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分析论文

2022-04-26

温家宝总理在2月2日的英国剑桥大学演讲中强调:“科技是克服金融危机的根本力量”,并把“产业振兴”和“科技创新”提升到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高度。科技力量在应对危机中的价值彰显无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分析论文 篇1:

民办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困难症结分析

摘 要: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一直困扰着各个产业经济的发展,即便是在网络技术极其发达的今天也尤为突出。一方面,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科技成果面对的受众较少;另一方面,先进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更重要的是各个经济实体、企业急需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其产品进行技术支撑。该文分析国外科技成果转化现状,探讨了民办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困难症结所在,以期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探索解决途径,达到创建高水平民办大学的目的。

关键词:民办高校 科研成果 转化机制 发布平台 科研管理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无不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现代中国,要发展社会生产力,需要提高科学技术研究水平,就一定要重视科技成果转化。

1 科研成果转化背景分析

1.1 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国外科技发达国家,从事科研的机构,无论是民间机构还是国家研究院所,很多科研项目就是基于应用需求而迅速立项,研究,试制,批量生产,尤其对现代电子技术产品,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特别短,国外这方面,研发阶段周期也有很多相关政策,项目组有长期战略性策划,长线基础准备和短期产品研发合理匹配,一方面有技术人员从事基础研究,进行理论模型研究、材料研究,工程技术研究,技术实现,各个产品设计环节从事研究的人员、资金都匹配到位,这位短线产品设计,迅速投入市场奠定的雄厚的基础,是国内研发机构无法比拟的。

国外发达国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高、很多人的追求层次也高,对探索自然,追求真理,探求科学,有着极高的兴趣和追求,有些机构和个人,把对进行科学研究作为人生的目标,把对人类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作为判定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尺,所以很多年轻人乐此不疲的进行科学研究,并把研究成果积极转化为产品,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这种前提下,科学发展,科技发达,技术进步。

国内目前进行科学研究的人员主要是科研院所、大学院校的专职人员、教师,从事的研究工作大部分是国家计划内的项目,科学研究是最为工作来完成,被动性质比例较大,无论是横向基金项目还是纵向合作项目,单纯进行科学研究,探索自然奥秘的因素较少,应用价值受限制。另一方面,对于社会需求的,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急需攻克的技术难关,由于利益驱动、技术壁垒的客观存在,科研人员进行具有应用背景和需求的研究的热情有限。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较少。

1.2 民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受办学条件、办学层次、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政策限制,民办大学在初期的教学型运行模式中科研成果在数量和水平上都处于较低水平。仅在近几年来有所改善,一方面随着国家对民办高校的重视程度提高,相关扶持政策的支持力度也有所加大。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在探求自身发展过程中,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引进了一定数量的高层次教学、科研双师型人才,使得高校科研工作得以顺利、快速开展。但是目前民办大学科研成果的现状是有论文而实际得到的少;而得到一定程度应用的,又少探理,难以提高应用层次,在应用中,遇到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导致应用前景不乐观或难以推广。

2 民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症结分析

目前民办大学科研成果转化难、转化少,主要症结在于:

2.1 科研项目来源有限,项目扶持经费少

以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例,截至2014年吉林省民办院校获批的不超过一位数。能获批省科技部项目,对于民办高校更是一个具有较高荣誉的大事。所以尽管各民办高校出台的科研考核办法规定中对于申报成功省级以上的科研项目奖励幅度还是较大的,但是能够审批的数量还是少之又少,可见民办高校申报级别较高科研项目的难度之大。

一方面是目前民办高校能够申报获批的国家级基金类项目少之又少,即便是各种省级的科学研究项目能够申报下来的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即使申报成功,给予民办高教的项目经费也是极为有限,很少有超过6万经费的,这有限的资金扶持还需要分批划拨。

2.2 科研成果有限,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建设了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然而这些重点建设的质量工程教学机构,所进行的工作主要还是围绕这课堂教学理论进行,能够通过科学研究形成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却很少。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如果在一定阶段内无法研究出有影响的成果,重点实验室的存在代表不了学校的科研水平,只能成为一个招牌。造成这个结果,一是学校需要引进不仅学历高,更要有较高科研能力的人才,使得重点实验室能够在规定的阶段有相应的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产生,起到重点实验室应有的作用。二是民办高校教师中不乏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教师,但是繁重的教学任务,各种流于表面的考核,使得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科研水平很难有用武之地,更难说水平提高了。

