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德性研究论文

2022-04-17

摘要:新世纪以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教师专业道德建设问题重新受到学界的关注和热议。通过梳理十余年来的相关文献发现,有关教师德性的研究议题大体围绕内涵探析、价值澄清、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等几方面展开。结果表明,教师德性研究应加强基于教师专业的主体研究,运用丰富多样的研究方法,应由伦理规范转向以德性伦理为指导。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教师德性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德性研究论文 篇1:

当代教师德性研究述评

摘 要:当代教师德性研究中的概念内涵还不一致,现有的界定显得随心所欲;关于教师德性缺失的原因多归纳为制度缺失、环境不良和教师自己放弃德性修炼等。对于如何提升教师德性,学者们提出了制度德性建设、外在条件培育、教师自我努力和实践、闲暇生活建构等对策。当前已有研究琐碎而零散,大多从规范伦理学视角对教师进行规训和说教,不太注重对教师道德的学理分析,特别缺少从教师何以为教师的本体论视角进行的详实分析。

关键词:教师德性;教师道德;教师规范;研究述评

杨建朝,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后,副教授。易连云,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重庆,400715。

① 资助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12YJC880137);云南省2013年度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成“人”视角的教师德性研究(编号Y13038)。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其道德状况必然对学生的道德发展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在当前普遍的功利化社会背景下,很多教师由于受到制度环境和个人欲望膨胀等的影响,德性状况出现了越来越令人忧心的情形。一些学者对此作了研究和探索,本文尝试对此进行归纳和述评,并指出研究中的不足与局限。

一、关于教师德性的概念和内涵

关于教师德性问题,国内研究尚不多见,一般都是从麦金泰尔的德性观进行演绎,认为教师德性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或内在精神品质,可以确保内在利益的获得,从而集中在道德条目的意义上,阐述教师应该具有爱心、责任心、应该公正对待学生,应该善良,宽容、同情等等。代表性的研究有周建平[1]、石峰[2]、陶志琼[3]。特别是在陶志琼看来,正因为现时代的教育精神需要,才呼唤教师的德性,善、公正、责任应构成教师德性的核心。[4]金生鈜在《何为好教师》中对教师应该具备的伦理德性也进行了分析,其中最核心的是教师要有正义感。[5]吴海燕持德性境界说,认为教育德性表现为七种境界:教育良知、断然选择、定位教育、宁静致远、安身立命、居安思危、止于至善。[6]教师需要为此而不断修身养性,提升德性境界。

关于教师德性的组成,学者的观点颇为零散,在界定上显得随心所欲。有的人把其界定为爱,包括“尊重、宽容、关怀、良心等基本德性”[7]。有的人偏重于德性之行,“他必须践行德性才能够真正地拥有德性并成为一个符合教育制度伦理原则的人”。[8]有人归结教师德性的具体表现,认为是品质、道德力量和教育行为准则。[9]有人把教师德性与幸福关联起来,认为包含“良心、善和理解力”[10]。另外,有论者把德性局限于某种品质进行阐述,例如,张楠楠把教师德性主要归结为公正,认为教师需要着力养成公正的德性。[11]

针对很多研究者把道德与德性不做区分,从而把教师道德与教师德性相等同的观念,宋晔对此进行了区分,认为后者是个人道德和高标准道德,包含“关怀、宽容和良心”,前者是团体道德和底线道德。[12]有论者提出,教师道德包含两个层面:教师德性和教师职业道德。两者有不同的内涵,前者属于私德,主要靠个人修养,后者是底线道德,依靠法律法规和社会舆论制约。[13]周建平持有的观点与此一致[14],并且针对流行的无私、牺牲、奉献的德性观,提出生命德性的观点。[15]对圣洁道德提出质疑的还有薛晓阳等人,他提出基于人性力量的“升华”德性。[16]

二、关于教师德性缺失的原因

当前教师受到社会多种不良因素及自身修养缺失等的影响,道德退降,德性缺失,这是学者研究该主题的主要原因,只是在探索原因时的立场和角度有差异。其中制度是最凸显的视角,例如认为高校制度文化中的能力主义的伦理倾向和底线道德在实践中的运行是教师德性提升的制度文化原因[17]。要解决社会道德、社会风气问题,只靠榜样德育、环境德育往往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根本出路在于制度的完善。如何提高德育制度的道德合理性有三条原则,即学生参与,发展为主,服务生活。[18]另外,其通过分析教师的不道德行为的突出表现、产生根源和解决对策,指出教师道德首先来源于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切实保障,而不仅仅是教师教育培训这一种途径。要妥善处理教师素质与教师待遇、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关系。[19]

