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村产业结构改革实践论文

2022-04-30

摘要:文章阐述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分析了当前山东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相应策略,以期为推进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贡献力量。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问题;策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切实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速度、切实为民增收、拉动我国内需、推动消费增长的长期的任务。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地方农村产业结构改革实践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地方农村产业结构改革实践论文 篇1:

土地流转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影响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业增长、农民收入提高和新农村建设都取决于农村三次产业的调整和优化。长期以来,由于土地要素市场的关闭,导致农业生产不能规模化,农村工业与农业关联度低等制约农村各产业发展的问题。

按照产业组织SCP理论,农户占有资源决定其自身行为从而形成农业绩效。土地的细碎化使农民占有极其有限的土地要素,加之土地不能流转,致使农户采取偏向消极的生产态度,另一方面,劳动力的转移因为受到土地的依附而转慢,限制了农村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速度。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包括农村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各次产业内部结构关系以及三次产业之间连接和协调,土地流转由于部分解决了土地要素的配置问题,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长期以来阻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障碍。

一、目前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之间比例不合理,各个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和农村三次产业之间的连接和协调不顺畅。

(一)农村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之间比例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产业结构逐渐从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的第一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农村工业和服务业发展,逐渐形成了农村种植业、工业、服务业共同发展的局面。但在发展过程中各次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在产值、劳动力分布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虽然农村工业的产值已经在三次产业中超过种植业,但是农村种植业依然拥有大部分劳动力,劳动力并没有从种植业中转移出米,导致农村第一产业生产发展缓慢;第二,从产值和劳动力就业人数来看,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其缓慢,远远落后于农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第三,农村三次产业发展不均衡,导致之间的比例失调。图1为农村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比重。

(二)农村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农村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种植业仍占据第一产业的大部分,林业、渔业和牧业发展有限;第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种植业绝大部分。其他经济作物所占比重不高。因此,农村第一产业基本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导致农村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单一。图2为粮食作物与其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

农村第二产业内部,工业占最大比重。农村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村工业与地方工业重复率高,高达75%以上,大部分农村工业是城市工业的简单粗糙复制,导致农村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二,农村工业内部,“五小”企业比重大,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自身的发展也受到技术、管理以及信贷的约束。

农村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表现在:第一,餐饮业占农村服务业的绝大部分,涉及到与农业第一产业服务的相对很少;第二,农村服务业规模与种类有限,造成服务业发展一直滞后。

(三)农村三次产业之间连接和协调不合理

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连接脱节、不相协调,导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困难,主要表现为:第一,农村工业与农业关联度低,大部分农村工业从事与农业不相关产业,不能与农业连接更好地消化处理第一产业的产品,导致第一产业产品单调和产业链条缩短和劳动力就业的困难;第二,农村服务业与农业之间没有互动,农村服务业中与农村农业生产服务相关的内容极少,导致农村服务业单一不前的同时农村农业的发展也受到技术服务的限制;第三,第一产业的低效率导致无论是从产品还是劳动力方面都对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缺乏有力的支持。

农村三次产业之间连接协调的不合理导致农业产品产业链条缩短和农业产业效率的降低,这些是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问题,产业链条的缩短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不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而农业产业效率的降低使得不能产生更多的价值。

二、土地流转对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影响

农村产业结构需要调整三次产业之间和各次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优化三次产业之间的连接和协调关系。土地流转作为一种要素市场的重新流动可以从农村第一产业的变化到三次产业之间比例关系以及之间的协调发挥重要作用。

(一)土地流转对于三次产业之间比例关系的影响

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土地作为一种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生产要素逐步向种植能手、龙头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集中,大规模的土地集中可以在农业生产中产生规模经济,有利于大型机械技术的使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得农村第一产业内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大量的劳动力脱离土地束缚可以转向更高劳动收益的部门,农村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必然得以壮大。