三是民办高校师资队伍中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一部分教师,来自于改制的科研院所、大中型国有企业,虽然进行了十几年的项目研发,试制,生产及安装调试,但是转入教学后,主要精力除了要用于完成教学任务,还要为完成各种考核,把很多精力用于诸如发表论文,完成量化指标工作任务。能够用于进行科学研究的精力和时间少之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进行较高层次和水平的科研工作。

2.3 科研建设内涵流于形式,缺乏成果转化的价值

很多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普遍存在流于表面光鲜,追逐完成量化指标。热衷于教师的科研论文在全国甚至世界核心刊物上发表,但这样只能是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理论水平,并不代表其价值和水平,科研工作真正的价值要看科研成果是否得到转化及转化后的实效,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个问题在企业中毋庸置疑,但是在高校中,追求的目标和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很多高校的科研项目仅仅停留在实验室成果,最多是实验样机阶段,很难达到量化生产阶段,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缺乏成果转化的价值。实际上科学技术要服务于社会,变成先进的生产力,即使是理论研究,也要为更深入的研究起到基础铺垫作用。

2.4 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科研人才缺乏热忱

目前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对科研成果转化管理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

尤其是适逢民办高校转型转设,各种量化工作细而繁杂,无论是学校管理高层、科研管理层,还是教学单位,对于科研工作的具体实施、量化,都处在被动地完成工作层次上。年轻教师需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完成教学工作。只有在为职称评定积累材料时才拼命申报科研项目,项目结题成果绝大多数是论文形式。量化层次难以划分。

同时民办高校受办学条件所限制,在科研成果转化管理上很难作出与公立大学相近的奖励奖励机制。

3 结语

通過分析国内外科研成果转化现状,研究了国内民办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困难的症结所在,在当前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式下,民办高校应该抓住这个契机,研究对策,把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落到实处,使学教融合,学思结合,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促进教师科研水平提高,为建设一流民办院校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曹霞,喻登科.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的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341-343.

作者:郑海峰 韩丽英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分析论文 篇2:

金融危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契机

温家宝总理在2月2日的英国剑桥大学演讲中强调:“科技是克服金融危机的根本力量”,并把“产业振兴”和“科技创新”提升到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高度。科技力量在应对危机中的价值彰显无疑。

凭借得天独厚的人才等资源优势,我国高校科研成果数量几乎占据我国科研成果总量的半壁江山,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仅10%左右,成为困扰各方的“顽疾”,只有让高校科研成果从文件柜里“走”出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因此,金融危机背景下,需要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难这一“顽疾”寻找到一剂“良方”。

转化难的窘境

借助改革的大势,我国高校科研遍地开花,单从成果数量上看,可谓“丰硕”,但另一个方面,科研成果转化率低,难以实现成果有效转化的现实,让相关各方头疼不已,“只开花,不结果”的现状,让高校科研成果陷入令人尴尬的境地。

高校科研成果占半壁江山

“科技是克服金融危机的根本力量。每一场大的危机常常伴随一场新的科技革命。”面对眼下这场百年难遇、肆意蔓延的“金融风暴”,温家宝总理在2月2日的英国剑桥大学《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主题演讲中如此强调。在演讲中,温家宝总理介绍了我国应对危机所采取的措施,并把“产业振兴”和“技术创新”提升到了应对危机的战略高度。科技力量在危机中的价值彰显无疑。

数据显示,科研成果在对我国GDP的贡献率逐年提高,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果就是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最好的注脚,而高校凭借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等优势,科研成果数量几乎占据我国科研成果总量的半壁江山。

据统计,我国高校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人员占全国科技力量的22%,每年完成的科技成果和发表的科技论文约占全国70%以上。在全国高校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占62.3%。

毫不夸张地说,高校是国家科技原始创新的主要基地,诸如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领域的许多新知识、新技术都源于高等学校。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中,高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转化难成“世纪顽症”

