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改革公共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一个灵活、高效、责任、廉洁的政府,进行行政改革。当代西方政府管理的“新公共管理”思想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改革的深化,完善宏观调控机制,提高行政效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从新公共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出发,阐述了政府的管理职能、服务导向及其管理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在行政改革中的可借鉴之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行政改革公共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政改革公共管理论文 篇1:

公共管理与行政体制改革研究动态

谢峰:法律视域下的政党党内民主

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对政党自身事务的民主运转加以法律管理。这种做法最早出现于西方国家,其后向发展中国家蔓延。

从各国用以规范党内民主的法律看,主要有宪法、政党法、选举法、社团法及政治献金法等。其中,运用选举法规范党内民主的国家最多,专门制定政党法的国家目前数量仍较少。当然,有国家会同时运用几种法律。

就法律对党内民主的管制领域看,主要涉及财政、决策和监督领域。对决策领域即对政党政策制定与人事任免施加管制的国家少于前者。此领域是政党发展党内民主最核心的领域,因而,以法律规范其民主程序是对党内民主最重要的管制。

各国以法律对党内民主进行管制,但法律的约束性却有不同,可分为强制性与自愿性两种。政党对法律的遵循程度则既取决于法律的适用性,也取决于执行法律的制度完善与否。

当然,归根结底,是否对党内民主进行法律管制以及如何管制仍须立足于所在国家的具体情况。(摘自11月8日《学习时报》,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副教授)

许耀桐:县政改革改什么?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目前应以地方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具体地说,应以县级政治体制改革作为切入点,首先要搞好县级政治体制改革。开展县级政治体制改革(简称县政改革),现在大家已逐渐地有了共识,认为县政改革是一条切实、可行之路。那么,县政改革改什么,怎么改呢?这是需要认真考虑并予以明确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县政改革是以县(包括县级市、县级区,以下简称县级)的行政区划建立的政权机构为主要对象的政治体制改革,可以选择试点,在县级范围内进行系统、综合、全面的改革。县政改革,应贯串“四化路线”,从“八个方面”展开,即实行“四化八面”的改革。县政改革的“四化”是:民主化;精简化;服务化;社会化。“八面改革”是:党的改革;政府改革;人大改革;政协改革;选举改革;监督改革;思想观念改革;公共生活改革。(《同舟共进》2010年第11期,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教授)

毛寿龙:正确政绩观需制度引导 给“老实人”上升通道

在工作实践中,一些干部重亮点轻基础、重眼前轻长远、重表面轻实质的施政行为,引起了群众的质疑和批评。从思想根源上看,是没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而从制度上反思,则往往是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干部任用制度还不健全,导致政绩考核与民生关系不大,甚至负相关。如何从制度上保障干部政绩与民生福祉相一致,引导干部将短期行为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呢?这就需要改革和完善干部的任期制、考核机制以及用人机制。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极为关键的环节是要改革过于集中的用人制度,改变单纯由上级领导或者一把手决定人事的做法,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用人制度。只有这样,干部才会在思想和行动上把向上与向下、短期与长期、政绩与民生统一起来,树立符合科学发展、顺应民心民意的正确政绩观。(摘自8月26日《人民日报》,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与安全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金婕:制度实施是推动“直选”进步的真正力量

我国人大代表直接选举制度由来已久,但新中国成立以来直接选举在制度上的进步在实践中并没有产生相应的积极效果,这与制度实施密切相关。

制度实施是推动直接选举进步的真正力量。因为,只有当制度实施紧紧扎根于选民的政治需要,选举制度才会有生机,政治民主才会是真实的,宪法所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才能得到与其他经济、文化权利一样的现实地位,而公民也才能基于这种需求的满足而真正实现“权利”与“利益”的对接;只有当制度实施建立起一个良性的执行规则忠实于制度并得到有效的执行,制度的进步才能真正彰显其功效;只有当制度实施中我们不仅听好的声音,更关注坏的声音时,选举才能正常、有效地进行,民主建设也只有在这种常态下的实践中真正得到推进。(《人大研究》2010年第9 期,作者为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

