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论文

2022-04-27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简政放权的重要抓手,是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环节。本届政府成立以来,一直大力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革有了不少新举措,针对权力的约束也有了不少新措施。2014年上半年,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为促改革、调结构的重要窗口。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贸易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贸易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论文 篇1:

从基层工作出发改进新时代背景下贸易统计工作的相关建议

摘 要:本文主要围绕基层开展贸易统计工作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相关优化策略,以为基层贸易统计工作提供参考,促进基层贸易统计工作向着更加便捷和准确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基层贸易;统计工作;优化策略

引言:

投资、消费、进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贸易统计可以直观明了的反映这三驾马车中,进出口和消费的数据比例。在国民经济统计板块中,贸易统计是关键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贸易统计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不仅为贸易统计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贸易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难以掌握整体市场经济变化规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品市场的经营网点遍布各個角落,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四大行业发展尤为蓬勃。同时,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经营模式不断涌现,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多种经济类型逐渐涌现。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简称IDC)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国民在线交易额比去年截止增长70%,这种快速市场变化,均是导致贸易统计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的影响因素。

(二)难以掌握调查对象变更情况

贸易数据统计的过程之中,因为统计部门不参与对经营部门的行政管理,政府部门虽然有直接管理权,但是在申请营业执照方面、更换经营部门方面、纳税管理方面均没有数据进行共享。这种数据和管理分头的局面导致统计系统对调查部门的情况掌握的越来越少,在国有经济、个体私营、股份制、集体经济并存的局面之中,国有集体经济在限额以上单位之中,占比越来越小,新经济格局彻底的打破了旧体制。因此,贸易统计部门在进行清查摸底时,所用工作时间较长,且只能借助地税部、国税部的有限资料,何况地税部门和国税部门对于相关数据不能及时更新,严重导致统计部门数据滞后,进展被动,单凭基层统计部门和人员无法做到对应统线上企业数据的尽统[1]。

(三)无法保障基层数据的统计

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之中,为了保障经济利益,大多数情况之下,会做多种账目来应付税务部门和工商部门的检查和统计,部分管理不够严格的企业,甚至在相关统计部门例行检查时,为了配合流程,随意上报数据,这些均会导致数据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出入,从而无法保证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

二、基于基层视角下贸易统计改革的策略

(一)转变贸易统计执法模式

在基层统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之中,就基层统计执法检查而言,应该不仅仅是一个依法统计的口号,更应该加强落实。因此,就需要税务部门、工商部门牵头联手,改变贸易统计模式,加大贸易统计执法力度,严格执法,完善相关法律条例,提高统计法对企业的威慑力,将统计法改为系统外执法,从而杜绝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对于贸易数据统计时,出现手下留情,包庇的虚假现象,影响贸易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二)改进数据的管理手段

因为贸易数据的统计公布,关系着一个省市区域的发展形象,因此在统计的过程之中,常常存在人为干预的现象,即便经过多次改革,这种现象已经明显有所好转,但是因为缺乏管理手段的改进和优化,这种人为干预的现状依然存在。因此,应该从问题的根本出发,改变对于地方区域政绩的考核可谓是改变贸易数据统计的病灶所在,应该将实实在在的财税收支等标准改为考核政绩的关键指标,从基层做起将国家“一套表”的统计办法落到实处,杜绝地方政府对数据的干预现象[2]。

(三)改变限下贸易统计工作管理制度

改进限下检查的抽样方法,在此次限下检查的抽样之中,笔者对某地方区域展开了抽样调查,虽然仅仅只有不到56户的企业,但是却占据了当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0%-70%的比例,有的地方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其限下企业的数据额甚至占更高比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个核心指标的质量是否优劣和可信,与限下企业报表质量、数据高低,有着直接的联系,尤其是对餐饮行业进行数据统计的时候,他们普遍较为敏感甚至不愿意公布的数据就“营业收入”和“销售额”。同时,因为限下企业在统计的过程之中,其基础普遍较差,加之在调查统计时没有补贴,因此,从意识上限下企业对于财务额的统计欠缺重视,没有健全的商品进销和财务台账,存在瞒报、数据偏小、配合程度低。