然而,高校科研成果“丰硕”的背后,也有着许多的“隐忧”。一方面我国高校有着丰硕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却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现实。由于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原科技部部长朱丽兰对此曾发出“世纪顽症”的叹息。

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不足10%”。而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高校科研转化率普遍不超过10%。这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左右的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

可见,高校是科研的“富矿”,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现实却让高校科研成果显得有些“尴尬”,可谓“花开烂漫果难成”。科研成果不能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无“果”可成,也就无所谓“成果”了。

成果转化对高校有“造血”功能

高校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关系到高校能否实现服务社会的功能,也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健康发展。

有学者认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三大职能,这三大职能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有人才,才能搞研究;有了科研成果,才能服务社会。高校主要依靠科研成果的转化进行社会服务。

“科研成果应该并且必须得到转化,放在架子上的科研成果是没有意义的,科研成果只有进行有效转化,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北京邮电大学林金桐校长谈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意义时,如此陈述。此外,林金桐认为,科研成果得以转化是鼓励高校教师进行自主创新的最好激励方式。

可以说,高校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对高校具有“造血”功能,唯有科研成果得到有效转化,现代高校三大职能才能形成良性循环,高校才能保持“健康”,并保持恒久的生命力。

对比高校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的非凡意义与高校科研成果的半壁江山之势,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现实更显出高校的“窘境”。

窘境背后

高校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对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高校所面临的现实是:科研成果众多,却多“待字闺中”。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世纪顽症”的形成?

“指挥棒”失灵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难,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科研成果没有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欧阳河,曾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难做过一项专门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9.6%的被调查者认为科技成果转化难的主要原因是成果偏离市场需求。

另一项相关调查显示,约64%的高校科研人员认为了解与自己科技成果相关的市场,36%的科研人员认为自己对市场仅是一般了解。而从第一类人员了解市场的渠道来看,50%的人是通过大众媒体,26%的人是通过网络查询,借助专业市场调查机构的仅为4%,通过企业了解市场的仅为2%。

由此可见,科研管理人员对真正的市场知之甚少,仅停留在对市场一般性肤浅认识的层面,闭门造车的结果,就是日后科研成果与市场结合的困难。

更深层次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是高校听从的是政府的指令,而非市场这个“指挥棒”。

山西大学高级经济师张三香曾撰文指出,“由于高校科研院所70%以上的科研项目经费都来自于政府机构,而不是企业,所以为了顺利地得到政府的资助,只能对政府负责,而不是对市场负责,即科研项目的研究只能以项目审批主管部门的意见为导向,而不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政府机构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存在一定滞后性,这就很自然形成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科研成果转化成功与否,取决于科研成果的市场需求程度,如果科研成果的市场需求程度较高,科研成果转化难度也就大大降低,相反,如果成果不为市场所接受,即使再努力,科研成果也难以完成转化。

丢失了市场这根“指挥棒”,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遭遇瓶颈也就不足为奇了。

评价机制受限

当前,企业需要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以应对金融危机。然而高校的科研成果,偏重学术性,应用性欠缺,高校科研成果不能够满足企业产品转化要求,两者衔接不当,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受阻,究其原因,这与我国高校目前的科研评价机制有关。

上海智城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水兴认为,高校在推广科研项目成果时,更注重科研成果与其职称评定的关系,该项目成果落户企业后能否产生经济效益。学校将新研究成果的样机带到企业,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样机进行改进与整合,这一过程需要学校相关科研人员一起配合研究,单依靠企业的力量无法将样机投入到实际生产中去。而这些与高校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待遇等并不挂钩,评价机制的导向推动高校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论文的撰写,而少有精力进行成果的转化工作,就更别提为企业提供转化的后续服务了,最终导致企业引进的科研成果无法变成现实生产力。

这种评价机制也间接导致了一些“问题成果”、“垃圾成果”得以通过鉴定或结题,而这些所谓的“成果”当然无法转让。

转化资金匮乏

1∶10∶100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研究、开发、投产过程中所需投资额的比率,而我国只有1∶1∶10。

