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网络素质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有三种类型:1∶1课堂网络教学模式、混合式学习模式、数字图书馆与互联网混合模式。其与网络学习、CAI环境既有类似之处,也有独特之点。其要旨在于变革传统的接受型模式为探究型(建构型)模式,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课堂网络素质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课堂网络素质教育论文 篇1:

构建互动课堂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在人类学习发展史上,技术一直制约着学习方式的发展。伴随着多媒体技术、通信与传播技术的发展,人类学习技术已经从单一认知、学徒制、班级集中学习、远程学习、计算机辅助学习发展到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学习。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以“建设绿色生态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数字校园建设正是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学校的数字校园以“虚拟教室整合现实课堂网络”、“双基检测分析诊断系统”、“统一项目流程业务管理系统”为主要模块,为教师开展学科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教师在数字化平台上,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突破传统教学的互动模式,开展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语文教师利用数字化平台,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研究,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语文教学优化”,以网络“虚拟课堂”为平台,使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四要素,重组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增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从而促进新的教学系统、资源的生成。目前,我们在基于网络的语文学习方式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利用数字化平台构建互动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学习效率

充分利用现有数字工具,用数字化的手段把知识体系与课堂教学行为联系起来,研究基于网络的课堂互动模式,包括基于网络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有效路径,实现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良性课堂互动模式。

首先,与传统课堂相比,基于网络的互动课堂优势是突破了传统课堂师生一对一、生生局部互动的模式,提升了课堂反馈的时效性。

传统课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往往是一对一的形式,学生的发言机会少,教师只能掌握部分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而在网络课堂里,教师可以看到所有学生的回答,并给予及时的回复,能够更及时、有效地进行课堂反馈。

除了传统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网络课堂上生生互动更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主体,增加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参与热情,同时也增加了参与者的信心。网络课堂上师生与生生的互动变得更为活跃,课上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更频繁,更为激烈,也更为广泛。学生及教师的角色在发生着改变,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知识者,教师由传统的课堂主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这一角色的转变,不仅仅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体现,也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广泛适用的结果。

其次,在网络课堂互动模式下,可以对学生实施多元评价。

传统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教师为主的评价,而在网络课堂中,评价方式除了有师生的评价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实施普遍的生生评价。在我们的“忧教学”网络中,学生的发帖和回帖下有红旗和黄旗,红旗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黄旗就是学生之间的评价。此外,还可以直接用回帖的方式给予对方文字上的评价,甚至是修改的意见。同学之间的评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参与的热情,即便是提出意见,学生之间的中肯意见也更能被接受。

例如,小说鉴赏课上,针对周洁如同学的一段赏析,班里的12名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11名同学给了她黄旗表示赞赏,同时在文字评论中表达了自己对这段赏析文字和周洁如同学的赞赏。赵欣同学对周同学的评价又得到了4个小黄旗的赞扬。同样是这堂课,针对两篇观点不同的文章,学生们发表了自己中肯的看法。

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知识的掌握程度等不容易被教师掌控,而网络课堂中,教师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监测学生的参与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双基检测系统能更为便捷地分析出学生当堂的学习情况。

网络课堂中我们能以多种形式对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思维的质量有直观的、客观的统计,这在现实课堂上是很难做到的。

网络课堂与实体课堂结合,利用网络的优势我们可以逐渐改变学业评价的方式。学业评价可以突破教师单一评价的传统模式,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基本层面去考查学生学业。另外,网络课堂与实体课堂结合为多元化评价主体提供交互活动。在校园平台上,我们为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家长参与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案提供可能,并努力探寻适合不同目的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提高评价效率。

网络课堂拓宽了学生研讨的时间和空间,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传统教学中,师生及生生的互动模式仅限于教室和课上,但是网络课堂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堂的互动模式打破了“固定态”,走向“自由态”,学生在网络上可以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只要有网络,学生可以自由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跟班级成员及教师进行合作学习及问题讨论,而传统教学就要受到课时、地点等限制,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对问题的探讨缺乏思维的碰撞,很难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而网络课堂提供了可以延续课堂讨论的平台,使学生在课后能够自由而深入地研究,从而打开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学生回帖中展现的思考有深度,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在网络课堂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在现实课堂中展开更深的讨论,也可以继续在网络课堂全员参与讨论,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深度思考。在现实课堂中,并不是每一位学生的思考结果教师都能够看到,我们关注到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几位发言学生的思考结果,但在网络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在课下教师和学生浏览这些帖子的时候会发现问题,这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网络互动为分层教学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实现手段

