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统计改革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基于2016—2020年CSSCI数据库中有关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文献,提取其高频关键词,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企业统计改革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企业统计改革研究论文 篇1:

“产学结合”是高校协同创新的重要途径

摘要:协同创新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核心概念,这一概念反映了当代科学研究发展的基本趋势。协同创新的“协同”可以有多个层面,多种形式,跨学科,跨部门乃至跨国界。这其中,高校与产业部门的协同,所谓“产学结合”显得尤为突出。“产学结合”在当代日本被看做是科技创新、高校自身发展以及高校为社会经济成长做贡献的重要途径之一。日本高校的产学结合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大学与企业联合开展研究活动,即研究过程的产学结合;二是大学的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技术、产品为企业所用,即研究成果的产学结合。日本政府在推动高校产学结合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影响高校产学结合的手段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通过法律,制定计划,投入经费。日本各高校在产学结合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各高校通过成立负责产学结合的专门机构,将产学结合的活动落在实处,推向深入。

关键词:产学结合;协同创新;日本;高等学校

作者简介:胡建华,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名古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210097

今年,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教育部又推出了新的高等教育重点发展项目,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2011计划”则不设门槛,各类高校只要具备条件都可以申报。“2011计划”与“211工程”、“985工程”相比,其显著特点也许是它的“协同创新”要求与设计,即“大力推进学校和学校、学校和科研院所、学校和行业企业以及学校和区域发展、和国际合作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建成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协同创新成为“2011计划”的核心概念,反映了当代科学研究发展的基本趋势。协同创新的“协同”可以有多个层面,多种形式,跨学科,跨部门乃至跨国界。这其中,高校与产业部门的协同,所谓“产学结合”显得尤为突出。高校与产业部门原本是两种具有不同性质、不同目标、不同运行方式的组织,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的发展促使这两种组织相互接近,它们的结合又反过来为科学技术及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之后,如何振兴经济一直是政府及社会各界面临的主要课题,为此而展开了多方面的改革与尝试,其中“产学结合”被看做是科技创新、高校自身发展以及高校为社会经济成长做贡献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试就日本近年来“产学结合”的现状做些初步分析,以期为我国高校的协同创新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参照系。

一、产学结合的发展状况

在日本广义的产学结合的历史虽然可以追溯得比较久远,但是产学结合作为政府的重要政策,广泛开展于各高校,还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事情。1998年通过的《促进大学等向民间转移有关技术的研究成果之法律》被认为对日本高校产学结合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该法律的第一条关于立法之目的有如下明确的规定:“本法律旨在通过促进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大学共享机构以及国家实验研究机构向民间转移有关技术的研究成果这一举措,以达到开拓新的领域,提升产业技术,增强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大学共享机构以及国家实验研究机构的研究活力,并顺利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学术进步之目的。”2001年日本政府又提出了3年内高校创办1000个风险企业的计划,这一目标在2005年得以实现(2005年各高校创办的风险企业达到1112个)。正是在日本政府的有关政策、法律的引导下,近年来日本高校的产学结合有了长足的发展。

现代大学的产学结合,从内容上看至少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大学与企业联合开展研究活动,即研究过程的产学结合;二是大学的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技术、产品为企业所用,即研究成果的产学结合。由过程至成果这样广泛范围的产学结合充分反映了技术革新模式的现代转变。一般认为,传统的技术革新模式是一种“线性模式”,可以表述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大学等研究机构在基础研究中获得的成果以论文等形式公开发表,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开发研究的成果进入生产、销售过程。这种“线性模式”在现代科学技术及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正在被一种“非线性模式”所替代。所谓技术革新的“非线性模式”主要有这样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技术革新的流程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多向的;二是技术革新的起点不限于基础研究的成果,生产中的需要、潜在的市场需求等都可能引起技术上的创新;三是科学研究与科学技术知识的应用贯穿于技术革新的整个过程。正是这种技术革新的“非线性模式”给大学的产学结合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

近年来日本高校产学结合的发展首先表现在研究过程这一层面。研究过程的产学结合又可以从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和企业出资支持高校科学研究这两个角度去分析。

表1是2005年至2010年日本高校(包括大学、短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下同)与企业联合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来高校与企业联合研究总体上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10年的项目数15544比2005年的11054增长了40.6%,同期的联合研究经费数也增长了26.1%。不过,高校与企业联合研究在国立、公立、私立高校之间、尤其是国立高校与私立高校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众所周知,私立高校在日本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大半江山,2010年日本高等学校的总数为1231所,其中私立高校969所,国立高校137所,公立高校125所,私立高校占总数的比例高达78.7%。但是,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国立高校是与企业联合研究的主体,以2010年为例,其项目数与经费数分别占总数的79.5%和81.2%。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或许主要在于日本国立高校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雄厚实力和私立高校总体上偏文的学科设置状况。

日本高校与企业联合研究的状况,我们还可以从企业与研究领域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具体分析。如表2所示,虽然高校与企业联合研究的对象多为大型企业,但是中小企业也是联合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对象之一,因此日本高校与中小企业联合研究的项目数自2005年以来呈逐渐增加的态势,2010年高校与中小企业联合研究的项目数占总数的28.4%。此外,日本高校与外国企业联合研究的项目数尽管还不多,但也是逐年增加,2010年的项目数比2005年增加了2.6倍。在高校与企业联合研究的领域方面,相对集中的倾向是比较明显的。如2010年的统计表明,日本高校与企业联合研究项目较多的领域依次为生命科学(29.1%)、纳米·材料(16.4%)、信息通信(8.5%)、环境(7.0%),这4个领域的项目数相加占了总数的61%。

