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与风险投资论文

2022-04-22

【摘要】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经济与科技结合、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关键要素。一个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能够大力推进经济快速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助推器”的作用。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国家创新型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密切相关。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科技成果转化与风险投资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技成果转化与风险投资论文 篇1:

基于过程分析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研究

〔摘要〕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越来越成为创新型城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不同的激励因素发挥作用的程度不同,本文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分成3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活动特点、风险性种类及大小、所需资源情况,针对性地制定出不同阶段的具体激励机制,因而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研究具有理论与实际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阶段;激励机制

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科学成果都如人们所希望的那样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原因是科技成果并非都进行了成功转化。我国目前科技项目成果转化率大约为25%,与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相距甚远,因此有必要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进行细致研究,针对各阶段特点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

1相关概念

11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是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简称。它指人们在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全部领域中,通过辩证思维、实验观察,调查研究,研制开发,综合分析等研究活动所取得的,并经过同行专家审评或鉴定,达到先进科学技术水平或者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实用价值、经济价值的创造性研究成果[1]。科技成果既包括物质成果也包括精神成果,囊括生物、医药、化学、机械、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尤其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科技成果经过转化会极大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2科技成果转化

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才真正的发挥了其价值。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解释,科技成果转化被定义为“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人们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目的是提高生产力水平,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2)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才能体现出其价值。(3)科技成果转化是一系列连续的过程,包括对科学技术的可行性研究直至最后的推广使其进入商业流通环节。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受转化的主体状况、转化所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一个因素的变动都可能甚至严重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最终的结果。将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进行分解,分阶段进行细致的研究,找出不同环节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构建不同阶段所需的激励机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3科技成果转化主体

131研究开发方

研究开发方是科技成果的产生来源,也是最早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主体之一,主要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个人研究者,其中,我国目前的科技成果主要来源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开发方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新方法的拓展,新技术的革新,新工艺发明及改进等工作,除了技术研发性的工作,高校及科研院所还应该积极参与到科技成果的后续推广工作中以达到促进转化的目的。

132最终生产单位

最终生产单位是指科技成果的受让方,存在多种组织形式,其可以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自办企业,也可以是独立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企业。最终生产单位为科技成果转化进行自主的投资与经营,进行筹资购置设备、组织生产、销售等活动,承担着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的职责。

133科技中介

科技中介是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开发方与受让方间的桥梁、纽带和催化剂,其组织形式多样,可以是非盈利性的政府部门如创业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也可以是盈利性的企业如科技评估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产权交易机构等,还有例如科技园、产业园区等政策性孵化器形式。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科技中介扮演着一种特殊的角色,主要是为转化的研究开发方和受让方提供社会化和专业化的服务,具体包括风险评估、市场预测、技术培训、信息咨询、操作指导等。

134政府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是一系列经济社会行为,不仅涉及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中介等主体,政府在转化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科技成果转化不能放任其在市场体系中自由发展,需要宏观调控手段对其进行引导,在对美国、德国、日本等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相对成熟的发达国家进行研究中,不难发现政府的政策引导、财政支撑及文化环境构建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是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14科技成果转化过程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完整、连续的过程,一般包括科技研究开发、科技成果的后续实验和推广、科技成果的工业化实验和产业化这3个阶段[2]。转化的不同阶段,参与其中的人员和组织的社会经济活动具有很大差异:科技开发阶段是整个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初始阶段,也是科研人员知识投入最多和最活跃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的任务进行一系列理论创新、技术研发等创造性的工作,参与其中的组织的活动频度并不高;在科技成果的后续实验和推广阶段,经历过前一个阶段的创新活动,相关专家需要对研发人员最初的创造性成果进行检验和验证,反复进行测试完成后续试验,同时,从这个时刻起,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企业都将越来越多关注市场信息,不断对所研发的前期成果进行调整,实现和市场的对接,因此,需要对前期的成果进行不断纠错与调整,并得到相关技术需求者认知、认可以达到推广的目的;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评估检测后,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和价值得到评估和预测,已趋于相对成熟,在科技成果的工业化实验和产业化阶段,还需进一步对成果进行中试,待中试结果稳定之后,就得到了可以进行商业化用途的科技成果,并将其投入实际的商业化生产过程之中,产生效益,并在社会扩散开来,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这3个阶段之间相互联系,循序渐进,只有在3个阶段都完成的情况下,科技成果才能算实现了真正的转化。

2激励机制概述

21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概念

机制是一种作用原理,在一个系统里,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要素与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机制的作用就是通过一定手段产生某种预期结果,其目的是为了维持系统的良性运行、发挥特定的预期功能。激励机制是指系统为了充分激发各个组成要素的内在潜力,发挥系统预期功能,而对其内部各组成要素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结构和联系方式进行调整、协调、优化,以达到最大创新功能的机制[3]。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及过程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有机系统,我们可以制定规则和制度使其各要素之间进行合理组合,使各要素与环境进行良好互动,最终使得整个系统高效运转,激发其潜力并发挥活力。

22激励机制分类

本文将激励机制分成创新机制、人才流动机制、风险分散机制、支撑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保障机制。

