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医学院实践教学质量论文

2022-04-28

摘要: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的工作重心,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不断前进的步伐,而完善的教学监控体系是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作为综合性高职院校中的医学院,必须建立既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又遵循高职教学特点的质量监控体系。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职医学院实践教学质量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职医学院实践教学质量论文 篇1:

对完善医学类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考

摘 要:教学质量是医学类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许多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还存在覆盖范围不够全面,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尚不完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寻求有效的对策是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 医学类 高职院校

近年来,办学规模扩大与教学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亦逐渐增加,教学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如何提高医学类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该文就医学类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与建设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思考。

1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理论

教学质量监控指的是对影响教学质量的诸要素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积极认真的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以确保学校的教学工作按计划进行,并达到学校教学质量目标的过程。建设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质量采取切实有效的监控措施,是保证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保障。

2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覆盖范围存在局限性

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对学校的质量监控应该是“全过程”的监控,即对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开发与建设、课程设置与教材、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实践实训教学、教学效果评价等教学运行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而大部分医学高职院校往往注重对教学秩序、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而对和教学管理运行“全过程”和实践实训教学的监控不到位。

2.2 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完善

目前医学类高职院校都在努力建设和完善其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但大多尚未形成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就由督导、校内同行以及学生进行,仅仅是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价,而缺少社会、医院和相关的行业专家的共同参与。

2.3 对实践性教学缺少有效的监控措施

当前许多院校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而对实验、实训等教学环节,特别是对见习、实习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常常没有到位。学校往往注重教师学术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而对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理论水平考核进行有效监控,而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则缺乏系统规范的监控。

2.4 对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及反馈

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学质量采取了严格的监督、检查以及信息采集等措施,但发现有问题以后通常只是口头反馈,而没有相应的处理措施,或措施没有具体落实以及追踪检查,所以各种问题在进行信息收集或者调研的时候常重复出现。

2.5 对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敷衍了事

目前许多医学类高职院校往往注重在校生的理论及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而对毕业学生质量的跟踪调查则常无暇顾及。有些学校即使收集了部分医院及相关行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以及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但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却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工作往往流于表面。

3 完善医学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对策

3.1 构建和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医学高职院校应构建和完善自身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质量监控,这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的关键。应建立由院系领导、教学督导、教务处、系部、教研室、教师、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等组成的多层次监控体系,对教学质量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控。

3.1.1 建立“三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即建立以教研室为基础,系部为主体、院级为督导的学校教学质量“三级”管理体系,由校、系、教研室三级组织共同承担教学质量责任,不同的管理层次有不同教学质量保障监控重点,由此形成一个各有侧重、分工协作、职责明确、互保互联的质量保障组织共同体,分级管理,落实责任,强化教学活动的规范化管理和“全过程全方位监控”。

3.1.2 建立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一方面,学校作为教学质量内部保障的主体,需要不断对自身的教学质量进行自我管理、监控和评价,使教学处于不断优化和完善的良性运行过程;另一方面,与医学高职院校紧密相连的医疗卫生机构、行业和用人单位,也应作为校外质量控制的多元化评价和管理主体,参与学校教学质量的管理、评价和监控,并及时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毕业生质量状况等信息直接反馈给学校,使学校了解社会和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进行专业设置、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从而保障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3.1.3 建立和完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通过督导专家、行业专家、学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的随时听课检查以及教师同行互相听课,学生网上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学生信息员收集的信息反馈等,形成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时监控;而每学期的期初、期中、期末教学工作检查,学生评教座谈会等则形成定期的课堂教学监控机制。实时监控与定期检查相结合,构建起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1.4 建立学院、系部两级教学督导机构

“教学督导是高校为主动适应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对教学工作实施监督与指导的一项制度,是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 建立学院、系部两级教学督导组,对教学活动全过程及其管理进行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分析与指导, 实现督教、督学、督管,对保证学校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高效能的教学督导队伍是督导工作成败的关键。而医学高职院校的教学督导队伍在构成上必须体现医学高职教育的特点,不仅仅由德高望重、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和离退休教师组成,行业(医院企业)专家也是教学督导队伍构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保证与行业的紧密联系。

