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论文

2022-04-23

【摘要】历史新课改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取得的成绩也相当可观。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不加重视或者处理不当,那么这将会影响到历史新课改的效果。这些问题表现在哪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这是当前历史教学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论文 篇1:

简议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摘 要:在新课改大力推行的背景下,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培育学生的历史素养,共同构建高效课堂势在必行。所以,在课改潮流中,教师必须以新课标为宗旨,认真按照新课改提出的各项要求,有效认真的完成指标,摸索并总结出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思考和总结,探索出高效的培育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方法。接下来,笔者将阐述,在新课改推行背景下,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育。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新课改

核心素养的实质是要让学生不断发展的品质和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环境变化,往往与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观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历史核心素养不仅仅是对课本中的概念理解清楚,更为关键的是他们也要注重培育自己对的史料理解,对历史观点解释的能力,以及正确历史观的形成。而中学以往采取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无法完成上述要求的,同时,这也是为什么要进行课改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进行探索和总结,以便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果。

1.培育学生正确理解史料的素养

在中学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教材上往往出现史料的图框或者文字,而其中可能大多都是文言文,这就给学生对史料的理解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文言文晦涩难懂,更隔着很长的时间跨度,学生在理解其情感和内涵时,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需要教师悉心的引导,传授给学生阅读史料的方法,当然不仅仅是理解了史料的表面意思即可,教师还要根据情况在某些学生疑惑的方面进行拓展,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史料的内容,达到培育学生阅读史料的素养。

2.小组合作学习,培育学生团结合作讨论历史问题的素养

虽然在课改大力推行的潮流下,学校认识到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但实际运行中往往没有取得明显作用,只是为了表面工作,没有真正达到认真讨论应该取得的结果,无疑,这并不能让学生在讨论中培育良好的历史核心素养。为了达到小组合作的目的,即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切实认真的督促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例如,在让学生理解“宰相废除制”的概念时,学生被分为几个小组,由老师给每个组都设置一个问题,然后学生自主通过翻阅教材或者小组讨论,不断理解消化这个概念,老师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这样也可以让内向的学生也参与其中,达到培养学生对历史感兴趣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教师整体的工作效率。

在《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第一节“千秋功过秦始皇”中的“‘大一统’政策的实施”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同学分饰角色,以达到历史重现,由各组讨论出自己想演的角色,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此人物的在历史中的作用和特点,这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帮助了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这一章节的内容,在此过程中,老师不断引导学生,学生有错的地方,及时更正,可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3.准确使用语言,培育学生使用准确规范历史语言的能力

中学历史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注重自己在历史语言中表达的严谨性,切记不能随便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历史教材中难理解的概念;一定要懂得最大程度上去还原真实的历史史实,不能夸大其词,更不能混淆时间的前因后果,而且在应用某些特定的历史用词的时候,要注意表达的正确性。只有做到以上要求,教师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对历史严谨的核心素养,并且激发学生对历史史料求证的探索。比如说,在老师讲到《辛亥革命》这个章节时,在讲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理解上时,可以说“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而不说“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因为它们是后者里含有前者的关系,所以中学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使用准确规范的历史语言,这样,才能在培养学生严谨的历史观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4.培育学生的通史概念

“高中新课改实践表面,学生需要全面与系统地认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在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转变的方向以及着力点。”历史新教科书的最大优点便是以专门史编排,这对学生的理解有着很大的挑战,所以教师需要去做的便是要引导学生,慢慢培育学生的通史观念。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进化》这一章节,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多,时间纵横广,这就需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通史意识,来更好得到消化这一知识。