221创新机制

创新机制,是指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通过政策、制度以及市场等手段,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的创新行为,并逐步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从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都是创新的组织,其中,企业是创新的首要主体[4]。企业应该成为也能够成为创新的主体。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企业必须要成为创新主体才能跟上发展的浪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21世纪企业惟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创新,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会成为领域里的标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求得在更长远的时间里求得发展。企业也有能力成为创新的主体:作为与市场衔接最紧密的组织,企业对市场前景的预测能力及洞察能力比高校、科研院所更敏锐、更迅速,创新的心情也更为迫切,同时,企业在资金投入和运作方式上也更为灵活,可以以多种方式吸纳各种人才为创新服务,具备创新的条件。

222人才流动机制

人才流动机制是指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相关人员特别是科研人员和具备某一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需要在组织间、组织内部进行流动,加速知识流动频率,扩大信息分享范围,缩短创新性成果的产生时间,提高效率,从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顺利进行。人才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资源,人才在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校间、在同一组织的不同层级或部门之间按需流动,会极大促进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产生,使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提高、质量提高、成本降低、障碍降低,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对于企业与高校的意义尤其重大。

223风险分散机制

风险分散机制是指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通过引入风险投资和股份制等形式,分散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本身所具有的巨大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科研创新行为进行补偿,降低在出现不确定状况时对各方所带来的损失,从而有利于再创新和再生产过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具有高风险、高收益和高度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伴随着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主要表现在:因为事先难以判断所研发的技术或项目最终会取得怎样的具体结果或者说不清楚是否会达到预期的结果,所以结果是不确定的;因为事先难以确定哪条技术途径是最佳途径,所以技术是不确定的;因为事先难以确定前期预设的目标最后是否能达到令相关者满意的标准,所以目标是不确定的;由于预先难以确定采用哪种管理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以最小的成本发挥系统的最大效能,所以管理是不确定的[5]。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散机制可以有效的将风险进行分散,激励更多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个人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

224支撑机制

支撑机制是指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政府、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服务中介以及企业要充分调动各种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便利条件,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过程。支撑包括内部支撑和外部支撑,内部支撑是转化做必须的条件如人力资源、资金条件等,外部条件起催化和促进作用如文化氛围、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内外部条件需要综合配合,最终使各要素相互综合、互相配套,并不断磨合,最终达到推动生产以获取效益的目的。

225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是激励机制作用的核心内容,也是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利益分配机制指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各方按照一定的比例、方式进行转化所得利益(包括物质性利益和非物质性利益)分配,以达到满足其各自今后发展需要的目的[6]。它既包括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设计也包括公正的评价制度的建立。分配制度指由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一切物质奖励、荣誉奖励、专利权等在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个人、组织之间的划分与归属的实施细则与制度。不管是组织还是个人,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都会处于自身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出相应的行为,只有利益分配合理,才能充分调动研究者和其他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积极性,科学的分配制度要有激励效果还要兼顾公平,能激发科研人员的内在创新动力,增强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信心和动力。评价制度则主要是对参与转化的人员、机关单位等的贡献做出科学公正的评判,为相关人员的职称评定提供依据。

226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指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通过明确的产权制度、严格的法律政策来保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组织与团体、个人等的合法权益。对于从事科研开发工作的组织(尤其是高校及科研院所)和个人来说,由于能力和所辖范围的限制,对于市场的动态信息了解甚少,又加之科技市场的法律建设和普及范围不够导致其很难建立起自我维权意识,在技术交易的过程中各方面利益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尊重,往往处于劣势地位;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要投入大量资金、人力资源,但是由于缺少技术骨干和对科研的了解甚少,很难做到对机会与市场前景的精准把握,也面临着巨大的投入风险,相关利益也急需得到保障。因此,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立法进程,制定、完善先关政策条例,规范科技成果转化行为,是保障各方权益的有效途径。

3过程分解研究的必要性

科技成果转化的3个不同发展阶段,参与其中的人员及相关单位的社会经济活动有着本质的差异性,各阶段所需的资源类型和面临的风险也不尽相同。

在科技研究开发阶段,研究人员经过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探索活动,创造出新的想法、技术设计的思路和其他原始性的创造成果,但是该阶段并不是闭门造车的研究,而是需要与外界进行及时互动交流的过程。该阶段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根据所研发内容的不同,科学合理的对资源进行配置,尤其要重视人力资源的配置,提高原创成果的产出率;在科研进程出现阻碍时,要及时检查、纠错,随时调整科研进程和短期目标;经过不断努力和反复试验,形成初步的科研成果。在这个阶段,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但是却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进行技术攻关,同时,研发者与技术的使用者之间要不断进行信息的交流沟通,以提高技术的可转化性;但不能忽视的是,由于技术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这一阶段伴随着较大的技术风险。