3.1.5 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

通过学生教学信息员,及时收集有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校教学管理情况的信息和意见建议,更好地了解与掌握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增进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改进教学和管理工作,教学与管理水平。

3.2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并严格执行

3.2.1 完善并严格执行教学质量检查制度

建立定期检查和日常检查相结合的教学检查制度。定期的教学检查分成三个阶段,即期初、期中以及期末检查。期初检查的主要内容是开学准备工作和教学秩序;期中教学检查则主要是教学运行情况,这是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由教务处对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包括各系部教学管理工作、教师授课情况、学生接受情况等, 系部则对教师的备课情况、教学进度、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情况进行检查;期末教学质量检查的主要内容则是教学工作完成情况和考试工作的组织落实情况。在日常教学质量检查中,教务管理部门主要通过常规的教学检查、巡查等方式,检查教师是否按照教学相关管理制度进行教学。

3.2.2 完善教学督导制度

制定完善的督导工作条例,院级督导直接对主管教学副院长负责,对学校的整体的教与学以及教学管理情况进行督促、评价、引导。系部教学质量督导小组则负责对本系部教学实施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评估, 并接受院级督导的业务指导。

3.2.3 完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实施方法和细则,每学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客观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包括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专家评价,不同类型的评教人员从不同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并以此三部分的综合评价成绩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考核、评优和晋升的依据。

3.2.4 完善师生评教评学制度

一方面,强化学生评教。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自始至终参与了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最有发言权,是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信息源。学生评价教师就是表明学生在教学期间的主体地位,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一定要完善学生评价老师制度,同时要使这种制度具有规范性[3]。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评教已由纸质评教转向网上评教,可促进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实施全员、实时评价,即全体学生随时对全体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注重教师评学。教师通过教师评学座谈会和考试成绩分析等形式,评估各任课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风气、学习过程状况和学习效果,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管理工作。

3.2.5 加强对实践课教学质量的监控

在医学类高职教育中,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非常重要,所以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应具有重要的地位。要注重对实验课、实训课、临床实践教学的质量测评,并作为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3.2.6 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

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因此,对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进行跟踪调查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反映和评价,并听取用人单位对学校教育、教学等工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行业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3.3 完善激励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如采取各种课堂教学比赛、教学质量优秀奖评比以及教案评比等各项奖励互动,把教师自我发展的心理需求与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结合在一起,使教学管理从强制监控逐渐转变成为教师的自我控制、自我激励,提高教师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明显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 结语

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医学类高职院校必须建设适合于自身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全部参与到质量监控工作中,对培养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学生质量等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监控。

参考文献

[1] 訾兴建,姬兴华,何玉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6):64.

[2] 史艳明.医学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9(2):22.

[3] 公长春.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30(4):121.

[4] 徐平生.教学督导在教学质量与监控体系中的作用探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22(12).

作者:邓敏 罗春连 王莉平 沈红梅 杨大玮

高职医学院实践教学质量论文 篇2:

高职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现状与对策

摘要: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的工作重心,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不断前进的步伐,而完善的教学监控体系是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作为综合性高职院校中的医学院,必须建立既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又遵循高职教学特点的质量监控体系。我院在多年的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中,逐步建立了符合学院教学特色及实际需求的质量监控体系,并在实际的管理与实施中,发现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基本能够完成质量监控工作,可以确保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本文就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作阐述。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指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发展方向,结合教学质量要求,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评价和调控,使之达到最优化状态的组织、程序及方法的总和。在学院“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品牌强校”的办学理念下,医学院针对医学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切实可行的质量标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制度规范教学,将教学全过程及相关因素纳入监控范围,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高职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现状

1.1高职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范围较窄

至今,部分高等医学院校注重对教学过程的监控,而对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学风建设、对学生素质和技能的考核方面监控不足。

1.2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多注重学生主体的评价、同行评价和督导评价等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价。评估过程中人为成分较重,没有注重吸收行业和用人单位的参与,忽视了社会化质量评价。对教学质量的评价难以达到真正的科学化、客观化,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制约高职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有效运行的原因分析

