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论文

2022-04-25

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建立紧跟时代发展和符合自身特点的特色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市场不断开放和竞争愈加激烈的现状下,提升学校品牌形象和竞争力,获得长期发展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学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医学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论文 篇1:

高职院校新生吸烟现状及干预对策分析

摘要:为了解高职院校新生吸烟状况和影响因素,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控烟提供依据,以南通市某高职院校新生为研究对象,采取了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通过对517名高职新生问卷调查,了解其吸烟行为,动机,对吸烟(自身和异性)及二手烟的态度,控烟现状。结果显示总吸烟率为12.6%。其中男生吸烟53人,占吸烟人数的81.5%,女生吸烟12人,占吸烟人数的18.5%,男生吸烟率显著高于女生,因此高职院校男生为重点干预对象。控烟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控制高职大学生的吸烟。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生;吸烟;控烟

大学是人生发展中的最重要阶段,是身心发生剧变、人生观形成、优良品格塑造以及青年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但对人的身体健康有著重要的影响,同时还是高职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吸烟作为一种危害高职生生活健康的行为,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关注。尤其在高职院校看到高职生在校园公共场所游烟现象,以及高职院校发生的一些由吸烟引发的安全事故,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们敲响了警钟。关注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吸烟行为,以及由吸烟带来的行为规范和心理的影响已经刻不容缓。在高职院校吸烟的群体中,有不少高职院校学生的首支烟是在大学点燃,因此,高职院校吸烟人群中尤其要将新生纳入重点干预人群。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吸烟的状况和影响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职院校大学生吸烟提供参考,笔者于2016年上半年对南通市某高职院校一年级大学生进行调查,现在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南通市某高职院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七个系部的一年级中随机抽取学生517名,其中男生262人,占50.4%,女生255人,占49.6%。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17份,回收517份,问卷全部有效。

1.2方法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自行设计问卷,采用匿名自填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吸烟行为,对吸烟(自身和异性)及二手烟的态度,控烟现状等。调查前得到学校有关领导和班主任的支持,调查人员经过统一培训,问卷发放前,由调查人员向同学们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填写的注意事项。为了保证调查的保密性和真实性,在班级统一发放问卷后,所有与调查无关的人员均不在场,学生答完由调查人员负责回收和核查问卷。

2结果

2.1高职院校新生吸烟情况

本次调查共517人,吸烟人数65人,总吸烟率为126%。其中男生吸烟53人,占吸烟人数的815%,女生吸烟12人,占吸烟人数的185%,男生吸烟率显著高于女生。农村大学生吸烟42人,吸烟率为112%,城市大学生吸烟为23人,吸烟率为163%,城市大学生吸烟率稍高于农村大学生。吸烟同学中有2人在小学或以前开始吸烟,有21人在初中开始吸烟,有28人在高中开始吸烟,有10人在大学开始吸烟,还有4人在工作(打工)时开始吸烟,吸烟群体中绝大部分是在初高中开始吸烟,大学生中新的吸烟人数也不少,需要引起重视。

2.2高职院校大学生吸烟原因

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新生吸烟的主要原因排名前三位的是:好奇、耍帅、无聊,分别占的比例是26.2%、18.5%、18.5%。具体见表1。

2.3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吸烟的认知

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新生对吸烟会危害自身健康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不全面,对吸烟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够。其中有62%的高职新生生没有认识到吸烟会对周围人的健康带来影响。在吸烟的弊病中,不吸烟同学最在乎排在前三的是有害健康(861%)、污染环境(131%)和被他人嫌弃(111%),而吸烟的同学最在乎的则是有害健康(554%)、花钱多(262%)和污染环境(123%),两者对吸烟弊病的认识有差异。在吸烟的高职院校新生中,有477%的同学认为吸烟给他带来了放松,有385%的同学认为吸烟能消愁,有308%的同学认为吸烟对社交有帮助,有246%的同学认为吸烟能带来灵感,也有20%的同学认为吸烟什么作用也没有。当被问及到吸烟对身体的影响,有215%的同学牙齿发黄,有185%的同学肺部不适,有154%的同学经常咳嗽和多痰,有92%的同学体质下降,也有246%的同学没有明显不适。