后续实验和推广阶段的后续实验工作大多数情况下是在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中独立进行的。主要是由相关专家对前期所研发的初步科技成果进行测试和检验,并使之不断完善最终成为适合市场需求的成果。后续试验过程中需要对前一阶段的研究进行总结、反思和纠错,同时要用发展和开放的眼光思考问题,使最终形成的创新性科技成果具有市场价值和前景。科技成果推广阶段,通过研究开发方与潜在使用者的交流和互动,潜在的技术使用者将对科技成果有进一步的了解,如果经过可行性论证和市场前景的评估,潜在的技术使用者将会接受该技术成果,在此阶段,科技中介机构积极参与,为科技成果供需双方提供评估、风险预测、技术咨询等服务,可以进一步加速这个过程。后续实验和推广阶段,伴随着技术逐渐成熟,开始进入中试阶段,所需资金开始大量增加,市场风险与经营风险开始逐渐增大;参与主体数量开始增加,此时政府、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中介之间的信息交流便得更加频繁,影响因素较之科技研究开发阶段也有所增加,在对技术的不断的调试过程中,市场的需求信息变得尤为重要;政府的引导、科技中介专业服务、来社会各个层面的支持会极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

科技成果的工业化实验和产业化阶段主要是由企业家来组织完成的,至此,科技成果才算实现了真正的转化。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工作,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和实用价值将会得到充分评估,适合最终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将被筛选出来进入工业化中试和最终的大批量生产过程。工业化实验和产业化阶段科技成果将接受市场的检验和评判,前、中期的预测和评估也将得到验证或调整,至此科技成果完成了其向生产力的转化。此阶段,要求企业进行大量的营销活动,将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投入资金量远大于前两个阶段,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也达到最大;随着商品化活动的进行,利润开始正向增长,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中介和政府之间要对所获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进行最后的分配。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利益分配、荣誉归属、知识产权归属等方面,各别参与转化的主体可能基于自身利益考虑与其他主体产生分歧与矛盾,个人也会因工资待遇、奖励等问题产生不满情绪,所以,立法保障、政策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科技成果转化的不同阶段各激励机制的重要程度有所差异,对主要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内容进行有效管理,可以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根据以上阶段性任务内容本文认为,在科技研发阶段,利用创新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进行激励可以起到最好的激励效果;在科技成果的后续实验和推广阶段,发挥主要作用的是风险分散机制和支撑机制;在最后的科技成果的工业化实验和产业化阶段,因主要涉及利益分配和权益保障的问题,则主要需要利益分配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协同作用。

4科技成果转化不同阶段特点及激励措施

41科技研究开发阶段

这个阶段最明显的特点是人员和知识的频繁流动,原始创新行为最为活跃,同时需要大量的前期科研经费的投入来支撑整个研发活动。但是,现实是,企业尚未成为创新的主体,对创新驱动发展的认识不强,无论是对本企业内部科研部门的投入还是与高校合作过程中的经费投入都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参与转化的机构、企业等管理体制的障碍,人才自由流动不畅通,减少了知识流动的速度与频次,不利于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因此,在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研发阶段,为了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政府要通过政策、金融手段的引导,鼓励中小企业的创新行为,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便利服务,并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创新的文化氛围,鼓励个人与组织都积极投身于创新活动中来;企业要树立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既要建立健全的人才管理机制,又要建立多类型的运行机制,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并以此为基础,利用自主创新、模仿创新、联合创新等多种创新形式,有条不紊地组织创新活动。在英国,75%以上的大学工程部的教员和90%以上的市郡工业大学的工程系教员至少在企业工作1年以上,半数以上的大学工业部的教授和研究人员的薪水是从企业领取的[7]。人才流动可以加快新成果的产生速度提高成果质量,高校可以建立专业的技术交流中心,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不断强化与企业的技术交流与沟通,时时了解市场走向与需求信息,降低科技研发盲目性。除了人才的跨组织合理流动,对人才进行专业的人性化管理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问题,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还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氛围,评价制度、升迁制度要合理,要形成具有活力的人才培养计划,在部门之间,依据人员能力不同和部门需要,建立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新机制,鼓励人才在组织内部的合理流动。除此之外,企业与高校都要注意培养和引进复合型的创新人才、推广应用型的创新,形成一种良好的用人机制,鼓励人人都为科技成果转化作贡献,人人都愿意参与到转化的过程当中。

42科技成果的后续实验和推广阶段

这个阶段资金投入量加大,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开始显现并呈增长趋势,各转化主体交流日渐频繁,需要资金、人力、政策、科技中介服务、文化软环境等众多要素协同支撑。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体系还不完善,主要依靠国家财政的投入,现行的科技投入总量不足,远不能满足转化的需求,投入主体单一,没也有充分吸收社会闲散资金,风险投资、股份制等投入形式还不尽成熟;中介机构在我国诞生比较晚,尚未形成完善、成熟的科技成果评估体系,业务范围狭窄,同时尚缺乏高效率的技术中介机构,中介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些都约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表明,风险资本市场和股份制是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为了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的对接,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力度,同时降低风险,应该搭建以市场为导向的风险融资平台,使金融信贷、创业投资和民间资本、境外资金等多元化的资金渠道加入到科技成果转化中去,这种做法将整合各类金融资源,拓宽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渠道,降低转化风险,也将完善投入资金链,最后逐步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的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体系。除此之外,股份制也是有效分散风险的方法,通过股份制的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中资金的筹措、风险的分担、利益的分配以及权益的保护等问题将得到解决;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搭建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产业对接平台,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和担保风险补偿金制度来抵减风险,这也是未来探索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分散机制的方向之一。在支撑体系构建方面,政府应意识到科技成果转化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全社会建立一种科技引领进步的创新潮流与创新文化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引领地位,增加R&D在全社会的投入比例,完善和创新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一批具有实力的孵化器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从财政及税收政策等角度进行正面引导,吸引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积极投身于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多方参与、多个环节互相衔接和多种资源协同作用的综合结果,高校及科研院所是人才的聚集地,具有大批的科技研发人员与大量科技成果,但是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研发人员对市场缺乏敏锐的洞察力,而企业恰恰具备对市场的把握与对市场的预测能力,科技中介要充分发挥信息共享的平台的作用,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站与润滑剂,将高校及科研机构与企业进行良好对接,使其达到优势互补,因此科技中介市场体系的构建对科技成果转化意义重大。