委托研究是研究过程产学结合的另一种形式。表3统计了2005年至2010年日本高校接受企业委托研究的基本情况。若与前面的高校与企业联合研究相比,我们可以看到日本高校委托研究的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从总体上看,委托研究无论在项目数还是经费数上都大幅少于联合研究。以2010年为例,委托研究的项目数是6056,经费数是97.7亿日元;而联合研究的项目数是15544,经费数为314.1亿日元(见表1),前者的项目数与经费数分别是后者的38.9%和31.1%。二是委托研究与联合研究在高校结构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与联合研究中国立高校为主体不同,委托研究中私立高校的份额要更多一些,2010年私立高校委托研究的项目数和经费数分别占总数的62.0%、54.8%。三是2005年至2010年的6年间,日本高校的委托研究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2010年的项目数和经费数比2005年分别减少了3.9%、25.8%。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产学结合的重点转向高校与企业的联合研究,因此这可能就是企业委托研究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此外,调查结果还表明,日本高校的委托研究主要来自中央政府与独立行政法人机构。2010年日本高校的委托研究经费共有1633.1亿日元,其中来自独立行政法人机构的最多,为945.2亿日元,占总数的57.9%;其次来自中央政府的经费为525.8亿日元,占总数的32.2%,两者相加的比例高达90.1%。

以上是从研究过程的角度分析了日本高校产学结合的发展状况。产学结合不仅体现在研究过程中,同时也表现在研究结果上。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结果的产学结合更加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现代经济成长之间的基本关系。

专利是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产品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表4的统计来看,日本高校在申请专利与获取专利方面,仍然是以国立高校为多数。如2010年国立高校申请专利数占总数的73.4%,获得专利数占总数的70.3%。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高校获得专利数的增长幅度十分惊人,2010年的获得专利数是2005年的3.4倍。获得专利是实施、转让专利的基础。从表5的统计来看,日本高校近几年来无论是专利实施、转让的件数还是专利转让的收入都有大幅度的增加,2010年的专利转让数比2005年增加了3.5倍,同期获得的专利转让收入增加了1.3倍。这些都充分反映出日本高校在应用、开发研究方面的重视程度。

高校创办风险企业是研究结果的产学结合的另一种形式,同时也是日本高校近年来比较引人关注的产学结合的新途径。据统计,2010年日本高校创办的风险企业已经达到2074个,比10年前2000年的395个增加了4.3倍。2002年起日本经济产业省就委托日本经济研究所每年展开一次有关高校创办风险企业的调查,这一调查持续了7年。根据最近的一次2008年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日本高校创办风险企业的一些特点。

截至2008年底,日本高校创办并仍在运行的风险企业数为1809个,这些企业与高校的关系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高校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直接创办的企业,这类企业占总数的63.5%;另一类是与高校有着密切关联的企业,其中包括由学生创办的、高校出资的等,这类企业占总数的36.5%。1809个风险企业主要集中在8个领域,按照所占比例的多少分别为生物工程(35.0%)、信息技术(软件)(30.2%)、机械(18.9%)、材料(11.9%)、信息技术(硬件)(10.5%)、环境(10.2%)、教育(4.5%)、能源(3.7)。就高校来说,创办风险企业同样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创办风险企业最多的高校依次为东京大学(125个)、筑波大学(76个)、大阪大学(75个)、早稻田大学(74个)、京都大学(64个)、东北大学(57个)、东京工业大学(57个)、九州大学(55个)、庆应义塾大学(51个)、九州工业大学(45个)。这10所大学创办的风险企业数达679个,占总数的37.5%。国立高校仍然是创办风险企业的主力军。在创办风险企业最多的10所大学中,8所为国立大学,私立大学仅两所(早稻田大学与庆应义塾大学)。此外,创办10个风险企业以上的国立大学有37所,私立大学仅11所。

二、产学结合的政策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大学改革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政府通过制定法律、修改政策起着推动改革实施的重要作用。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政府依据大学审议会提出的咨询报告,修改了《大学设置基准》,开启了日本近代大学发展史上第三次大学改革的序幕。又如,20世纪末21世纪初,出于财政紧缩等多种考虑,日本政府提出了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的设想,并通过了《国立大学法人法》,实施了日本近代大学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国立大学制度改革。日本政府推动高校产学结合、影响高校产学结合的手段方法主要有三个:通过法律,制定计划,投入经费。

如前所述,1998年通过的《促进大学等向民间转移有关技术的研究成果之法律》对近年来的日本高校产学结合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该法律不仅明确了高校的技术转让的意义,即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学术进步”,而且规定政府应该支持高校的技术转让活动。例如,第十条规定:“为了促进特定研究成果向民间转移,文部科学大臣与经济产业大臣应努力使在研究开发方面大学与民间的结合、协同顺利进行。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大学学术研究的特点。”此外,《促进大学等向民间转移有关技术的研究成果之法律》还对技术转移计划的制订、专利收入尤其是向中小企业转让技术等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法律第十一条写道:“鉴于中小企业在特定研究成果的使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产业大臣应努力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关研究开发及研究成果的信息,并推进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

产学结合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引导高校的科学研究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服务。围绕这一课题,日本政府在2000年专门出台了一部法律,即《产业技术能力强化法》。该法律第一条规定:“本法律旨在通过明确国家、地方政府、产业技术研究法人、大学以及产业界在强化我国产业技术能力方面的责任,制定有关强化产业技术能力的基本策略和支持措施,以达到实现我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稳定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之目的。”如何强化产业的技术能力,法律条文中给出的解释是,“在国家、地方政府、产业技术研究法人、大学以及产业界的密切结合下,创造性地开展研究与开发活动,加强使研究开发成果企业化的能力”。如此,在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大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产业技术能力强化法》对大学在强化产业技术能力方面的责任也作了明确的规定:“大学应从有利于强化产业技术能力的角度出发,自主、积极地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推广研究成果的活动。”