我国当前的高校科研,从课题研究到实验室成果的研究经费,大都是由科研单位通过国家科技项目拨款或自筹资金投入的,但科技项目从试验成果转化为产品或者商品,几乎是一个投资的空白。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已成功转化的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中,转化资金靠高校自筹的占56%,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占36%,而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风险投资仅占4.8%。

由于成果转化资金短缺,大多数高校的科技成果都无法进入中试阶段,从而严重影响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熟性与可行性,导致科技成果大多以未经中试的不成熟技术状态面市。加之目前金融危机来袭,一些企业经济效益不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负债率很高,很难拿出多余的钱进行技术创新,而有的企业又不敢贸然出资购买高校的科研成果,从而出现不少企事业单位有心应用却又无力引进新技术成果,结果使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困难。

转化自身特点使然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出现困难、转化率偏低,除了问责高校之外,还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自身特点息息相关。

欧阳河曾撰文指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重点在中小企业。虽然高校的科技成果有一部分在国有大型企业转化,但大企业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对集成性科技成果需求量比较大,而高校的集成性的技术成果相对较少,很难满足其要求,他们只能选择中小企业作为科技成果的接受者,加之中小企业的研发能力较弱,需要高校科研力量的支持,所以高校的科技成果更多地在中小企业转化。

问题也就在于此。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接受者中小企业,无论其资金状况,还是科研能力都比较弱,尤其是企业自身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很多情况下,比如在当前的金融危机情况下,很多中小企业受到严重影响,他们考虑最多的是生存与否的问题,虽然他们需要新科技成果来帮忙渡过金融危机,但是其投资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又尤为缺乏。

据欧阳河所做调查显示,高校的科技成果基础理论偏多,“十五”期间,基础理论成果占总成果的33.43%,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题,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知识创新的一部分成果以及基础理论成果是难以转化的。成果本身不能转化的占总成果的8.2%。这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其他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率偏低的原因之一。

当然,科研成果转化的风险高,而转化的高风险、高投入的结果则是不愿意出钱,目前的金融市场不够完善,风险投资不能够有效运行等,这也导致了其转化成果偏低的现状。

“问责”企业与政府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涉及三方主体,一是作为科研成果产出方的高校,二是作为科研成果出资及验收方的政府机构,三是科研成果接受方的企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转化难的问题,需问责三方,不能单纯的将其归咎于高校自身。

企业在接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存在见“钱”眼开的现象。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某企业看好了一高校的成果,双方签订了转让合同,可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一些技术难题企业无法解决,又不想承担风险,于是想解除转让合同,要求高校退回转让费。两家最后不得不对簿公堂,法院裁定高校胜诉。

为了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政府将技术创新基金投向了企业。据调查,有的企业为了拿到政府的创新基金,就到高校找项目,与高校签一个合作协议,可是一旦项目和钱拿到手,就将高校一脚踢开,自己单干。这让高校和老师大有被“涮”的感觉。

企业这种“见钱眼开”的行为严重挫伤了本来对成果转化积极性就不是很高的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其不愿意多次受到伤害。

前文已提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大量的中试资金,虽然政府通过建立企业产业化基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等,加大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但是,二次研发投入不足,也直接导致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匮乏问题,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难以突破。

破解难题,或许只差一个时机

现实中,许多“难题”的破解往往不能遂人心、如人愿,而要讲究“条件”和“时机”,我国的医改、教改莫不是如此难题,谁都晓得是非要解决的问题,但却非一时所能为,欠缺的就是“条件”和“时机”。正如《周易》所言:“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旦“时机”成熟,难题才会有破解的希望。眼下的“金融危机”或许就是破解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难题的“时机”。

金融危机中的“契机”

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经济颓势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但灰心丧气、怨天尤人又有何益?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比黄金更宝贵的是信心”,当然还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从目前形势看,中国所采取的应对危机的措施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肯定,在剑桥大学演讲中,温总理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的做法。纵观温总理的演讲,我们不难发现“投资”和“科技”是应对措施的关键词。而这两点,都可谓治疗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顽疾”的“良方”。

首先,“投资”可以为高校科研转化提供经费支持。为应对危机,我国政府开出了4万亿的投资大单,兼顾“公益性”和“经济性”的高等教育,如果能够分得一杯羹,高校科研如果能够“不差钱”,困扰科研成果转化难的经费问题会得到一定的缓解,从这个层面讲,经济危机是一个“契机”。

