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成因分析论文

2022-04-18

[摘要]发端于2006年下半年的美国次级债危机冲击了华尔街投行,也冲击了对冲基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本文认为当前发生的美国金融危机与现行美元本位制下美国货币政策外部软约束有着内在的联动关系,即外部均衡软约束的美国扩张货币政策推动了美国金融危机。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金融危机成因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金融危机成因分析论文 篇1:

美国金融危机成因分析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同日,美国银行以440亿美元收购美林公司;随后,美国国际集团的信用等级被下调,标志着美国陷入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随后,美国金融危机迅速演变成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

危机成因的价值观分析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现有关于危机成因的“形形色色”的分析背后,本文认为,价值观的扭曲以及历史观和社会观的缺乏是造成此次金融危机的超越纯经济层面的根本原因,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价值观的扭曲

价值观是人类行为的深层次依据。美国人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圣经》中的一个寓言来反映,即“马太福音”中关于远行的国王和三个仆人的故事。在经济学上,这个故事常被称为“马太效应”,对它的一种解读是:“如果不把别人的钱掠夺到自己手里,自己手里的钱就被会被别人掠夺。人们需要拿别人的本,赚自己的钱,否则就会贫穷。”在这种理念下,利己、拜金、享乐以及挖空心思地掠夺就成了人们的一种潜在意识。

历史证明,美国社会一直将上述价值观作为行为准则。在上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隔岸观火”,同时向作战双方放贷,大发战争财;找准时机适时加入战争,获取了更大的政治收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无论战胜国和战败国,经济实力均严重受损,而美国则获得了长足发展,二战结束时,美国经济占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60%。

为保护既得利益,美国推动签署了《布雷顿森林协定》,试图从金融制度上保证上述价值观在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顺利实施。《布雷顿森林协定》的核心内容是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他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从而大大稳固了美元的国际结算货币地位。《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实质是美国控制下的国际金融体系,在控制了国际金融体系后,美国通过货币发行进而控制了整个世界经济,以下数据可以作为例证:1980~2007年,美国财政债务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1%上升至116%,换言之,美国财政债务约为16万亿美元,这可以认为美国政府已经在技术上破产,但由于美元特殊的地位(全球美元储备占比64%,美元交易占比83%),其他国家拥有大量的美元债权,使得全球各国不得不共同负担美国人的大量消费,同时分担美国人的债务。实际上,美元的升值与贬值均是美国在不同时点掠夺世界财富所采取的不同方法而已。

由此可见,美国以自己扭曲的价值观作为行为依据,控制了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货币及其发行权,从而造成了世界金融体系的不平等现状,同时也为自身的高度负债消费提供了可能,从而为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因。

历史观的缺失

历史可以“明鉴”,历史同时也是一种有选择的记忆。美国的发展历史较短,对纸币历史的认识和对重要历史事件的反思存在不足。

纸币发明于我国宋朝,被称为“交子”,但没有被普遍采用,直到清朝仍然以银元作为货币,这其中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宋朝发明“交子”是因为与辽、西夏等国战败后,赔偿了大量白银,贵金属缺乏,严重影响到货币流通。但商人随即滥印纸币,导致纸币不能汇兑,朝廷随后自行印制纸币,仍迫于赔款压力而大量印制,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條件下,造成经济崩溃。元朝统治者没有吸取教训,仍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同样无节制发行,很快政权更迭。以后的明朝与清朝都看到了纸币发行的带来的“灾难”,因而禁用纸币。由此可见,使用纸币必须要遵守货币发行的规律,即发行量应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相当。但是,美国以其“肤浅”的历史认识,凭借其经济霸主地位,滥发美元,使得美元不再是单纯交易的工具,而成为一种产生财富的商品,这在一定程度上重复了宋朝、元朝的经济悲剧。不同的是,在经济高度开放的条件下,全世界均为美国发行纸币提供财富支撑,进而受到波及,造成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