在高校开展产学结合的过程中,伴随着专利实施、技术转让、成果应用,必然会遇到知识产权的问题,合理保护知识产权是产学结合能够顺利进行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日本政府在2002年制定了《知识财产基本法》。《知识财产基本法》包括4章33条内容,分别是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基本策略、第三章关于知识财产创造、保护及应用的推进计划、第四章知识财产战略本部。关于法律制定的目的,第一条做了如下的规定。“鉴于伴随着国内外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强化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日益增大的状况,为了建设以新的知识财产创造及其有效应用为基础的经济社会,本法律旨在通过确定有关知识财产创造、保护与应用的基本理念及实现理念的基本途径,明确国家、地方政府、大学及产业界的责任,制定知识财产创造、保护与应用的推进计划,设立知识财产战略本部,以实现有计划地推进关于知识财产创造、保护及应用策略的实施之目的。”关于大学在知识财产创造、保护及应用方面的责任,法律的规定是:“大学应从有利于整个社会知识财产创造的角度出发,自主、积极地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推广研究成果的活动。”同时,《知识财产基本法》还强调了在知识财产创造、保护与应用方面加强产学官结合的必要性。“为了加强国家、地方政府、大学及产业界的联系与协同,有效地实施知识财产的创造、保护和应用,国家应制定强化这些联系的必要策略。”

上述一些法律明确了政府、高校、产业界等各方在高校产学结合方面的责任,为产学结合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日本政府不仅通过法律规范产学结合的发展,同时还制定计划引导产学结合的发展。其中《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有关产学结合的内容值得关注。为了振兴与发展科学技术,日本政府在1995年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该法律明确规定:“为了整体且有计划地推进振兴科学技术政策的实施,政府必须制定关于振兴科学技术的基本计划。”从1996年起,日本政府开始制定以5年为一周期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每期的基本计划都会根据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新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如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06-2010年)以“创新”作为关键词,提出要“强化有利于创新的体系构造”目标。关于产学结合,第三期计划提出的具体措施是:完善研究开发早期阶段经费资助制度;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学官结合体系;支持研究开发型风险企业的创办,促进民间企业的开发研究等。2011年8月19日,日本政府颁布了第四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11-2015年)。第四期基本计划除震灾复兴这样的当下社会问题应对之外,创新仍然是主题词,如“推进科学技术创新体制改革”,“深化社会与科学技术创新关系”,“制定富有实效性的科学技术创新政策”等。当然,产学结合的内容也频繁出现在第四期基本计划的文本中。尤其是在“强化科学技术创新的战略推进体制”这一节中,该计划提出了“加强产学官的知识网络”和“构建产学官协同的场域”这两大课题。“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复杂化、研究开发活动的大规模化与经济社会的全球化的进展,一直以来的整合垂直型研究开发模式的问题日益凸显,开放的创新模式正在迅速发展。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产学官结合,以加强构筑促进科学技术创新的知识网络。”“为了能够迅速且有效地实施科学技术创新,有必要集结产学官的多方面知识和研究开发能力,构建有组织、有目标的协同研究开发的场域”。第四期基本计划还就如何解决这两大课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与措施。

政策的实施如果没有经费保障,恐怕很难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因此与政策配套投入的政府经费不仅起到了支持政府政策实施的基础作用,同时其本身也成为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上面所提到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日本政府为实施计划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且每期都有一定的增长。第一、二、三期基本计划的政府预算投入分别为17.6万亿、21.1万亿、21.7万亿日元,第四期计划投入25万亿日元。日本政府为了有效地实施产学结合的政策,在政府财政不断压缩的状况下,仍然在产学结合、技术创新方面投入了相当的经费。经济产业省自2003年起,每年制订与产学结合相关的政府预算方案。以2008年为例,与产学结合相关的预算额为2337亿日元。预算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推进研究成果的实用化、市场化,二是促进多样化的知识融合,三是促进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其中的具体项目有:大学研究开发的实用化(17.5亿日元),完善创造性的产学结合体制(4.6亿日元),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28.2亿日元),支持产业技术研究(47.8亿日元)等,投入最多的是各领域研究开发项目的推进(1986亿日元)。日本文部科学省是促进产学结合的主要负责机构,当然也有相应的经费配套。以2010年为例,当年文部科学省用于与产学结合相关的预算经费达479.9亿日元。其中包括:(1)完善创新体制、促进大学产学官结合、支持地区创新项目等(215.5亿日元);(2)产学结合研究成果的实用化项目(228.0亿日元),如产学结合开展基础研究、创新活动的战略发展等;(3)知识财产的应用(22.4亿日元),如支持专利申请、精通技术转让的人才培养等;(4)促进尖端研究设备的共同使用(14.0亿日元)。

三、产学结合的实施路径

高校是开展产学结合的主力军。自从政府提出振兴科学技术、推进产学结合的方针之后,日本各高校都纷纷行动起来,将产学结合看做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举措和高校自身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各高校实施产学结合的具体路径方法通常是,成立负责产学结合的机构,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产学结合方针,出台相关产学结合政策,规范与支持教师的产学结合活动。

