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与金融风险分析论文

2022-04-22

摘要: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大衰退,对于我国经济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文章在分析金融风险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防范金融的传统会计措施,然后根据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次贷危机的会计措施,希望对我国企业防范金融风险有所帮助。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次贷危机与金融风险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次贷危机与金融风险分析论文 篇1: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形成因素和现状影响与金融危机根源探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次贷危机和金融风险具体含义的解释,指出金融风险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已成为影响最大的越来越集中的社会风险这一趋势,分析了次贷危机形成的具体原因和主要特点及其我国应对次贷危机的重点策略做一简要说明。

关键词:美国次贷危机;形成原因;货币政策;金融自由化;失衡;按市价调整

一、美国次贷危机理论概述介绍

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

二、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兴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次级抵押贷款的产生。8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金融市场地发展壮大,企业开始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从而取代了以往利用银行部门进行间接融资地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的热浪打破了银行业的准入门槛,更多形式地中介机构应运而生,银行靠传统的、日趋标准化的、面向企业的信贷业务已经无法保证自己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增长。于是,这就迫使银行业渐渐退出传统的信贷业务,把新的业务业务增长点转向了质量较差的收入增长,他们通过适当地介入“高收益风险”的次级贷款业务来优化以往“低收益风险”的信贷组合然后将这些资产证券化,出售给各机构,以达到分散风险、降低成本的目的。

三、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机理

20世纪80年代,美国从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开始发展成为以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美国金融业面临着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的竞争压力:一方面,随着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开始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从而取代了以往主要利用银行部门进行间接融资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的热浪打破了银行业的准入门槛,更多形式的中介机构应运而生,银行靠传统的、日趋标准化的、面向企业的信贷业务已经无法保证自己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这就迫使银行逐渐缩减传统的信贷业务,把新的业务增长点转向了差异很大的消费者客户群体上。这一业务内容的变迁,实际上完全改变了原来银行业长期积累的商业信贷管理的有效模式。来自资本市场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使商业银行被迫改变经营战略:从以公司信贷业务为主转变为以个人信贷业务为主;从传统稳健的资本管理模式,转变为激进的风险管理的现代模式。这样经营业务和战略上的转变给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都带来新的挑战。

四、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特点分析

1. 月供数额重新设置

每到5年或10年, 次优级贷款人的偿还金额将自动重新设置, 贷款机构将按照新的贷款总额重算月供金额。贷款人将发现他们的月供金额大幅度增加, 由于负摊销的作用, 很多人贷款总债务不断上升, 他们唯一的希望是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扬才能卖掉房子以解套, 否则将会失去房产。

2. 还款压力前松后紧

次贷产品的利率和还款机制大都带有“诱惑性”,月供呈现前松后紧的特点,借款人在贷款初期往往只需交纳优惠的月供额,随着后续恢复市场利率,月供额不断增大,借款人面临较大的还款压力。

3.产品设计复杂难懂

次贷产品复杂的利率和还款机制使借款人难以准确地判断自己的偿还能力, 同时次贷产品对借款人提前还款征收较高的罚金。在月供之外, 借款人还需支付税收和保险。可大多数借款人对这类产品的特点和风险不太了解, 缺乏对自己支付能力的合理判断。

4. 风险控制自我放松

发放次贷产品时, 为与同业竞争, 贷款机构降低对借款人收入证明的要求, 甚至不需提供, 且降低首付, 甚至无首付, 使借款人的实际投入较少, 违约风险增大。

五、美国次贷危机存在的问题分析

1.放款机构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通过二级市场出售贷款或将贷款证券化后,银行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债权人,只是借款人和贷款购买机构或债券投资者的“服务中间人”。对“中间人”来讲,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已经被转移出去。!因此,放款机构在利益的诱惑下很容易产生一些不负责任的“掠夺性”贷款行为,如降低贷款标准、放松对借款人的审查,而这些行为是证券化债券投资者观察不到的,其后果在短期内也很难显现、尤其是在经济景气时。