5.要把握好师生互动的尺度

要达到培育学生优良的历史核心素养的目的,离不开历史认真的老师的引导,因此师生互动便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不仅仅是要传授书面知识,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即教师为了确保课堂效率,不能整堂课都是自己一个在讲,而不给学生发言的机会;但也万万不能整节课都把时间给学生主导,而忽略自己的引导任务。虽然这种情况很少发生,但为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师生互动的尺度还是需要谨慎把握。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个问题,最后得出答案,畅所欲言,或者演剧本,探索角色的个性,这些方式无疑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是如果一整节课都是这样的放松,缺乏老师的知识讲解和释疑,会导致老师的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更严重的是,可能会造成学生知识体系混乱,导致严重教学事故。因此,师生互动一定要适量,只需点到为止即可,不应该在整节课的时间里占有极大比例。如果有必要集中讨论某个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者自习时间,与学生一起进行小组探讨、演历史剧本或者对某个人物的功过进行辩论。优秀的中学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历史教师要做的是用心去摸索课改的内涵,不要做表面功夫,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吸取其中的优点,并且改正其中的不足,不断优化,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对新课改的顺利推行做出贡献。在这过程中,教师是的核心力量,历史教师必须正确的将自己与学生联系到一起,真正有效的实现培育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

6.结束语

在新课改大力推行的大背景下,创新中学模式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老师的一大重要任务,教师们必须众志成城,充分意识到此事的重要意义,创造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们学习历史的热情;注重教学的细节,在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培育学生的历史素养,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解读历史的热情,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概念,达到提高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艳红.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探索与反思考试[J].周刊,2019(44)

[2]卿宗輝,陆文来,符方申,etal.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C]//2018.

作者:叶敬芝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论文 篇2: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柯立芝繁荣”

【摘 要】历史新课改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取得的成绩也相当可观。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不加重视或者处理不当,那么这将会影响到历史新课改的效果。这些问题表现在哪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这是当前历史教学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柯立芝繁荣

历史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在教学各方面都力图有所创新,取得的成就也是可观的。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有些人也许会发现在这“繁荣”的背后其实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笔者把此时的“繁荣”形象称为新课改教学的“柯立芝繁荣”(20世纪20年代美国出现的虚假繁荣,随后紧接着是美国经济大危机)。也许用这个词来描述有点过,但我们必须要面对现实。下面是笔者对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柯立芝繁荣”的几点看法及应对措施。

一、“柯立芝繁荣”——教学“无师化”,方法“机械化”

新课程要求在师生关系视野上作比较大的调整,不要像传统教学那样“满堂灌”,从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而要把历史课当作一门素养的课程,历史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间的“对话”“交流”的过程。这种关系调整对历史教学改革的意义是重大的、是根本性的,但也有人将此误解为“不需要教师,让学生完全自主化”或者“教师只是旁观者,处于不作为状态”。主要表现有:一是教学无规划、无系统性,有的教师走向了“三无”之地(“无目标”“无计划”“无教案”),最终甚至无成果;二是教师成为摆设或者只负责管理班级纪律,教师走进课堂,宣布上哪些章节,然后再提几个问题,剩下的事情就是为学生递话筒了;三是教师要么不发表意见,要么立场不明确,过去是什么问题都只有一个答案,现在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敢去否定学生不正确的观点,结果是什么答案都是对的。

二、“柯立芝繁荣”——“机械师”与“小丑”

上文提到课堂的“无师化”,那么老师在课堂上到底充当什么角色,学生在课堂上是不是正确扮演了学习主体的角色呢?当下,“热闹”已成为新课改下历史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还美其名曰:“课堂的活跃”。课堂越热闹就越能体现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花样百出的多媒体教学成为教师追捧的新贵,教师成了机器操作者,适时引导一下,这样老师讲得越少就越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上课也变成了表演,公开课尤为突出。看似一堂热闹非凡,精彩纷呈的课,其实质内容却是苍白无力。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新课改所预想的:学生为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成为学生的辅导员,反而使老师成为“机械师”,而学生成为课堂“小丑”。

三、“柯立芝繁荣”——灵魂的失却

一节历史课如果失去历史的真正意义,那么即使课堂再活跃,我们都不能称其为一节成功的历史课。然而,这种现象却经常出现。这是“繁荣”背后存在的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泛史化”“去史化”。

“泛史化”就是把历史学科以外的东西,比如把学生的生活实际、整个社会实践等等都看作历史。新课标要求打破学科本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这为历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但在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被歪曲、误解和滥用的现象,进入泛历史这样一种境地。比如有一个以“走进家乡”为主题的校本研究性活动,要求学生考察本地的经济状况、环境状况及其未来可能给本地带来的影响等,试问这里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影子吗?这是在学经济,学地理规划。历史教育要打破学科本位,并不是要用其他的学科和社会的实践来取消历史、代替历史成为历史教学的内容,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历史学习与其他学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整个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历史的真谛。

