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网络化管理论文

2022-04-21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信息技术;管理整合;对策中图法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1引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对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将其与信息管理进行全面整合已经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教育信息网络化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信息网络化管理论文 篇1:

用信息化、网络化做好中学教育装备的管理

摘 要:在中学管理工作中,教育装备的管理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而教育装备管理的信息化以及网络化是其中的基本目标之一。主要对如何用信息化、网络化做好中学教育装备的管理工作进行简要的探究。

关键词:信息化;网络化;教育装备管理

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现代化教育设备以及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工作中,提升了中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在中学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是其中的重要基础。下文围绕用信息化、网络化做好中学教育装备的管理进行分析。

一、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

现如今,各种教育装备管理软件相继推出,我国广大中小学校都响应上级部门的要求,选购了相应的教育装备管理软件来加强对学校信息化的管理。这不但提升了学校教师的工作效率,还使大多数中学进入了信息化管理阶段。然而,这些装备管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使教育装备的管理水平受到了极大的制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与财务系统衔接不足

当前,许多中学的教育装备平台包括以下几方面[1]:第一,财务系统的固定资产,第二,低值易耗品子系统。这两套系统相互协作,相互监督,并且定期进行数据核对,以确保账实相符。这就需要这两套系统对教育装备的分类方法以及各项标准都做到协调统一,然而,目前大多数中学的教育装备管理软件是根据教育装备的用途来进行划分,这就使两套系统的数据核对工作面临着较大的困难,需要学校工作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将相关的数据进行转移,将其转移到同一计算口径方能够进行核对。

2.功能设计难以满足学校装备管理的实际需求

(1)辅助管理功能不足

现如今,市场上所销售的教育装备软件大多是管理软件,这些软件设计的出发点是摸清家底,也就是将学校的一些信息资料、数据录入其中,却没有将“提升管理”作为设计依据,所以在功能的设置上也就呈现出重核算、轻管理这一现象。其主要功能仅仅在于学校资产的变更、注销等核算类功能,所以就很难让学校领导根据该软件的信息、数据参与到管理中,以为学生的更好发展提供决策。

(2)软件不能够及时更新

对于教育管理工作而言,学校的管理制度以及人员等各要素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教育装备平台及时更新,要适应学校信息变化的管理要求。然而,许多学校的教育装备管理软件在这方面做得不够理想,更新换代的速度达不到学校的要求,这就制约了教育装备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如何用信息化、网络化做好学校教育装备的管理

1.建立一个完善的装备管理系统软件平台

(1)系统概述

要对学校教育装备中的各种设施、设备进行网络化管理,要不断完善装备管理系统的功能,使该系统软件平台应用于学校装备管理的各个方面,例如,学校的图书、电教器材、音像资料等等。装备管理系统需要根据当地中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进行设计,要实现装备管理信息的网络化,也就是从管理、查询以及上报等多种方式实现网络化,系统将省级、市级、县级以及乡级的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连成一个有机的网络整体,继而实现网络化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

(2)体系结构

对于管理系统中的体系结构,系统的设计要包括学校的一些基本信息,例如学生信息、教师信息、开设科目等等,我国各教育管理部门是系统的管理端,管理端可以对学校的各种装备数据进行查询,学校也可以通过系统随时发送数据到管理端,以实现真正意义的网络化管理。

(3)模块设计

在系统模块的设计上,要有以下几大功能[2]:{1}故障管理模块;{2}配置管理模块;{3}服务管理模块;{4}安全管理模块;{5}权限管理模块;{6}审计管理模块等,这样就使系统管理的功能更加完备,有利于今后教育装備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要切实解决网络管理的大数据处理

在信息化、网络化教育装备管理中,大数据是其中的技术瓶颈。在教育系统中,其信息的数据量较大。就从单个学校来看,系统中包括学校的信息、教师以及学生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数据无疑是巨大的。所以就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而这也就是网络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技术难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建立一个有效的运行机制。因为大数据的建设是一项动态的、可持续的系统工程,只有建立一个有效的运行机制,才能够确保学校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第二,要规范标准。要建立一个面向不同学科,动态、不断更新的大数据建设标准,这对于实现网络互连、资源的共享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三,要建立一支专业的队伍。这也是解决大数据处理的重中之重,因为这些工作都需要依靠专业的人员才能够完成,学校教师大多在教学方面有着较深的造诣,但是在计算机技术方面却有所欠缺,因此就需要学校招聘专业的计算机人才来对网络管理的大数据处理进行专门的管理。

综上所述,实现教育装备管理的信息化与网络化,能够极大地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能够使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的相应情况有更好的了解,对学校教育装备管理事业有重要的帮助,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赵雪莲.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的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6):9-10.