另一种较为具体的观点把应试教育制度作为教师德性缺失的直接原因[20],其他原因包括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以往师德教育中泛道德主义教育的失效;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强等[21]。还跟当前的社会转型期教育产业化、制度不健全、德福不一致等有关,需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伦理教育和健全职业道德规范[22]。有学者特别针对大量“无德而富”现象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既然道德不能给人带来财富,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传统道德资源被瓦解,天命良知、因果报应失去制约力量[23],这直接导致包括教师在内的中国人把利益作为行为的首要标准,道德状况堪忧。

三、提升教师德性的对策与途径

受到社会制度不健全、伦理缺陷突出,过度功利化、长官意志盛行的影响,教师德性处于边缘化位置,“老实人吃亏”的社会现实迫使部分教师放弃了自己的德性修养,激烈竞争使得很多教师一切以利益最大化为教育行为标准,置学生发展于不顾。在此背景下,很多人研究了如何提升教师的德性水平,改变教师的伦理困境。杜时忠等人强调,学校德育不应放弃自己的责任,而应审视社会正义,提倡主体精神。依据“自愿选择,理性判断”的原则,造就自制、理性和负责的个人。[24]他们认为制度德性对学校德育的重要作用尚欠深入认识,因而希望从制度伦理建设的视角解决德育低效问题,并引发了大量相关研究。其根本观点是:第一,根本的出路在于制度的完善。第二,不能回避制度德性。学校德育应该正视并弥补制度的缺陷。[25]显然,实施市场经济给社会道德产生了严重影响,市场经济中功利主义道德价值观与理想主义道德价值观的冲突,对我国教师道德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使教师道德选择常常处于现实之生存与理想之正义的道德困境之中。为此应适度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使传统的教师道德变得更有弹性和张力。[26]曹辉基于现实的道德教育脱离了人们经济生活现实的困境,从人学视角研究了道德教育与经济生活的联系,人的经济生活及其道德教育意义等内容,从而使得道德教育不再与经济生活互斥。[27]在当前,从教育制度德性视角研究教师德性成为一种主流的观点。例如,产欣斌认为学校制度德性是师德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师德建设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是由于学校制度的德性欠缺所致。其还探索了学校制度公正的原则,认为师德在学校制度德性的观照之下,通过学校制度公正来匡正师德建设,以使师德建设走出误区。学校制度安排要秉持人本管理的理念。[28]

除了从制度德性研究教师德性问题外,其他教师德性提升策略相对比较零散。有的侧重德性提升的外在条件,有的侧重于教师德性提升的自我努力,自我实践。有研究者认为:为了提升教师的德性,必须重视其闲暇生活的建构。闲暇生活以其自由与和谐的本质与个体德性的根本发展指向相一致,闲暇生活的质量对于教师德性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当前我国教师的闲暇生活存在时间缺乏、质量缺失以及意识和行为上的偏差,对教师德性的发展造成了损害。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教师闲暇教育的制度建设,引导教师正确认识休闲的价值,保证教师闲暇生活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从而促进教师德性的提升。[29]

有研究者提出:具有“君子”人格是教师道德修养的现实目标。教师道德修养的提升必须通过教师主体的自律得以实现,但同时也需要外在约束机制即他律的完善,这就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的责任。[30]问题在于,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制定的教师道德行为规范,为什么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其主要是因为它脱离了当前的社会实际,抽象地想象出优秀教师的道德形象,然后要求教师努力修炼,争取形成“不求回报、一心奉献”的君子人格,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关于这类观点的批驳的文章也很多,例如:有学者指出:1. 德性是自主选择和完善的,是对“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反思的结果。不能由教育行政部门或校长做道德的裁判官。2. 德性高扬自由意志,其对立面是奴性,受制于物欲。3. 德性体现做人的尊严,即师道。[31]同理,有人认为教师德性主要依靠自我培育,并给予了培育的基本途径。教师德性根植于教师作为人的基本德性,又与其职业生活和专业角色密切相关,包含好学、关怀、宽容、责任等优秀品质。教师德性伦理的实现过程是教师道德的主体化、个性化过程,因此,自我培育是教师德性成长的根本途径,并提出了教师德性自我培育的基本策略。[32]也有研究专门分析提高教师道德责任感的策略[33]和教师德性提升的方式[34]。审视与反思高校制度建构的伦理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实践运行中的制度公正,可为教师德性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和文化引领。[35]

有学者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阐释教师的德性提升。[36]其他策略有:重视教育实践;加强体验;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特别是制度环境。[37]有研究认为师德教育旨在凝道成德,化师道为德性。师道如何化为德性,实践是其根本途径;关注教师的精神性需要是其基本途径;构建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展开群体式的道德对话、进行理性的克己自省是其具体途径。[38]

唐爱民分析了教师道德发展的途径问题,教师教育中的技能主义、专业主义遗弃了教师职业的道德根性与教育的道德指向性,而道德发展是教师确证生命价值、提升教育品质、成就人生幸福的德性基础和基本担保。[39]张宁娟曾经研究了批判型教师的问题,把批评意识和能力作为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德性。[40]张博提出高校教师道德冷漠的矫正对策:包括客观上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道德赏罚机制;加强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主观条件包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实现自我价值;学会自我调节。[41]