传统课堂上因受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限制,很难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层教学,通常是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吃得不消化”,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又“吃不饱”。网络课堂可以较好地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把学习任务分层,学生自主选择不同层级的任务,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直接越过简单层级的任务,完成更多的探究性学习,而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也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夯实基础,为今后的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冲击着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由原来的单一的实体课堂学习,转变成由实体课堂、虚拟学习空间及多维交互空间组建的三维一体的多重空间学习。在这个多重学习空间里,学生不仅拓展了学习视野,丰富了学习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种即时交互、不断精练、深化理解的新型开放式学习环境。校园网络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探究平台、创新平台、思考平台等,为学生平等参与课堂互动创造条件,为生生互动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及应用科技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完成教会学生“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教育目标,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语文网络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研究,我们也发现,尽管网络课堂实现了很多传统课堂无法实现的技术性突破及学习方式变革,但是网络课堂并不能取代实体课堂。网络课堂在讨论和互动方面有极大的优势,但是现实课堂上针锋相对的辩论无法在网络课堂实现。

我们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研究怎样的课型适合在网络课堂上,怎样的课型适合在现实课堂上;如何处理好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切换;如何进行网络互动与面对面互动的交替实施;网络课堂如何组织会更有效率等问题。我们相信,网络课堂与现实课堂整合,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九十四中学)

作者:娄爱华 尚姝雅

课堂网络素质教育论文 篇2: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有三种类型:1∶1课堂网络教学模式、混合式学习模式、数字图书馆与互联网混合模式。其与网络学习、CAI环境既有类似之处,也有独特之点。其要旨在于变革传统的接受型模式为探究型(建构型)模式,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本世纪初,为适应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要求,缩小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信息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制开发出“中文在线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这一“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专题项目成果,它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首屈一指的数字图书馆。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以下简称数字图书馆)是利用信息技术将适合基础教育的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通过局域网络技术进行存储、传播、接收的虚拟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它具有资源共享、检索方便、阅读自由、信息处理、读者互动、个人藏书、用户管理等便捷的功能,“彻底清除了传统图书馆搬运、查询、剪贴、装订和抄写等与思维无益的劳动,具有高效性和实效性” [1]。是集精品资源、应用平台和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大型网络化多媒体辅助教与学的平台。

一 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其要旨在于变革传统的接受型模式为探究型(建构型)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传统的接受型模式其短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多为教师问学生,很少有学生问教师;二是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三是偏重学习结果,追求整体学习效果。而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则为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一种新型工具平台。

1 从技术支持看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采用的是Adobe公司开发的支持PDF格式的Acrobat Reader阅读器,集成了多通道检索、文档处理、电子书评、阅读统计、用户管理、自由阅读等功能,为读者检索、阅读、处理和发布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改变了传统图书馆使用不便、查阅困难、功能单一的状况,成为读者的高效率的学习工具。网络传输、资源共享、信息发布、管理维护、系统开放等功能,可以满足不同地点、不同用户的需求,解决了传统图书馆场地单一、资源有限、借阅受限的难题,使图书馆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不受时空、数量限制的丰富的资源库和及时交流的平台。[2]由此可见,数字图书馆明显支持以下教学模式:

2 从高中生学习心理看

教学是一种控制活动,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心理,控制就会无效或低效。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教学模式的选择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有效地组织教学。相对于初中生而言,高中学生更为看重独立的人格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渴望成就感、展示自我,却又不愿张扬,显得沉静、腼腆;常常怕出错,怕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出丑而有意识地躲避表现自己的机会;有较为明确的价值取向和更高的个性需求,更愿意独立思考,对教师和同学的依赖性减弱;独生子女身上的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不够、包容意识不够、承受挫折能力差等弱点表现得更为隐蔽而又强烈。

