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教法学习总结

2024-04-07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教法学习总结(精选10篇)

篇1: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教法学习总结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教法学习总结

宜章县沙坪中学 蒋志林

这次我有幸参加了“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初中化学教师新课程教学教法研修班”的培训,感受深刻,学习收获很大。在学习过程中,我按照学习流程和要求,全程参与专题内容的学习,细心做好学习笔记,认真的按时的完成作业,并及时与其他学员交流,借鉴他们的长处,以便运用于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与他们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用心记下一些的学习感受。

通过这次的培训,感受到了知名的教授、专家的授课,使我耳目一新。也使我明白了以前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够跟得上现在学生的需求,想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转化教师的教育理念:

一、正确的教学观念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一定的教学观念会导致与之相应的、并受其指导和调控的课堂教学行为。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首先要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应要有强烈的效率意识和时间观念,教师应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钻研业务、精心备课、因材施教、开拓创新等一系列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要理解学生,正确看待学生。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学生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因此,学生观的正确与否,成为师生活动能否协调高效进行的首要问题。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就是要弘扬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是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最终体现者,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努力。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一定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学生才能学习得主动,积极思维,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学问”:有学必有问,问来自疑。检验学生上课是否在积思考的方式之一就是看学生能否就教师所讲内容提出问题。要让学生产生臵疑,首先是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毕竞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是运用巧妙的提问,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讨与追求的热情。第三,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产生疑问,在解疑中获得知识和自信。

三、互动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能是教师在台上讲独角戏而学生在台下无动于衷。在一定条件下,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不只是单方面取决于教师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努力程度,而是最主要地依赖于教师智慧特征和努力程度所造成的教学双方相互作用、相互适应,以及有机统一的状况;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洞察和有效利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研究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实现教学主体的有效互动。就要实现并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既要考虑知识本身的“可接受性’和“应接受性”。也要考虑学生是否“乐于接受”和“能够接受”。认真研究学生学习的情感需求和非认知的心理状况。

四、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实验资料表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40.0%是通过听觉,83.0%是通过视觉。因此,在化学理论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形声性好的特点,从而加快学生对认知内容的理解及消化,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与理解深度。

总之,这次培训让我感受到新课程改革钻研路的艰难,要学习的路还很长,但我对教育教学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将这一次学习收获结合化学教学工作特点,重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争做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为培养出更多创新人才努力工作。

篇2: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教法学习总结

北代中学贾希淼

为期一周的培训转瞬即逝,时间虽短,但我在感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收获,收获着这来之不易的每一天。每一位专家、教授的发言如此精彩,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使我们每一个学员收获很大、受益非浅。他们带着经验和方法跟我们一起来到课堂帮我们研究如何搞好初中政治的教与学,帮我们解决了许多困惑和困难,我们也即将在专家们的理论引领下带着反思与反思后的策略回到教学岗位,走向实践。在精英与精英、经验与经验、智慧与智慧的交流和碰撞中,我们不仅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营养,更多了一份压力与激励,多了一份鞭策与自省。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教学中我们知道的太少了,给学生的太少了,以前我总觉得自己付出的很多得到的甚少,现在觉得我们错了而且是大大的错了,一个人只有放开眼界去交流沟通才能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然后知不足。

这次培训对我来说,第一大收获就是很荣幸听了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张红老师的《幸福教师的追求》,以前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很不幸或者是悲惨的,可现在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初中政治教师很幸福,那么如何使自己成为一名好教师、合格的政治老师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可是在这个孩子心中,一个好老师应该是把太阳挂在脑门上,给每个孩子都能带来灿烂阳光的;老师的眼睛应该永远都是两个弯弯的月牙,笑起来嘴角一直要咧到耳朵根儿……;老师所给与孩子的知识要像蛋糕塔那样美味诱惑而

又多层,老师的手上有一杆天平无论男孩子还是女孩子永远都是平等的。老师的心胸要宽阔的能包容大海与蓝天……孩子的愿望单纯而美

好,而作为一个老师我也在心里反思着我是不是真正做到了这个孩子

心目中的好老师呢。很惭愧,答案是否定的。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有着各种情绪,可是站在讲台上面对孩子我们就只有一个身份

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我们不能让情绪左右我们教学的热情,更不能把孩子学不会归结为孩子自身资质的愚钝,而丧失信心与耐

心。

第二大收获就是学到了好多先进、新鲜教学方法。通过专家教

师的精心讲解,让我了解了如何较好的进行政治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教学法让学生有较沉重的压力,而不会感到学习的快乐,事实上每一

项能力的教学都可以教得非常有趣。优秀教师的做法让我很受启发。

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不愿开口说是因为没有安全的语言环境。教师经

常当众打断学生的发言,让学生觉得很尴尬,长此以往,学生就不愿

当众交流了。因而,要提高学生的能力,首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语言环境。在安全的语言环境,教师注重交流的内容。利用自我纠

错能力,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中就能提高能力了。只有在不断的交流中,学生的能力才会不断的提高。还有就是给学生作文打分的那个案例,95-20-15=60,这对我触动很深,以后我也要逐渐运用到我的政治教

学中去。这只是其中的几个小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

西,搬到我们的课堂中非常适用,我觉得教学效果肯定不一般,其他的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三大收获就是孩子们现在上学太不容易了,不能把孩子学不会

