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进程管理论文

2022-04-17

新课程背景下班级管理改革的论证,最早可追溯到新课改启动之时。分析整合已有的论证逻辑,进一步思考新课改与班级管理改革的关系,对于班级管理改革的走向具有积极意义。一、中小学班级管理改革的论证途径论证途径之一:以新课程目标、任务、要求等直接改造班级管理,可称之为“目标导向型班级管理改革”。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课改进程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课改进程管理论文 篇1:

浅议教学辅导员在课改中的角色定位

教学辅导员是最基层的教研员,负责乡镇教学、教研、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的管理和指导工作,是课改工作的倡导者、设计者、指导者、参与者以及课改成果的推广者。笔者所在的乡镇属边远山区,2005年秋学期才实施课改实验。三年多的课改实验,使我深深认识到,乡镇教学辅导员在课改中应扮演如下角色:

一、做课改的积极倡导者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进行课改,辅导员首先要认清形势,并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帮助教师认清课改的重要意义,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此,我首先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文件,学习中央领导同志及教育专家关于课改的论述,了解课改的方针和政策,帮助教师改变落后的人才观、教学观,深刻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认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认识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还要让教师明白:课改的目的是为了提质减负,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课改虽存在风险,但只要既积极又稳妥、既大胆又慎重地进行,就能取得成功。为了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要积极争取县、镇课改领导小组的支持。这样就能有效地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们纷纷表示甘当课改的“排头兵”,积极投身于教改实验中。

二、做课改的精心设计者

教学辅导员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校课改计划、奋斗目标。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要弄清哪些方面存在问题,需要改革;哪些条件已经成熟,能够进行实验;改革的重点难点是什么,需要解决哪些重要的问题等。课改计划包括:课改目的、指导思想、内容、方法、步骤、主要措施、教改成果的检测与评价等。课改计划一定要有现实意义并切实可行,要广泛听取和采纳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课改计划制定好后,要经课改领导小组讨论通过,然后加以公布,以便指导教师制定自己的课改方案。

三、做课改的悉心指导者

作为课改的组织者,辅导员要做好以下工作:1.建立课改的组织机构,成立课改领导小组。领导成员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检查、指导、通报、交流课改情况,做好阶段性总结,提出下一步课改的指导意见等。2.制定有利于促进课改的规章制度,要使教师们行有章循,赶有目标。3.确定课改人员。教师是课改的主力军,课改的任务主要是由教师完成的,所以,辅导员要在教师自愿的原则下确定好参与课改的教师,并根据教师的兴趣及能力为其分配好课改任务。

作为课改的指导者,辅导员要做的工作有:1.为教师提供相关的理论、资料,如聘请专家做有关的专题报告,介绍课改实验的步骤、方法及教育科学研究论文、报告的写作方法;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同行之间互相交流课改经验等。2.经常深入课改第一线了解教师在课改中的情况,了解课改的进程,课改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使课改顺利进行。

四、做课改的主动参与者

辅导员要做课改的参与者,进行课改与创新,就不能只说不做,而应该亲自去参与课改。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要深入课改第一线进行课改探索,独自承担课题研究,亲自进行课改实施,以便更好地撰写课改研究论文或报告等。辅导员亲自参加课改有很多好处:1.有助于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全面掌握课改现状,从而更好地组织、指导教师进行课改。2.有助于发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3.给教师做出榜样和示范,带动教师投身课改,在全乡镇形成浓厚的课改氛围。

五、做课改成果的及时推广者

及时宣传、推广教师成功的课改经验和成果,是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辅导员要鼓励、帮助参加课改的教师总结他们的课改经验,撰写专题论文或报告,举办课改经验交流会和课改成果展示会,对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应及时推广,教师撰写的论文,应积极向上级评奖和向教育报刊推荐发表。

作者:韦桂华

课改进程管理论文 篇2:

中小学班级管理改革的再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班级管理改革的论证,最早可追溯到新课改启动之时。分析整合已有的论证逻辑,进一步思考新课改与班级管理改革的关系,对于班级管理改革的走向具有积极意义。

一、中小学班级管理改革的论证途径

论证途径之一:以新课程目标、任务、要求等直接改造班级管理,可称之为“目标导向型班级管理改革”。

论证途径之二:揭示课程改革与班级管理间矛盾,可称之为“矛盾对立型班级管理改革”,如有学者认为,课程改革与班级授课制具有矛盾性[1]。

论证途径之三:展示新课程引起的班级管理新局面,可称之为“新问题应对型班级管理改革”,如研究性课程中班主任的工作重心的调整问题[2],以及“学生自主选择校本课程后,原来固有的常规班级被打乱……临时班级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3]。

论证途径之四:论述新课程理念与方法对班级管理的建设性意义,可称其为“共生关系中的班级管理改革”,如有学者认为,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课堂生活较之传统教学也较为民主和谐的情况下,班级人际关系和班级群体的凝聚力有所改善[4]。还有学者从隐形课程的角度来探讨班级管理[5],认为镶嵌在班级中的物质、制度、精神等隐形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目标导向型班级管理改革”是从政策层面论述班级管理改革的必要性:新课改是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而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做出的调整,对学校的一切工作包括班级管理工作具有普遍导向性。

“矛盾对立型班级管理改革”是从体制性约束角度论述班级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在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取向、课程性质、课程结构、课程复杂程度、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发生变化后,班级管理思想与方法也应随之做出调整,否则就会约束课程与教学改革。

“新问题应对型班级管理改革”是从课程改革的结果出发来论述班级管理改革的必要性:任何改革都会在消除旧问题的同时产生新的问题,倘若新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改革便会受到各方面抗拒。

“共生关系中的班级管理改革”强调的是新课改与班级管理追求目标的一致性:新课程倡导的人文、对话、参与、合作、情感等理念,与班级社会学诉求高度一致,对班级管理具有建设性作用。

二、中小学班级管理改革的再思考

四种动因构成了较全面的班级管理改革论证逻辑,但仍需进一步思考:新课程对班级管理改革还构成什么契机?对班级管理二重任务有何影响?四种动因都是从课改与班级管理改革的联系中进行探讨,没有跳出关系范畴。将二者置于第三者视角下,还可以追问,课改与班级管理改革是否具有相同的推动因素?这种推动因素对班级管理改革有何启示?

1.新课改为构建中国特色班级管理模式提供了历史条件

班级管理模式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逻辑,经历了理论建构、小规模适用、制度性支持以及大面积普及等几个阶段。从部分欧美国家情况看,班级管理改革的主要动力并不是课程,而是个别学习、课堂纪律和社会现实的需要。例如,西方国家早期推动班级编制和班级教学改革的因素主要是为了满足儿童的个别需要;20世纪60年代晚期到70年代早期的班级管理变革的推动因素主要是纪律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推动班级管理变革的主要是日益恶化的儿童生长环境。而那些进行班级管理改革的国家,在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内容与管理过程方面与我国有很大的区别。以班级管理重要主体“班主任”来说,仅有个别国家设置了这种专职管理教师。以班级管理主要客体来说,我国班级管理在相当长时间里,会继续面对像今天一样的庞大管理对象。国外的班级管理缺失课程推动背景,而我国班级管理具有独特性。思考课程改革与班级管理的关系,本身就具有地域与国别特色。长期以来,我国班级管理改革缺乏急迫的推动理由,改革理性自觉不足。新课程所倡导的课程文化与学习方式改变,使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班级管理模式被提上日程。

中国特色班级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传统管理智慧与新时期管理精神的结合问题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博大精深的管理思想,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管理中的权变思想。现代班级管理在经历了技术理性时代的“科学管理”之后,迈入了“行为主义+人文主义”管理的新阶段。班级管理者一方面要能从历史中获得应时应地因人而变的“权”谋智慧,还要能把握时代赋予的管理理念,将权变、科学管理、人文管理高度融合起来。