因此,应该从源头解决这一问题,积极向调查户记账工作模式靠拢,收集最真实最贴近的数据,同时,统计部门也可以为调查户提供符合统计需要的记账方法和记账本,调查户在进行数据统计的时候,也应该在经营中积极探寻方法,摸索规律,总结经验,为了起到一定的督促力度,统计部门也可以联合当地政府为调查户提供政策性的补贴,以触动调差户的积极性,从而从源头就可以保证贸易数据的真实性。此外,在做数据统计的时候,应该合理规划周期,以往在进行统计的时候,基本是5年左右为一次规模较大的普查,但是在实际状况之中,市场经济瞬息万变,会出现层出不穷的升级改革,因此也应该在周期性普查之中相应的辅助1%-1‰的小抽样统计[3]。

(四)恢复限上单位产业在地统计

自从按照限上单位产地的统计原则改变为限上单位按照法人在地统计原则之后,就基层统计而言,其统计数据的质量明显有所下降,同时也加大了基层数据统计人员的工作任务量和工作难度,因此,应该恢复限上单位产业在地统计的原则,解放基层数据统计人员的劳动力,有效提升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

(五)搭建数据共享平台

为了加强数据和管理指令的统一与合力,提升数据统计的落实力度。政府可以牵头搭建一个数据共享的平台,从而加强税务部门、质监部门、工商部门等横向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不仅可以避免数出多门,欠缺精准性的现象,同时还可以利用数据共享平台,降低因为数据采集和传递之间造成的滞后性,从而提高基层数据统计工作的效率和数据统计的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保证基层贸易统计工作的真实有效性,就必须从源头入手,向调查户经济靠拢,为调查户提供正确高效率得记账方法,并且适量的补贴,触动其积极性,全面配合贸易统计工作的进展,同时,新时代大背景之下,应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构建一个共享的数据平台,充分提高各项数据质量和基层贸易统计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侯兴宝.从基层工作出发优化新时代背景下贸易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20(6):0111-0111.

[2]景向荣.基层统计执法工作的难点问题及措施探讨[J].经贸实践,2019,000(006):255.

[3]毛建成.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几点思考[J].统计与咨询,2020,000(001):44-45.

作者简介:

金英子,(1988-),性别:女,民族:回族,籍贯:河北省唐山市,职称:中级统计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统计。

作者:金英子

贸易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论文 篇2: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加快释放新的改革红利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简政放权的重要抓手,是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环节。本届政府成立以来,一直大力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革有了不少新举措,针对权力的约束也有了不少新措施。2014年上半年,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为促改革、调结构的重要窗口。党中央、国务院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市场松绑,转变政府职能,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突出了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这一主题,有效释放了改革红利。

一、2014年上半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进展

从本届政府成立伊始至2014年6月,国务院各部门共取消和下放了行政审批事项468项,从中央的角度而言,改革的决心不可谓不大。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4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2014年上半年,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稳增长的任务较重的宏观经济背景下,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激发市场活力的需求也更加强烈。

(一)着力于为小微企业和创业就业打造公平、高效、透明的竞争环境

2014年上半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高度重视调动企业和社会创业创新创造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小微企业和创业就业给予高度关注,对企业“多设路标,少设路障”,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

1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三项措施:一是公开国务院各部门全部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向审批事项的“负面清单”管理方向迈进。二是清理并逐步取消各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三是重点围绕生产经营领域取消和下放包括省际普通货物水路运输许可等70项审批事项,其中涉及企业主体设立、生产许可、经营范围、资本和资产处置等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关键环节的有48项(含子项)。这次取消和下放的事项集中在生产经营这个重点领域,含金量有所提高,有利于继续释放企业主体活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1月28日,《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14〕5号)发布,指出国务院决定再取消和下放64项行政审批项目和18个子项。其中,取消基础电信和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备案核准、取消保险公估从业人员资格核准等社会关注度高、申报量和审批量大的事项,取消和下放后受益面较广。