归结为孩子自身资质的愚钝、笨,是我们没有把孩子教好教会,是我们自己的方法方式不对,是我们自己没有帮助孩子找到那条正确的路

子,而且把这条路指给他们让他们走下去,是我们自己没有能耐、没

有能力、没有方法,和孩子有什么关系呢?以后我再也不抱怨孩子们

了,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吧。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通过这次培训,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非常感谢领导能给我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我会加倍努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尽早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篇3: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教法学习总结

教材中知识发生发展思路包括:编者的编写思路和隐含在编写思路内的知识发生、发展过程.通过钻研教材、分析编者的编写思路, 把握编者的编写意图, 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教师的教学思路是:教师在领会教材中知识的发生发展思路的基础上设计好教学方案, 恰当地把相应的知识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思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根据自己的方式学习掌握知识,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三个思路中, 课本知识思路是依据, 教师思路是桥梁, 学生思路是中心.

教学的目的是把课本知识的思路通过教师的教学思路, 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思路最大限度的谐调同步, 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取得最好效果.下面以“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为例, 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这三条思路的.

一、教师的思路与课本知识思路同步

面对一节新的教学内容, 教师应把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及编者的编写意图.“常见的酸和碱”一节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是一个重点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溶液的酸碱性”后提出来的.教材没有提出酸和碱的概念, 而是直接提出盐酸、硫酸、硝酸、醋酸是重要的酸, 然后通过实验体现酸和碱的物理性质, 通过探究实验学习酸和碱的化学性质.课本编写的思路是:学生已在第五章学过稀硫酸、稀盐酸与金属的反应, 在这基础上“活泼金属+稀硫酸 (盐酸) 盐+氢气”这条性质基形式归纳出来.有了归纳该条性质的经验, 另一条“某些金属氧化物+稀硫酸 (盐酸) 盐+水”也就容易归纳出来了.编写“常见的碱”时, 在学生已了解了一些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 盐酸、硫酸的性质的基础上, 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再经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的形式归纳出常见碱的性质.教师只有理清知识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 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前提下, 才能从教材知识思路上把握教材.此外,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用恰当方法和手段促成教材知识思路与教师思路的融合, 为三个思路的协调统一奠定基础.

二、教会学生听课, 让学生领会教师的教学思路

“常见的酸和碱”这节内容知识点多、实验多、化学方程式多.学生听课的时候总是匆匆忙忙地做实验, 匆匆忙忙地做笔记.忙忙碌碌一节课下来, 真正成为学生的东西并没有多少.笔者认为学生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听和领会.不但要听和领会知识, 还应该领会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通常教师的思维能力比学生高出一筹, 学生的思路要赶上教师的思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吃透两头;一头是课本, 一头是学生.备课时潜心研究教材, 总结出新旧知识的联系, 建立起知识体系.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为出发点, 然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突出每节课的主线和知识点, 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按照主线和知识点去展开.如在讲“常见的酸和碱”时, 可按照教材内容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回忆旧知—实验—归纳—应用.抓住这个主线, 学生就可以有条不紊地掌握本节内容的知识点.教学过程中, 只有抓住学生心理, 把握住学生思维的脉搏, 教师的教学思路才能与学生的学习思路和谐、同步.

三、引导学生总结, 使其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

中学生对化学知识存在一个普遍的认识, 那就是“一听就懂, 一看就会, 一做就错”, 即教师讲课时, 觉得已经听懂, 许多问题也是很好理解;课后做题目时, 除了一些综合练习题可能会感觉有难度外, 其他感觉很好做, 但正确率往往不高, 老师讲过后又觉得很简单.究其原因, 是学生缺乏清晰的思路和严谨的条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

1.学会总结教材的知识思路

对于一节课的教学, 教师应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 按知识内容设计出一条清晰的“思路”, 然后提出关键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 引导学生走上教师预设的“思路”.从中让学生潜意识地去领悟教材的编写思路.如学习“常见的酸和碱”一节内容时, 可先列出学生应掌握的问题:常见酸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常见碱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然后提出:教材中是怎样讨论和分析这些问题的?在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走上“思维路径”, 然后运用已有知识和熟悉的情景, 运用推理、猜想、类比等方式, 让学生主动探究, 自己得出结论, 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从而使学生总结出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研究问题的思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教师在搞好化学实验教学的同时, 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研究问题的思路.用对实验的观察来推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用有目的的思维去指导学生观察, 促进学生形成“从实验操作, 观察现象, 到解释现象, 得出结论”研究化学实验的思路.如在“常见的碱”中, 往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无现象.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吗?怎样证明两者已发生反应?因为前面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明显的实验现象, 所以对这一无现象的反应就解释不好.此时,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对原因的解释掌握知识, 根据该反应的特点改变实验装置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3.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

许多化学试题涉及物质的推断、鉴别、计算问题, 对此, 学生普遍感受是:上课的时候能听懂, 但到自己做题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做了.起初, 笔者认为是不是自己只是注重了题目本身的答案, 而忽略了对解题思路的分析呢?经过思考后发现, 自己讲得多, 留给学生进行总结的时间过少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于是在习题教学中就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设置一些程序性的习题, 如一题多问, 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 多题一解等习题, 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 分析题目中的因果关系, 让学生掌握题给条件, 明确要求, 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化学问题的正确思路.