东京大学作为日本顶尖大学,在产学结合方面同样走在前列。早在2001年,东京大学就开始讨论如何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产学结合的问题。2002年,在校本部设立了产学结合推进室;2003年成立产学结合推进委员会;2004年,随着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的正式实施,负责产学结合的管理机构——“产学结合本部”开始运行。“产学结合本部是东京大学校长领导下的组织,一方面它是接受产业界需求的窗口,另一方面它是推进校内各单位、研究者与产业界开展各种联合活动的全校性支持机构。”产学结合本部下设三个具体部门,分别负责产学结合的三个主要领域的工作。产学结合研究推进部主要负责联合研究及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知识财产部主要负责知识财产的保护及使用,事业化推进部主要负责大学风险企业的创办及创业人才培养等。为了使产学结合的活动能够正常开展,东京大学产学结合本部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东京大学专利政策”、“东京大学推进国际产学结合政策”、“东京大学知识财产政策”、“东京大学有关知识财产补偿金规则”、“东京大学与民间机构等开展联合研究规则”等。2011年,东京大学与民间机构(主要是企业)开展的联合研究项目数有1547个,研究经费达51.1亿日元。从2002年开始,东京大学与民间机构的联合研究呈不断增长的态势,2011年的项目数与经费数比2002年(417个项目,经费18.8亿日元)分别增长了2.7倍、1.7倍。2011年东京大学有174项专利获得实施或转让,所得收入为2.3亿日元。

筑波大学1973年作为筑波科学园区的重要支撑机构在原东京教育大学之基础上由政府创办。从创办之初开始,筑波大学就与园区的建设紧密相关。筑波大学的基本目标第三条这样写道:“筑波大学作为科学技术研究机构聚集的筑波科学园都市之核心,必须积极地与其他教育研究机构及产业界密切结合,在充实自身教育研究功能的同时,为广泛的社会发展做贡献。”2008年,筑波大学申请文部科学省的产学官结合战略发展事业项目得到批准,以此为契机,2009年筑波大学设立了新的产学结合管理机构一产学结合本部,分管研究工作的副校长兼任产学结合本部部长。筑波大学产学结合本部的目标简洁明了,即“培育支持具有筑波大学特色的风险企业,开展与地区紧密结合的创新活动”。产学结合本部下设若干科室分别负责与产学结合相关的制度设计、知识财产管理、技术转让、联合研究、委托研究、风险企业创办等。与东京大学相同,筑波大学也就产学结合本部的职责、联合研究、委托研究、知识财产、专利发明、风险企业等产学结合的各个方面制定了详细的制度、规则。2011年,筑波大学与民间企业的联合研究项目有278个,经费6.5亿日元;接受委托项目235个,经费35.8亿日元。筑波大学1998年开始创办风险企业,到2012年4月累计创办90个,其中75个风险企业仍在运行。

上述两所大学为国立大学,在产学结合中发挥重要作用自当必然。占日本大学总数四分之三以上的私立大学,尤其是研究水平较高的私立大学同样积极地开展了与产学结合有关的各项活动,立命馆大学就是其中之一。立命馆大学早在1995年就设立了产学官交流事业推进室,1996建成产学结合实验室,2003年设立知识财产本部,并被文部科学省确定为“完善大学知识财产本部”试点高校,2004年建成立命馆大学风险企业孵化中心,2005年在经济产业省有关大学产学结合的评价中排名第一,2008年获得文部科学省产学官结合战略发展事业项目,设立了以副校长为部长的产学官结合战略本部。产学官结合是近年来立命馆大学科学研究发展的一大主要目标。如《立命馆大学第2期研究高度化中期计划(2011-2015)》提出了3个基本目标,其中第3个是:“通过产学官结合活动,推进与国家、地方政府及产业界的联合研究、委托研究,并将这些研究的成果广泛地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2010年,立命馆大学的产学官联合研究项目有56项,经费7949万日元;委托研究项目256项,经费11.5亿日元。

产学结合一词虽然由来已久,但是现阶段日本的产学结合发展有了新内容、新特点。将产学结合作为振兴科学技术的一环、作为科学技术创新的途径、作为大学服务于社会的手段、作为大学自身发展的生长点,由自发到组织化、制度化,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思考的。

(责任编辑:蒋永华)

作者:胡建华

企业统计改革研究论文 篇2:

国内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热点挖掘与未来展望

摘 要:基于2016—2020年CSSCI数据库中有关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文献,提取其高频关键词,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结果发现:研究热点主要有“环境规制”“融资约束”“产业结构升级”“研发投入及其效率”“商业模式创新”等;研究主题包括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区域及国际技术合作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和企业自身成长研究等;未来研究趋势包括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问题、知识产权保护下的创新要素市场问题和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建设问题。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文献计量;关键词共现;多维尺度分析;社会网络分析

Research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Hot Topics and Future Prospects

—Bibliometric Analysis Based on CSSCI (2016—2020)

TONG Guangyin    WANG Xuan    ZHANG Chuanzho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Zaozhuang University,Zaozhuang Shandong 277160)

隨着我国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的持续深入,我国已经进入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企业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空前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加强国际工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1]。企业技术创新及其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已经成为我国大势所趋、国运所系的必然选择,并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复兴之路指明了一个重要方向[2]。