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的技术优势所支持的教学模式完全能够适应高中生的学习心理,并且还能对不良的心理进行有效地矫正。

3 从高中生的学习现状看

为自己升学而学习仍然是多数学生高中阶段的主要目的,为学生升学而教书仍然是多数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考试、分数和名次是评价学生的最主要的手段。所以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就是多数高中生的学习现状。教师的教学就是想方设法把教材传授给学生,训练学生掌握考试的技能,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如下图所示:

师生关系基本上是单向的,多数学生的学习状态反馈更多的是通过训练效果和考试成绩,在学习过程中反馈就成了少数学生的事。很明显,这种学习现状与高中生的学习心理是不适应的,甚至会使学生的心理被压抑,人格被扭曲。

由此可见,如能将数字图书馆有效地整合于课堂教学,就能创设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新型教学环境,改变高中生的学习现状。如下图所示:

数字图书馆是教师、目标、资源、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工具。教师通过数字图书馆平台既可以“一点对多点”[3]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又可以营造“多点对一点”[4]师生平等互动的环境(这种模式在1∶1课堂网络环境中特别明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数字图书馆平台,可以扮演三种角色,即:自我学习的管理者,团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成果的生产者,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技术保障。

4 从课程改革理念看

中小学应“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5]普通高中教育应使学生“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普通高中课程应“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6]

综上所述,数字图书馆如与课程整合必能创设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实施素质教育,改变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现状,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转变。

二 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分析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相关教学理论与实践框架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属于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旨趣在于通过变革学习方式(包括教学方式、信息内容呈现方式、师生互动方式、评价方式等),以促进学习者发展适应信息知识时代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7]笔者和同仁在近三年的课题研究中,认为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即1∶1课堂网络教学模式,混合式学习模式,数字图书馆与互联网混合模式。

1 1∶1课堂网络教学模式[8]

学生和教师每人配备一台计算机,每台计算机都能通过局域网登录数字图书馆在线学习,师生利用数字图书馆这一平台开展教与学活动,实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旨趣。下面以高中化学《环境保护》一课(于2006年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应用案例评选活动)为例,分析这种整合模式。

(1)案例概述

该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方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该课是在人手一台联网计算机的条件下开展的,并配有powerpoint课件。

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课件——风景优美的山水与被污染环境的照片相对比——给学生直观感受;然后要求学生实名登录数字图书馆,查阅《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一书中关于由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的统计数据——用触目惊心的数据,震撼学生的心灵。

个性阅读、小组学习

教师推荐数字图书馆里的《环境问题》、《环境的思想》、《濒临失衡的地球》等相关书籍,将学生分成三个专题学习小组,分别查阅有关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其防治方法,并把收集的信息和自己的见解发表到对应的论坛(集成在数字图书馆中),由小组长整理并做好陈述准备。

小结评价、互动学习

各小组组长概括归纳本组收集到的信息和组员的观点并代表本组口头陈述,以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小组间相互学习和评价其它小组的学习成果,全面学习教学内容。

总结检查、迁移应用

A教师要求学生讨论,我们能为环保做些什么?要求学生口头发言。

B课堂练习:学生完成数字图书馆中的《同步训练•环境保护》一节的练习题。

C教师为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课外调查本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2)案例分析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1∶1课堂网络教学实际上是采用的网络协作学习方式,教师将数字图书馆整合于课程,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依据学习主题,自主选择课程资源,自主确定阅读次数和进度,自由发言;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各组依据本组的学习主题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共同研究完成本组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组内合作、团队进取,组间竞争、交流的学习氛围。

与传统课堂相比,学生的阅读量明显增加,学习效率明显提高,表现自我的自信心、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明显增强。与网络课堂教学相比,学习资源的有效性使学生的注意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很大改善,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更为便利。