此外,“科技”振兴战略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温家宝总理在剑桥演讲中论及 “科技是克服金融危机的根本力量”,有着深层的战略意义。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国家、社会进步的核心驱动力。改革开放30年,“科教兴国”战略深入人心,我国的宏观经济总量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但同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贡献率低的尴尬状况。高校作为知识和科技创新的“重镇”,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在我国的科技振兴战略中无疑显得尤为重要。

正如温总理所言,每一场大的危机常常伴随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的复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所以,我国政府把“科技”作为应对危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力量”, 此外,我国正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为中国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无疑也为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难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政策“契机”。

以危机为契机:反思市场 改变评价机制

金融危机来袭,高校科技成果又一次遭到了市场的严格考验,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科研成果才能经受住考验,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科研项目才能完成产业的转化,因此,应该以金融危机为契机,反思科研立项的市场符合度:分析科技项目成果的新产品将有哪些最终使用者,科技项目成果的新产品如何进入市场,科技项目成果的新产品有多大的市场需求空间以及市场成熟度,成果的市场符合度强的在来进行深入地研究。

科技成果符合市场需求,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高校如果能够改变对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调动科研人员对成果转化的积极性。科技成果转化和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完全能体现出高校教师的研究水准,可以作为参加职称评审的一个条件,是从事成果转化工作的人员能够通过从事此项工作而得到相应的认可,并作为参加评审职称的成果,这样能极大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从事成果转化工作,也愿意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后续服务。

从服务地方经济做起

提起北京的前门地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心人可能会发现,现在那一带有一套这样的院子,青砖铺地、灰瓦屋顶、小巧精致的如意门,有正房,明亮的厨房、带淋浴的卫生间、天然气的壁挂炉、分户地板采暖,完全是一个设施齐全、节能环保的单元房——这就是草厂五条20号院。

据北京工程学院教授汤羽扬介绍,这个工程有两大亮点,一是它既保留了原来的建筑风格,又满足了现代人们生活的需要。它采用了分户采暖,安装了天然气壁挂炉、地板采暖,所有的居室建筑的外墙均有保温夹层;门虽然采用的是玻璃钢门窗,但采用了双层中空玻璃以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效果,充分体现了节能环保的设计思路。

另一大亮点就是,该工程采用了该校土木学院陈家珑老师的专利项目——仿古再生砖,建筑的墙体和庭院的地面大部分用的是仿古再生砖铺砌。据陈家珑介绍说,这种仿古再生砖是以建筑垃圾中废弃的砖瓦为主要原料,经过压制加工制成的。它既具有烧结黏土砖的性质,又在其表面压有直接可用的装饰层,密度、强度、尺寸和装饰效果可与古建砖媲美,而成本却仅有古建黏土烧结砖的三分之一左右,所以这种仿古再生砖的应用对于保护环境、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以及降低建筑造价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非常符合节能环保、经济实用的设计理念。

草厂五条20号院凝聚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师们的科研成果,是其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他们的成功,告诉我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以服务地方经济为起点,高校对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情况比较了解,因此,其科技成果以服务地方为起点,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大有可为,而且成功转化的几率较高。

同济大学负责人认为,服务社会有助于推动高校的发展,在为地方服务的过程中,可能整合产生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形成良性的学科生长环境。也有利于传统学科高新化,优势学科强势化,新兴学科集聚化。目前金融危机的大形势下,高校是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了。

正如列宁所说:“根本改变生活的一切方面是需要时间的”,欲根治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难这一“顽疾”,也绝非朝夕所能成功。高校科研转化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非单方面、单一政策所能解决的。但只要抓住金融危机这个“契机”,政府、高校和企业能够有所作为,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政策导向、市场环境和资源支持,三方实现真正的连动机制,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顺应我国把科技视为“克服金融危机的根本力量”战略的大势,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难题终将破解。正所谓“积小成而渐大成”。

作者:李玉珠 闫志刚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分析论文 篇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对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研究