43工业化实验和产业化阶段

经过前两个阶段,产品或技术的可行性及市场可行性得到认可,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开始中试直至进行大批量商业化生产,营销活动频繁,开始产生经济效益。主要涉及后续利益的分配和相关方面的权益保障方面问题。目前,我国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法律建设都比较滞后,知识产权的保护环节尤为薄弱,现有的法律条款及相关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无论是企业、高校还是科研院所,还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制度和具体合理的利益分配办法。由于缺乏保障和利益分配激励力,科研人员和组织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

在建立分配制度时,要充分考虑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科技中介和政府的利益诉求,兼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尤其在高校与科研机构中,分配制度建立合理与否间接影响着科技成果的数量与质量,高校要充分结合本校、本地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办法,不仅要考量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还要考量物质和技术资本的投入,让参与转化人员的付出和回报成比例增长,不断激励一批又一批科研人才参与其中;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科技中介和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贡献,要权衡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兼顾集体与个人,必须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在对美国、日本及德国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研究过程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法律政策在约束主体社会经济行为的同时,也规范化了主体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行模式,提高了运作效率,同时,也保障着所有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的权益。因此,在后续保障方面,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强化科技成果的专利获取、运用和保护等自主知识产权指标,依法保护科技成果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是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顺利展开的强有力保障;除此之外,保障机制还应该包括管理体制的健全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是一种特殊的活动,他要求创造性与创新性,而人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活跃的因素,适合市场需要的管理机制,应注重人性的发挥,实施人性化的管理能激发人的创造性,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建立能上能下、公平竞争、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则能保证管理的公平合理,从而构建健康向上的科技创新环境。

科技成果转化成功与否决定着知识及物质资源的投入能否得到充分利用进而转化成生产力而实现其价值,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在整个转化的过程中,不同阶段所需资源种类、面临的风险程度等各不相同决定着分阶段对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只有不断加深对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的研究和实践,才能充分调动各方因素促进转化过程,推进我国科技和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熊丙祥.SC省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引导领域及促进措施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2]冯振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

[3]冯振珉,胡元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6,(9):95-97.

[4]冯之浚.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J].中国科技投资,2006,(5):7-9.

[5]王先庆,王斌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与机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65-71.

[6]蒋建湘,庞青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59-261.

[7]傅崇伦,韩春林,艾兴政.发达国家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7,(3):27.

[8]孟凡昌.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与法律对策[D].沈阳:东北大学,2008.

[9]成玉飞.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及评价研究[D].石家庄:河北工业大学,2008.

[10]李枫,王冬艳.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2008,13:183-184.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作者:董超 刘玉国 宋微 史琳

科技成果转化与风险投资论文 篇2:

关于国内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摘  要】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经济与科技结合、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关键要素。一个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能够大力推进经济快速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助推器”的作用。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国家创新型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密切相关。基于此,论文根据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现状、运行模式和经验,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浅略提出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改革路径和发展思路,为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参考点。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科技服务

1 国内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状况

1.1 政府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建设

近年来,围绕推进成果转化工作,各地政府先后出台相关政策,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严格高效落实。北京地区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始终处于时代的领头位置。在首都相继推出了“京十条”“九条”“科创30条”等多方面的促进性政策后,于2020年元旦当天,《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开始了它的正式启用,成立了全市层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议事协调联席会,并且在强大组织动员、营造社会氛围、深化体制改革、激发转化活力方面提出具体任务,在加大承接力度、促进成果落地方面,部署了加强专业平台建设、加强科技成果供需对接等,在健全市场体系、提升转化效率方面,部署了培育专业服务机构、引导社会投资等任务。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形成上下一盘棋。

为构建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在2019年,安徽省的合肥市历史性地首次创造了全国唯一的安徽创新馆,其以创新内容为主要目标主体,并且开始慢慢地对安徽省的科技市场进行技术完善,以提供科技产业进行妥善交易,进而促进形成省市县级互动、线上下同步联动的科技交易场所。截至目前,该创新馆已经相继举办了上百场科技转化成果交易活动,发布环境治理、新能源等多个领域近500项科技创新成果。为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安徽省合肥市给出了相应的支撑政策,以用来对公共卫生服务、就业保障服务等精细化服务体系进行推动。此外,合肥为了减少企业的融资压力,大力推出了科技创新贷款服务,以保障科技服务体系有良好的资金支持。