陈雪莲: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改革的突破与局限

现阶段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改革的理念和方向是变传统的“向上负责”制为“考核民主化、评估专业化”,目前,有三分之一的省(区、市)不同程度地探索开展了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绩效评估模式,总的来说主要体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目标考核;二是建立党政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公务员和领导干部的个人考核;三是开展公民评议活动,将社会评价纳入考核体系。在各地诸多的改革探索中,浙江省杭州市“综合考评”项目的改革思路和改革实践较为系统和深入。为了总结地方政府已有的政府绩效评估实践经验,找出创新过程中难点和盲点,作者以浙江省杭州市“综合考评”项目的实践为个案结合其他地区的改革经验系统疏理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在绩效评估领域的发展状况。其研究主张整合了目标管理、社会评价、领导考评的综合绩效评估体制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服务意识,给公众的参与权和表达权提供了实现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1期,作者为中央编译局助理研究员)

杨雪冬:走向社会权利导向的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管理是所有社会实现秩序所必需的制度机制。现代社会管理的核心是如何在维护社会权利的前提下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控制。中国的社会管理体制建设,是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这样的多重社会转型背景下推进的。社会管理体制首要面对的是这些转型对社会个体、社会组织以及整个社会带来的冲击以及负面影响,要维护社会的团结与和谐,并为个人的平等发展提供制度化条件。维护社会权利自然是社会管理体制建设遵循的核心价值,而消除现有的阻碍社会权利公平实现的体制机制,建立有利于社会权利发展的制度环境,实现社会的再组织化应该成为中国社会建设的重点。(《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作者为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立言 卢丹 龙宁丽:美国文官制度的变革与思考

美国文官制度经历了从政党分肥制到现代功绩制的深刻变革,至 1978年,卡特政府创建了高级文官制度,在政务官之下、普通文官之上设置高级文官阶层。高级文官作为连接政务官和普通文官的桥梁和纽带,突破了政治与行政的界限,将政治家和官僚的角色融为一体,扮演着既是领导者,又是管理者的角色,在联邦政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全面提升了政府的政治和技术回应性。但高级文官中政治任命的非常任高级文官更换频繁,与竞争晋升的常任高级文官和普通文官之间,又产生了新的矛盾和冲突,造成政府优秀人才的流失。从历史的角度,认真总结美国文官制度变革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特别是高级公务员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摘自《公共管理学报》第七卷第一期,其中朱立言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资 讯

1清华大学于11月17日在北京成立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阎学通出任院长。国务院原国务委员唐家璇受聘出任名誉院长,并做了主题演讲(详见P14)。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介绍了成立研究院的背景和目标。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张宝文、外交部副部长张志军、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等分别致词,庆贺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成立。前来祝贺的还有10多位驻华大使和外国使馆的代表以及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领导和代表。

当日下午,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在清华紫光国际交流中心举办了首次学术活动——清华国际安全论坛,阎学通发表了《建设一个碳排放公正的世界》的报告。

211月5日,“第二届全国学术批评与学风建设论坛”于京召开。该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论坛》社联合主办。

北师大教授、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王宁,人民大学教授胡明扬,山东大学教授王建民,北师大文学院教授伍铁平,北京市社科联研究员奚伯先等23位学者莅临论坛。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李国英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蒋寅主持此次论坛。

会上,王宁教授做了主题发言。与会嘉宾一致表示,进一步推动学术批评和学风建设,在当前不仅重要,而且必要,但也应意识到,学术批评和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期工作,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新华月报》执行副主编郭凤琴作为媒体代表也做了深度发言。

310月30日,“中国政治发展:中美学者的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闭幕。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中,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俞可平教授率领的12名中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曾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的李侃如教授率领的12名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等多个角度对中国政治发展进行了面对面的学术讨论和交流。双方的对话坦诚、深入,增进了世界对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解,消除了中美两国学者之间存在的一些误会和偏见,增加了理解和信任。

行政改革公共管理论文 篇2:

新公共管理思想对我国行政改革的指导意义

摘要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一个灵活、高效、责任、廉洁的政府,进行行政改革。当代西方政府管理的“新公共管理”思想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改革的深化,完善宏观调控机制,提高行政效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从新公共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出发,阐述了政府的管理职能、服务导向及其管理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在行政改革中的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政府行政改革

20世纪最后的20余年,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的热潮即“新公共管理”运动。其基本取向是采用工商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强调顾客导向以及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为特征。

一、新公共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

与在传统公共行政管理中政府只是收税和提供服务不同,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应该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即政府应该把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政府只起掌舵的作用而不是划桨的作用。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缩小政府的规模,减少开支,提高效率。

(二)政府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

新公共管理从公共选择理论中获得依据,认为政府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从而改变了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重新进行了定位。企业家把经济资源从生产率和产出较低的地方转移到较高的地方,企业家运用新的形式创造最大限度的生产率和效率。因此,企业家式的政府应该是能够提供较高服务效率的政府。