2.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

由于投资者无法准确了解抵押贷款组合的真实信息,使得信息不充分的投资者更加依赖信用评级机构,并将评级结果作为预期投资收益安全保证的信号。

而对评级机构来讲,收入来自于收取评级费用。在次级债券市场上,评级机构受利益驱动,不排除人为提高次级债的信用级别,以便顺利出售证券后从证券发行者处获得较高收益的可能性。

3.抵押经纪人的道德风险

美国60%的住房抵押贷款交易由经纪人来完成。由于经纪人主要靠推销贷款来利,因此,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就需要更多的人借款、更大的负债金额、更长的负债时间。在利益的驱动和监管不当的情况下,抵押经纪人同样容易产生掠夺性贷款行为,如向借款人恶意推销贷款、获得佣金以外的其他收入、误导和欺诈行为、以各种手段诱使借款人在对借款条件了解不充分的情况下被动接受贷款、贷款合约条款含糊不清损害借款人利益等 。

4.自我膨胀与风险积累

在这种信贷模式下,由于银行出售贷款或将贷款证券化后所得资金并不是存款,是资产交易的结果。这部分资金不需要缴纳法定准备金,因此,银行“创始贷款”的规模几乎不受法定准备金和资本金的约束。

六、中国防止次贷危机的防止策略

1.加强贷款前审查

次贷危机的产生原因主要是因为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没有坚持严格的贷前审查。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前要认真对审核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房地产的价值。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借款者实行严格区分,从各个方面考察借款人。并且这些工作要由商业银行自己做,不要盲目委托其他的机构,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防微杜渐,才能真正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2.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次贷危机的产生,反映了监管部门对潜在风险反映不迅速的状况。因此我国的监管部门应该监督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在各种金融产品的营销中,要向借款者充分了解金融产品的信息,让借款者充分的了解产品的还款方式和潜在风险。并且告知借款者必须应尽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由于房地产行业容易出现泡沫,因此,监管部门还应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和监控体系,提高借款人和投资机构的防风险的能力。

3.加强外汇储备管理

中国出口依存度高,中国是美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每年出口大量的产品到美国,为避免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要尽快推动出口多元化,分散风险。同时,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巨大,持有大量的包括美国国债、公司债等在内的金融资产,风险比较大,因此必须加强外汇储备的管理,加强与我国对外经济金融关联度高的国家的风险的跟踪监测,并采取切实措施防范与化解风险。

总结:由于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的全面渗透乃至控制,金融资本经营的相对集中,使得金融部门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牵引资源配置的核心,即通过金融资本的流动就可影响甚至决定着人力资本、其他物质资本以及技术要素的流向与相互结合,因而对于现实生产力的形成和整个实体经济效率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当这些因素所引起的风险集中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不仅会造成金融资本营运的中断,更为严重的是,它将影响甚至极大地破坏着实体经济效率,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秩序。因此,应对美国这种类似的金融风险加以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蒋先玲.美国次级债危机剖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1)

[2]王东,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与影响[J],当代经济2008(9)

[3]刘英奎,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3)

[4]肖才林.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住房信贷市场的警示[J].时代金融,2007,(12):7— 8.

[5]王寅.美国房贷风险警示中国[J].决策与信息,2007,(8).

