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课模块式教学模式新探

2022-09-10

大学为了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把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放在了首位。大学英语阅读课要进行英语“科班”的训练, 就需要采用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本着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研究创新能力的目的, 试图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构建基于两大模块的英语阅读课模块式教学模式。

1 英语阅读课的目的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就是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目的信息交流,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所以,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应注意听、说、读、写、译能力的综合发展,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提高阅读上“狠”下功夫, 切实提高大学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质量。

2 英语阅读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英语阅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英语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近年来, 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阅读教材知识结构单一, 内容滞后, 与现实脱节, 难度过大, 生词量过多,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自信心不足, 阅读兴趣下降。

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体, 采用一言堂的形式, 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客体状态;教学方法枯燥单一, 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量主要是老师在课堂上以一本教材为内容, 且学生普遍感到阅读材料语言难度大, 内容单一, 缺乏实效性、趣味性和多样性;阅读量不足、信息量小或者有的老师即使布置课外阅读, 但缺少有效的监测手段和指导, 也是有名无实。

学生素质较差。英语基础较为薄弱, 无论是专业知识, 还是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都有待提高。

3 优越的英语阅读环境

中国经济, 信息的快速发展, 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加使英语阅读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国内英语报刊杂志、书籍、音像资料, 因特网等文本和非文本阅读资料共享资源大量增加, 阅读信息交流渠道极为方便。英语学习环境由单纯的课堂学习环境转向课堂阅读, 课外阅读学习环境与社会实践阅读习得环境的结合。

4 模块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4.1 模式构建的依据

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的语言输入, 尤其是大量的阅读基础之上。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包括细读、略读、查阅等能力;并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阅读课教学注重阅读理解能力与提高阅读速度并重。教材选用题材广泛的阅读材料, 以便向学生提供广泛的语言和文化素材,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习语言是为了很好地使用它, 语言运用不仅要准确, 而且要得体, 要能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正确地使用。外语学习者如果有一种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兴趣和需要, 他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就能更主动地学习。

该模式以大学英语教师为调控者, 通过调整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阅读课教学中的内容变量, 实现系统各相关因素的优化组合, 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自学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内容变量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 (2) 学习方式: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式学习; (3) 阅读内容:教材和大量课外读物; (4) 教学目的:不仅要培养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 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综合学习能力, 而且还要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2 模块式教学过程的构建

纵上所述, 阅读课模块式教学模式应是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两大模块相结合, 提供研究性学习内容和完善的综合测评体系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分解如图1所示。

4.2.1 课堂教学模块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最直接、最传统的教学形式。阅读课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的重要途径。优质的阅读课教学应包括如下两点:好的教学方法和好的教材。好的教学方法指的是老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向学生介绍多种阅读技巧并将其应用于相应的阅读实践训练中, 从而提高其阅读能力;另一方面, 老师应通过讲解与评论, 提问和设计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通过练习性的口头或书面输出展示其课后自学任务的成果, 实现对语言知识从输入到摄入的转化。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各项活动之间都不是相互孤立, 截然分开的, 而是相互配合, 相互补充或相互交叉, 共同构成的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并通过运用各种语言活动将知识转换为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次, 好的教材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因此选好教材至关重要, 阅读教材应为课堂教学提供最佳的语言样本, 应具有系统性、广泛性、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和趣味性。

4.2.2 课外阅读模块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水平仅仅依靠指定教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配合课堂教学进行尽可能多的课外阅读。因为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 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建立课外阅读文库;书写读书报告;课堂讨论和课堂发表。

一, 建立课外阅读文库;阅读文库的内容

(1) 对图书馆, 系资料室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目进行统计、整理, 根据内容和难易程度, 列出一至四学期阅读书目, 并建立班级图书室。 (2) 介绍、收集、下载、整理英文报刊, 杂志中的阅读材料, 选编各学期的《时文选读》。 (3) 建立电子文库, 提供适合学生阅读的英文报纸网站, 国内的英文报纸网站主要有中国日报主办的《每日中国》、《2 1世纪》、《北京周未》等, 国外的主要有美国的《华盛顿每日新闻》、《纽约日报》等、英国的《卫报》、《每日电视报》、《观察家报》等。这样学生的阅读空间拓宽了, 就能方便地阅读到大量的免费信息。

阅读文库选编原则。所选书籍应多为名著, 重要英语文献, 语言难度呈阶梯性,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而且阅读内容基本上能反映主要英语国家各个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发展变化。选编《时文选读》及电子文库的原则是可读性、趣味性和知识性。

二, 书写读书报告写读书报告既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可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 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学习活动。读书报告的篇幅可根据1~4学期学生的不同水平来定。读书报告的次数和规定的读书目录一致, 穿插在课堂教学中进行。

三, 课堂发表和课堂讨论

学生的读书报告凝聚着对同一作品或专著的不同思考和见解, 富有创造性。课堂发表为学生展示其研究成果提供了最佳场所, 通过这种形式, 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经验, 进而提高其研究能力,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意识与能力, 课堂讨论则为学生展示其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提供了平台, 值日的学生将所选的主题, 收集的资料及讨论分析的成果简要地介绍给全班同学, 并就同学们的问题进行问答, 引发讨论。通过交流与讨论, 学生既展示了自己的课外阅读成果, 又加深了对各相关选题的认识, 拓宽了视野,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辩解、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该过程是一个知识输入, 知识内化和知识输出的过程,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和研究能力, 使教师由课堂主体变成主导者, 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积极的参考者。

5 模式实施的方式

5.1 提前公告教学目标, 内容及期末考试框架

大学新生在英语学习上处于从知识向知识运用的转型期, 提前明确其学习目标内容, 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 因此为了保证模块式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开学初应发给学生教学大纲, 预先公布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内容及期末测试与评估框架;大纲中安排好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内容, 及读书报告的范围及篇数, 发表的时间与次数。

5.2 构建完善的综合测评框架

只要有重大考试存在, 就必然存在“应试教育”, 应该利用学生的应试动机, 使提前公布的测试框架成为指引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 成为学生的导向和动力。因此, 开学初应向学生公示测试框架。其主要内容为: (1)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1 0%, 教师根据学生出的出勤, 课后作业, 课内活动参与, 课堂发表、讨论等情况来确定; (2) 读书报告占总成绩的2 0%, 学期中根据每次所写的读书报告的内容、思路、深度及表达水平给出成绩。再在期末时算出所写报告的平均分给出最终成绩; (3) 课堂发表与讨论占总成绩的1 0%, 该成绩根据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流利程度来判断; (4) 期末测试占总成绩的4 0%, 因为阅读教学的宗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因而检测学生阅读水平的测试所占比例较大。

综上所述, 阅读是思维和语言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达到提高阅读课教学的目的, 及解决高校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应充分吸收模块教学法的优点, 利用优越的英语阅读环境, 优化教学手段, 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综合运用应用语言学, 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理论, 使英语阅读课模块式教学模式更快更好适应2 1世纪对英语人才的要求。

摘要:授课方式和学习方法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本文结合英语阅读课教学的现状, 从教学设计角度出发对影响教学效果的内容变量重新界定, 将阅读课分成两大模块, 构建由教师调控的,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新的英语阅读课模块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设计,创新,模块式教学模式,阅读

参考文献

[1] 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 (On EnglishTeaching)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4] Bachman L F, Palmer A S.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xford;Oup, 1996.

上一篇:中科院青能所提出混合物分离新方法下一篇:发展城乡金融促进“三农”服务——以小额信贷为例浅谈金融在农村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