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型大学市场营销教学论文

2022-04-22

[摘要]研究型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顶尖级大学,始终肩负着培养精英人才的使命。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就业向大众化就业转变。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型大学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如何定位,目前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就研究型大学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定位及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创业型大学市场营销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创业型大学市场营销教学论文 篇1:

美国创业型大学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摘 要: 20世纪后期,美国部分研究型大学将自身的发展嵌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开创了一种新的大学模式——创业型大学。本文通过分析梳理美国创业型大学的内涵和特征,并结合我国创业型大学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国建设创业型大学的若干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美国创业型大学 创业型组织 创业文化

20世纪后期,美国部分优秀的研究型大学开始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吸引社会资本创办科技企业,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将自身的发展嵌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从而开创了一种新的大学模式,即“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一、美国创业型大学的内涵与特征

(一)创业型大学的内涵。

亨利·埃兹科维茨将创业型大学定义为:“经常得到政府政策鼓励的大学及其组成人员对从知识中收获资金的日益增强的兴趣正在使学术机构在精神实质上更接近于公司,公司这种组织对知识的兴趣总是与经济应用紧密相连的。”[1]伯顿·克拉克将创业型大学描述为:“凭它自己的力量,积极地探索在如何干好它的事业中创新。它寻求在组织的特性上作出实质性的转变,以便为将来取得更有前途的态势。”[2]

综合考虑上述学者对创业型大学的定义并结合创业型大学的实践特征,笔者给出的创业型大学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拓展传统的教学与科研职能,承担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作为区域知识创新的主体,与工业界、政府构建创新三螺旋关系;以技术转移办公室、国家实验室、衍生企业等创业型组织为载体,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二)美国创业型大学的特征。

1.多元化的经费来源

与其类型学校主要依靠传统联邦或州政府拨款不同,美国的创业型大学经费来源十分广泛,因而获得了更大的资金使用权和发展自主权。一般来说,创业型大学经费来源主要包括:(1)其他政府拨款,如地区、城市和乡镇等政府公共部门;(2)私人支持,如工商业部门、慈善基金会、专业协会的资助;(3)大学的自主创收:校友和其他资助者的捐赠、研究合约、学生学费、短期课程、校园服务、校园设施的有偿使用、知识产权的专利税等[3]。如2004—2005年度斯坦福大学预算经费26亿美元,其中9.3亿美元来自于外部委托的研究项目经费,1.17亿美元来自于40个以上的行业会员计划,10亿美元来自捐赠。2007年伊利诺伊大学的资金来源中,州税收占18.6%,学生学费及其他费占15.9%,国家补助金及合同、联邦拨款占15.7%,辅助经营占13.4%,私人捐赠占3.9%。

2.独特的创业型组织

创业型组织,是指以创业者为核心形成的动态组织网络结构。美国创业型大学的创业型组织主要包括技术转移办公室、项目团队、衍生企业、科技园、孵化器等。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动态性。不仅表现为创业型组织结构能够借鉴市场机制的特点,与社会经济结构、产业需求紧密相连,在创业目的、产业形态上具有动态性,而且善于根据变化的环境作出“创业型”反应,采取战略变革,调配资源,实现动态平衡。(2)互动性。创业型大学在区域创新系统中,与政府、产业发生更为多元的互动。大学越来越关注国家战略利益,将自身的发展嵌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例如与地方政府共建研究院,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平台等。

3.浓厚的创业文化

美国创业型大学之所以能创造出硅谷、北卡罗来纳三角科技园这样的奇迹,除了具备雄厚的科研实力、优秀的创业人才等“硬实力”条件外,更离不开浓厚的创业文化这样的“软实力”。所谓创业文化,是指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精神。美国大学浓厚的创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支持教师、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相关制度。例如早在20世纪3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就提出了著名的“五分之一”制度,规定教授一周内有一天的时间可以用于咨询或者通过参与企业活动挣钱,而不会受到质疑。(2)以创业教育为手段,提升教师、学生的创业能力。例如伊利诺伊大学开展的“商学院型”和“工程学院型”创业教育增强了学生抗风险能力,并提高了学生创造财富的能力等。(3)以创业活动为载体,丰富创业文化。例如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通过举办生物技术合作论坛、开设由经验丰富的技术主管讲授的商业计划开发课程等活动,为创业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深层支持。

