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成因分析论文

2022-04-20

【摘要】信贷风险控制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课题。金融危机冲击导致经营环境恶化,特别是随着国家新一轮紧缩型货币政策的出台,银行不断信贷萎缩,信贷风险急剧增加。商业银行必须树立信贷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切实提高信贷风险的管理和防控能力。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次贷危机成因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次贷危机成因分析论文 篇1:

用经济学供求原理分析次贷危机的成因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sub prime lending crisis),也称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

一、次贷危机形成的阶段

从次贷危机形成的过程来看,根本上讲是由于违背了经济学的供求规律。次贷危机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5月之前,美国利率较低,投资活跃,房地产市场繁荣,房价高企。大批的投资者对房地产有着很高的投资欲望,从房产供需上看,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造成了房价上涨(如图1所示)。

图1中,在需求D下,满足需求的供给为S’,供求平衡的价格为P’,然而由于供给不足,实际供给S远远小于S’,从而使市场价格P>P’。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增加供给是缓解市场压力的根本途径。

第二阶段:然而在美国市场上,并没有这样的举措。相反的,由于房地产市场繁荣,房价飞涨,贷款金融机构看到了房价上涨的巨大利益。于是,金融机构以房产抵押贷款的方式,向信用状况不佳,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负债较重的个人提供住房按揭贷款,收取更高的利率。在房价上涨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不必担心贷款者不能还款,因为将抵押的住房变现,金融机构不会有任何损失。这样的金融产品的推出,毫无疑问进一步刺激了市场需求,从而使房价进一步上涨(如图2所示)。

图2中,在原本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次贷的推出,进一步使需求扩大,需求曲线右移至D’,市场价格随之上升到P’’。为分散市场风险,贷款机构将贷款的打包,推出了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债务抵押债券)等金融产品,卖给了大批对冲基金,而对冲基金又将CDO抵押给贷款机构,用贷款资金继续购买CDO,继而投行、基金等金融机构又设计出许多以次贷为基础资产的金融工具,此时,债务性质的资金已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了。

第三阶段:2006年6月开始,美国利率上调,造成了房地产市场降温,房价开始下跌。由于次贷利率采用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相结合的方式,固定利率的优惠利率时限到期后,利率便随着市场利率的提高而提高了,大批的次贷贷款者无法偿还贷款,形成了大规模的贷款违约损失。贷款机构收回大量的抵押房产,为回收贷款,大量的房地产进入市场。对于冷淡的房地产市场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因为房地产市场的供给被扩大了,房价自然会进一步下跌(如图3所示)。

图3中,抵押房产进入市场,使供给扩大至S’’’,从而使已经下降的P1进一步降至P2,次贷贷款出现了更大规模的损失。

由于之前,市场上有大量以次贷为基础资产的金融产品,次贷的损失很快便传递到市场上其他的大量债务资金上,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的次贷危机的爆发。次贷危机的爆发,给美国的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随后欧洲、韩日等国的银行也大规模的投资了次贷,这样次贷便成了全球性的危机。

二、启示

从次贷危机的形成来看,由于贷款机构轻视了次贷的风险,将资金贷给了风险较大的次级贷款者,而一系列衍生金融产品的推出又进一步将风险扩大了,当风险显现的时候,损失也被成倍扩大了。但从以上的供求分析来看,次贷危机的爆发根本原因是,贷款机构没有很好地分析市场的真实状况,在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时,次贷的推出使供不应求的状况加剧了,而市场降温时,抵押房产的处置又使本来冷清的市场更加雪上加霜了。

供求规律是经济运行的最基本规律,任何违背供求规律运行的行为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次贷危机的爆发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危机的爆发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启示:那就是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纳入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的监测对象。因为一旦资产价格通过财富效应或者其他渠道最终影响到总需求或总供给,就会对通货膨胀率等市场指标形成影响。即使是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也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的涨落作为制订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

作者:付海静 潘焕学

次贷危机成因分析论文 篇2:

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及其控制

【摘要】信贷风险控制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课题。金融危机冲击导致经营环境恶化,特别是随着国家新一轮紧缩型货币政策的出台,银行不断信贷萎缩,信贷风险急剧增加。商业银行必须树立信贷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切实提高信贷风险的管理和防控能力。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机制

