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式教学论文范文

2022-05-15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模块式教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课程教学模式的变革已提上日程。我校加强理论研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在艺术校本课程教学中初步形成“模块”式教学新模式。“模块”式教学应用后,在教学运行、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效果上均取得了显著成绩,收到了良好效果,为类似课题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第一篇:模块式教学论文范文

商务英语口语课程模块式教学初探

摘要:基于高职商务英语口语课程内容涵盖广,对学生涉外商务知识及口语基础要求较高等特点,结合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及社会对高职涉外商务人员的需求,本文分析了以往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确定了高职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的目标,提出了以模块式教学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情境的适应性。

一. 商务英语口语课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涉外业务的技能型人才。在涉外业务活动中,涉外人员的语言沟通能力尤为重要。这种沟通能力通过语言表达及书面表达两种形式体现。因此商务英语口语的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但以往的高职商务英语口语教学遇到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使这部分学生大都得到较低的评价,逐渐使他们失去了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多爱消极等待接受而不是积极主动获取,这使得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变差,外语表达能力则更差。另一方面,全球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各个行业基本上都与国外有业务往来,也更强调了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针对目前高职学生教学面临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应对,寻找策略。

二. 应对策略

针对以往口语课堂只以听说为主的操练模式,也有研究者提出了以视、听、说代替听说,形式更加多样,手段也相对灵活。但以往的视听说材料对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针对性不强,这类材料是普遍适用型的,没有针对性,也很少涉及实际的涉外商务情境。学生所学不容易与实际工作岗位语言应用相匹配。故本文提出模块式教学方法,试图弥补以往口语教学中的不足,探索工学结合的高职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模式。

2.1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目标的确定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目标,这一目标就确定了高职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课程设置要直接面向就业岗位。根据就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及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培养学生。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就业领域很广,外贸、酒店、宾馆、旅行社、航空公司、海运公司、会展中心、政府机构等涉外企事业单位都有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通过对所涉及的就业领域进行岗位分析,学生在以上用人单位就业的岗位主要是前台接待、外贸业务、对外联络、导游、翻译、商务助理、行政助理。对所涉及的就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学生多从事1.)接待服务,如在涉外宾馆、酒店国际旅行社等典型工作情境需要得体的接待礼仪,了解各国风俗习惯,基本的法律、法规,掌握电话、电子邮件等通讯技能,预订饭店、宾馆、票务等的能力。2)展示营销服务,如在企业市场部、商场、会展中心、外语培训机构等典型工作情境需要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产品说明、宣传及营销推广。3)公关协调服务,如在企业策划部、公关部、项目部工作,在项目申请、审批等典型工作情境下需要商务助理具备组织协调、沟通互动等公关能力。

针对以上所涉及的岗位和工作任务,高职商务英语口语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确立:

素质培养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与训练,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信心。使学生敢于在涉外商务工作环境中进行熟练的英語交流,并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知识培养目标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在涉外商务工作情境中常用的词汇和固定用法,并掌握某些词汇在商务工作情境中的特有含义,如draft在普通英语中的意思是“草稿”,而在商务英语中,它的含义是“汇票”,类似的还有accept(承兑)、document(单据)等。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悉涉外工作的岗位,了解工作需求,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了解、接收商务信息。并且能够提高在商务情境中英语的听、说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组织策划、团队分工及协调能力。

2.2 构建涉外商务工作情境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上教学目标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机械的模仿和简单的操练,而是要将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有机结合起来,要在真实的工作情境模拟过程中获得和提升。

模块式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相比,改变了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方式,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讲求“做”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模块式教学强调所学知识的实践性,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强调通过实践来构建知识体系。

综上,基于涉外商务工作情境下的模块式教学模式设计如下:

1. 制定模块内容

依据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典型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制定模块内容。模块的教学顺序安排遵循涉外业务的流程进行系统设计。从涉外业务的口语交际活动中提炼出典型的活动,设计成有可操作性的模块任务。这些模块大致可分为商务生活(电话沟通、在酒店、出差旅游、购物等),商务接待(建立业务关系、预约拜访客户、公司介绍、参观工厂等),商业实物(公司会议、价格磋商、签订合同、协调与沟通等),市场营销(市场调研、产品介绍、商务促销等)。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学生可以提前了解工作岗位,熟悉业务流程和工作职责,位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提前做好准备。