还有一些研究侧重对某些具有优秀德性的教师进行分析,从而挖掘其教育事业成功背后的个人品质。例如,有人详细研究了斯霞的教育人格、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爱心育人思想和她的教育艺术,体现了可贵的教育精神,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力资源。[42]有学者为纪念黄济九十华诞写了《价值追求,是教师精神家园的扎根地》《师爱弘扬,是教师精神家园的奠基石》等;这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南京师范大学鲁洁80华诞纪念,其弟子专门编写了纪念的论文集[43];浙江大学王承绪百年诞辰纪念;山东师范大学傅统先百年诞辰纪念等。类似的研究还有《珍视民族传统 重拾教育精神——谈学习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童心母爱:永不熄灭的教育精神——纪念斯霞诞辰100周年》等。王全林论述了大学教师担当知识分子责任的可能及其障碍性因素,是解决大学教师德性缺失的有效途径之一。[44]

四、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相关研究

与教师德性研究密切相关的教师道德问题研究非常多,但基本侧重于对教师职业道德内容、职业道德规范的分析和探讨,很多是以教材的方式直接阐述师德包括什么内容,怎么修养和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例如:周延富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崇高、示范、深远”的特征,要求教师具有“坚定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素质、渊博的文化素质、精湛的能力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45]。于淑云和黄友安提出现代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教师责任感,并对其进行了详细论述。[46]

申继亮从道德、公德、法律三个维度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了论述,并对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心理基础和自我养成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介绍了教师职业道德自我养成的途径和措施。[47]类似的编著还有:李黎、吕鸿的《师德与教师礼仪》,余维武、朱丽的《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钱焕崎的《教师职业道德》,连秀云的《新世纪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齐念等的《师德风范》,林崇德的《师德通览》,等等。在这类书中,很多论述教导教师要对学生仁爱、关怀、民主、尊重、公正、平等、宽容、理解,在交往中要为人师表、自尊自爱、真诚相待、积极参与、对话沟通、平等合作、客观理性,等等。我国近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则提出了一个二十字的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其中亦蕴涵了一些德性内容,但更多的是对公民德性在社会行为外化的一些具体要求,而且还有很多的德性的内涵还没有在以上文字中列出。这些论述共同的特点是有说教,无分析;有要求,无讨论。不做本体的分析论证,也不能对这些道德要求提出质疑,只能遵照执行。

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在教师道德研究领域,檀传宝做了持续深入的研究,其代表性的专著有《教师伦理学专题:教育伦理范畴研究》和《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前者从教师伦理学与师德范畴讲起,提出了教师幸福作为教育伦理范畴系统构建的起点,相继对教师的公正、仁慈、义务、良心等做出详尽的论述,最后以教师人格论作为全书的总结。[48]后者讲述了: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应当向“专业道德”转换、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应当考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等理论。[49]檀传宝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式对教师德性问题起到了重要的转向作用。

另外,有非常多的期刊杂志以教师道德为研究主题,提出教师道德的滑坡以及如何提升教师的道德水平,以便更好地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例如认为教师道德在追求崇高的价值目标的同时,更要坚守教师道德的底线。相对于教师的利益,学生利益的优先性就决定了教师道德的底线是: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够损害学生的正当合法利益。[50]有研究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构成是提升境界和操守底线,提升境界和操守底线重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的坚守。[51]

五、研究中的问题与结论

综上所述,教师德性的研究内涵还处于简单演绎的层面,大多将其归纳为良心、善、公正、责任等,没有反映出教师何为教师的特殊性,与一般意义上人的德性表征没有区别开来,而提出的解决教师德性的策略又集中体现在强调自我修养和外在规范建设层面,难免落入窠臼,无法真正解决教师德性迷失问题。

除檀传宝等人的研究外,笔者认为上述研究大部分是以“外铄性”的社会价值取向为侧重点,从规范伦理学的视角出发,主要探讨社会如何要求、规范、约束教师,即教师应该怎样做以及如何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这些都是规范伦理学的范畴,对教师的道德成长有一定作用,但如果这些道德条目缺少教师内心的深刻认同,没能融入教师的心灵深处,体现在教师的教育行为中并对此智慧的把握,即在德性上不断提升,那么往往是空洞说教,无济于事,从现实教育实践来看,这些道德说教作用非常有限,教师从各种教科书和教师培训教材中都知道教师“应该”、教师“要”、教师“必须”后面的道德内容,但为什么那么多的教师却不遵循,为什么会出现诸多对学生发展不负责任的事件?许多老师不仅不充满爱心、还经常伤害学生人格、羞辱学生、甚至体罚学生。这是我们需要深思的。