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引起了人们对信贷风险的高度关注。从表面看,这是由美国次贷危机起的,而实际上这场金融危机产生是由于过度追求刺激经济发胀,导致信贷风险愈演愈烈,最终彻底爆发的结局。银行、金融机构乃至个人都低估的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诸多商业银行,他们在疯狂投资实现了业务规模和利润快速增长的同时,其风险也被成倍放大。因此,在这场危机之后,是使得商业银行和经融机构对信贷风险有了深刻的认识。商业银行作为高负债性的特殊企业,必须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意识,提高信贷风险管理能力,在加大贷款业务规模追求收益性的同时,高度关注安全性。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成因分析

产生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原因复杂多样,按照来源分析,信贷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借款人(企业)造成的信贷风险。借款人包括个人和企业。从借款者个人看:一是借款人收入的不确定性。某些借款人可能由于工作性质等问题,导致其收入不稳定,当成功贷款后,如果面临收人大幅度下降或者暂时事业等原因,没有办法按期偿还贷款或者拖延还款。二是借款人多头贷款。由于现在许多商业银行的管理方式并不完善,银行之间或银行内部并没有进行足够的协调和沟通,导致某些借款人乘机在一个银行的多个部门进行贷款,致使银行信贷风险增加。三是借款人诈骗贷款。个别借款人通过编造虚假的信息和资金、项目合同等证明依据,以这种非法手段骗贷,假使银行在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同意其申请贷款,定会造成银行重大损失。从借款企业看,大部分的问题贷款缘于一些企业因经营原因导致的社会信用缺失,从而产生道德风险。有的企业在注册资金上造假,在会计报表数据上造假,骗取银行贷款,并以各种形式拖欠、逃避银行贷款的现象屡见不鲜。

2.银行自身管理漏洞引发的信贷风险。银行自身管理漏洞如:(1)基础工作薄弱。信贷档案信息不够规范,存在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缺漏,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乃至生存构成威胁;信用贷款“三查”工作做得不深不细,贷前调查流于形式,贷中审查报送不严,贷后跟踪检查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的情况进跟踪调查。(2)监督体系存在漏洞,管理机制不完善。信贷人员的责、权、利不统一,激励约束机制没有充分制度化。一些银行下属支行的行长的审批权力过大,必然会增加信贷风险,甚至带来较大损失。银行内部管理缺乏系统性,缺少信息沟通的合作,容易被“钻空子”。有的商业银行存在违规账外经营,让信贷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3)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盲目无序的竞争。处理利益考虑,各商业银行之间彼此进行了盲目无序的竞争,导致有的商业银行放弃原则违规操作,为企业多头开户,致使企业逃避了信贷资金的监督。

3.政府金融体系以及调控政策存在缺陷。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一直受到来自政府的干预,在中央和地方的政策博弈过程中,政府的指令性贷款和政策的制约非常频繁,这种干预也容易产生负面作用,会造成信贷资金资本化、财政化,是形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原因。如政府要求对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技术开发和创新提供贷款资金支持,且利率较低;为老边穷等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扶贫解困贷款;为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提供优惠贷款等。这些政策性贷款受政府命令的影响,一般在项目评估和审批上把关不严,缺乏足够的经济约束力,借款人对贷款的管理和使用上都缺乏足够的严肃性,无形中使银行的信贷活动充满风险。地方政府的本位主义影响了银行信贷资金的流向,导致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增加。

二、紧缩型宏观调控政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分析

2011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同时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稳健的政策,加强地方政府性的债务管理,有效遏制通货膨胀,坚决防止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盲目铺摊子、上项目。中央随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收紧流动性货币、控制信贷规模等举措,作为新一轮宏观调控的“组合拳”。而事实上,2011年让我们国家面对的必然是保增长和控通胀的两难选择,因为历史经验证明,任何一次紧缩信贷,虽然能使通货膨胀的短时期内得到控制,但必然会随之出现经济急剧收缩的现象,大量的中小企业会在这一轮的宏观调控中受到影响甚至倒闭,导致银行坏账的急剧增加。因此,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贷风险。

1.新投资政策变化的风险分析。从2010年至今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有关数据来看,截止2010年10月底,全国在建施工项目41.5万个,计划总投资47.6亿元,这些资金必须通过银行信贷解决。而目前,国家既要考虑控制通胀的需要,又要完成4万亿投资计划的结尾项目和“十二五”规划的前期项目建设,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指令性的贷款必然会大大激增,导致建设资金需求与银行信贷规模逐渐缺口的增加,进而既可能会促使地方政府反逼中央银行增加货币投放和信贷规模、引起社会物价上涨,也有可能出现中央坚决紧控信贷规模而导致建设项目资金链断裂,从而导致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出现,因此,在我国投资政策出现不确定变化的当下,商业银行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审慎做好项目把关工作,严格控制贷款规模。

