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对出口贸易影响论文

2022-04-29

摘要:近30年来,中国内陆和台湾地区的两岸贸易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随着2007年下半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扩散至全球,对外贸易在经济中都占很大比重的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两岸贸易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文章从实证角度去分析和测度金融危机对两岸贸易的实际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次贷危机对出口贸易影响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次贷危机对出口贸易影响论文 篇1: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摘要】: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在不同程度影响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作为美国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我国经济不可避免的也遭受到美国经济波动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本文首先剖析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然后就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作了较全面的探讨,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

【关键词】:次贷危机;原因;影响;应对

一、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

(一)高风险次贷产品的创新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推出,使得那些没有充分财力且信用欠佳的人实现购房梦想。大多数“信用一般”的购房者在申请次贷时,并没考虑未来会按计划还贷,他们关注的只是房价的涨跌。只要房fir&涨,他们就可以再融资借新还旧,或将房屋套现获利偿还贷款。而一旦房价持平或下跌时,这些贷款就可能变成高危品种,出现资金缺口而形成坏账。这种近似赌博的次贷产品极大的增加了金融系统的信用风险。

(二)住房抵押贷款限制过于宽松

房地产市场火热时,房地产金融机构就容易产生过度放贷的冲动。在对优质客户的争夺进入白热化之后,部分机构就把目标瞄准了那些没有资格申请优质贷款的潜在客户。许多经纪公司在高利益的驱使下,推出“零首付”、“零文件”等贷款方式:不查收入、不查资产,贷款人可以在仅需声明其收入情况,而无须任何有关偿还能力证明的情况下购房。

(三)评级公司的非客观性

信用评级是资产证券化中的重要一环,信用评级是投资者了解证券风险和收益的重要途径。评级公司的职责就是对证券的风险与收益发表独立、客观的意见,帮助买方了解证券的真实价值,理性的评估投资风险。但事实上信用评级机构往往通过提高信用评级的方式来讨好客户以承揽更多的业务,主观上降低了产品的信用评级标准。

(四)不断上升的基准利率

美联储连续17次调高利率,使得以浮动利率为主的次级抵押贷款利率也不断提高,借款人的还款压力迅速增大,信用风险也逐渐暴露。次贷申请者大多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信用记录也良莠不齐,当他们发现无力还贷的时候,拖欠和违约也就不可避免。即使一部分购房者有能力继续维持还款付息,但利率的上升也会削弱其提前偿付的意愿。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晌

美国是我国出口商品的主要购买国,在美国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我国的出口贸易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一)贸易需求减少,我国出口增长明显放缓

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国民财富大幅缩水,信用规模急剧收缩,使得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减少。同时,次贷危机还影响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从而减少当前消费。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我国出口增速就会下降5%-6%。如果考虑到美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还会进一步下降。

(二)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被削弱

美联储为了逆转经济衰退,不断下调利率,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这与我国为防止经济过热而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形成了矛盾,即美元利率不断降低而人民币利率不断提高。这将导致国际资本大量流人中国,加速了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过程。另外,美元的贬值使得国际能源和资源价格上涨加速,这又进一步增加了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我国出口产品屡遭层层壁垒

在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美国贸易逆差高居不下的情况下,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将更加频繁,各种名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将纷纷出笼。最近,美国叉不断炒作我国宠物食品、水产品、轮胎、玩具等产品的安全问题,限制有关产品进口,严重损害我产品的国际声誉和相关企业的利益。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频繁出现。

三、我国出口贸易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策略建议

(一)扩大内需,减少出口贸易依存度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上升。过度依靠贸易推动经济的增长,会增大国家的经济风险。一旦贸易伙伴出现动荡,必将为之付出惨痛代价。因此,从长远发展战略来说,我国宏观调控的着眼点应更多地放在扩大内需上,逐步将以外需为主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变为以内需为主来拉动经济增长。

(二)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我国有近2/3的出口贸易集中在欧盟、美国、香港,日本。这反映了我国贸易结构的不平衡性,对少数几个国家的过度依赖会导致我国经济体系容易受这些国家经济波动的影响。因此,我国在对发达国家市场均衡、深层次开发的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和加大开拓那些经济发展较快、贸易环境相对稳定。市场潜力巨大或具有战略前景的市场,以此来规避主要贸易伙伴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

