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研究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析论文

2024-04-08

试验研究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析论文(通用8篇)

篇1:试验研究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析论文

研究生统计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论文

本文以广东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教学实践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适应统计学专业研究生需求统计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合作教学的视角,为提升《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教学效果提出建议。

研究生统计学专业英语属于大学英语应用提高阶段的内容,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统计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读、听、说、写、译等能力。统计学专业英语对于支持统计学专业研究生做好科学研究、了解最新国内外统计学研究动态、与国际同行开展交流合作,发挥着重要的语言桥梁作用。但是,国内诸多院校对统计学专业英语教学认识和重视不足、专业英语师资匮乏、教学方法不合理、考核测评体系不健全,学习过程结束后学生仅掌握了一些专业英语词汇和语法,专业英语写作能力、翻译能力和口语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未能实现适应国际交流需求的统计学高级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和创新统计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对于提高统计学专业英语教学效果,满足研究生的学习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统计学专门高级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一、广东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教学设置

1。课程设置基本情况。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三年制统计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开课时间为第三学期,课时数为36学时,学生人数为8~10人。

2。教学目标。在研究生已具有一定统计学和英语基础之上,开设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统计学)》。该课程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术论文写作为核心教学环节,培养学生专业英语文献阅读、分析和写作的能力;第二,基于国际学术交流需要,设置针对研究生需求的真实交流环境,培养学生学术会议英语能力;第三,为学生在阅读和翻译经济、特别是统计著作、文献时扫除障碍,为利用英语写作。

学术论文

相关信息

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打下基础。

3。教学内容。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环节:学术论文写作和学术论文展示。具体包括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范式、

英文论文

相关信息

论文开题报告的前提—通过理论思维选择课题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为论文开题报告打好基础,做好文献综述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基础性工作课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开题报告格式怎么写?论文开题报告的重要意义开题报告问题的选择方式开题报告的写作四步骤开题报告写作流程

中的研究设计、最新统计学数据分析方法、用英语报告学术论文等。要求学生掌握英文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了解前沿统计分析方法,撰写并展示英文学术论文。

在学术论文写作范式部分,首先介绍

英语学术论文

相关信息

学术能力培养目标下医学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创新改革探索浅谈英语的全球化过程以及与汉语言文化的融合基于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大学英语学术写作教学实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和探索浅谈中学生英语阅读不良习惯的成因优秀学术英语论文题目最新推荐学术用途英语相关问题的探讨给英语课堂加点催化剂英语广场(学术研究)英语学术论文致谢

的`基本结构,包括标题、摘要、关键、引言、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等内容。以授课教师在国际期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为例,详细阐述每一部分的写作规则和要点。其次,介绍统计学在学术论文中的重要作用,比较国内外论文写作体例,总结优秀英语学术论文具备的特点。

在学术论文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部分,以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经典的或最新的文献为例,介绍几类适应统计专业硕士生学习阶段的统计数据分析方法。比如调查与实验设计、混合和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多水平模型构建等。

在学术论文报告演练部分,首先教授学术会问汇报的基本要点,选取一些本学科国外学者在学术会议上的PPT展示给学生并进行点评,同时授课教师将自己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Presentation的过程和体会与学生交流。其次,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的一篇中文论文,根据拟选期刊或国际会议的格式要求,运用前面所学的英语学术论文的结构,逐段、逐句翻译论文,力求准确、简练。然后,要求学生准备PPT,熟悉报告内容,反复演练,要求基本能脱稿,并控制好时间。最后,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专门的时间给学生展示,可以邀请同专业学生或任课老师参与观摩和点评。

4。教学方法。基于国际学术交流的需要,专业英语学习必须突出学以致用的特点,针对研究生已经具备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特点,在《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实践研究性学习模式和体验式教学。(1)研究性学习模式。针对研究生已具备一定研究性学习能力,在课程教学中采用研究性教学策略。比如在教学内容的第二部分,要求研究生将每种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的学习当作一次研究性任务,将研究方法中涉及的单词、短语、句型等内容串联起来,在英语文本学习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2)体验式教学。在课程中引入模拟国际学术会议,通过将“学以致用”的观点灌输到课堂中,让研究生将英语学习与统计学专业学习结合起来,获得良好的教学体验,为真实环境的学术交流积累经验。

5。考核方式。《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成绩占40%,根据学生作业完成质量、英文口头报告、课堂讨论表现给予评分。期末考试成绩占60%,采取全英试卷和笔试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对统计学专业词汇、统计分析方法、论文写作等进行测试。

二、广东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学习情况调查

1。调查设计。在课程结束后,对全部9名研究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以下几个开放式问题:

(1)你认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英语能力?