摘 要:为探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之间关系,以教育部直属64所高校作为研究样本,在构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高校实践教学和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三者之间关系概念模型的基础上,使用多元回归模型检验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的关系。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性人才培养;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实践教学

高校作为我国进行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在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人才战略落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优质的创新资源、高端的专家学者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为高校师资、教学资源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为培育创新科技“后备军”贡献了力量。本文将探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在实践教学中与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的关系,揭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对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机理,对拓宽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路径和提升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创新价值。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的关系研究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影响高校科研绩效和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是检验高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核心指标[1],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高低能够影响高校创新环境和高校的产研资源,进而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鉴于此,很多学者从科技成果转化角度对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展开研究。邓桦指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是高质量的创新创业项目,学生参与其中,不仅丰富理论知识、增添创新实践经历,更能激发创新创业意识[2];姜永镔认为高校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能够创造经济效益进而改善科研教学环境,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基础设施[3];

楼佩煌和李强也发现高校科研成果不仅可以提升创新生产力,更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将学科研究成果引入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4-5]。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影响,取决于科研投入对科研环境的优化,科研项目及科研效果对人才培养平台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借鉴学者郭俊华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研究,从转化基础条件、转化的支撑及转化的效果等方面入手,利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条件、转化实力、转化效果的三个维度[6],具体分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条件主要指高校为成果顺利转化而提供的科研经费和人才。高校的经费投入可以为学科优化、科学研究及平台建设等带来充足的资金,巩固教学资源、完善科研设备、改善教学环境、提升学科水平,提高创新性人才专业培养质量。高校科技创新活动引进的优秀科技人才不仅是高校成果转化的重要战略资源,同时也为学科建设提供优质的师资,是提升高校科研人力配置以及增强创新能力的原动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力是成果转化的根本保障,主要表现在科技项目和科研成果(论文、著作)两个方面。高校通过聚集科研学术资源和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提升科研实力,吸引优秀的学生和教师参与科研,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7]。成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科研并与专家学者交流的平台,提升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提高学生前沿科技知识的储备能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主要体现在知识产权、专利、成果获奖和技术成果转让及收入方面。转化收入实现了科研的转化价值和市场效益,能够激发研发人才探索应用型和前瞻性科研成果的动力,提升高校的科研效率,渲染了高校的创新文化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专利及技术转让为高校与企业搭建技术交流平台,在平台中商品技术信息流通快,学生能了解更多产品生产销售信息,掌握更多实践能力。同时成果转化成功案例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反哺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科研知识储备。基于此,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对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正向促进效果。

H1a: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条件对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正向促进效应。

H1b: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力对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正向促进效应。

H1c: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对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正向促进效应。

2.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高校实践教学的关系研究

高校实践教学是高校通过课程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及社会实践教学等形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手段。而高校的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科研形式是提升高校实践教学的主旋律,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是提升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8]。

高校也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实现科研与教学相互渗透,构建“菜单式”的教学形式,优化高校实践教学体系[9]。并且对于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而言,多方协作是突破技术难关的关键,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了战略平台和沟通桥梁,实现强强联合和资源共享,也为高校培育了跨学科、跨领域、跨系统的教学科研团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的科研“养分”,搭建创新实践平台[10]。因此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能够影响高校的实践教学。基于此,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2: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对高校实践教学有正向促进作用。

H2a: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条件对高校实践教学有正向促进效应。

H2b: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力对高校实践教学有正向促进效应。

H2c: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对高校实践教学有正向促进效应。

3.高校实践教学的中介作用分析

自《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以来,高校已把实践教学过程当作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王娟指出科学研究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把科学研究融入教学,能够加强实践教学的科学性和创新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李雷鹏等人提出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在实践项目教学中挖掘创新潜能,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11]。由此可见,高校凭借实践教学可以将科研合作项目、学术交流会议等融入课堂,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张双志认为实训教学在技能大赛与学生创新能力之间扮演中介的角色[12]。余建星等人也提出以实践教学为抓手,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可以提高高校创新性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13]。从人才发展角度出发,如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中提出,人才培养應具有实践性、政治性、开放性及创新性[14]。再者从社会人才需求角度,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最终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搭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实践培养平台是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关键。综上研究表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通过高校实践教学能够影响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3:高校实践教学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的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相关研究结构模型见图1。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变量及测量