2.新财政政策下的风险分析。在2009年至2010年全国大规模的政府融资平台中,很多地方的项目都是由地方政府部门提供的“担保”,有的只有口头承诺或会议纪要。该类贷款可能会使银行面临两大风险:一是财政担保无效的法律风险,根据我国《担保法》和有关文件规定,各级地方政府或部门不得为各类融资平台提供担保,不仅担保无效,而且属于严重违规行为。二是财政预算资金不落实的风险。目前地方财政主要依靠土地出让金来支撑,而宏观调控之下的地方财政本就十分捉襟见肘,在若干年后的还贷高峰期到来时,地方政府根本无力偿还。

3.紧缩型货币政策下的风险分析。2011年以来,中央为了稳定物价,综合运用了多种货币政策,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近期使用的货币政策主要有:提高存贷款利率,提高在贷款率和再贴现利率,提高银行准备金率,提高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等,这些措施的出台,旨在降低社会货币供应,减少流动性,遏制通货膨胀。但同样也给银行带来了风险:一是流动性风险,特别是要防止资金在头调度上出现衔接问题;二是收益风险,存款、再贷款、再贴现等利率提高,会影响银行的收益;三是信用风险,信贷规模的缩减和利率的提高,会导致整个社会的资金供应紧张和成本的提高,特别是一些在建大项目后续资金跟不上,会出现大量的半拉子和烂尾楼工程,以及企业破产倒闭带来的其他不良贷款增加。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主要措施

信贷风险管理的目的不仅是保护资金的安全,更是要提升构成银行经营模式的有形和无形资产的组合水平。加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应该坚持稳健的基本原则,构建规范、高效、稳定的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

1.加强信贷信息系统建设和制度管理。首先要加强信贷客户的信息系统建设。个人及企业的信用信息是评价其信贷风险的基本依据,要根據客户的信用历史资料和实况,利用一定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运用计算机技术及数据分析方法建立客户信息系统及信贷风险监控信息系统。如设立个人信用评估体系、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客户信用等级等,银行可以随时统计和查询客户的信用等级和征信状况,可以根据客户的信用分数,分析客户按时还款的可能性和风险系数,从而决定是否予以授信以及授信的额度和利率,提高信贷风险管理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加强信贷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办理信贷业务。一是切实做好贷前调查,深人经营现场了解客户生产经营、财务、信用纳税及担保情况;二是严格按规定程序申报、审批、发放;三是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的跟踪监测,严格管理授信项下贷款支用,保证信贷资金用途与授信方案一致;四是密切关注客户生产情况及现金流变化,确保第一还款来源可靠。

2.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评估体系。风险评估是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信贷过程出现的风险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其目的是为了明确对风险的管理,能针对风险的存在采取有效的信贷控制管理措施,防范或减低风险。首先,要建立企业客户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企业偿债能力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比率等;其二,企业盈利能力指标,如资产收益率或投资收益率、销售利润率等;其三,企业营运能力指标,如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其次,要对信贷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信贷风险权重和等级。对银行信贷风险的评估方法可以有定性的和定量的。在對信贷风险的评估过程中除了银行信贷专家外,还应该聘请企业经营管理专家、财务专家、证券公司理财专家等银行外部的人员对贷款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并定期对贷款企业进行检查,帮助客户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使贷款风险得到有效抑制。

3.建立快速预警机制和预警决策系统。提前发现并及时处置信贷风险是目前商业银行监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很多时候往往受资金、政策或者其他方面的制约而无法采取有效措施,使得已相当严重的问题久拖难决。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以资本充足率为主线的快速预警纠偏机制,来实现对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要建立企业客户的风险预警平台,按企业管理人员信用、企业经营信用、企业财务状况、行业政策风险、地区政策风险、抵押物价值变动等设立监控指标体系。充分利用贷后预警跟踪管理系统,对风险预警信号早发现、早录入、早处理,及时化解部分行业不良反弹势头。尤其是要根据风险评估体系,及时有效识别预警信号,对信贷各项预警指标的分析一般使用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科学分析客户信贷风险的总体情况及预警状态,从而及时发现和预测贷款的现有问题和发展趋势,确定贷款的按期足额偿还的可能程度。

