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改革探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在改革中取得极大成就,尤其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方面,而行政管理方面的改革进展相对缓慢。现在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而“三农”问题又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所在。所以行政管理的变革势在必行,本文结合农村实际,就当前存在的问题或弊端展开浅显的讨论,并给出可行性方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行政管理改革探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行政管理改革探究论文 篇1:

探究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

摘要:就新公共管理而言,其主要起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形成的一种管理模式。在近几年也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广泛关注,并逐渐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因此,在同样迫切需要管理模式改革的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及探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不同,所以不能一味的照搬照抄,而是要从中国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新公共管理” 思想进行更加细致的思考。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中国行政管理;对策研究

前言:“新公共管理”虽源自于西方国家,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新公共管理其中的许多新观点也是当前中国发展所迫切需要的。當代中西方国家政府改革都是在传统官僚制理论的基础上展开的,无法解决新时代产生的诸多现实问题,且当代中西方国家也面临着严峻的财政困难,存在着政府机构更加复杂、行政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因此,基于这样的理论背景和政治背景,中国在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思想过程中还要进行细致的考量。如何能够成功的借鉴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经验,推进当前中国行政管理改革,逐渐发展成为有关国家发展的热点话题。

1.“新公共管理”的主要观点

在新公共管理发展的几十年间,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统一的形式内容,总结大致有如下观点。

1.1政府应当把管理与具体施行分开

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中政府只是提供简单的收税和提供服务,但是“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只需要制定政策,不需进行政策的执行以及实施工作。这使得政府能够仅仅关注政策方面的工作,省去了大量不必要的开支,并且极大的提高了办事效率。

1.2政府服务应当建立新导向

“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的服务应该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政府应当根据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这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重新进行了定义,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政府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有责任心的企业家,企业家式的政府是能够提供较高服务的政府,也是提供多样化社会需求的政府。这就给予了公众更多的选择权,让公民有机会来评价政府工作的实际效果。

1.3政府可采用授权分权式管理

传统的官僚制使得人们仅仅认同自己所属的基层组织,跨组织层次之间的交流由此变得十分困难,面对快速多变的外部环境难以及时的做出反应。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的传递变得迅捷高效,这就使得决策也面临更加快速反应、快速执行的巨大压力,政府机构间传统的冗余部门此时就十分影响决策的传递与执行。而“新公共管理”认为,采用授权或分权的管理方式,能够使得机构更有灵活性,更有效率,使得机构能够对复杂的、快速变化的社会做出迅速的反应,极大的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2.“新公共管理”模式对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启示

我国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趋势下,提高国际竞争力需要通过不断地自身改革。我国的改革要充分考虑自身社会发展的特殊背景,对于西方兴起的“新公共管理”模式,一味地照搬照抄并不可取,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国情进行整合吸收。

2.1建立官僚制与新公共管理相结合的新型行政管理模式

官僚制的行政管理模式在我国已有悠久的统治历史。在如今这个信息传递迅速、竞争十分激烈、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后工业化时代,官僚制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很难做出及时的应变。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彻底扔弃官僚制,相反,官僚制的强调政令统一、法制化管理、专业化分工,这些都非常能够满足我国现代化的发展需要。由于我国正处在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施行新公共管理的条件未能具备,因此无法也不能完整的套用整套新公共管理体制。而又考虑到传统官僚制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相适应,这就使得中国可以在改革官僚制的同时又可以利用官僚制,借鉴新公共管理体制而又不完全依赖新公共管理体制,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转化,建立一种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的官僚制、与新公共管理体制相结合的行政管理模式。

2.2转变政府的行政职能,提高政府能力

行政职能的转变对于我国管理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行政职能的转变重点在于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性质以及内容的转变,还有政府实现其职能所采取的手段方式的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质是政府能力的提高。政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刻半刻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依靠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要依托民主政治进程,要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慢慢实现。

2.3改善政府组织结构

我国行政机构存在诸多弊端,设置随意性过大、人员职能划分过于详细,这使得我国行政机构存在办事效率低下、开支过大等诸多问题。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参考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科学、合理的对各级组织结构进行优化,对于每一级机构所承担的职责以及职责所覆盖的范围进行明确的制定管理,对于组织内部的联系可以采用网络式分布,做到既不冗余,又能加深层级与层级之间的关系,做到行事密切配合,积极合作地满足群众要求,充分体现行政机构所存在的能力与意义。