二、我国创业型大学的现状

对照埃兹科维茨给出的创业型大学五大基准条件来看,应该说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型大学,某些学校最多算具备了创业型大学的雏形。但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借鉴研究型大学的分类,将我国体现出创业趋势的大学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为代表性的“985”高校,它们培养出的学生的创业能力遥遥领先于其他大学,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清华大学创立的清华同方已于2008年上榜世界品牌500强,清华紫光亦是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由北京大学创立的北大方正已经拥有6家上市公司,北大青鸟我国最大的IT职业教育机构。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现有上海复旦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上市公司。上海交大的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7月成为国内保健品行中第一家上市公司。同济大学与杨浦区联手打造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从年产值10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150亿元,从不到200家零散的企业到目前已形成1600多家以设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及配套企业,成为大学服务区域经济转型的样本。

这类学校的共同特征是:基本都是研究型大学,具有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实力,特别是在推动源头创新的基础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又不局限于学术能力上的优势,在创业能力上同样表现得很突出,成为创新国家背景下的创新体系主力军。

第二类多为非重点院校,包括普通本科、某些大专院校等。这类学校学术科研能力较弱,但是学校的创业氛围浓厚,学生创业意愿高。例如笔者所在的江南大学依托科教园区创业的大学生企业累计已超60家,并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成活率超过70%,注册资金连续两年实现翻番,年产值突破两千万元,并涌现出了以马腾、邹晓燕为代表的“江苏省创业明星”示范群体。在有着浓郁重商文化氛围的浙江,义务工商学院全校8000多个学生中,有2400个学生经营网店或实体店。学校从2009年起开设“淘宝班”,培养的学生也不仅仅局限于开“淘宝店”,而是成长在各大电子商务领域,人均月收入达8000元,某淘宝班已有3位“90后”百万富翁。

这类学校的共同特征是:位于高等教育的边缘地带,多数不为政府和社会所重视,在激烈的大学竞争中生存压力日益严峻。创业方式主要依靠的是大学生创立的小型创业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或优势项目。但是学校能够立足自我,发挥特色优势,这种基于学校自身生存需要的创业驱动力往往更具有生命力。

三、我国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理性思考

(一)创业型大学必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并重。

创业型大学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将教学、科研与市场化相结合,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表面看来,似乎服务的职能更为重要,其实不然。人才培养是大学永恒的历史使命,创业型大学同样需要强调教学的基础地位,却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例如义乌工商学院倡导学生开网店后,推出了“钻级转换学分”的做法。规定淘宝店达到“3钻”,市场营销这门课程就算及格;“4钻”算良好;达到“5钻”就可免修。其次,创业型大学要想实现知识资本化,第一个必经阶段是从0到1,也就是说,这个东西原来没有,要通过科研投入把它研发出来,形成科研成果。由此可知,科学研究是实现创业的源,是夯实创业的基础。创业型大学需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中间保持一种创造性的张力,以期最大限度地实现科技和人才资源向社会财富或现实生产力的持续转化。

(二)创业型大学必须整合各方力量,协同创新创业。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在1%左右,排在全国首位的浙江省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仅为4%左右,而全世界学生的平均创业成功率是10%左右。差距是明显的,究其本质原因应该是我国大学的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即使是“985”高校与美国MIT、斯坦福等创业型大学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创业型大学的创业应该是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创新是创业的动力之源,创新能够为创业提供新的知识产品,只有创新,创业才能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同时,针对我国创新力量各成体系,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创新效率低下的现状,我们提出创业型大学不仅要重视创新,更要强调协同创新。创业型大学应该采取主动性策略,在大学、政府、产业组织之间搭建全新的创新创业平台,开展深度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以期构建一个立体式、网络化、长效性的创新体系。