(2)对于本学期《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的授课内容,你觉得收获最大的是哪个部分?

(3)你在阅读英文文献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4)你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说明原因。

2。调查结果与分析。对于问题1,学生普遍认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该阅读本专业英文文献的能力(87。62%),用英文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54。46%),用英语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55。94%)。这说明研究生对专业英语学习效果的期待集中在提升阅读、写作和学术交流能力,反映出研究生对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产出的全面需求,即全面提升研究生专业领域的读、写、听、说能力。对于问题2,80%的学生觉得收获最大的部分来自学术论文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部分。这说明统计专业的研究生更专注统计学前沿方法的学习,对研究设计的关心度不高。这与他们在其他课程中的表现相符。另外,由于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要求并不包含英文论文写作,大部分学生并不打算撰写英文学术论文或在国际会议上用英文作报告,显然这些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比统计方法部分要差一些。对于问题3,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自己在阅读专业英文文献时经常因为专业词汇缺乏而遭遇阅读停滞现象,超过六成的学生存在阅读速度慢,喜欢逐字逐句翻译的坏习惯,接近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理解专业英文文献时遇到困难。这说明学生们的专业英语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都亟待加强。对于问题4,70%的学生觉得达到预期学习目标,认为通过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掌握了统计学专业英语的基本内容,可以在以后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再熟练运用。另外三成自评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学生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英语基础差、阅读速度慢、跟不上课程进度、对专业英语学习不重视等。

三、《专业英语(统计学)》课程教学思考

学习专业英语对于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统计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读、听、说、写、译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达到好的学习效果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用心配合。首先,对于学生而言,给予课程足够的重视,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非常重要。《专业英语(统计学)》的课时为36个学时,完成设定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前课后精心准备,同时保证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根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统计学专业的基本词汇,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因此,教师在每个授课单元均配有1~3篇阅读材料,提出阅读提示,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并做好笔记。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会以这些文献为例,将授课要点穿插其中。如果学生不能按要求完成阅读任务,在课堂上势必难以跟上教师的进度,或者教师为了照顾学生,不得不减少教学内容。不管哪种取舍,都会影响课程教学过程和结果。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来看,如果学生不准备继续从事科研活动,则学习专业英语的动力不足。大部分学生的目标是就业能找个好工作,并不打算继续从事科研活动。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现阶段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并未对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提出具体的考核要求,在学术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以阅读中文文献为主,较少被要求阅读英文专业文献,更不被要求撰写英文学术论文。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不能完成课前阅读任务的原因除了对课程的重视不够外,还由于学生觉得完成任务很困难进而产生畏难情绪。有的学生英语基础水平有限,专业词汇量少,缺乏阅读技巧,在遇到生词时喜欢逐字翻译,结果是不仅读得慢,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是囫囵吞枣,最后渐渐丧失信心从而放弃阅读。

其次,对于教师而言,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提升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践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融合任务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课外延伸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师生互动和口语练习机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学习意识和合作意识。

最后,学校要重视专业英语教学,激励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协同合作。专业英语课程本身由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知识密切结合形成,授课教师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英语语言能力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质量保证的核心因素。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各有所长,通过开展合作教学,既可以促进有专业特长的英语语言教师转型,又可以实现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快速提升,对于培养专业英语师资大有益处。

篇2:试验研究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析论文

随着光学技术的开展,对光学仪器和光电仪器设计的请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请求设计者具备扎实的理论根底、较高的设计技巧和现代光学系统设计计算才能。目前,社会上对光学设计的专业人才有着越发迫切的需求,为此,高校肩负着培育具有良好光学设计才能的工程型人才的重担。

为了协助学生稳固应用光学专业根底学问,控制评价光学系统的根本办法,进步学生对光学系统的应用才能和设计才能,该校在光学工程学科研讨生教学中开设了“光学工程与系统设计”课程。该课程在本科工程光学的根底上,系统、全面地解说光学工程的理论、应用和系统设计办法,协助学生进步在工程应用中处理实践问题的才能。

“光学工程与系统设计”课程针对光学工程学科研讨生开设,请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光学工程根底学问,教学目的是培育光学工程的高级应用人才。授课内容除注重于根本概念的解说和根本原理的剖析外,拟经过大量丰厚的光学系统应用实例,培育和进步学生发现和处理工程问题的才能。