(2)通过班级管理,在现代社会人才规格基础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问题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态度、科学精神、民主思想、合作意识,另一方面要继承“温良恭俭让”的个体品格、“老吾老幼吾幼”的家庭与人际关系、“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公民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环境伦理意识等。

(3)探索由独生子女构成的班级管理规律问题

我国的班级管理在很长的历史阶段,将会面临着独生子女的问题,这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现象。怎么在班级管理中消除独生子女特有的养尊处优感、自我中心意识、责任心弱等问题,是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

(4)从国际国内宏观环境中探索班级管理的未来趋势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西方某些国家从来没有放弃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干涉,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深感恐惧,试图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手段挤压中国的发展空间。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怎么引导他们透过种种表面现象,分析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养成正确的国际意识,都是班级管理者需要思考的话题。此外,受制于我国的发展水平,国内的矛盾也比较多,怎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同样也需要班级管理者深思。

(5)克服具有中国特色的“无效管理”乃至“反管理”现象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理念、师道尊严思想、教师个体素质等方面的影响,无效管理和反管理现象比较普遍。无效管理是指没有效率和效益的管理,如有人说,“许多班主任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却没有成为学生管理、教育的专家……这种‘管理’的价值到底有多大。”[6]“反管理”指的是违背管理伦理的现象,比如,“学生拿了别人的东西,老师竟然给学生的脸上刺上‘贼’字……”[6]

2.新课改对班级管理的二重任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班级管理具有班级经营和服务教学的任务:班级经营的任务在于构建一个团结、友爱、民主、平等、积极向上的环境;服务教学的任务是为各科教学提供支持性、建设性的氛围。无论是以凯洛夫为代表的大教学观,还是以泰勒等学者为代表的大课程观,都反映出课程与教学不可分割的联系。课程与教学不仅作为整体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子因素也构成一种共生共荣关系。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等形成了立体交叉的态势,要求教学组织形式——班级的物质空间、班级编制、班级规模、班级规章制度、班内小组的划分、班际之间的互动等等也能有相应的变化。新课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并将教学过程诠释为师生交往和共同发展过程。这些新的教学与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教学与学习方式相比,具有基础性变化,对教师和学生都是全新的、难度极大的挑战,服务教学的任务也会随之复杂化。比如说,对话教学是“在相互尊重、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为主要中介进行的话语、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交流沟通的方式”[7]。作为班级管理者,需要了解对话教学的内涵与方式,主动为对话教学营造合适的环境,积极配合科任教师的特殊要求,及时跟踪与了解对话教学的效果,在感知教学中出现信息、情感、意义的阻碍时,能及时向科任教师进行反馈,并随时协调学生与科任教师的关系等。再以“探究学习”为例来看,在一些资源短缺的学校,班级管理者需要配合任课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拓展学校、社区与家庭的实验室、图书馆、网络以及自然环境中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条件。

在班级组织创立之初,班级的教学功能是优先于管理功能的。尽管在班级组织的改造中,尤其是受德国实验教育学派的影响,班级本身的社会学意义被逐渐认识到,但作为教学组织形式而发挥作用始终是班级的一个核心功能。我国的班级管理工作已积累了大量工作经验,但主要集中在班级经营之上,因此,当前班级管理的主要矛盾集中在怎么为教学服务之上。班级管理工作需要在继续探索班级经营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方法和规律问题,以及不同教学与学习方式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问题。