[2]赵雪莲.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及现代化现状与反思[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8):10-11.

编辑 张珍珍

作者:张建锋

教育信息网络化管理论文 篇2:

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的整合对策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信息技术;管理整合;对策

中图法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对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将其与信息管理进行全面整合已经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加强对信息的科学管理不仅可以降低企业和单位的管理成本,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使单位和企业拥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因此,无论是单位还是企业都要格外重视信息管理工作。而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整合可以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所以有关部门要对相关理论和实践活动开展全面探究。

2信息管理概述

(1)信息管理的功能定位

信息管理不仅可以对文字和图表进行管理与储存,还可以对视频和音频等资料进行管理与储存,但是其若要发展需要依靠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能够将信息收集、处理、应用等三方面的工作融合在一起。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对资料进行查阅时,可以第一时间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查阅。同时,信息管理工作还可以实现对众多信息资料进行定位和分类的功能,确保信息管理工作具备组织性,然后依据相关规定进行细致化的管理和数据供应。

(2)信息管理贯彻的意义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信息管理的作用和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网络数据信息获取功能中,信息管理已经越来越完善。在信息管理工作的原理和需求下确定信息价值并展开判断职能,为推动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依据和条件,将其应用在实际工作中不仅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还可以执行一些传统工作无法完成的任务。其中,基于网络化的管理和存储模式,可以极大提高网络信息的传输效率,确保信息资源的全方面功能得到使用。

3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整合的优势

(1)有助于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在发展和经营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信息,而这些信息对推动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全面挖掘和分析,在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得到许多核心内容,从而准确判断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存在的问题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解决,确保企业可以实现全面健康发展。但是,在以往的人工信息管理模式下,工作效率非常低,无法对众多信息资源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因此,将计算机应用技术引入信息管理中,可以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全面整合,让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促使企业管理层和决策层利用这些信息做出正确决策。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在获取信息方面有着先天优势,可以保证体系功能得到全面的利用,并在实际资源利用方面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效率完善体制,为后续的资源利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对企业日后发展非常有利。

(2)有助于提升信息管理的准确性

所有單位和企业在实际生产和经营中,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包括企业财务信息,还涉及企业的核心经营信息,一旦相关信息遭到外泄和丢失,就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尽管多数单位和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管理中,许多员工都存在意识不到位和观念落后的情况,导致其在管理中一直使用传统、单一的模式,造成企业信息管理效率偏低的情况。随着企业和单位产出的信息越来越多,若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使用,必须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结合在一起。借助网络信息化的系统环境,塑造出较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检索条件确定相应信息的确切位置,确保相关功能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拥有较高的效率,使实际工作管理体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信息的提取和存储提供更多的机会,确保提升人才素质和优化工作流程[1]。

4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整合的条件

4.1强化信息管理意识

信息管理可以确保企业在社会和经济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让更多的信息为企业的发展和规划提供参照依据,使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为强化相关人员的信息管理意识,针对目前的工作需求来看,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使相关人员在具备较强综合素养的基础上拥有良好的信息管理意识,让其充分认识到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同时,在确保信息化管理技术得到一定提高后,还要从相应技能和理念方面入手,从而保证相关工作体系稳定。其次,企业和单位要营造出良好的管理氛围。完善的信息管理机制是确保信息判断职能得以转变的基础,从而确保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企业在发展中要不断树立管理理念、确定信息获取方向,使信息管理工作可以得到全面地落实。最后,要对细节部分进行全面优化。在确定大方向后,为满足多数人才的需求,在细节方面进行优化可以避免相关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发生错误,这对企业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要将信息管理技术和管理意识进行全面融合[2]。