因而,该门课程在较短的课时内,既要有对专业根底学问的深化了解,又要结合工程消费理论,以处理实践设计问题为目的,使学生在系统、全面地控制光学设计理论和设计办法根底上,可以独立完成大多数典型光学部件和系统的设计工作。因而,要到达较好的授课效果,对授课教员提出了较高的请求。

在“光学工程与系统设计”的授课中,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逐渐顺应从习气于科学理论、理想假定的学习者到光学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转变,培育和进步学生发现和处理工程问题的才能,是重点思索的问题。该文将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经历进行做出总结。“光学工程与系统设计”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1 学时少,相应配套课程不完善,学生根底学问程度不平衡

“光学工程与系统设计”课程涵盖光学成像理论、典型现代光学系统的构造原理和光学特性、光学系统设计办法等等方面,触及学问内容十分普遍。在有限的学时内,要完成一切的教学内容,到达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控制光学设计理论和办法,进步学生现代光学系统设计才能,培育学生工程素质的目的,对学生的根底学问、综合才能的请求都较高。而在实践教学中,由于学生可能来自于不同的本科专业,在光学工程类根底课程方面的学问程度表现出很不平衡,相应的配套课程也不够完善。因而,如何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如何缓这些矛盾,补偿这些缺陷,到达好的授课效果,对教员提出了很大应战。

1.2 学生工程认识淡薄,入手才能差,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对工程设计的特性仍旧缺乏认识,对工程问题较为陌生,工程认识十分淡薄,因而形成了入手才能差,不能将所学的理论学问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的问题。而本课程正是以培育具有良好光学设计才能的工程型人才为目的,因而,如何理论结合实践,在对实践问题的剖析与讨论中,培育学生学习与开展的才能和发明性处理工程问题的才能,是重点要处理的一个问题。

1.3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

教育学以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学生对所学习的课程产生了兴趣,才干愈加认真、愈加投入地吸取课程的学问,更好地发挥思想和智力的潜能,做出发明和创造。正是由于本课程触及内容普遍,学生根底学问程度不平衡,假如不可以采取合理措施,将理论与理论相结合,充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更容易形成局部学生对课程丧失兴趣,消极学习。因而,作为专业课程教师,怎样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使学生觉得学习过程无聊、无用而索然无味,是授课教员必需认真考虑的问题。教学变革理论与探究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体系、教材、课件、教学办法等多方面进行变革探究,以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办法为动身点,从进步学生兴趣,增强师生互动,解说深化浅出,理论结合实践,融入科研内容等多方面着手,改善教学效果,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采用了以下手腕后。

2.1 精心规划授课内容,留意衔接,对症下药

该课程许多内容触及到几何光学、物理光学、激光原理等根底课程学问,希望学生可以具有一定的相关根底,在授课时才干产生较好的效果。但是,如前所述,在教学中存在学生根底学问程度不平衡,配套课程不够完善的问题。为处理这一矛盾,在授课体系与授课内容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规划,力图合理。

首先,在授课内容方面,注重教材内容的科学组织,在内容的编排上留意学问自身的内在规律性、系统性及互相联络,加强课程各个局部之间的逻辑性,对症下药,从而俭省学时,处理课程容量大与学时有限的矛盾。其次,在讲授必要内容的根底上,留意与前期课程的衔接,但并不完整依赖于前期课程学问的控制,而是注重启示、引导学生自主的温习、控制、扩展原有学问,例如经过布置考虑标题、提供参考文献、课上讨论等方式,协助和鼓舞学生经过主动学习,来处理根底学问程度不平衡的问题。同时,在授课中并不简单的依照教材施教,而是及时结合科研项目,充沛应用与课程有关的最新研讨成果,补充身手域的前沿技术。经过合理的规划授课内容,并在授课过程中,留意衔接,对症下药,鼓励学生课下主动学习的方式,进步了教学质量。

2.2 理论结合实践,重在才能培育

本课程除了具有学问的系统性、理论性强的特性外,更重要的特性是应用性强。在工程设计中,需求灵敏地运用学过的理论学问,用理论指导理论,才干使设计朝着胜利的方向行进。当设计过程呈现问题时,怎样应用理论学问和理论经历,来有效地进行修正,最终得到满足运用请求的系统设计,这种处理工程问题的才能的进步,是本课程最中心要处理的问题。