(三)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我国出口商品是以劳动密集型和粗加工产品为主。而R国外市场需求低迷或者发动反倾销,则对我国外贸企业的生存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政府可采用降低或取消其出口退税的办法,严格控制这类产品的生产、出口;尽可能多地出口加工度高、附加值大、经济效益好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这样有助于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也能够减少贸易摩擦、规避各种贸易壁垒。

(四)稳定人民币汇率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的恶化,美国经济将继续走弱,美元贬值还将持续。然而,从目前的形势看,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速度已大大超过了生产率的提高,而且与其他国内政策叠加,出口企业已经很难承受。为此。建议稳定人民币旺率,避免汇率成为美国转嫁次贷危机的政策工具。

作者:陈 芳

次贷危机对出口贸易影响论文 篇2:

金融危机对我国两岸贸易冲击的实证分析

摘 要:近30年来,中国内陆和台湾地区的两岸贸易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随着2007年下半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扩散至全球,对外贸易在经济中都占很大比重的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两岸贸易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文章从实证角度去分析和测度金融危机对两岸贸易的实际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两岸贸易 实证分析

本文在进行实证分析时,将对包含需求、价格和进口变量的传统的出口方程进行扩充。考虑到两岸贸易的特点,选取汇率、内地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和虚拟变量作为自变量,来考察这些因素变化所导致的台湾对内地出口贸易的影响。

由于无法得到内地的GDP月度数据,我们用能够代表收入水平和需求的内地的投资、消费来表示大陆的需求的代理变量;对于贸易价格,我们还是选取传统的汇率作为变量,但是台湾地区和内地之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贸易往来以美元结算,而没有人民币的直接标价法,因此我们选用台币兑美元,和美元兑人民币的交叉汇率来测算台币兑人民币的汇率;又因为收到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两岸的贸易额会在金融危机前后有一个明显不同的变化轨迹,因此我们加入一个虚拟变量,以便在拟合时效果更好。为了考察在短期内金融危机影响下两岸贸易的变动,我们采用的变量为月度数据,数据长度为2007年1月份到2009年6月份,共30个观察值。由于GDP、PPI等变量指标的月度数据采集困难,因此我们对某些变量选取代理变量。具体变量和数据说明如下:

EXPORT是台湾地区对内地的月度出口值,因台湾出口占两岸贸易绝大部分,且由于内地对台湾地区出口大多是刚性需求,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大,所以用台湾地区对内地出口用来代表两岸的贸易水平;FX是新台币兑人民币的月度平均汇率;INV是内地的固定资产投资月度数据,用来衡量大陆的经济投资水平,可以间接代表内地对台进口贸易品中用来投资的部分;CONS是内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月度数据,用来衡量居民对消费品的需求,进而对台湾贸易品中的消费品的需求;DUMMY是一个虚拟变量,用来代表金融危机的发生,由于2008年9月份金融危机开始全面爆发影响全球实体经济,因此时间设置在2008年9月份;新台币兑人民币数据来源于世界著名外汇网站www.xe.com,台湾地区对内地出口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台港澳司和台湾地区有关部门,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数据来源于相关金融经济数据库。 二、协整检验分析 1.变量的单位根检验。为了建立长期均衡模型,我们要先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稳定性检验。因为变量均为时间序列数据,为了消除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以便使数据平稳,因此对除了虚拟变量之外的变量用Eivews5.1软件进行ADF时间序列检验。结果闲适变量EX FX INV及CONS在5%的显著水平下ADF检验值都大于临界值,表明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接下来我们对各变量进行一阶差分的ADF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发现它们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为平稳序列,即各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分析。首先,主要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或施瓦茨准则(SC)确定滞后阶数k,根据取使得AIC的值或SC的值最小的k值的原则确定滞后阶数为1,ADF检验已显示,变量的一阶差分均是平稳的,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 然后,按照总体回归模型,建立协整回归方程: EXPORTt=β0+β1FX+β2INVt+β3CONS+εt 式中,β0、β1、β2、和β3为待定系数,

εt为随机扰动项。结果如表2。

回归结果中,R2表明各解释变量对的解释程度达56.2%,模型解释力度不太好;DW检验值1.30,离2较远。模型拟合不太好。

根据模型,我们可以发现下面的拟合模型曲线图。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看出在从2007年到2008年7月份以前,曲线比较平稳,之后快速下滑,与金融危机影响大致相似。