新时期,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历史性巨变,国家经济发展目标优化调整,新兴的数字化科技革命持续深化,全球产业链的急速变革以及全球新兴产业竞争加剧等多方面挑战,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3]。近年来,虽然我国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学术研究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增加和提高,但现有研究特别是整体性、系统性梳理的文献综述研究相对分散,还存在明显不足。可能的原因是在大样本文献数据下,传统文献综述分析方法很难全面和系统地梳理资料,且有赖于研究者的主观认知,难以确保研究过程和结论的系统性、客观性和科学性[4]。而基于共词分析的聚类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使用多种文本数据挖掘和文献分析技术,对大量文献数据能够完成精确定位和系统梳理[5]。因此,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历史时期,有必要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研究进行整体性和系统性回顾和总结,分析现有研究文献的系统性特点,准确把握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现状,厘清其主要研究领域和热点核心内容,从而明确未来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对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本文利用结构化文本挖掘的共词分析方法,从文献数据可视化的角度,运用多维尺度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文献计量方法的基本原理,借助SPSS23.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借助Ucine6.0软件和Netdraw软件进行社会网络分析,通过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之间的聚类关系和社会网络关系,揭示了现有文献有关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热点领域,并采用社会网络结构中的点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指标,进一步探讨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1 研究样本及其描述性统计

1.1 研究样本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是目前我国知识数据库中最大的数据库之一,本文选择其作为研究文献的数据来源,以篇名为“企业技术创新”作为条件检索,匹配方式选择“精确匹配”,限定期刊类型为“CSSCI期刊”,设定期刊年份为“2016—2020”,而其他文献检索条件设定为数据库系统默认,共得到相关期刊论文文献1 056篇,然后逐篇进行人工查看,剔除诸如人物访谈、资讯、会议通知、征稿通知和外文文献等明显不符合条件的文献后,一共得到1 051篇CSSCI论文的有效题录,之后保存为refworks格式并全部下载,作为本研究的实际样本数据来源。

基于1 051篇企业技术创新文献,通过“Data数据园10.0”文献题录分析软件①,分别提取相关期刊文献的所有题录信息;然后,针对提取的关键词信息,运用COOC3.9软件②统计出共现频次大于5次的高频关键词,共得到高频关键词数量为90个,将其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最后,通过COOC3.9软件构造90×90的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及其相异矩阵作为本文后续社会网络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数据基础。

1.2 样本描述性统计

对前述检索的1 051篇论文的发表时间、发表期刊和发表学科进行统计。

从文献发表时间上来看,企业技术创新CSSCI研究文献在2016年至2020年间,文献数量均保持在每年200篇左右的区间,特别是在2019年,相关文献达到了237篇的最高点,而目前其研究热度虽然有所减弱,但在2020年依然刊发了193篇相关文献。因此,在这个大趋势下,预计今后几年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依然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从文献发表期刊上来看,《科研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中国软科学》《情报杂志》《中国工业经济》和《金融研究》等核心期刊发文量排名处于前六位的较高水平,其载文数量分别为30篇、15篇、9篇、8篇、5篇和5篇。共占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研究领域前三十位期刊总发文量的72.72%,除《情报杂志》期刊以外,其余均为企业经济类期刊,说明近年来企业技术创新领域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较为集中。

从研究学科上来看,企业经济(600篇)、经济体制改革(295篇)、金融(206篇)、工业经济(189篇)和投资(118篇)等研究学科发文量处于排名前五位的较高水平,约占发文总量的60%。表明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的研究主题。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企业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两个学科的文献占据了企业技术创新研究领域发文量的45%以上,表明该研究领域主要是从企业成长和企业改革两个研究角度来审视企业技术创新这一重大问题的。

2 研究过程及发现

2.1 高频关键词分析与共词矩阵构建

首先,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提取。运用“Data数据园10.0”文献题录处理软件对1 051篇相关主题的研究文献题录数据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并统计每一关键词的共现频次。在本研究中,把总共90个共现词频大于5次的关键词作为该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从高频关键词词频情况来看,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环境规制、融资约束、产业结构升级、研发投入及其效率、商业模式创新、金融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是现在该领域研究的主要热点。但从整体关键词分布情况来看,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深度、广度和系统性仍需进一步加强。

其次,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构建。使用COOC3.9软件将上述高频关键词生成90×90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见表1)。为了消除共现频次差异较大对后续数据的进一步分析造成的不良影响,本文选用Ochiia系数将其转换成新的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得到如表2所示的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共现矩阵是后续社会网络分析的数据基础,相异矩阵则是后续多维尺度分析的数据基础。

2.2 多维尺度分析

多维尺度(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分析法是一种将多维空间的研究对象简化到低维空间进行定位、分析和归类,同时又保留对象间原始关系的数据分析方法,被广泛用于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统计实证分析领域。其特点是将研究对象以点的形式反映在多维空间上,而对不同研究对象在某一属性上的差异程度,则是通过点与点间的距离体现,把这种二维空间定位点图称为多维尺度分析空间图。将上述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导入SPSS23.0数据分析软件中,进行多维尺度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制造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专利分析”“创新投入”“创新效率”和“影响因素”等高频关键词聚集在一起,共同揭示了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研究领域;“海外并购”“技术溢出”“全球价值链创新模式”“营商环境”“经济增长质量”“区域差异”“空间杜宾模型”和“创新驱动”等高频关键词聚集在一起,共同揭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区域及国际合作研究领域;“制度创新”“金融创新”“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升级”“研发投入”和“创新绩效”等高频关键词聚集在一起,共同揭示了企业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领域;“产业结构”“中小企业”“公司治理”“企业成长”“制度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高频关键词聚集在一起,共同揭示了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自身成长研究领域。

2.3 社会网络分析

将上述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导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T6.0中,再运用Netdraw软件勾画企业技术创新研究高频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图。社会网络分析结果显示:90个高频关键词的90个节点,关键词节点与节点之间通过相互关联、稀疏程度不同的网络连线连接。“技术创新”“环境规制”“融资约束”和“经济增长”等关键词周围存在着许多较为密集的连线,其位于整个网络的核心位置。