参考文献

[1]赵江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系统[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王一林.转轨时期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何树红.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分析与管理[J].经济问题探索,2003(15)

[4]陈欣,谢志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市场周刊,2005(7)

[5]祁树鹏,刘欣.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研究[J].华北金融.2010(4)

[6]严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探讨[J].当代经济.2011(4)

作者:王志娟

次贷危机成因分析论文 篇3: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探析

摘要: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下,生存环境日益令人担忧。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现状进行深入剖析,以当前中小企业为例,提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对策,旨在抛砖引玉,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助力。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风险

次贷危机以来,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经历了四万亿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重左右后,中国经济下行趋势明显。企业生存环境艰难,在我国的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企业的“倒闭潮”,作为企业中的弱势群体,中小企业更是举步维艰。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顺利走出困境,这考验着企业所有者、经营者。财务风险问题是企业界、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所谓财务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一般指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筹融资不当使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从而产生的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广义的财务风险不单单指损失的不确定性,同时还包括盈利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很多情况下认为财务风险就是企业的各种不确定性,它既可能给企业带来某些方面的威胁,也可能带来某种程度的机会。通过相应的方法,防范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属于本文研究探讨的范畴。

一、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

企业财务管理并不是管钱和算账那么简单,而是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各项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综合,是一项综合的经济管理活动。财务管理混乱的企业,可以有一时的经营业绩,但肯定不可能有长久的存在。财务风险的防范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企业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意义重大。就目前我国的中小企業而言,财务风险主要存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流动资产短缺,现金持有不足

资金量少,规模不小,特别是现金数量、金额少,是很多中小企业面临财务风险的普遍表现。中小企业的性质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其生产、经营、管理的局限性。通常是因为资金量很少,中小企业不注重投资,尤其是长期投资,经常仅仅是把关注的焦点、热点放在日常的短期经营活动中。正由于此,所以把短期投资看得太重要了,往往将企业多余的现金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当中,造成企业能随时使用的现金持有量很少。这样,万一发生销售不畅、或者虽然销售状况良好但货款回收不及时的时候,仍然会导致企业现金的短缺,甚至面临资金链中断的可能,那风险就增大了。

(二)公允价值较低,变现能力不足

中小企业的资产变现能力不足,也是其财务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企业资产变现能力的强弱,一般取决于企业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大小和受客户的青睐程度。对企业来说具体某一项资产的公允价值越大,那么这项资产它可变现的能力就越大;这项资产它受客户的青睐程度越高,则该项资产的变现能力也往往越大。但往往在很多时候,中小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是不太注意资产本身特性的,从而使得资产变现能力不强,这往往会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变现能力不足,从而大大增强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企业资信度低,融资能力不足

中小企业一般资信度都偏低,这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中小企业不光规模小,很多时候,它们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都不强,导致它们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也较弱,这是它们主要特征之一。国内的很多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总是给大企业锦上添花,而不愿意给小企业雪中送炭,当然,中小企业筹、融资难放眼全世界都是很难的话题。在这些背景下,可以想象中小企业一旦陷入到财务危机中,如果它们想要获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来缓解资金紧张,那么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四)经营风险增加,偿债能力不强

中小企业在存续过程中,生产、经营和管理都带来了不确定性,这会导致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果的不确定性增强,财务风险不断加大。对于企业来说,财务管理目标从利润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乃至企业价值最大化,要想生存,获取足够的利润才是企业的硬道理。中小企业简单的再生产,很多时候只能维护住企业的生存底线;如果不进行扩大再生产,并实现企业价值的不断增加,那么企业债务偿还能力的提高就是空谈,也就不可能降低财务风险了。

二、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中小企业产生财务风险有很多原因,有的是企业外部的,有的企业内部的原因。总的来说,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下,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可以说和中小企业是密切相关联的。衰退时期,中小企业往往销售收入不断下降,存库中的积压增加,存货变成现金的速度变慢,阻碍中小企业现金流的正常循环。经济的复苏阶段,由于复苏往往是缓慢的且不那么稳定,中小企业的风险也会加大。同时,我国证券市场和金融体系的不完善,中小企业筹集资金难,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这种风险。