我们曾对100位接受过网络协作学习试验研究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65位学生反馈了调查意见。其中完全肯定这种模式的有24位,占37%,肯定的理由主要是:查找资料方便,让学生敢于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了操作电脑的能力,拓展了知识面,能学自己想学的。有38位学生既赞成又有批评,占58%。有3位学生完全反对,占5%。批评和反对的理由主要是:不能很快的进入到学习状态,对网络的定义就是娱乐,有一种玩的心理;容易被网络上其他的内容所吸引,分散注意力,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自我管理能力差;资源太多,无所适从;互联网上的BBS、聊天室等互动平台,很难保证参与人员的单纯性,常常有无关人员干扰。

可以看出,由于现有的网络文化建设的不完善和缺少必要的选择和监控,因而利用互联网创设学习环境,改变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要求很高。网络学习模式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的如角色失控、失范、信任危机、感情冷漠等负面因素也制约了教师的积极性。

数字图书馆就是一个小型的网络,它同样具有信息丰富、资源共享、自主学习、平等交往和查找方便、传递快捷等优势。并且这一平台较好地整合了查找、阅读、收藏、批注、写作、交流的功能。此外,它的管理权限下放,可以让教师较好地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便于管理;它的“论坛”模块,能方便学生分组或分主题互动,“实名登录”既可以让无关人员免进,又可以使教师对学生进行点对点的监控或交流。学生从被管理者成为学习的管理者不可能一蹴而就,对网络学习环境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需要教师逐步引导。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功能正好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引导学生逐步适应的台阶。数字图书馆的这些优势,使教师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做优质的1∶1课堂网络学习环境。

当然,教师对学习资源的限制和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必然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参与程度,这是这堂课较突出的不足之处。既要发挥教师引导、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性、积极性,这是利用数字图书馆创设1∶1课堂网络教学环境的关键。

2 混合式学习模式[9]

1∶1课堂网络教学需要学生人手一机,在目前教学经费紧张的条件下1∶1课堂网络教学模式不可能常规化。如何将常规的课堂教学与数字图书馆有机结合,将现代教育资源的使用率最大化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优质课、公开课层面,这就成了我们重点研究的问题。笔者在执教高一语文《胡同文化》(人教版)时做了一些探索。

(1)主要教学过程概述

第一节课

A、学生阅读课文第1—7段,提炼能表示北京城、胡同、四合院式样的词句。

B、根据这些词句勾画北京城的示意图——该图只包含大街、胡同、四合院三项内容。要求能从示意图上看出王爷府、大臣宅、一般官员家、百姓家这四个等级。

C、选出学生的优秀作品加进数字图书馆互动交流。

第二节课

A、通过教室里的网络终端和显示器调出加进数字图书馆中的学生作品展示,请作品的作者解释构图的理由。学生看图思考:住在这样建筑中的人的性格、生活习性,揣摩文化内涵。

B、扩展阅读《北京的四合院》(仍然通过教室终端调出数字图书馆中的资源),要求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绘出三进四合院的示意图。

C、选出优秀作品加进数字图书馆。

第三节课

A、通过教室里的网络终端和显示器调出加进数字图书馆中的学生作品展示并与从互联网上下载的专家所绘示意图比较,互动交流并以示奖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B、要求有更高需求的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第三回,绘制荣国府示意图。

(2)案例分析

本课主要采用的是全脑学习法和直观教学法。大多数人的左脑处理逻辑、词汇、数字、线性和分析等所谓的“学术”活动;右脑主司节奏、想象、色彩、空间感、形态和维度。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图形,其目的是让学生的左右大脑同时工作,让左脑的词汇转换成右脑的空间想象,这种转换又是学习者的个性化体验,是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教师利用数字图书馆保存并展示学习者的个性化体验,使其成为其他学习者可以认知、交流的对象,利用数字图书馆扩展了常规课堂教学的学习资源,这样既激励了学生的个性化创造,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主要流程如下图所示。

