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教学园林专业论文

2022-04-15

【摘要】中等专业学校学制将由原先“2+1”模式转变为“2.5+0.5”模式,根据园林技术专业课程的特点,在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前进行模块化教学,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顶岗实习的工作岗位。按照学生的接受程度制定若干个模块,各模块的学习目的指向2个核心模块,使学习内容前后衔接顺畅。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模块化教学园林专业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模块化教学园林专业论文 篇1: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风景园林专业模块化教学构建与实施

摘 要 风景园林专业的应用实践性非常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可以胜任及选择本专业职业范畴的岗位越来越多。作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本科院校如何调整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是作为本专业授课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顶层设计,以及对风景园林行、企业的调研,构建模块化教学模式,并加以实践,再通过督导、同行、学生评价的反馈,形成一个“示范-评价-总结-改进-推广”的课堂综合改革模式。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模块化教学 工程实践

风景园林专业是一个应用实践能力非常强的专业,它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科学基础上的应用型学科。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传统的风景园林实践领域已由古典园林设计、居住区绿地、广场绿地景观的单一设计转向了住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修复等的规划设计,甚至国土景观都成为风景园林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范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国家方针、政策引领下,各地区政府开始重视风景园林规划与布局,园林绿化行业开始进入加速发展时期,行业前景非常可观。时代的发展、国家政策引导促使风景园林设计专業的学生可以从事比以往种类更多的、类型更繁杂的实践项目。

作为高校,以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建设为依据,结合行、企业调研情况,对风景园林专业人员可以从事工作领域的范畴,建立风景园林专业人员所能从事并以主导身份进行的实践领域项目,形成以“综合设计”为主线,重点突出“工程实践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中,突出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突出工程实践背景,以为学生的就业服务为导向,强化实践、有效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风景园林行业的特点以及专业特色提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与课程评估体系相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有效的建立培养学生可以胜任以生态系统为主线进行全域旅游规划设计、道路景观、住区绿地、公园绿地系统等不同类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并且能够从事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生态修复以及园林植物养护、园林工程概预算等一线施工与管理工作,适应现代社会及行业需要的优秀专业人才。

1 风景园林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提出

1.1 基本原则

根据银川能源学院的办学特色和顶层设计:

(1)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企业办学,协同育人”。学校依托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2)学校定位主要包括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学科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发展目标定位。

遵循以“学生中心、能力本位、职业导向”的基本原则,反向设计课程体系,提升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的吻合度,保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据职业导向,根据地方社会及教育发展、行业企业发展、学校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三大利益相关者需求,反向重构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与要求,根据校内、外教学评价结果和学校办学定位,明确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目标,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目标闭环。通过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实现教育模式由“内容为本”向“学生为本”的根本转变、教育活动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1]

1.2 宁夏地区及周边行、企业调研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风景园林行业有着巨大的人才市场需求,及时改变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确定风景园林专业应对风景园林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使人才市场需求变成如何促进讲授好风景园林课程的活力。为了掌握了风景园林行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实践领域定位以及对其能力要求,使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能与学生选择的职业定位清晰具体,达到学生毕业后可以进入职业角色,胜任岗位职责,对宁夏地区及周边园林景观设计、施工、咨询企业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调研。

调研主要针对园林景观行业发展状况和对人才的需求、行业人才就业情况、薪酬情况、招聘企业形势,以及行业对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能力(职业技能)要求、现时期从业人员的现状、宁夏及周边省市园林及相关行业人才需求等。

通过走访5家宁夏地区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施工与咨询企业,发放调查咨询问卷,与相关企业负责人或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电话拜访,结合对络资源的搜集和整理,得出了以下结果:

(1)风景园林行业技能型人才仍然处于需求较大的状态,但由于规划设计、工程治理、绿化工程、苗木养护、预决算等内容对从业者的素养要求更高,这几个方面的人才更为紧缺。

(2)年轻的从业者普遍存在实际操作能力欠缺的问题,包含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效果图制作、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植物养护以及园林工程概预算书编制等。

1.3 模块化教学模式

模块化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单元为模块、综合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综合性强,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任务布置还具有一定现实性。[2]