(二)普遍缺乏财务风险意识

财务风险意识的淡薄伴随着中小企业从创业到后面的发展壮大,由于很多都是家族企业,相对实力较弱,缺资金,也稍有行业的竞争力,但管理上缺乏现代企业制度理念。从管理层到一线岗位,往往缺乏制度管理的企业观念,成本控制、预算执行等财务知识往往缺乏,这也导致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的缺失,风险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企业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大的方面,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往往不完善、不健全。财务核算时业务部门数据录入容易出错,错了也难以及时发现,财务数据势必跟着错,且未减少成本。一人兼职多岗,没有相互监督和约束机制,很容易就拖延了时间。加之财务人员管控能力低下,也容易造成财务风险防范工作的滞后。

(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全

小的方面,中小企业内部财务监督体制不健全。中小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打开局面,他们会采取赊销方式销售本企业产品,这直接导致中小企业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不断增加,应收账款周转率一般较低,会严重影响中小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增大财务风险。同时,中小企业部门间利益分配制度不明确,存在权限不明确等不合理现象,这也导致资金利用率底下。

(五)财务分析流于形式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财务分析又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但中小企业几乎没有财务分析。财务分析能让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过去、评价企业的现状、预测企业的未来,通过这些财务分析得到的信息,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但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一般素质不高,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很少去研读财务部门在年末形成的财务分析报告。这就导致很多可以通过财务分析尽早发现的风险潜伏了下来。

三、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财务风险一定是客观存在的,企业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及其产生的影响。企业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把握风险的来源和特征,正确预测财务风险,准确衡量财务风险,做到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还是可能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将漏洞弥补、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为企业尽可能多的创造收益。

(一)转变经营策略,提高应变能力

中小企业在关注大环境的同时,积极修炼“内功”,可以采取力所能及的多元化经营,增强在本行业的竞争力,达到一定程度的财务风险分散。在经营好自身主业之外,可从事与主业有高度关联的行业,在主业的依托下,进行多元化经营,让它们形成合理的互补,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同时,中小企业要把握市场和经济的规律,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性地推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在提高企业应变能力的同时,不断降低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只要中小企业科学决策,强化自身管理,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是可能和可行的。

(二)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增强风险意识

当前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中小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中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时有发生。提高从员工到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不断强化财务风险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企业要重视并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相关能力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和及时进行风险应对的能力。企业管理者也要注重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分析和防范的意见和建议。

(三)明确职责权力,合理资本结构

要将中小企业的内部各部门职责和权限科学合理划分,按照不相容职务必须相分离的原则,部门之间形成相互制衡制约的运行机制。通过降低资产负债率,不断完善中小企业资本结构,尽可能地降低资本的使用成本,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合理配置中小企业总资产的组成,实现资本结构良性循环的道路。中小企业还要处理好融资、投资、运营和收益分配之间的关系。在销售中,尽可能降低应收账款,合理收账政策制定,降低坏账。加强资金调控和运用能力,合理规避风险。

(四)加强制度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中小企业不能以规模、财力、人力等为借口,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力。中小企业要结合、依据自身的现状、特点,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实际着手,以中小企业的经济性、实用性为出发点和切入点,在企业具体管理、运作过程中,完善、健全各项制度建设。中小企业本身必须明确很多涉及到财务会计的,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工作的授权,制定批准范畴、权限、责任、程序等内容的各项制度,企业中任何管理人员只能根据这些制度,在这些制度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中小企业内要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使各项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在提升管理水平的同时,降低风险,提高企业效益。

(五)運用财务手段,强化资金管理

中小企业要按时进行财务分析,监督企业资金的流向和短缺情况;要充分运用这一有力工具和手段,确保风险早发现、早预防和早处理。因为资金是中小企业的血液,同时亦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资金或是资金短缺,企业往往很难再运行下去甚至会直接破产。确定合理的财务分析指标,专门针对企业的各种风险,以此来加强资金管理,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敬月.浅谈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金融经济,2012(3).

[2]杨志军.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框架初探——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分析[J].财会通讯,2013(1).

[3]韩天驰.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9).

[4]顾艳南.浅谈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财政金融,2010(2).

[5]李敬梅.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8).

[6]徐媛媛.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研究[J].冶金财会,2012(2).

作者:陈敏

上一篇:家庭暴力防治措施论文下一篇:授权资本制公司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