数字图书馆在与常规课堂教学整合时,其作用主要有:A、扩展学习资源,弥补教材的不足,增加课堂的容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便于教师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B、展示学习成果,创设激励学生的情境。学生的成果能够加入学校的资源库得以长久保存并成为其他学习者的资源,这无疑是对学生的巨大鼓励。C、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理科中的抽象概念、原理以及人文学科中的某些理论观点往往难以仅凭教师口授、板书来实现教学目标,可以借助数字图书馆中丰富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学习“集合与简易逻辑”时可让学生阅读数字图书馆中的趣味数学丛书——《数学逻辑》中的趣味故事,《没有时间上学》、《男孩对女孩》、《三只猫》等,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也是缤纷绚丽、异彩纷呈的;体会到数学既有刻板枯燥的一面,也有有趣可爱的一面。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这种混合模式有些类似于CAI辅助教学,但是快捷地调用课外的学习资源、增加课堂容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以及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大师、专家的成果共同保存并成为其他学习者的共享学习资源以激励学生这两大功能,却是CAI所不具备的。

3 数字图书馆与互联网混合模式

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虽然存储了较丰富的资源,但是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动态需求而言仍然是不够的。因而,将数字图书馆与互联网整合为一体,也是常用的教学模式。根据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这种混合模式可分两种类型。

一种类型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教师可将互联网上的相关的学习资源下载,利用pdfcreator、photoshop等工具软件将其转换成*.pdf格式的文件,加入到馆库供上课时调用。因为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是在校园局域网中运行,没有谋利行为,所以扩展馆库资源也就没有侵权之虞。

第二种类型是: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在1∶1课堂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阅读学习资源,通过数字图书馆处理、共享、交流信息,协作学习。将互联网的存储、查找信息的功能和数字图书馆的处理信息的功能整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弥补信息资源不足和控制力度薄弱的缺陷,实现优化组合,共同创建优质的教学环境。

三 数字图书馆在整合模式中的工具效能分析

从上述整合实践看,数字图书馆在整合模式中可以作为多样化的学习工具,如效能工具、信息工具、情境工具、交流工具、认知工具和评价工具等[10],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高效、实用的服务,成为服务于课程改革的有力抓手。2007年6月,笔者组织课题研究组,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开展了课题研究展示课活动,采用1∶1课堂网络教学模式,共有八门学科的10位研究人员参与了这次活动。课后,有180位学生参与了学情调查,有170位学生返回了调查表。从这次活动来看,与传统教学相比,在课程资源、学习效率、学习方式、知识技能、师生角色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较好地展示了数字图书馆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工具作用。

数字图书馆是获取信息、提高效能的工具。喜欢数字图书馆中的与课本配套的练习题和教参教辅类资源的占19.4%;而喜欢能拓展知识面,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课外读物类资源的占80.6%。可见,利用数字图书馆去拓展学生的视野,开发课程资源的做法,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肯定。由于“中小学数字图书馆”中的资源原本就是经过教育专家筛选过的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做的资源,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能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且数字图书馆集成了检索、阅读、处理和共享的快捷服务功能,因而提高了单位时间的有效利用率,学生的阅读量、互动量较之传统的课堂有了大幅度增加。

数字图书馆是创设情境的工具。将数字图书馆整合于课堂教学,能够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实现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的转变。从调查数据看,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角色意识,分别得到了71.8%和62.9%的学生肯定。教师利用数字图书馆创设的虚拟化的交流环境,能够减轻或避免面对面交流的压力和尴尬,学生能够在无所顾虑、心情放松的状态下,自我确定起跑点、选择学习内容,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评价别人的见解。组织教学的老师或者是听课老师参与其中,在虚拟的环境中也只是一个个符号,扮演了“资深学生”的角色,成了学习群体中的榜样。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动性和个性化学习都得到了体现。

数字图书馆是认知工具。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从理论走向实践,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提供了便利。有47%的学生认为 “课本知识应与生活相结合,发现、研究、解决新问题”,有54%的学生认为自己操作设施设备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多数学生认为展示自我的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有了提高。

数字图书馆是管理工具。与互联网环境相比,数字图书馆对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控制力。限制学习资源、强化学习动机、监控学习过程、规范学习行为的管理手段,能促使这些学生完成教学任务,逐渐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参与调查的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没有严格管理,自己没有学到多少知识。这些学生习惯了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被动地学习、接受式学习,没有养成主动参与的意识习惯和行为习惯,因此其操作设施设备的能力大多表现在娱乐方面,而不能成为学习、探究的帮手。这些反馈意见正好体现了数字图书馆在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数字图书馆是评价工具。与传统教学评价相比,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的评价功能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学习者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评价。二是评价内容多面化,学习者对不同学习专题的评价,全面地学习。三是评价形式多样化,既注重学习过程,也看重学习结果;教师可即时评价学生,学生也可即时评价教师。