3.班级改革与课程改革具有同样的历史推动背景

21世纪后的人类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民主化、公平化进程稳步推进,文化的多元性日趋明显。与此同时,自然环境在不断恶化、生态失衡日益严重,社会矛盾在加剧,文化冲突愈演愈烈,全球性的政治、经济、文化正处在重新布局之中。为了应对人类所面临的共同困境,也为了在新一轮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竞争中胜出,世界各国都将“科教兴国”作为治国方略,大力推动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从哲学层面上看,21世纪的课程都在大力汲取存在主义、诠释学、现象学、伦理学、美学以及后现代哲学等思想,在课程的基础领域,人文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等接踵而至。一种基于本土性、复杂性、非线性、差异性,追求人文、民主、合作、发展、创造、意义的新课程图景正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班级改革和课程改革具有同样的推动背景:近代班级的产生源自当时的社会需要——班级制度普及的根本原因在于产业革命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与个别教学的低效之间的矛盾;现代班级的同质编制、科层管理、学生自治与选举,其实也是社会经济领域内的科学管理主义以及社会运行模式在班级中的移植。当前的班级管理改革趋势同样受到社会政治建构、经济运行模式与思想文化潮流的影响:人文、民主、合作、发展以及对意义的追求恰好也是当前班级管理的追求目标。显然,课改与班级改革具有同样的推动因子,都是社会进步与社会思想在不同领域内的体现。也就是说,课程改革与班级管理改革既有垂直关系,也有平行关系;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跳出课程改革与班级改革的垂直关系,从课程改革与班级管理改革共同的历史驱动力上进行班级管理改革,不仅可以将主流思想与时代精神融入班级生活,反过来也为新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实施环境,与此同时也不会陷入“唯课改论”的窠臼。

与社会变革保持一致意味着我们要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按照我国改革的进程,在班级这个“微型社会”,营造出人文的、民主的、平等的、合作的、发展的生活环境,将能否培育出符合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人才的管理视为改革的标准。在教育改革的征途中,一不小心就可能走到了改革的反面。在新课改与班级管理改革的关系上,还需要保持一份冷静和审慎的态度,班级管理既要为新课改创造良好的支持性环境,同时也要杜绝狂热地随着新课改翩翩起舞的现象。班级管理有其特殊规律和特定范畴,其中有些规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需要在管理学范畴内进行改革;有些范畴和课程与教学的交集不甚明显,不能牵强地将新课改作为这些范畴的改革理由。以新课程话语来推动班级管理改革,不能全部推翻班级管理与经营的规律,也不是必然要将新课改思想渗透到班级管理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 慎建波.浅议课程改革与班级授课理论.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2).

[2] 杨小全.研究性课程的班级管理.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3).

[3] 刘翠鸿.校本课程开发中临时班级的组织与管理.湖南教育,2003(20).

[4] 姚抗美.课程改革实验中“班级人际关系”的调查报告.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3).

[5] 李显成.班级管理中如何发挥隐形课程的作用.教书育人,2004(6).

[6] 人民教育编辑部.新世纪班主任必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 靳玉乐.对话教学.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6.

(责任编辑:杨子)

作者:张学华

课改进程管理论文 篇3:

试论财务分析体系的拓展与教学创新

【摘要】财务报表分类列报改革、管理用财务报表的编制、“综合报告”的提出、管理会计改革与新思潮的涌现提出了对财务分析体系进行重构的要求。本文从驱动企业财务分析体系拓展的因素出发,通过一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印证了财务分析领域需要将投资决策放在首位,同时需要大力拓展为管理决策服务的功能。相应地,高校财务分析类课程的教学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要转移重心、重构或改造比率、修正杜邦模型。同时要广泛运用启发式、研讨式、互动式教学,如学生之间的分享、决策模拟等。本文的结论和建议无论对本领域的学术研究还是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将是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财务分析体系拓展教学创新