在每次的授课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編制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任务。使当堂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在一项具体的任务中展现,从任务中引出教学目标,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掌握。在学生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如何解决问题,并且引导学生掌握由理论到实践的整个过程。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其成果需要学生进行汇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设计行业,方案汇报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实践,然后是进行讨论、总结、评比,使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形成一定的竞争学习氛围。

1.4 模块化教学模式的确立

风景园林专业的最大特点算是对学生的技能(绘制方案、工程施工)要求很高,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作为工程师最基本的就是熟悉和掌握基本的施工要点及施工流程,而目前恰恰是我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在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上无论哪一类性质的院校都应具有基本的共同的标准,只有这样培养的毕业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而至于专业特色应是在达到风景园林专业基本能力标准的前提下应该具有的,依照银川能源学院的办学特色和顶层设计以及遵循原则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结合宁夏地区及周边风景园林类行、企业调研需求分析,提出模块化教学模式。

模块化教学体现了培养以创新型人才和具有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它诠释了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3]因此在教学体系中,不仅强调理论知识,更加注重规划设计和工程技术课程的实践,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所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将理论课程和设计技能、工程实践合理的衔接起来,强调实践操作能力,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2 模块化教学构建

2.1 明确课程体系及课程大纲

结合人才培养的总思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职业需求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结合建筑、景观、园林行业企业发展,根据调研数据分析结果和学校办学定位,明确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目标,依据新的培养目标,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确定毕业生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岗位能力,即所掌握的知识能力和学习成果。根据毕业要求,确定指标点,将毕业要求逐条细化,使其成为若干更为具体的能够实现的可测性指标点。围绕指标点,建立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课程矩阵,形成特色课程范式。从培养目标出发,根据工程教育的认证标准,突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根据相应的毕业要求,进而制定出能够支撑培养目标达成的课程体系(图1)。

2.2 团队建设

(1)团队基本信息。自2016年至今,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团队共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双师双能型”教师达到62.5%,师生比达到1:20。近三年新进教师2人,引进专业带头人1人,教学科研骨干4人,教学团队1个,近两年1人下企业锻炼,1人作为访问学者到同济大学进行学习。

(2)“传帮带”。通过“外引、内培”相结合的方式、学习等手段,加强中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导师制,由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教授担任青年教师导师,通过一对一,或一对二的“传帮带”,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提升培养与培训。激励教师主持、参与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提高专业研究的水平和指导学生教学实践的能力。不断提升的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通过说课大赛、板书大赛、示范课观摩等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2.3 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

(1)提升学生专业认知。风景园林专业本身的实践性就特别强,而且涉及的行业就业领域面也十分的广,在以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下,应该要培养风景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可以有多个本专业相关的就业选择。通过“专业导论”课程,培养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有着清晰的规划和目标。过去的“专业导论”课程授课方式为一位授课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介绍专业的发展情况,但是由于一位老师的研究方向、认知的局限性,对所涉及风景园林专业的各个方面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很难有清晰的认识及制定相应的计划目标。通过协同教学,不同章节由不同教师进行授课,提高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风景园林专业不同方向的感兴趣程度,促使学生形成不同侧重的学习方向。[4]

(2)特色专业课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是要提升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专业能力的养成。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对几门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的应用,促进学生对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性的认知。在“素描与色彩”课程中应用模块化教学,实现学生手绘表达设计语言的提高;“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中应用模块化教学实现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风景园林设计表达的能力。通过“模拟设计项目”模块化教学,以“综合设计”为主线,重点突出“工程实践施工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设计与施工的实践能力可以达到迅速进入职业角色的水平。

3 模块化教学实践

3.1 开展协同教学

“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2018年和2019年分别在风景园林2018级与2019级的“专业导论”课上以“首席教师模式”的开展协同教学。笔者作为首席教师负责领导、协同组织团队成员指导完成协同教学任务。笔者担任课程首席教师,结合团队成员的研究方向、任课内容选择擅长的章节进行教学备课。[5]

在授课时,授课内容更侧重教师的经验之谈,理论讲解点到位置,更多的给学生讲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每个章节内容与就业方向的选择、园林行业中对这一知识点的应用、如何学好这一章节的内容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形成一个职业规划方向(图2)。