1.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建设

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北理工、北大、清华等许多高校纷纷建立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转移机构,并建立促进成果转化相关制度文件,初步建立起自身的服务体系。华北电力大学2020年将原有机构整合成立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修订原有成果转化管理制度,制定《华北电力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试行)》,其中规定了技术和许可转让方式,学校可以从技术转让获得的利益中拿出七成来作为对课题团队、研发团队的支持。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于2020年成立技术转移中心,推出了《成果管理办法》《转化项目及收入管理办法》等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来为其保驾护航。北工大对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在职称评定上给予政策倾斜。北京的清华,出台了《科技成果评估处置和利益分配管理办法》,规定担任校级领导职务和学校所属二级单位正职领导职务的科研人员,经审批可获得科技成果转化激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完善激励制度,从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中提取1%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用于奖励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贡献的管理人员。

1.3 中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建设

科技中介作为服务提供者和技术购买者之间的主要联接枢纽,是科技转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组建和核心部分。在2013年,我国的武汉地区又推出了《转化中介服务补贴管理办法》,对转移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国家级和省级技术转移示范单位、省级中心技术转移中介单位等中介服务提供者进行奖励和补贴。除140多个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机构之外,凭借国家和省级科技型机构,广东省科技厅还保持和建设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服务标志品牌。目前,广东拥有了30多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单位,和110多家百强科技服务企业,在科技中介机构数量和质量上甩开了全国其他省市。

2 国内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

2.1 政府构建的转化平台设施和保障不完善

首先是对平台运行缺乏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平台自身作为独立的个体运营商,非常容易形成“信息围墙”。其次是制度市场化运行机制不足,现有服务平台运行以政府主导为主,市场化水平不高,服务效率低下,缺乏足够的合作与协调机制。最后导致是各干各的事,缺乏统一协调能力,导致科技成果建设与运行的统一性不强,各组织之间没有有机联系,致使重复劳动,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

2.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体系的缺失

国内的很多高等教育机构都迫切需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支持,但是现实情况是,我国的大部分高校都普遍缺乏对于转化体系的支持。其主要体现的地方是:首先,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科技转化能力较为薄弱,虽然一些高校建立了自己的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但大部分停留于建制度束之高阁阶段,具体怎么服务如何服务还处于照搬学样阶段;其次,对于技术研发后的科技信息服务、技术转移对接服务、科技成果网上交易等一体化服务链尚未建立;最后,我国的高校成果转化工作缺少很多科技中介机构的支持,缺乏与专业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有效合作,服务质量不高。

2.3 中介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与质量参差不齐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身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媒介,理应具有畅通的信息交流平台以及合理规范的信息交流渠道,然而从目前来看,现在的科技转化服务中介大都具有水平有限、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有待提升、竞争力缺乏的特点。其主要是,我国的科技型服务中介数量非常不足,科技中介体系缺乏专业化从业人员,而且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普遍不高,对于科技转化服务不到位、不全面,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偏低。大多数中介机构仅限于为科学研究成果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中介服务不专业,在业绩评价、技术交易、科技融资、投资等方面作用很小。

2.4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缺乏人才的培养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与市场的交易过程,参与者有义务通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交易操作来实现。目前,国内的相关技术性复合人才较为缺乏,例如,在现阶段的科研大环境下,科研人员关心的不是科技成果的变化,而是如何发表各种研究文献。再有,我国非常缺乏技术转让经纪人以及技术转让相关管理人员,以至于国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之相关的工作在国内推进十分缓慢,投入回报周期过长,导致其最终大多走向公开福利。此外,目前中小企业没有研发机会和相关研发人才,难以做好科技产业化实施的开发、耦合、合作和监控工作。

2.5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投融资体系还不完善

首先,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来源很少。大多数还是仅限利用国家资源转化科技成果,能够支持的企业范围非常有限。其造成的后果就是融资成本高,中小企业对于自筹和从银行贷款获得资金的周期和手续十分烦琐、其债务风险也很高,因此其也成为了制约转化体系落地的关键因素。

其次,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体系。例如,德国的政府在德国设立了自己的技术产业转化相关部门,并设立了转型中心,让科技转化机构与银行、风险投资基金合作,转化其国内科技成果。然而反观我国的环境和状况,在国内,对于风险对冲基金、科技成果风险投资机构以及科技成果保险资金等缺乏有效管理,逐渐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之一。

最后,我国的投资融资体系不够健全,科技金融创新机制不够完善。受传统思维影响,体制机制束缚,如何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体制机制,更好地为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对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一直是个难以突破的问题。

3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3.1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构建良好转化环境

首先,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学习我国落实《条例》经验丰富、成效显著地区的典型经验和做法,研究建立本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统筹协调工作方案。进一步整合区域各类资源,完善完备地方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制,慢慢地对转化体系进行建立,從而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环境,大力推动符合区域战略定位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出台相关体系发展战略规划路径,将科技转化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纳入大战略中。在省委省政府、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机构、人才办公室等相关机构对于重点项目和区域的划定方面可以起到带头作用,为国际合作分工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产业的发展奠定政策性基础。国家还可以推出京津冀协同、“中国制造2025”、长三角、珠三角发展带的规划等,让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发部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进一步提高这些相关科研场所的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源动力,让产业被科技创新所驱动、让科学发展增添新动力、新引擎。

其次,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于实施“一站式”管理的示范大学、示范试验室建设,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系统性的科技平台,逐步构建一系列区域性、综合性、专业性、优质、标准、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场所,大力推动科技孵化、提速、产业化等,有力推动科技创新向下转移。

