与创新创业的需要;软件技术专业群从2016年开始重构“自选方向+能力模块”的学分制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软件技术专业群根据学生的生源以及学生自己的兴趣,通过模块化的定制,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也可以选择技能证书课程模块学习。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群基础课模块、分方向的专业核心课模块以及技能证书课程模块。

2.基于学分制的“1+X”证书课程体系

基于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在第一学期完成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群基础课模块,专业群各个方向教师团队做专业的宣讲,给每名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规划职业发展路径,自由选择专业岗位方向,自主设计培养方案,自主选择专业核心模块化课程和技能证书课程。软件技术专业群目前开设了移动应用开发、Java开发、Python开发、软件测试5个方向,每个方向实行小班制教学,实行精细化和个性化的培养,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天赋特长,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的积极性。基于“1+X”的学分制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由于采用模块化课程开发体系,专业群可以根据专业发展的需求快速重构新的专业方向,也可以快速开设新的职业技能证书课程。

基于学分制的培养方案打破了以往行政班级的限制,每名学生的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都是动态重构的,学生在选择岗位方向后,还可以自主选择专业技能证书课程;每个岗位方向可以根据技术的发展动态调整专业拓展课的内容,学生在第二到第五学期可以根据兴趣自由选修专业拓展课。

3.“1+X”证书课证融通

软件技术专业群首先以“Web前端开发证书”作为技能证书实施的试点,根据“Web前端开发证书”的技能等级要求,“Web前端开发证书模块”由初级、中级和高级组成,根据“Web前端开发证书”的能力要求确定技能要求,针对软件技术专业群“Web前端开发证书”不同等级证书培养需求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在软件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中嵌入“Web前端开发”模块,基于技能要求开发独立的“Web前端开发”课程。图5是软件技术专业群“Web前端开发证书”课证融通方案[5]。

将“Web前端开发证书”新的框架技术、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构建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Web前端开发工程实践能力。软件技术专业群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紧密结合“1+X”课证融通方案进行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的相应调整,“Web前端开发证书”与职业技能课程实现了课证融通,保证了职业技能证书的快速实施。

(三)“1+X”证书师资队伍建设

软件技术专业群将师资队伍分为公共基础课教学团队、专业群基础课教学团队、学历证书课程教学团队以及技能证书课程教学团队。学历证书课程教学团队主要包括移动应用开发、Java开发、Python开发、软件测试5个方向教学团队;技能证书教学团队目前只包括了Web前端开发教学团队;根据专业的人才需求以及专业技能证书的试点推进可以灵活地增加专业方向教学团队和技能证书团队。

基于学分制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的自我优化,便于专业方向的自我重构;由于学生自由选择岗位方向,就业竞争力不强的专业慢慢的失去了生源,比如软件技术专业群.net方向和测试方向的课程模块,学生选择意愿比较低,促使专业自我重组和优化,师资重组为UI开发和Python开发教学团队;基于学分制的课程体系采用了“专业群基础课程模块+可动态调整的学历证书专业方向模块”,开设新专业只需要新增模块化课程,其他的课程都可以复用,新方向的专业人才方案可以快速进行模块化构建和实施。基于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了教师的模块化重构和优化,提供了一条新的师资队伍建设路径[6]。

(四)重构“项目贯穿、分段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以往的实践教学都强调校企合作和创立企业工作室,但是学生对于实践教学没有选择权,被动接受。软件技术专业群将实践课程分为专业核心课实践教学模块和职业技能证书教学模块,其中专业核心课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包括移动应用开发、Java开发、Python开发、软件测试5个方向;职业技能证书实践教学模块由初级、中级和高级组成,根据“职业技能证书”的能力要求建立模块化实践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专业核心课实践教学模块和一个职业技能证书实践教学模块。“1+X”实践教学体系如图6所示。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各个专业方向与企业共建校内企业工作室,积极引进企业专家和产业导师兼职授课,与专业方向教学团队一起开展课程教学与实训;形成专业方向教师、企业兼职教师、N个自主选课学生的校企双元培养体系,企业兼职教师丰富的项目经验与学校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相结合,有利于精细化培养学生的实践及技能。