2.1缺少与时俱进的科学的理念指导

超前的办学理念、科学的质量观是建立有效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的前提。

2.2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度不健全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必须有合理的组织机构承担监控的主体职能,有完备的制度保障监控系统的有效运行,部分高校组织机构职责不明确、制度不健全,监督职能未能充分发挥,严重阻碍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贯彻落实工作。

3.完善医学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对策

3.1构建高职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架构

我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由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系统、教学信息采集系统、教学信息分析与评估系统、教学质量的反馈与调控系统组成。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医学教学质量管理运行机制。教学信息的采集可通过教学督导、教学检查、教学评价、教育测量、教学评估等多种渠道快捷地全方位地收集各教学环节的相关信息,由教学管理和督导人员进行严格筛选、分析、整理和评估,形成反馈信息定期或不定期通过文件、督导简报、教学例会、座谈会、网络反馈等方式及时反馈给相应的部门和个人,以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及各个教学环节正常运行。

3.2健全教学质量监控规章制度

建立期初、期中以及期末定期检查和常规的教学检查、巡查等日常检查相结合的教学检查制度。制定完善的督导工作条例、听评课制度、评教评学、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制度。教学过程中院级督导对学校的教与学以及教学运行情况进行督促、评价、引导。毕业后通过对医疗单位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反映与评价,并听取用人单位对学校教育、教学等工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贴近行业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3.3科学制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可根据我院的教学原则及目标,通过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实施方法和细则,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规范教学评价行为,每个学期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专家评价等不同方式,给予客观、公正、公平地评价,并以此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考核、评优和晋升的依据。

3.4加强教学质量监控队伍建设学院成立教学质量监控中心,按照“专兼职结合,老中青结合”的原则,聘任教学经验丰富、具有教学管理经历和能力的专职督导员、企业行业专家、同行等,为确保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5构建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

构建以学院为主导、以院系为主体、重心在教研室的教学质量管理体制和机制,充分调动教研室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评估工作常态化,确保整个教学秩序的有效运行。

通过多年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与探索,我院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利用仙桃职业学院CRP管理系统,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有效地保证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使院系两级领导、教师和管理人员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明显增强,谈教学、比教学、研究教学、服务教学已成为全院教职工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极大鼓舞了广大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促进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引领教学改革,促进学院内涵建设的发展。

(作者单位:仙桃职业学院医学院)

参考文献:

[1]韩子强,赵晓辉,赵颖,等.加强教学监控,提高医学教育质量[L].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7):73-74

[2]吴晓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人民论坛,2009年第14期

[3]王明芳.关于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8):21-22

[4]曹海英.高校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D].南宁:广西大学,2008

[5]赵菊珊,漆玲.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9(3):65-66

[6]訾兴建,姬兴华,何玉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6):64.

[7]史艳明.医学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9(2):22.

[8]公长春.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30(4):121.

作者:李涛

高职医学院实践教学质量论文 篇3:

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讨研究

摘 要: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当前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入手,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分析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教师参与改革意识、注重精品专业建设以及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进行区别教学并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等高职院校迫切需要采取的具体对策,以期对各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教学改革 问题 对策

随着我国对高技能型人才能力要求的大幅度提升以及就业压力的进一步加剧,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就业竞争力已成为各高职院校的必由之路。尤其是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16号文)的发布实施,“以项目为导向,整合课程内容;以任务为中心,融教学做于一体;以双证书为目标,职业能力为主线”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成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在这场改革大潮中,各院校在广泛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与企业一起,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利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及实训活动,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通过这场改革,各高职院校树立起了以“能力本位”为内涵进而关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理念。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肯定这一成绩的同时,也不难发现各高职院校在这场教育教学改革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 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过于注重对国家级、省级及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而忽略了对本校精品专业的开发