最后,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科研院所技术管理规定,为科技中介的发展提供保驾护航、为其扫清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尤其注重科技产权的保护,让政府有主导力量,进一步消除科技转化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

3.2 健全科研机构转化体系,提高产权服务转化效率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主力军,提升对于高校等科研院所的保障,支持其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转化自己的科技成果为资金。

鼓励科研院所为自己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让科技评选和科技转化有利开展,实施概念验证计划、让科研成果能够落地生根,进一步强化其与社会经济运行的联系。让高校等科研院所进行责任明确划分,明确鼓励和支持科技转化,走好科技成果转化落实的“最后一步”,加强人员、编制、经费等投入,积极引入第三方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支持企业和各类机构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3.3 引入专业化服务机构,提高成果转化服务水平

加快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服务业态,积极引入专业服务机构,鼓励国内外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在本地区设立办事处,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的通道。建立技术转移转化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从解决成果转化实际需求入手,加强技术、资金、人才、用地等方面的服务能力。探索服务机构星级管理模式,逐步形成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的科技服务集群。通过国家落实相关政策加快发展知识产权、科技融资、绩效转化等综合服务生态系统,集中精力重点关注示范项目,每年都可以选择一批加强合作项目对接重要科技成果,进而对其进行跟踪服务,并且努力要求见到实际成效,做好公开工作;鼓励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实验室、创新产业联盟等科研平台,联合开展研发活动,建设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创新服务综合体、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3.4 积极拓宽投资融资渠道,提供多元化资金支撑

一是建立综合服务平台。集财务担保、IPO咨询、投融资、股票交易、行业咨询、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确保科技服务转化项目与金融、风险投资、社会资本及时高效对接。

二是構建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和母基金群,引入天使、风投、上市公司并购等各类创投基金和投资机构,打造服务企业各阶段发展的多元化融资平台。扩大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基金规模,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经费筹措体系,建立科技服务转化的“资金池”,从而高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探索推行以金融增信为目标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白名单,引导金融机构推出科技成果转化债权、股权融资。鼓励国有创投企业与社会创投资本联合投资科技企业,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注入。

3.5 加快转化服务人才培养,建设转化服务专业团队

政府以及企事业机构要从体制、机制、政治支持等方面继续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加快加强服务人才改革创新,建立现代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引进培育一批懂技术、熟市场、精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助力。完善有效激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人才的创新服务积极性。

首先,发挥高校集聚优势,推动高校与企业、研发机构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企业、研发机构独自或共同承担国家、地方科技重大专项,通过科研项目攻关方式培养科技人才。

其次,要抓好企业研发设施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为科技人才创新创造必要条件和良好氛围。不同城市的高新区、经济区和商业园区,都可以以人才为重要目标,加快实施“学术博士后流动站”“地方人才计划”等人才引进工程,为高端人才落户创造良好条件。

最后,是对科研人员和企业的激励,创建“人才驿站”“人才服务社区”等,为企业提供创新创业服务。此外,还可以通过一对一的方式将科技转化服务人才分配到企业担任技术顾问,从而有效激发科技人员为企业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任勇.我国科技大市场发展演变研究[J].河北企业,2021(04):19-21.

【2】徐杰.师范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实践与思考——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经济师,2021(04):175-176+178.

作者:孙九玲

科技成果转化与风险投资论文 篇3:

关于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的思考

[摘 要]当前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大学创新创业资源为依托,但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存在信息交流不通畅、项目运营落地难、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匮乏、大学科技园科技传统管理和科技成果评价制度不合理、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这些综合因素导致了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仍然处于转化率低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充分调研了当前大学科技园发展存在的共性问题,认为进行大学科技园职务发明成果发明人产权归属、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强化专业管理队伍建设、专业化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服务平台管理,完善平台信息市场化对接和风险投资制度、建立一体化市场服务平台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必须要从思想上重视、技术手段上切实可行、配套服务完善才能为广大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制度一体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5.054

1 当前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大力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行业形势下,科技成果转化率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大学科技创新的重要标志,是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考核指标。

逐步完善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已经成为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最迫切的需要,也是新时期高校科技创新力量助力于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1]。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之一[2-4]。

针对当前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行剖析,对比国外先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方法,探索实现大学科技成果快速高效的转化提供有效途径,笔者经过调研,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1 科技转化平台与市场对接不够,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流动不通畅

在国务院中长期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设“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5]。目前很多大学科技园已经建立起了配套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但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当前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与市场对接不够。主要表现在政府-企业-高校-创业者的平台信息没有实现信息联动,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和技术信息仍然处于静态,表现为信息孤岛的现象,需求没有得到市场动态地高效地转化和运作。

由于科技成果发明人和企业技术需求信息的不对称,导致高校、企业和政府一体的创新资源信息集成度表现出充分的不足,加上科技成果信息筛选确认与更新不及时等因素,导致科技成果创新资源出现了区域性,这制约着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

同时,随着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网站的建设逐渐上线,也爆发了新的问题,出现了重网络轻应用的现象,受大学科技园传统教学管理体制的束缚明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改善。其中部分大学科技园科技研发实力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也很突出[6-8]。

