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训练项目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2022-09-11

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作为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之一, 在整个训练计划中具有重要地位。创业训练项目实施的目的不仅在于取得创业成果, 更在于推广应用成果, 特别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后续试验、开发、应用和推广。而创业训练项目成果转化机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其必然涉及到高校、政府和企业等诸多要素, 这些要素之间合作的不协调会严重阻碍高校创业项目成果转化与推广。目前, 我国高校创业项目转化率不足10%, 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相比相差甚远[1]。一方面有大量好的成果被束之高阁, 另一方面却有企业握有大量投资资金却难以找到合适的项目。因此, 如何推动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成果转化, 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付诸于实践, 使学生、企业、社会都能从中获益, 成为当前各高校创业训练项目实施遇到的新问题。

一、高校创新训练项目实施现状研究

(一) 项目实施范围覆盖面广

自2007年教育部提出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来, 经过几年的发展, 从第一批60所试点院校逐步扩展到全国各高校。目前, 基本上各高校都已为学生搭建起科技创新平台, 很多重点院校都已建立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项目体系, 为在校大学生搭建了大量科技创新平台, 这些平台日臻成熟、完善。同时, 许多高校也建立了一些社团以及学生组织, 如创新创业管理中心等, 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管理与培训。

(二) 项目成果硕果累累

经过几年的实施, 很多创新实验项目已结题并涌现出一大批创新成果, 包括论文、专利权、调研报告、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竞赛获奖等, 有些非常具有市场推广价值的项目通过校企合作, 已实现了成果转化, 取得了经济效益。

(三) 项目成果推广形式多样化

各高校根据项目成果的性质, 已开始进行了相应的展示与推广。以天津某高校为例, 自2012年开始实施大创项目申报以来, 已有近400项项目结题。为充分展示各项目组所取得的成果, 该校积极探索多种展示与推广渠道。学校创新成果展示与推广形式主要为平台展示、竞赛获奖, 以及实物成果效益化, 有些实用性强的项目, 学校对之进行推广, 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成果的经济效益。该校“大创计划”立项情况如下表1所示。

如表1所示, 该校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立项数量逐年增加, 特别是校级项目近两年增幅较大, 说明该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投入也逐年加大。

综上所述, 高校奖励以及激励政策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然而, 从目前项目实施情况来看, 尽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得到了学校乃至国家的大力支持, 却仍旧停留在象牙塔中, 项目成果大多停留在展示阶段, 很多创新成果仍然是“藏在深闺无人知”, 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推广存在不少问题。

二、高校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是随着高等教育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变革, 需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有较多文献对此展开了研究, 主要集中于创新创业的教育体制、方式、方法以及创新精神与意识的培养等方面。

谢志远、刘元禄等对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的培养展开研究, 认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要想获得长足发展, 必须形成“国家战略、政府主导、高校引领”的联动态势, 提出加强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的培养应注重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服务体系以及将创业创新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对策[2];潘建广、何慧星认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当前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着学校相关部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不足、组织力度不够、具体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有转变教育观念、开展普及性的科技活动、积极营造校园科技创新氛围、设立专项大学生研究创新经费、完善科技竞赛体系等[3];张庆英、于蒙等对大学生的创新实践平台建设质量加以研究, 认为扎实稳健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是高等教育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的出色人才的重要途径与可靠保障, 在构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运用基于德尔菲法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着重对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质量进行全面评价, 从而为创新教育与素质培养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4]。

通过对已有文献梳理发现, 一些影响因素对高校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如表2所示。

三、加快高校创业训练项目成果转化与推广的对策建议

根据前文梳理出的高校创业训练项目成果转化影响因素, 下面从三个方面给出高校创业训练项目成果转化与推广的对策建议。

(一) 政府搭台, 发挥统筹引导功能

政府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动者和引导者, 同时是这一公共产品的供给者和投资者。政府应制定推广计划、政策、法规和设立相应机构等措施发挥其社会资源整合能力。通过政策引导, 支持高校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编写相关创业教材、设置专门的创业课程, 建立专门的创业管理机构, 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园, 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等等, 全面推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其次, 优化相关政策与外部创业坏境, 可通过在工商注册、资金扶持、减免税收、提供办公用房、减免利息贷款等方面给予最优惠的条件, 简化各种相应的审批手续,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再次, 统筹建立大学生创新成果转化平台, 包括培训、服务、扶持平台, 推进高校与企业界的合作, 推进项目专利化、专利成果产业化, 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二) 提升转化能力, 加强双创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一批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和研究的教师队伍。要引导校内教师“走出去”, 到企业中学习, 同时也要积极“引进来”, 聘请一些企业家、创新创业者、管理精英和技术专家等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或项目的兼职教师和实践导师。学校积极探索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引导学生走出校门, 放眼社会, 鼓励学生到企业、研究所等机构中寻找符合社会需求的有针对性的课题, 把科技创新由竞赛成果向实用产品或技术转化, 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跃上新的台阶, 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三) 校企合作, 强化企业参与功能

企业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参与者, 不能仅仅停留在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商业运作中更应该全程化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从通过建立多种形式资金融通体系, 为实用性强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创业基金, 到与大学合作开发创业教育教材、开设创业课程课程, 从与大学合作设计实施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兼职师资学生、提供创业指导, 以实现创新创业活动的经验传承。大学为企业培养具备创新和创业知识的人才, 企业则为大学提供研究资金、创业辅导、创业场地、人力中介及律师服务等促进项目成果专利化和产业化, 从而为创新创业教育及其社会延伸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保障, 实现“校企共赢”。

摘要:本文在对高校创业训练项目实施现状和已有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探索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成果转化与推广过程存在的问题, 重点探讨阻碍创业训练项目成果转化的关键影响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校创业训练项目成果转化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创业训练项目,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创业计划难落地[EB/OL].http://career.eol.cn/kuai_xun_4343/20141223/t20141223_12177220.shtml.

[2] 谢志远, 刘元禄, 任雪.大学生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06) :98-101.

[3] 潘建广, 何慧星.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S1) :225-227.

[4] 张庆英, 于蒙, 张鹏, 张艳伟.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质量综合评价模型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3 (04) :611-614.

上一篇:中国高科技企业“产业选择悖论”的实证分析下一篇:掺稀流量在线快速标定法在塔河油田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