2.4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吸烟的态度

调查发现,在吸烟群体中,有877%的高职院校新生有过戒烟的想法,其中23%的同学戒烟的愿望强烈。男女生在戒烟态度上有明显差异,男生愿意戒烟的达785%,而有50%的吸烟女大学生没有戒烟的愿望。在被问到什么样的情况会戒烟时,“朋友不喜欢我抽烟”比率最高,为385%;“父母亲强烈反对”和“身体严重不适”比率分别为169%和308%,人际环境因素成为戒烟的最主要的原因。

在对异性吸烟态度上,绝大部分都对异性吸烟持反对态度,有878%的男生不赞成女生吸烟,有792%的女生不赞成男生吸烟。但在对同性吸烟态度上,不管是吸烟还是不吸烟的女生,对女生吸烟绝大部分持反对意见,但是吸烟和不吸烟男生在对同性吸烟态度上却有较大差异,有642%的吸烟男生对于男生吸烟持赞成态度。不吸烟男生对男生吸烟的态度仅有153%。

2.5控烟环境的现状

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有153%的新生认为周围控烟宣传很多,有526%的高职新生认为控烟宣传一般,有275%的高职新生认为控烟宣传很少,有46%的高职新生认为没见过控烟宣传。

对于公共场所的禁烟标志,62%的高职院校新生认为很多,有25%的高职新生认为较多,有559%的高职新生认为一般,有11%的高职新生认为很少,有19%的高职新生认为极少。

而在公共场所见过检察员批评或是处罚吸烟者的频率,有68%的高职院校新生认为经常能见到,有253%的高职新生认为很少能见到,有569%的高职新生认为没有见过,有11%的高职新生称没有注意过。

对于校园超市售烟的行为,有215%的高职院校新生认为“无所谓,吸烟时个人行为”,有66%的高职新生认为“不建议销售,学校环境售烟会增加学生抽烟的几率”,有72%的高职新生认为“不吸烟是健康和新时尚,不应该售烟”,有54%的高职新生认为“为师生提供方便”。

3影响高职院校新生吸烟的主要因素

3.1认知因素

高职院校新生对吸烟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够,对烟草成分和因吸烟引起的各类疾病认识不足,并有62%的高职新生没有认识到吸烟会对周围人的健康带来影响。有92%的高职新生认为吸烟能对社交起到一定的作用,当他人递烟时,有585%的高职新生因为拒绝别人不礼貌而接受烟,其中有658%的高职新生会选择吸烟。

3.2心理因素

高职院校新生的好奇心,学习、工作、生活、情感和就业等多种压力,面对焦虑、无聊、空虚、自卑等负面情绪无法有效排解,以及吸引他人的注意以得到更多关注,随大流的心态等因素是高职新生吸烟的心理因素。

3.3环境因素

在吸烟的高职新生中,父母亲对待子女吸烟的态度仅有477%是不赞成的,父母亲中有一位或是两位吸烟的比率高达677%,家人和朋友中吸烟的比率高达815%,更有40%是长期吸烟,家庭及周围环境是高职新生吸烟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以外,社会对于吸烟认知和态度,烟草广告和影视作品对高职新生吸烟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高职院校新生吸烟的原因纷繁复杂,随着招生竞争的压力增加,高职院校的生源也更加复杂,提前单招、注册、预科批次的学生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高职院校控烟的形势将更加紧迫和严峻。

4高职院校控烟对策

4.1全面宣传,正确认知控烟

调查显示,吸烟者对烟草相关知识、吸烟导致的相关疾病、控烟相关法律条规等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均低于不吸烟者。大部分大学生能认识到气管炎、肺癌等疾病的致病因素,但对吸烟是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的危险因素认识不足。因此,让高职院校新生深刻认识到吸烟会导致衰老、疾病甚至是死亡,需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宣传控烟知识和增加禁烟标志,要丰富和创新校园控烟的方式方法,如:烟草相关知识和法律条规讲座,发放知识手册,观看宣传教育片,观看吸烟引起的肺癌、心脏病、致畸儿等病例标本图片、行为艺术等,深入控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让大学生易于接受,同时除利用每年5月31日的世界无烟日进行宣传外增加宣传的频率。而校园宣传地点,尤其要重视校园的卫生间、阳台、宿舍等场所,调查显示这些场所是高职新生吸烟的首选场所。