1.2 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运营落地难,平台空壳化严重

目前大多数的大学科技园已经建立了相应配套的科技中介服务,但目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和专业度有待提升,在科技成果价值评价和市场对接中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不能很好地给予市场估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了实现短期利益,忽视了高技术含量项目的转化落地,产品在中试环节被搁浅。

同时,中介服务机构队伍服务质量还未纳入政府层面的管制和监督,整个成果转化的产业链还没形成。

另外,由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产业化还需要中间的中试环节,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目前大学科技园由于国有体制的限制,并未建立起切实可行的风险评价制度和金融风投资金,导致很多项目落地实施难。

1.3 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明显不足,科技转化机构设置缺乏专业化

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要负责科技成果的价值评价、成果营销、风险投资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但目前,大多数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从业者只是简单从事文秘工作,在平台运营中充当了“平台中介”的角色,很多大学科技园老师的成果转化专业能力不足,缺乏科技成果转化培训,更是没有相关的管理和科技服务经验,在市场化运行中这种缺陷暴露得特别明显。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是熟悉技术、法律、市场、金融、风险管理的综合性岗位。

一般大学科技园这类综合型人才奇缺,外部聘用成本高,国内外引进比较困难。目前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设置比较简单粗糙,只有简单的行政、财务、科技转化、主任办公室等,在科技转化机构设置缺乏系统评价、专利营销、风险投资这几个重要机构。

1.4 大学科技园科技传统管理和科技成果评价制度不合理,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大学科技园的转化难以得到量和质的飞跃

大学科技园的成果转化主要依托大学,大学科技园的评价制度及资金的不足直接体现在大学传统科研价值导向有偏离、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项目吸引投资能力差、科研项目导向不利于科技产业化。

首先,当前高校主导的产学研合作大部分局限在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低层次的一次性买卖。其次,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在共同研发技术、共建科技创新企业等较高层次的合作少,缺乏相应政策引导和支持。再次,大学科技园在市场调研和应用这块深入研究少,认识不足。因此很多科技论文和专利成果缺乏市场孵化潜力,从而严重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制约了产学研的合作。最后,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缺乏第三方的市场评价,市场化价值得不到认可和体现。目前科技成果鉴定和评估都是大学找专家,专家又都来自大學和科研机构,缺乏市场化的经济价值评价,只有第三方的市场经济价值评估制度才能保障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的价值受到市场认可。

正是平台与市场对接不够、中介服务能力不足、资金引入难、专业化人才缺、价值评估难等综合因素导致了大学科技园的科技成果转化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后仍然处于转化率低的困境。其中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商业文化学习,创新创业的商业氛围打造,还需要经过漫长的熏陶和培养。

2 当前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改革的方向

笔者认为,大学科技园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和认识,但在今后应该要结合大学科技园自身专业优势,利用好地区政府政策优势和地理产业优势,制定市场化发展的具体方向和原则。梳理总结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的OTT成功模式,美国大学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0TT模式有着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在科技转化成果信息收集、科研成果价值评估、专利营销、成果转化分配权和财务独立权方面具有成熟的工作模式。同时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的OTT模式具有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主要体现在完善的法律政策提供制度保障、完善资金体系提供物质保障、浓厚的创业文化提供文化保障、专业化管理提供运行保障。基于此,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可以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和完善。

2.1 优先明确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产权归属,优化科技成果评价制度,提供制度保障

我国大学科技园科研成果产权属性不清晰是造成科技成果转化难、科技转化率低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加紧优化大学科技园职务发明成果的产权归属问题和科研成果评价制度。要改变大学科技园教师职务发明归学校一方所有的产权制度,要给予发明人一定的产权比例,激发科技创业人员的活力与积极性。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改革,引导大学、企业、科研工作者对于科技成果实践应用的重视。构建以应用研究为核心的科研价值取向,增强研究的适用性[9]。只有这样才能将大学科技园的教师资源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更加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创新活力。

目前,各大大学科技园已经深刻意识到了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近年来知识产权法律修订、政府相继出台配套政策、地方政府科技成果转化部署进一步推进,我国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已经在不断完善。全国开始进行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积极探索,目的是让科研人员享有职务发明的部分专利权。笔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学科技园职务发明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状况的专文分析,随着科研成果产权归属问题的改革进一步深入,大学科技园科研成果的产权归属问题将会更加明确[10]。那么,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和评价机制面临什么问题?一方面是缺少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缺乏有效的评估制度。目前评价导向还是科技成果的“合理性与逻辑性”,缺乏经济与社会效益科学合理评价;另一方面是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第三方市场准入还没有配套,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考评还面临市场化缺失。因此,科技成果转化评价制度完善必须建立由第三方市场进行经济价值的市场评估,配套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第三方市场准入和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考评,这样大学科研工作者才有更大动力进入大学科技园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2.2 完善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制度,建立多元化科技成果交易机制,降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制度交易成本