为了避免伪回归,对回归方程的残差项εt进行ADF检验以确定其是否平稳,结果为残差项的ADF检验值(-4.952910)小于1%显著水平的临界值(-3.6171),即回归方程的残差项εt在5%的显著水平下是平稳的,该回归方程不是伪回归。结果表明残差是平稳的,也就是说我们建立的回归模型存在协整关系。 三、加入滞后项的修正模型 为了建立均衡方程,需要消除模型中存在的序列相关,可以在解释变量中加入滞后项。协整检验证实了LEX与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短期内变量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调整过程可以通过引入误差修正模型来说明,我们根据回归得到以下结果,如表3。

我们根据回归,建立方程:

EXPORT=305.1017063-1014.717371*FX+0.001195571*INV

(193.1456) (773.2572)

(0.00075)-0.002142098159*CONS-15.90731912*DUMMY-35.94075664*DUMMY(-1)

(0.004729) (17.1743)

(17.82084)+0.3760573285*EXPORT(-1) (0.376057) R2=0.765278,DW=2.286177,

通过与没有修正的模型相比,我们可以发现相关系数R2已经达到了0.765,比之前的0.562已经大大提高,而DW也有原来的1.3左右,上升到2.28,系数更加接近于2。而模型的拟合情况通过和上一次的比较我们发现,此次的拟合效果更加理想,残差水平变减小,趋势线和拟合线更加重合。效果图如图2。

对残差进行检验,发现是平稳的,此时在5%的显著水平下,ADF检验值小于显著水平的临界值且,无序列相关。

结合协整方程分析如下:

1.上期进口对本期出口的短期影响系数为0.38,即进口每上升1%,出口增长0.38%,表明上一期的出口基数对本期的出口正相关性,这也与现实的经济现实相符合。

2.即期的外汇汇率变动,即台币与人民币的比率与出口量呈反向关系,汇率每上涨1%,出口下降幅度为1014%,表明台湾出口到内地的产品对汇率波动极为敏感。这种原因可以有两个解释。第一个原因是由于台湾地区出口到内地产品中,很大比例为加工半成品,是属于技术或者劳动密集型的,对价格敏感。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出口到内地的半成品中,台湾地区的竞争对手的激烈价格竞争,如东盟,韩国等,稍有价格波动,那么台湾地区的商品就会丧失很大竞争力。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何台湾地区当局急于推动两岸的经济谈判,因为今年1月1日起内地和东盟之间的自由贸易区正式生效,而与韩国的自贸谈判也进展迅速。

3.对于内地的即期投资与消费而言,内地的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台湾的出口会增加0.001%,这表明,大陆的投资与消费需求对台湾的影响不大。这个是因为在内地的需求当中,很大比例是由国有企业和私企来进行的投资。台资企业因为有很多在内地各地有布局,而且主要是用于加工产品进行代工以便出口,内地的经济刺激计划对台湾出口影响不大。而台湾生产的产品,大部分供出口,而不是面向大陆消费市场。 4.金融危机对两岸贸易的影响有一个滞后性。对于引入的虚拟变量而言,我们发现出口和时间呈反向变动。即期的DUMMY变动上升一个百分点,出口下降15.9个百分点;协整方程中,每上升1%,出口下降35.9%。这说明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扩散,金融危机对两岸贸易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台湾地区对大陆的出口随时间推移持续恶化。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的计量部分运用了时间序列分析、平稳性检验和协整分析等方法,对新台币兑人民币汇率、内地投资、消费等对两岸贸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可以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建议:

1.两岸的汇率风险和汇率变动对两岸贸易有反向关系。由于两岸的贸易结算一直用美元进行,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元的大幅波动对两岸的贸易影响很大。因此为了避免汇率大幅波动对两岸贸易造成不良影响,可以在两岸贸易时考虑放弃美元而进行人民币结算,这也是两岸签订合作协议(MOU)的一个大背景。

2.金融危机通过价格对两岸的产业内贸易有很大的不利影响。由于在20年的两岸经济活动中,台商利用内地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厂房等,将中国变成一个“世界工厂“,进行加工再出口到欧美发达市场。这种模式用价格优势取胜,但是也容易受到国际市场萧条的冲击。而中国内地的内需市场未来潜力仍然巨大,因此在考虑出口时,应该注意分散出口风险,注意开发国内市场。