2.设计教学步骤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照教师设定好的模拟工作任务逐项完成。时间了未来工作任务的流程,熟悉了未来工作任务的内容,以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方法。

设定每个模块为一个学习单元。每个单元的教学遵循观摩分析、学习、操练、总结的步骤。学生首先了解教师选定的模块内容,熟悉相关的背景知识。其次分析典型案例。从商务知识、员工责任和商务礼仪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了解该模块中所涉及的语言点和表达法。然后通过情景再现的形式在模拟情景下完成模块中制定的目标任务。任务完车后,同学间互评,指出不足,提出优点。然后由教师分别总结学生们在情景再现环节中的表现和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是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演练首先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在眼帘的过程中,学生主动的习得了涉外商务活动中的语言和工作职责及内容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

3.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模块式教学中,由于课程目标鲜明,主题突出,教师更易于应用“任务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进行以上教学内容时,教师首先教学生分组,每组配备组长(组长不固定,采用轮换制)教师将每单元的任务布置给各组组长,由组长将任务细化到每个组员身上,每组同学分工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组内或组间的讨论、学习和角色扮演。完成任务后,进行组间竞争,小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最后由教师点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时,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通过电子课件、音频设备、影像资料等使授课内容图、文、声、像并茂。真正集教、学、做于一体,按照典型工作任务流程完成教学模块的学习。

2.3课程评价体系

高职商务英语口语模块式教学的课程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评价。以往的英语口语课程的评价方式多采用终结性评价。侧重学生最终学习的效果,看重学生期末最终的表现。而模块式商务英语口语教学在学生完成每个模块下的任务后都会得到针对本次任务完成情况而得到的分数。学生期末最终成绩有个模块任务完成时所得的分数和期末测试成绩共同构成,其比例为7:3。也就是学生成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平时课堂成绩的积累。这样的评价体系使得学生更积极的去完成模块教学下的任务。规避了学生只为应付考试临时抱佛脚,考什么复习什么的现象。

三.在模块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

在模块式教学体系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着和评价者的角色。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线流畅,后准确,再恰当。要注重实际的交际能力而不单单只强调语句愈发的正确性。同时,在整个口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预先做大量的功课。因为模块式教学方式教材不固定,要依据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收集材料,整理规划教学内容。在使每个单元内容充实的同时又要兼顾学生是否能在规定的学时中理解、笑话所学内容。而且每个模块中的内容由学生自己组织完成,这增加了教学过程的不可控性,教师要掌握好课程内容的时间和节奏,让学生不受教师的约束,又在教师的控制之中。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公正、耐心。因为采取过程性评价,学生每个任务完成后的评分都直接影响其最终成绩的评定,所以教师要耐心、细致,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相对公正的最终评价。

结语

模块式教学方式突破了教师、教材、课堂三位一体的学科教学的束缚。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中心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每个教学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也更有针对性。模块式教学方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未来就业岗位顺利对接。有效的克服了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端。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按照实际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去分析和处理问题。培养学生整合知识,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遵循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业教育,2004.(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颜丹平.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四模式初探[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1)

4.朱行梅.高職英语教学贯穿任务教学主线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

作者:李楠 彭志强

第二篇:初中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式教学研究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课程教学模式的变革已提上日程。我校加强理论研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在艺术校本课程教学中初步形成“模块”式教学新模式。“模块”式教学应用后,在教学运行、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效果上均取得了显著成绩,收到了良好效果,为类似课题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艺术;课程;模块;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与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能够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新教学模式已为人所聚焦。艺术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前些年我校艺术教学遵循传统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效果不明显,为此我校艺术教学改革率先进行,形成了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自由组合为原则的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式教学。本课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二)研究意义

一方面,我校目前的课程教学仍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艺术教学改革研究在学校率先进行,对其他学科教学模式研究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另一方面,“模塊”式教学研究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这种模式以学生发展的个性需要为目的,更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时研究能打造一批高素质的、研究型的教师队伍,促使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并带动其他学科进行大胆地实践与研究,对创建研究型学校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观点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逐渐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人本主义理论。这一理论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迎合了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因此,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3.“发现学习”理论。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因此,让学生从“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转到“知其所用”和“知其谁用”上来。