随着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的发布实施,各高职院校都积极开展了精品课程的开发与申报工作。不论是从“精品的精品”到“精品的资源”,还是到目前“精品的共享”,在不同的评选阶段,各高职院校都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上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绩,拥有了许多国家级、省级以及校级精品课程,并组建起了精品课程的优秀教学团队,明显提高了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带动了该校办学水平及办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和办学特色的形成。然而,各院校在不遗余力的申报精品课程的同时,却往往忽视对本校精品专业的开发与建设,忽视了精品课程的开设要依附于专业的发展。而对高职院校而言,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创建和拥有满足区域经济的实际需求、深受学生及其家长欢迎、并能实现高就业率的自身所特有的精品专业则更为重要与必需,而精品专业的优势恰恰是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以及更好的体现办学特色的关键,是关乎高职院校今后生存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而这却正为各高职院校所忽视。

1.2 全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忽视了高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

由于目前我国高考制度的不尽合理,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尽管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学习一门高等职业技术以实现顺利就业这一目的而来,但不能否认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喜欢所学专业而梦想另选他行的也大有人在,而决心继续深造,进入本科院校学习乃至立志成为一名研究者更是不乏其人。尤其是当今社会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都显得更加突出与强烈。而目前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均是围绕促进学生就业为目标,对高职学生学习其他行业知识以及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等其他方面的需求没有进行相应的课程及教学上的安排,加之目前专升本等制度的不尽如人意,往往使这部分存有其他个性发展需求的高职学生的这一梦想和要求不能成为现实,造成终身遗憾。

1.3 忽视对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就业后的“岗位迁移”造成障碍

随着世界知识经济时代(创意经济在知识经济中占据核心的、前段的地位)的来临,世界各国亟需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对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我国的各高职院校由于基于“以就业为导向”思想的指导,往往把教育教学的重点倾向于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对学生侧重于某种专门技能和技术的教育和训练而忽视了高层次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更偏废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因而单纯把高职教育办成了“就业教育”,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仅仅成为能相对好找工作的“技术工人”而无异于经过短期培训即能上岗的“农民工”、“临时工”,工资待遇更是少得可怜,仅仅可以满足其自身的温饱而已。更为严重的是,高职毕业生进入企业,往往只能从事初级的动手操作,由于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及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过于缺失,不能根据就业单位的实际需要顺利进行就业后的“岗位迁移”,严重影响今后自身的继续发展。而就业后的“岗位迁移”能力恰恰是中职生与高职生的本质区别,这往往为各高职院校所忽视。

1.4 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历来是各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基于此,各高职院校自然要改变以往传统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不仅要向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注重对学生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将专业知识传授的统治地位逐渐让位于更基本、更重要的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职业行为能力由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三部分组成。而在这三种能力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当属方法能力,其次方为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而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各高职院校往往通过建立实训基地、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了学生就业所必需的专业能力的培养,但却往往忽略了作为学生后续发展更为重要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大多数高职学生仅仅学会了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但对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和学习方法却并未掌握,更缺乏对国家和民族及社会的责任感意识,事业心不强,不懂得感恩,自私狭隘,不懂得尊重他人和与他人沟通,缺乏自信心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等。而这一切,对一个高职学生而言,正是其走向社会至关重要的关键因素,却偏偏被我们各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所忽视。

1.5 教师队伍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

当前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都不同程度的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实行工学交替、项目化教学、注重行动能力的培养等各式各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得以普遍采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不少高职院校以及相当比例的高职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没有得以很好的发挥,甚至存在抵触情绪,以至于在其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往往对各种改革流于形式,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或者仅仅将原来的讲授“章节内容”从形式上改为现在的“单元设计”,并未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以往传统的早已养成固有习惯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各高职院校从企业聘请的校外兼职教师,也由于企业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缺乏积极性而更显热情不足,从而使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

1.6 人才培养的评价制度不尽合理

尽管各高职院校都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仍有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任课教师依旧遵循以往对所教授课程的评价标准。首先,从评价的内容上,“以分数定成绩、以成绩定人才”的现象仍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学生为获得好成绩,自然把学习的注意力放在教材和笔记上,考试前突击背诵记忆,甚至通过考试作弊来达到目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在学生中形成了为“考试而学”,考试的目的变成了仅仅是测量学生是否已经记住了老师传授的知识,行为能力与继续学习的能力明显缺乏,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持续不断地探索、学习与创新。其次,从评价的主体上,单纯由任课教师作为评价主体,以任课教师的好恶作为学生该门课程学习结果的决定因素。再次,从评价的过程上,往往只注重对理论知识记忆“结果”的评价,却没有体现对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的评价,更没有体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等等。这与当前对人才定位的多样性和提倡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的人才确认标准是背道而驰的。