3.金融危机下两岸的贸易对于内地的投资和国内贸易而言,对台湾出口的拉动效应并不明显。也就是说,内地的内需部分在两岸贸易中效果不明显。一方面受制于的人均收入还不太高(2008年内地的人均GDP为3315美元),经济发展还有巨大空间;另一方面,虽然两岸的贸易联系在30年来飞速发展,海峡间的贸易联系仍然不太紧密。比如两岸从去年开始才进行全面“三通”,而内地投资到台湾还有诸多限制。随着两岸经济联系的增强,两岸之间的经济合作协议(EFCA)的签署议定是一个大的趋势,两岸之间的贸易联系也将更加紧密。 注释: {1}由于在中国境内的关税区有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台澎金马地区(简称中华台北,本文为了行文方便简称台湾地区或者台湾),本文所指的两岸贸易指的是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贸易,不包括台湾地区同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的数据。 参考文献: 1.胡中祥,王其文等.2001.两岸贸易对台湾总计经济影响的计量模型.经济科学2001.(2):第55-62页 2.励效杰.全球金融危机对商品出口的影响——以宁波实证为例,经济纵刊.2009.(3):第40-42页 3.卜国琴.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经济问题2009.(5):第44-45页 4.尹福生.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对东南亚的影响.东南亚研究2008.(3):第15-19页 5.孙霄翀,宋逢明.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贸易影响的评估.国际贸易问题.2008.(1) 6.黄静波、孙晓燕.短期国内外经济冲击对广东省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9.(2)第3-11页。 7.陈源,高玲珍编.国际贸易.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第138-142页。 8.Anderson,J.,中国制造业的瓶颈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证券市场周刊,2007第37期 9.李长风编著.经济计量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第62-70页 10.Chow,P.C.Y.(1987)“Causality Between Export Growth and Industrial Performance: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NIC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 ics, 21-26. 11.Feder,G.,(1982)“On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Developm ent Econom ics,18-26. 12.Jung,W.S.,Marshall,P.J.(1985)“Exports,Growth and Causa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5-18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浙江宁波 315212)(责编:若佳)

作者:陈丽莉

次贷危机对出口贸易影响论文 篇3:

次贷危机影响下我国国内增加值及就业发展态势

摘要 2008年7月份以来进出口增速的快速下滑是美国次贷危机及中国前期抑制过热的宏观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分析了二者对我国外贸时滞性影响的机理,利用反映加工贸易特点的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测算了次贷危机背景下出口对我国国内增加值及就业的影响,并通过态势预测對这一影响的程度做出了估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对出口变化的敏感性强于非加工出口。旅游、文体娱乐、石油加工、纺织、服装制造等部门对出口变动最为敏感。由于次贷危机通过贸易渠道影响我国经济的传导机制以及国家经济刺激政策从实施到效果显现均具有时滞性,预计明年进出口增速将大幅下滑。2008年总出口产生的直接国内增加值将少增200亿美元左右,在参考情景中将影响2008年直接就业792.7万人。2009年进出口增速预计将进一步下滑,其对国内增加值和就业的影响将更为明显。

关键词 次贷危机;进出口;投入产出法;就业

加入WTO后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2001—2007年间外贸总额年均增长达24.3%。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为21738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9861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45.4%。从贸易国别统计来看,2008年1至9月,中美贸易总额2515亿美元,同比增长13.8%,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2.8%,仅次于欧盟位列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反映出中美贸易关系的重要性及日益密切的现状。这次的美国次贷危机,已影响到美国的实体经济,并扩散到全球。自2008年7月起,中国进出口增速双双下降,进口增速从7月份的同比增长33.7%,下滑至10月份的15.6%,出口也由5月份同比增长26.8%震荡下降至10月份的19.2%,加工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下降至10月份的1.9%和8.5%(http://www.customs.gov.cn/default.aspx?tabid=400),反映出次贷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从2008年下半年才开始显现,具有一定的时滞性。鉴于外贸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分析次贷危机和我国宏观政策通过贸易渠道影响我国经济的机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这一影响机理,利用反映加工贸易特点的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测算了次贷危机背景下出口对我国国内增加值及就业的影响,并通过态势预测对这一影响的程度做出了估计,为国家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次贷危机与宏观政策对我国外贸时滞影响的机理分析