一、引言

适用于实体经济和传统制造业的报表分析技术包括比率和模型未必适用于“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的新环境。新经济、新业态的出现,新思潮的涌动,呼唤着财务报表分类列报改革、管理用财务报表和“综合报告”的编制,进而提出了对财务分析体系进行拓展的要求。而这些有可能随着我国管理会计改革的推进迅速成为现实。曾经居于首要用途的“为信贷决策服务”是否依旧十分重要?高校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依旧延续项目介绍+比率计算+杜邦模型的套路是否合适?本文拟就财务分析体系的拓展与教学创新展开专门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财务报表分类列报改革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2009)认为:“现有财务报表列报结构和项目在实务中应用良好”指的是一般的基础性的会计工作,对于通过报表分析以为各类使用者决策服务则存在明显不足。刘玉廷(2009)认为IASB按照营业活动(包括经营和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对三大报表进行分类,旨在加强报表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更清晰的信息,其出发点是满足成熟市场中理性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需要。喻灵、冷冰(2009)在总结企业会计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研讨会代表的意见时,特别提到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石化的代表的意见是“财务报表列报格式的调整,将带来几乎所有内部会计信息分类科目的调整。在没有实质性作用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改变现有报表列报模式”。但另有一些代表却“长疼不如短疼。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完善和重建就需要很高的成本,可以就此一并改过来”。卢兴杰(2010)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变革及中国对策”—2010年中国会计学会资深会员论坛综述中提到“有会员认为从三大报表可以了解哪些资产产生了哪些利润和哪些所有者权益,从而彻底打通了三大财务报表的勾稽关系,设计理念很好”。而杨有红的意见则是“根据变更后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报表后,如果与之配套的企业报表分析方法没有相应的变化,准则变革最终服务于投资决策的价值可能会降低。因此在修订准则的同时,还要改进估值技术和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曲晓辉、肖红(2010)在一篇会议综述中认为,这种变革加强了三大报表之间勾稽关系的内在一致性,使报表使用者能够在不同报表的相同位置上找到相同活动的不同方面的信息,也使一些关键财务指标的取得和计算将更加容易,对企业未来不确定性的判断也将更加客观和准确。张金若、宋颖(2009)认为可以基于财务报表分类列报重构财务分析系统。

以上文献,都涉及了一个核心问题,就是随着分类改革的推进,需要重构财务分析系统,而且重构的财务分析系统应主要满足投资决策的需要。张新民(2014)是第一个尝试者,他构建了从会计要素资产负债表到战略结构、战略关系和战略方向资产负债表的全新体系。但笔者认为张文有三点值得商榷:其一,资源利用战略与资源配置战略容易混淆,不如改称资源获取战略和资源配置战略更恰当;其二,将资产划分成经营性资产和投资性资产,而不是经营资产与金融资产,与财务报表列报分类改革口径不一致;其三,将长期股权投资归入投资性资产并不合理,应归入经营资产。但张文的尝试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它第一次将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战略管理完美地联系在一起。开拓了报表分析为管理决策服务的新视角、新方向。

(二)管理用财务报表的编制

2010年注会考试教材《财务管理》首先响应了财务报表分类列报的要求。在这本教材中,根据内部管理的需要,将企业活动划分为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将传统意义上的投资活动一分为二,其中与营业活动有关的生产性投资活动划分到经营活动,而另一部分多余资金的利用划分为金融活动。并提出了如何构建一套完整的管理用财务报表体系。随后金永、玄立平(2011)就管理用财务报表如何编制进行了具体的解析。李丽霞、李宁(2015)以陕鼓动力为例阐述了如何编制整套的管理用财务报表,并在此基础上示范了如何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利用以为管理决策服务。不足的是,从这两篇文章的介绍来看,编制成套的管理用财务报表依旧是一项高难度的动作,需要企业会计人员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尤其当企业经济活动较复杂时,几乎很难编制正确。

(三)“综合报告”的提出

2010年8月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IRC)提出了综合报告的概念。“综合报告(Integrated Reporting)”又称“整合报告”,是一种融合了财务、环境、社会责任及公司治理等信息的更连贯、更有效的公司报告方式,旨在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预测企业发展前景和价值创造能力的综合性对外企业报告。目前仅有少数国家(南非和法国)强制本国企业发布综合报告。王秋红、汤湘希(2015)认为全面推行综合报告尚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综合报告到底该如何编制?第二,内容框架如何构建?第三,非财务信息如何计量等。