2 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

2.1 应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尤其是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改革意识与观念,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提高教师队伍参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最大的动力来自教师,但最大的阻力也仍然来自教师。教师的阻力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观念,一是工作量,而观念的影响尤为重要。由于多年来学科教育的影响已根深蒂固,使得许多教师仍然面临转变观念的艰巨任务。他们担心打破学科体系后,职业教育会变成职业培训,而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会过于零散。如果说通过专家学术报告、教学现场观摩、与企业专家型工人进行深度交流、参与课程改革等途径,可以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那么目前教师的工作量过于繁重,的确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阻力。进一步增强教师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与观念,积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成为决定高职院校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之一。因此,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队伍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行为方式的彻底改变并积极付之于教育教学改革行动,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改变成为各高职院校顺利进行改革的极为关键的措施之一。

2.2 重视精品专业的开发与建设,使之成为高职院校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

专业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是学校适应市场的关键环节,也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集中体现,更是检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因素。由于高中毕业生源的逐年减少,本科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之间以及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之间的生源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对高职院校而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没有精品专业那是万万不能的。高职院校应当专门成立针对本校开设专业的预测、决策及评估机构,从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充分调研、认真听取行业专家意见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政府出台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本院校今后专业的发展规划。对于新兴的“朝阳专业”应举全校之力大力扶持,使之成为学校的精品专业,成为决定学校未来发展的一张“名片”。同时,一个精品专业的建立,往往带动以该精品专业为龙头的相关专业群的发展,对于高职院校其他相关专业的发展也势必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相反,对于没有发展前途的“夕阳专业”,高职院校应及时加以调整或停招。

2.3 针对学生不同发展需求进行层次、类别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开展区别培养

基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服务理念以及“人人成才”、“多样化”的人才观念,各高职院校应当针对每位高职生的不同发展需求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划分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类别进行区别培养。即在进入高年级时,应按照学生的自愿申请,根据其不同的个性发展需求,在“以就业为导向”仍居支配地位的基础上,另外增设专升本方向、职业资格证方向、其他相关专业方向等不同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平台,建立不同的课程组合进行分类教学,区别培养。这样,既满足了绝大多数学生对普通高职职业能力需求的渴望,又满足了其他少数有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的发展愿望。

2.4 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社会能力尤其是方法能力的培养

作为职业行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能力固然是每位高职生都必须而且也应该首要具备的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和与其相应的知识。然而,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作为职业核心能力却已成为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是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一个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中,方法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和学习方法,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强调学生要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以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既可以采取渗透式的教学方式,同时,在第二课堂中,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及社团活动中,把职业核心能力作为隐形的课程加以强化培养。

2.5 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

基于“人人成才”、“多样化”成才的理念,高职院校在人才评价机制上应该有所突破与创新。高职教育是培养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职能人才,高职教育课程的人才评价机制应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构建“理论+技能的模块化”考核模式,理论模块可以采取开卷(半开卷)考试、课程论文与答辩、案例分析或调查报告等形式,旨在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技能模块可以采取过程考核或实际创作,旨在考核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各院校还应根据各自专业的开设情况,依托国家相应的职业资格培训认证考试制度,建立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接轨的以职业综合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考核为主线的考核评价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各种人才评价考核制度中,首先,不能仅仅将期末考试作为学生终结性的学习成绩评定手段,更重要的是作为及时教师反馈和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其次,应将社会能力以及整体素质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并设计对学生社会能力和整体素质考核与评价的方案,加强对学生社会能力及整体素质教育过程评价,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再次,应加大对学生方法能力的考核评价,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和创业精神的具备情况,并将其作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内化到平时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中,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 范丽,马媛略.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需面对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2] 许学鹏.当今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索与探讨[J].魅力中国,2010.

[3] 刘玉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

作者:鹿作刚

上一篇:电子商务背景下市场营销论文下一篇:生态心理学环境艺术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