另外,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人们常常使用点中心度这一定量指标衡量各个节点在某一特定网络结构中的地位。“技术创新”关键词的点中心度到达802.000,表明该高频关键词处于该网络结构的核心地位,其平均中心度为25.867。“环境规制”“技术创新”“经济增长”“融资约束”“金融发展”“产业结构”“风险投资”和“產业升级”等十几个高频关键词节点的点中心度均大于平均中心度的数值。可以确定这些高频关键词节点在该社会网络结构中的地位应处于中心或次中心地位。

3 研究热点主题

通过以上的多维尺度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近几年来企业技术创新研究主题领域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3.1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将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集成,并充分发挥其互动作用,即实现企业技术、产品种类和产品价值全方位提升的新型创新。但是,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受到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即企业技术创新为其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却不一定需要技术创新[6]。新一轮技术革命下的平台型企业拥有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网等多种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技术创新,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深化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效的创新成果在于制造产品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有效的商业模式创新表现为一种与利益相关方形成的新交易方式、新盈利模式、新收支方式,从而影响技术创新的方向和效率[7]。总之,企业技术创新与其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彼此互动支持,即企业先进的技术本身并不具有商业价值,它必须要借助一定的商业模式才能实现其商业价值,反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成果也必将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

3.2 区域及国际合作研究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创新转型,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合作,必定会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快速迈上新台阶。所以,应进一步鼓励企业之间建立多种类型技术创新的区域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创新发展。目前,区域经济创新和合作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区域间的合作从贸易和资源为主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技术创新合作为主[8]。一方面,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借助东道国企业资金进行国际合作,减轻母国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资金投入压力;另一方面,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突破,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可以解决技术被“卡脖子”的问题[9]。与此同时,中国在工业化与信息化、工业绿色技术创新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为我国全方位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总之,我们要积极融入全球技术创新網络,加强与跨国企业、海外研发组织开展技术创新合作,把握技术创新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3.3 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企业技术创新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企业作为经济动能转型中的核心单位和微观基础,如何通过强化其技术创新能力以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各界热切关注的重要议题。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最重要驱动力之一,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和主体,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是推动我国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10];从宏观层面来看,技术创新不仅关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更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成为取得超额利润的关键手段[11]。从发展内容来看,技术创新被认为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来源的新经济则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12]。因此,要进一步消除一切不利于协同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和支持国有资本、民营资本等各类市场主体建立协同技术创新的分工协作与利益共享机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3.4 企业自身成长研究

企业技术创新一直被视作企业成长最强有力的推动力之一。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视角来看,企业成长首先表现为知识驱动的产品和工艺创新能力为主的内部生产系统整合能力,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13]。管理创新是和技术创新并列的影响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核心创新模式,因此企业应当通过技术和管理两条线并行,共同促进企业自身成长。其成长逻辑是:基础研发产生创新技术或新知识→技术创新转化为创业机会和构想→技术开发和新企业创建过程→商业模式的确立→新企业成长[14]。加大企业内部的产品和工艺的研发投入、积极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企业成长的重要命脉。因为企业通过对技术研发,可以获得包括专利、专有技术在内的创新产出,可以实现新产品的研发、新工艺与新环节的创造,实现变动成本的降低,迅速并较大份额地占领市场,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而提高企业自身成长水平[15]。

4 结语

从未来研究趋势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4.1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问提升问题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长期“突而不破”,是我国工业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最大障碍。从创新投入结构来看,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是限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16]。近年来,世界范围内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转化周期正在不断缩短,创新周期各阶段的边界愈发模糊,国际竞争表现出明显的沿创新链条前移的趋势[17]。目前,我国很多产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规模,但缺乏产业知识基础,产业知识积累严重不足,被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产业附加值不高[18]。因此,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目标,除了要求制度环境能够为企业的长期基础研究投资降低不确定性、改革金融市场以降低创新成本、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降低企业的创新风险等,还要对科研管理制度做出调整,为科研机构与生产部门的协同合作提供更强的激励[19]。

4.2 知识产权保护下的创新要素市场问题

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和创新要素市场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重点。对企业创新动力的激发是以各类企业能够公平竞争为前提的,但我国长期存在创新意愿与创新能力不匹配的矛盾,大企业占有大量创新资源但创新动力不足,而广大中小企业有着强烈的创新意愿却难以获取关键的创新资源,这就要求必须有一个有效的创新要素市场,保证创新要素的价值得到最大利用[2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知识产权工作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近年来发达国家不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我国企业面对的知识产权问题日趋复杂,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适当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能够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21]。我国近年来对《著作权法》《专利法》和《商标法》等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包括专利、著作权、商标和软件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但我国现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整体性不强[22]。此外,很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存在层次较低、多头管理、执法力度较弱等问题。

4.3 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建设问题

在产业分工细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进一步融合以及新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产业竞争模式正在改变,产业技术往往呈现链式和网络式形态,以创新为基础的产业竞争超越了单个企业的能力边界,越来越多体现为技术标准和技术平台之间的竞争[23]。目前,中国有相当数量的产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产业,尚未形成创新社会网络,更没有形成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因此,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就位、形成创新群落和创新网络,以核心技术和基础平台型技术的进步带动生态系统建设将是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政府要转向通过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等间接手段,构建起一套支撑产业技术创新、引导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机制[24]。

本文的研究尚有不足,首先是相关研究文献数据的选取范围界定在CSSCI来源期刊,筛选主要是以主题和篇名为主,筛选主题词较为简单,可能遗漏一些重要和有意义的文献,对研究结果和结论产生一定影响。其次是本文研究样本未涉及国外学者有关研究成果,无法进行必要的国内外比较研究,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仍须进行更深入系统的研究。

注释:

①Data数据园10.0软件由微信公众平台“学术点滴”和“文献计量”团队联合开发,用于多种类型文献数据挖掘和分析。

②COOC软件由微信公众平台“学术点滴”和“文献计量”团队联合开发,用于多种类型矩阵和网络图谱快速制作。

参考文献:

[1] 谢其军,冯楚建,宋伟.合作网络、知识产权能力与区域自主创新程度: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科研管理,2019(11):85-94.