3.2 专业课程教学及展评

3.2.1 风景园林专业2019级“素描与色彩”课程教学

“色彩与素描”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绘画的基础知识、基本素质与技能,培养学生用绘图的语言表现设计方案。

由于學生均不是绘画艺术生,大部分学生绘画基础薄弱;部分学生有着绘画兴趣爱好,绘画水平相对较高,学生绘画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模块化教学,实行分组合作学习,每节课布置一个教学任务,让学生互相帮助提高绘画技能。由于绘画课程实践性强,需要教师单独指导,但由于学生较多,一节课下来,授课教师难免顾及不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实行高年级学生助教负责制。每节课上,教师邀请几位高年级绘画水平好的同学作为助教,基本实现每个小组一个小助教。通过这些高年级的学生协助授课教师,达到全班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3.2.2 风景园林专业2016级、2017级“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三个学期一共192个学时,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在对每项园林绿地类型进行设计理论知识讲授后再进行大量的实践设计。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分为三学期的课程,风景园林专业2016级的前两学期的课程由一位教师担任授课,授课教师在指导实践设计时,不能每个学生指导一遍,只能在学生完成作业后进行打分评价,其教学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导致学生优劣差异性较大,优秀的学生越来越优秀,能力不足的学生作业质量越来越低。

在风景园林专业2016级“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Ⅲ)”、2017级“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Ⅰ)”教学课程中,由两位教师采用协同教学的授课模式,班级学生采用模块化分组教学,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和合作精神,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一个项目的完成也是一个团队合作完成的,通过一个工程实践性很强任务的布置,综合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课程知识,使学生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完成设计方案,在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后,两位老师共同根据自己的角度给予评价指导,为将来毕业尽快融入风景园林企业工作奠定基础。

3.2.3 课程作业展评

在“素描与色彩”“园林规划与设计”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作业展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教学环节,通过学生的作业展,学生的优良不再仅仅是授课教师一人给出的评价,而是同学之间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去评价自己与其他同学的设计作品,从而达到了解自己与同学之间的能力差异,进行相互激励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展评的作业是选取可以综合体现学生对该课程掌握情况的一个作业任务。在“素描与色彩”的课程中,速写是设计师设计意向的最快最有效的设计表达语言,因此选取“校园一角景观速写”作业进行展评;在“园林规划与设计”的课程中,风景园林专业2016级进行“旧厂区改造”作业进行展评,风景园林专业2017级进行“居住区景观设计”作业进行展评。

在展品的过程中,邀请风景园林专业的其他教师和本专业的其他年级的学生进行参观评阅,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点评学生作业的优点和不足。在“园林规划与设计”的作业展评中,要求学生还要全面详细的进行设计说明讲解,如同设计师在工作当中的设计方案汇报,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同样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3 “模拟设计项目”实践教学

针对风景园林专业“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性质,以“模拟设计项目”进行教学,通过模块化教学模式,布置模拟真实性的设计项目从成立、修改、论述、再修改、最后进行局部工程施工操作的任务,使上课过程更加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融入教学、训练、生产、竞赛和创新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既完成了自己的理论学习,又可以投入到项目中去,解决真实的园林工程实践问题,并能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项目的学生团队是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创新,教师只要控制好教学节奏,做好一个舵手的职责。

4 教学质量评价

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有管理者(校、院、职能部门领导)、专家(教学督导)、同行(学院教师)、学生。针对此次模块化教学构建与实施的教学评价主要来自督导、同学院教师及学生。

教学督导对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导论”评价很高,在全校各专业的“专业导论”课程中评分前列;而由王兆菊老师和马依楠老师给风景园林1601班讲授的“园林规划与设计(Ⅲ)”的评分也比王兆菊老师单独讲授的“园林规划与设计(Ⅰ、Ⅱ)”评分要高。

同学院教师的评价,则是对教学模式的认可,并积极协助参与其中。同时有教师指出“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任务太松散、作业量大——教师什么都想让学生练习,而学生又什么都练习不好。因此建议,每个任务要紧抓课程内容重点,不能太贪大,让学生认真完成每一个任务。