4.2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

(1)建立适合系统的信息管理体系。在分析信息管理的特点以后,要主动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让信息管理的特点融合在技术利用中,从而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使整个系统更加完善。

(2)管理系统的流程化建设。将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在信息管理中,可以确保相关信息管理内容实现信息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相关流程进行有效区分,为了避免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管理效率偏低和问题检查的模糊情况出现,需要建立明确的工作流程制度。

4.3提高信息品质

(1)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创设多样化的信息采集渠道,这些渠道的建立可以方便更多信息的收集与获取。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深入使用,信息的品质得到了极大提升。

(2)使用信息管理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利用。信息管理的主要作用是对进入计算机的信息进行加工与分析,之后在信息分类中将相同数据剔除,最后将重要的内容保存起来[3]。

5促进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优化整合的策略

(1)采用先进技术改进信息管理系统

若要促使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全面整合,首先要对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在使用计算机应用技术时引入当前最先进的技术,最后建立相对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例如,部分企业在建设新的项目时,会大范围使用信息管理系统,之后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专业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涉及多个功能模块,每个模块都需要处理企业项目研发中产生的各种数据和信息,对于不同的信息,不同的模块会进行针对性储存,然后借助网络对相关信息和数据开展传输工作。通常情况下,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都会根据自身情况在市场中引入更为先进的技术,如引入先进的计算机集成技术,从而将信息管理系统拆分为多个子系统,再对管理流程、功能模块等内容开展全面整合,最终实现信息数据分析与处理、信息查询和显示等功能的统一,从而实现高效的信息管理[4]。

(2)借助专业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挖掘

在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进行整合时,工作人员要借助专业的设备和软件对信息资源中隐藏的重要数据和信息进行挖掘与分析,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和软件必须足够先进,否则会影响信息的挖掘效率。例如,企业人员在设计信息管理系统时,习惯采用分布式的结构进行设计,该设计思路的主要特点是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核心,并且在设计中还会建立许多可靠的管理平台。在该平台中引入当前较为流行的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可以使信息管理平台与众多的智能设备、信息采集设备以及数据收集软件进行结合,从而使相关设备对企业经营中产生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及时收集,之后利用网络将相关数据上传到储存软件和设备中。应用软件可以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并对对财务信息、经营信息等开展科学分类,同时对各项信息进行准确计算,从而得出企业的实际支出和收入情况。另外,利用这些专业的工具还可以对企业产品、用户行为等进行针对性分析与研究,使企业员工可以准确了解用户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然后根据掌握的内容制定出科学的营销方案,这对提高产品销量有着积极作用。

(3)重视筛选,保证信息质量安全

企业在长期的发展和经营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和数据,而在这些数据中夹杂着许多宝贵的信息和数据,只要企业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分析與研究,便可以轻松获得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规划提供了有力支撑。因此,为了保证这些重要信息的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在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相结合的过程中,技术人员要对众多信息进行全面甄别,保证读取和保存的信息绝对安全可靠。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人员要积极引入控制技术,如可以使用专业性较强的单片机控制器和专业的编程软件屏蔽一些作用不大的信息,确保重要的信息不会被遗落。另外,工作人员还可以使用先进的计算机应用软件来配合数据库软件对重复和不重要的信息进行过滤。同时,对于非常重要的信息要对其采取加密措施,使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不易被他人截获,避免这些信息被泄漏和篡改[5]。

(4)优化数据库

数据库在信息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因此,相关人员要提起重视,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数据库进行定期优化,从而确保数据库的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数据库中的信息量应与企业客户的需求量一致,一旦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将会直接影响服务质量。在建设数据库的过程中,不能仅满足用户的现有需求,还要充分考虑到用户的未来需求,所以在设计数据库的过程中,要事先留出足够的端口,即便日后用户需求增大也可以满足其要求。此外,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要考虑渠道的多样化,既要满足电子端的要求,又要满足纸质端的要求,确保所有信息都不会出现遗漏的情况。另外,还可以采取订阅、购买、交换等多种方式进行信息的收集,从而使收集到的信息更具全面性。当信息收集完成后,还要对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对重要的信息定期进行维护与备份,确保数据库在长期的运行中保持健康的状态。