综上所述,数字图书馆这一新型的信息技术工具,对于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钟志贤[11]教授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分成个体——接受、群体——接受和个体——探究、群体——探究四大基本类型。前两种是接受型的低投入型的学习,关注的是知识继承、占有;后两种是建构主义倾向的、探究型的、高投入型的学习,关注的是知识创新、超越。”技术内涵丰富的数字图书馆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在课改中的主要作用,就是针对接受类型模式进行改革,以模式的变革来推动教师的教育理念、学习理论以及师生角色、互动关系等系列的观念变革,使基础教育能够满足时代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对我国数字图书馆事业的憧憬[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6,5:4-5.

[2][3][4] “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专题项目“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研究”课题组.数字图书馆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6,5:6-7.

[5]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教基[2001]17号

[6]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2003-04.

[7]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13.

[8] 余胜泉,陈玲.1:1课堂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7,11:25-29.

[9] 谢非,余胜泉.中学混合式学习的教学实施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7,11:79-83.

[10]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0-33.

[11]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55—62.

作者:张宇东

课堂网络素质教育论文 篇3:

魂、体、用:高校教学改革的三个层面

摘 要:高校教学改革涉及三个层面,缺一不可。理念是灵魂,核心是树立“学生中心观”,教学形态是改革的主体,坚持实体课堂、网络课堂与混合式课堂的多元并存。信息技术是手段,以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助推教育教学改革。本文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对该校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魂”、“体”、“用”进行了实证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剖析不足之处,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关键词:魂、体、用;人才培养方案;层面

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推出了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其主要特点有:一是减少课堂学时,将旧方案的170左右学分大幅压缩,减至不超过130学分,课堂教学时数相应减少。二是调整课程结构,将大类平台课程放入通识模块,将通识选修课程分为人文艺体、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类。在专业课程平台上,除专业必修课外,对专业选修课按研究方向来设置系列课程模块、优化专业核心课程。三是强化研讨式教学方式,确定“2+1”的讲授与讨论构成比例,提高平时成绩比重。四是转变考试方式,加大过程考核比重,平时成绩最大可以达到课程成绩的80%。

两年多来,新版人才方案实施效果良好,受到师生不同程度的好评。本文拟对2013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理念与举措进行系统的梳理,以进一步推进改革的深入发展。

一、理念转换:新一轮教学改革之“魂”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尤其是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为此,必须大力推行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华中师范大学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本着把方法教给学生、将时间还给学生的理念,提出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四个维度,即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以专业教育为主向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转变,从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从以结果评价为主向以结果和过程评价结合转变。四个转变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不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也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转变角色:“在新的教育模式中,老师的角色要转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创造性的活动。教学不在传授,而在激励鼓舞,让学生带着个性愉快成长,享受学习、享受学校、享受教育。”[1]简单地讲,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学生从知识接受者转向自主学习者,现代教育理念提倡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围绕着学生来设计并展开,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的三大能力,即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与理解能力、组织与领导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包容、尊重并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精神。现代教育理念还倡导学生自觉、自主、自愿、自乐地学习,以鼓励、开发学生的潜能为主。但是,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学过程通常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讲授什么取决于教师有什么。在“满堂灌”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跟从或盲目模仿,学生获取知识与能力不是建立在自我分析、理解与掌握基础上的深层次创造。

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改革,这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基本共识,并且已经上升为一项国策。华中师范大学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并结合学校整体发展思路推出的。

首先,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012年,教育部为落实《纲要》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共三十条,进一步明确高校“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落实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根据实际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意见》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提出了“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意见》提出“强化实践育人环节”,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意见》还明确指出信息化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强调“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加强高校间开放合作,推进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纲要》和《意见》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攻坚的总体战略和目标任务。2013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号召:“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日)