“去史化”即没有历史事实,没有历史过程,没有故事情节,只有背景、原因、意义介绍等,造成一种历史知识的空心化、非历史化。这种现象在教学活动中经常出现。比如有教师在上“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课时,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在讲述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原因和影响。而整整45分钟的时间,真正述及经济体制改革过程的史实不足5分钟。一句话,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改革的艰巨性被边缘化、模糊化。学生既然感觉不到历史的过程,也就体会不到历史。历史素养不是由历史知识直接转化过来的,也不是由简单的“背景意义”训练出来的,而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感受、积累、体验、涵养等途径达成的。“去史化”的倾向,及在历史知识问题上采取极端化的态度,使得我们的历史教学,除了背景和意义,几乎什么也不是。这也难怪有些学生会说,历史只是背背而已。

“泛历史”“去史化”这些错误倾向,一方面使历史课中的历史元素丧失不少,另一方面又使本来丰富多彩的历史失去其内在的灵魂,剩下的只是一副空架子,使很多同学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应对历史教学“柯立芝繁荣”的几点建议

1. 从教师本身来讲

首先我们要改变课堂“无师化”“机械师”的局面或角色。“无师化”“机械师”实际上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曲解,讲要有度,不要满堂灌,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教师的讲是不可能退出课堂的。易懂的可以让学生自己消化,但是不可能所有的知识都是浅显易懂的,很多还是要靠老师去分析和讲解。有位著名的老师对教师讲述的重要性和时机选择上做过这样的概括:当学生讨论山穷水尽之时,教师的点拨可以幫助他们走向柳暗花明,当学生认识误入歧途时,教师的讲解可以帮他们回到正确的航道,当学生思想的粒粒珍珠散落一地时,教师的概括总结可以帮助他们串成精美的项链,当学生沉醉于感性的小楼春色之时,教师的理性升华将其引入意境高远的别有洞天。这强调了老师在课堂中的重要性。其次,我们要正确看待多媒体教学,对这种教学手段进行正确反思。在课堂“机械化”的现象下,我们应该反思要如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何既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又不能为之所困,更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反思我们是否要增进课件的交互性,使课件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调度等。只有充分的反思,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进而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2. 从历史课堂和学生角度来讲

首先,我们要赋予历史课堂真正的灵魂——启迪智慧的人文历史。古希腊人曾将历史教育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叙述过去;第二,为理解现在而追述过去;第三,为了展望未来而探索过去。可见,历史教育的真正定义在于“历史意识、社会意识和生命意识的不断锤炼与升扬”。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说,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 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也说,人类历史的叙述,是人的事迹、人的目的、人的成功与失败的历史。归根到底,它是生命个体的生存权利和尊严感的人文的历史。因此,我们的历史课堂应该更多展现历史原貌,引导学生从历史学习中找出对现实生活有用的东西来,从而达到“融古通今”的效果。同时,在历史课堂中也要加强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能力的培养。其次,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学习,不要使他们产生历史无用论,历史学习只用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的想法,而是要让他们了解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就是建立在历史基础上的,如果忘记历史,就是对过去的背叛。如果学生对历史学习有个确切的认识,加上历史教师的正确引导,那么历史课堂上的“小丑”将会成为真正的“主角”。

总之,要想把历史课上得生动形象,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必须把“泛史化”“去史化”“无中心拓展化”这些不良现象在课堂上去除,赋予历史课堂真正的灵魂,同时更正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错误态度,引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历史奥秘。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效果达到新课程改革所预期的目标。

(编辑:胡 璐)

作者:张涛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论文 篇3:

对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方法的些许看法

摘要:本文从历史教学实际出发,提出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更好地去设计教学,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通过进行有益的讨论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计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合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历史;教学方法;新课改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由以前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设计好教学,用好教材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重组教材,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以便更好地去设计教学,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例如:在教授宋元文化时,笔者首先与同年级的语文和音乐教师交流,了解到学生在语文活动课上曾欣赏过王菲演唱的苏东坡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游泳》以及京剧《脸谱》,根据掌握的信息,笔者安排学生课下收集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的诗歌,并学唱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和京剧《脸谱》。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为自己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素材。学生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巨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了以往课堂那种死气沉沉的氛围。教师的教学变得轻松,当然这是建立在课前充分了解学情和充分准备的前提之下的。此外,课前的自由阅读卡和课后的材料阅读也是教材的有益补充,教师在用教材时也要加以充分利用,这也是新教材在编排时的一个特色。