例题1:有如下试剂: (1) pH试纸; (2) 酚酞试液; (3) 稀盐酸; (4) 碳酸钠溶液; (5) 石蕊试液.其中能将水、稀硫酸、澄清石灰水三种无色液体一次性鉴别开来的是_________.

解析:

一种试剂鉴别多种物质的解题思路为:一般根据溶液的酸碱性、溶解性、阴阳离子的不同特征选择试剂.从溶液的酸碱性来看, 三种被鉴别溶液分别显中性、酸性、碱性, 因而用pH试纸或石蕊试液就能将它们一次性鉴别开来.从溶液的组成来看, 稀硫酸中含有H+, 澄清的石灰水中含有Ca2+, 若向其中分别加入碳酸钠溶液, 产生的现象依次是出现气泡、生成白色沉淀.答案是 (1) (4) (5) .

篇4: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教法学习总结

关键词:情感教育 实践教学 兴趣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103-01

受教育者对教学寄予的希望是什么?教学应该实现什么目的?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教学应该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知识得到增长、能力得到提高,以至能适应社会,能有所作为。课改,正体现了这样的一种本质。课改是必须的,但要真正落实起来就很难,化学这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新课程教学改革就更难。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学习,认真研究教学,还是可以探索出一条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学新路来,结合多年的化学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起: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也就是说,情感具有感染和迁移功能。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一是要用爱心和真诚面对学生。事实证明,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很好地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如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凡是估计学生能做的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就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让他们在实验中主动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教师要尽量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在各自的体验中更加热爱学习。二是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有启迪性,凝聚着对学生的期望。比如经常用“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一试好吗”、“你

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之类的语言,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经常用真情感染学生,就能激起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学习实践活动中。

二、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把书本知识直接地传达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地位,教师是知识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师就是有学问的人,就是活的教科书。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这种模式虽然能快速地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识,但是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给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直接经验应有的地位。学生只靠动脑理解和领会知识,没有亲身动手,也就没有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即使获得了知识,也无法使他们改造事物和进行创造。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转向以发展的主体的教学。也就是说,传授书本知识要服从、服务学生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重实践、重感性、重过程。同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细心观察、详细记录、认真分析、总结,教师再相应地揭示隐含在其中的精彩。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和发展的过程中去。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把握知识,并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

三、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教师要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就能使学生保持对化学学习产生经久不衰的求知欲。

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激发学生活跃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探究实验。学生自已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当地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

四、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学而无用的知识过于迂腐,使人软弱,学而有用的知识使人有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活动探究”内容,化学与人类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所以重视开展课外活动,扩展实践和创新空间势在必行。例如:学习“铁生锈的条件的探究”时,我们可以通过录像或VCD创设情景:全世界每年因生锈而损失的钢铁约占世界年产铁量的四分之一……”。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铁为什么会生锈? 在什么条件下生锈?”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做出猜想和假设,布置学生回去后小组探究,一周后汇总讨论,交流共享,反思评价实践活动。

篇5: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教法学习总结

河北省涉县河南店镇中学:孙学武

摘要:传统作文评改课上存在许多弊端,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在新课程教学中探索了一种初中作文评改课教学模式,即:教师示范——学生评改——课堂交流——教师总结。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作文评改课上死气沉沉的局面,有效地提高了初中作文评改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 初中作文评改课教法

目前,新课程标准已在全国各地普遍实施,但是,在不少学校的作文评改课上,还沿用着许多年一贯的传统教学模式——批改讲评教师全包。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之所以多少年来一直沿用,固然有其长处——便于教师全面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写作,从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然而,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在传统的评改课上,尽管教师讲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但学生却听得似懂非懂,味同嚼蜡。学生对自己的文章到底好在那里,为什么好,差在那里,为什么差,全然一无所知,只是一味地听从教师的说道,老师说我写得好,那就一定错不了,老师说我写得不好,那大概就是自己还有差距。其次,它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目前,许多初中,尤其是重点初中的班级学生人数严重超员,批改学生的作文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一项沉

重负担。不要说全部批改学生的作文已经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即便是勉强批改过去,其效果那是可想而知的。有不少教师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丢开教材不去备课,而去赶评学生的作文,这真可谓是丢掉西瓜捡芝麻,大大地得不偿失哬!如此这般,教学效率如何提高?再次,它不利于知识迁移的实现和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阅读和写作本来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但在传统的作文评改课上,这种有机的联系被活生生地割裂开了,学生用在阅读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评改作文的权力被教师强行剥夺了,本来应该顺理成章地实现的知识迁移在这里搁浅了,读与写在这里成了互不相干的两回事。最后,它更不利于强化写作训练,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快速提高。

那么,能否消除传统作文评改课上的这些弊端呢?笔者就这个问题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初浅的探索,以下是笔者的具体做法。

1、教师示范

教师首先针对本次作文的文体特点和写作要求进行示范评改,在评改中,随时提示本次作文的评改要点,并将评改要点板书出来。比如:记叙文的评改要点通常包含如下一些内容: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恰当,结构是否严谨,过渡是否自然,详略安排是否得当,人物刻画是否鲜明,语言运用是否通畅,书写卷面是否美观整洁等。当然,每次作文训练的目的不同,具体的写作要求也会有别,那么,评改要点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既要考虑文体特点,又应注意写作要求。