显然,已有研究基本都不太注重对教师道德的学理分析,即从教育本身的特性论证教师应该做什么以及其内在机理。在教师“应该”和“必须”的道德说教中,教师显然没有任何选择的自由,而成为一个有待被社会塑造的“机器”,当这架机器被制造出来后,就利用它来制造产品——千人一面、毫无个性的学生。他们大多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缺失德性的修养,这是现实教育的困境,让人悲哀。其根本原因是,规范伦理学的研究旨趣,热衷于教师道德规范的研究、制定并试图要教师完全遵守执行,许多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也都习惯于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一系列规范来要求教师。实际上,因为道德规范终究是外在的、强制的,教师往往不会发自内心地自觉执行。真正能够对教师教育行为产生实质性影响的主要是教师内在德性,这已经在教育伦理学研究领域中有所体现,一些研究者从德性伦理学出发,对教师德性问题有了初步研究。

但正如前面的综述所揭示的,一方面该主题的研究非常贫乏,零散而琐碎;另一方面,研究的层次大多还处于简单罗列和经验归纳。他们的研究重在揭示教师德性包括什么品质,然后要求教师自我修炼德性,而没有从本体论层面挖掘教师德性的本真,更缺少分析教师德性缺失的社会基础,并提出重振教师德性的路径。而且,尽管有学者指出了教师德性缺失的制度原因,试图通过制度育德来进行应对,但如何熔铸于教师德性提升中,尚未见详实的分析。因此,非常有必要深入研究教师德性的现实表现和彰显路径,对教科书式喋喋不休的说教进行扬弃,坚决反对一种强加于教师的道德规范。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教师应该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教师应该不为眼前利益所困惑,而应该呕心沥血地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贡献出自己的全部。这种论调应该给予深刻的反思。“教师可以有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可以有自己的道德追求,同时,教师也并不是一个已经成熟的道德完人,而是同普通人一样,只是一个追求道德完善的平常人。”[52]

总之,基于上述述评,从人性诉求对教育的要求来思考教师德性问题——即从本体论层面着手加以研究,从新的研究角度深入挖掘教师德性的遮蔽与凸显问题——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为每个教师着想”,它意味着,每一个教师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基于理性的选择自由,有自主探索的能力,其独特性理应得到尊重;每个教师的自由选择和独立人格理应得到保障,并且在充分自由的条件下,把有利于每个教师德性形成的价值真理揭示出来,让每个教师自己在教育实践中去体悟、辨析,并按照基于人性的德性诉求去行动,让德性成为教师期待和向往的价值载体,而不是单薄无力的教条式说教。这对当前教师德性迷失困境的打破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14][37]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当代中国教学道德价值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83,184,195.

[2]石峰.论教师德性[J].教育探索2007(5).

[3]陶志琼.关于教师德性的研究[J].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

[4]陈志琼.教师的境界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4.

[5]朱小蔓,金生鈜.道德教育评论(2008)[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27-235.

[6]吴海燕.论教育德性的境界[J].江苏社会科学,2001(2).

[7]王令.试论教师德性的内涵与实践[J].郑州大学学报,2012(7).

[8]段治乾.教育制度伦理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102.

[9]王荣德.教师道德教育论[M].科学出版社,2004.31-33.

[10]黎琼锋,吴佩杰.论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1]张楠楠.教师公正德性的养成与实现[D].山西大学学位论文,2012.

[12]宋晔.教师德性的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2005(8).

[13]王艳.教师道德反思——从教师德性和教师职业道德关系角度分析教师德性建设[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4).

[15]周建平.生命性教师德性:教师德性观的重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

[16]薛晓阳.超越"圣洁":教师德性的哲学审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2).

[17][35]蒋文昭.教师德性的制度文化困境及超越[J].教育学术月刊,2009(3).

[18][19]杜时忠.教师道德从何而来[J].高等教育研究,2002(5).

[20]杨金国,薛艳格.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透析及控制[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

[21]李先军.教师道德责任感的培养———对汶川大地震中师德状况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8(12).

[22]陈法宝.教师职业伦理失范的归因分析与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0).

[23][24]杜时忠,程红艳.无德而富与道德教育的根本性危机[J].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25]杜时忠.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1).

[26]高晓清.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道德的维度[J].教师教育研究,2006(3).

[27]曹辉.道德教育与人的经济生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28]产欣斌.制度公正与师德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6硕士论文,2006.

[29]申明.闲暇生活与教师德性之提升[J].教育科学研究,2010(3).

[30]张黎.自律与他律:论教师道德修养的提升教师德性的生成路径[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31]金沙.道德规范与教师德性[J].中国德育,2008(12)

[32]郭清丽.教师德性的自我培育[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33]李先军.教师道德责任感的培养———对汶川大地震中师德状况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8(12)

[34]周小山.教师怎样进行校本研修[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3-44

[36]刘宗南.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德性之维[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6):40-43.

[38]禹旭才.师德教育:化师道为德性[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39]唐爱民.道德成长:教师教育不能遗失的伦理维度[J].课程·教材·教法,2010(2).