二、研究内容

(一)艺术校本课程教学分班制

为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发挥,学校经过理论研究和调查实践,在艺术课开设上实施艺术学习“小班制”(如下图),也就是把传统的每三个班级合并成一个艺术大班,然后再根据学生的选择分成六个模块小班,六个模块是:(1)传统民族美术;(2)素描写生;(3)创意水溶彩铅;(4)音乐欣赏与演唱;(5)音乐欣赏与语言艺术;(6)合唱。这种大胆创新的分班模式区别于传统分班模式,实施目的在于提升艺术教学的效果,提高校本艺术课程教育教学质量。(二)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制

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制主要包括两块内容:一是学生“模块式”学习,在选课之初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个性特长和兴趣愿望自由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块班级上课,这样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予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赢得了学生普遍欢迎。二是教师“模块式”教学,在艺术校本课程的设置方面,学校鼓励教师根据各自的专长特色和专业发展开设不同的特色校本课程,这样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学特色和专业特长,同样促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模块式”教学与学生“模块式”学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三)艺术校本课程学习灵活性

艺术校本课采取“走班式”教学,也称“走读式”教学,六个模块小班的学生同一时间到不同的教室进行模块学习,走班学习体现出学习灵活机动性的一面。

艺术校本课程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学情变化做适当调整。具体来说分为两个方面:

1.学生方面。模块教学的学习内容以一个学期为周期,一个学期结束后学生要重新选择,这样学生便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模块。

2.教师方面。教师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后,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表现和问卷调查在下一轮模块学习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杨老师在第一学年开设了涂鸦课堂的模块学习,第二学年更改成传统民族美术。灵活性使得“模块”教学更赋魅力,更具艺术性,它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善于变通,与时俱进。

(四)艺术校本课程研究综合性

艺术校本课程是我们在理论联系实际与综合研究的基础后确定的。我们通过收集、研究相关资料,调查艺术教学状况,制订方案等研究准备后,对课题深入实践与实施,最后提炼总结出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式教学。(二)学生的艺术素养明显提高

1.实施“模块”式教学以来,学生在期末测试以及平时作业的成绩比实施“模块”式教学前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有些小模块成绩,如素描提高了50%,稍低一些的音乐欣赏与语言艺术也提高了近30%。另外,学生在期评中的自我评价环节认为艺术校本课对于艺术修养方面的提升有帮助的达到53.10%。

2.学生主动参加校内外各种艺术活动,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效果明显。在校内学校艺术节、新年音乐会、才艺大赛、科幻画比赛、现场班级名片绘制大赛等活动的参与人数明显比往年多。在校外学生的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等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获大奖,在过去的一年中获得国家级奖项5人次、省级2人次、市级4人次、区级1人次,取得不俗成绩。

(三)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显著提高

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学校更宽松、更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也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学相长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开展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前沿探索等,全力以赴“武装”自己,让自己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四)艺术特色学校进一步完善

在艺术校本课程“模块”式教学取得的成绩基础上,我校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进一步深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学校艺术教育,艺术特色学校得到进一步完善。

四、改进“模块”式教学的建议

(一)教师的学习要加强

不断加强学习,做学习型、研究性教师,是教师的职业要求。教育改革在深化,教育理论不断创新,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相关内容的学习,梳理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深入研究“模块”式教学存在的这样那样问题,深入探究艺术课程的功能,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雄厚的知识储备和完美的课堂教学艺术向学生展示自己的价值,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教学评价要得当

艺术课程是富有魅力的课堂,艺术课堂评价也应该是富有魅力的。教师“模块”式教学课堂评价不能太机械教条,应多元化、富有新意,得当的评价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诸如“该生对水溶彩铅兴趣浓厚,有强烈的创作欲,技法成熟,色彩感觉也非常好,如果在后期处理方面能够再多下点工夫那就更棒了!”之类的课堂评价用语就很好地体现课堂评价的艺术。

总之,“模块”式教学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艺术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但对“模块”式教学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解决。

参考文献:

[1]谢雱.中学美术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6-01.

[2]尹少淳.美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1-01.

[3]葛赛尔.罗丹艺术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03.