对重要的历史事件,美国同样缺乏深刻反思。房地产行业在20世纪得到了重要增长,但房地产泡沫也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打击,如比较著名的三次房地产泡沫:上世纪20年代,美国房地产泡沫催生国内经济危机,进而导致了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引发企业纷纷倒闭,产生了高达6000亿美元的坏账,直接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使日本经济陷入长达15年的萧条和低迷;在东南亚和香港的房地产泡沫中,香港共计损失了约八万亿港元。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同样是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仅仅是历史的简单巧合?本文认为,世界发展的历史就是大国不断更迭的历史,没有正确的历史观和深刻的历史反思能力是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深层次原因。

社会观的缺失

从社会观的角度来看,此次金融危机是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单一社会观造成的。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大阵营各自宣传自身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均把改善民生和提高社会福利作为施政方向,但两者有所不同:美国为证明其社会制度的优越性,用未来的财富、用全世界其他国的财富来实现自己的施政目标,推行“居者有其屋”的政策。为此,美国成立了“两房”,专门用于投资住房,而“两房”又把资产进行了证券化操作。苏联解体后,美国“拯救世界”的单一社会观念占据了明显优势,美国利用美元优势让全世界为其选择的社会制度买单。同时,由于过度美化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美国社会成为了过度消费和借贷消费的社会,进而为此次危机爆发埋下祸因。

本质上,经济问题不是简单的利润问题,也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利益关系。换言之,社会具有多样性,如果为了建立单一的社会制度而运用“巧取豪夺”他国权利的方法,肯定会引发严重的问题。

综上,此次金融危机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危机,而是美国价值观、历史观和社会观的“危机”,以及在这种“三观”下产生的借贷消费经济模式的危机,也是对美国的信任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

危机是“斗争”的结果,平息危机需要进一步的“斗争”。危机爆发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世界经济出现衰退。虽然危机的根源在美国,美国必须反思其“三观”。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世界经济力量彼此消长的过程中,怎样从危机中吸取教训,使全球性危机转化成我国发展的契机,值得认真研究。

正确看待国际“盛誉”,切实维护国家利益

危机爆发后,国际上“充斥”高调赞扬我国的声音,法国、英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对中国态度友好,赞美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应正确看待这些赞美。以前述价值观为基础的美英等国,一致主张本国利益至高无上,却在陷入危机时“盛赞”中国,其目的只有一个——希望中国分担其损失。我国虽然已经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但仍属于发展中国家,GDP仅占全球的6%。因而,在危机中,切实维护国家利益才是唯一的选择。

推动建立主要储备货币汇率的稳定机制和货币发行限制机制,防止货币滥发

如前所述,美国式价值观顺利推行的一个重要的制度性条件是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和货币发行制度。虽然从目前来看,尚没有某种货币能取代美元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因此继续支持美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是我国的现实需要和战略选择。但是,为维护国家利益,必须改革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呼吁规范美元结算和美元发行,防止危机的再次出现。

结合我国流动性管理实际,审慎运用金融杠杆

当前,我国存在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但尚不存在全面的流动性过剩,过剩的流动性主要集中在中央财政、大型国企、以土地财政为主的地方财政和部分先富阶层,而占企业总数80%左右的中小企业则存在流动性的严重不足。由于大型央企能得到商业银行的优先支持,其流动性一直过剩,而中小企业普遍“游离”于信贷系统之外,从而导致货币政策效果的不够明显。因此,我国应审慎运用金融杠杆,防止造成流动性结构的更加失衡,引发虚拟经济结构性膨胀甚至全面膨胀,进而造成资产泡沫和产生危机的潜在风险。

反思高投资增长方式,审视房地产投资及消费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投资始终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原因包括:人均消费水平低,内需不足,需要投资拉动;审慎消费观念下的高储蓄率为高投资率提供了物质基础;保持经济增长成为高投资率的政治基础。在长期中,高投资率造成了经济结构的失衡,严重削弱了应对外部经济冲击的能力。当然,从短期来看,加大投资已经成为尽快走出经济危机的主要措施。然而这种“加大投资——结构失衡——为应对危机继续加大投资”的恶性循环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顽疾”,必须深刻反思长期以来依靠高投资率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