而学生评价考虑到班级个体的差异性,每个班级学生对每个教师、每门课程都有着同似性的评价,因此采用了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解。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模块化教学的年级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更高,更愿意从事风景园林专业的工作,而没有进行过模块化教学的学生大多数学生认为“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较难,不会或者基本不会从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工作。

通过教学量化评价问卷形式反映出:在教学改革中“重能力、重过程”的新型学生成绩考核评价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着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5 结论

(1)协同教学模式在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中的推广。风景园林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综合性高的专业。(下转第75页)(上接第70页)通过协同教学,弥补由一位教师授课时因个人能力及认知的局限,互补了多位教师的授课短板,为学生提供了相对全面的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因为专业实践性强,学生更多的是在实践练习,就需要授课教师的一对一指导,协同教学可以让几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指导。

(2)促进风景园林专业模块化教学的有效应用。促进模块化教学的有效应用,首先是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而教学内容的设计最终归結于课程体系的建立,因此,实施模块化教学的重点在于建立完善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第一,要准确把握综合化过程,布置的教学任务一方面要与教学大纲内容相统一,并充分结合其他专业课程的综合体现;第二,要准确把握综合化程度,既不能对传统分科课程全盘否定,因为有的学科课程的同有知能体系是难以打破的,这种课程只能也只需在内部结构和编排方式上加以改造,略做修改。

(3)构建“示范-评价-总结-改进-推广”的课堂综合改革模式。教师在授课过程结束后,本着“持续改进”的原则,依据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成效等方面,对授课模式的整体效果的总结分析,肯定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审视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强调“每一门课程”和“每一堂课”应该承担的责任,以有效教学与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全面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项目来源:2017年本科教育教学工程(自治区级)项目号:NXJG2017092

参考文献

[1] 杨小庆,苏乐.卓越人才视域下高校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困境与对策[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9,28(04):105-107,114,124.

[2] 田玲芳.基于PBL的数字化教学模式的研究[D].云南大学,2019.

[3] 石圆圆.谈风景园林专业实践训练模块的构建[J].才智,2017(11):25.

[4] 杨小英,王利凯.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模式探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05):21-22,122.

[5] 赵秀婷.对大学新生开设专业导论课的探索[J].贵州农机化,2019(1):49-51.

作者:杨小英 王利凯

模块化教学园林专业论文 篇2:

贵州省中职园林专业模块化教学初探

【摘要】中等专业学校学制将由原先“2+1”模式转变为“2.5+0.5”模式,根据园林技术专业课程的特点,在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前进行模块化教学,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顶岗实习的工作岗位。按照学生的接受程度制定若干个模块,各模块的学习目的指向2个核心模块,使学习内容前后衔接顺畅。学生学习的模块贴近今后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工作内容,会更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用技能,以达到模块化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2.5+0.5 园林专业 模块化教学

一、“2.5+0.5”学制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及国家加强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体系建设的需要,中等专业学校学制将由原先“2+1”模式转变为“2.5+0.5”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2.5年,在企业顶岗实习时间为0.5年。

1.“2.5+0.5”学制的实践

2013年江苏、广西等省份开始在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5+0.5”学制分段模式的改革,学生在校时间由原来2年延长到2.5年,在企业顶岗实习比原来缩短了0.5年的时间。改革后学生的校外实习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学期,这就要求学校创新管理思路,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学校期间的5个学期进行教学改革,正是通过学校的管理教育弥补学生0.5年的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时间的空缺,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内容,与企事业单位节奏合拍,缩短学生与企事业单位的磨合期。江苏、广西等省份的实践证明,“2.5+0.5”学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贵州省林业学校园林技术专业“2.5+0.5”学制的实施

2015年秋季,贵州省林业学校园林专业作为试点专业,在2013级园林专业2个班级开始执行“2.5+0.5”教学模式。

园林技术专业在新的教学标准下,基本学制为“2.5+0.5”模式,即今后的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在校内的学习时间达到2.5年,走上顶岗实习、实训的时间应缩减到0.5年。新的园林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在基本学制发生变化后,教学时间安排、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主要连接专业、课程结构设置要求、职业范围、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均会发生变化。

二、 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法(MTM)是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应用广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在基础教育方面,该教学模式正在应用和推广。