随着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与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为不断满足软件技术产业对个性化培养的需求,软件技术专业群的培养机制仍需在校企合作协同机制、标准规范上进一步优化。一是开展“Web前端开发”一体化基地建设。软件技术专业群与“Web前端开发”证书社会培训组织协同,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校企共建集“教学、实训、培训、考证”于一体的Web前端开发人才培养基地,满足校内外对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和认证考试需求。二是Web前端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共建Web前端开发技术应用型的师资团队。在“1+X”证书试点制度背景下,学校加大支持力度,出台激励措施,培养Web前端开发校内外教学名师,进一步促进Web开发技术在软件技术专业群的广泛开展。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参与1+X 证书制度试点的首批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公示公告[Z].教职所[2019]67号,2019-03-26.

[2]吴昆.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的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7):13-16.

[3]杨堆元.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实施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9(7):14-16.

[4]孙善学.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72-76.

[5]许远.基于“1+X证书”的“课证融合”教材开发研究[J].职教管理,2019(7):32-40.

[6]戴勇,张铮,郭琼.职业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思路与举措[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29-32.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Software Technology Specialty Group Based on

“1+X”Certificate System

Lai Hong, Li Qin, Wang Yinfeng

Key words  “1 + X”certificates; talent training mode; software technology; specialty group

Author  Lai Hong,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senior engineer of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enzhen 518072); Wang Yinfeng,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rresponding author  Lin Qin, Senior engineer of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enzhen 518072)

作者簡介

赖红(1981- ),男,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深圳,518072);王寅峰,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通讯作者

李钦(1979- ),男,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博士(深圳,518072)

基金项目

2016年度广东省专业领军人才培养项目(粤教职函[2018]14号),主持人:王寅峰

作者:赖红 李钦 王寅峰

复合专业模块式软件技术论文 篇3:

香港数字媒体职业教育的研究及启示

摘要:通过对香港数字媒体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建设以及课程质量保证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其培养特点及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最后提出对内地数字媒体职业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香港;职业教育;数字媒体;人才培养

1、背景

香港一直致力发展创意产业,锐意打造成亚洲“创意之都”。由于本地几所高校招生规模限制,大量数字媒体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职业教育完成。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多媒体及互联网科技系较早就开设了与数字媒体相关的高级文凭课程,该系依托香港发达的创意和数字媒体产业背景与国际化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育与产业良性互动,在培养优秀数字媒体人才方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办学经验,值得内地高职院校数字媒体相关专业借鉴。

2、香港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特点

2.1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多媒体及互联网科技系深知要达到数字媒体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将创新理念和意识全面系统地贯穿到各个培养环节中,除了常规课堂教学之外,还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方式将创新意识渗透到学生中。

1)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依托。香港专业教育学院位于调景岭的校舍设计新颖,风格独特。校内设有先进和完善的教学和实训设备,能够有效满足教学和项目设计、制作需要,提供充满现代感、富有创意及具启发性的学习环境。这样的学习环境也营造了非常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和提出有创意的主张,促成课堂内外师生平等对话,互相切磋,令学生在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树立独立意识,激发创新潜力和探索精神。

2)积极参加各类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校。

在数字媒体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等的一种有效途径。多媒体及互联网科技系鼓励师生参加各种竞赛,如穗港澳蓉青年技能大赛、香港青年技能大赛、中国大学生挑战杯、全港青年短片创作大赛等,并获得佳绩。学生在参与各种竞赛中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打破了思维定式,增强了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和实践能力。

3)主动参加业界展会。

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利用香港会展之都得天独厚的优势,鼓励师生积极参加香港创新科技嘉年华、SIGGraph Asia等业内影响力较大的展会。这些展会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令学生既展示自身的创意和技术实力,又了解行业的现况和最新发展动态,促进了师生创意思维发展。