2、学生评改

学生在明确评改要点和评改方法的基础上,就可以动手评改了。

评改过程大致可分为两步:粗评和细评。所谓粗评,就是先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用适当的评改符号标记出错别字、病句等较为明显的问题以及及精彩的语句、段落等。所谓细评,就是在粗评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揣摩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中心、选材、结构、详略、过渡、照应、修辞等。最后,结合粗评和细评的情况,概括、简洁地写出评语,打出总分。

评改方式可以采用自我评改、互换评改、小组评改、综合评改等多种方式。教师应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3、课堂交流

所谓课堂交流就是在课堂上学生相互交换自己的评改意见的一种形式。这是作文评改中最活泼、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在交流中要开展争论,因此,课堂气氛会异常活跃,学生的多种能力都会在交流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所以,又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交流中学生要朗读文章要发表意见,要进行争论,因此,可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同时学生还要听别人读,听别人说,进而又可以锻炼学生听的能力。此外,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知道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差在哪里,为什么差,还能明白自己的评改有什么优点和不足,懂得今后如何评改。这样,就能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快速的提高,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

在课堂交流中,教师要尽量多地留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让学生尽情地说,自由地吵,说到津津有味,吵到不可开交。

4、教师总结

通过课堂交流,教师可以全面地了解到本次作文写作与评改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因此,就可以在教师总结这一环节中有针对性地提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便于今后的写作和评改。

在上述过程中,本人感觉到有这样的一些收获:

1、改变了传统作文评改课上那种死气沉沉的沉闷局面,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篇6:初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心得感言

自从拿到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我就开始认真地学习这本书和新教材,并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探索。通过这一年对《新课标》的认真学习和实践应用,使我对20xx版化学课标有了准确清晰地认识,对我今后组织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新课标》给我们初中化学教师指明了方向,知道我们在哪,我们将要到哪去。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方向,才能取得更大的提升。教师教学中,组织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问题设置要有层次性,让学生不断在认知冲突中获取知识,提高技能;教学中注意给学生留足学习思考的空间,要切实采取措施引导学生走上主动学习的道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抽象的分子、原子等微观概念形象化,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其次,《新课标》的编写进一步落实了“以人为本”、“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教育理念。修订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增加了许多新的教学情景素材 ,如: “自来水的生产工艺”;“宇航、潜水的呼吸供氧”;“氮气的用途”;“现代汽车、潜艇、宇宙飞船所用的合金材料的发展”;“氢能源汽车”;“煤矿瓦斯爆炸的预防”;“面粉厂的防爆措施”;“我国能源消耗和化石燃料分布”;“新型陶瓷”;“二氧化硫排放与‘酸雨’” “不锈钢餐具”;“食品中的乳化剂”;“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硬水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桂花十里飘香”;“葡萄糖在体内氧化释放能量”;“干电池和充电电池”;“用食醋清洗水瓶中的水垢”等,这些与时具进的教学情景素材的加入,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知识会不断更新,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些情景能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化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标准中特别强调要求学生“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尊重生命的重要性。编入了:侯德榜对我国制碱工业的贡献。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为科学的不怕困难的献身精神。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教学情景素材的变化,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教育首先是人格的塑造,其次才是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只是人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一个载体。让学生拥有高尚的人格、过硬的能力和发展的眼光,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能拥有有创新能力的新型社会的接班人。社会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强大。

再次,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让我认识到,我们基层的化学教育工作者,要实现承载化学学科的功能价值,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是认识物质到改造和应用物质的科学。新课标教学呈现的情景素材的与时俱进,让学生认识到了化学与科技的关系。面对食品添加剂的泛滥和能源困乏的当今社会,我们应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物质,从过分注重学科系统经验知识的课程向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我们不能只拘于知识经验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给予他们批判质疑反思的机会。在教学过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来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篇7: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教法学习总结

张维一中

周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应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视图的设置上,都重视初中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了丰富的与青少年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以及开阔学生视野的“科学、技术、社会”等阅读内容,同对教材中添加了许多“活动与探究”。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谈一谈在使用新教材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见多识广、兴趣爱好广泛、网络等社会上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影响很大,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尤其是初中学生。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不会喜欢那门课程,也就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的学习,学习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所以,在教学中,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二、教学中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入具体的情境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教学中注意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是十分有用的,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例如,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资料介绍身边熟悉的事物。像光纤的发明联系电话的使用;冷冻剂的发明与更新联系冰箱、冰柜、空调;彩色胶片的发明联系照相及电影、电视;塑料联系许多家庭用具;卡介苗、青霉素的发明联系人们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等;在介绍物质鉴别方法的时候,可以联系到厨房里的糖、酒、醋等;在学习水资源污染与保护这一课题的时候,让学生思考导致巴河水污染的可能原因是否是巴河两岸的居民、医院及南江上游的农村、工厂等;在介绍溶洞里石笋、钟乳石的形成时,让学生联系水垢的成分、形成、以及除去方法,并探究滴水穿石的真正原因;介绍酸碱盐时,联系胃酸病人的用药问题、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等等。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具体落实。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尽量多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分和学生共同学习。