[6]辛乔利,次贷危机源于管理疏忽[J],卓越理财2008(5)

[7]何帆、张明,美国次级债危机是如何酿成的[J],求是2007(20)

作者:葛其训

次贷危机与金融风险分析论文 篇2:

论金融风险与会计防范

摘 要: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大衰退,对于我国经济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文章在分析金融风险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防范金融的传统会计措施,然后根据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次贷危机的会计措施,希望对我国企业防范金融风险有所帮助。

关键词:会计防范 次贷危机 金融风险

一、前言

2007年美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爆发了金融危机并迅速波及全球。次贷危机对于我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沿海大量企业破产倒闭,工人失业等等。如何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会计作为经济活动的客观反映,具有核算和监督的职能,运用会计方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防范金融风险的会计措施

1.金融风险分类及形成原因。金融风险即人们在从事金融和与金融有关的活动中存在的一种潜在的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按照风险的性质,可以将金融风险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运作风险和法律风险五种类型。(1)信用风险。它是指交易对方违约或无力履行合约义务,而给金融机构带来经济损失的金融风险。例如借款人到期不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使金融机构蒙受损失的风险。(2)市场风险。它是指由于市场供求变化,利率、汇率、证券价格等波动,发生逆向变动而给金融机构带来损失的风险。(3)流动性风险。它是指金融机构不能以较低成本,不能在资产不发生损失的前提下,按时履行付款义务的风险。(4)运作风险。它是指金融机构在运作过程中,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如决策失误、营业差错、新产品开发及贪污盗窃给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或由于技术问题,使计算机系统失灵,控制系统缺陷等引致损失的风险。(5)法律风险。它是指金融机构交易合约的内容在法律上有缺陷或不完善而无法履约,以及法律修订使银行蒙受损失的风险。导致金融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不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金融风险意识普遍淡薄、政府的行政干预等等。

2.防范金融风险应该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多管齐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从会计方面防范金融风险应该着重发挥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在会计核算中要强调真实、准确、完整、合法,在会计监督中要强调独立、严格、及时、有效,尤其应该重视会计业务的事前和事中监督。(1)加强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一方面要狠抓制度落实和会计监督检查,同时也要优化劳动组织结构,建立会计制度自动预警和信息反馈系统。(2)提高创新意识,发展现代会计运作手段,现代会计手段既表现在形式上,也表现在内容上。内容上指强调会计核算监督制度的完善,形式上则是指会计电算化方法。银行业应大力推广业务处理电算化,这样对改善服务、增强竞争力有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它的推广运用可以规范会计操作程序,减少人工处理业务的随意性和灵活性,减少差错和违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有了会计电算化不等于万无一失,因为电脑处理系统本身有一个是否完善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操作管理问题。如果对此掉以轻心,仍会潜伏较大的风险。(3)实行财务总监和会计主管派驻制并提高从业人员综合技能。

三、次贷危机下的金融风险防范

1.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许多专家学者有自己的见解。主流的观点认为是信息不透明和政府监管缺位。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金融市场监督存在漏洞,比如金融衍生产品的信用评级缺乏有效监督,市场监管不到位,金融市场活动中信息披露不充分,公司特别是从事高风险资本运作的金融机构没有遵循谨慎性原则等等。