(三)政府应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

新公共管理认为,与集权的机构相比,授权或分权的机构有许多优点:比集权的机构有多得多的灵活性,对于新情况和顾客需求的变化能迅速作出反应;比集权的机构更有效率;比集权的机构更具创新精神;能够比集权的机构产生更高的士气,更强的责任感,更高的生产率等等。

二、新公共管理思想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

新公共管理思想是西方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的产物,体现了西方公共行政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在西方国家的普遍展开,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满足了更多的公共服务需求,同时也增强了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对我国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的企业化管理,强调管理的高效率。

我国政府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效率低下的状况。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公共管理应该像企业管理那样,将效率放在首要地位,这一思想是值得借鉴的。为了提高效率,政府管理人员首先应树立效率意识,增强活力,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公共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领域,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进作用的。

尽管政府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或私营部门的管理在各自的目的、对象和方法上有种种差异,完全采用企业管理特别是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并不完全合适,但企业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这些方面则可以为公共管理所借鉴。通过将企业管理的讲求投入和产出、讲求把成本核算的精神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之中,可以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更为科学地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

(三)新公共管理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打破了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

这一方面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为了提高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行业的管理效率和水平,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做法,在加强对提供公共服务的宏观管制的同时,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开放一些公共服务的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鼓励私营部门进入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

(四)新公共管理从注重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向注重实际工作绩效,注重提供优质服务的方向发展。

我国目前尚处于法制不健全,制度供给不足的阶段,建立健全法制,完善规章制度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行政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制度毕竟是手段,它是为政府完成公共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服务的。因此在制定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时,应该同时考虑如何将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落到实处。而这一点恰是目前我国行政管理工作尤其应该加强的一个方面。如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即使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再完善,依法行政也是一句空话。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行政体制运行)

参考文献:

[1]刘筱红.管理思想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

[2]竺乾威.公共行政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

[3]张立荣.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次印刷.

[4]张立荣.中外行政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次印刷.

作者:李丹

行政改革公共管理论文 篇3: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摘 要: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建立在对传统官僚制管理理论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之上而发展起来的。在公共管理理論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官僚制的弊端不断显现,而新公共管理理论通过对其缺陷的克服而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新公共理论并不完美,尤其是由于其起源发端并应用于西方发达国家,所以要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应用,具体细节上还有诸多不适应之处。但尽管如此,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意旨对我国的改革进程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 行政体制改革 官僚制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简介

伴随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新公共管理浪潮,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登上了公共管理学界的舞台,新公共管理理论模式实质无非两点:对结果和实现结果的责任的重视。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原则有两个:经济学理论和私营部门管理理论。发展至今,新公共管理理论已经形成了其理论的统一范式,虽然各学者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表述各有差异,但在其中其实包含着某种一致性,波利特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认为公共管理模式是由几个普遍要素构成的:第一,管理体系和管理努力的焦点由投入和过程向产出和结果转换;第二,趋向于更多的绩效测量,并以一系列的绩效指标与标准呈现出来;第三,偏好专门化的、“精瘦的”、“扁平的”、自治的组织形式,而不是规模庞大的、多功能的等级官僚制组织;第四,用合同或类似合同的关系大规模取代等级制关系;第五,更广泛地应用市场或类似市场的机制来提供公共服务;第六,扩大并模糊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的界限。这种观点印证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从本质上说,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围绕着结果和责任展开的,其余的观点多是从技术方法上对公共管理主义的扩充,而且它们也都是围绕着结果与责任两个焦点进行的。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要义分析

1.公共管理者的公共性。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传统官僚制模式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的解释以理性人假设为基础。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公共管理者与私营部门的管理者一样,受个人私利的驱使,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有学者通过对“公共管理者利益构成元素偏好选择间关系的经验性认识”,把公共管理者的利益构成模式划分为偏重物质利益需求的物质模式、偏重精神利益的精神模式、兼顾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互动模式三种。从这一划分中可以得知,公共管理者的个人利益需求在不同时间和地点有其特殊性,三种模式中的第一种属于较初级的利益需求模式,第二种属于高级的利益需求模式,第三种处于中间状态。从现实来看,就如同现实中私营部门并不完全是为个人私利而工作一样,公共管理者的确会受到个人利益的影响,在其作出行为时,必然会考虑这一行为对自身利益的影响。只有当公共管理者的个人利益需求属于偏重精神利益,也即更倾向于实现个人价值等目标,他才会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努力。