2.4加强公务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新公共管理”主张对部分高级公务员实行政治任命,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保持他们的政治敏感性,确保他们能够正确理解政策的目的和意图。我国对于公务员思想政治工作还是相当重视的,但仍然要在此基础上,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使其保持身为国家公职人员的政治敏感性、自觉性。公务员应当理解国家政治工作的意图,积极配合,使得最终能够成功开展各项政治工作以及管理模式的改革。

结束语

任何公共行政管理改革都是一种尝试,都需要实践去检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学习西方国家改革成功经验。但又考虑到各国家的国情不同,一味地照搬照抄并不是正确路子。因此,我们要进行适当的整合消化,充分考虑到国家体制和社会发展背景,糅合不同管理体制下的优点,以达成促进我国自身的政治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路妍.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缓慢的成因分析[J]. 管理世界,2002,(10).

[2]郭高峰. 加快融资租赁法成立,促进融资租赁业发展[R].中国经济时报.2006-09-08.

[3]柴生秦. 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 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30(2).138.

[4]吴德桥. 涉外融资租赁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1994.(3).

[5]刘敏军,邓志斌.新公共管理应补充理性官僚制--论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模式选择.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3)40.

[6]孙台维.“新公关管理模式”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启示.法治与经济(下半月).2008(3)100-103.

作者:佟洁

行政管理改革探究论文 篇2:

我国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性探究

【摘 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在改革中取得极大成就,尤其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方面,而行政管理方面的改革进展相对缓慢。现在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而“三农”问题又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所在。所以行政管理的变革势在必行,本文结合农村实际,就当前存在的问题或弊端展开浅显的讨论,并给出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现状与弊端

行政体制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变迁,而不断发生着变化,而存在于农村的行政管理方面的改革,说到底是要调整束缚农业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问题,应努力建立起适合当下三农经济的管理体制。把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管理调整的更加合理。在当前情况下,对农村行政管理方面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寻找适合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方法,已成为首要任务。

一、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从目前情况看,在我国多地的农村中,行政管理体制中仍旧保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烙印,并继续影响着当下的农村行政管理工作。乡镇的行政管理机构一般包括乡镇党委、农村党支部等,为了加快建设新农村,加速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就需要坚持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掌握农村行政管理的权利。把农村中的各项改革尽快落到实属。

二、在农村就行政制度改革所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为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做出积极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成绩主要表现在管理過程中管理理念发生了变化,具体讲是趋于合理的政府职能,更为合理的行政方式,日趋完善的管理手段,越来越规范的政府行为,干部的政治素质、能力素质、知识素质、业务素质等等逐渐提高,所有这一切促进行政能力的有效提高。而这些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继续深化行政制度的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仍然存在一些等待解决的问题:

1、处于基层的行政管理机构过于臃肿。当前三级政府行政体制在我国农村普遍实行,而在这些机构中大部分存在机构臃肿、人员过多、职责不够清晰等问题。而过多的工作人员造成财政赤字的情况普遍存在。处于农村的行政管理层次太多,管理人员人数多权利大,造成:“几个干部管一个农民”的情况,如果这一情况不能得到及时解决,那县乡行政管理机构存在的财政赤字,可能让政府投入新农村中用于建设的拨款存在被挪用的风险,公共利益的执行者变做夺取者的情况必然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2、农民少有机会参与政治,在农村中建设民主政治仍然是当前要重视的问题。在当前,农民还是在被动的接受中,少有专门组织站在农民立场为农民打算,而在受到一些不公平对待时,农民不但缺乏应有的权利保护,农民也少有积极争取的意识。在农村一切活动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在农村执行的一切决策与活动应该有农民的参与,当决策脱离农民,不符合实际承受能力时,这些决策往往也不能得到农民的理解和支持,所以作为农村主人翁的农民在建设新农村方面的巨大潜能得不到有效挖掘,建设热情也会被遏制,农民不能有效落实对村干部的监督,关于村务、财务公开政策也难以实现,直接造成公共资源的使用率过低,不能让有限的资源全部应用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来。

