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中初中化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2022-09-11

1 应用新课程观指导学生化学学习

新课程观是实行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之一。那么在实行化学教学时应该怎样进行操作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不能少:

1.1 改革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先进的教学观念是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来的, 同时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必须是在教学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结论, 如概念、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等, 因此, 教学方式必须重视学生对正确结论的掌握, 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就学生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而言,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重视不够。在新教材实施后, 教学方式已有较大的改变, 不仅重结论, 更重过程, 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新教材实施后, 教学方式已有较大的改变, 不仅重结论, 更重过程, 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例如, 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演示实验, 然后把结论告诉学生。新教材的教学中, 先提出问题: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学生大胆猜测结论:有的说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有的说反应物的质量大于生成物的质量, 有的说反应物的质量小于生成物的质量。

怎样来证明呢?学生A说:利用托盘天平来称。学生B说:称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 看它们是否相等。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积极参与, 设计了很多实验方案, 例如: (1) 磷在空气中燃烧。 (2) 硫在空气中燃烧。 (3)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我根据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并结合课本内容, 选取了几个实验让学生分小组按教材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1) 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 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3) 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学生认真地做实验, 他们互相合作, 观察实验现象, 记录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状态, 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有关数据和现象;小组讨论, 分析数据, 寻找规律, 得出结论。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结论是由学生自己得到的。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悟出许多道理, 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1.2 重视实验改革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直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有效途径。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强化教学。以往实验都是教师或课本已经为学生限制了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例如, 在做“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中,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做好记录。一支普通的蜡烛, 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他们知道了蜡烛燃烧的火焰有三层, 外焰温度最高, 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产生的白烟能引燃蜡烛等。学生在写给老师的实验报告中说, 没想到一支普通的蜡烛, 平时不会注意它, 但是却有那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探究。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观察身边的物质, 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 以后的化学学习对他们就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过程, 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另外,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适时地安排一些学生自主探索的实验, 从中不仅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化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现”化学规律的乐趣。

1.3 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习更为有效。在创设学习情景时, 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

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事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等, 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景。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 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 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

1.4 多开展课外活动。

教师应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包括课余实验、社会实践等, 为学生走出课堂解决实际问题创造良好条件。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初中化学相关的综合实践作业, 如专题调查、考察访问、教具制作等, 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周围环境和生产生活实际自主确定课题内容和实践方式。要求学生拟定调查或考察提纲。搜集资料或有关数据, 并运用已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释某些现象, 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1.5 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考核和评价

不管是书面作业或书面测试, 注意不要进行题海战术, 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和思维发展情况精心选编习题、严格控制作业量, 特别是与“知识点”或“考点”对应的大量限制型题的重复演练。应留出更多自由思考和实践活动的空间, 会其形而理其意。对学生评价主要以鼓励为主, 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劳动成果, 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以及讨论后的结论应及时给以评价, 以鼓励学生继续参与活动, 提高学习兴趣。

2 新课程实践过程中的体会

(1) 初中化学是起始阶段, 由于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欠缺, 教师更多的是渗透化学学习的科学方法, 随着学生实验能力的不断提高, 课堂的实验探索应逐步加大, 实验验证这一环节的开放度亦可随之增加。

(2) 实验探索或验证时, 学生手边的器材也不宜太多, 操作较为简便, 实验现象和变化过程明显, 从而使测量数据比较精确。实验误差应在允许范围内, 以便让学生在实验观测的基础上, 集中注意力进行思考分析, 比较总结, 探索规律。

(3)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活动, 探究的形式有多种多样, 可以是讨论、比较、归纳、动手操作等活动, 并将它们贯穿于探究的始终, 因此, 教师在课堂气氛, 学习纪律的把握上要求较高。

(4) 提出一种模式并不是要求教师每节课完全按照这个模式去上课, 即使按照本模式进行教学, 也未必一成不变地照搬.在教学实践中, 可以整堂课作为这一模式的一个循环, 也可以是该模式的多次组合。而且, 模式中的各个环节不是机械的, 而是可以灵活交换的;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动态的, 可发展的。

(5) 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冲击较大, 特别是老教师还很难摆脱陈旧教学观的束缚, 患得患失, 唯恐学生考试成绩下滑, 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

总之, 随着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化学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就是要彻底改革“教师中心”的专制型教学机制, 把教师能够扮演的各种角色, 灵活地运用到各种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去。在教改深入的今天, 把学生的个性, 创造精神, 良好的化学兴趣习惯培养起来, 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已走进学校, 走入课堂。新教材的实施已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本文旨在探讨在新课程中如何更好的上好初中化学课, 培养学生大胆参与、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为全面推广素质教育贡献自己微薄之力!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化学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

[2] 刘知新, 吴俊明, 王祖浩.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3] 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下一篇:浅谈房屋工程外墙渗漏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