(1)自变量。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衡量,本文借鉴了Wendy、Kim等学者的研究[15-16],在参考学者郭俊华量表的基础上[6],结合研究主题和情景,将原有的量表进行扩充和修改,分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条件、转化实力和转化效果3个维度。(2)因变量。关于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本文借鉴曾月征和陈恒等人的研究[17-18]。在考虑客观数据采集的局限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选择采用北京理工大学2018年对“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分作为数据源。(3)中介变量。对于高校实践教学的衡量,本文参考了陈恒的研究[17]。由于数据获取的局限性,本文选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数据、学术会议参与数据、高校与企业合作项目数量及校企人才交流频率四个指标作为衡量依据。主要研究变量及含义具体如表1所示。

2.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研究选取教育部直属的64所高校作为研究样本。由于高校科技创新活动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缓慢的过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对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效果具有延迟性和复杂性。因此,本文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分别选择2016年数据与2018年数据,以达到缓冲延迟的效果,使数据分析更具实践意义。指标数据选取如下:自变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选择《2016高等学校科技统计内容汇编》数据,因变量(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选择2018年北京理工大学对“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分作为数据源,中介变量(高校实践教学)选择《2016高等学校科技统计内容汇编》数据。

三、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1.变量信效度分析

首先,研究使用Cronbach’s Alpha系数检验变量的信度水平。其中总体变量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4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条件、转化实力、转化效果分别为0.775、0.848、0.865,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为0.885,均满足不小于0.7的基本要求,说明数据整体及各变量数据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其次,采用KMO样本测度法和Bartlett的球体检验法检验变量的收敛效度。其中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KMO值为0.952,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为0.930,Bartlett球体检验的显著性概率都小于0.001,表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最后,对各指标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如表2所示指标的因子荷载大多数都大于0.7,说明变量之间聚合度较高。研究使用AMOS22.0对研究变量进行因子模型拟合度分析。检验了卡方(401.660)、自由度(84)、卡方与自由度之比(4.782)、SRMR(0.0415)、NFI(0.943)、RFI(0.929)、IFI(0.954)指标。其中卡方与自由度之比在3~5间认为模型拟合度较好,SRMR的值认为小于0.08时可以认为模型拟合度较好,NFI、RFI、IFI的值认为越接近于1时拟合度越好。因此可以认为本文研究的变量关系具有良好的拟合效度。

2.假设检验

为了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高校实践教学与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分两步对数据进行分析:第一步,通过多元回归,分别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高校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二步,检验高校实践教学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间的中介效应。

1.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对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的回归分析。如表3所示,在Model1中,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之间呈正向促进关系(β=0.554,p<0.001),即假设H1成立。同理在Model1a、Model1b与Model1c中显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条件、转化实力及转化效果对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也都有显著正向影响(β=0.495,p<0.001;β=0.505,p<0.001;β=0.662,p<0.001),即假设H1a、H1b与假设H1c成立。

2.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高校实践教学的回归分析。如表3所示,在Model2中显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高校实践教学之间存在正向显著关系(β=0.604,p<0.001),即假设H2成立。同理在Model2a、Model2b与Model2c中显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条件、实力及效果同样对高校实践教学具有正向促进作用(β=0.526,p<0.001;β=0.543,p<0.001;β=0.718,p<0.001),即假設H2a、H2b与假设H2c成立。

3.高校实践教学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中介作用。从表3中可以看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间(Model1)存在正向作用力度β=0.554,且p<0.001为显著,与高校实践教学之间(Model2)呈正向作用β=0.604,且p<0.001为显著,但在Model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中加入高校实践教学后促进效果从0.554(p<0.001)下降到0.151(p<0.005),影响效果为显著,说明高校实践教学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之间充当部分中介作用,即假设H3成立。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1.研究结论

(1)研究证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能够正向促进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而且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实力和效果对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效果也是正向且明显的,其中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对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效果最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果的专利授权转让和获奖能提升创新性人才的科研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研究验证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高校实践教学之间正向促进关系。而且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实力和效果对高校实践教学的作用效果也是正向且明显的,其中高校科技转化效果对高校实践教学的影响最强,认为学生能通过高校与企业专利、技术转让合作过程获得社会实践机会,而且获奖科研更能鼓励高校创新和优化实践教学。