3、处于基层的工作人员在经济管理方面过多使用行政管理手段。在农村干部的任用方面,主要是组织点名考察的方式,这就造成农村干部更乐于按照上级的指示开展工作。并没有根据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规划农村的政治管理与经济规划,脱离实际操作造成不能从农村、农民切实情况出发,导致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受到威胁,情况严重时直接危害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极大的打击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

4、农村的财政制度存在一定问题,中国的财政运行模式是投资和财政命脉掌握在上一级政府手中,所以越是到基层,财政越困难。在农村中,向上级申请资金与项目,已经成为许多农村行政管理人员最看重的事儿,容易产生行贿或者投资时的回扣等不良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人为浪费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行政成本,使得本不宽松的基层财政更为紧张。长久以往非常不利于农村行政制度的管理与发展。

三、关于农村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新探索

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党对农村的政策也做出一定的调整,造成农村中现在实行的行政体制需要做出一些改革,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保障,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指导,可以有效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扎实稳妥推行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当下需要从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解决农村行政管理人员过多情况,科学设置政府行政机构。主要从减少层级的地方行政体制框架开始改变,消减“市”这一级,增强“县”级管理,还要精简“乡”这一级层,充实到“村”级,从原来的“城乡合并治理”变为“城乡分开治理”,加大农村行政权力改革的力度,实现让功能相似机构合并,多余人员进行精简等行政减员方案。按照当地人口的实际情况重新确定县政府以及乡政府财政应供养的人数,做到严要求严把控,控制成本不超标。因地制宜的管理手段建立行为规范、让运转协调起来,工作公开、透明避免行贿受贿,促进基层行政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的健康发展。

2.实现农民自制,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制度的建设,在农村要想实现农民自制,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方法。要贯彻农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让村民直接选举的制度得到普及与推广,还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关于农民自制结构和民主议事的机制,保证村民对村中的大事有足够的了解、参与,拥有决策权,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还要充分使用监督权。真正做到依靠群众的力量做好新农村建设。

两个环节做好,可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一方面在乡镇阶层,要坚持和完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直接选举制度,让乡镇代表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选出被群众信服,可以从农民利益出发,为农民着想的管理者。第二方面在村子里,在农村可以大力推广村民自治,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各项活动中来。

3.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起权利与责任一致的有责任的政府。并且要把问责、监察与审计监督有效结合,做到有错必究,有责必问。另外要不断提高民主决策水平,建立起执政为民的政府机构。在推进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发展农村为己任,从大局出发合理分配城乡公共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求真务实的精神,多做一些深入、实际的调查,力求解决农村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与热点问题,多办一些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事情。

4.让农村财政拥有更多的自主权,针对农村的财政制度做出改革,对于税收项目,下级政府可以减少向上级组织的缴纳数目,将税收资金大部分留在基层,用于基层建设。在建设一些大型项目时,可以由相关部门实施监督。在建设本地项目时,完全可以由本地行政机构自主立项、自行投资、自控实施,这种方法可有效节约行政成本,杜绝管理黑洞。

四、因地制宜以土地为根本,以农民为主体

在鄉村发展与振兴策略中,农村经济的发展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乡镇以及村务管理者作为乡村行政管理的提供与执行者,需要通过产业政策、区域规划和准确的市场信息进行有效引导,为乡村经济的有效发展提供积极方法与帮助。乡政府以及村管理人员在实施这些策略时,需要注意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加快生产的同时,也要加强农村文明管理,对乡村公共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付出努力,并针对社会保障与农民就业做出应有的支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

农村以土地为根本,不论是粮食,还是蔬菜、水果种植,或家畜饲养都离不开土地,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是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力量,所以农村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以完成农村建设的理论为指导,让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一个极大的提高。

土地是一切的基础,所以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也离不开土地因素。如果不重视土地因素,不把土地当做改革的前提,那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就像镜中花、水中月,改革根本不能顺利进行。所以在不同地区,行政管理人员也要根据此区域中土地的特点,合理安排农村的生产、经营活动。