2.防范危机的会计措施。针对美国次贷危机中发现的金融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会计措施防范金融风险:(1)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美国次级贷款的证券化过程并没有止于次级抵押贷款债券,由于次级抵押贷款债券的信用评级较低,而发行该债券的金融机构希望提高这些资产的收益,于是以次级抵押贷款证券为基础,进行新一轮的证券化。以次级抵押贷款债券为基础发行的债券被称为担保债务权证。这不但是一个次贷被证券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衍生金融产品被创造的过程。理论上通过金融创新创造各种债券和债券的债券,风险转移的链条几乎可以无限地延长,以至于投资者误认为风险已经消失。但是,尽管通过证券化可以转移风险,却不会减少、更不能消灭风险。事实上,由于证券化,贷款者和借款者不再有一对一的面对面接触。经纪人大力推荐按揭贷款,但并不提供贷款,贷款者和经纪人并没有保证贷款保证贷款不发生问题的强烈动机。在这种情况下,风险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从表面上看,风险已经从发起人转移到最终投资人。虽然最终投资人愿意承受较高风险,但是他们往往低估自己所承受的风险。因此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必须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累积。衍生金融产品的发展一方面适应了避险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适应了投机的需要。过度投机会加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降低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以此必须加强金融市场金融创新的监管,限制过度投机。(2)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管理工作。充分的会计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一项制度设计。缺乏充分的会计信息披露,必然引起会计在危机中预警能力的缺失,也会使投资者和债权人无法及时可靠地判断其决策的成败。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我国商业银行在对客户发放贷款时要加强对于客户的信用调查,不能因为单纯追求业务量的增加而下降放款标准。建议尽快将全国的征信系统联网以杜绝信息不对称的漏洞。切实执行会计准则是保证财务报告中会计信息可靠性进而决策正确性的关键。规范会计准则以及要求金融机构切实遵循准则,是我们面临的又一项重要而迫切的工作。制定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包括应用细则,以及对大量运用衍生金融产品的金融从业人员的资质审查。(3)坚持金融衍生品的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危机导致股价暴跌,许多银行抱怨根据现行会计准则,需要将市场价格迅速下降的资产价格反映在财务报表中,导致与抵押有关的证券资产巨额减计,在某种程度上加剧或放大了金融危机。此外,目前受打压的价格反映不了这些资产的长期价值或真实价值。金融界、会计界开始了关于公允价值的争论,争论焦点是公允价值的运用、计量属性及影响。2008年12月30日,美国证监会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公允价值的报告,核心内容是支持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提高财务报告透明度。不论金融危机有多严重,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信息公允透明,正是维护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决定权利。

四、结论

由于我国历史原因形成的相关制度,因此金融风险防范是一项系统和长期的工程。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应该积极主动防范金融风险,充分发挥会计在防范金融风险的作用,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健康的发展。在经济活动中严格遵循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把握谨慎性原则和公允价值计量,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管理,能够有效防范经济危机。随着金融风险防范力度的加大,会计工作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必将得到深入研究和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康国伟.论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措施[J].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2.岳琴.会计风险的形成及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9)

3.张鑫,张玲.会计与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集团经济研究,2007(5)

4.路君平,糜云.次贷危机后对我国金融监管的思考[J].成人高教学刊,2009(1)

5.崔光胜.金融风险及其防范和化解思路[J].广西大学学报,2001(1)

(作者单位:西山煤电(集团)公司住房公积金管理部 山西太原 030053)(责编:贾伟)

作者:裴伶俊

次贷危机与金融风险分析论文 篇3: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风险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股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尽管90年代的南美、东南亚金融危机令理论界产生了对金融自由化的质疑,但是金融自由化的脚步依旧快速前进。此次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又对金融自由化理论产生了疑问。文章将从美国次贷危机的角度来研究金融自由化与金融风险的关系,并由此对中国的金融自由化进程提出建议。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 金融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

一、有关金融自由化与金融风险的文献综述

麦金农和肖最早研究了金融自由化(1973年)。他们提出政府对金融活动的干预,抑制了金融业的发展,致使金融业效率低下。最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此后,金融自由化受到了很多国家的推崇。纷纷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然而20世纪80-90年代爆发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几次金融危机,使得不少学者对金融自由化与金融风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金融自由化提出了质疑。

Williamson对1980-1997年问的35个系统性金融危机进行研究,发现其中24个金融危机与金融自由化有关。金融自由化在相当程度上暴露了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加剧了金融风险。

Barth.Caprio和Levine指出截至1998年,共计超过130个国家在过去的20年中经历了损失巨大的银行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后果较严重的危机之一。爆发金融危机的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金融自由化,其经济的发展与国际资本市场有十分密切联系的。

Kaminskv,Reinhart通过对5个发达工业国家和15个新兴工业国家的金融危机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银行危机的前兆是金融自由化改革和信贷规模的大幅度扩张。

Demirguc-Kunt,Detraglache 在对1980~1995年发生过金融危机的53个国家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金融自由化增加了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国内信用的大规模扩张和资产泡沫的形成和膨胀是发生金融危机的兆头。