我国外贸增速今年下半年开始的显著变化是次贷危机和中国前期抑制过热的宏观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的影响均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图1显示了这一时滞影响的机理,左侧是次贷危机的发展进程,右侧为我国2007年至今涉及外贸的主要宏观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对进出口产生持续的影响。图中进出口部分的折线图反映了2007年至今我国进出口月份同比增速的变化态势。

1.1次贷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次贷危机自2007年初爆发以来,迅速从信贷市场传导至金融市场。2007年8、9月份,各国纷纷向金融系统注资,全球大部分股指下跌。继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被收购之后,9月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也难逃厄运,申请破产保护,同月美政府宣布接管房利美、房地美。形势的迅速恶化迫使美国推出7 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随后又提高到8 500亿美元。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07年美国经济年增长速度创五年来新低,经通胀因素调整后的年增长率由2006年的2.9%降至2.2%,其中第四季度增长-0.2%,为近6年来首次出现收缩。2008年前三季度GDP增速分别为0.9%、2.8%和-0.3%,显示出次贷危机已对美国实体经济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美国经济减速直接影响到中国对美出口;同时又通过影响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间接地对中国出口产生进一步影响。次贷危机通过贸易渠道对国内经济增长、就业等方面产生负面作用,这一传导过程具有一定的时滞性。由图1可以看出,次贷危机发生后,除2007年和2008年的2、3月份因国内春节因素有所波动外,外贸增速在2008年7月之前基本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若以2007年3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濒临破产这一标志性事件作为次贷危机爆发的起点,从危机发生至2008年7月中国进出口增速开始明显下滑,具有约16个月的滞后期。

1.2中国前期宏观政策对外贸的影响

与次贷危机同期的中国宏观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2008年7、8月份为界,前期的政策目标为抑制经济过热,后期转向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3年后中国经济发展加速,GDP增速逐年上升,至2007年达到11.9%。食品价格上涨带动CPI指数走高,2007年CPI比上年增长了4.8%。为抑制经济过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央行2(XF/年5次加息,国家大范围调整出口退税及人民币升值等政策,经过半年多的滞后,政策效果逐渐显现。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急剧恶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转向,保增长的措施陆续出台。如出口退税方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2008年8月1日、11月1日和12月1日三次提高纺织、服装、机电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11月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到2010年底投资4万亿元;央行10月9日、30日两次下调利率0.27%,11月27日更是一次性降息1.08%。由于政策从实施到产生效果具有一定的时滞性,这些经济刺激措施预计到2009年下半年才能显示出效果。

随着外部需求的进一步恶化,加之国内经济刺激政策的时滞性,中国出口增速预计将继续下滑。据世界银行11月25日发布的《中国经济季报》预测,2008年中国出口同比增长11%,2009年为3.5%,显示出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将逐步加深。

2 次贷背景下出口对我国国内增加值和就业影响的测算研究

本文述评了外贸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分析总结出现有模型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选择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测算了次贷危机背景下外贸对我国国内增加值和就业的影响。

2.1模型选择的依据

在出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现有研究很多采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如林毅夫和李永军通过建立联立方程组,测度了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认为出口对中国国内经济拉动作用很大。吕惠娟和许小平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等方法分析了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中国经济属于多因素驱动的复合型增长,但出口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不可忽视的因素。沈坤荣和李

剑对贸易和人均产出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际贸易对人均产出产生了正面影响,国内贸易则相反。这些研究采用的计量模型,精确反映了模型中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却未考虑到经济部门之间复杂的联动效应。这方面投入产出模型是一个很好的分析工具。