[2] 何文彬.数字赋力中国制造业重构动能效应测度[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12):40-44.

[3] 李民圣.習近平总书记关于自主创新的重要论述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12):11-19,103.

[4] 倪静洁,吴秋生.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创新投入:来自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9):70-84.

[5] 曹平,陆松.信息技术产业创新社群网络研究和模拟仿真[J].管理现代化,2020(4):29-39.

[6] 赵爱英,牛晓霞,沈子兰.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及其路径[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6):49-57.

[7] 王水莲,常联伟.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联动结构与创新机制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1):53-60.

[8] 陈海波,姚蕾.生产性服务进口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J].价格月刊,2019(1):50-57.

[9] 韩科振.自主创新与技术溢出对我国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基于面板门限模型的实证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0(7):149-153.

[10] 郭敬生.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价值、遵循、机遇和路径[J].经济问题,2019(3):8-16.

[11] 冉戎,聂军,谢懿.地区社会资本对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20(12):82-92.

[12] 钱旭潮,范苗苗.企业技术创新成长阶段的内涵、特征与条件[J].管理现代化,2019(3):52-54.

[13] 韩晨,高山行,王钦.政府支持提升企业财务绩效的机理:双核创新的多重中介效应[J].软科学,2018(9):34-38.

[14] 余维新,熊文明.关键核心技术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机理及协同机制研究:基于创新链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12):34-39.

[15] 刘睿智,王京.技术竞争导向下的创新投入与企业成长性:来自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调查数据[J].财务研究,2021(1):94-103.

[16] 刘再起,肖悦.新冠疫情下的国际经济格局与中国畅通“双循环”的发展路径[J].学习与实践,2021(2):21-30.

[17] 王书华,李曼宁.研发资本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知识创新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21(5):85-92.

[18] 张继彤,张静雨,蒋伏心.“十四五”时期中国创新政策体系建设构想[J].江苏社会科学,2021(1):44-51,242.

[19] 江小涓,孟丽君.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与更高水平双循环: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管理世界,2021(1):1-19.

[20] 黄兴国,彭伟辉,何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技术创新网络演化与影响机制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20(4):50-57.

[21] 李铁成,刘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系统的政策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8):19-27.

[22] 吕铁,李载驰.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于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视角[J].学术月刊,2021(4):56-65,80.

[23] 杜爽.智能产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及发展路径[J].经济纵横,2021(4):79-86.

[24] 庞瑞芝,涂心语,严晓玲.产品市场竞争与知识溢出如何影响企业研发:基于多维空间邻近的实证识别[J].产业经济研究,2021(2):1-14,29.

作者:童广印 王璇 张传洲

企业统计改革研究论文 篇3:

采取举措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

10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赵辰昕出席,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情况介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近期,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正式印发《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营企业改革发展。近两年,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和企业家座谈会,强调要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变压力为动力,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民营经济创造活力充分迸发。李克强总理指出,要保障民营企业平等获取生产要素和政策支持,清理废除与企业性质挂钩的不合理规定,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增强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去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实施《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对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做出了总体部署。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推出一系列纾困助企的政策,在减税降费、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强化对企业金融支持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有针对性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作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点,围绕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以“1+N”形式,也就是一个主文件带N个系列的文件这样一种形式,实化、细化政策措施,在生鮮农产品流通、生猪生产、节能环保、废旧家电回收、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出台系列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此次发布的《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聚焦推动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系列文件之一。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还通过进一步放宽有关领域市场准入、开展招投标领域专项整治、全面完善信用制度、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加大企业创新和转型升级支持等方面的工作,努力为民营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加快改革发展创造条件。

在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或改善,民营经济为今年我国经济增速由负转正做出了重要贡献。当然,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仍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根据需要持续完善政策组合,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答记者问

记者:这次六部门联合出台的《实施意见》重点是针对民营企业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遇到的问题,请问在《实施意见》制定起草过程中有怎样的考虑?

答:《实施意见》在制定起草过程中,总的想法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坚持问题导向。出台文件重在解决问题,我们广泛开展了专题调研,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准确把握不同规模、不同行业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在逐项梳理这些问题之后,形成了问题清单,又对应提出了一些政策清单。在这个基础之上,针对突出的问题,分类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举措。概括起来也就是要直面问题,想方设法帮助民营企业解决问题。

第二,坚持长短结合。既要考虑应对今年疫情带来的短期冲击,解决民营企业当前生产经营面临的突出困难,更重要的还要着眼长远,在稳定制造业民营企业投资、巩固提升产业链水平、挖掘拓展需求潜力这些方面,提出一些提升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激发民营企业投资活力、巩固提升产业链水平等长期性的政策。简单地说,就是既要解决当前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要着眼长远,不断完善政策。

第三,营造公平环境。在要素保障、技术创新、市场准入、投融资等方面,我们努力破除政策执行当中可能存在的隐性壁垒,补齐民营企业在政策待遇和政策执行当中存在的短板,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确保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有关指示精神和重要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第四,力求务实管用。《实施意见》力求提出直接可操作的具体政策举措,尽可能不提原则性要求和一般性方向,对自己不断强调这个要求,就是力争每一条政策措施都可落实、能落实、能见到实效。

记者:近年来,各方面支持民营企业的政策出台了很多,此次发布的《实施意见》有什么务实的新举措?