土地的流转使得一部分社会资金流向农村,带动了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作为用价格反映稀缺程度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要素,土地的利用必然更加充分和有效。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第一产业内部必然会出现更多的渔、牧产业,有利于农业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多元化。土地的集中使得第一产业的生产多样化,第一产业效率的提高,必然带动与第一产业相关的农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迅速发展。

随着农村第一产业的效率提高,与第一产业相关的专业分工必将更加细化,与第一产业相关的农村工业必将有更大发展空间;同样的,农村服务业也将更多的与第一产业服务,分享由于效率提高所带来的农业增加值。

(二)土地流转对于三次产业之间连接和协调的影响

土地流转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丰富了农产品种类。第一产业产品的丰富给第二产业带来了丰富的原料,转变过去仅仅以粮食加工相关的农村第二产业的发展,同时农村围绕第一产业形成的服务业也会更快地发展起来,因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分工的细化,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脱离土地转变为农业服务人员,如农业生产上游的化肥以及农业生产的下游农村品流通领域等。

大部分劳动力吸附在农业生产的延伸部门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目标,在农产品的加工、流通领域创造的产值应远远大于农产品生产本身。而土地的流转使这种目标变为可能,土地的流转改变了农村资源配置的方式,农村第一产业效率的提高冲击农村加工业,从而改变农村第三产业,实现农村三次产业之间的连接和协调。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农村产业调整需要完善土地流转的机制,完善稳定长期的土地流转机制才能更好的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一)目前的土地流转实践面临的问题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目前,土地流转作为一种新的形式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在各地实践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从而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所影响。主要表现在:1.流转范围较窄。大部分流转局限于行政村内部或者乡邻亲属之间;流转规模较小,普遍以方便地块零散方便生产为主。这种低层次的流转不会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任何影响。2.流转合约不完善。大部分农户在土地流转中,一般以口头形式商讨流转权利义务关系和流转期限,这为土地的使用和日后的生产买下了隐患。不明确的合约不利于农业生产过程的投入,对于农业第一产业内部的发展起到了限制作用。3.集中成片流转困难。由于土地分户经营的分散性、随意性使得土地的集中流转存在困难,形不成规模经济。

(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需要解决的问题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和优化,首先必须解放思想,拓宽土地流转的方式和思路,实行一切切实可行的方式促进土地的流转和集中;其次,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系统,给予土地流转足够的服务;最后,土地流转需要足够的金融支持,农村金融对于土地流转的支持是促进土地流转的必要条件。

四、小结

土地流转会对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和优化产生积极的影响,不仅促进农村三次产业之间比例关系的合理化,更能促进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正确解决土地流转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才能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和优化。

作者:张 翼 何有良

地方农村产业结构改革实践论文 篇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摘要:文章阐述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分析了当前山东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相应策略,以期为推进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贡献力量。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问题;策略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切实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速度、切实为民增收、拉动我国内需、推动消费增长的长期的任务。当今社会,国际金融危机在迅速蔓延,怎样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达到提升农产品综合竞争实力、为民增收、切实扩大内需、确保农业经济稳步增长的最终目标,这是我国农业目前面临的主要课题。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指的是科学权衡、合理配置使用农业发展相关的每一种资源,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合理优化配置各种农业生产要素和资源,切实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提高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实力,同时,更好地满足民众对食物的高层次需求,最终实现为民增收、农业增效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调整農业发展所处的外部大环境、调整农业行业内部的发展结构,我们也可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理解成为结合农业发展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中的各项因素产生的各种影响,从战略高度出发,有取舍、有计划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产业审视、产业改组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的最优化,从而合理开发、高效使用农业相关的资源,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积极按照农村产业结构的内在发展规律进行,努力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最优化、高度化、合理化。在这其中,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高度化的前提,要先实现合理化,才能实现高度化。