(四)管理会计改革、新思潮的涌现

2014年11月,财政部正式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此后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如何利用会计信息为企业管理活动服务均予以高度的关注。在此背景下,也催生了一些新思潮。比较典型的如黄世忠(2015)认为资源整合、商业模式创新和智能制造将引领移动互联网时代财务与会计的变革与创新。王冬梅、韩成、孙明明(2016)认为财政部力推的管理会计不能单纯理解成“管理会计”这门课程,要理解为“管理型会计”,即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共同服务于管理决策的会计。

三、财务分析体系拓展的动因总结

从以上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在我国,财务报表分类列报改革提出的重构财务分析体系的要求首先在管理用财务报表的编制上得到体现,但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的转换成本过高以及对会计实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过高,短期内难以在大范围内推广使用。然而随着管理会计改革的深入,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自然会更新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信息系统转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如果“综合报告”将来能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包括我国广泛推行,企业财务分析工作可依据的信息将更加全面,由此必然会提出创新财务分析视角、拓展财务分析用途的新要求。所以,新的、更加全面的、包含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甚至更加广泛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关键,虽需要时日,如5年、8年,甚或10年。但相应的探索可以先行,待成熟后即可为实践提供指南。

四、一次问卷调查的印证

本文第一作者于2016年春季学期在讲授MBA选修课“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时,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匿名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2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

(一)背景信息统计

被调查者相关背景信息的统计结果如下表1—表3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者的本科专业分布为:会计学7人,财务管理3人,金融保险6人,经济学2人,工商管理6人,信息管理/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8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人,其他理工类专业如化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7人,文科语言类专业如历史/法学/教育学/英语等5人。其中工商管理与其他管理类专业占比28%,排在第一位;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占比20%,排在第二位;经济金融保险类专业占比16%,名列第三;其他理工类专业占比1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占比12%,其他文科类专业占比10%,分别名列第四、五、六位。总括起来,与管理相关专业占比64%,非相关专业占比36%。可见样本主要是来自相关专业的。这样能保证对后续问题有足够的理解力,其回答也有足够的代表性。从表2可以看出,参与调查的学生此前学过的相关课程依次有会计学、财务成本管理、审计学和财务报表分析。其中96%的人员学过会计学,达48人,可见会计学的教育已经十分普及了,也是一门最为基础的课程。学过财务成本管理包括管理会计的,共计20人,占比40%。学过审计学的共8人,占比16%。学过财务报表分析的有5人,占比10%。由此可见,在MBA学生中广泛开设财务报表分析这门课十分必要。从表3可以看出,参与调查的学生此前或当前从事的工作最多的是采购、销售、研发、总助等其他管理相关工作,共17人,其中总助2人,自主创业者1人,占比达34%;其次是银行信贷审核、投资等金融相关工作,计13人,占比26%;再就是会计、财务管理和其他与管理不相关工作,均为7人,占比14%。排在最后的是外审和内审,只有6人,占比12%。需要分析和利用会计报表的岗位为会计、财务管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内审、银行信贷审核、投资等金融相关工作和总经理助理及自主创业者,共计29人,占比58%。可见半数以上的岗位需要读懂和分析报表。