例如,在“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考虑学生对水污染这一内容较熟悉,但对水资源的缺乏体会不深,为此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题:①巴中市河水资源的分布及质量调查;②巴河水污染与我市的经济发展;③给区政府的建议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④给全校师生的倡议书:节约每一滴水。而对水资源短缺则用多媒体进行。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而课堂则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重在服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四、引导阅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化学不同于语文、外语,不要求死记硬背,强调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所以,在化学概念的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抓住关键词,培养理解能力。如,催化剂的概念中:“改变”、“质量”和“化学性质”,化学变化的概念中:“生成其他物质”,氧化反应概念中:“氧”,单质、化合物的概念中:“一种元素”、“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纯净物”,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化学反应”、“各”、“质量”、“等于”等。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就可以透彻的理解每一个化学概念。

五、给学生犯错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制取氧气的时候,做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时,设计了两种方案。一是让一部分学生先握住试管,再将导管放入水中,没有看到气泡的冒出。二是让另一部分学生先将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住试管,很快看到有气泡冒出。得出操作方法不同,结果不同。即在读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 “形容词”、“副词”等,例如,“浓”、“稀”、“先”、“后”、“逐滴”、“洁净”、“干燥”、“冷”、“热”等。

篇8:学习初中化学新课程浅见

关键词:兴趣,实验,功夫

掀开初中化学新课程,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新课本内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实际很贴近;新课本内的文字很生动;新课本内的事例很有趣;新课本内的插图很精美;新课本内的实验也很新颖。那么, 如何学好初中化学新课程呢?我的浅见是:“兴趣、实验、功夫”。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错。我说兴趣也是最大的动力。也是学好初中化学新课程的前提。我们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里, 每时每刻感受着物质世界的不断变化, 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而初中化学就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以及合成的基础自然学科, 因此, 可以这么说, 初中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紧密相联。并且非常有趣。在我们的教室走廊一头放的二氧化碳灭火器, 里面的二氧化碳在我们初中化学课本里就讲到;我们有时闻到氨味在我们课本里就说到;放在化肥袋内的碳酸氢铵在袋子和扎口都保持完好的情况下怎么会少了呢?用玻璃棒蘸了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混合物后去点酒精灯, 为什么能把酒精灯点燃呢?棉手帕用酒精溶液浸润后燃烧, 手帕为什么烧不坏呢?

新初中化学课本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魔幻般的世界里, 激励我们不断地去思考、去探索, 激发起我们学习初中化学的浓厚兴趣。当然, 兴趣还要靠我们不断地去培养, 一方面, 兴趣是自觉学习的先导。世界上所有的科学家、发明家及一切有成就的人, 无一不是对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有着强烈的兴趣的。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 就是因为从小对昆虫非常感兴趣, 从而不断探究, 才写出了他的名著《物种起源》。爱迪生之所以发明了电灯泡, 也是从物质发光产生了兴趣。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 也是看到废墟里有一种发光的物质, 产生了兴趣, 做过多次实验才有了成果, 曾两次获得诺发明奖。如果我们也向科学家门那样, 对初中化学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自觉地去追求初中化学知识, 会把解决初中化学难题看作是一种乐趣, 对初中化学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另一方面, 兴趣和求知欲是紧密相联的, 有了强烈的求知欲, 才能永葆浓厚的兴趣。初中化学实验是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探究性实验, 为获取知识、培养智力和非智能力, 发挥积极作用。因此, 要求我们积极参与初中化学实验:在实验中求得乐趣, 在实验中求得知识, 在实验中求得结果。

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它的建立和发展是与实验分不开的, 初中化学上的许多原理、定义, 无一不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在一定意义上讲, 实验是知识的源泉。因此, 我们要积极、主动、认真、细致地去做好每一个实验, 要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 从而学会严谨、规范科学的初中化学实验操作方法, 弄清每一实验步骤, 每一实验装置的目的和注意事项。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百见不如一练, 因此, 我们还要积极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 做好每一个拓展性实验, 做好每一个探索性实验。初中化学新课本内, 无论是“开启初中化学之门”, 还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其中有大量的实验, 需要我们不断去实践, 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如蜡烛燃烧, 尽管这是生活中常用常见的, 但在平时, 我们是很少去仔细观察的, 学习初中化学时就要我们仔细地去观察:它的颜色、状态、气味, 燃烧时火焰的分层情况, 反应后的生成物, 等等。从而使我们在实验中学到新知识, 在实验中学到实验技能, 在实验中学到科学精神。

任何学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学习初中化学更是如此, 想不费吹灰之力就学好它是根本不可能的, 初中化学新课程里的内容有的有一定的理论性, 需要我们多看书、多记忆;有的抽象性较强, 需要我们多思考、多比较;有的实践性很能强, 需要我们多动手、多实验。因此学好初中化学, 不但要在课堂里仔细听讲, 在实验室里认真做实验, 还要到图书馆到网络上去搜集资料, 在生活中多观察。所有这一切, 都会花费我们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 所以, 如果你想要学好初中化学, 就得先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

篇9: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教法学习总结

策略。

关键词:学习难点;策略;初中化学

初中化学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开设最晚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理解归纳总结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与抽象的想象能力,学生一旦在某个方面存在欠缺,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遇到不少困难。很多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时候出现听得懂、做不会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课程重点,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难点一:化学元素符号与实验操作内容多,学生记忆难