为此,我们在根底理论讲授后,经过抛出一个或几个实践工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化考虑与讨论,完成自主设计。例如在学习了像差理论及典型显微光学系统后,请求学生设计一款高倍率显微系统,针对该系统设计过程中发作的各种问题,包括怎样从低倍率系统逐渐过渡到高倍率系统,怎样完成复消色差,以及工程实践中如何完成系统装调等等问题,逐个进行讨论和剖析,经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舞学生自主剖析处理问题,进步学生的理论才能。

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深受学生好评,学生们分歧以为,经过这样的练习,不但加深了对理论学问的了解,更大大进步了他们发现和处理工程问题的才能。

2.3 创新授课办法,刺激学生主动学习

由于授课内容的更新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请求,教员在授课办法上也必需进行相应的创新,才干够到达预期的效果。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要激起学生求知的动力,课堂教学才有可能胜利。除了传统的讲授方式外,在本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愈加注重启示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启示式教学办法,是指经过具有启示式的发问,鼓励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培育学生的发明性思想才能。讨论式教学办法,是指经过讨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考虑,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

在详细做法上,除了采用布置考虑标题,引荐参考文献的方式外,还经过将学生分为协作小组,针对某一任务进行组内协作,然后组织各小组就各自研讨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鼓舞学生之间就技术问题进行讨论、质疑与争辩,加深了解。

经过启示式与讨论式教学办法的引入,加强了师生互动,进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结语

篇3:试验研究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析论文

关键词: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学改革,实践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一门贯穿于食品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工具, 在培育本专业学生科学研究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 该课程被定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与统计方法, 能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最优化试验设计, 对试验测定结果进行合理的科学解释, 揭示事物内在发展规律及其本质, 同时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统计分析基础。但由于该课程内容繁多、理论性强、实践性要求较高、学生反映学习难度较大。因此, 对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一、深入优化教学内容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而目前的教学模式多为填鸭式灌输型, 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 繁多的原理, 较多的统计推断公式, 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有必要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程度直接影响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与低和教学效果的优与劣。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 应及时调整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使其与现在学科发展紧密结合, 因此, 除了讲授课本上的知识点外, 应适应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发展所需, 适当地补充新理论和新方法。保证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程, 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改革。

(一) 丰富理论教学内容, 注重教学的实用性

随着教学大纲改革的不断深入, 要求授课教师深入优化和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和学科发展情况, 适时地调整教学知识点, 补充和完善理论教学内容。目前高校非常重视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 需要学生掌握本课程内容, 并重视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在食品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其教学内容要突出自己的特色, 为此, 在教学内容上做以下调整。

1.优化教学结构。

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按数理统计特点、统计理论分布、统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正交试验设计与分析、食品试验设计的特点等方面介绍, 首先着重介绍数理统计的常用术语, 尤其掌握理论分布、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 并结合食品工业发展的需求, 精心设计教学案例, 进行有理有据的讲解。这种结构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共性, 利于学生理解和灵活应用。

2.教学重点突出。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 课程的教学内容就应紧密结合食品工业发展的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例如在介绍理论分布时, 应着重引用食品工业的例子 (如食品组分的分布、出厂产品质量的分布) 等。

3.教学内容要与学科发展同步。

现代食品工业得到迅猛发展, 不断充实和更新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研究手段和加工技术快速更新, 因此教学内容应能反映出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发展的最新水平与趋势, 要把新内容充实到教学中, 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二) 注重实践教学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一门实用性要求很高的课程, 需要强化课程的实践教育, 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注重整合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开展大学生科学研究培养计划, 提升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这门课的实践环节尤为重要。除讲清基本理论外, 对一些典型的食品试验设计例子进行深入分析, 以配合理论教学,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提升学习积极性。在上机练习课上应加强实践,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课堂讲解的知识点。加强学生运用常用统计软件 (SPSS、Origin、Excel等) 解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问题的训练, 重点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统计方法, 科学地分析和理解统计结果;尽量多安排试验设计课, 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试验并获取数据, 然后利用统计软件处理试验结果, 撰写试验报告, 再结合具体实例讨论相关的报告内容。以往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 不利于发挥学生创造能力。近年来, 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前提下, 适当加入创新性实验。

二、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数理统计分析部分知识点繁多、枯燥, 学生短时间难以接受。因此, 在讲授课程的同时, 充分结合启发式、课堂互动式等教学方法, 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程的前言部分, 可以给学生们讲解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对促进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性, 强调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食品工业能否实现产业化的关键。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丰富课堂教学, 增强统计知识的实用性, 学生从课堂上可了解到社会经济现象并能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经济统计分析问题。如, 在讲解方差分析时, 以影响某公司企业产品质量的几个因素进行方差分析为实例讲解方差分析过程。这样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大量实际问题, 使统计学的思想和方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积极开展讨论式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和科学研究兴趣, 增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创新研究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同时促进教师不断学习, 更新知识, 提高教学效果。