二、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有益的讨论也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

首先,讨论式学习是教师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学生经过自学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就某一历史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探寻知识的教学模式。讨论式学习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活跃思维、深化认识、发展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的过程中,一般是在教学难点、疑点处设计讨论,给学生三至五分钟交流时间,然后再让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再加以点评。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是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比较散漫,不得要领。往往给人的感觉是流于形式。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逐渐感受到在讨论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有梯度、有思考性的问题。讨论题要具有启发性,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使其思维有一定的自由度。问题一般涉及三类:一为史实性问题,学生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述。二为解释性问题,根据教材可以基本解释清楚。三为评价性问题,学生要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通过研读补充材料,经过思考得出结论(每一个学生的结论可能是不一样的)。这一类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如何评价洋务运动”“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等。

其次,讨论题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水平等,要选择那些难度适宜,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能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的问题。不同年级的讨论题要有不同的层次和深度。针对初中学生年纪小,知识、能力水平有限,一般不宜开展较大规模的课堂讨论,可以利用每课的思考题进行讨论。例如,初中第三册第三课教学中可以就“闭关政策对清政府有什么影响”展开讨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从清政府推行这一政策的主观目的和产生的客观效果进行分析,这不仅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这一政策的实质,而且引导学生对开放政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高中学生认知水平提高,查阅资料、撰写讨论提纲、语言表达等方面均达到一定水平,因此,讨论题必须有一定的难度。例如,高一年级学生学习“法兰西第一帝国”时,可以围绕拿破仑上台的偶然性、必然性,拿破仑战争的性质及对拿破仑本人的评价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可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研读历史材料、图片,观看计算机多媒体软件提供的活动地图,形成对法国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及对拿破仑个人的整体印象,继而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讨论不仅提出有理有据的观点,而且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在遵循量力性原则基础上的讨论,会使学生的参与面广,同时又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如:在教授《中美关系正常化》时,针对“小球推动大球”这一问题,笔者设计了如下讨论:如什么是小球?什么是大球?小球推动大球是什么含义?这一事件在中美关系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这样有浅入深的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在设计讨论时还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如在三次工业革命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科技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汽车的发明既便利了人类的交通,同时又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可以联系新闻中的热点节能减排问题。克隆技术的发明一方面可以研制新药,另一方面利用克隆技术犯罪。核能一方面可以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但另一方面用于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通过这样的讨论,培养了学生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联系现实,培养了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多种教学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例如在“宋元文化”教学中,笔者首先请一位男生吟诵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去感悟他豪迈的词风,同时问有没有同学会唱王菲的《明月几时有》,然后让会唱的同学给大家表演,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高潮。接着笔者又请一位女同学吟诵李清照的《声声慢》,“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将李清照哀婉的词风呼之欲出。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摆脱了以往教授文化课那种呆板的方式,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也真正让笔者体会到了成功的感觉。

在历史课中编排历史剧,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去感悟。例如: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为抗日战争最后取得胜利起了关键作用。为了让学生明确西安事变发生时各派的态度,为什么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为此,课下编排了符合历史情境的历史剧,让学生对这一难点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采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历史课由于容量大,通过常规的教学往往不能充分地展开,所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是新课改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各种现代化科技成果被动用于教学中,既推动了教学手段的更新,又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投影、录像、微机的演示,扩大和改变了视觉和听觉途径,提高了视听效果。再现场景与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在情境的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性情,激发情趣,活跃思维,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对提高教学质量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解决时间紧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使用视频、丰富多彩的画面去调动学习主动性,并且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当然,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等待我们教师去探索、发现,只要我们勇于实践,就一定能将历史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 张 静,李晓风,姚 岗等.历史学习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朱汉国,王斯德.初中历史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第五中学 342500)

作者:赖春平

上一篇: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论文下一篇: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