[40]张宁娟.论批判型教师及其成长[J].教育学术月刊,2008(1).

[41]张博.对高校教师道德冷漠现象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1).

[42]杨林国.追寻教师美德:斯霞教师德性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7-18.

[43]戚万学,等.静水流深见气象——鲁洁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情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4]王全林.精神式微与复归:知识分子视角下的大学教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45]周延富.教师道德规范与修养[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

[46]于淑云,黄友安.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和专业发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7]申继亮.师德心语:教师发展之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8]檀传宝.教师伦理学专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9]檀传宝,等.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0]郝文清.论教师道德的底线[J].齐鲁学刊,2010(5).

[51]尹玉英.教师道德建设:提升境界与操守底线[J].嘉应学院学报,2011(4).

[52]易连云.德育课程论:理念与文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56.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作者:杨建朝 易连云

教师德性研究论文 篇2:

新世纪以来我国教师德性研究的议题与动向

摘  要:新世纪以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教师专业道德建设问题重新受到学界的关注和热议。通过梳理十余年来的相关文献发现,有关教师德性的研究议题大体围绕内涵探析、价值澄清、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等几方面展开。结果表明,教师德性研究应加强基于教师专业的主体研究,运用丰富多样的研究方法,应由伦理规范转向以德性伦理为指导。

关键词:新世纪;德性;教师德性研究

教师作为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同时教师还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由此可见教师这个职业的重要地位。由于当前社会的功利倾向十分严峻,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一些教师受到消极影响,教师的德性现状使人们处于担忧的状态。目前为止有些学者对目前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本文通过使用描述性研究方法,通过对我国目前关于教师德性的已有研究状况进行总结与分析,以发现现有的教师德性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帮助。

一、关于教师德性的内涵、概念的研究

因为按照我国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概念的清晰与准确的界定是开展一项研究的基础与前提。所以,我国的学者在研究教师德性问题时首先要阐明什么是教师的德性。提到“德性”这一概念,我们不得不想到麦金太尔,他对德性伦理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他指出“德性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1]我国学者基本上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观点与看法。有的学者认为,教师德性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是教师通过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逐渐获得的[2]有的学者则将“德性”与“道德”联系起来加以论述,教师道德是一种团体的信仰,是团体道德,然而教师德性是一种个人的状态,是教师的个人道德[3]还有些学者对其的定义则更为具体,将教师的德性概括总结为关怀、宽容、良心与责任。[4]

同时,由于许多教育研究者没有清楚地区别德性与道德,因此出现了把教师德性等同于教师道德的情况。宋晔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说明,他认为德性是个人道德和高标准道德,道德则为团体道德和底线道德。[5]周建平则持有类似的观点,他提出了生命德性的说法。“教师德性是对教师生命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学生生命的提升。”[6]薛晓阳等人对圣洁道德这一观点产生了疑问,提出了基于人性力量的“升华”德性。“对德性的要求是:德性应是个人完整的生活实践,要求超越责任与义务的德性,要求具有自觉自愿的选择道德的自觉能力。”[7]这些界定离不开教育实践活动这一环节,教师德性的生成与提升都要在这一环节进行。因此,教师应该提高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升德性。

二、关于教师德性的价值澄清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然而,教育质量的好与坏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劳动与付出。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各方面的素质,其中教师的德性的影响则更为深远,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以下从三方面阐述教师德性的价值与重要性。

(一)教师与学生

有的学者从主—客二分、目的—对象维度出发,提出教师德性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师的内在价值与学生的外在价值。他们认为“教师把这种选择的自由和创造教给学生,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新一代。”[8]“教师德性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动力,是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保证,是提高教师能力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动力。”[9]有些学者就提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就可以逐渐养成德性[10]同时,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形成也受到教师的德性的影响。[11]

(二)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教师专业发展的德性要求是教师这一职业(专业)内在的本质规定;是中国教育的一大优良传统;这顺应了当代对于教师研究内容的主要趋方向。”[12]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德性是促进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内因,同样,它还有益于完成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13]当教师刚开始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时候,教师由于是缺乏教育经验的新手教师,此时的教师将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因此新手教师此时会感觉到着来自于生活与工作的巨大压力。新教师最开始他们还没有形成德性,所以就制定出一些制度来约束教师们,这时教师体现的德性不是自发的,而是被动的。随着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的增长与教育经验的丰富,教师的专业发展逐渐成为其关注的焦点,他们不受一些外部因素与环境的影响,更加注重职业信仰的培养。当教师对自身的工作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此时教师的主体性才得到充分的展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构建、完善、升华自身的道德,此时的道德逐渐内化,成为教师的内在品质。