解决策略:分散记忆,逐个击破

初中化学中出现的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及化学式、化学专业术语都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而这些知识出现得较为集中,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熟练,学生只能通过机械记忆去死记硬背。虽然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记忆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长时间大量的记忆内容会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这对日后的化学教学非常不利。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分散记忆、逐个击破的方法来化解。从教材第一章节开始,只要是学习过的简单物质以及所包含的化学元素和相关的化学式都给学生讲解,出现一个讲解分析一个。这个阶段学生刚接触化学,兴趣正浓,不会觉得困难,相反带着好奇心的记忆会更深刻。与此相类似,学完化学方程之后出现的化学反应让学生正确书写,告诉学生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这样把难点分开处理,也就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按照他们的认知规律引导学习,事半

功倍。

难点二:化学物质结构知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解决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好学乐学

化学实验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中生而言非常有趣。学生最初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源于此。随着化学课程难度的加大,在学习化学用语与元素、化学分子等概念时,会觉得很抽象难懂,让原有的兴趣逐步消失。老师可以将化学与生活中的诸多现象联系在一起。另外,教师可以将化学科学家研究化学的小故事穿插在教学中,比如,侯氏制碱法、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的发现等,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对微观粒子的运动有一个具体的印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是多媒体展示手段解决这个难点,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比如,氨水在挥发的过程中使酚酞变成红色,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等。这些实验都向学生证明粒子的运动。基于此,我再借以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从微观的角度展示微观粒子的变化,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化学,更容易接受化学。

难点三:化学识记内容多而广,学生遗忘率高

解决策略:谐音记忆

曾经听到一个教授历史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能够记住释迦牟尼的俗家名字(乔达摩·悉达多),编了一个谐音名字:“瞧他妈吃得多。”这个叫法虽然不太好听,但是学生一下子都记住了。这种方法可以加快记忆,强化记忆。所以我试着用谐音法指导学生进行记忆比较难记或者是容易混淆的内容。比如,在电解水实验中,正负电极产生什么气体,学生极容易混淆。但是如果采用谐音“父亲”(负氢,即负极产生氢气)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再比如,氧气制取的实验,步骤比较多,学生记忆起来不是搞错实验顺序就是弄错步骤。我给学生编用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学生一下子就能记住,辅助以实验,永不忘记。茶(查):保证装置的气密性;庄(装):将实验药品装入实验器皿;定:固定装置;点:点燃酒精,加热;收:将生产出的气体进行收集;利(离):实验完成之后,撤离导气管;息(熄):熄灭酒精灯,加热停止。

难点四: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计算、酸碱盐与实验探究

解决策略:以练为主,讲练结合

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在化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如何配平化学方程式,记住相关溶质质量的分数,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以及相关实验现象的探究等,都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结合教学实际,首先可理解透彻一些化学公式,掌握一般的解题方法,熟记相关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挑选一些典型试题、实验案例精讲,反复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与练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巩固所学。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不可操之过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循序渐进,在学习中慢慢去体会和总结,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初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一门新的知识,也为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寻求解决困难的最佳方法。通过笔者在解决教学问题的同时,看到了学生的进步,也看到了自己教学方法的优化,感受到“教学相长”。因此,作为教育工作人员应该继续保持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让自己在教学中工作质量得到提高,为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杨细娟.中学化学教学中融入化学史的调查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2.

[2]王灵.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视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D]. 赣南师范学院,2012.

[3]徐敏.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教学难点成因及突破策略的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

篇10:化学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

化学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1

《化学课程标准》对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教师工作面临新挑战也是新的机遇,通过几年实践有以下体会:

1、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倡导向教师提出了新考验,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通过参加培训,自学教育理论,模仿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积极的从多渠道挖掘教学素材,为课程开展打好基础。正确认识教师要从以前的单纯知识传授,转变为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不仅教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合作。老师从以前的课堂表演者转变成了现在的导演,从评价者变成了参与者。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掌握学习这些知识的方法和手段,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师生关系从以往的“先知先觉”的绝对权威地位转变为教师尊重学生,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在课堂上,作为教师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倾听不同意见,使用“请帮助、有创意、再思考”等语言,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教师不是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2、广泛交往互动,提高学生能力

根据新课程要求,改变课堂上师问生答的单向交流,增加师生之间双向的交流以及同学间的互助交流的比率,养成在课堂上倾听学生的习惯,鼓励学生向老师置疑,提倡‘兵交兵’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师在特定教学情境中的个性化创造,是教师依据创造和思维发展的原理,在教学中通过个性化的设计,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或策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

化学课多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一般是以给出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觉地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共同讨论,共同探讨,通过独立的思考得出探究的结论,并在教师的引领下应用所学解决实际的问题,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开展水资源状况调查、软皮蛋制作等家庭小实验,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更容易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探究学习方式的实施中,培养学生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及如何描述实验现象,学会通过分析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进行交流与反思,提高了学生的口头的表达能力。通过课外的小实验,装置小制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让他们觉得化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面向全体的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合作学习,我将班级的同学分成若干小组,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形式,每组推选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当组长,负责全组同学的探究分工和任务,激励同组学生发扬团队精神,开展公平竞争(角色一段时间后应该调换)。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认知上相互启发,情感上相互支持,轻松而愉快地学习新知识,学生表现的机会多,可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生生互动中体验学习过程。