(三)创业型大学必须建立专业化的“中介机构”,提升技术转移绩效。

所谓技术转移,就是把大学所创造的知识通过企业的形式转移到社会上,把知识转化为对社会有用的实际财富。该阶段就是我们俗称的“创业”,实质是研发的商业化。大学技术转移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技术许可模式,即通过技术合作、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二是衍生企业模式,即通过学校的教师或学生连同科技成果一并转移,创办自主的企业[4]。以MIT、斯坦福为代表的美国创业型大学多采用第一种模式,而我国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创业型大学更多采用的是第二种技术转移模式。基于第一种模式,美国大学建立了诸如校友基金会、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美国大学技术管理者协会(AUTM)等技术转移“中介机构”。这些机构往往具有严谨高效的组织设置和操作流程,合理的人员结构与明确的专业分工,在大学、产业和政府之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效推动了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而我国的大学虽然很多已经名义上建立了技术转移中心,但由于存在着行政色彩浓厚,缺乏专业化人员,运作模式单一等不足,只能说还处于“业余”阶段,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努力提升技术转移绩效。

参考文献:

[1]亨利·埃兹科维茨等编.夏道源等译.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228.

[2]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3]刘军仪.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新动向[J].全球教育展望,2008,37(12):44.

[4]王小平,高亮华.大学技术转移的衍生企业模式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8(增1):35.

作者:陆芳

创业型大学市场营销教学论文 篇2:

研究型大学学生就业工作定位分析

[摘要]研究型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顶尖级大学,始终肩负着培养精英人才的使命。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就业向大众化就业转变。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型大学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如何定位,目前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就研究型大学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定位及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讨。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 就业工作 就业市场 职业生涯辅导

研究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顶尖级大学,承担了培养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精英人才的任务。大学生就业是研究型大学办学的主要内容,也是研究型大学实现社会贡献的主要形式之一。如果研究型大学的大学生就业不能正确定位,势必影响我国研究型大学进一步发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研究型大学以培养学术大师、高级经理管理人才、战略科学家、科技管理专家和领袖人才等高级人才为己任,满足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同时,较之一般大学来说,在培养过程中,研究型大学实行现代精英教育理念,体现了宽广的知识面、创新性和国际化意识。研究型大学就业工作要不同于一般大学,也不同于原有的普通大学。但目前研究型大学的就业工作没有体现出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特点,在就业工作中存在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的核心是在大学生扩招过程中就业市场定位不够准确,市场意识有待加强,而且研究型大学的就业指导没有以未来的领军人物和领袖人物的事业发展为重心,没有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没有对全体大学生全面实施生涯发展辅导。为此,在中国大学生从精英就业向大众化就业转折的背景下,研究型大学要重新审视就业工作,对目前就业工作现状进行批判性反思,针对研究型大学就业工作的难点,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模式。这是摆在研究型大学面前的紧迫任务。

一、面向社会,适应不断细分的就业市场需求,科学定位研究型大学的就业市场

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生是研究生院的主要生源,比例高达35%以上的毕业生进入国内外研究生院攻读研究生,但就业仍是大多数研究型大学毕业生的主要毕业去向,而且许多人到研究生院求学的目的也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就业。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大学承担着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任务。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学术型人才和现代精英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分属综合、理工、师范等不同类型高校,它们在承担任务、培养目标、学科专业设置和学生构成比例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即使同一类型的研究型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教育理念、办学传统、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特色等诸多方面也不尽相同。因此,各研究型大学应当分工明确,根据学校的发展水平、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特色等细分其相应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科学确定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方向。研究型大学就业市场应不同于一般大学,同时要注意研究型大学之间的诸多差异性,科学定位,错位发展,在整个毕业生就业市场中找到其他大学不能替代的就业市场,即各自的核心就业市场。各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一个交集,但这个交集彼此都不能覆盖对方的核心部分,否则也就不存在就业服务面和人才培养的特色。唯有科学的办学定位和鲜明的培养特色才能体现各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生核心就业力。因此,在巩固目前的就业市场基础上,研究型大学应将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相关的行业和领域作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市场,引导毕业生服务国家经济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需要;而且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向就业国际化方向发展,到国际高端大学生就业市场寻找就业单位;还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相关的行业和领域是研究型大学当前和未来的主要就业市场,就业国际化、自主创业是研究型大学亟待发展的就业市场方向。在就业工作中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不能偏颇,实现社会和国家对研究型大学精英教育的社会期待。