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每个国家在每个发展阶段都要积极追求的农业发展目标,而相应的农村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则是当经济发展到某种程度之后,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之后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从农村发展的过程来看,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高度化的前提,同时,农村产业结构的协调化要求会随着农村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的提升而提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的全过程。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投入的财力不足

有学者通过调查农业龙头企业发现:在所有影响企业发展和经营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融资难。农村金融领域的“抽水机效应”非常明显,这就大大增加了融资的难度,最近几年,商业银行实现了深层的改革,各国有商业银行为了增加自己的市场竞争实力,实现最大化的利润,纷纷选择了整合资源、上收贷款权限,将资源集中到经济发达地区,大量的资金离开农村,被分流到经济发达地区的优质客户。

(二)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太少,且普遍规模不大,农民的综合素质也较低

总体而言,缺少一些在全国范围内极具影响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其他先进省份相比,山东省的农业经营规模相对小一些,同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现在,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大都是一些45岁以上的中老年,他们的综合素质较低,市场观念不足,这就大大增加了新技术推广普及的难度,一些农户的市场信息缺乏,在选择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时,也仅仅是随大流,这更增加了新技术推广普及的难度。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科学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组织结构表现为流通单位和生产单位之间相互分割,且农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深入发展。一直以来,我国农业技术结构具体表现为科研集中在产中领域,产前、产后的深层科研成果不多。农业科技的应用普及,可以极大地推动农业的发展,大大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切实为民增收。然而,在山东省,农业技术的实际利用率却是极低的,每年的农业技术成果贡献率低于30%,但是,在发达国家,这一数值达到了80%,很明显,和发达国家相比,这一差距是很大的。

(四)没有非常明显的区域特色

山东省的农业基础并不深厚,区域特色也不明显,优势产业规模有待提高,没有将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农业产业的发展进程不快,农民增收情况不稳定,优质农产品比例相对较小,农产品的附加值相对较低。第三产业档次不高,主要是一些终端服务,以生产型工业项目为服务对象的中间产业链尚未形成。在调整农业结构时,未能充分考虑当地的整体优势,没有做到扬长避短,农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不够明确。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发展中国家社会的本质特征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重要的一条,这一点也是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不好逾越的阶段。最近几年,我国的城市建设速度在加快,但是,农村的发展速度相对滞后,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所以说,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是必须要进行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从事一些非农业产业的劳动,这样可以促进农业发展的集约化和现代化,也可缓解城乡之间的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更快。

(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一项重大举措,它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挥农村生产力的积极作用,优化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既要重视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又要重视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让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有机融合,让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相统一。要合理、全局、科学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参照市场需求,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以及农产品结构,创建与地区特色相吻合的农业体系,切实提升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率,大大提升农业效益,确保农业经济快速增长,从物质方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相应的保障。

(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农村社会发展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从战略的高度,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产品的整体质量、丰富农产品的种类,方可更好地满足生活水平提升之后人们对农产品多样、优质的需求,为我国经济实现更好地发展提供动力和广阔的空间,并科学转移利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切实为民增收,着力推动农村的城镇化建设速度,尽早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充实的基础。

(四)是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经济全球化速度在不断提升,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所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然而,因为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同时,农民的整体素质并不是很高,在整个国际市场中,我国农业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受到的冲击也很大,所处地位非常不利,尤其是一些小农户,承担竞争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低水平的产业经营模式也将不利于我国农业应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要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深入优化配置各项农业产业资源,将地域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将资源优势积极转变成为产品优势,切实强化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实力。

四、怎样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一)切实增加财力方面的投入,积极健全基础设施的建设

持续加大对农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财力投入力度,切实增加农业产业抵御各项风险的能力,增加土地整改、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投入,增加供电供水、交通为重点的生活设施建设。首先是建设好农村的道路,切实提升山东省农业经济的外向度;其次是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优化基础设施条件,第三是将土地流转工作切实抓好,科学规划土地使用状况,规范土地租赁行为,以此吸引外来大户,积极引导土地资源向大户流动,进行规模经营,切实降低农业生产的总成本,积极创建有助于农产品种植、流通、深加工的行业软环境。