Demir提出:在信贷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金融自由化使私人投资不是投向实业部门而是投向金融资产,从而滋生投机之风。进而加剧了金融部门的不稳定。同时,也不利于经济的增长。

二、从美国次贷危机的角度看金融自由化与金融风险

从2007年2月美国次贷风险浮出水面,到后采风险一步步扩大,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全球股市遭到重创,股指大幅下挫,股票市值大幅缩水;外汇市场剧烈波动,部分新兴国家货币大幅贬值;华尔街五大独立投资银行不复存在,数十家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收购,美国政府被迫接管房地美、房利美及救助AIG,英国紧急注资收购RBs、HBOs及uovds TSB三大银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政府和巴黎银行联手收购富通集团。日本大和生命保险申请破产;世界各国被迫联合行动,救市力度空前。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规模和破坏力为什么如此之大。这主要和金融自由化有关。

从各国的实践看。金融自由化主要集中在价格的自由化、业务经营自由化、市场准入自由化和资本流动自由化。价格自由化主要指利率自由化;业务经营自由化主要指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的融合,也泛指金融机构开展业务不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比如金融创新业务;市场准入自由化,对内指放宽金融机构的设立。对外指允许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国内市场;资本流动自由化,包括经常项目下的资本自由流动和资本项目下的资本自由流动两个层次,主要指开放资本账户。

1 利率自由化与金融风险。利率自由化是是指金融监管当局取消对金融机构设置的利率限制,让利率水平由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自由化主要通过以下两条途径作用于金融风险:

一是利率自由化后,由于决定利率变量的多变性以度人们预期的不稳定性,使得利率的变动变得难以预测,对货币政策的预期也变得很困难,利率风险加大。当政府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一些行业会出现泡沫,当政府政策发生转变的时候。就是泡沫破灭的时候,也就是危机发生的时候。从2001年初开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进入了减息的周期,到2003年底联邦基金实际利率从2001年年初的5.98%下降到了1.00%,降幅达83.28%。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使得房贷利率也同期下降,银行将大量的资金贷给房地产业,带动了美国房地产行业的持续繁荣,产生了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同时,银行也将自己的风险暴露在房地产业。从2004年6月开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进入了加息的周期,到2006年8月,联邦基金实际利率上升到5.25%,涨幅达425%,使得房价从2006年开始止升回落。抵押贷款违约率显著提升,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

二是利率上限取消以及降低进入壁垒所引起的银行特许权价值降低,导致银行部门的风险管理行为扭曲,从而带来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金融业的激烈竞争使得美国金融机构的资产收益率降低,为了提高收益率水平,金融机构纷纷扩大自身的杠杆率,扩大信贷规模,以杠杆换回报。当次贷危机爆发的时候,高杠杆加速了其破产倒闭。

2 混业经营与金融风险。混业经营是相对于分业经营而言的,是指商业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以及其他投资性金融业务在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上的相互融合的经营体制。混业经营的风险主要有:一方面,各种不同金融业务之间的差异性使金融机构的管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交易使得风险在整个金融集团内部传递。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增加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甚至造成金融危机。

1999年,美国政府正式废除1933年颁布的金融管制法“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取而代之的是“Gramm-Leach—Bliley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而彻底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局面,开辟了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局面。由于混业经营。美国国内投行的证券业务、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和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相互交织、风险交叉传递,使得美国各大商业银行、五大投行以及AIG之间发生连锁危机。

3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以金融衍生产品为代表的金融创新主要是作为金融中介机构的风险管理手段出现的,适度的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有助于金融中介机构管理风险、转嫁风险。但是如果运用不当。过度发展。它会给金融中介机构带来巨大的风险。