二、充分保证国家急需,引导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相关的行业和领域就业

在现阶段,知名外企、国际专业服务机构和国际研究机构在专业人才流动上占有优势,研究型大学毕业生纷纷把它们作为自己就业的首选目标。但是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多年来重点建设的成果,国家投入了大量的教育经费、办学资源,其毕业生必须肩负中华民族复兴、参与国际竞争、在某些核心尖端技术领域的自主开发和创新的伟大使命。虽然目前实行了教育成本分担制度,但是研究型大学学生培养的教学资源,和一般大学相比,更多的是由国家投资,学费不到其中的25%。所以研究型大学毕业生要以大局为重,听从国家召唤,承担起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相关的行业和领域就业的责任和义务。研究型大学要重点保证这些行业和领域的急需,不要放任自流地让所有毕业生“到沿海去,到大城市去,到收入待遇高的单位去”,要用各种办法为条件艰苦的这些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人才。在原有行政指令、政治动员和灌输教育等就业调控方法失效的情况下,我们要采用公共政策引导、市场选择和生涯辅导的方法帮助研究型大学毕业生正确定位。

首先,实行面向条件艰苦的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相关的行业和领域的定向招生制度。根据这些行业和领域的实际和需要,研究型大学要适当采取优惠政策,规定一定比例名额招生计划,面向这些单位所在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主动为他们培养人才,从源头上保证其人才需求。

其次,改革奖学金制度,实行研究型大学毕业生的调控。对关系国家科学竞争力的基础研究学科采取保护措施,由国家设立相当高额的国家优秀奖学金,吸引有志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学生报考,解决他们学费和生活费之忧,从而保证这些学科后继有人。对于志愿毕业后到条件艰苦的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相关的行业和领域的毕业生,对他们实行政策激励,建立货币补偿机制,为他们提供高额就业奖学金,解决他们就业后的实际困难,以事业、感情和合理的薪酬体系等留人。学校要为他们工作合同期满后自由流动创造条件,为他们的生涯发展提供辅导。

第三,健全高校与国家重点单位沟通渠道,保证国家重点单位就业信息及时、顺畅地传递给学生。国家重点单位承担国家重要科技创新项目,有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但如果这些信息没有及时和对称传递到研究型大学毕业生那里,以致他们不甚了解,也就很难选择这些单位作为职业生涯的开始。同时,这些单位也不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工作期望。我们要与这些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形成研究型大学教师与这些单位高级专门人才的双向流动和兼职机制,在工作现场完成专业教育和教学实践环节,完善国家重点单位实习生制度。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宣传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相关的行业和领域,营造相关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投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中去。同时,学校主动与这些单位联系,优先举办它们的专场招聘会、宣讲会,及时发布需求信息,主动向它们推荐毕业生。

第四,加强研究型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毕业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是研究型大学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整个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就业不成问题,但他们的就业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思想和行动的偏差。为此,我们要切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加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主动到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关键行业就业。

三、积极开发国际高端大学生就业市场

国际高端大学生就业市场主要指世界500强企业、世界顶尖市场专业服务机构、国际研究机构、国际知名大学、主要国际组织等单位。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知名公司和机构的高层岗位人员配置将以全球为导向,注重选择最合适的人才担任最合适的职位,人员的国籍则渐渐淡化,人才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配置。近年来,发达国家对高级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增,纷纷实行人才引进计划,这为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到国外工作、到公司和机构总部工作提供了机遇。研究型大学不但要建立高等教育国际化观念,而且要充分利用一些学科在世界上的优势地位、办学特色和个性,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和交流,加快国际型人才培养,为毕业生到国际高端大学生就业市场创造条件。研究型大学要加强研究国际高端大学生就业市场。国际高端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根据我国重大产业走向国际化的经济发展战略鼓励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到我国企业的国外研发机构和管理机构工作,在国外中资企业就业发展;要充分利用大陆和香港、澳门签署的“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鼓励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到香港、澳门地区的高校、企业研发机构、行政管理部门和经贸管理机构工作,实现大陆、香港和澳门三地间专业人才有计划流动;还要充分利用在华投资的外企的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为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到它们的总部和在他国投资的分公司就业创造条件。我们要进一步消除政策障碍和限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简化出境审批手续,允许境外企业在国内高校直接招聘,为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境外就业提供便利。国家要允许毕业生将户口等行政关系委托保管在学校所在城市的大学生境外就业派遣公司,要为他们在完成合同规定的服务期后自由流动或回国就业创造宽松环境,学校要主动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单位和重新派遣。研究型大学要主动走出去,与境外著名大学的大学生就业机构合作,共享就业信息和客户资源,建立全球化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和联络管道。此外,研究型大学要加强境外市场的研究,提供相应的就业指导。对于寻求国际性发展机会的毕业生,他们需要知道如何在国际市场上找寻工作的正确资讯,掌握国际性工作联系的网络技巧,适应不同的国际性工作生活方式和形态。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在国际市场上开始拥有自己的大学生就业固定客户群,在此基础上还应及时、科学地预测市场走势,抓住市场机遇,用市场营销理念培育市场,用开放与合作的观念发展市场,用网络信息技术壮大市场,达到在国际高端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目标。