房地产投资是目前投资中的重要部分。理论上,以满足消费为主的、存在适当泡沫的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效应,但我国目前的房地产投资以股票市场和土地财政为主,房地产投资成为各级政府增加GDP的重要手段。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由于成为相关利益环节参与主体而失去了独立性,导致对房地产市场的控制力被削弱,造成经济泡沫甚至过度膨胀。因此,必须调整我国的房地产投资和消费政策,引导对房地产投资的理性回归。

(作者单位: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财务部)

作者:王益华

金融危机成因分析论文 篇2:

基于货币政策外部软约束的美国金融危机成因机制分析

[摘 要]发端于2006年下半年的美国次级债危机冲击了华尔街投行,也冲击了对冲基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本文认为当前发生的美国金融危机与现行美元本位制下美国货币政策外部软约束有着内在的联动关系,即外部均衡软约束的美国扩张货币政策推动了美国金融危机。

[关键词] 美元本位制 货币政策外部软约束 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或者是次债危机。它是指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并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此次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最严重的一场金融危机,来势凶猛,波及面广,影响度深,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失。深入分析研究本次金融危机发生的成因机制,能从中得到启示,确保我国金融管理长效规范发展,对我们国家和货币政策而言,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元本位制下,美国货币政策外部软约束

按照国民经济总需求与总供给恒等式,可得下等式:

(1)S-I=X-M=CA

其中X-M即CA表示经常项目逆差,CA>0 表示存在经常项目顺差,CA<0表示存在经常项目逆差。

如果一国政府实行扩张信贷和低利率政策必将会在储蓄、消费、投资三个方面进行调整,进而最终影响经常项目。

首先,如果本国利率降低,消费会因为消费成本下降而增加,储蓄减少。同时,本国利率降低,使得投资成本减少,投资增加。综合分析的结果就是,本国消费(C)增加,储蓄(S)减少,投资(I)增加,即是;

(2)CA↓=(Y-C↑)-I↑

根据公式(2),变化的结果必然是,随着本国利率的降低,处于逆差的经常项目更加恶化。

按照上述分析,一般情况下,一国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对外部均衡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一个经常项目逆差很严重的国家而言。所以,外部均衡的实现会对一个国家的对内政策产生外部约束。但是,在美元本位制下,这一外部均衡约束显得非常脆弱。

第一,美元本位制下,美元环流使得这一外部不均衡影响降低

美元本位制下,美元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主要媒介,主要的国际计价货币、外汇市场交易对象和国际储备货币。因为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流动性和接受性强的优势地位,大多数国家也大多乐于拥有美元,美元成为最重要的外汇储备货币。因为美元成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美国对外贸易赤字产生的美元外流,通过外围国购买美元资产回到美国,形成美元回流格局。

美元回流的结果,使得国际上存在一种经济失衡下的对美持续融资机制。相对于一般国家而言的资本大量外逃,事实上在美国则不会发生。而且,因为各国持有的美元资产大多集中于债券等品种上,而美国持有这些美元可以在全球投资于收益更高的金融市场(如国外资本市场),使得这种环流对美国更为有利。

第二,美元本位制下,美国的国际货币发行权,使得这种债务压力大为减小。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外输出通货膨胀,转移危机。

在1985年3月至1986年3月的年间美元贬值就减少了美国约三分之一的债务。当美国账户经常出现逆差时,可以通过印刷美钞来弥补赤字,维持国民经济的平衡,将通货膨胀转嫁给其他国家。在出现金融危机时,美国可以直接增加货币发行量,从而避免信贷紧缩和信心崩溃带来的经济危机,并把部分损失通过货币政策的变化转嫁给世界各国。