[4]刘文科.浅谈初中音乐教学导入艺术[J].当代教育之窗,2012(03).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广东实验中学)

作者:杨姗

第三篇:化学教学论课程“模块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新世纪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课程改革与建设,不断完善、形成自身的课程特色,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化学教学论课程“模块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能力培养作为突破口,优化教学内容,构建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模式,提升课程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发挥主动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竞争力的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门人才。

关键词:化学教学论;教学方法;改革;模块式

基金项目:“化学教学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西北民族大学2014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1671280310

化学教学论课程是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学位课程,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和高校培养模式的转变,化学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阶段,各高校根据实际,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化学教与学进行探讨,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实践,如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多方向、重实践、高素质”的课程指导思想、“宽厚基础、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尝试“小型化”、“模块化”、“个性化”的课程改革,“通过学习实践,独立获取知识,突出启发思维和师生情感交融等特征”的教学方法。本文以化学教学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为出发点,在全面考察相关院校化学教学论课程教学及教学改革状况基础上,依据化学教学论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模块式”教学方法改革模式,并进行了方法设计。

一、化学教学论课程模块构成

化学教学论是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向之一,最早主要在师范学院开设,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一些综合型高校也设置了此专业,化学教学论的研究范围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化学教学论课程是化学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结合,以化学教学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化学课程、化学教材、化学教学方法、化学教学技能等角度,系统地对化学教学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化学教学规律及其应用[1],形成了课程与教材模块、理论模块、基础实践模块、实验模块、教师模块、学生模块、教学研究等模块。每个模块的内容各有其相应特点,因此教学方法各不相同,以此为突破口针对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尝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形成集基础性、实践性及创新性为一体的新型“模块式”教学方法。

二、化学教学论课程模块的具体内容

1. 课程与教材模块:包括化学科学素养,化学课程的理念、编制与变革,课程设计,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教材设计及内容建构等内容,反映教学方法改革的素质性特色。

2. 理论模块:化学课程理论,化学教学理论、原则及优化,化学学习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在概念、原理和方法等方面已形成整体联系,构成了课程的基本理论结构。这些基本理论在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中学生已详细进行了学习,在化学教学论课程教学中主要通过追溯国内、外教学理论的发展,以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教育评价及代表人物为主线,以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干内容,结合典型应用案例从理论核心、局限性分析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掌握和熟记重点知识元、基本设计理论的教学方法。此模块的教学改革在于把握课程、教学、学习等基本理论的内在精神和基本特性,适应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要求,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反映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性特色。

3. 基础实践模块:包括化学教学设计、化学教学模式、化学教学方法、化学教学技能、化学探究式教学、化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化学教学评价等内容,实现课程观念、内容、形式与实施策略的统一,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在内容和体系上创新,理论与经验结合,反映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性特色。

4. 教师模块: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为主导”决定于化学教师的素质、专业发展及教学艺术,教学方法要体现教育自身发展的特色、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现代教育理论成果、成功的教学实践成果,反映教学改革的时代性特色。

5. 学生模块: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实现两个“飞跃”和两个“转化”的内因,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并与教师的主导同步。“学为主体”决定于化学学习的心理、化学学习的策略、化学学习的类型和特征等,以创新能力培养作为突破口,教学方法要突破传统学科教学论的框架,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方法体系,成为新世纪贯彻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创新方法,反映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创新性、个性化特色。

6. 实验模块:化学实验设计、实验探究教学设计、化学实验及实验教学研究已形成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此次討论中不再涉及。

三、化学教学论课程模块式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遵循课堂教学规律,把握课堂教学发展趋势,寻找与教师自身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寻找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寻找能够有效地幫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才能够有效完成课程改革赋予的教学使命。

(一) 课程与教材模块教学方法研究及改革

教学改革中起关键和先导作用的是课程和教材。课程改革是全面而深刻的教育改革,涉及课程理念的更新、课程内涵的丰富和课程制度的变迁等,传统的课程模式有了实质性突破:提高课程适应性、重建课程结构、倡导和谐发展教育,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经验,如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改革需“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2]。

这一模块的学习要求学生广泛查阅、调研、阅读文献资料,关注当前化学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化学课程新标准,化学教材设计、内容建构、栏目设计,不同版本教材的特点,课程与教材改革对提高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与教材见表1[3,4]。

(二)实践模块教学方法研究及改革

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体现了学科内容与教育学相关学科的整合,吸收现代教学和课程改革实践成果,培养与训练化学教学实践技能。