(二)切实发展独具特色农业、高产优质农业以及生态高效农业

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优势,凸显区域特色。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农业发展优势以及优势农业发展项目,在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扬长处避短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大力发展当地的优势产业,打造自己的特色产品。首先是发挥区域优势,形成产业带,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其次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开发一些市场前景广阔、地域特色明显的农产品,以最快速度打造极具竞争实力的产业体系;第三是打造标准化、特色化农业生产示范基地,选择培育优良品种,将前沿技术和传统农业有机融合到一起,大大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生产水平以及综合品质;第四是切实保护好特色农产品,制定使用原产地标识机制,借助制度手段和法律手段,将原产地生产者与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切实保护好。第五是,创建整合特色品牌,切实增加品牌宣传力度;第六是切实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实力,加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出口力度,推動农业对外开放。

(三)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力度,成立农业商品基地

积极创新农业工作相关机制,切实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要想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是第一要素,它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质量和层次。所以,要加大农业技术创新力度,用科技的力量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明确农业技术开发重点;其次是抓关键技术,在技术方面攻坚克难;第三是差异化地进行区域性技术研发;第四是高度重视技术研发、推广和普及,尽快实现技术成果转化。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借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布局的优化,有步骤、有规划地建设农产品商品基地,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创建基地,突出区域特色,打造规模化基地,将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商品基地的建设以及特色产业的发展积极融合到一起。

(四)着力推动农业经营产业化,大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重视农业产业的延伸,切实抓好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工作

当前,山东省很多农业加工企业,都存在规模小、技术程度低、资金短缺等现象,对农业发展的带动力、影响力都不够,风险应对抵抗能力也较低,显然这不符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需求。要多组织一些层次不同、形式不同的引资招商活动,多制定落实优惠政策,积极增加合作的范围和领域,积极寻求合作的力量,积极鼓励,努力吸引各种力量加入到农业发展中,积极培育实力强、规模大、影响力强的龙头企业。在财力、技术等方面增加投入的力度,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含金量”,争取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有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杨金燕.浅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涵义、关键、问题与对策[J].农家参谋,2018(08):22.

[2]孙春峰.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的分析[J].河北农业科技,2005(11):5.

[3]王红宇,张弘.结构调整要得法[J].江苏农村经济,2003(08):44.

[4]甘功清.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见解[J].农家参谋,2017(10):94.

(作者单位:诸城市石桥子镇财政社保服务中心)

作者:陈国珍

地方农村产业结构改革实践论文 篇3:

金融体制改革与地方经济发展

[摘要]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金融体制的改革,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使得银行转变了原有的发展模式,银行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中只是相当于货币发行单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金融一词才被真正提及出来,笔者通过介绍经融体制改革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促进二者发展的几点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地方经济

随着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很多企业都开始实行金融体制的改革,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调整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另外,由于地区的限制,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地方积极的发展特色,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改革的目的。

一、围绕中心,改善服务

要想真正实现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就必须要充分尊重地方经济的发展特色,党在提出政策方针时,要以发展地方经济为主要出发点,首先在政策上要予以足够的支持力度,其次,金融部门必须要明确地区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明确目标才能制定出经济发展的计划,明确金融改革的具体思路,近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一)人民银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助推经济发展