《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将教育信息化提到教育现代化引擎的战略地位,提出要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湖北省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华中师大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更应有所担当。

其次,近年来,华中师大提出了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根本,以信息化、国际化两轮驱动的发展思路,第十一次党代会进一步确定了“一体两翼”的办学思路。国际化、信息化,成为学校驱动新一轮发展尤其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两大重要抓手。要充分借助“两化”要素,就必须对既有方案进行调整,将“两化”要素融入教学方案之中,其中全英文专业、全英文课程建设,加强交换生和短期游学等是国际化的重要体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改革尤其是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则是信息化的主要目标。

再次,我校在“学院办大学”的理念下,进行了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进一步下放了办学自主权,包括教学、科研、人、财、物、事等在内的责、权、利相配套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尤其是彰显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差异化、个性化,也是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理念是改革的先导,正确的理念可以成为推进改革的动力,减轻改革成本,相反,则会成为改革的无形阻力。在新一轮改革中,全校教师与学生必须在理念上达成高度共识,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进。从实施情况看,大部分教师与学生能够理解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理念,从而使得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得到较好落实。

二、教学形态:高校教学改革之“体”

何谓教学形态?简单地说,教学形态是教与学的呈现形式,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关系的总和。传统教学形态主要体现为课堂教学,其主要特点是教师的单向灌输多,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少,教师是知识的加工与搬运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是课堂上的讲授者,学生是课堂上的笔记者。结果,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久而久之,传统教学形态下的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唯教材是奉、唯权威是尊。优秀的学生,基础知识固然扎实,但思维创造性明显不足。因此,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创新性人才质量,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形态。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课堂一统天下的格局,将从一元化课堂转向多元并存的教学形态,即传统实体课堂、网络课堂(在线学习)、混合课堂(传统面授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多元并存。传统实体课堂也必须进行改革,尤其是要大力推进研讨式教学,引进网络课堂、混合课堂。同时,借助信息技术(“云端一体化”的教育云服务体系),实现交互式、体验式、混合式教学。

实体课堂仍是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学的基本形态,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授课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传承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学生与教师、尤其是名师面对面的接触与思想碰撞,不仅可以使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名师风采,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怀,产生春风化雨般的效果。这是其他任何形态的教学方式取代不了的。实体课堂是网络课堂的基础,实体课程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网络课堂质量的高低,尤其是网络视频资源建设的质量。一个在讲台上授课不受学生欢迎的人,很难想象他的网上视频能吸引学生。但是,实体课堂也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单向知识灌输模式,增加讨论、辩论等方式,强化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向主动的知识获取者、知识探究者转变。

混合式课堂是指实体课堂与网络课堂的结合体。一部分适合于网上教学的单元可以采取录播视频方式,一部分内容可以采取知识资源方式在网上呈现。网络课堂可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化需求。但是,并非所有课程都适合以网络课堂方式教学,如操作性强、思想强性的课程,还是以教师在讲台上讲授、讨论为宜。这样可以增加教师的示范性,使学生感知教师思想的脉动,进而形成一种面对面的碰撞与交流。知识更新频率高、速度快的课程也不适合于视频教学。因为等到你的视频上网时,你讲授的知识或你上传的知识资源或许已经过时了,从而增加了巨大的教学成本。政策性强的课程,一般来说,知识的时效性短,也不宜网络教学,强调演算过程、逻辑推导的课程,如高等数学等,也不适合于网络教学。混合式课堂有多种方式,微观上是指一节课内一方面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一方面充分运用讲台艺术;中观上是指一门课程中部分内容用实体课堂、部分内容用网络课堂;宏观上是指同一专业中部分课程用实体课堂,部分课程用网络课堂。至于相互间的比例以及哪些课程、哪些内容适合于哪种教学形态,则应由教师自主掌握。