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在第5学期开始进行模块化教学,对新学制进行初步探索。

三、制定模块化教学计划

第5学期由原先计划的顶岗实习改为模块化教学。通过社会调研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了更加接近学生学习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制定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校园木本园林植物电子图鉴、校园草本园林植物电子图鉴、GIS(地理信息系统)、测量仪器的使用、园林手绘、林业工程招投标概要和园林设计与施工等8个教学模块,安排8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模块化教学。

1.模块化教学内容的设置

一个学期进行18个星期的教学,根据模块相互之间具有衔接和延续性的特点,针对性安排教学模块的教学顺序,安排如下(表1):

2.教学模块一体化

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园林设计与施工为核心模块,其他模块围绕着这2个核心模块服务。形成2个一体化的模块群(见图1):

3. 设置园林专业主打模块

“园林设计与施工”模块

园林设计与施工是整个园林工程中投入最多、技术最复杂的环节,因为园林设计与施工模块涉及的图纸设计、栽植技术、植物管护等,牵涉到园林景观效果。每年毕业生就业,对于在园林设计与施工这块做到好的学生,深受园林绿化企业的欢迎。“园林设计与施工”模块作为园林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的重头戏,安排在适合于施工季节的学期期末阶段进行教学。

4.设置跨专业选修模块

(1)“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模块

2015年贵州省全省范围内开展第四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大量需要具有林业知识的职业人才。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在下一个学期即可参加项目的顶岗实习。对园林专业的学生跨专业选修现代林业技术的专业课程,拓宽了园林专业学生就业面。

通过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园和校园周边地区进行实地区划、调查、资源统计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二类调查的方法与步骤,在实习顶岗区间便可以在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二类调查工作。

(2)“GIS(地理信息系统)”模块

农林类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中会经常使用到GIS(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統(GIS)在林业资源管理与动态检测、林业专题图编制、森林经验与林业工程规划、森林病虫害管理、森林防火、林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以及林业其他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实用、技术含量高的学科,通过模块化教学,引领学生入门。

四、精心编写授课计划

指导教师在编写授课计划之前,与学生探讨教学内容,根据近2年学习过的相关理论课程,确定各模块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教师在制定授课计划的时候,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偏重于学生技能的提高。

五、组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教学

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清楚地告诉我们,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和参与的多少。学生参与意识是决定教学效果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形成“参与式”教学。以“制作校园草本植物电子图册”和“园林设计与施工”2个模块为例:

1. 特色之一:“制作校園草本植物电子图册”模块教学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园林植物卡片(见图2),然后汇编成图册:

教师先用图片讲解某种园林植物的识别要点以及园林用途,学生通过在校园内寻找该种园林植物,进行拍照,填写识别要点及园林用途,最后在微机上把所有植物照片汇总成图册。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特别深刻、特别扎实。

2. 特色之二:“园林设计与施工”模块教学

虽然《园林设计与施工》作为一门课程,有理论授课也有实践授课,但作为教学模块,更侧重于实际技能的提高。学生在其他模块学完后再学习该模块,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园林设计与施工这一模块。

教师在校园内划出一块区域(比如几块草坪和几条道路),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规划设计。根据学生的作品,指导教师对优缺点进行点评,提出缺点的解决办法。最后以把设计最好的作品,经过优化后,在校园进行施工实践。

指导教师在模块化教学中,手把手交学生绘图、示范园林植物的栽植与管护,最后在形成植物景观的时候进行点评与总结。

六、组织教学评价

1.学生填写教学日志并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评价

学生在教学日志中填写学习内容,填写学生的考勤,是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也让学生在学习中互相监督。每个模块化教学结束后,由学校教务科与组织学生对指导教师进行一次评价,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2.教师填写工作日志撰写总结

教师在工作日志中填写教学内容,学生考勤,每周工作自我评鉴,便于教师在模块化教学中更好地总结经验。模块结束后,指导教师要撰写教学工作总结,并对不足之处提出改正意见。

3.教务科对师生评价进行总结

教学督导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进行听课和评课,学期结束后,根据收集到的评价资料,对模块化教学提出,进行阶段总结。

根据学生对教师授课水平的反馈意见,以及教师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务科制定整改措施并认真落实。

七、模块化教学管理

1. 撰写模块化教学总结

在学期结束后,根据指导教师的教学总结,学生的反馈意见,教学督导的意见与建议,由教务科总结模块化教学经验,对做得好的方面进行推广,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编写模块化教学校本教材

根据指导教师编写的教案进行汇编,装订成册,成为今后园林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的校本教材。通过今后模块化教学不断的探索,对校本教材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摸索出一套适合于本校各专业的模块化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志峰.中职学校“2.5+0.5”学制分段后实施班级企业化管理必要性探析[J].新课程研究,2015(03).