(二) 采用现代教学手段, 提高讲授效果

针对课堂教学时间短, 教学内容繁多, 课堂信息量大的问题, 运用现代教育方法为教学实施提供有利帮助。应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等辅助手段, 提高教学内容的形象性, 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分析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及促进创新教学改革的目的。

积极开展统计软件教学, 扩大学生的视野。通过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节约时间, 而且还可以达到由点到面, 扩大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素质, 而且在统计分析中, 统计软件的运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的统计软件各有特色, 如SPSS、Origin等软件具有可操作性强、不需要编程序等特点, 便于教学及学生的使用。

(三) 丰富成绩考核形式, 合理评定考试成绩

当前成绩考核不再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 更重要的应该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将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技术应用于食品的科学试验研究和企业生产实践中, 成绩考核的目的主要是评价学生实际应用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能力, 因此, 考核的重点应是评价学生实际掌握所学的常用食品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方法的程度, 期末考试形式应为笔试和开卷。考核内容应以实际应用为主, 学生独立思考设计试验及数据分析。本课程涉及的公式较多, 学生为了应对考试, 只能通过死记硬背, 即便记住了, 考试结束后也会忘记大部分内容。因此, 要改革当前以全闭卷考试成绩评判学生的标准的方法。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主要采用课堂提问和期末考试考核形式进行综合考评。

注重课堂提问, 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课堂提问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授课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提问的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课堂提问不仅可以督促学生课堂认真听讲, 而且还会促使学生课下及时复习所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将学生的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作为平时成绩, 纳入期末成绩考核范畴。

提高期末考试试卷设置的合理性与实用性。基于本课程的实际特点, 试卷内容应充分锻炼学生的食品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期末考试应适应社会、科技和就业岗位的需要,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不断改革教学考核模式。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同时, 通过考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掌握本课程内容的深度和灵活性, 以便更好地完善教学方法。

结合本课程的目的, 深入地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完善教学手段, 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 为培养实用型与复合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胜娟, 关随霞, 张慧芸.如何提高食品试验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1, (7) :149-150.

[2]周鑫斌, 赖凡, 刘峰.《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28) :16042-16043.

[3]李利, 明道绪, 张红平, 等.建设《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精品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4, (22) :48-50.

篇4:试验研究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析论文

关键词:试验设计与统计;食品;教学改革;教学优化

1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在师范类院校食品专业中的地位

为了推动我国食品科技的快速发展,需要开展大量的科学研究,比如食品资源开发及应用、食品加工工艺优化、食品货架期评估等均离不开试验或调查。因此,如何科学地安排试验或调查已成为了提高食品科学研究效率的关键。此外,在试验或调查过程总会存在一些无法预测或控制的因素,它们会使数据资料具有变异性。因此,如何科学地整理、分析具有变异性的数据资料,揭示其内在规律已成为了食品科学研究的第二个问题。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始终贯穿食品科学研究整个的过程,在培育学生试验设计及数据整理、分析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 2]:

①提供试验设计的方法。通常合理的试验设计方法能降低随机误差,消除系统误差,提高试验的精确性,从而为揭示客观事物间的内在规律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食品科学研究中常采用的试验设计方法有正交试验设计、回应面分析、均匀设计及混料设计等。

②提供资料整理、分析的方法。通常依据试验设计得到的数据或资料是杂乱无章的,因此需要运用统计学方法,依据数据或资料的特性,对其进行整理合、分析,以揭示数据间的内在联系与差异显著性。统计分析的方法很多,食品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有差异显著性检验(包括t检验、F检验和检验等)、回归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总之,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是《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主要的两部分内容,它们互为前提,密不可分。只有理解和掌握一定的统计分析原理和方法并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才能进行合理地试验设计。反之,只有在试验设计合理的前提下,所获取的试验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才能揭示事物间内在规律和本质特性。

2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对于食品专业学生试验设计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本课程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基础,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计算给本课程教与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效果不甚理想。分析《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程定位模糊,教学目的不明确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实质上就是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在食品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它具有内容全面、理论概括性强、实用性大等特点。但在多数高等院校中,它作为一门选修课,通常仅为34个学时。也就是说,在这么短的课时内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又要熟悉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技巧,是很难完成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做出舍弃,选择一部分章节进行讲授。这也是本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即是强调理论知识学习,还是强调应用技巧的培养?因为强调的内容不同,课程的教学方法也截然不同。