4)举办多种展览。

香港专业教育学院还大力举办不同形式的专题作品展览和毕业展,为学生提供互相学习和借鉴、积极竞争与切磋进步的大平台。作品展展出的都是创意新颖、效果突出、具有一定典型性的作品。这些优秀作品有助于学生更直观、更明确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学习的质量要求与标准,通过作品之间的对比,从中审视自我,发现不足,有所启发,提高创意能力、鉴赏能力和判断力。

2.2 以多种支撑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1)以“模块式”构建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体系。

不同于内地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模式构成的“三段式”课程体系,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多媒体及互联网科技系采取的课程体系主要为“模块式”。“模块式”课程体系紧紧围绕职业活动主线,灵活选择课程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程,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职业态度融为一体,同步、立体推进。模块的功能是进行“课程打包”,要遵循既独立又可连接的原则,亦即各个模块应具备内在关联主题,通常为一组结构相对完整的课程,但不过分强调学科系统性,而是鼓励多学科、多方向、多角度、系列化发展,以满足学生构建独特知识结构的需要。

多媒体及互联网科技系主要构建了如下几个模块:全人发展模块、数字媒体基础课程模块、数字媒体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数字媒体分流课程模块、实习模块、毕业设计模块和任选课模块。每个模块力求“小而精”,而不是“大而全”,有很强的实用性、灵活性和针对性,突出了核心主干课程的特色。学生对课程模块的选择主要从个人兴趣和将来职业需要的角度出发,因此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和选择性很强。数字媒体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达到数字媒体专业不同领域人才分流培养目的。这种体系强调课程的灵活性、实用性和多样性,有助于学生深刻掌握专业中某个领域的核心技能,发展专业特长,提高就业竞争力。

2)以“双师团队”构建师资支持体系。

多媒体及互联网科技系师资队伍中的所有一线教学教师均有3年及以上行业一线的具体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强。这些教师大多数是从海外数字媒体相关专业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广泛涉猎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图形学、动画、多媒体、艺术设计、艺术理论等相关专业领域,在个别领域中有所建树,拥有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对数字媒体专业的整体理解、把握和驾驭能力很强,能完全胜任常规教学并指导和带领学生完成数字媒体项目设计、制作等多个环节的任务,将行业最新技术应用到实践教学内容中。

多媒体及互联网科技系对教师的考核主要是教学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如带领学生做项目、指导学生参赛参展以及开展校企合作等。教师晋升职称时不需要学术论文方面的硬性指标,而更注重资历、教学能力、行业影响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等。这些考核和晋升的规则促进教师始终与业界紧密联系,一直保持专业水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体现了以教学为本、以学生为本和以能力为本的理念。

3)以“市场化、开放化”手段构建课程开发体系。

多媒体及互联网科技系在开设课程时充分考虑市场和行业需求,贴近数字媒体企业实际,致力提供优质的多元化数字媒体课程,启发学生思维,为创意工业培育专业人才。该系在开设课程时有一套严格的设置流程,按照编写可行性研究、提交初步核批、拟订课程草案、通过正式审核4个步骤层层推进,形成一个极其严谨、规范并且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的运作系统。虽然课程的开发过程非常严谨和规范,但是呈现出一种极其开放性的姿态,让行业企业、专家学者、学校教师等各方面的因素都参与进来,保证了课程以市场为导向,紧贴市场需求和课程设计的专业性、科学性、适用性。课程批准开设之后,还会由数字媒体业界专业人士组成的外评员通过课堂教学、项目指导、参评作业等一系列活动亲身体验课程教学效果并提出整改意见。除此之外,香港职业训练局课程评审委员会每两年都会对多媒体及互联网科技系的所有课程进行课程质量评估。评审委员会的中立性和专业性,确保了课程质量评审结果的权威性。