[2]王丽菊.中职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程教学与专业技能培养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1(07).

[3]顾英.园林专业实验课程的项目式模块化构建及教学实践[J].职业时空,2012(03).

作者:严永旭

模块化教学园林专业论文 篇3:

园林专业实验课程的项目式模块化构建及教学实践

摘要:在对国内外课程模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项目式模块化课程构建的基本思路,对园林专业课程中实验内容进行了调整和重新构建,并对部分课程内容进行了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充分证明:该课程教学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了相似专业不同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向的学生对实验课程的不同需要,对学生的考查评价更为科学合理;同时在课程构建的过程也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

关键词:园林专业;实验课程;项目式;模块化;构建

一、引 言

自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体现“能力本位”的国外职业教育课程观在一段时间内成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流,国内很多职业学校借鉴国外现代职教课程模式,继承传统课程模式的长处,对传统的以学科本位为主线对知识进行构建的“三段式”课程模式以及按专业大类,拓宽专业口径设计平台式课程模式进行了改革,以强调终身教育和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形成了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课程模式:“宽基础、活模块”课程开发模式[1]。最近几年一些职业学校又构建了一种新型的项目化课程模式[2]。

模块化的课程构建模式其思路指的是所学内容针对某一特定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由指向职业群中每一个职业的若干个“大模块”组成,每一个“大模块”由针对能力的一组“小模块”构成,教学内容也由灵活组合的小模块——一个教学单元组成。课程构建着眼于强化学生从业能力。项目化课程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课程目标,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组织教学过程,突出“任务中心”和“情境中心”。项目课程综合运用相关的操作知识、理论知识来完成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整合理论和实践,加强了课程内容和工作之间的联系,形成在复杂工作情境中进行判断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2]。

本文在对国内外课程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本校园林专业实验课程现状的分析,在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基于模块课程和项目课程构建的思路,对专业课程中涉及到的实验内容进行调整和重新构建,建立项目式模块化课程,并对部分课程内容进行了教学实践。

二、我校园林专业课程模式及实验课程现状

我校的园林专业作为上海市重点专业,近年来一直尝试着教学改革,如:针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够的问题,增加实习实训教学课时,提高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比例;对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进行过多次调整和修改。但课程模式的改革有限,基本还是以传统的学科性体系的三段式模式为主。同时作为实践课三足鼎立的实验教学中还存在课时、课程设置、内容编排、实验教学的师资及实验室建设等软硬件设施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总结如下:

1.课时比例

我校园林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的课时比例最近几年一直有所变化,大约为1/5-1/4。这个课时比例是较低的,不能满足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培养的需要。

2.课程结构

我校园林专业的实验课程是按传统的课程结构安排的,穿插在相关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这种课程结构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复习,但对实验技能的培养和巩固缺乏连续性,特别是无法实现实验教学的项目化建设。

3.实验内容

我校园林专业的实验课程现主要分布在下列几门课程中:植物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生理学、植物保护学。大致教学内容有:植物细胞、组织的观察、植物各器官形态结构的观察,植物标本的制作;害虫的识别、农药的配制、病害的识别;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土壤pH值的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土壤氮、磷、钾含量的测定;水势的测定、蒸腾强度的测定、叶绿素的提取、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呼吸强度的测定、植物体内淀粉含量的测定、水培植物及缺素症的观察等。这些实验中不少是验证性实验,教学目标与今后工作岗位的需要结合不紧密;教学内容有不少仅是理论知识的延伸和补充;更没有从岗位需要出发,组织编排教学内容,学生因此也不易明白这些实验技能在实际岗位上的需要。