第三,美元本位制下,新“特里芬难题”使得美国长期对外逆差存在合理性

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是最重要的国际支付和结算货币。同时,美国是全球最重要的消费和进口大国。为了持有更多的美元外汇和发展本国经济,许多发展中国家通过对美国贸易顺差持有大量美元外汇。而美国的对外逆差,从根源上来源于美国的高消费和低储蓄。而在其中,美国货币政策和利率调整对经常账户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美国扩张货币政策在刺激美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刺激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的作用。这样,美国货币扩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综合上述分析,在美元本位制下,美国的货币政策缺乏外部约束机制。相反,现行的美元本位制激了美国采取更进一步的扩张货币政策。美国摆脱了国际约束,使其在利用利率、货币供应量等金融变量进行调控时,只关注国内经济目标,而不顾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利用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优势地位,采取不负责任的单独行动或胁迫其它国家配合其行动。

二、外部软约束下扩张货币政策推动高房价风险

美国经济在1995年至2001年间出现了互联网泡沫,该泡沫的崩溃直接导致全球经济在2001年至2003年间陷入中等程度的衰退。为了刺激美国经济发展,美联储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美联储联金利率从2000年5月16日的6.5%降低到2003年6月25日的1.00%

美联储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注入流动性必将对美国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产生影响。其影响途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利息率的持续降低,使购房成本大幅降低。购房成本的降低,刺激许多有实际消费能力和无消费能力的人都踊跃购房,形成全社会购房热潮,进而导致房价不断上升。房价的上升在全社会形成房价持续上升的一种预期,预期的存在又更进一步导致房价上升的自我增强。

第二,因为利息率的降低,住房者购房成本下降。购房成本下降,购房者的贷款违约率相应下降。再加上社会房屋价格预期的持续存在,房地产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条件也因此变得更加宽松。申请次级贷款的购房者一般而言属于低收入阶层,他们往往不能承受较高的首付,在贷款初期也难以承受较高的本息支付。针对这一点,房地产金融机构开发了形形色色的新兴抵押贷款产品,其中最为常见的包括无本金贷款(InterestOnlyLoan)、2/25可调整利率贷款(AdjustableRateMortgage,ARM)、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optionARM)等。审核条件下降,信贷环境相对宽松,使原本不能够购买住房的许多次级信用借款者获得住房贷款。在这一机制驱动下,社会购房热情进一步上涨,房价不断上升。同时,房价的不断高攀也累积了高风险。

第三,美联储为了降低联邦基金利率,采取的公开市场业务,使得货币供给量不断增加。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加。为了使货币资金获得更丰厚的的收益,许多货币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以赚取房屋低买高卖的差价。在房屋供给一定的条件下,投机炒房资金的大量进入势必导致房价的不断非理性上升。同时,房价上升也积聚了高风险。

根据反映美国10个主要城市房价变动的S&PCaseShiller指数走势图所示,美国的房价指数2000年1月的100上升到226,上涨了约126%。扩张货币政策在导致美国房价持续上升的同时,本身对房价也累积了风险。当房价上涨到一定程度,因为货币政策的稍许变动都会房价形成致命打击。事实上,美国这次金融危机,也正是在房价不断攀高的过程中,紧缩性货币政策(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基准利率从1%上调至5.25%。)造成社会需求下降,房屋投资成本增加,购房者还款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美国房价持续下降。据统计,2006年6月至今的房地产价格下降跌幅为15%左右。

三、房价危机引发次贷危机继而扩展至金融危机

美国的房地产有非常发达的证券化市场,不仅优质抵押住房贷款被证券化,而且大量在经济泡沫鼓舞下,刺激抵押贷款住房也被大量证券化。住房贷款金融机构,通过证券化收回贷款。

住房价格不断下降和房屋贷款者还本付息的成本加大的双重打击,使得次级抵押住房贷款违约率不断上升。违约率上升,基于次级抵押贷款未来现金流为支撑的美国次级债产品(如担保债权凭证(CDO),信用违约掉期(CDS)等)丧失了赖以存在的基础。次级债违约率的上升直接导致以次级债为支持发行的债权的信用风险增加,信用评级机构随即调低了这类债权的信用评级。进而,次级债市场价格大幅缩水。

现代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信心危机。次级债违约率的上升直接导致以次级债为支持发行的债权的信用风险增加,信用评级机构随即调低了这类债权的信用评级。进而,次级债市场价格大幅缩水。现代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信心危机。次级债市场违约率的上升,导致投资者对以Alt-A贷款甚至优质贷款为基础发行的MBS的价值也产生了怀疑,这种情绪很快蔓延到整个固定收益证券市场乃至整个资本市场。