2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务院关于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7号),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在放宽注册资本等准入条件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市场主体责任,健全完善配套监管制度,维护宽松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和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并将3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支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简政放权,国家发展改革委不再承担创业投资企业的具体备案年检工作,将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注册登记的创业投资企业的备案管理职能,移交至创业投资企业注册所在地省级备案管理部门。加快审核专项用于投资小微企业的创业投资企业发债申请。通过这一系列改革各地井喷式地出现了一大批新增中小企业。

6月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简政放权措施促进创业就业。取消和下放新一批共52项行政审批事项,其中包括“享受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核准”“对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规定条件的服务型、商贸企业和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减免税审批”等关系投资创业的34项审批事项,有利于减少中间不必要环节,让优惠政策落地,释放市场活力。围绕促进投资创业便利化、优化营商环境,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许可、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书核发、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资格认定、设立内资演出经纪机构审批等3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下一步要继续清理和压缩现有前置审批事项,将其中的大多数改为后置审批,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并实行目录化管理制度,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

(二)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改革有效性和持续性最终要实现的政府管理模式。多地对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今年4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继续放宽市场准入,加快推进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和建立权力清单制度。

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积极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已经出台了2013、2014两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从事前审核管理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将逐步形成一整套新的行政管理方法。2014年6月,2014版负面清单公布,进一步瘦身,取消14条、放宽19条管理措施;透明度进一步增加,无限制条件措施从去年的55条大幅缩减为25条,并明确了部分无具体限制条件管理措施的条件;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对管理措施进行了分类调整,将涉及不同代码的同一行业相关管理措施进行适当归并,从而减少了23条管理措施。上海自贸区自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以来,外商投资企业稳步增长,截至2014年6月底,新设企业数207户,总数达1245户,是去年同期的8.6倍;新增注册资本超过73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4倍。新设外资企业中,92%属于负面清单范围以外,按照备案方式设立。投资者通过登录自贸区投资服务平台,自行比对负面清单,负面清单以外的当场完成备案手续,比原来外资审批方式下的8个工作日大幅度缩短,大大方便了境外投资者投资。

(三)改革向纵深推进

中央政府首次“晒”出权力清单。2月20日,国务院决定向社会公开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形成了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汇总清单,向社会公开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理已向社会公开的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汇总清单所列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公开权力清单是建立阳光政府的重要步骤,让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行。浙江省宣布今年起将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安徽省试点实施省级政府机关行政职权清理试点改革,并要求试点单位晒出“权力运行图”。

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行政审批制度法制化。2014年4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清理国务院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通知》,近年来,一些部门通过各种形式设定了一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设定和实施不够规范,不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力。通知要求对已向社会公开的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汇总清单所列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行清理,不再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审批类别,规范行政管理行为,促进依法行政,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工作要求一年内完成。

二、2014上半年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出现的问题

(一)政策落实存在梗阻

尽管中央层面着力破除一批玻璃门、弹簧门的政策,但一些地方和领域,市场主体感觉仍不明显。中央政策的效应有逐级衰减的趋势,政令不畅的“堰塞湖”依然存在,“肠梗阻”现象依然严重,改革被人为“截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存在:一是名亡实存。在文件上、规定上取消了行政许可,仅仅是在统计行政许可减少的数目而已,在实际工作仍然保留该行政许可;或是将项目进行合并,玩数字游戏,在计算统计行政许可数目时,看上去也是减少了行政许可。二是变相审批。将原有行政审批项目称为“服务”项目,或者“委托”项目、“交办”项目等,改名换姓,变相保留审批;或是将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转移给非行政机关的组织,如协会,技术检测机构等。三是下放和取消的内容含金量不足。目前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多还没有真正触及到改革的核心,一些部门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中,存在放小不放大、放虚不放实、放责不放权的现象,一些真正能够触动原有利益格局、撼动现有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还没有展开。

(二)一些下放事项基层政府管不了、管不好

行政审批权力下放对于基层政府的能力要求比较高,但从实际操作的过程来看,基层政府的能力建设不足,一些权利放得下却管不起。伴随着行政审批权力的下放,基层政府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审批职责,但是责任重了,人员编制、技术支撑等方面并没有配套,这就导致了一些权利下放管不了、管不好的问题,丧失了审批的意义。