2.政府的角色。从传统管理模式发展到新公共管理模式,有一个问题始终存在:政府的角色与规模。对公平与效率、管制与自由、政府与市场等问题的争论,从根本上来说是对政府的角色是什么的争论。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由公共部门承担的职能转嫁给了市场和第三部门,但现实中发生的无限制的转嫁再次使公共服务的提供陷入混乱。对于政府角色和规模的问题,要明确的是政府的存在是必要的,但其规模并不是无限制的。从亚当·斯密的“守夜人”理论到凯恩斯主义再到新古典主义,关于政府规模的讨论本质上是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职能划分问题,都是希望能够对规模进行一个完美的划分,但实际上确定政府的规模的理想方法是不存在的。无论是大政府还是小政府,关键在于这个政府应该是一个强有力的政府。

3.扭曲的官僚制。传统官僚制理论出现后,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都采用了这种模式,但是私营部门却更早的做出了改变。在私营部门顺应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改变官僚制管理模式时,公共部门仍然坚持着传统模式。从表面看来,公共部门是官僚制的更为忠实的拥护者,但实际上这种墨守成规已经使官僚制的优势丧失殆尽,随着时代发展,公共部门所坚守的官僚制是一种扭曲了的官僚制。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公共管理模式被其追随者认为正在取代传统管理模式,而之后的新公共服务模式、治理理论等的追随者也都认为其模式正在取代新公共管理模式。但这些变革忽视了一个问题,在实现官僚制模式的过程中,多数情况下只是将其理论上的缺陷暴露无疑,但官僚制模式的一些关于管理的箴言的优势并没有真正发挥。现实实践并不一定和理论发展的脚步相一致,如果一味追求变革,结果会欲速则不达,同时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否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并没有确定的结论。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1.提升我国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对于我国的公共行政而言,即便公职人员是否真的会被个人私利所左右这一点无法确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他们目前绝不是大公无私者。现实中的公共管理者既不是纯粹的大公无私者,也不仅仅关注于个人私利,公共管理者处于一种中间状态。我国目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更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的公职人员更多的会受到个人利益的驱使,这一点对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或许这正是制约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进程的关键因素。要提升我国公共行政的公共性,要“以人为本,促使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建立和完善公开的利益表达机制、公平的利益博弈机制和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真正使‘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理念成为政府公共管理基本的政策共识。”

2.对政府角色进行合理定位。我国历次行政体制改革对政府的角色定位也做出过调整,但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以及经济结构使得我国还不适合将政府的职能过多地转交给市场或社会,而且即便要将政府的一部分职能交给市场或社会,也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我国在政府角色定位和职能转变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政府的管理对象中,有许多政府并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本该由政府管理的职责却做得不够好。对我国政府进行合理角色定位时应注意两点:首先要增强政府服务中的顾客意识,为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打好思想观念上的基础;其次,我国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环节在于“还权于企业、社会和公民,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不以公共权力主体的身份介入私人关系领域”。

3.重新审视改革的基础。要取得更好的改革效果,应该重新审视改革的基础。这一点对于我国而言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政府的角色和地位相比发达国家更为重要和特殊,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和第三部门并不能够有效独立地履行公共部门转嫁给它们的职能和任务。因此官僚制模式似乎比新公共管理模式能更好的适应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尽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中国家有理由也有必要继续保持传统官僚制模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一直以来很好的运行着官僚制管理模式。发展中国家一直以来运行的官僚制模式是一种扭曲的官僚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重要和急迫的并不是向新公共管理模式式过度和转变,其当务之急是将官僚制理论中的经典箴言得到真正地践行。对我国而言,目前“所面临的也不是打破、抛弃官僚体制的问题,而是如何完善甚至建立官僚体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3-64.

[2]王庆锋.公共管理者自身利益构成模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5:112-116.

[3]付翠莲,公共管理中公共性的缺失与回归[J].经济与管理,2009,6(23):21-24.

[4]任伯琪,胡承波.论新公共管理对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启示[J].商业时代,2010,13:92-93.

[5]余世喜,欧志雄.“新公共管理”对我国政府改革借鉴作用的思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4(24):32-36.

作者简介:吴文征,男,河北邯郸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行政改革方向。

作者:吴文征

上一篇:语文教学美感教育论文下一篇:英美文化英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