比如在东北地区主产的是粮食,如果硬是要大面积的种植果树,不但增加种植的难度,也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在山区的很多地方种果树反而更便利,农民管理更方便、水果的品质往往更高。适合当地情况的农业种植更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是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实事求是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地理蓝图,进而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结束语

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后的长足发展,现在已经达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发展阶段,根据这一情况,制定出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支持乡村的重大决策,为全面推进行政管理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不过,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并不是十分成熟,许多农村还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因此,要因势利导,调整并深化经济与体制改革,改变城乡结构,让农民拥有更多民主权利,加强制度方面的创新,并能随着发展不断深化。只有这样中国经济才能拥有保持持久、健康发展的动力,农业、农村、农民才能逐渐走出困境,使新农村建设权取得更好成绩。

【参考文献】

[1]于衡.我国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探索[J].农业经济,2018(05):47-48.

[2]李思林.农村乡镇行政管理问题研究(一)[J].中国市场,2014(51):212-214.

[3]包颖.地方党政领导的社会组织发展大局观[J].中国社会组织,2013(01):18-21.

作者:顾霖南

行政管理改革探究论文 篇3:

探究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行政管理模式改革

摘要:随着国家信息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信息化应用的领域不断扩大。高职院校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好的应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教学,进行了教育信息化改革。那么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背景下,学院的行政管理者应该思考该如何结合信息化技术对高职院校教育行政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促进学院的全面发展及改革。因此,本文笔者旨在探讨结合信息化技术高职院校教育行政管理模式改革的问题及方法,以期为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 行政 改革

2018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教技〔2018〕6号文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1],目的是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的建设,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培育创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驱动发展新引擎结合国家“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的任务安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计划[2]。文件明确指示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全面提升,努力构建信息化教育平台,并基于互联网信息平台实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的教育服务模式、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在信息化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学院行政管理工作者必须学习如何利用信息化平台节约时间成本,人员成本,进行高效率的行政管理。本文笔者就自己行政管理的经验结合信息化技术进行探讨如何利用信息化平台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

一、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行政管理的意义

(一)信息化教育行政管理的高效性

随着信息科技体系的引入,对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对于高职行政管理者来说的,信息平台可以高效准确的传递管理者的决策与指令,更加的方便快捷。例如科研项目、实验室项目、校园的调查问卷等,如果仅靠人力去完成这些内容,浪费时间、人力且更容易出错。所以职业院校管理者可以利用数字化应用平台记录员工的考勤、请假及晋升等情况,从而构成学院员工的数据库,更方便保存管理[3]。

(二)信息化教育行政管理的直接性

信息化管理平台不但具备高效性,还具备直接性。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直接性是指学院行政管理者可以通过信息平台与员工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员工对学院及行政管理人员的想法及建议,也可以通过信息化教育行政管理平台进行跨部门沟通协调,更加直接的进行信息传递,同时也简化中层员工的工作,大大减少了人员成本[4]。

(三)信息化教育行政管理的传递性

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传递数据、文件等资料,使员工的工作任务更加的清晰明了,也可以跨部门分享数据信息与文件,使职业院校各个部门密切合作,更高效的完成工作[5]。所以职业院校各个学院不仅应该具备自己独立的信息平台,还应该具有一个职业院校信息平台,这样对于行政管理者来说更方便管理,对于员工来说也不再局限一个部门,可以通过学习文件更好的完善自己。

二、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行政管理的问题

(一)信息化教育行政管理未系统化

信息化教育行政管理是必须具备系统性。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普及,职业院校逐渐意识到信息化教育行政管理改革中的重要性,各个学院及管理部门相继开发了适合自己的多种信息管理平台,但是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和协调,往往很容易在没有信息共享和信息连接的情况下形成自治的局面,导致每个系统成为“信息孤岛”和信息管理系统的混乱[6]。

(二)信息化管理人员未专业化

建立一个信息化教育行政管理平台需要专业性信息科技人员进行统筹规划,所以学院必须储备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7]。由于大部分职业院校未认识到专业信息化人才对建设信息管理平台的重要性,导致大多数院校信息化管理均存在水平低,应用性不强等现象,再加之职业院校的工资水平较低,很难吸引到专业性信息技术人才,导致现有的信息化管理人员不专业,无法建立高水平高应用型信息化管理平台。