(5)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和数据量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状态,传统信息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企业和单位必须提起重视,从而采取全新的教育和培训方式对相关人员开展全面的培训和教育,使工作人员摒弃落后的思想和观念,确保工作人员拥有先进的思想和良好的品质[6]。

6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与信息管理进行结合的过程中,可以使相关数据平台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使数据平台的数据处理、分析以及判断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使相关信息资源的作用与功能得到发挥,对推动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李君(1991—),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

作者:李君

教育信息网络化管理论文 篇3:

信息管理行政权规制思考

[摘要]现代社会要求行政机关对公民信息实施公共管理,需要对行政主体的信息行政权予以规制。与信息有关的行政权力与责任没有配置到行政组织的确定岗位,会导致行政组织这一权力载体的法律规制缺位,进而使行政机关行为失范,法律关系紊乱,监督机制无法发挥功能,这是造成目前户籍管理改革难以推进的制度上的重要原因。行政组织应当适应和充分运用信息化社会的条件,按照分权理念,大胆向社会放权,向组织下层移转事权,同时加强行政监管与法治监督。

[关键词]信息公共管理;行政岗位;行政权力;户籍改革

信息管理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行为现象,其范围包含人们收集、加工和输入、输出信息的组织化、科学化行为。信息管理涉及公共利益时,其出现在公共管理领域,是社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信息公共管理是指信息化社会下,公共管理者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各类信息以及各种与之相关联的管理行为进行规制,并由此产生的对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均具有约束力的制度化规则。

信息公共管理的出现,使国家对信息的管理不再停留在原始的自发状态,而是采用积极的行政管理手段去收集、加工和输入、输出信息,为行政管理提供基础信息服务,而在当前网络化、信息化社会中,信息公共管理则作为重要的国家公共管理手段加以运用,涉及公共管理的信息甚至可以被视为一种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最能体现信息公共管理制度功能的国家制度,莫过于户籍管理制度(下文简称为户籍制度)。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在战国时期初具雏形,秦朝时正式成为国家的基本管理制度,后经历朝封建统治者的沿用和完善,发展成为国家治理社会、征收贡赋、制造器物、规定禄食、兴发力役、组织军旅等许多国家行为的基本信息制度。

户籍制度是国家以家庭为单位,管理、控制社会和汲取社会资源的基本管理制度,它既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维持国家、个人与社会三者基本关系和谐和基本利益平衡的重要调节器,正如吉登斯所言:“有民族国家存在的社会都是利益平衡的结果,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个利益平衡体,它的存在和延续得依赖于‘嵌入’特定时间和空间的各种人为模式。”

户籍制度的本质,在于通过户籍管理,建立国家行为的基本信息系统,为相关国家行为收集被管理者的基本情况,在国家制度结构中,户籍制度并不具备核心制度的性质,但由于在制度结构中处于度量衡的地位,加上制度安排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户籍制度所涉及的层面和领域广泛而复杂,其改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户籍制度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在中国社会步入信息化、网络化新时代的当下,已经成为桎梏国家公共管理绩效的短板,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涉及的有关信息管理的行政权力法治问题也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一、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的行政法治问题

在行政行为中,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行政机关而言,掌握行政相对人的信息越详细,开展的行政行为越有针对性,行政行为的绩效越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中国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时代已是不争的事实。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中国政府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为行政管理专业化提供了改革契机。

依法对行政机关掌握的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成为信息化社会中,政府必须面对的法治问题。按照依法行政的法治基本理论,有关信息的政府管理行为和纠纷应对措施,必然涉及相关行政权力的架构,包括信息行政权的主体设置、运用方式以及监督机制等多方面的内容。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管理的法治改革,这一方面出于提高行政效率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则出于身处社会转型期、转变政府职能、适应新环境、打造管理新常态的目的。户籍制度相关改革就是中国政府所进行的信息法治进程中重要的试点领域。

户籍制度改革涉及管理领域的方方面面,并不能一蹴而就,其在当下遇到了很多改革难题,尤其是有关信息管理的权力困境,亟待通过行政法治进行突破或者提供理论支持。

(一)户籍管理主体之间的信息处理权责分工不科学

近两年来,地方政府一直积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其工作部门纷纷做出职能调整,对户籍管理涉及相关事项进行改革,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剥离建立在户籍登记管理制度上的不合理的社会管理功能。与传统户籍制度相比,改革后的户籍管理涉及的工作部门更为明确,彼此的分工也更为清晰。地方政府为协调和解决行政机关之间的争议与纠纷,需要经常对户籍制度改革进行指导。2015年12月2日,南宁市政府出台《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包括公安局在内的22个行政机关在户籍制度改革中的具体职责。