4.实验方式

实验方式仿照科学试验研究方法,过程中多数需要多个处理及对照,结果分析也比较复杂,过分强调了科学研究能力与分析能力的培养,较少考虑生产实践需要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5.教学计划实施

有些教学内容虽在教学计划中列出,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无法顺利实施,经常出现少做、甚至不做的现象。

6.考核评价

学生实验技能的考核评价比较简单,往往以一张实验报告为主要评价指标。

三、园林专业实验课程项目式模块化构建的思路和方法

园林行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型行业,它需要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基于对国内外课程建设模式的思考,结合本行业的职业特点分析,首先参照DACUM课程建设的思路,打破学科界限,对园林行业岗位需要的实验技能进行整合,重新构建园林专业实验课程体系。

通过网络、图书馆文献检索、相关学校资料查阅,采用对比分析、多角度分析、交流讨论、访谈、问卷调查、日记/教学反思录、数码照片记录、录像记录调查研究等分析研究方法,分析总结了园林行业岗位(岗位群)对职业能力的需要,根据模块化建设的思路,确定园林专业通过实验室完成的单项技能,一共列出了68项。

进一步确定了实验单项技能学习内容,分析了实验单项技能完成条件,并对原来分属于不同学科中的实验单项技能进行调整、删减,删除了植物体内水势的测定、植物体内淀粉含量的测定等实验课程,同时结合生产实践发展需要增加新的实验单项技能:如兰花的组培技术;对传统的实验进行了方法或内容的调整,土壤N、P、K含量化学法测定改成了N、P、K测定仪的快速测定;植物缺素症的观察改成植物水培技术。

单项技能即为一个小模块。我们编写了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单项技能学习资料,同时在编写的格式上减少了传统的仿照科学实验的方法来设置对照及不同处理,大部分实验内容只编写最合理的处理项,简化了实验操作过程及结果分析;强调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此基础上,根据园林生产实践岗位、过程、阶段的不同,将相似学习目标的单项技能整合为学习单元—大模块,并进一步将学习单元组合成学习项目,建立了六组学习项目:项目一:常用实验技术的学习和巩固;项目二:植物实验室识别技术;项目三:土壤及培养基质准备与测定技术;项目四:植物种植材料的处理技术;项目五:植物生长过程中的指标测定和调控技术;项目六:植物保护的实验技术等。这些项目组中不同的学习单元、单项技能供不同培养目标、培养方向的学生选择学习,如园林绿化、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选学的内容就有所不同。

构建综合性的实验技能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学生实际,确立以衡量学生实验技能学会程度为主要考核指标,过程、结果及态度的评价为一体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其中包括了学生实验结果展示及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本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初步的教学计划本课程的教学时数达到96,大大超过了原来各课程实验课的总和。

新课程的教学大纲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突出了充分与生产实践挂钩,课程结构的编排上突出了项目式模块化,对学生的考评上突出了综合化和自我评价。

四、课程教学实践

在完成模块式项目化实验课程的构建后,本校部分教师对本课程项目四:植物种植材料的处理技术进行了教学实践。

本项目一共包括四组实验学习单元,分别为:花木种子检测技术;促进植物种植材料休眠技术;促进植物种植材料萌发的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插枝生根技术。每一个大模块包含两到五个单项技能,如促进植物种植材料萌发技术包括了浸种法、层积法、赤霉素处理法以及机械摩擦处理法等四项技能。课时安排为16,部分实验有后续的观察过程。

该课程在二年级下园林绿化专业的学生中开展。之前学生们已具备了相关的植物、生理生态、土壤等相关知识,但大部分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理论课课堂教育以及实习课的观察识别;其次通过前期项目一:常用实验技术的学习和巩固,学生们对试剂的配置、植物材料的处理等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术。

在本项目开展前,指导老师针对本项目涉及到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考问题:假设我们要开始种植植物,之前收集的植物材料我们应如何保存?植物种植材料的活力一样吗?植物种植材料是否种植在土壤中就一定能顺利出苗生根?学生们通过复习回顾之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回答上述这些问题,学生的答案虽然基本正确,但还不够完整,因此老师之后进行总结;接着由老师对本项目的实验目的做详细说明,用ppt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讲解了每个单项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并对部分内容进行操作演示。