(3)研究发现高校实践教学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之间呈现部分中介作用。说明高校实践教学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促进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关键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人才培养时,通过资金和人力及科研成果改善了教学环境和充实了教学内容,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进而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积极作用。

2.实践启示

(1)优化实践教学内容,重视科教育人。在上述研究中发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对实践教学的正向促进效果很明显。因此高校应该关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科研活动对学校教学形式及实践教学的影响能力。在提升科研实力的同时,关注相关专业学生及教师的科研发展兴趣,在条件及环境允许的情况下,为其提供可以选择的个人或团体创新创业项目及科研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挖掘科研创新能力实现自我升华,使参与科研项目成为一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对学校科技创新领域的研究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重视科研成果,实现科研反哺教学。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案例是关键的科研成果,高校应该认清科研案例对人才培养的重要程度,把科研成果作为案例带进课堂,打通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的通道,把前沿知识转化为“活教材”,开拓学生科研视野。鼓励学生和教师使用本校科研成果案例作为“大创”比赛的案例分析,在比赛中挖掘成果的潜力,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3)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促进协同育人。一方面,高校要做到整合社会和科研合作资源,为创新性人才价值发挥提供机会与平台。高校成果转化应发挥其在科研活动中的有利地位,以高校核心技术为导向,企业创新需求为目的,通过校企合作搭建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创新性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提供必要的土壤。另一方面,要加大校企合作,构建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由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培训和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学生毕业后留在企业工作,实现“订单式”培养,提升人才的专业素养,实现产学协同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 徐哲根,杨璐,栾绍娇. 基于接力创新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效率评价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4):8-14.

[2] 邓桦. 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J]. 中国高校科技,2015(9):80-81.

[3] 姜永镔,张虎,陈霞玲. 科技成果转化如何服务和支持大学发展[J]. 中国高校科技,2019(9):71-74.

[4] 楼佩煌. 基于科研成果转化的机电一体化综合实验系统[J]. 中国大学教学,2007(1):48-49.

[5] 李强,徐婉珍,沈洪锐,等. “科研反哺教学”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9,41(S1):153-156.

[6] 郭俊华,徐倪妮. 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及聚类分析[J]. 情报杂志,2016,35(12):155-161,168.

[7] 李俊杰. 科研反哺教学的合理性及地方高校因应策略[J]. 教育研究,2012,33(3):53-56,70.

[8] 时伟. 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 高等教育研究,2013,34(7):61-64.

[9] 刘晓楠,尹美娟,陈岩,等. 探索军队院校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的有效机制[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6,38(S1):154-158.

[10] 王娟,杨森,赵婧方. “拔尖计划”2.0背景下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9(3):19-24.

[11] 李雷鹏,王立峰,倪志英. 谈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J]. 教育探索,2013(12):96-97.

[12] 张双志. 技能大赛提升高职生实践创新能力了吗?——基于实训教学中介效应的考察[J]. 职业技术教育,2019,40(34):19-25.

[13] 余建星,赵伟,李辉,等.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形成实践育人氛围[J]. 中国高等教育,2012(Z2):18-20.

[14] 薛红焰. 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研究中的几个要点[J]. 攀登,2018,37(4):33-39.

[15] WENDY CH APPLE,ANDY LOCKET T,DONALD SIEGEL,et al. Assessing the relative performance of U.K.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s:parametric and non-parametric evidence[J]. Research Policy, 2005(1): 369-384.

[16] YOUNHEE KIM. The ivory tower approach to entrepreneurial linkage: productivity changes in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J].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13(2):180-197.

[17]曾月征,袁樂平. 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统计与决策,2016(18):55-58.

[18]陈恒,初国刚,侯建. 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影响机理[J]. 科研管理,2018,39(4):124-133.

[本文系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知识资本视域下瞪羚企业创新能力形成机理与成长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SJZDI061)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余大品]

作者:郝世甲 伏永祥

上一篇:热工计量食品质量检测论文下一篇:团体心理辅导职业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