另外,体育锻炼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从而降低和缓解吸烟依赖性。因此,增加校园体育活动的比率,鼓励高职新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通过定期的体育锻炼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減少对吸烟的依赖。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宣传活动,调整高职新生的认知,培养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

4.2知行合一,有效干预控烟

4.2.1加强高职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国内,吸烟历来被认为是一种社交礼节,高职学生受其影响,在社交中出于礼貌一般不会拒绝他人的递烟,同时还会回敬香烟,造成了恶性循环。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要重视高职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用课堂、主题班会、活动、网络等阵地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道德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吸烟对他人健康的影响,转变社交礼节观念,倡导积极健康互助的交往方式。

4.2.2加强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调查显示吸烟可以减少高职新生的压力,改善消极情绪,增强自信,因此要加强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应对消极情绪,用科学积极的方式应对和排解心理困扰,培养乐观的情绪和健全的性格。

各二级学院既要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领导下,指导大学生心理协会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又要重视配合各班主任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关心班级特殊群体,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帮助建立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还要注意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的相结合,可以成立戒烟互助小组,通过共同讨论吸烟的危害、制定个人控烟计划、提高自控力和情绪调控能力、共同探讨戒烟的有效方法、相互监督、邀请吸烟的高职新生参与控烟宣传等来提高控烟的效果。

4.3畅通渠道,环境支持控烟

调查显示,家庭、亲友和学习环境是高职学生吸烟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通过家长微信群、电话、短信、家长会等渠道宣传吸烟对自身和他人健康的影响以及家长态度和行为对学生控烟的影响,借助家长的力量维持良好的家庭环境。

同时,95后高职新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成长中的叛逆心理使他们倾向于在同伴的群体找到自我统一性。所以,可以鼓励和提倡同伴间劝说戒烟,并对戒烟进行监督,就能起到更好的控烟效果。

4.4规范管理,有效监督控烟

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健全控烟规章制度,严格规范管理和有效进行监控。要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管理,在学生干部群体中抵制不良的社交风气;要加强校园超市销售的管理,禁止在校园超市售烟,减少学生抽烟的几率,倡导不吸烟的健康新时尚;要加强校园环境的监督,增强教师和校园保安的责任感,加强校园巡查,排除安全隐患,及时对在公共场所吸烟的学生批评教育;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尤其是男性的宿管老师,优选综合素质好的宿管老师,在宿舍区起到较好的监管作用,减少环境刺激因素。

当然,控烟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高职院校控烟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控烟氛围;家长和教师要重视控烟对高职学生身心健康和行为的影响,明确责任;高职院校要把新生群体作为干预的主要对象,把男生作为控烟的重点人群,明确目的,点面结合,既要关注在吸学生,还要跟踪服务已经戒烟的学生,防止复吸。希望各高职院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实践高职院校大学生控烟的有效模式,呼吁全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降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吸烟率, 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毅,吴迪,许永乐.青岛市大学生吸烟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4):47074708.

[2]姜彩霞,裘欣,杨海飞,等.杭州市742名大学生吸烟模式及相关社会心理因素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7,8(1):5961.

[3]黄铁牛,何蓉 .某医学高职院校大学生吸烟及认知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7,33(3):391394.

[4]苏春娟.在校大学生吸烟现状及控烟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

[5]朱风书,周成林,王碧野.体育锻炼降低大学生吸烟依赖性: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4,35(6):109113.