(三)事中事后监管机制不健全放活变成了放任

上半年,审批制度改革步子迈得大、走得快。但从前置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督这一重要的转变还没做到位、做踏实。以工商注册制度改革来说,注册企业的条件大大降低,大量新企业出现,但与之相匹配的事后监督机制缺位,信用体系建设尚未启动,大量良莠不齐的主体进入市场,对市场正常运行是很大的挑战。因此真正实现职能转变不仅是简单的放权,而是当管则管,不当管的放权。

(四)制度构建缺乏法治化思维

当前,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遇到的障碍是体制性的、深层次的,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抵制,大大抵消了改革的积极成效,但往往这些抵制又能够逃离政策性措施的治理。仅仅依靠政策性治理措施对解决深层次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难题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在这种情况下,引入法治思维就显得必须和迫切。

三、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要更接地气

坚持以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发展为重点优化市场环境。上半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调查失业率仍然平稳下降,服务业增速持续高于第二产业,表明小微企业和服务业是市场重要的活跃力量,也是解决就业、保障民生的关键性力量。下半年各项改革依然要把握为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发展优化市场环境这一重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认真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消除审批管理的“灰色地带”。继续清理各类资质资格审批项目,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专项转移支付。继续释放此前推行放权、松绑、减负的改革活力。加快“负面清单”管理研究,逐步向“负面清单”管理转型。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投资体制、财税金融体制、社会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建立需求导向型的改革制度,对于不同领域的改革哪些审批事项需要下放,哪些应该废除,哪些审批的内容需要调整,要建立科学的调查制度。强化社会参与机制,真正下放和取消一批如工商注册制度改革这样能够释放市场活力的改革。

(二)加快建设事后监管机制

从源头上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审批门槛,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市场放任,实际上是对政府管理效能、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事前审批效率更要求在事中、事后监管更加严格更加有效,创新监管方式,做到放活不放任。对于简化审批的事项,要相应配套事后监管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真正形成放管结合的新机制。构建政府职责体系,就是按照层级、部门和项目把政府的行政审批、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责和监管方面的职责等一一理清楚,分解到位,立法确认。

(三)推动审批制度规范化、法治化建设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必须推动审批制度的规范化和法治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从根子上限制和约束政府权力,形成企业和个人信任的、稳定的制度环境,把审批制度从行政色彩浓郁的政策性行为转变为法治化行为,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和完善现代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

一是通过法治化重新界定各行政机关的职能和任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质是行政权力的重新设定和配置,只有用法律的手段限制和规范行政权力,才能从根子上对行政权力的使用形成约束。因此,破解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层次难题,需要引入法治思维,坚持法治原则,运用法治手段。在进行法律设定时要注意“公正”和“有效”两个原则,行政审批权力的设定和行使要平等保护所有主体的合法权益,切实严格依法进行,对于违法行为,要坚决予以制裁,要确保法治的权威性。

二是规范化行政审批的全过程。在受理环节,建立公示制度,对审批项目名称、设定依据、实施主体、条件、程序等内容予以公示;在实施环节,严格限定审批时限,规范审批程序,并普遍实行首问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制度;在监督环节,完善内部层级监督机制,建立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对违规和不当审批行为予以纠正。要让行政相对人看到程序的正义、享受程序的正义、相信程序的正义。

(四)强化基层政府的能力建设

当权力被下放时,“接棒”的机构是否做好了准备,“接棒”的制度是否健全,直接影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全局。让审批权力“放得下”“接得好”,需要规范有关行政流程,地方和部门应明确承接主体,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建立可操作性的标准化流程,清理和政府部门捆绑的中介机构,同时强化监管,规范服务。不固守已有制度,根据担子的大小确定人员编制、经费划拨等支撑政策,形成人、事、钱相匹配的运行机制。

(五)加大改革落实监督和问责力度

一是加大自上而下督查力度。督查的重要内容是简政放权和一些政策的落实情况,加大巡查和考核力度,进行事后效果跟踪测评。对落实不力的地方政府和部门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只有问责机制建立起来,才能使督察有意义。二是强化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上半年,权力清单已经对社会公布,但公开不是最终目的,公开是为了让百姓、企事业单位进行反馈,这些项目该不该由政府审批,改革落实的好不好。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