四、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鼓励和扶持研究型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研究型大学具有培养自主创业人才所需要的重要教育教学资源,学科门类齐全,学科实力雄厚,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些都有利于毕业生从中培养创业能力、完善创业知识结构。研究型大学应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创业人才;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创业教育的内容,聘用有创业经验的企业高管为兼职教授,指导大学生如何创业;开展一系列创业计划竞赛活动,不断提升创业素质;依托社会实践,建立一批创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通过这些措施,积极培养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赋予他们自主创业的品质和精神,为他们从求职者向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转化创造条件。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不同的阶段和层次,有创意地选择行业、有创意地谋职就业、有创意地自办企业都属于大学生创业。我们不要以开办公司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唯一目的,“自办企业”、“创造岗位”固然是大学生就业不错的选择,但对大多数毕业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即使要自办企业,也要先择业、就业、再开业,才能有把握创业成功。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为他们自主创业做好知识、能力准备。

五、研究型大学的就业指导要引导毕业生成为社会各界的引领人才

目前大多数研究型大学的就业指导,着眼于提高毕业生谋求所谓理想职业的能力,强调就业指导的实用性、速效性和技巧性,以致就业指导变成了应试指导。这偏离了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不利于毕业生未来事业的成功,无法使他们享受引领角色的顶峰体验,也发挥不了就业指导应有的教育功能。我们要在就业指导中贯穿素质教育思想和生涯教育思想,引导毕业生全面成才,努力使他们成为社会各界引领人才。根据国家战略目标和经济发展方向,我们首先应引导研究型大学的大学生确立成为社会各界的引领人才的个人职业理想。在这个职业理想下,大学生能理性对待专业的冷暖,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选择合乎自己的专业方向;在学习时利用学分制的“学习自由”优势,设计本人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充分发挥努力成才的自驱力,勤奋钻研业务知识,为将来成为社会各界的引领人才打下基础;在毕业时将个人理想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确立个人事业发展的起点,在祖国强盛中满足自我实现需要,体现其人生价值。此外,学校应开展一系列就业指导活动,积极参与营造高素质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和校园气氛,使全体大学生感受到“对个人命运的一种召唤”。

六、研究型大学的就业指导要倡导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生涯发展理念

目前,大多数研究型大学的就业指导仍然处于就业安置和职业指导阶段,片面强调高就业率和顺利就业,没有为大学生生涯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这不利于毕业生选择自己合适的职业目标及科学管理人生生涯,以致在职业生涯中不能抓住机遇逼近社会各界引领人才的人生目标,无法攀登上生涯发展的顶峰。为了培养出未来的领军人物和领袖人物,研究型大学的就业指导要以他们的事业发展为核心,倡导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生涯发展理念,对大学生实行生涯辅导,使它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构筑完整的高等教育知识能力体系。

首先,研究型大学要以生为本,实施系统的生涯辅导计划。在生涯辅导中,我们要注重大学生探究自我和工作世界、开发自我能力的培养,由大学生本人进行人生目标的生涯发展设计。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现生涯发展的基本前提。要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大学生评判并整合运用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作出科学的生涯决策,实施他们各自的生涯发展计划。