答:这些年出台了不少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相关意见,这次也确实要体现新形势下新举措来回应民营企业的需求。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信心是关键,公平是基础,创新是核心,因此这次聚焦了信心、公平、创新,提出了不少务实的新举措。

关于增强信心、稳定预期。一方面,继续实施各项支持政策,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各项政策,巩固今年前期的政策成效。比如在降成本方面,今年我们统计了一下,仅全国总工会对已经建立工会组织的小微企业返还的工会经费,今年全年预计会达到60亿元左右。比如在市场准入方面,我们加快电网企业剥离装备制造等竞争性业务,进一步放开设计施工市场。还大力推动油气基础设施公平开放,切实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强化政策的落地见效,鼓励各地建立统一的民营企业政策信息服务平台,各个地方都要建立统一的政策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问题清单制度,每个地方对当地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当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心中有数,怎么样有针对性的帮助解决。通过这种方式,畅通企业提出意见诉求的直接渠道,以此来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

关于公平竞争、要素保障。有一些相关的安排,在融资方面,我们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当然过去也一直在提,但这次有更明确的要求。引导商业银行增加制造业民营企业信贷投放,要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而且提出要加大“信易贷”模式的推广力度,依托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支持开展信用融资。希望信用融资的规模越来越大。在用地方面,文件提出要创新产业用地供给方式,允许中小民营企业联合参与工业用地招拍挂,这是一个非常具体明确的要求。根據实际情况,还要放宽部分工业用地的容积率限制。在人才保障方面,我们提出要畅通民营企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审通道,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增加民营企业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的比重。在资质方面,提出优化缩减资质类别,建筑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压减三分之一以上,这个非常具体,针对性很强。对新能源汽车、商用车等行业新增的产能,要求在符合市场准入要求的条件下,公平给予资质、认证认可,不得额外设置前置条件。这都是非常实的一些举措。在要素流动方面,我们明确提出,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以外,不得要求企业必须在某地登记注册,不得为企业在不同区域间的自由迁移设置障碍。这也是非常明确的,也是针对性非常强的一些要求。

关于支持创新、扩大投资。也有几个方面,包括强化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撑,这方面要求推动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进一步向民营企业开放,加快对民营企业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培育一批民营企业产业技术创新示范联盟。还要求引导扩大转型升级投资,鼓励产业引导基金加大支持力度,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项目投资。在巩固提升产业链水平方面,提出依托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提高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协作水平。在深入挖掘市场需求潜力方面,也提出一些很具体的,包括适时修订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优化首台(套)保险覆盖的范围,加大对小型关键装备和核心零部件支持力度,支持自主研发产品市场迭代应用,通过示范试验工程,提升国家装备应用水平。

上面通过三个方面,信心、公平和创新,把相关的务实举措做了更进一步的详细介绍和说明,《实施意见》就是要通过实施这些务实的举措,既为民营企业当前发展解决难题,更为民营企业长远发展蓄积动力。要通过《实施意见》和相关的政策文件一起配合,充分激发民营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民营企业实现更好地发展。

记者:我们知道,政策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请问在保障文件各项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方面具体有哪些举措?

答:政策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我们制定政策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因此在文件当中也做了安排。在《实施意见》最后一个部分专门强调如何落实,提出要统筹推进政策的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下大力气把落实工作抓紧抓实。真正要推动落实,有几方面的工作要做好:

第一,围绕优化环境抓好落实。《实施意见》紧抓优化环境、保障公平竞争,通过改革完善市场准入、政府采购、支持市场应用,在资金、技术、土地、人才、要素、资质等方面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要素支撑,破除所有制歧视和隐性壁垒。清理和废除与企业性质挂钩的不合理规定,切实保障民营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平等获取生产要素、平等保护产权,通过这种环境来增强民营企业发展的信心。

第二,围绕强化服务抓好落实。《实施意见》特别关注涉企政策服务机制的完善,针对涉企政策企业参与渠道不畅、政策缺乏统一的发布渠道、政策知晓运用不及时不全面等一些民营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的机制,引导地方建立统一的民营企业政策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统一的政策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顺畅的意见诉求表达直通渠道,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更好为民营企业做好服务。不管是大企业、中等企业、小企业,我们一视同仁,共同做好服务。

第三,要围绕凝聚合力抓好落实。《实施意见》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相关部门,一共是六个部门共同发布的。这么多部门联合印发,目的就是汇聚各部门合力。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这些部门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部门来共同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政策指导、工作协调和督促落实,及时梳理总结各地的经验和成效,研究解决落实当中遇到的问题。

第四,围绕试点示范抓好落实。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要体现分层次、分类别、差异化的特点,《实施意见》提出开展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我们会支持试点的地方探索解决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突出问题的有效路径和方式。通过试点,哪些地方探索出好的路径和方式,我们会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会抓住现场经验交流、典型案例推广、关键问题解决这些有效的办法来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

主要通过这四个方面来抓好落实,就是围绕优化环境、强化服务、凝聚合力、试点示范。相信通过各地方和部门的协同努力,文件一定会更好、更扎实地落地见效。

(国家发展改革委供稿)

上一篇:企业管理沟通研究论文下一篇:现代企业运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