作者:李晓琳

贸易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论文 篇3:

浅析劳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

摘 要:随着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统计地位也日益提高,社会各界对统计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关键词:劳资;统计制度;改革

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统计工作要想很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做到“快、精、准”,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在此,结合劳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1 劳资统计制度方法存在的问题

统计整体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统计法》规定:统计有统计信息、统计咨询、统计监督三大职能,但是长期以来三大职能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宏观管理,如何使统计工作更广泛地为微观经济活动服务,仍是相对薄弱的环节。就企业来说,统计工作仅仅是计划部门的一项分支业务,由于繁重的数据处理工作,统计部门成了数字汇总单位。这些数字从何而来,如何在众多的数据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与研究,加上受人力、财力和时间的限制,更无法顾及统计咨询和统计监督。

企业统计数字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当前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很大,存在着统计失实的潜在危险。主要原因,一是人为干扰,统计数据与企业或个人利益相关,难免受到有关人员的干扰;二是数出多门,存在谎报,虚报和假报的情况;三是基础较差,一些基层单位没有统计的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更没有进行统计核算,统计数据报送的随意性很大,缺乏连续性和延续性;四是素质不高,部分统计人员思想、业务素质不高,基层统计力量薄弱,基础工作不实,谬误甚多,“源头”数字失准。

统计方式不尽科学。当前的统计方法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缺陷:一是在统计手段上比较落后。统计部门下发给各单位的报表仍然是以手工填报为主。二是对统计对象缺乏有效监控。对单位进入和退出统计范围没有形成科学、准确的信息渠道,造成部分应填报的单位漏报统计信息。三是统计方法不规范。一个单位往往要向统计局多个部门填报报表,形成了报表“多、乱、杂”的局面,给填报单位增加了负担。

2 劳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要解决劳资统计工作存在的困难,其根本出路就是要加快统计改革,促进统计事业的发展,最终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既符合国情又符合国际一般规则的,以“高科技统计手段、高素质统计人才、高效率统计机制、高质量统计信息”为标志的现代统计体系。

(1)改革统计方法,建立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总的改革思路是:以建立完善的基本单位名录库为前提,以同期性普查为基础,以抽样调查为主体,加强典型调查、重点调查和科学估算,积极推进网络调查,广泛并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统计调查。

(2)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统计报表、工业统计报表、批发零售贸易业统计报表、劳资专业统计报表等统计指标体制要进一步完善,基本情况年报制度中,指标应进一步规范化,要与部门的指标相一致,核算专业表格不要过于浓缩,应增加计算过程表。

(3)加强统计执法与监督。一是要对统计人员加强《统计法》知识的培训。二是要加强统计监督与执法。对那些不按时上报、屡次迟报、拒报或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要充分运用《统计法》赋予的权利,及时启动法律程序,加大处罚力度。

(4)加快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步伐。实现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通信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服务社会化,有利于减少基层负担,同时也能为领导及时提供统计数据。

(5)强化服务意识,夯实统计基础。

首先应规范管理,各级统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努力提升服务层次和工作理念,树立“管理规范、运作有序、廉洁高效”的现代统计机关新形象;其次加强统计人才的培养,对统计人才的培养要有一个计划,要采取多层次、全方位的培养方法,通过派出去、请进来,鼓励自学、函授等途径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同时要给予经费上的保障。再次提高统计服务意识,从时间上考虑,做好统计服务工作,必须在时间上给予保证。应采取三分之一时间用于完成国家、省统计局布置的任务;三分之一时间用于地方统计调查;三分之一时间用于统计执法。从要求上考虑,领导需要“快、精、准”的统计数据和相关的对策建议,大众需要实用统计信息。高质量是统计的生命,作为统计部门必须树立全新的统计质量理念和为用户服务的意识,以统计优质服务取信于大众,取信于政府。切实提高统计服务质量。

作者:郝书俊

上一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改革论文下一篇:供应链与现代物流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