3、做好课程研究,改革教学方式

合作学习在化学课中应用比较广泛,在进行实验教学、概念教学以及解决开放性、综合性问题的时候,都是比较适宜选用的。在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等学生实验;物质分类等概念的学习;以及中考复习中适合使用。为保证合作学习达到理想效果,要注意合理分组(让学生在公平的前提下开展竞争),职责明确,在教学中给予充足的分组研讨时间,一定让学生在独立思维之后,进行成果交流。

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非常有益,它的主要形式是将学科问题作为专题,要求教师教给学生适用的研究方法,化学单元知识及专题复习时适用分析归纳法,有利于形成知识体系;实验教学可采用作品分析法,对比研究实验方案的优劣;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可采取探索发现法,让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自主学习是学习的最高阶段,,教师要熟悉系统的相关知识,能从生活实际、史实故事等素材引发学生兴趣,展开广泛的联想,使学生会思考会提问,自觉通过实验探究,信息的捕捉、分析、重建等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探索方法,这对终身学习可起“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学方式的改革对提高教学效率意义重大,三种教学方式并不是孤立的,能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合作、研究,就是我们的努力目标。

4、改变评价方式,促进个性发展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评价方式,则注重多维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在具体实施时,切忌以成绩的高低定优差,可采用个人成绩提高分的评价形式,根据比较客观的测试成绩和日常表现,确定基础分,以后的课堂教学效果检测及各种测试时,不再只看分数的高低定优劣,而是对比成绩的变化,能更好的反映学生的努力过程和学习效果,提高落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基础分数高的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尤为可贵。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发展,激励学生健康向上的发展。

化学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2

要上好初中化学课,我认为首先要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化学教育目标的变化,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应努力克服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定势,更新教学理念,逐步走进化学新课程。

一、转变教学行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初中化学课程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对话”不仅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教师要将教材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情趣融合并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应当摈弃那些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要将过多的“自我表演”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口头表达、讨论问题、发表见解都要到位。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多做暗示。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化学学习的主人

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化学课标》提倡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化学课题生活化,问题引入情景化是化学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情景中获取信息,用化学思考方法去建立模型,然后进行解释,应用和拓展。要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化学活动,经历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勇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当不同见解难以统一时,应学会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在进行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地发表意见,要控制音量,不影响他人的讨论。如果分小组活动,人员的组合要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接触面广泛。小组成员可以轮流代表小组发言,小组之间可以随机交流帮助。

三、改革化学学习活动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化学课标》中指出:“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法。可经常提出类似于“你是怎样想的?”“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等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表现自我。对学生的化学活动的评价应该包括评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目标外,还要对学生的化学思考方法,学生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时所表现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习惯评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化学意识包括化学学科感、符号感、时空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等;参与意识包括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意识包括创新的欲望、创新的素养等。

化学素质是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认真学习《化学课标》,深刻领会《化学课标》中的.教学基本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化学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3

新的一轮以课程和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初中化学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阶段教育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我们必须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推进教学改革。今年暑假与开学前期,我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澄迈县xx年化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学习后,我觉得新课程标准更加具体化,明确化,方法化,也更符号学生的实际。

从价值取向上看,改版后的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些许的变化。

(一)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部分精英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接受良好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提高科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二)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加强评价改革指导。新课标从过去单一的期中考,期末考分数的高低评价学生,转变为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

学习后,我们今后教学应该怎么做?

(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

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一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是这个道理。化学教学不应该过多求同,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感受体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是课程标准四条基本理念中的一条,它作为一种精神贯穿课程标准的始终。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标准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内容意义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学会观察、试验、分类、比较等基本方法。

(三)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科学素养上

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化学课程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化学教学评价正经历从知识取向、能力取向、实际应用取向向科学素养的多元取向的转变。

总之,我认为首先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也体现出了教学内容、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智力开发和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力争与时代进步。

化学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4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材、教辅材料都是为了课堂教学服务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已经不再拘泥于现有的课本。学生通过各种媒体、方式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充实了头脑,开阔了眼界,带来的是无穷的乐趣和愉悦的体验。

1。教材中的各种阅读性材料是教学内容的有效延伸,贴近生活,其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拓展视野”等栏目的阅读材料大量介绍化学与生活、社会生产、现代科技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联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价值。这些阅读材料避免了教材内容的孤立与局限,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2。无论是探究性学习、小组学习,还是自主性学习,教师都需要进行有效的指导。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拓展视野”选编的内容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与思考的兴趣。学生通过阅读学会独立获取、整合和反馈信息;通过阅读将所学知识与原有的经验相结合,将其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并利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从而体会到自学的成就和乐趣。

3。新版教材十分注重向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化学发展历程方面的渗透。例如:抽象的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经了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等科学家百余年的艰苦探索,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究还在不断延续。我国科学家张青莲精确测定了铟、锑、铈、铕等相对原子质量;20世纪20xx年代,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现了”联合制碱法”,打破了外国人对制碱的垄断,造福于人类。这些阅读材料,印证了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它们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深刻体会到人类揭示自然科学奥秘的道路是艰难而曲折的,任何一个人类的发明、创造都是科学家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探索的结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通过阅读“拓展视野”等材料,学生将进一步我国在生物科技领域的研究成果,懂得结合身边的现象、联系生活生产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原理在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领域中的运用,以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的热情。