作为传统户籍管理制度的核心机关,公安机关长期从事户籍信息管理和公民个人信息的基础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公安机关在对户籍信息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让其管理工作力不从心:第一,户籍信息随着人口流动而不断发生变化,信息处理工作量庞大,尤其是流动人口跨区域的户籍信息管理,使各地公安机关在管理户籍信息时容易发生纠纷和扯皮,进而导致信息管理效率降低,同时也容易产生管理漏洞。例如,2013年神木“房姐”龚爱爱一案中,多名管理户籍的派出所民警被收买后,为其在异地办理多个虚假户口,使其能够在北京规避房地产调控政策,买人大量房产获利。第二,公安机关与其他行政机关之间的户籍信息交流不畅。其他依据户籍信息管理进行社会管理的行政机关迫切需要与公安机关交流信息,而公安机关提供的户籍信息和公民个人信息,并不完全符合其他行政机关的管理需求。因此,部分行政机关根据自己的管理事项,建立了自己的数據库,但双方在交流信息后,一旦发现信息数据发生变化,公安机关与其他行政机如果不及时沟通,就会造成信息管理上的重复检查、核对、更正行为,导致大量资源浪费,同时也给行政相对人造成极大的不便。

为解决上述问题,公安机关一直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以理顺公安机关内部以及公安机关与其他行政机关之间在信息管理上的关系。然而,地方政府对跨行政区划的联合管理则无能为力。在地方政府看来,跨行政区划间的信息联合,应当由上一级政府进行协调后,方可进行。

公安机关与其他行政机关,在职能和分工上天然存在差异,有的机关需要大量的户籍信息和公民个人信息,而有的机关并没有迫切的信息需求。即使有迫切的信息需求,其他行政机关也倾向于自己收集和整理。相对于公安机关开展全面而基础的信息管理而言,重新建立并维护本机关的信息管理成本要小很多,行政机关并不介意支出这部分成本。

(二)联合执法常态化与信息壁垒的矛盾

在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下,人口流动速度被人为控制,城市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十分有限,且各机关单位、企业的自我管理基本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问题,包括公安机关在内的行政机关并不需要处理大量的行政事务,彼此之间的业务交流,乃至信息交流都很少,因此,以户籍为基础的行政管理成本很低,信息管理的成本也非常低。而当前的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社会成员对信息的反应和处理、传输能力已远远超出过往。人口城镇化导致城市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城市人口集中度不断提高。以上变化,给管理者提出了许多管理上的新难题。在户籍制度改革中所面对的社会人口大迁移的复杂社会情况,迫使各个行政机关加强工作交流机制,联合执法、联动机制等合作形式逐步常态化,使当前户籍管理中的行政机关传统信息交流渠道不堪重负。

行政机关之间的联合执法,信息管理首当其冲。几乎每个行政机关都掌握着庞大的管理信息,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管理中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流呈现爆炸性增长的趋势。首先,信息收集和传输渠道日益多元化,行政机关可以接收到的信息量迅速增加;其次,随着各个行政机关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行政机关做出行政行为所要考量的因素不断增加,需要的信息量也成倍增长;再次,行政机关收集的信息內容与管理事务相关,彼此之间信息既有重合也有不同,客观上存在信息交流、传输、互补的需求。

传统的以户籍为单位的信息很难及时为行政机关提供足够的信息量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很多行政机关倾向于自行收集,且作为劳动成果,不愿意将这些信息与其他行政机关分享,由此形成了以政府职能部门问的信息壁垒,从而导致政府在传统户籍管理中反应迟钝,效率低下。行政机关一旦发现自己管理的信息与公安机关记载的信息不同,部分行政机关会主动与公安进行核对,部分行政机关则将有关信息交流的事务通过其他渠道转嫁到行政相对人方,要求公民自行前往公安机关进行查询与核实,开具各种有关信息的证明文书,这就是各种“证明你妈是你妈”的奇葩证明文书产生的直接原因。据了解,深圳作为走在全国前列的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城市,其公安局基层派出所管理户籍的民警,平均每周都要接待数位要求开具各类证明信息真伪文书的群众,他们都是被其他行政机关告知到派出所开具证明的,尽管民警会耐心解释,并与其他行政机关沟通,但每周仍然要开出几份证明文书。