作者:王菊梅

医学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论文 篇2:

关于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建立紧跟时代发展和符合自身特点的特色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市场不断开放和竞争愈加激烈的现状下,提升学校品牌形象和竞争力,获得长期发展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孙季勤(197l-),男,山东滕州人,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高职教育。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体现,是学校的灵魂所在,更是影响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其能充分发挥出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对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高职院校尽管与传统高等院校有方方面面的区别,但仍属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同样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许多高职院校是由国家重点中专、技校升格而成的,受制于先天不足,其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与传统高等院校相比,存在明显不足,校园文化建设还不尽如人意。本文从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建设方法等方面人手,探讨加强升格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1.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由引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高素质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具体到大学校园文化,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其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在这种由大学生自己为主体营造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以及由大学生参与的报刊、讲座、社团及其他科学文化体育活动和各类文化设施会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充盈着大学校园的各方面建设,从而使得大学校园更富有生机和活力。传统高校的实践经验证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校凝聚力的有效方法,是丰富课外活动的有益补充,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佳途径,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打造校风校纪、培养合格的社会人都具有很大的作用。而高职院校由于很多都是由中专和技校升格发展而来的,目前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现今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当务之急。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由于其在人才培养方向和生源层次等方面与传统高等教育有所差异,也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除具备一般校园文化的共性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实践性。即高职院校教育着力于使学生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熟练掌握主干技术,侧重实际应用。这是由高职院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决定的,是其最主要的特点。

综合性。即不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侧重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其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合作共事等方面的能力。

职业性。高职教育是职业性教育,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学生的就业方向,在他踏入校门的那一刻已被决定。学生必须根据自己所选的岗位,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并早早制定职业规划,确立职业理想。

特色性。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并发展,高职院校就必须要办出特色,要注重打造自己的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具体到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就是要注重这些特色专业知识的渗透,使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

地域性。即要展现地区特色。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无不受到地域条件的制约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当然也与所在地区经济建设密切相关。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是面向地区经济建设、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的。因此,高职院校在坚持职业导向的基础上,还应结合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开展具有地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高职校园文化的现状。最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能否适应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对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各高职院校往往把重心放置在规模的扩充、特色专业的打造和技术人才的培养上,而忽视了短时间内不易见效又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校园文化建设。很多由中专和技校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仍停留在改制前的水准和模式上,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对高职校园文化认识肤浅。不少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认识不清,主观的将校园文体活动等同于校园文化,于是大搞校园运动会和歌唱比赛等文体活动,但由于缺乏新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活动效果不理想,很难形成较好的文化氛围,反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简单化、肤浅化。还有的高职院校,将高职校园文化简单的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因此不够重视,很少进行规划并举行活动,其效果甚至不如举办文体活动。

忽视精神文化的积淀。有的高职院校,错误的认为物质文化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为了改变自身形象,获得更多的关注,于是便加大投入进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以提升自身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生源。这种做法对学校的发展虽有益处,但却完全忽视了物质文明只是精神文明的载体,建设物质文明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精神文明才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根本的部分。忽视精神文化的积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职能流于形式。

网络的“杀伤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介入人类生活的方面越来越多,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给人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来说同样如此。首先,网络的娱乐性使得校园文化受到冲击。网络除了能给人提供有用的信息之外,还有着丰富多彩的娱乐功能,网络游戏、在线电影等网娱项目,使得不少学生沉迷其中,

他们不但不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甚至连基本的上课、考试都逃避。其次,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其信息基本都是无遮拦式的,涉世未深的学生在接触到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和网站后,往往被牢牢吸引住不能自拔,不但无心学习,更有甚者会为一己之私欲走上犯罪道路。最后,网民素质良莠不齐,一些低素质和别有用心的网友,经常在网上散布不良言论,对学生的是非观和民族观念产生不良影响,还有一些空虚无聊的病态网络文化,如自曝裸照、无端漫骂他人等等,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都会带来很大危害