2.2 教学内容陈旧,需进一步整合

目前,国内关于试验设计与统计的教材较多,但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或编者水平的高低,各种教材均难以同时兼顾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而且随着统计学基础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试验设计方法和软件也不断涌现,但目前教学依然和以往一样,将较多的课时放在公式的演绎和繁琐的计算上,而没有对课程的内容做必要的补充和修正。况且以往的教材虽然在编排存在差异,但均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即所选例题计算繁琐,结果不够准确,如一元非线性回归方面的例题[3]。

2.3 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现在多数高校开设的《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仍然以板书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通常教学效果的好坏只取决于教师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因为课程内容抽象、

原理枯燥、计算繁琐而产生厌烦情绪,导致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散失,他们选择此课程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获取学分。

2.4 “教”与“学”存在矛盾

本课程作为选修课,一般只有34个学时,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只能偏重于基础知识、概念和原理的讲授,虽然也会结合一些例子来演示基本原理的应用,但只局限于课本上例题或类似问题的解决,仍无法使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就学生“学”来说,大多数学生认为课程难度较大,且与专业的相关性不大,因此,多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据了解,大部分同学选修《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是为了获取学分,保证能顺利毕业;还有部分同学是为了将来研究生学习做准备。

3 提高《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教学效果的措施

3.1 明确教学目的

随着统计方法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已能熟练运用统计方法及软件进行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但是当今的课堂教学只强调基本理论的讲解,而对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及相关软件的使用缺乏交待,导致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学生无法灵活地运用数理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况且,食品科学研究及生产优化设计同其他行业一样,均需要借助强大的统计软件系统才能有效地进行控制和优化。因此,单纯的理论讲解已不能满足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将如何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统计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表1)

3.2 创新教学内容

食品科学研究中,食品原料、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均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科学地进行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对结论的正确性至关重要[1]。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验设计与统计》讲授过程中,必须引入实践教学的内容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发展需求,笔者在《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引入了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案例分析、科研实例分析、统计软件使用介绍、研究讨论等。

①教学案例分析:就是通过分析一些经典的食品试验设计案例,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表1显示了笔者在课程教学中采用一些典型教学案例。

②科研实例分析:结合学院开设的食品专业试验以及学生申请的创新研究课题,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③统计软件使用:安排上机课演示统计软件(如SPSS,SAS, Design expert等)的操作流程,并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上机操作。

④加强研究讨论:为了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建立了交流平台,针对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各种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的应用及统计软件的操作技巧等方面展开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3.3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均存在优缺点。比如专题讨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对于学生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如果组织不当,专题讨论就会演变为个别学生漫无边际的瞎扯。案例分析教学法也一样,如果案例选择恰当,则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灵活地解决实际中遇到的科学问题。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根据每个知识点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也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不同的教学手段各有利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整合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使用方便,适用性强,可以有效节省教学时间,但是在课程教学中,过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会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致使教学效果降低。如本课程教学内容决定了其多媒体课件中必定会出现较多的文字和数学运算式,如果还单纯地采用这一教学手段,势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在使用PPT的同时,还会依据讲授内容对教学手段进行调整,比如在讲解函数表达式时,则会用板书进行推导和演绎,以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相比多媒体教学,板书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果运用得当,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紧跟教师讲课的节奏。但是这种教学手段在有效时间内传授的信息量不多,难以符合现代教学的效率要求。此外,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科研问题的能力,还会涉及一些实践教学的内容,如果还是采用板书或多媒体教学往往效果不佳。为此,笔者根据实践教学内容的特点,选取了不同教学手段,如介绍统计软件(如SPSS、Origin、Design Expert等)使用时,则采用了案例演示和上机操作的方式,取得较好地教学效果。

3.4 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教”与“学”的矛盾只有在教学目的和学习目的明确后后才能做到统一。“教”的最终目的是传授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因此,本课程的目的应着眼于知识的应用,而“学”的目的也正如此。将统计软件使用纳入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可达到 “教”与“学”的统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了具体的案例对SAS、SPSS、Design Expert、Origin等软件进行了介绍,避免了学生将过多的时间精力耗费在冗杂的手工计算上。

4 结束语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这与课程的地位与性质、教师的教学艺术密切相关。因此,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必须认真审视本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尽量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力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使学生能灵活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解决食品科学研究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培养现代化实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钦德,杨坚.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2.

[2]陈炳灿.《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设想[J].西南大学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211-213.