从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包含基础研究、中试环节、产业化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都存在制度困境和制度交易成本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基础研究阶段,传统大学科技园学术型研究管理体制与市场需求的制度性隔离。大学科技园教师作为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的主体,当前传统学术型研究与市场隔离的办学制度是导致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与市场相隔离的制度化障碍。当前大学科技园对科技成果转化职务发明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了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制度,目前已經逐步建立,教师对成果转化的态度由消极转化为积极已经趋于明显。但目前大多数大学科技园仍然缺少促进科研与市场相链接的有效方法。其次,在中试环节,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缺乏配套的制度支持和相应的资金投入。科研成果转入中试环节的资金支持制度没有建立起来,造成 “大学科技园—企业”间的中试制度缺失。最后,科研成果产业化优势和制度吸纳力明显不足。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就是将中试后的成果进一步转化为产品。缺少吸纳力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引导,企业走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道路很艰难,企业依靠资本与人力扩张的传统粗放型方式来提升企业效益是最普遍的道路。

针对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制度性障碍,虽然近年来政策出台很密集,但由于政策起步晚,对大学科技园教师科研成果权属的认识比较滞后,根本性制度仍然没有以法律形式确定,造成制度性的交易成本仍然较高。因此,要降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就必须完善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制度,建立多元化科技成果交易机制,充分调动不同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一方面,良好的中介服务可以为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提供有效的信息渠道,这就像房地产置业顾问,他们的存在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政府对中介服务的政策倾斜和完善中介监督服务将有效助力市场高效运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2.3 组建一支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化管理队伍、完善科技成果服务平台机构设置和管理服务

建立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是每个大学科技园必须要做的迫切任务,借鉴发达国家设立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成功经验,改革完善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设置,加强科技转化专业化管理队伍的建设是当务之急。我国的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通常局限大学科技园的内设行政机构,缺乏专业性。培养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复合型人才迫在眉睫。参考美国的OTT模式,机构人员组成的专业性和科技成果转化团队设置合理性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完善,OTT模式下的科技转化办公室由许可联络部、技术许可部、财务运营部、信息管理部、知识产权部、行政部等组成。

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专业化队伍建设要求从业者具备专利申请、专利运营、专利营销、风险投资管理的技能。这方面人才队伍的培养:一方面是政府应当开设学科专业,制订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形成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另一方面是大学科技园应该调整机构服务设置,内部合理培训轮岗,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复合型人才。同时,在自主培养和人才引进方面共同出力,通过政策支持吸引留学人员参与平台建设。

2.4 完善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信息市场化对接和风险投资制度,建立政府、企业和大学科技园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市场信息不对称,专业化的专利营销渠道和市场没有建立,导致技术供给与需求出现断层[11]。因此,平衡科技成果转化的供求矛盾最有效的方式是建立高效的科技转化平台,建立专业化专利营销系统渠道和专业化市场平台。

就目前已经建立的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来看,平台自身缺乏市场化功能,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处于封闭空间的产物,无法进行市场化信息的流动,影响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因此,建立政府、企业和大学科技园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将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

一方面,和之前大学科技园与地方政府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不同的是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大学科技园的联动促进作用,充分发挥以市场需求為导向,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优势,政府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和产业优势,引导和支持企业积极与大学科技园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政府要扶持大学科技园建立能够规避风险的投资制度,消除“不确定性”。风险投资制度方面,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政策组合拳”,吸引金融机构、投资公司、企业行业等参与;另外,通过组建风险投资公司的形式吸纳民间资本,活跃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的资本市场。

目前,各地政府和机构也纷纷构建了线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其中湖北省武汉市科学技术局和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局联合推出了“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实现了科技资源、知识产权、技术交易、科技服务一体化的服务。“科易网”已经实现了在线科技成果转化多元化服务,标志着在线科技成果市场一体化交易平台的建设已经成为趋势。

3 结语

虽然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励政策和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建设中,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距离实现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要达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任重而道远。只有紧紧围绕不断创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大众化、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专业队伍的市场化、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信息高效化,才能建立政府、企业和大学科技园一体的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助力早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质和量的提升,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车玉琴.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D].沈阳:沈阳理工高校, 2008.

[2]谈冰莹.校地共建产业研究院的实践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高校,2013.

[3]刘金秋,冯峰,姚卫浩.建设科技服务平台 推进校地合作共赢——以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扬中产学研办公室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5(Z1):37-38.

[4]张静,宗剑钊,王婵娟.创新技术转移模式——“中国创新驿站”蚌埠站点建设探索[J].中国科技产业,2011(11):70-73.

[5]李丹,张杰.浅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服务平台建设[J].云南科技管理, 2013(6):23-26.

[6]孙晓春.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建设的作用[J].中国高校科技,2015(11):67-69.

[7]陈瑜,陈俊梁.高校创新性服务地方政府的路径研究——以江苏省高校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5(12):69-71.

[8]郑帆帆,崔岩.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框架及平台建设[J].无线互联科技,2018,15(18):80-81.

[9]计晓华,李明.新制度经济学视域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4(6):49-53.

[10]刘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困境与化解[J].扬州高校学报(高教研究版),2019,23(4):12-16.

[11]胡丽.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探索[J].社会科学家, 2018(6):129-133.

[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石油石化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新技术推广平台”(项目编号:2019ZHCG0010)。

[作者简介]关小旭(1980—),男,吉林东丰人,西南石油大学成果转化中心主任,博士,研究方向: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作者:关小旭 邹高峰 邓可 钟小红 秦启荣

上一篇:传统行政管理与政府问题论文下一篇:低年级语文美育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