三、行政管理信息化创新

针对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高职院校应该统一认识,充分重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更新传统观念、提升行政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增加资源配置、加大信息化建设的人力、财力支持,加强师资培训,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统筹推进学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助力学校改革发展[8]。

(一)加强信息化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化

信息化教育行政管理建设必须加强系统化,首先建立和完善学院领导及员工的人事框架及人员现有职位及职能,使员工更清楚各部门人员职能工作,也能更高效的进行沟通及完成工作任务;其次建立学院网络信息部门,吸引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专门负责建设和完善学院的信息管理平台,而行政管理信息化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改革的关键,更需要系统化的进行管理和完善[9]。

(二)加强师资培训

对于行政管理人员来说,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人员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提高管理水平。职业院校应定期组织信息化管理的专题讲座,对行政人员进行信息化培训并进行信息化水平比赛等各种方法,以期提高行政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和观念。与此同时,人事部门可以将将信息化水平考核结果作为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评级的一项指标,也可以督促其必须不断学习信息化技术,从体制上提升行政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的动力[10]。

(三)整理历史信息数据

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还应该整理收集、并筛选本校以往有用的历史信息数据,在信息专业化人员的努力下构建新的职业院校的数据库技术信息化数据系统,从而帮助高职院校行政人员更好的进行工作的开展和决策。信息专业人员应协助行政管理人员结合历史数据库的信息,对现代数据库技术进行整理挖掘,从而更有效的整合,运用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行政管理人员通过挖掘与整理高校历史信息数据,可以得出科学、正确的高校信息数据,而这些数据不仅可以帮助高校行政人员进行更好的决策,还可以从中发现行政管理问题,并根据信息技术解决已有问题,从而推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不斷创新改革。

(四)構建行政管理效能评估体系

在现代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的背景下,构建行政管理效能评估体系是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结合职业院校的相关的评估监督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估行政管理工作并进行考核,从而推动行政管理的建设及监督工作。高职院校行政管理者应当要结合本校自身发展状况,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效能的评估系统,首先,根据学院现有的评估标准及原则,同时根据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员工的意见并进行整理,不仅为工作流程问题指明方向,也可以完善评估体系;其次,行政管理效能评估体系在实际工作的应用中要具有操作性,应该同时具备量标准和质标准。量标准主要是指高职院校行政人员在进行学院的发展创新中,要充分考虑人力、物品、时间和财力,以保证全体教师和学院的整体利益,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投票或者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估,从而更有效的构建完善合理的行政管理的评估体系[11]。

四、结语

行政管理信息化平台是服务于学院全体教职员工一个具有先进技术的,全面多角度的一项系统信息化平台,不仅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用性,同时具有便捷性和高效性的特点。高校的所有管理人员都应充分认识到行政管理信息化平台是职业院校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并不断促进学院向一体化,系统化发展和改革。信息技术的建设与发展,将带动高职院校的发展向更加规范,科学,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起到真正信息化改革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晟.教育信息化2.0下的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03):54~55.

[2]占岳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行政管理模式信息化的改革与探索[J].营销界,2019(46):275,290.

[3]胡承兵,陈晋.大数据时代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J].科技风,2020(03):99.

[4]吴佳.分层多元化高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108~109.

[5]王迎春.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行政管理模式信息化的改革与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8(34):240~241.

[6]祁建斌.浅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47~50.

[7]包生来.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行政管理模式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5):192.

[8]林佳.基于信息化背景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新途径[J].长江丛刊,2017(16):221.

[9]罗浩.“智慧校园”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服务的创新研究——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8):460.

[10]薛静.高职院校学习型教学行政管理组织的构建与实施[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6):25~27,44.

[11]徐娟.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行政管理模式探究[J].数字化用户,2019(27):33.

(作者单位:西安海棠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吴刚(1983-),男,汉族,陕西西安人,助教,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作者:吴刚

上一篇:污水处理工程经济论文下一篇:房权登记法律救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