[3]李超.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5(3):73-74.

[4]赵胜娟,关随霞,张慧芸.如何提高食品试验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探析[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7):149-150.

[5]冯俊敏,张晖,王立,郭晓娜.冷冻面条质量改善的研究[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2,31(10):1080-1086.

[6]刘梁,孙维矿,赵玲,李赫宇,陈新.正交设计优化米糠抗氧化肽的制备工艺[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5(2):98-101.

[7]任广跃,段续,李晖,朱文学.怀山药微波真空干燥模型的建立[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2,31(10):1069-1073.

[8]杨润亚,李维焕,吕芳芳.秀珍菇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及体外抗氧化性[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2,31(10):1093-1098.

篇5:试验研究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析论文

内容摘要: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情感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情知并重为基础,以优化教学为目标。文章着重探析这种教学模式中所包含的课堂教学活动操作程序及课堂教学活动策略,力求按照模式结构中四个环节有步骤地实施教学,使学生达到愿学、要学、乐学、会学四种学习状态,旨在更好地开展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实践。

关键词:公共音乐课程 情感教学 模式结构 教学实践

一、研究意义

与时俱进的教育理论研究已经深入到了各种课程教学领域,关于教学模式的讨论更是盛况空前。由卢家楣教授提出并以实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情感教学模式,已在各种课程教学中加以运用并有效解决了“重知轻情”的教育失衡现状。

近年来,不少研究都是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分析了公共音乐课程教学,但研究构建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模式甚少。随着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此类研究已迫在眉睫。笔者结合自己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探析音乐情感教学模式中所包含的课堂教学活动操作程序及课堂教学活动策略,力求按照模式结构中四个环节有步骤地实施教学,以期更好地开展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实践。

二、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功能

教学过程中利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运用文学及体态语言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学生从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使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互融合,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与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表现、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达到音乐教学目标。这种教学过程有四个环节:

第一,通过利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运用文学及体态语言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充分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使其产生好的学习动机和具体的学习目标,自觉地排除内部和外部的不良因素而愿意学习。

第二,使学生形成自我激励的`心理品质,养成积极向上的品格主动地要求学习。

第三,随着学习的深入、情感体验的丰富,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在体验美、享受美的同时培养他们快乐学习的精神。

第四,在快乐学习中促使学生的音乐能力进一步发展提高。

三、模式的操作程序与实施策略

(一)课堂教学程序

我们可以把学生的情感活动、认知活动及学习状态表现结合起来,就形成了音乐课堂教学基本实施程序,其结构图如下:

(二)课堂教学策略

1.情感唤起―目标感知―愿学

情感唤起和认知心理准备过程,旨在唤起并启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情感“关注”。教师可利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渲染具有一定力度的情境氛围,如播放影视短片或讲述一段引人入胜的音乐故事,学生可从情境中获得感受从而激起相应的情感,达到情感和认知目标的一致,从而愿意学习。

2.情感激励―定向激趣―要学

情感激励和思维活跃的过程,旨在强化情感,促进学生进入音乐思维活动的兴奋状态,达到师生“情感共鸣”和“知情融合”的理想境界,促使学生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主动地学习。

3.情感体验―感知理解―乐学

情感反复体验和知识结构完善的过程,学生通过对音乐知识技能的不断练习、归纳总结,发现并掌握新的音乐知识技能,产生各种情感体验。如在音乐节奏创作训练中显现的表现欲,以及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在体验美、享受美的同时也培养了快乐学习的精神。

4.情感外化―发展创新―会学

情感的发展和认知的情感外化阶段,以创造美为特征,将内在审美情感体验客观化、对象化、形式化。我们通过情感实践运用知识规律,促进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的发展。

四、模式的应用示例

笔者以大学二年级《音乐鉴赏》中的《关于音乐的表现手段――节奏》的课堂教学为例:

五、实践结论及评价

(一)教师主导,学生愿学、要学。学生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中能轻松愉快地学习,主动参与代替了强制性的教学活动,凸显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

(二)情知并重,学生乐学、会学。情感与认知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情知并重的情感教学实践证明,学习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可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优化教学,教学质量提高。开展情感教学模式实践使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和基本的音乐技能有较大的提高。近年来学生对这门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学评价极高,已成为全校艺术选修课程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可见,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情感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音乐艺术素质和教学质量是积极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原理的实践与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篇6:试验研究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析论文

摘要:针对程序设计课程群的教学,以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基础,提出基于五导法的教学模式,分别阐释“导教、导学、导思、导用、导创”的含义和具体实施办法,说明如何围绕教学内容建立三维的教学资源,实施混合式教学,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以提高程序设计课程群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程序设计;课程群;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