多媒体及互联网科技系目前开设了多媒体创作、数码娱乐(游戏及动画)、网页设计与开发、视听娱乐科艺等高级文凭课程。全部课程均由资深学者及业界代表参与设计开发,契合学生所需。这些高级文凭课程的学制都是两年半,第一学年多以全人发展和数字媒体制作的基本理论、方法为主,侧重于培育学生各方面的基础素质,特别注重对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第二学年以项目实践创作为主,参与业界与学校的项目计划或行业内伙伴机构的实习工作,亲自实践项目策划、制作等流程,提高实践能力;最后半学年进入毕业创作阶段。

通过市场化和开放化的手段进行课程设置、评估、考核,有效地促进了课程开发、建设和完善,保证了课程始终迎合市场和行业的需要并始终能够维持高水准的质量。

3、借鉴与启示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的推动,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了数字媒体相关专业。一些高职院校开办专业时缺乏产业环境对称配置,没有对人才需求进行准确摸底,产生一种盲目跟风式的办学心理,仓促开办数字媒体专业,因而逐渐暴露出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和师资结构不合理以及培养的毕业生在职场上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香港数字媒体职业教育的做法带给我们许多启示。

1)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大多数内地高职院校而言,数字媒体专业虽然将创新性、复合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但囿于高考文理分科、生源质量不佳、培养难度大等因素,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更为侧重的是培养工具型和技能型人才。在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下,数字媒体专业为学生安排了大量的软件技术类课程,重操作、轻创意,在教学环节上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尽管对软件各功能了然于心,但是无法快速准确地找到解决方案,结果这种严重依赖软件而不注重思维的训练就会导致学生缺乏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数字媒体专业需将创新理念和意识全面系统地贯穿于各个培养环节中,除了常规课堂教学之外,还需要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最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中采取项目化教学,实行教学内容项目化。同时,在数字媒体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其他环节,通过参展、参赛和举办展览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大力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和艺术修养。

2)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

数字媒体专业一哄而上地开办导致师资严重缺乏,很多高职院校不得不大量招聘应届毕业生直接进入教学岗位,这些“学院派”或“知识派”的新教师大多来自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动画、多媒体设计、艺术设计、艺术理论等专业领域,使得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成为典型的混合编队型。这些教师的数字媒体专业知识体系结构不完整,对数字媒体专业整体上的理解、把握和驾驭等能力有所欠缺,缺乏行业具体工作经验,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及质量。按照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师资力量要求的特殊性,这就需要组建“双师团队”。

学校可尝试在校企之间建立互利共赢的人力资源共享机制,让一线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产学研践习,了解相关行业的现状,积累实践经验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顶岗产学研践习应由校企联合指导而不是由企业或学校唱“独角戏”。学校首先应该制订科学严密的践习计划,让顶岗教师带着课程任务或设计项目走向企业,有目标、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实习模块或学习任务,使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融会贯通,实践技能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得以有效提升,进而综合凝练为职业能力和素养。同时,可以聘用来自企业的技术管理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学校教师与兼职教师一道在课堂上完成企业的部分甚至整个生产项目。企业专家和企业项目进入学校课堂提高了教师项目化教学能力,锻炼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缩短了企业产品制作周期,达到学校、师生和企业共赢的效果。

3)专业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数字媒体专业建设应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紧紧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各个环节下大力气和真功夫,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数字媒体行业为依托,由行业、企业和学校三方共建课程,开办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根据数字媒体专业课程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开发课程内容;大力推行教学改革,采取项目驱动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深化产学研合作,拓展产学研合作的内涵,以开放、共融、共生的理念办学,协同创新,科学发展。

4、结语

香港数字媒体职业教育依托本地良好的产业背景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上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办学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方式将创新理念和意识全面、系统地贯穿到各个培养环节中。以“模块式”构建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体系,以“双师团队”构建师资支持体系,以“市场化、开放化”手段构建课程开发体系,通过多种支撑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针对我国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不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香港数字媒体职业教育的做法带给我们一些积极启示。我国高职数字媒体专业要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尝试在校企之间建立互利共赢的人力资源共享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以开放、共融、共生的理念办学。在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方面,如何深化课程体系、课程开发、教学方法、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作者:李志勇 陈立

上一篇:民国初期图书馆社会教育论文下一篇: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