“教师的道德品性是教师个体对道德的理解与诠释,通过实践活动中的道德行为体现出来”[14]教师这个职业具有教书育人重要地位,它与其他职业相比要承担巨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面临着来自于诸多方面的压力,如国家、社会、家庭等等。为了防止职业倦怠的出现,教师应该培养巨大的承受力以及面对挫折的能力。那如此强大力量的来源在哪里呢?这种力量可以来自于教师的发展、教师的职业追求、教师的理想与追求等,但是最主要还是来源于教师的德性力量。在教师的专业发展道路上,教师德性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高层次的目标,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自我管理的方式。所以教师德性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同时教师德性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力量之源。

(三)教育教学

“教师德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的德性是教师能力提高的动力和基础;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是塑造灵魂的关键。”[15]教师德性是自身所追求的目标,这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它在師德建设中处于主体地位。[16]教师德性具有一种强大教育力量,对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关于教师德性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鑒于我国目前教师德性呈现不断消解和逐渐“边缘化”的情况,对于我国教师德性的现状及其对策的研究就十分重要。有的学者从教师的存在状态出发分析原因,提出教师德性逐渐消解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分散的存在状态,因此教师在统一的存在状态中才会发挥作用。[17]还有人从德性与文化相互建构的角度出发,认为目前高校中存在的某些制度文化,其中某些内容对教师德性的提高产生了负面影响。[18]由于出现了许多教师缺乏幸福感的现状,檀传宝提出“明确了一个最基本的伦理法则,那就是德福一致。”[19]教师德性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与此同时这也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主要来源。[20]

面对目前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倘若想要从本质上升华教师的德性,从修正或重构学校制度文化入手是可行的。”[21]这项措施是应对外部因素的。由于教师德性属于个人的修养,所以要想提高教师德性主要还是要从个人角度出发,主要是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与灵的层面三个角度,这三个层面分别关注的是外在利益、内在利益与超越精神层面[22]

四、关于教师德性建构与提升的研究

教师的德性不是生来就有的,要通过教师个人的努力来建构和提升。教师可以从三方面出发:善心、爱心和责任心。[23]有的学者则从教师德性的理性建构角度出发,提出“在超越中获得教师德性的‘完整’意义;从‘忘我’走向‘升华’的教师德性[24]还有写学者认为师德教育的宗旨在于“凝道成德,化师道为德性”。[25]

其他关于教师德性提升策略研究的论述比较零散。有些研究强调通过改善外部条件提升德性,还有些研究者则认为教师德性的提升还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有学者认为:教师德性的提升可以通过加强教师闲暇教育制度的建设来实现[26],这是对教师的闲暇时间的充分利用五、对已有研究的反思及后续研究的可能动向

综上所述,我国教师德性的研究是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是值得肯定的方面。同时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这些研究更多的停留在问题的说明与概念界定阶段,并没有体现教师的特殊性,也没有与一般意义上人的德性进行区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提出的解决教师德性出现问题的策略大部分在强调通过个人修养和外部规范,这些难免落入窠臼,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教师德性迷失的现状。

对于教师德性的研究大多是从规范伦理学范畴角度出发,这对于教师的道德成长有一定作用,但如果这些制度规范没有使教师产生内心上的共鸣,然而这往往只是空洞地说教,无济于事。教师从教科书和有关教师培训的书籍之中了解到教师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的有关说明,然而现在还是有很多教师却不遵循,还是会出现诸多对学生发展不负责任的事件,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是什么?这是我们需要深思的。”[27]

与此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目前为止关于教师德性研究的实证性研究也比较少,研究方法的运用较少且单一,缺少定量分析。

从我国目前关于教师德性的研究状况来看,日后关于教师德性的研究可以从以下角度出发。一是研究视角上,加强基于教师专业的本体研究。这样研究更具指向性,对于有效解决教师德性迷失具有重大意义。二是研究基础上,从套用规范伦理转向以德性伦理为指导。伦理规范是必要的,但一味的强调伦理规范无益于教师德性提升,只会限制教师德性的建构,教师德性高于伦理规范。三是研究方法上,可以增加个人叙事、案例等多元方法。通过叙事和案例讲有关教师德性的故事,从叙述出的真实情境中体悟教师德性的真谛。这种方法易于教师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以更加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面对教师德性中存在一切问题,并把这些问题作为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起点。这样,教师德性这一研究领域将会更加更富有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美)麦金太尔著.德性之后[M].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41.

[2]刘宗南.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德性之维[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6):40-43.

[3][8][23]石峰.论教师德性[J].教育探索,2007.(5):89-90.

[4][5]宋晔.教师德性的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2005.(8):48-52.

[9]陶志琼.关于教师德性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38-44.

[12]吴永军.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德性维度[J].教育发展研究,2008.(10):24-28.

[15]王引兰,王慧芳.教师德性人格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43-44.

[17][22]易连云,毋丹丹.论关系存在中当代教师德性的消解与回归[J].教育学报,2012.(5):18-22.

[18][21]蒋文昭.教师德性的制度文化困境及超越[J].教育学术月刊,2009.(3)87-89.