第一,人們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必须要把握好一定的原则,首先要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发挥好支柱企业的带头作用,然后要适应交通、环境、等其他建设的发展要求,帮助在发展中经济存在困难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力度支持,着重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发展绿色旅游产业更好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在加强金融服务时,要立足三个投入。一是建“窗口”,指导投入。结合地方实际制定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指导意见,指导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加大筹资、项目资金争取和国债项目贷款配套、金融新产品开发、信贷营销力度,切实加大信贷投放。灵活有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管好用活央行资金,加强宏观调控。积极运用再贷款手段支持银行和信用社扩大信贷投放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在地区、产业间合理投放信贷资金,加大对朝阳产业和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企业的资金供给。积极推广票据业务,多渠道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发展票据业务,鼓励中小企业在商品交易中广泛使用票据,探索发展企业利用票据融资的途径,改变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方式。二是抓沟通,促进投入。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金融机构做好上下沟通、银企沟通、银政沟通工作,增进政银企各方的理解和支持,利用银企恳谈、项目洽谈、行长联系会等形式,促进金融机构增加有效信贷投入。

(二)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选准信贷支持载体,多角度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一是大力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经济发展特色,所以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对一些企业予以相应的政策倾斜,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农村地区的很多产业都面临着转型,包括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观念的创新等等,这些方面的转变都需要有力的资金支持,所以银行在转变金融体制时,要着重倾斜于这些企业,为他们提供优惠的转型资金支持,加大转型的发展力度。

二是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加快地方工业化步伐。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资金的瓶颈,由于经济的限制导致企业的正常业务难以开展,错过了很多有利商机,因此银行在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着重支持这些企业的发展,适当降低贷款利率,为其提供充足的周转资金,近而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是支持城乡市场体系建设,拓宽地方商品流通空间。积极配合地方政府进行小城镇建设,围绕住房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信贷支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使其成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大力支持实施迁徙式扶贫开发,加速小城镇扩容提质和生态建设。

四是增加教育信贷投入,开发人力资源。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在以往的发展模式中,地方经济缺的恰恰就是人才上的支持,很多企业由于经济的限制,没有剩余资金去聘请专业的人才,以至于在发展模式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所以银行要加强对教育的信贷投入,帮助企业寻找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完善政策性金融功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农发行的机制和功能,调整其经营范围,更多地赋予其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充分发挥其在支持农副产品收购、支持农业开发、退耕还林、小城镇建设、农田基本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农业科技投入等方面的应有作用。

二、深化改革,形成活力,金融要努力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一)商业银行要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一是商业银行要用发展的观念、长远的眼光、全局的视角、前瞻性思维正确对待机构改革,整合金融资源,在网点设置上要撤并有度,布局科学,与经济发展和居民需求相适应。二是要打破行际间的垄断,要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三是在业务发展上,加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公平竞争。四是深化金融机构内部改革,形成内部竞争机制,通过建立灵活的内部竞争机制激发活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推动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二)农村信用社要加快体制改革步伐。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强化行为约束,更好地为“三农”服务。通过农村信用社改革,更有效地带动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三、营造环境,搭建平台,政府要努力成为金融支持经济的“服务器”

(一)进一步深化“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的认识,牢固树立“两个离不开”思想。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千方百计为金融发展搞好服务,进一步强化金融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广大群众要进一步增强信用意识,进一步维护这个核心地位;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切实加大改革和管理力度,改善金融服务,巩固这个核心地位,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动。

(二)大力整治社会信用秩序,优化金融运行环境。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优化金融行业的运营环境,首先就要整顿社会的信用秩序,要想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必须要有良好的信誉度,这样银行才会放宽贷款的政策,为经济的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的空间。

(三)切实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政府要转变发展观念,支持一些担保公司的发展,通过拓宽他们的业务范围,更好地帮助一些民营企业进行融资,通过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拓宽业务渠道,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

四、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协调金融体制改革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首先必须要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金融体制改革要立足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的发展要借助于金融体制的改革,随着近几年我国的地方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在许多政策的落实上仍然存在着问题,仍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孟宇斐.地方金融对地方经济现代化促进作用的比较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

[2]张丽杰.民间资本进入地方金融领域的制度变迁与发展模式研究[D].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4

[3]邱进.地方金融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比较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

作者:金滨

上一篇:企业实施信息化必要性研究论文下一篇:思品课情境教学法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