2.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本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中心,而人才紧缺是不争的事实,培养人才靠教育,培养制造业应用型人才主要靠高职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战略举措。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提升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已成为新升格的高职院校当务之急。校园是培养人才的直接环境,校园文化对人才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目前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高职院校以培养专科层次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办学目标,其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奔赴生产的第一线。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让学生在专业技能之外,另外掌握其他方面的实用谋生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如今社会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有助于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由高职院校的学生自身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不满20岁,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尚未成熟,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未形成,易受外界影响,心灵比较脆弱。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普通高等院校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而高职院校只是备选,因此在就读高职院校之后,很多学生的心理上都产生了失落感,并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抵触心理。此时,校方必须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阴影,而措施除了作思想工作之外,还要依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实现,只有当学生在学校的文化活动中找到乐趣后,他们对学校的和自己身份的不适应感才会慢慢消除,才会慢慢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中来,因此,要培养心理素质过硬、意志品格顽强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必须从校园文化建设抓起。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激励学生不断改正缺点,完善自身,健康成长。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可以树立榜样学生,以激发其他学生以优秀生为目标,形成良性的追赶氛围,并为学生提供评定自我行为品质与人格的标准和依据,使得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从而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文明行为和高尚人格。

三、建设高职校园文化的途径

校园文化包含多种因素,如硬件建设、师生关系、学习风气、精神面貌等等,它是一种环境,更是一种需要长期细心经营的教育氛围。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方方面面的鼎力支持和共同努力。

(一)正确引领,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时代精神在学校的反映,体现和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统领,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和个人的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们进行精神上的动员。

(二)科学合理地制订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对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校方要予以充分认识,明确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重的重要作用、要树立环境育人的先进教育观念,把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做到党政齐抓,系部共管,师生共建,使校园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此外,还要将眼光放长远,提前规划今后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实现措施,规划时要脚踏实地,最好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突出本校特色,形成特点鲜明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氛围。

(三)突出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物质文化不可缺,但精神文化才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基本的部分。在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把本校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体现出来,要注重以培养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就业观念为导向。此外,校园精神文化还起到道德规范的作用,它反映了学校的校风校纪,为学生们所共同自觉遵守维护,并产生强大的约束力,让校内的不良风气受到批判和谴责。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方还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对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严加批评,令学生产生强烈的时间观念,使其步入社会后能很快适应快节奏的工作要求。

(四)坚持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学业相结合

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主要任务是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因此,学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学业教育,使文化活动与巩固专业技能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参加各种活动的同时,能有施展所学的机会,从而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特色和所开设专业,依托各个社团和兴趣小组,举行各种文体活动和专业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成才意识。如一分钟打字比赛、电工实战技能大比武,挑战电脑组装时间记录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知识、强化技能,提高专业素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走“寓教于乐”路线,使校园文化生活充满乐趣和吸引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大大提高,从而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

(五)利用网络文化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高职院校也必须学会将高科技手段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仅给人们带来了更快更多的信息,还将改变校园的教育模式、管理模式和学习模式,也使得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娱乐等行为方式发生转变、网络的发展使得文化的传播不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如今学生们除了可以在课堂和图书馆获取知识之外,还多了网络这个方便快捷的渠道,并且可以足不出户的交流学习心得或者向老师请教问题。此外,由于网络信息的广泛性,学生坐在电脑前就能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校带来全新的校园文化环境。所以,网络带给大学生的,并不仅仅是沉迷,还有很多有益的方面。高职院校应正确全面的认识信息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以包容的心态看待网络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充实校园文化的内容,用它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四、结论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包含多种因素,其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适应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使得大学生在掌握专业技巧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具有强烈的国家民族认同感和使命感,表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质,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意志力,从而能够真正承担起时代所赋予他们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单方利,浅谈高职学院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9).

[3]王锋雷,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4).

[4]卢晓中,特色化——我国普通高校发展的现实选择[J],江苏高教,1994.

[5]杨么英,浅析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J],西北医学教育,2005(3).

[6]余良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初探[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6).