[7][24]薛晓阳.超越“圣洁”:教师德性的哲学审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2):19-25.

[16]陈旭光.德性与规范:师德建设的基本取向[J].思想理论教育,2005.(12):9-13.

[20]黎琼锋,吴佩杰.论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0-124.

[13]蒋文昭.培育青年教师德性的价值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6:37-38.

[10]王凯.教学作为德性实践——基于麦金太尔实践概念的教学理解[J].全球教育展望,2007.(10):34-37.

[25]禹旭才.师德教育:化师道为德性[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24-128.

[26]申明.闲暇生活与教师德性之提升[J].教育科学研究,2010.(3):70-73.

[27]杨建朝,易云连.当代教师德性研究述评[J].中小学德育,2014.(1):28-33.

18.[19]檀传宝.提升教师德性,配享教育幸福[J].中小学德育,2013.(1):5-10.

[14]黎琼锋.从规约到自律: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7.(1):35-38.

[11]童建军.教师德性研究的三个基本维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24-31.

[6]周建平.生命性教师德性:教师德性观的重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18-20.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作者:张曼舒

教师德性研究论文 篇3:

教师德性的价值与成长研究

摘 要 教育是关系人的事业,教师是这一事业的主要承担者,教师的德性境界直接且深远地影响着一个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因此,要更加重视教师德性的价值,紧跟时代步伐、多管齐下地构建和升华教师德性。

关键词 教师德性 价值 成长

Study on Values and Growth of Teachers Virtue

TANG Chao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1517)

Key words teacher virtue; value; growth

从范跑跑到虐童、寻找最美乡村女教师,教师道德不断经受考验与拷问,师德滑坡也成为社会、教育研究者、教师群体所担忧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道德的内隐性与主体性特点限制了外部规制这一常见途径的有效性,那么从“内部”出发就成为提升师德的突破口。德性作为师德的自律层面,正是教师个体对职业道德和有关社会道德的认同、积极内化与自觉践行。因此自律自为的德性可以保障和敦促教师用自身的表现诠释“行为世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德智共长。

1 教师德性的价值

教师德性的价值不但指向教师自身,同时具有正外部性。教师德性指向内部的价值主要是指对教师个体而言所具有的意义,指向外部的价值具体针对学生、学校、社会三方所展示的价值。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1 推动教师发展

教师不但是关乎知识的职业,更是关乎道德的职业。教师德性水平首先决定了他们能否顺利进行进入教师队伍,成为教师后德性对他们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首先,高境界的德性推动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保障专业上获得一定的发展;其次,德性较高的教师自律性与自制力必然较强,不但可以减低做出不道德行为的几率,同时能够督促教师进一步修身,使得自己在品行修为上获得提高。专业与品行均获得成长才算是真正的发展,而且良好的品行比高深的专业知识更有价值,能带来更大、更长久地满足和发展。

1.2 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德育

从“性相近,习相远”、“孟母三迁”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和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人的个性差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外部环境影响、后天养成的行为习惯造成的。德育的目的就是使得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并表现出稳定的高尚习性和倾向。教师是德育关键,既直接进行道德教育,又通过自身的言行间接进行德育。墨子认为人性好比染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好老师才可能教出好学生。一方面教师通过说教的方式直接传授道德知识、指正学生行为,实现长善救失;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的“标杆”,教师以自己的道德行动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自己身上看到诸如诚实、合作、宽容和共享等品质,学生通过接触、模仿德性高的教师,间接地学会了如何做人。因为高德性的教师更能够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使学生同时收获知识和品德。

1.3 有利于提升学校管理效能

有德性的教师会自觉遵守学校教学和其他管理要求,能够主动反思和改进自身的言行,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这样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发出命令与进行监控的反复性少、有的甚至不需要去监督就做得很好,时间成本低,保障了管理效率;同时,有德性的教师不会对学校管理中不合理的地方置之不理,他们会指出不足点并尽可能提出改进建议,这不但避免了对不合理之处后知后觉带来的更大损失,又节省了学校管理搜索、诊断、评估管理问题的经济成本和人力成本,高效率低投入的管理过程势必益于学校管理效能提升。

2 影响教师德性的因素

2.1 外部因素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师职业也源于社会分工,因此教师必然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影响教师德性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教师的人际关系、教师所接受的德育的情况、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与社会期望。

(1)人际关系水平。这里的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因为与教师德性有关的事物集中在工作场所,所以同事的言行表现、与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水平会对教师的德性产生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现象在教师队伍里也是时有发生的。紧绷的皮筋会松弛,教师长期紧绷的神经也会有松懈的时候,加上不满情绪最易蔓延,这都会对教师德性形成挑战,稍不谨慎就可能拉低教师的德性境界甚至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2)教师德育情况。教师德育情况是指教师在入职前和入职后所接受过的道德教育的情况,这是现阶段教师教育的薄弱环节,师范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其他道德教育不到位、供职的学校也对教师德育这一块的工作重视不足。教师所受的道德教育是教师养成德性的基础,这一环节的薄弱也是导致目前频发的教师不道德行为和现象的重要原因。