“拓展视野”栏目短小精悍,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为了充分发挥阅读材料的教学价值,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新教材中的阅读部分通俗易懂,学生可通过自主阅读获得知识、结论和方法。教师需要结合材料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适当布置思考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让阅读紧扣教学主旨。

2。学以致用是阅读的作用之一。教师根据材料的内容,让学生以提问、对话等形式回答问题,交流心得,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材料中的重点、关键字词,培养学生理解内涵、整合加工信息的能力。

3。阅读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教师应挖掘材料的深层次含义,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像力。例如,在介绍“侯德榜与联合制碱法”时,可以增加简介联合制碱法的基本步骤,让学生练习书写相关的反应方程式,并结合工业生产的效率问题,适时提出联合制碱法的重大意义。教师要善于根据材料的特点,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选择适当的课题,拓展探究性学习的外延。

(八)“整理与归纳”即在每章结束前,提示学生参照所给的问题或线索整理知识,改变过去直叙知识要点后小结,以问题的形式联系本章重点知识、技能和方法,并兼顾对观念性问题的思考,从而增加自我反思和评价的力度。)

“整理与归纳”栏目安排教材各章末,该栏目和过去教材中的“本章小结”相似,但它一改过去章小结直接陈述或以框图表示本章知识点的做法,而是针对每一章的主要内容理出一些问题(线索),作为帮助学生进行小结的支架。栏目由导语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导语对学习采用的方式加以说明,而正文则指明了整理与归纳的内容。

“整理与归纳”的教学要求:

“整理与归纳”栏目的学习,是化学学习的重要一环,是章节学习的必要补充,是优化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能力、改进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该栏目的教学效益呢?

1。更新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的指南。为落实“整理与归纳”栏目的教学,改变过去由教师包办替代的现状,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习过程不是被动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认知结构理解和建构新的认知建构的过程。

(2)正确认识整理与归纳的作用。从认知的角度看,归纳与整理有利于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逐步完成,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以及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参与整理与归纳活动,还有利于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

(3)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具有整理与归纳的欲望和能力、尊重学生在归纳与整理活动过程中的行为与表现。只有信任学生,才能放手让学生去归纳总结、整理知识;只有尊重学生,学生习·会在宽松条件下积极参与。

2。调动学生思维

由于整理与归纳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理与归纳活动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切实实地发挥栏目应有的作用。为确保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三点:

(1)提出明确要求,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整理与归纳活动中来,根据栏目提供问题进行思考、交流与讨论,调动多种感官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

(2)给予充分的思考时间,在课堂或课外让学生充分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交流,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交流,只有充分思考的交流,才是高质量的交流。

(3)给予充分的交流与表达的时间。教师作为整理与归纳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必须为学生提供交流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间思维的碰撞:有了思维的碰撞,才能引发学生的反思,并进一步诱发学生新的思考,从而发挥思考、讨论与交流的最大效益。

3。给予方法指导

前面指出,学生虽然具有自主整理与归纳知识的愿望和潜能,但是,作为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基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要能很好地运用相关方法、完整有序地归纳、整理一章内容并科学、合理、简约地表示出来是不可能的,甚至有些学生在要求自行整理与归纳知识时,可能会无从下手、不知所措,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方法指导,并将整理与归纳的指导工作贯穿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1)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策略,让学生掌握联想、比较、图示、聚类、概括、归纳等方法,并结合具体知识,指导学生设计知识结构或网络图。例如,指导学生按因果关系(如:组成—性质一用途、制法和保存)、按事物发展关系(如:金属一金属氧化物一碱一盐)、按物质问反应或相互转化关系等组织知识,画出物质关系图。

(2)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给予不同的指导。例如,对于知识应用型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扩大知识应用范围,打破学生在心理上对知识的封闭状态,增加知识的弹性:对于探究实践型的问题,强调探究与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调查、实验、访问、查阅资料等的方法,以及撰写小论文是的注意事项以及交流的形式、内容等。

4。及时反馈与评价

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栏目问题(或线索)的综合程度,经过学生自身努力和小组共同探讨所得到的知识关系图(表)等可能是正确的,但不一定是最优化的;也可能只涉及部分内容,但不够完整、全面:甚至可能是错误的、或者表达欠科学性和条理性等。这就要求对学生整理与归纳的结果及时予以反馈与评价。

要有效地进行反馈与评价,首要的工作是对整理与归纳成果进行展示与交流。如何展示呢?通常可以采用如下儿秆方法:(1)在板报或专题栏中展示,组织同学们相互评议并提出改进意见;(2)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引用,并组织同学在课堂上交流、讨论;(3)召开交流会、讨论会,让同学讲述、介绍并相互探讨。教师在交流活动中要及时观察、认真听取、深入剖析,同时作出评价:对活动过程中观察到的好的现象、所听到独到见解、好的整理结果等,应给予充分肯定、表扬与鼓励;而对活动中不好的表现、错误的答案要及时予以纠正;对不完善的内容要及时予以补充等。从而做到肯定正确、。纠正错误、完善网络、激发情感等。

上一篇:关于七夕的作文下一篇:班刊出炉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