(三)行政主体的信息机构岗位设置并未跟上改革步伐

户籍制度改革,将会促使各个行政机关的管理工作从户籍制度管理中逐渐剥离出来,转而以公民个人信息为基本单位实施行政管理。这一转变对于行政机关而言,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户籍制度改革要求行政机关被剥离后,各个行政机关在管理个人信息上应当像传统的公安机关专门设置管理户籍的工作岗位一样,设置专门负责个人信息管理的工作岗位,有专人负责公民个人信息的管理。令人遗憾的是,并非所有被剥离的行政机关都设置了专门岗位从事公民个人信息管理工作,大部分行政机关的做法是将其信息管理权限分散给内部各个具体实施管理的行政机构,内部有关信息管理工作的监督与分工比较模糊,一旦有信息上的纠纷,则以行政机关的名义对外进行交涉,对内则很难落实责任。

目前,各个行政机关都按照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建立了行政信息公开制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各个行政机关在职权上纷纷将信息公开的相关职能设置在办公室这类从事内部管理的机构,没有专门设置专门从事信息公开的岗位。近两年来,有关信息公开的行政诉讼案件呈现增长态势,从组织保障的角度考察,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缺乏专业岗位设置是导致其纠纷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相比于行政信息公开制度,公民信息管理涉及政府管理职能的核心领域,行政机关负有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不被非法侵害的法律义务,其管理要求远高于行政信息公开制度,行政机关仅仅强调“集体负责制”或者“领导负责制”,而没有在组织层面上将权责落实到工作岗位上。

(四)管理方式和手段转变难

管理方式的转变是政府转变职能的具体体现,政府职能从过去的全能型、计划式管理向有限型、服务型管理转变,其管理角色从“裁判员”向“服务员”转变,管理方式和手段也发生了极大变化。

户籍制度改革,推动户籍制度逐步向公民个人信息管理制度过渡,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授权和社会实际情况,在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上依法进行转变。然而,户籍制度改革已推进数年,很多行政机关仍然秉承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不愿尝试新的管理模式。行政机关不愿转变管理方式和手段,出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很多行政机关在户籍制度改革中存在畏难情绪,有的则抱着“搭便车”的心理等待其他地方政府试点成功后,再照搬照抄;二是管理方式和手段的转变使很多行政机关发现“权力变小了”或者“权力走样了”,而且管理事务的数量和内容增加明显,更加剧了行政机关的权力危机意识。因此,有部分行政机关紧紧抓着原有的手段和方式不松手,不愿从制度层面尝试创新。

(五)法定程序设置存在空白

行政程序制度是行政行为中规范行政机关管理行为、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体现行政行为法治的重要制度。在传统的户籍制度管理中,行政机关在行政程序的设置上存在很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等一系列行政法律的出台,对政府行政行为的基本程序进行了初步构建,社会大众开始认识和体会到行政程序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切实影响。

设置科学合理、符合行政法治的法定程序是户籍制度改革能否取得良好社会效果的关键所在。行政机关要求公民到公安机关开具各类奇葩证明,往往不是行政机关决定的行为,而是具体实施管理的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派出所一般在了解并明确这不是机关行为后,拒绝开具这些证明文件。很多行政相对人很清楚这些情况,但是没有相关的程序保障,无法参与到行政行为中,只能求助于公安机关,要求公安机关出具证明文书,进而造成自己被动担当两个行政机关问互动的跑腿角色。
二、以信息行政权规制为路径的法治分析

信息化社会中,政府通过信息公共管理,可以收集大量的个人信息,甚至个人隐私,也可以设置信息壁垒,政府随意违法的可能性大增。行政机关在信息化社会中会接收大量虚假信息,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增大,其依法执法行为侵害行政相对人的可能性也在增加。因此,行政机关在信息社会中对待信息管理不能将其视为资源管理,而应视为责任管理。