(1)金融衍生产品从金融基础产品衍生而来,其价格代表授资者对未来某一时点上的预期收益,可以说,金融衍生产品本身并没有实际价值。所以金融衍生产品只有建立在良好

的信用体系基础上,才具有稳定的价格。过度地衍生新的金融产品,无限度地膨胀信用,必然会产生信用风险,使得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和流动性下降,投资于金融衍生产品的金融机构就会面临严重亏损。

根据证券业和金融市场协会统计,截至2008年1季度末,美国MBS余额达到7.4万亿美元,规模超过公司债的5.9万亿美元和国债的5万亿美元,是美国债券市场上的最大券种,占债券存量的24.22%。在此基础上,华尔街的银行家运用各种证券化技术,创造发行了大量的CDO。根据美国财政部对美国次贷担保债务凭证(CDO)市场的统计:2005年CDO市场总值为1510亿美元,2006年为3100亿美元,2007年仅第一季度就达2000亿美元。金融衍生产品的极度膨胀导致美国金融服务业产值占到其GDP的近40%。而美国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住房贷款本身就因为监管不严具有很大的信用风险,由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贷款出现呆账,使得投资次级债券的金融机构出现严重亏损。

(2)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打破了银行业与金融市场之间、衍生产品同原生产品之间以及各国金融体系之间的传统界限。从而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风险传播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全球金融体系的风险不断增加。由于各国金融业的不断开放,很多国家的金融机构都持有美国发明的MBS、CDO。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不断深化,全球的金融市场受到了强烈冲击。

4 金融监管与金融风险。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使得监管屡放松了对市场的监管,全球金融市场得以呈现出超高速发展的态势。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资产泡沫化现象越演越烈,风险被无限制的放大。

美国的自由资本主义模式,一贯以“低税收、少调控、小政府”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从里根时代开始,美国就一直倡导减少国家干预,对资本放松控制、实行私有化、自由化,这得到了华尔街的拥护。由于放松金融管制,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降低贷款信用门槛。在过去几年,美国住房贷款一度出现首付率逐年下降的趋势,甚至出现了自首付;有的金融机构又将这些高风险的按揭贷款以资产证券化的形式进行打包,进而投放到市场,证券评级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将垃圾债券评为优级债券,为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5 资本自由流动与金融风险。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更新、金融资产的迅速膨胀,国际资本私人化以及大量的资金在境外流通,国际资本日益显示出游资的特征并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

21世纪以来,国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激发了对高回报的金融品种的投资需求,由于美国在金融市场上具有主导地位且其金融市场高度开放,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游资大量投资于美国的金融市场。面对巨大的投资需求,美国的金融机构发行了大量的MBS、CDO、CDS,为次贷危机埋下了隐患。而欧亚很多国家对美国次级房贷产品的巨额投资,又使得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得以席卷全球,影响全球金融系统的稳定。

三、对中国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建议

通过以上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分析,可以肯定过度的金融自由化会孳生金融风险,加剧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但是,适度的金融自由化会提高金融系统的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我国在实现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中要坚持渐进性原则,逐步完善各种条件。

1 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金融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实体经济,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是金融自由化得以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我国目前各区域之间、工农业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产业等级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比较低,房地产等部分行业存在着较大的泡沫。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对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金融稳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我国要在坚持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同时。配合以财政、货币政策,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国的金融自由化奠定扎实的经济基础。

2 加强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金融自由化并不是要放弃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有利于防范金融自由化进程中的风险。我国要进一步发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作用,还要建立更加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金融风险检测与预警系统、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3 合理地发展我国的金融创新。美国金融创新过度,但中国金融创新不足,我国还有很多金融问题需要金融创新去解决,如不良资产处置问题、中间业务发展问题、保险展业与投资问题等。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金融创新,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做好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4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在经济健康发展、对外开放逐步深化、经济自由化程度稳步提高的基础上,实现人民币汇率的渐进式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5 加快金融企业的改组改造和产权制度改革,强化资产风险管理。

责编 若佳

作者:王 杰

上一篇:高校经费管理与科研管理论文下一篇:创业型大学市场营销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