面授课堂外,我们还需要大力拓展网络课堂,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与广泛运用,网络课堂的比例还可逐步增加。网络课堂的形式多种多样,总体上包括视频资源与知识资源两部分。视频资源又可分为实时直播课堂(即同步课堂)、实时录播课堂(异步课堂)。在人文通识课中,学校应大力引进、推广一定比例的网络课堂,把那些授课艺术水平高、人文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校外课堂视频化。同时,将我校效果好的人文通识课推向校外,实现校校间优质资源的互补与共享。知识资源的数字化是网络课堂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不受时间限制的自主学习的需求,而且节省了实体课堂上的讲授时间,从而实现实体课堂的“翻转”,教师可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答疑、研讨等。网络课程要成“人人皆师,人人皆生”的局面。

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我们要对现有3 000门课程认真研究,科学分类,确定哪些课程适宜于网络课堂,哪些适合于面授课堂,哪些需要运用混合式课堂。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三者的共存、互渗将成为大学教学的新形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的局面,共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信息技术:高校教学改革之“用”

高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那么,改革究竟从何入手?经过广泛调研和顶层设计,学校找到了国际化和信息化这两个重要抓手。在国际化方面,加大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加大全英文专业和全英文课程建设力度,扩大交换生比例,利用第三学期增加短期游学生人数,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语言的各类专门化人才(笔者将另文详述,此处从略)。在信息化方面,以信息技术助力教学改革,用教学改革进一步检验、完善教育信息技术,从而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以“三D”打印机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已经悄然进入工业生产领域,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也大大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教育信息技术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满足了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可以说,在高校教学改革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时机已经成熟。学校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牢牢抓住信息技术这个“用”,把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宏观结合转观念,中观结合调方案,微观结合改课堂。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前夕,学校花了很大精力组织教学骨干集中轮训或选送青年教师出国培训。以他们为“种子”,带动更多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宏观上转变了师生观念,提高了师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信息技术是为教育改革发展服务的,它不仅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教学模式变革、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尤其是信息技术在促进“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丰富了转变教学方式的手段,而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载体。在中观层面上,经过广泛讨论,对旧方案作了大幅调整,压缩学分,缩减面授学时,加大通识课比重,丰富教学形态,引进并加大网络课堂建设力度。微观上,在课堂教学中,加大研讨式教学比重,运用信息技术支持翻转式课堂建设。

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极大地促进教育教学现代化,但信息技术本身并不等于教育现代化。高校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必须抓住信息化这个“用”,但又不可为了技术而信息化,而是要努力促使信息技术这个“用”与教学形态这个“体”的深度融合,“使信息技术进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信息技术支撑下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2]。客观地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PPT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运用,可以说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浅度结合。PPT的功能主要是将粉笔板书换成了电子板书,但依然没有改变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还没有成为教师的自觉意识与行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教学资源的云端化,教师从备课到辅导答疑、学生从预习到考试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均发生了彻底变化。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成为,教师在课堂上只是问题研讨的引导者,启发式讨论、批判性思维成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核心元素。一年来的运行表明,学校师生观念为之一新,对新方案由不理解到基本支持,并在教学中尝试深度融合。以问题为导向、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以任务驱动教与学正在部分师生中成为现实。教学方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如部分课程的线上学习、讨论一体化,部分课程的网上学习与网下课堂讨论的结合,等等。这些都说明,新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开局。

但是,万物之初,其形必丑。高校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也还刚刚起步。勿庸讳言,学校新一轮教学改革中,信息技术开发与运用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之处。如:现有技术手段(如宽带速度、软件完美度与简洁度、网上监测技术)和教学实践还不能更好地为个性化学习提供充分支持,增加了师生教与学的成本,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运用数字技术的基本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如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三公”课程改革、教务管理改革)之间的配套措施有待进一步衔接和完善。当然,这些问题都是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只有通过进一步改革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总之,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教学理念、教学形态与教育技术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没有真正树立起“学习者中心论”的理念,教学形态的改革将很难推动。教学形态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而且将促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的理念更好地落实。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教学发展带来动力,助推教育内容、方式和模式的深刻变革。

参考文献:

[1] 周宏宇等.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教育改革[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124.

[2] 杜占元. 改革创新,加快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N]. 中国教育报,2013-11-29.

[责任编辑:陈立民]

作者:彭南生

上一篇:网络空间教学职教论文下一篇:高校德育教育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