学生们在充分明确实验目的基础上,带着问题,进行分组操作。学生们两人或四人一组讨论实验方法,每组实验学习单元中都有多个单项技能,学生们也可讨论决定先完成哪些单项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老师进行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在每个学习单元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和老师可以针对出现的问题一起进行及时讨论,老师通过引导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如促进植物种植材料萌发的技术这一学习单元的内容,一共安排了4个课时,大部分小组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学生预先讨论的实验顺序,按时完成所有的单项技能,需要延长时间,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完成,学生因此有一定的意见和想法。通过与学生的讨论之后发现,原因除了实验技能不熟练之外,主要在于对四组单项技能的操作时间不能进行立体安排,提出了供学生选择的交叉实验的解决方法。学生们心里平静了很多,接受了建议,并很快完成了这一单元的剩余实验。

每个单项技能结束之后,老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进行总结和评价,并进一步提出课后思考问题:如在进行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插枝生根技术的单项技能完成之后,提出了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几类?有哪些优缺点?哪类对插枝生根效果好?以及你是如何看待对社会上普遍担心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人的危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有些在前导的理论课中间已经学习过,学生需要复习和回顾;有些则需要通过网络资料的查阅并进行思考和分析。学生们在交上来的实验报告上除了常规的实验目的、原理、过程步骤、结果、分析之外,还得回答课后思考问题及实验体会。

在每个单项技能完成之后,学生和老师一起完成实验课程评价考核体系,包括学生用的学生课前准备评价、学生课堂表现自我评价、项目团队自我评价、组内成员互评;教师用的过程性评价、学习档案资料评价、检测工作过程评价。

五、课程改革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调整的方向

1.课程改革的意义

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既有利于学校根据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进行选择,又有利于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选择。课程内容的模块化结构,还可使课程内容及时更新,紧跟科技进步[1]。大模块下套小模块,使得学生在规定的课时中可以选择性完成部分实验操作,学习过程中可以有不同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

同时作为一个项目式课程,充分考虑结合园林生产实践,确定实验技能项目,编写项目化的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实验技能学习资料(讲义)。这一方面完成了园林专业实验课程重新构建,更新了实验内容,使学生学习的技能更符合生产实践的需要;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实验技能,同时也使得学生更清楚地明白所学知识技能与具体工作项目的结合点,能体会到知识和技能的有用性以及学习的意义。学生们在学习中能充分明确课程目的,比较完整地掌握了该项目下的实验技术;分组合作完成,培养了学生合作式学习能力,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讨论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结束后的老师总结、学生在实验报告中需回答的多种问题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反馈和分析;课程评价标准多元性,能更客观完整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课程建设也推动了学校的实验室建设。最近几年在园林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建设中,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非常之少,加之为了学校其它部门的建设,实验室几次搬迁、重建,实验器材、药品损坏、丢失。学校现在的实验室位置、周围环境及实验室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实验室仪器、设备、药品缺乏、实验室人员管理不规范。随着实验性课程项目式模块化的构建,学校拟投资建设180平方米的植物与环境综合实验室,添加近百万元的设备,这些也将进一步推动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开展。

2.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调整的方向

本文对园林专业实验课程按照项目式模块化的思路进行了初步构建,但还没有完全付之于教学实践。今后还需通过教学实践的反思不断调整课程构建模式和内容,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部分实验还有待于实验室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及实验指导老师能力的提高;完全实施本课程教学还需更合理地调整教学计划,处理好与相关理论课程的衔接问题。

同时随着实验课程的建设,准备将来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逐渐实现实验室完全开放,满足课程内容丰富,学生实验操作练习不够、不足,来不及完成,以及部分实验后续观察记录的需要。做到只要学生有预约,实验员老师就完成实验的准备,学生就能随时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巩固实验技能,记录前期实验结果。

参考文献:

[1] 蒋乃平.模块课程及其在职教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再论之七[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2] 唐立伟,李宇才.中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演变与比较研究[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9,(1).

作者:顾英

上一篇:滴灌自动化控制管理论文下一篇:交易成本与经济组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