随着次级债以及由其引起的华尔街金融资产价格不断下降,各大投资公司和机构投资者资产大幅缩水。资产大幅缩水,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大幅下降。为了满足流动性需求,各大投资银行、机构投资者必然抛售次级债即期其它优质资产,投资信心受挫。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许多都实行以在险价值(valueatrisk,即var)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该管理方法认为银行的自有资本必须等j几其总资产中的风险资产。如果用E表示白有资本,V表示单.位资产中的风险资产,A为总资J伙,即要求:

E= VA(3)

公式(3)表明,次贷危机后引起金融资产风险系数增加(即V变大)的情况下,为了满足等式的平衡,在自由资本一定的情况下,必须降低风险资产的比重,卖掉风险资产。

但是,金融机构疯狂卖掉风险资产,会使得所卖的和未卖的风险资产价格更进一步下降。进而,市场出售资产抛售狂潮,‘金融市场稳定和信心遭受更大的打击。

实施以在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的商业银行为了达到要求,也不得不降低风险资产(包括贷款)在总资产中的比重,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惜贷”行为。

同时,为满足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的自有资本充足率规定,因次贷危机造成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亏损,在不引入新增股权投资的前提下,商业银行不得不降低风险资产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即降低资本充足率的分母),这也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惜贷”行为。

投资者的信心受挫加上银行惜贷以及贷款条件的日趋严格化,必然使得金融市场流动性大幅下降。随着这种趋势的不断加剧,社会主体拥有货币的本能也会更强,市场存在进入“流动性陷进”的危险境地,次贷危机从资本市场扩展至信贷市场,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参考文献:

[1]张明.透视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国际经济评论.2008,(5).

[2]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国际经济评论.2008,(7-8).

[3]李海燕.国际汇率安排中的美元霸权.国际金融研究.2003,(3).

[4]NourielRoubini.“WorsethanLTCM:NotJustaLiquidityCrisis:RatheraCreditCrisisandCruneh”,2007.8

[5]J.Stephen Ferris. Electoral politics and monetary policy: does the Bank of Canada contribute to a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Public Choice.2008,6.

作者:张 纯

金融危机成因分析论文 篇3:

金融危机成因及应对的辩证分析

摘 要:对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应对进行辩证分析。研究表明:金融危机具有个别与一般、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和量变与质变的辩证性,并依据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提出应对策略,即明确内外矛盾,理解金融危机发展规律;抓住外部矛盾,解决矛盾的量变形式,延缓危机的爆发;抓住内部矛盾,解决矛盾的质变形式,根除危机的爆发。

关键词:金融危机;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规律

金融危机是指一国(地区)金融市场或金融系统的动荡超出金融监管部门的控制能力,造成金融制度混乱,导致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或超周期的恶化[1]。本文力求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对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应对进行分析,从而供理论界和实践界参考。

一、金融危机成因的辩证分析

辩证法作為科学的发展观,是对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逻辑把握。而这种联系与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实现的,对于这些基本环节的逻辑反映即是辩证法学说的基本范畴[2]。利用这些基本范畴分析金融危机的成因有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认识金融危机发展的根本逻辑,可以帮助我们从金融危机的各个不同侧面分析它们的矛盾。

1. 金融危机的个别与一般

尽管每次金融危机都给经济社会带来了沉重打击,但是历次的金融危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与普遍的共性。1929-1933年大萧条,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主要原因在于国家之间投资储蓄的不平衡以及国内投资消费的不平衡。而2007-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其原因主要有宏观政策不当、金融监管不力和金融全球化等。一次次沉痛的教训,使人们一步步深入地认识到金融危机的规律性。从根源来看,历次金融危机都具有普遍的共性,都是因为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它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始终。