[7]王继辉,浅谈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责任编辑 夏焕堂

作者:孙季勤

医学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论文 篇3:

资助育人工作在高职院校中推进的现实困境与策略

【摘要】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如何有效资助贫困生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日常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资助活动过程中,高职院校依据实际情况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以及为高职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等方式,对贫困生给予资助。在实际资助过程中,由于各个地区教育资源在分配方面存在不均的问题,且某些地区高职教育发展水平不高,导致院校在开展资助育人时遇到一系列问题。例如,贫困生身份认定不清、国家资助缺少教育职能等。想要解决这些问题,相关从业人员就要对影响资助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资助育人工作策略。

【关键词】资助育人;高职院校;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主办青年专项:基于“立德树人”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项目编号:JYQZ20-20)

一、引言

高职院校作为学生资助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效率,已经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管理者需要对资助育人工作给予足够重视,深入分析开展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通过这种方式让资助育人工作能够发挥真正的效用,确保高职院校贫困生能够顺利得到资助育人政策的帮扶。

二、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现实意义

在高职院校收费制度不断改革的背景下,一些高职院校收费标准逐年上升,给一些家庭经济环境较差的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能否妥善解决高职院校贫困生就学问题,已经成为决定高职院校是否能夠顺利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因素。与其他学生相比,贫困生不仅要面对学业上的巨大压力,在经济上也肩负着沉重的负担,在学业与经济双重压力下,贫困生很容易产生焦虑自闭等心理问题。想要确保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高职院校相关领导人员就要不断完善资助育人体系,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职能,将经济援助与思想建设工作紧密融合,以经济资助为切入点,引导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及价值取向。

三、高职院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1.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脱钩

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中,存在资助活动与育人目标脱钩问题。将工作的侧重点放在了对贫困生实施经济援助方面,而忽略了对贫困生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这种背景下,部分贫困生尽管得到了学校的资助,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学业观,导致其逐渐丧失进取心,对贫困生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此外,由于没有突出育人职能,导致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学校制定的资助育人政策是一种帮助高职学生提高生活水平的手段。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少数学生会伪造材料,致使真正的贫困生无法获得高职院校设立的奖学金及助学金,导致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

2.勤工助学路径狭窄

除了设立奖学金及助学金之外,积极帮助高职学生寻找勤工助学机会,也是资助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职院校勤工助学路径过于狭窄,只能为极少数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此外,还有一些高职院校为学生创造的勤工助学岗位,与学校所设教学科目无关,贫困生通过勤工助学仅能缓解经济上的压力,无法积累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导致勤工助学政策的执行流于表面,未发挥勤工助学政策的真正效用。

3.贫困生认定缺乏合理性

部分高职院校在认定贫困生身份过程中暴露出不合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认定程序不合理、认定标准不合理和认定结果不合理。一些高职学生找准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的漏洞,挤占真正贫困生的受资助名额,造成了恶劣影响。

四、高职院校推进资助育人工作具体方式

1.经济自主与心理辅导相结合

高职院校相关从业人员开展资助育人活动时,一方面要对贫困生进行经济帮扶,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让贫困生能够将全部精力投入学习中;另一方面还要对贫困生进行思政教育,利用高职院校设立的奖学金、助学金及勤工助学岗位,引导贫困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贫困生克服自卑心理,让其能够以坚强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在开展资助育人过程中,相关从业人员要主动了解贫困生,通过面对面沟通与交流,掌握贫困生基本情况,为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职院校领导人还可以邀请心理辅导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对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得资助育人工作能够真正发挥出“资助”与“育人”双重功能。同时,高职院校领导人要借助奖学金、助学金,将思政元素渗透到学生实际生活中,在制定奖学金、助学金评选标准过程中加入道德指标,在其他评判内容没有明显差距的情况下,侧重考察贫困生的道德修养,通过这种方式让贫困生意识到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此外,在为高职院校贫困生寻找勤工助学岗位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建设,帮助其养成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宝贵精神。高职院校领导人要积极与社会企业展开合作,为学生寻找到适宜的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生在得到经济报酬的基础上,还能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升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贫困生顺利就业。