周申和杨传伟运用投入產出分析方法,分析了2002年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商品贸易对国内就业的影响。结果显示,贸易对我国就业具有重要影响,且不同贸易伙伴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张燕和陈漓高在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分析了外贸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方式和程度。陈怡和沈利生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对GDP的贡献率。由于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加工出口占据重要地位,上述研究未能反映加工出口及非加工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一些学者从改进投入产出表式结构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投入产出表按是否区分中间投入的来源分为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和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其中非竞争型表将中间投入分为国内产品投入和进口品投入,反映出生产过程和最终需求过程对进口产品的消耗。根据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可测算进出口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在对外贸易分析中得以广泛应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陈锡康研究员最早提出在投入产出分析中引入“占用”,即生产所须的劳动力、固定资产及自然资源等,构建了投入占用产出模型。通过将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表中国内产品中间投入及中间使用按加工出口、非加工出口及国内需求区分开,陈锡康研究员及其团队编制了反映加工贸易特点的中国2002年扩展的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表。Lau等介绍了该表的编制方法,并从数学上证明了出口总值等于出口商品所包含的完全国内增加值与完全进口额之和,祝坤福等分析了加工出口、非加工出口及其他以及总出口对GDP和就业的影响效应。本文利用该表研究了次贷危机通过贸易渠道对我国国内增加值和就业的影响,并对次贷危机背景下我国出口形势及影响国内经济的程度进行态势预测。

2002年扩展的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表将国内生产根据产品去向分为国内需求生产、加工出口生产、非加工出口生产及其他三部分,其中国内需求生产是指国内企业为满足国内需求所进行的生产活动;加工出口生产包括来料加工生产和进料加工生产;非加工出口及其他包括出口中除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生产之外的其他出口生产及外商投资企业为满足国内需求的生产。令D、P和N分别表示国内产品、加工出口和非加工出口。由扩展的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表的横向、纵向平衡关系,基于投入产出理论可以推导出相应的完全需要系数矩阵,以及出口等对D、P和Ⅳ的直接/完全增加值系数矩阵和对就业的直接/完全需要系数矩阵。表式结构及公式的推导参见Lau等L9J。利用推导出的系数矩阵即可计算出口对国内增加值和就业的影响,该系数矩阵的元素代表了单位出口所影响的国内增加值及就业的绝对数。同时这一影响还可以通过相对数的形式表示,反映了国内增加值或就业对出口变动的敏感性,本文称为敏感性系数。

2.2次贷危机背景下出口对国内增加值及就业的影响效应测算

利用2002年扩展的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表,可测算在生产者价格统计下,2002年中国各部门单位加工出口及非加工出口产生的直接/完全国内增加值和直接/完全就业量。结果见表1、2。其中序号1~5代表出口对国内增加值或就业影响最大的前几个行业。

由表1的测算结果可以看出,2002年中国加工出口变动1%,将影响完全国内增加值变动1.7%,非加工出口变动1%,将影响完全国内增加值变动1.O%,总出口变动1%,其完全国内增加值变动1.1%,反映出中国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对出口变化更为敏感。从部门情况来看,旅游、文体娱乐、石油加工、纺织、服装制造等部门对出口的变动最为敏感。

表2的测算结果反映了出口对国内就业的影响。2002年中国加工出口1万美元带动完全就业1.106人.年,非加工出口1万美元带动完全就业3.632人年,总出口的影响效应为直接就业0.952人年,完全就业2.416人·年。出口的直接就业效应和完全就业效应表现出了一致性,加工出口的就业影响是非加工出口的约1/3,是总出口影响的约1/2。从部门上看,住宿餐饮、批发零售贸易、教育、旅游等部门的出口对就业拉动作用较大。

3 次贷危机与宏观政策影响下国内增加值及就业的态势预测

为了测算次贷危机及前期宏观政策引起的出口减速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本文依据近年来进出口发展的态势,结合世界银行11月25日发布的《中国经济季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1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的预测,利用扩展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分析预测了2008、2009年我国出口的态势及其对国内增加值和就业的影响效应。测算所用统计数据分别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国海关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本文以世界银行《中国经济季报》中的预测为基础对我国进出口增长设置了三个情景:情景A为参考情景,进出口同比增速采用世界银行预测值,假设人民币汇率维持基本稳定,无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维持现有基调和力度,无进一步重大政策出台等;情景B中假设未来两年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较参考情景小,同时中国政府进一步刺激经济的措施陆续出台并顺利实施,政策效果较好;情景c假设次贷危机的影响比预计的更为严重,中国外贸环境急剧恶化,保持增长、促进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及环境保护等政策目标上的冲突使政策效果不如预期理想。

本文选择了1996—2007年我国外贸的年均增速19.1%作为参考基准(由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计算)。这段时期中国经济大致经历了一个从下滑、触底反弹、加速发展到过热的经济周期,其中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作为次贷危机影响的一个参照。情景设置中预计2008年及,2009年外贸增速将大幅下滑,这一减速将使出口带动的国内增加值及就业的增量减少。本文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出口对国内增加值及就业的影响,结果见表3。