第二,研究型大学要对所有的大学生进行生涯教育。研究型大学既要对生涯犹豫者、生涯适应不良者,也要对生涯未决定者,还要对生涯决定者实施生涯辅导,为他们提供资讯、自主式活动、工作坊、生涯规划课程、团体和个别生涯咨询等不同生涯辅导方式,培育大学生的发展性就业素质,促进他们的职业成熟度,为他们未来成为领军人物和领袖人物奠定基础。

第三,在生涯辅导中研究型大学全体工作人员应全员参与、各司其职。在生涯辅导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全体教师的力量,不能仅仅依靠少数负责就业指导的专职教师。但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仍然是大学生生涯辅导、推进大学生生涯发展的主力。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要协调全校生涯辅导相关机构的职能,制定大学生生涯教育方案,并协调、统筹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要有全局观念,取得合作和支持,有效地推进生涯教育方案的实施,顺利开展大学生生涯教育活动;要联络校内外所有涉及大学生生涯发展的团体和个人,共同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与有利于大学生生涯发展的资源。

本栏责任编辑朱国栋

作者:沈延兵 费毓芳

创业型大学市场营销教学论文 篇3:

广西高等教育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本文以创业型人才培养为切入点,通过对国内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创业人才培养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广西高等教育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构建广西高等教育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业型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出(2015)36号文件,提出《全面深化高校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可见,在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这一背景下,国家已经认识到鼓励和支持大学校创业对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本文以创业型人才培养为切入点,通过对国内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创业人才培养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广西高等教育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构建广西高等教育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内外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

美国是最早开始实施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国家。Harkema和Schout提出要把创业型人才培养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要把创业课程和创新思维贯穿于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融入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里,培养更多的自主创业者,以推动国家持续发展。美国柏森商学院的帝蒙斯教授把战略、创业者、商业计划、需求分析、创业企业融资、企业成长等有关创业问题系统化、理论化,开启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化改革热潮,建立了系统的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美国的高校在培养创业型人才时要求所有教师均能够教授与创业教育有关的内容,都能将成本、利润、资金流动计划、收入、价格、税收、市场分析和计算机软件设计等开展创业活动所需的必要知识,融入课堂,教给学生,使学生具备创业的基本素质。美国把创业型人才培养渗透到了每一门教学科目中,通过创业教育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改被动式就业为主动式就业,非常注重创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能力教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还将创业教育作为一项必修课程,经常请专家到校演讲,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其他国家也鼓励开展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上世纪60年代,德国开始编撰创业培训教材和讲义,进行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广。日本则把创业型人才培养提升到了科技立国的战略高度,从小学、初中就开办早起会和职业科,旨在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活动,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澳大利亚构建了TAFE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迁移到能力和素质培养上,通过创业设计大赛、创业实践活动,开办小企业创业等形式,提高学生创业实践能力,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和评定,强调创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英国则非常看重创业型人才培养师资的创业实践经验,有实业管理经验的教师占到98%,创办过企业的教师则达到70%。

我国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开始的较晚,尽管如此,也还是积累了一些颇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吴晓依据分子细胞新陈代谢原理构建了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指出创业人才培养要通过创新教育、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和保障体系来实施,要根据人才需求变化,注意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变化。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郭娟把创业型人才定位在了两个层面: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具有企业家素质和企业家精神;同时指出了创业孵化对提升创业实战能力的有效作用。郭西平用Education和Experience(教育和经历)分别代指创业教育和实践经历,构建了E+E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意在强调提升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实战三项能力对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国内外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共同点:均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实战能力的创业型人才为目标;均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尽管培养方式各异,但均注重将实际的商业运营融入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二、广西高等教育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广西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试图探索适合自身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一些高校纷纷增设了相应的创业理论课程及创业实训课程,并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甚至是成立独立的大学生创业学院等,希望形成完整的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但是,尽管各高校做出了许多的努力,广西高等教育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广西高等教育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基础较差。目前,广西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就全国而言是比较低的。广西高等教育创业型人才培养也是近几年才刚刚兴起的,缺乏健全的配套制度、生态的长效机制和联合攻关的协作机制,创业教育面临着长期封闭在教育系统的困境。因此,广西高等教育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必须着眼于对过去的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招生就业策略等各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建设符合广西自身情况的高等教育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2.广西各高校的创业课程设置不统一。虽然各高校都设置了相关的创业培训课程,但是各高校的创业教育都还是在摸索中进行。教学大纲的编订、教案的编写、课时的安排及学分的设置、教材的选定等,各高校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因此,出现各高校在创业课程的设置上显得比较凌乱,教学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