(3)社会地位与期望。社会尊师重教的程度以及民众对教师的期望高低也是影响教师德性的一大因素。一是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会增强教师的自尊感和自信心,激发教师自尊自爱、敬业乐业的动机与需要;二是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民众期望会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压力,进而带来做好、做得更好的动力,这样教师会努力提升自身的德性以更好的行动和成绩回应民众的期待与赞许。相反,较低的社会地位、民众对教师模棱两可甚至冷漠的态度会挫伤教师敬业乐教的信心与热情,非但不利于教师德性的成长,还有可能降低现有的德性水准。

2.2 自身因素

(1)教师的自我认识与追求。教师通过对自身的感觉、反思的来进行自我认识,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明确自我追求,即想成为什么样的自己,并不断进行自我调控以接近或实现“理想我” 。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提出了“人啊,认识你自己”的命题,认识自我虽然不易,但是对于教师却格外重要。教师只有清楚地认识自我才能更好地确定自我所追求的目标,一是较高的自我追求与期望作为内部动力持久地推动着教师完善自己,完善自己就必然涉及自己德性方面的内容,而是在自我认识与追求的过程中,教师才会发现本我与超我二者间的差距,为了缩小差距教师会改进自己的言行,这个改进的过程也就是德性成长的过程。(2)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教师怎么理解教师角色,教师入职初衷以及职中认识都会使教师发生变化,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教师德性。如若教师出于兴趣或者志愿入职,把教师职业当成事业、理解为一种“良心活”,那么他会时刻监督自己承担起肩上的使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样教师德性的层次及其提升就不用担心。相反,一个把教师职业仅视为谋生手段,消极地开展工作,那他的德性水平就十分令人担忧。

3 教师德性的成长

既然教师德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职业品质,那么我们通过采取合理的举措,就可能建构接近理想层面的教师德性,提高现有的师德水平。

3.1 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从制度层面考虑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条件和培训体制,有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和管理措施。从实际操作层面考虑主要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两个维度的定义都对教师职业(专业)道德提出了要求。专业化的教师不但应该基本功扎实,专业技能水平高,更应该拥有高境界的思想道德素养,具有专业情操和专业理想,充满教育的激情和使命感。

(1)校长专业化。校长是整个学校的核心,是学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校长的言行会对学校发展和全体师生产生重大的影响。校长专业化要求校长们既要具有教育专业知识,又要精通管理尤其是学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化的校长可以制定更符合本校特色和教师德性实际的教师职业道德细则,以保证教师基本职业德性的培养。专业化的校长能够巧妙地利用由自身高层次的德性和个人魅力所形成的软压力来驱动教师保持、提高自身德性。专业化的校长可以建立教师道德评价制度,用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2)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构建德性时最基本、最重要的信息源和依据,师德规范的模糊和缺失是造成教师实际道德水平不高、德性不佳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不断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分类、分层出台细化且有针对性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2 心理诱导

人是处于一定环境和社会关系之中的,教师也是如此。教师德性的养成和提高,是其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榜样、自我期望都对教师心理产生影响,激发教师道德意识和情感,诱发其道德实践,进而在精神和实践的双重体验下养成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德性境界。教师作为知识型高级人才,拥有更强的自我意识,更注重精神需要的满足和自我实现,因而更可能自己主动追求和构建高德性。教师通过不断的自我剖析、自我反思、自我更新来制定和调整德性构建内容和目标,自律层面的师德随之越铸越高。

3.3 依靠教育实践

(1)教师德育。德性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识别、选择、实践而不断获得的,那就有可能也有必要对教师进行德育。而且对教师进行德育是帮助其又好又快建构德行的有效途径。因为教师德育的内容、形式都是提前设计好的,是学生、教师队伍、学校和社会最希望教师具有的德性,所以对教师进行德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教学活动中激发和践行德性。教师最主要的活动就是教学,为此教师的教学实践成为其构建德性的基本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更直接和大量地接触道德行为,让其更好地感知自己德行的优劣,激发其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进而可能会激发起构建高层次德性的愿望,使其做出超越自己的高德性行为,使得德性自然建构和升华。

育人是教师的职业使命,育好人是教师为伟大的中国梦做的最大努力和贡献。正是由于教师的德性境界直接且深远地影响着一个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所以我们要更加了解它的价值,紧跟时代步伐、多管齐下地构建和升华教师德性。综观现状、放眼未来,推动教师德性成长这一任务迫切且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傅维利.师德读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Richard M.Ryckman.人格理论(第八版)[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陶志琼.关于教师德性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1).

作者:唐超

上一篇:地方文化产业论文下一篇:农村文化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