行政機关的信息管理在形式和内容上应当受到更多的行政法规制,从规制信息行政权的角度观察,以下因素会导致信息管理失范。

(一)信息的行政权与行政组织制度脱节

在户籍管理中,类似“证明你妈是你妈”的现象并非个别,为何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数年,但在基层实务中仍屡屡出现这些现象呢?其背后的原因需要我们审视行政权与行政主体的法律关系在户籍制度改革中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的差距。

行政权理论是现代行政法治理论的核心内容,在行政权理论看来,行政主体能够开展行政行为,根本原因在于其依法获得了行政权。先有行政权,后有行政行为,拥有行政权是行政主体的必要条件,依据行政权开展行政行为是行政法治的基本前提,这是行政权理论的基本观点。行政权的载体是行政主体,其最终落实在各种依法设置的工作岗位上,任何人在该岗位上任职,就依法享有权力,承担责任,行使行政权,做出行政行为。

行政机关在户籍制度改革后,通过逐一剥离与户籍制度的管理关联,建立以公民基本信息为基础的同时,必须面临一系列行政权力规制问题。行政机关从什么渠道获得公民的个人信息?处理公民的个人信息是否需要一个专门的岗位,承担公民个人信息管理工作?如果需要,这个岗位拥有何种行政权力,承担何种行政责任?这个岗位与其他岗位在管理程序上如何互动?如何监督这个专门处理公民个人信息的岗位?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行政主体在机关组织层面进行行政权的岗位配置安排,而大部分行政机关并未做到这一点,为各类违法现象的出现留下了制度隐患。

当前,大部分行政机关选择以下处理人口信息的方式:公安机关以外的行政机关一般不设专门管理公民个人信息的岗位,相关信息管理权分散到各个管理部门,一旦发现公民个人信息有错或者与事实不相符,就由行政机关负责人决定修改;各个管理部门在信息管理上有分工,但绝大部分没有权力与责任的明确,即使有,也含糊不清,行政机关负责人普遍认为这些公民信息管理是基础工作,但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实在无法辨认信息真伪,还可以要求行政相对人到派出所查询并开具证明。公安机关设置了专门管理户籍信息的工作岗位,在此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负有明确的法律权力与责任。

(二)行政组织之间的信息行政权力制度边界模糊

从户籍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观察,将来的社会管理必然以公民个人基本信息为信息基础,各个行政机关将会在统一的人口信息数据平台上各自进行社会管理。人口信息数据库的建设、维护工作由公安机关承担,而行政机关与公安机关在数据平台上的信息交流,客观上必然会要求双方在信息的使用、维护、监督等管理行为上有清晰地行政权力和行政责任划分,这就要求行政机关之间应当有岗位与岗位之间的对接,其实质是机关之间行政权力与责任的对接,进而解决行政组织之间信息行政权力边界不清的弊病。

2016年8月11日,公安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委、民政部、司法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人民银行等12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改进和规范公安派出所出具证明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自9月1日起实施。其中,对于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护照完全能够证明的9类事项,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予认可,公安派出所不再出具证明;凡居民户口簿能够证明的5类事项,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予认可,公安派出所不再出具证明。这份文件的出台,其直接目的是杜绝各种证明文件的产生,其实质却是对信息的行政权力在公安机关与行政机关之问进行简单配置。《意见》的出台,直接针对公安派出所出具证明的行为,间接禁止了其他行政机关通过公民向派出所索要数据的渠道,但对于通过其他渠道向公安机关获取信息数据的行为,该文件尚未涉及,因此,该文件在规范行政机关之间信息交流行为上的效果,尚只作用于渠道,而非制度。无论如何,该文件的出台,对行政相对人而言,是充满正能量的,也意味着行政信息的行政权法治化进程开始进入深水区,户籍制度改革开始触及行政权力领域。

(三)信息行政权的监督机制仍不完善

行政法的不断完善,与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争斗、摩擦与冲突的历史进程保持一致。可以说,行政权的法治化与行政权的外部制约息息相关,对行政权进行监督与限制,不受制约的行政权将是极其危险的——这是现代法治国家对于行政权的基本认识。