(二)通过相关问题的回答得到的印证

对于“财务报表分析应涵盖的内容”这一问题,从表4可以看出:公司价值评估与股票投资决策排在第一位,50人中共有44人认为这部分内容应该包括进来,占比88%;其次是企业经营分析诊断,共有35人勾选此项,占比70%;参与调查人员对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评价颇为重视,有31人勾选此项,占比62%。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就如何通过报表分析对企业战略的执行后果进行评价,考察战略与行动之间是否一致,差距有多大,以便诊断到底是战略规划的失误还是执行不力正日益受到重视,有24人勾选此项,占比48%,这也是财务分析领域一个新的拓展方向。勾选“基本的比率分析”选项的只有22人,占比44%,不到一半。这说明随着我国会计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立足于报表项目介绍加简单的比率计算的授课模式已不能满足广大管理工作者的需求了。而比较出乎意料的是“选择信贷决策中的报表审核与分析”项的只有15人,占比30%,不到1/ 3。原本“财务报表分析”最初始的功能是为信贷决策服务的,为什么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需求反而下降了呢?可能的原因有三:其一是信贷人员的报表分析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二是在信贷审核中报表分析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而已,而这个环节已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银行发放信贷前需要进行更多的其他工作如实地调研等。其三可能是样本中从事传统银行业务的人员日益减少,更多的是从事一些新兴业务如互联网金融、投资银行、私募、证券投资分析等,这些行业均是高风险行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的出现使得诸多新兴企业未来的投资价值具有重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对报表分析的需求转向风险评价和价值评估领域,从表4也可以明显看到这两个领域的重要性在上升。传统上认为应该是除基本的比率分析外,三大决策的重要性依次为/信贷决策/管理决策/投资决策,现在转换成投资决策/管理决策/信贷决策,管理决策的位置没有改变,但投资决策与信贷决策的位置却对调了。

对于“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尝试”选项,最受欢迎的是由实务界人士来课堂作一次报告或现身说法进行分享,然后对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点评和纠偏这种方式,勾选此项者达44人,占比88%,排第一位,即近90%的人认为这种尝试最好,收获最大,从此也可看出即使是财务报表分析而非会计学这样的课程,学生们依旧希望贯彻实务导向的原则,而不是简单地从桌面下载上市公司报表,凭着逻辑推理进行分析然后草率地下结论(王冬梅,2016)。勾选“决策模拟”的排在第二位,有22人选择此项,占比44%,接近但不到一半。所谓“决策模拟”,就是邀请实务界人士参加由学生组成的决策团队,现场模拟通过报表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来进行筹资、投资和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过程,是一种角色扮演式的教学创新,组织起来的难度较大,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提前准备。但这种做法显然比较受学生欢迎,值得探索和尝试。选择“财务分析软件实操”的也不少,有20人,占比40%。所谓“财务分析软件实操”,指的是开发或购买一种财务分析软件,根据阅读报表之后留下来的印象录入一组关键数据,软件即自动进行比率计算并以图表的形式输出结果。分析者可以根据输出结果写出分析结论,建议进行股票买卖等投资决策。可以看出,学生们对这种尝试也心向往之。其中最不被看好的是邀请高校大牌来开学术讲座。这说明学生们认为“财务报表分析”是实务性很强的课程,善于学术研究者并不见得对报表的分析能切中要害。至于选择“游戏或竞赛类的互动活动”的也最少。可能的原因在于这种形式并不适合“财务报表分析”类课程。

对于“课程最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这一问题,从表6可以看出:最被学生们认可的是由本院教师主讲,偶尔穿插实务界人士的报告和点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选择此项的有20人,占比40%,排在第一位。这是因为学生们希望保持课程体系完整,不希望过多的穿插扰乱前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又能贴近实务。排在第二位的选项是“各种互动活动综合,但由高校教师为主且负全责”,选择此项的有10人,占比20%;相较于“各种互动活动综合,但由实务界人士为主且负全责”占绝对优势,后一选择只有4人,占比8%。没有人选择“完全由实务界人士讲授”这一选项。可见学生们既看重互动,又对实务界人士的责任心和专业能力持怀疑态度,还是比较信任高校教师,尤其是本部教师。正所谓“术业有专攻”。选择“由本院教师主讲+多次课堂上的学生之间的分享和互动活动”的人数为8人,占比16%;相较于“由本院教师一人贯穿全课程+课后练习+少量的课堂互动”略占优势,后者只有6人,占比12%。可见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受欢迎,必将被淘汰。有趣的是,还有6人希望开成研讨课,占比12%。研讨课的组织形式一般为:主要由学生学习、报告,教师指导、点评,并要求进行一定的科研训练,如案例研究和小型实证研究等。估计是因为这种训练能帮助学生们顺利地完成与会计相关的毕业论文,而MBA学生恰恰缺乏这方面的训练,也没有相关课程开设的缘故。至于选择系列讲座的只有1人,估计也是担心讲座之间缺乏协调导致课程混乱的缘故。