1.注重教学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结合听课、备课、教育见习等教学方法培养训练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课程实践性特点突出,是将化学教学规律应用于化学教学系统的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应根据设置意图与教学要求,结合化学教学实际开展;课程基本理论也需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个案分析才能深刻领会和掌握;学生虽缺少化学教学经历,但有丰富的化学学习经历,是学习课程的极为有益的直接经验,应充分调动和利用;通过教育实习等教育专业训练,涵养教育兴趣和技能,培养实践教学能力。

2.将教学实践融入教学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学能力和实际应用水平,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初步角色转换。教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教学技能训练、讨论、座谈、试教、实习、访谈、资料查询、论文写作、调查研究等。课堂试教、模拟教学录像让学生分析教学中的不足,自我反思与指导结合,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有机衔接,突出案例研究,精选教学一线案例,采用真实的课例情境、互动式教学,凸显情景性、示范性、研究性和应用性[5]。

3.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基础上,辅以课堂讨论、课程论文、调研报告、文献综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掘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课程论文可结合课程内容选题,撰写论文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或调查访谈,完成调查报告;文献综述要求学生广泛查阅图书资料、网络信息资源综述前沿发展动态和新特点;将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项目申报、学术论文大赛、学术年会融合,实现教学、科研及实践有机结合,形成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培养科研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丰富和完善教学基本框架。

4.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有机结合,通过综合教学设计作业培养、训练教学技术。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自觉性和有序性。既可借助一些好的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教师命题或学生自选题进行PPT教学设计、板书教学设计,结合教师资格证考试进行说课设计,更要注重新型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如探究式教学设计、化学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微课教学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并通过教学实践掌握、应用设计理论和方法。

5.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建设内容丰富、涵盖广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及题库;建设集成性强、信息量大,内容全面、完整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优秀教学案例库、教学示范案例库、教学录像及视听资料。

(三)教师模块教学方法研究及改革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极为重要因素,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依赖于教师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变。

1. 以教师素养培养为主线,实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改变。提高教师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现代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师观,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课件,扩大教学信息量,实现教学方式、教师地位的变革。

2.发挥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案例的示范指导作用,观摩教学范例、优秀教学录像及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6],通过备课试教、命题练习、观摩与交流、反思、行动研究等教育体验及评析,查找自身存在问题,提高教学能力。

(四) 学生模块教学方法研究及改革

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提高人才素质,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

1.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习主动性,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化学教学论是化学与教育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课程与学习理论成果众多,其研究方法和学习模式具有社会科学学科的一些特点,而思维方式偏向自然科学型的该专业学生刚开始学习会产生不适应;化学教育的基础与前沿界限较模糊,研究活跃,观点不断更新,因此,学习主动性很重要,主动查阅调研有关文献资料以适应本学科的学习特点,主动参与试讲、研讨等教学实践,是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必备的条件。

2.实行“自学—听课—讨论—回答—交流—实践”的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等灵活多样的互动教学-学习方法,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习潜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紧跟学科发展动态,结合学科新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中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联系实际,学思结合,运用实际经验、典型案例和现实情境等因素,阐释和把握原理;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科研、科技训练,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学以致用,关注教育现实,努力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

(五)教学研究模块教学方法

將化学教学论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课程教学改革,通过教学研究实现改革成果与实际应用的接轨,学生得到训练和锻炼,教师得到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在课程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引领学生在专业知识基础上学好“化学教学论”课程;依托化学教学论硕士学位点及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开展教学研究、应用研究,促进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吸收国內外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和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学习方式改革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在教学内容和体系上创新;将化学教学实验研究作为主要科研方法推进化学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先进教学理念、优良教学能力、“学会反思、学会合作”的化学教育工作者。

教学活动有着很强的惯性,要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化学教学论教学方法的改革任重道远。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拓宽知识面,提升就业能力,成为高校面临的新问题。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既懂化学基础知识、现代化学前沿发展动态,又能掌握化学教学论基础知识和教学技能,形成正确的化学教学思想和观念,在教学理论上“入门”,教学技能上“上路”,教育教学研究上“领悟”,无疑就具有了很强的竞争力,而这些都有赖于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根本转变,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依据课程特征模块的不同特点展开的“理论-实践-发展”式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阎立泽.化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苏琼(1968-),女,重庆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精细化工教学与研究。

作者:苏琼 王彦斌 谷紫然 赵雪

上一篇:任务驱动法论文范文下一篇:研究型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