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的政府,运用行政权管理信息的行为,应当纳入行政法的视野,并应当设置相应的监督机制,尤其是外部监督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我国政府的信息管理行为正受到外部制约的制度挑战,如日益增加的有关信息的行政纠纷、行政诉讼等。如何将这些来自外部制约转化为对行政权的有效监督机制,将成为中国行政法需要在未来解决的重要法治课题。

目前,我们对政府的信息管理行为的监督仍处于自发、散乱的内部治理阶段,尚未形成稳定的行政体制,专门的信息管理职责与相应的专业岗位都未受到足够重视。近年来,有关行政机关信息公开的行政诉讼案件呈爆发式增长的现象,既体现我国行政法治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也凸显出我国有关信息行政权的监督机制仍不完善,法律救济途径单一的现状。


三、结论与对策:以分权理念应对信息行政权法治的挑战

总的来说,我国有关信息的行政权规制亟待完善,尤其是有关信息行政权的“组织一权力”法治架构需要进行制度设计。从行政主体的组织层面落实权力,需要我们对以行政机关机构改革工作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加以创新。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尚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分权理念下的行政权力法治道路。

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代表的信息公共管理改革,应当坚持中国特色的行政分权理念,大胆向社会大众分权的同时,兼顾行政组织上下級之间的分权、平级之间的确权。分权不仅改变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还会深刻改变行政组织之间的法律关系,因此,分权改革难以一蹴而就,其中涉及的制度创新和变革,要依照法治道路进行。

(一)以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和责任清单制度为抓手,开展新一轮的信息管理行政权“确权”工作

行政机关作为分权改革中的一环,严格按照立法—行政—司法的法治路径循序渐进,逐步将被管理权束缚的权利和自由还给社会。2013年中央就开始取消和下放大量行政权力事项,其中取消部分,其实质是向社会进行放权。在2016年开始的“放管服”改革中,大量以行政许可方式进行事前管理的行政权力被明确取消,为此,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对各自的行政权力事项进行了多次清理,自上而下将许多权利切实放权给社会,为后续的分权改革树立了榜样。与信息公共管理有关的行政权应当作为行政权的重要内容予以确认和规制。

(二)依法建立完善的行政法律责任体系

从工作岗位、执法队伍、执法程序、监督机制、责任追究等方面着手,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均有制度监管的信息公共管理体制。实现法律责任的制度落实与社会力量的积聚和发展都需要时间,行政机关既不能无视社会的客观状况和需求不分权,也不能将放任不管的行政不作为当作放权,更不能罔顾社会接受程度,实施突击式、休克式全盘放开。户籍制度改革,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在不断试错与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坚持和完善法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制度保障。

(三)在行政组织中设置专门的管理职位。落实信息公共管理的相关行政权

行政组织是行政权力的载体和物质基础,行政权力需要行政组织作为表现形式和行为主体。无论是从专业化的角度观察,还是从行政法治的角度出发,都要求我们设置专门的管理职位。行政机关中已经开始出现新闻发言人、网络管理员等带有信息公共管理性质的临时性岗位,其权能尚需进一步细化,逐渐发展为相对独立、专业、法治的行政职能岗位。

(四)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公共管理平台,设置行政机关在平台上的相关管理权限

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公共管理,在网络日益普及的当下,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共管理平台,逐步实现统一管理,可以极大提高行政绩效,且其成本正在不断下降,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公共管理平台是完全可行的。在这个具有相对开放性的信息管理平台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可以根据各自的权限,使用相关信息资源。国家机关应当按照法定的途径和目标设置管理权限,并且按照分权理念,将管理权向行政层级中的下级转移,可以将部分管理权转移给社会组织,同时,向社会大众提供开放、平等、高效的监督渠道,使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在信息公共管理行为中得到合法保护,其权利从“防御权力的权利”转变为“通过权力的权利”。在坚持平台统一的同时,也要兼顾差异化管理,不能搞一刀切。各个地方社会状况不一,社会力量参差不齐,按照分权原则,可以根据地方实际推行,可以兼顾落后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实际管理需求,做出调整,以实现信息公共管理法治的全覆盖。

[责任编辑:吴寿平]

作者:李滔

上一篇:福利机构下儿童教育论文下一篇:科学史下的科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