五、结论与建议

上文的分析过程显示:“综合报告”在我国的推行取决于全球趋势,尚需时日。一旦推行,将为报表分析者提供更多有关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企业盈利模式和价值创造方面的信息,公司估值技术和股票投资决策水平将得到莫大的改进和提高,财务分析的首要用途将回归至为投资决策服务。这也符合IASB呼吁财务报表分类列报改革的初衷。管理用财务报表的广泛编制在我国实行的契机为管理会计改革,其进程基本上由管理会计改革的进程而决定。当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全面、深入、广泛地实行时,管理会计就真正成为“管理型会计”了。所以,财务分析领域的另一个需要大力拓展的方向就是与管理会计相结合,全方位地为战略决策、风险管控、企业经营分析诊断服务。为“信贷决策服务”这一最古老、曾经最主要的用途已退居第3位,因为新经济、新业态的出现和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会将其中很大一部分功能剥离至为“投资决策”和“管理决策”服务中。上文的问卷调查中关于“财务报表分析应涵盖的内容”的回答也证实了这一点。

与此相适应地,财务分析类课程的教学也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除了如上所述的内容的拓展和重心的转移外,报表分析的背后逻辑也需要重新建立,如需要改造部分传统的财务比率或者重新设计一些新的、反映新经济、新业务的比率,杜邦模型也需要适时进行修正。从上文对“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及“课程最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回答看,理论与实务的结合应更紧密,教学组织形式也需要大胆创新,如学生之间的分享、决策模拟等互动性强的活动将更受学生们的欢迎,甚至可由任课教师开发出新的财务分析软件并用于课堂实操、竞赛类活动中。要尽量避免填鸭式教学,多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胜任新的环境和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会计研究,2009(9):3 -5.

[2]刘玉廷.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会计研究,2009(9):6 -9.

[3]喻灵,冷冰.积极行动稳步推进企业会计准则持续全面趋同—企业会计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研讨会综述.会计研究,2009(9):10 -14.

[4]卢兴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变革及中国对策”—2010年中国会计学会资深会员论坛综述.会计研究,2010(4):91-94.

[5]曲晓辉,肖红.公允价值反思与财务报表列报改进展望—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0年专题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会计与财务问题研讨会观点综述.会计研究,2010(5):90-94.

[6]张金若,宋颖.关于企业财务报表分类列报的探讨.会计研究,2009(9):29-35.

[7]张新民.资产负债表:从要素到战略.会计研究,2014(5):19-28.

[8]金永,玄立平.管理用财务报表编制解析.财会月刊,2011(11):62-64.

[9]李丽霞,李宁.管理用财务报表应用实例—以陕鼓动力为例.财会月刊,2015(28):76-78.

[10]王秋红,汤湘希.论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发展.财会月刊,2015(22):3-6.

[11]黄世忠.移动互联网时代财务与会计的变革与创新.财务与会计,2015(21):6-9

[12]王冬梅,韩成、孙明明.中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热潮中的冷思考.财会月刊,2016(27):36-39.

[13]王冬梅.财务报表分析教学创新:团队式实践教学法.财会月刊,2016(21):125-128.

作者:王冬梅 游朝阳

上一篇:农村文化产业论文下一篇:咨询认识理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