2.拓展资助渠道

为了解决自助育人渠道单一问题,高职院校管理人员需要积极拓展自助渠道,实行“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实际开展自主育人活动过程中,需要积极引入社会力量,让社会关注到贫困生学习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构建学校、社会、政府三方共同资助贫困生的局面。具体实施中,高职院校需要与社会上具有良好口碑的慈善基金进行合作,通过在学校中设立助学基金的方式扩展资助渠道,这样一方面能够为高职院校贫困生争取到更为多元化的自助方式,另一方面能够让社会爱心人士有机会帮助高职院校贫困生,满足双方需求。此外,在为贫困生争取勤工助学岗位过程中,相关从业人员需要对勤工助学岗位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在确保高职院校贫困生安全的基础上,避免勤工助学岗位与学生在校园中的学习出现冲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管理者还要积极与当地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确定顶岗实习生名额的时候,适当向贫困生倾斜,让贫困生能够通过顶岗实习活动获得一定的薪资报酬,缓解其经济压力。多元化拓展资助方式,一旦某一种资助方式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而无法落实,学校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确保资助育人工作能够稳定进行。

3.妥善落实各项资助政策

部分高校在开展自主育人过程中,存在政策制度无法落实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出台一系列有关资助育人工作的政策,为全面贯彻落实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政策指引。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相关从业人员要深入解读政府出台的各项有关资助育人工作的政策,并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全面落实资助育人工作。在具体实施中,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对资助育人工作部门进行优化,对于每个岗位的职能进行细化,并积极引进具有专业背景及相关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提升资助育人工作队伍整体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制定公开透明的资助育人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量化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工作人员的薪资挂钩。借助这种方式充分调动资助育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各项方针政策能够得到妥善落实。

4.优化自主育人工作制度

想要提升贫困生身份认定工作效率,高职院校就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贫困生身份认定甄别制度。实际开展贫困生身份认定工作过程中,相关从业人员需要对导致贫困生家庭陷入经济困难的原因进行全面调查,要求贫困生提供详细真实的证明材料,并利用各种方式对材料中所记述的内容予以审核。比如贫困生的家庭为低保户,就需要贫困生出具低保证的复印件作为证明材料;一些贫困生由于家庭成员出现残疾而致贫,就需要贫困生提供家庭成员残疾证明复印件,若残疾证明还处于办理状态中,贫困生也可以提供医院开具的检验报告。此外,为了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工作的育人职能,要在高职院校中构建助学贷款诚信教育长效机制,在资助贫困生过程中对其进行思政教育,让贫困生能够切实感觉到社会及学校对于自己的关怀。同时需要整合校报、校园广播、校园内刊、官方网站等宣传媒介,充分借助信息化技术构建多媒体宣传矩阵,以发放奖学金、助学金的方式推广诚信教育,培养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感恩意识。

5.积极开展社团活动

构成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及学习能力是构成综合素养的基础部分。高职院校管理者想要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就要充分发挥资助工作优势,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沟通能力。具体开展资助育人活动时,需要将此项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有效结合。借助校园文化建设强大的育人功能,顺利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目标。高职院校管理者及教师要积极鼓励贫困生参加各种社团,通过让高职院校困难生参加社团活动的方式,锻炼贫困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及創新能力。若条件允许,高职院校管理者还可以成立以帮助贫困生为主要工作目标的励志社,并指派具有丰富资助育人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励志社社长。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贫困生能够真正融入校园生活,一方面使得贫困生成为校园活动的组织者,另一方面也能让贫困生成为校园活动的受益人。

五、结语

高职院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中,相关管理者需要深入分析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通过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妥善落实各项资助政策及拓展资助渠道等方式,确保资助育人工作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用,帮助高职院校贫困生顺利成才。

参考文献

[1]何奔,张旭亮,王真真.扶志扶智“四位一体”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探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01):116-120.

[2]仝江红.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中诚信和感恩教育的融入——评《高校资助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05):238.

[3]杨祖义,冯涛,曹科,蒋君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政策优化研究——基于某医科大学药学生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02):35-36.

[4]樊永生.精准扶贫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01):62-66.

作者:张龙

上一篇:科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论文下一篇:水利工程滑模施工工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