3.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薄弱。创业教育的课程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它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及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然而,目前在广西高校中满足条件的教师人数偏少,无法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甚至有些高校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让没有专业知识及经验的教师来担任教学,这大大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因此,创业教育的教师引进和培养,成为广西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4.各高校在进行创业型人才培养时没有结合自身情况,突出特色。广西各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一样,教学资源也不一样。高校的办学应该是以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为目的。然而,目前广西各高校在进行创业型人才培养时,能够结合地方特色办学的高校不多。因此,应该通过学科专业和教学机构调整,进一步提高服务地方产业行业发展的集中度,彰显“地方性”的办学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

5.人才培养模式保守,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实训比重较低。在过去保守、传统的培养模式下,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教学,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教学效果差,创业成功率低。随着广西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各高校越来越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因此,适当的增加实习实训的教学比重,加强实验室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搭建创业实习实训平台,建设更多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些都是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广西高等教育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广西地处中国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制约了广西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结合广西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借鉴国内外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经验,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和构建符合广西高等教育特点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门复合性较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涉及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等有关学科。因此,在进行创业课程设置时,广西各高校应该深入研究各学科的特点和功能,结合各专业涉及的专业课和文化课融入相关的创业教育内容,并且针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调整课程设置,修订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各高校的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现地方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尤其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光靠理论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增加实习实训的比重。应该结合各学科的特点,适当的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和学分要求。同时,加强试验教学资源建设和各类实验室的建设。并且,重视创业教育的教师培养,鼓励和支持相关教师参加各类创业教育培训,以及聘请区内外专家进行创业讲座,开展交流探讨。

(二)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培养模式

重视创业教育课外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参与各种创业计划竞赛活动,举办创业设计大赛、创业实践活动等。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课内教育,而且也需要课外活动作为辅助。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时,要发挥学生社团的组织带动作用。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创业活动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各高校可以成立相应的大学生创业协会或创业团体,组织和开展各类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此外,还可以根据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成立大学生创业联盟、创业论坛等平台和载体。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但活动组织的成效和影响参差不齐。因此,要规划创业教育活动项目,加强对校园创业活动的指导和管理,培养一批有影响力、成效显著的创业教育活动,形成创业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

(三)大学生创业实践培养模式

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建设,搭建创业实习实训平台。广西高校可以结合自身资源,建设更多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创业实习基地等,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提升和锻炼创业能力的场所。同时,各高校也可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学院,为师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人才培养、技术支持、孵化加速、投资融资、市场营销、咨询顾问等系统支持服务。大学生创业学院立足教育为本原则,积极开展创业方面的学历教育。通过创业创新项目,指导参赛团队进行创业过程分析、创业机会与商业模式分析、创业计划撰写,创业团队组建、创业融资、创业企业战略管理、管理创业企业成长等,为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做出积极贡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广西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广西高校应该立足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从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和大学生创业实践等三方面入手,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这对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以及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Harkema SJM,Schout H.Incorporating student-centred learning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08

[2]高博.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2016(03):91-93

[3]高学鹏.基于项目教学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0(Z1):78-80

[4]叶波,黄敬华.“小型孵化器”下大学生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科技经济市场,2016(01):224-225

[5]安建强.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03):32-33

[6]荀海鹏.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5(03):.70-72

[7]邵晶晶,武会欣.河北省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才智,2014(02):17-19

[8]范康健.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1(02):21-22

[9]甄立.基于服务地方经济的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河北省廊坊市为例[J].八方论坛,2010(23):100

[10]吴晓,覃永晖.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关系[J].求索,2010

[11]郭娟,李平则.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2012

[12]郭西平,周寅飞.“E+E”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农业教育,2009

作者:龙腾飞 朱建峰

上一篇:次贷危机与金融风险分析论文下一篇:金融危机下宏观货币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