由测算结果可以看出,出口减速将使2008年直接国内增加值少增加200亿美元左右,情景A中完全国内增加值的少增量为459.9亿美元。在就业影响方面,2008年参考情景中出口减速将影响直接就业792.7万人,完全就业2011.8万人。2009年因进出口增速预计将大幅下滑,其对国内增加值和就业的影响更为明显。在参考情景中直接国内增加值和完全国内增加值将分别少增430.7亿美元和983.1亿美元,是2008年的2倍左右。2009年在就业上的影响比2008年更大,参考情景中受影响的直接就业和完全就业量分别达到了1694.7万人和4300.8万人,显示出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将进一步加深。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的测算是基于世界银行对出

口增速的预测、情景设置和2(XY2年扩展的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表得出的。参数设置会对测算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对测算模型中出口增速预测值这一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见表4。

敏感性分析的结果表明,2008年出口增速预测值的变动对当年的影响远大于对2009年的影响,且对就业绝对量的影响很大。如表4所示,若2008年出口增速增加1个百分点,当年受影响的直接国内增加值将减少2.7亿美元,受影响的直接就业将减少27.3万人;若2008年出口增速增加2个百分点,当年受影响的直接国内增加值将减少113.5亿美元,受影响的直接就业将减少496.7万人。同时,2008年出口增速的增加将扩大2009年计算的基数,使2009年的预测结果更悲观。若2008年出口增速增加1個百分点,2009年受影响的直接国内增加值将增加0.4亿美元,受影响的直接就业将增加1.7万人。

4 结论

本文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及中国前期抑制过热的宏观政策对我国外贸时滞性影响的机理,利用反映加工贸易特点的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测算了次贷危机背景下出口对我国国内增加值及就业的影响,并通过态势预测对这一影响的程度做出了估计。通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今年7月份以来进出口增速的快速下滑是美国次贷危机及中国前期抑制过热的宏观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经济减速直接影响到中国对美出口,同时又通过影响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间接地对中国出口产生进一步影响。次贷危机通过贸易渠道对国内经济增长、就业等方面产生负面作用,这一传导过程具有一定的时滞性。若以2007年3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濒临破产这一标志性事件作为次贷危机爆发的起点,从危机发生至2008年7月中国进出口增速开始明显下滑,具有约16个月的滞后期。同时,前期抑制经济过热的宏观政策经过半年多的滞后,政策效果逐渐显现。自2008年7、8月份开始中国宏观政策逐步转向,年内陆续出台的经济刺激措施预计到2009年下半年才能初步见效。

(2)中国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对出口变化的敏感性强于非加工出口,就业对出口变化的敏感性上加工出口弱于非加工出口。2002年中国加工出口、非加工出口及总出口分别变化1%,相应的完全国内增加值分别变化1.7%、1.0%和1.1%。旅游、文体娱乐、石油加工、纺织、服装制造等部门对出口变动最为敏感。2002年中国总出口1万美元带动直接就业0.952人·年,完全就业2.416人·年,加工出口对就业的影响是非加工出口的约1/3,是总出口影响的约1/2。

(3)出口减速将使2008年直接国内增加值少增200亿美元左右,在参考情景的预测中将影响2008年直接就业792.7万人。由于2009年进出口增速预计将进一步下滑,其对国内增加值和就业的影响将更为明显。国内增加值及就业对出口增速变动的敏感性分析表明,出口增速预测值的变动对国内增加值及就业的测算结果影响较大,特别是对就业量绝对数的影响。

在次贷危机影响下,我国未来两年出口将面临很大困难。为减小出口减速对经济的不利影响,11月份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重大举措,重点在加大基础设施和其他领域的投资,着眼于长期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两年政府主导的投资将对经济增长起到关键的作用。据世界银行《中国经济季报》预测,2009年中国GDP增长约为7.5%,其中一半以上的增长来自政府主导性支出。我国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应继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同时政策也应兼顾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的均衡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目标,加快结构调整,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金融改革等方面有所突破。

(编辑:田 红)

作者:郭菊娥 孟 磊 郭广涛

上一篇:基于防护措施的信息安全论文下一篇:新世纪乡土小说儒家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