2. 金融危机的原因与结果

因果关系是极其抽象的概括,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复杂的[3]。从不同角度,金融危机有不同的原因,有直接诱因和根本原因,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有偶然原因和必然原因等。同样,金融危机的结果也有很多种。由此,我们在探索金融危机的原因或结果时,必须探索各式各样的原因或结果,要努力捕捉内在的根本的原因,大力追求主要的必要的结果,防止、避免不利的结果。以2007-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为例,其产生的直接诱因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其产生的内部原因是美国超前的消费习惯、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等,而其外部原因是过度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金融监管。

3. 金融危机的现象与本质

金融危机包含现象和本质两方面。在现象中,还有真象和假象的区别。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而假象则是一种虚假的现象,它也是本质的表现,但却是本质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反面表现[3]。同时假象又不同于错觉,错觉是由于人的感觉上的错误造成的,属于主观的范畴,而假象则是由客观存在的种种条件造成的,它是现象的一种,属于客观范畴[3]。关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原因,有人认为是美国居民的超前消费、无节制的负债、无管制的市场、无限制的衍生金融工具、无限制的投机;也有人认为,房地产泡沫是金融危机的源头祸水;金融衍生品过多地掩盖了巨大风险,金融监管机制滞后造成金融创新泛滥。但是这些解释都停留在现象层面、非本质层面上。其实,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化制度。

4. 金融危机的量变与质变

尽管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固有的顽疾,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每时每刻都陷于危机之中,而是周期性的每隔若干年爆发一次。这就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矛盾的量变和质变的交互作用所致。量的变化在度的范围内进行,是一种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状态;但同时又是一种向度的边缘或关节点不断推移的趋势,一旦达到并突破度的关节点时,量变就引起质变[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在一定范围内是,资本主义经济是比较稳定,比较健康,不会出现金融危机,但是一旦随着矛盾的积累和深化,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点时,矛盾就会爆发,经济出现剧烈波动,从而出现金融危机。

二、金融危机应对的辩证分析

从哲学角度,金融危机的产生与发展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的具体化。依据这一规律可以指导我们有效地去应对金融危机。

1. 明确内外矛盾,理解金融危机发展规律

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既同一又斗争,使双方力量处在此消彼长的不断变化中;一旦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变化,便引起双方地位的相互转化,于是新矛盾取代旧矛盾,新事物取代旧事物[4]。要理解金融危机的发展,首先要理解金融危机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内部矛盾是金融危发展的内因,外部矛盾是金融危机发展的外因。金融危机的内因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而外因则会随着时代的特点有所不同,在当代条件下,通过各种金融衍生品的大量扩张,资本变异为虚拟资本,通过极度膨胀支配社会资本的权力而使资本扩张能力大大增强,同时也使矛盾加剧和激化[5]。这一矛盾加剧是整个资本逻辑的必然结果。

2. 抓住外部矛盾,解决矛盾的量变形式,延缓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不是完全消极的,内部矛盾具有同一性特点,它把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联结起来,使它们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只有当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达到某一限度时,才会引起矛盾统一体的分界[3]。由于外部矛盾是变化的条件,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外部矛盾的发展和激化,来尽量延长矛盾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达到延缓金融危机爆发的目的。2007-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为爆发的直接诱因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其爆发的外部条件是金融监管不力、金融自由化过度,以及异化的消费模式等。2007年次贷危机之所以酿成整个资本的危机,是因为次贷债券化后将风险通过美国金融创新工具放大,散播到了整个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领域。因此政府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并限制金融资本的贪婪行为[6]。

3. 抓住内部矛盾,解决矛盾的质变形式,根除危机的爆发

首先,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的破坏。其次,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再次,经济危机进一步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危机的爆发不仅使失业人数剧增,而且也使在业工人生活状况恶化。最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剧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从而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7]。只有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才能从根本上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7]。

参考文献;

[1] 刘园,王达学.金融危机的防范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 肖前,黄楠森,陈晏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3]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陶德麟,汪信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张菊,女,经济学本科,南开大学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研究生班结业,曾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现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工作,任高级经济师。具有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国际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和企业法律顾问资质证书。

作者:张菊

上一篇:金融支持低碳经济论文下一篇:企业联盟低碳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