1背景

程序设计课程群包含的课程主要有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等,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石。这些课程之间存在紧密的依存、递进关系。对于广大的地方高校来说,开展程序设计课程群的教学研究,就是研究这些课程知识的“教法、学法、用法、创法”。文章将从教与学着手,探讨在教学中的所用、所感、所思、所改。

2五导法

所谓“五导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导教、导学、导思、导用、导创。

2.1导教

2.1.1知识点化繁为简

对于地方院校来说,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通常会先讲授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再讲授数据结构、最后讲授最流行的面向对象语言——Java。在这些课程中存在大量的基本语法、原理和技巧,譬如:C语言的输入输出格式控制、运算符、表达式、运算规则、赋值语句等,灵活多样;数据结构中指针的使用无处不在;Java语言中包含权限的交叉融合、对象与引用的多态性等。对于初学者来说,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比如选择性讲授,即先讲授最常使用的知识、应用方式,且大量运用演示法、案例法,让学生在实例中逐步理解、掌握、熟悉;再逐步延伸,增加深度和广度;最后还需要有画龙点睛的总结。在C语言教学中,若只顾及语法知识的全面性、完整性,将会导致顾此失彼、欲速而不达的结果;若只注重算法,而轻视、忽视基本语法,将导致程序代码的编写寸步难行、错误百出。所以,要秉持语法够用的原则。在数据结构课程中,大量的教材在讲述顺序线性表时,都是直接采用动态申请连续空间的方式来存储线性表中的元素[1]。这种方式显著地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为什么不先讲述使用静态的数组来存储元素,再过渡到动态的存储方式呢?所以,教师讲授时要化繁为简、由易及难、逐步深入,遵循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2.1.2思维的转化

虽然程序设计的算法来源于数学,但不能照搬数学思维。譬如:三个数如何求最大值。数学思维使用的是三个单分支的if语句,且每个if语句中的表达式都是由两个与运算符连接三个关系表达式构成的;而程序设计思维使用的是一个赋值语句、两个单分支的`if语句,且每个if语句中的表达式只是一个简单的关系运算。显然,后者不仅效率高,而且运用了程序设计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技巧和思维,即“假设第一个数就是最大值”[2]。数学思维向程序设计思维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一段时间,需要培养。在程序设计教学的推进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程序的main函数向多个子函数的转变(即程序模块化)、过程化程序设计向对象化程序设计的转变等,这是思维的转变,也是教学的难点。

2.2导学

2.2.1量变到质变

学习没有捷径,只有经历大量的代码练习,才能保证编程水平质的提高。对于常用算法必须烂熟于心,日积月累,才能熟练生巧,才能应用,才可能有创新。

2.2.2课堂内外“三步曲”

每一门课程,教师必然对其有着深入的研究;每一节课,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必然是丰富的,重点和难点必然是清晰的。因此,需要学生课前预习、课上专心、课后复习。只有做到了课前预习,课堂上的学习才会是有的放矢;只有做到了课后复习,才能巩固课堂知识。所以,只有真正做到了“课前预习、课上专心、课后复习”的课堂内外三步曲,才能实现高效课堂。

2.2.3“三动”学习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发现,程序设计的初学者,在阅读自己或他人编写的程序代码时,采取的方式只是“动眼”,即用眼睛死死地盯着程序代码行中的各个符号。这样仅仅了解单个表达式、单条语句的表面意思,而不可能清楚变量值的变化、哪些语句被选择或被循环执行了,也就搞不清变量、表达式、语句的真正作用和含义,当然不能归纳出程序的功能,也得不出程序的正确结果。正确的做法是:拿出笔、摊开纸,依照程序语句的次序,认真地手工执行程序代码,把每个变量当前的值记录下来,如果存在循环,则把循环体重复执行3~5次,这样才能清晰掌握每个变量值的变化情况、每条语句的执行情况,进而推导、得出程序的功能或结果。也就是说,对于一段程序、一个算法,只有手工执行,才能理清其执行过程、功能。因此,在学习程序设计时,务必坚信不劳而获是天方夜谭,务必时刻执行勤能补拙,务必每题实践着“三动”学习法,即“动手、动脑、动眼”[3]。

2.3导思

2.3.1思考的广度

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是程序设计的原则之一。任何复杂的问题都可以找到简单的原理或者雏形。譬如:3个整数求最值、10个整数求最值、数组求最值、选择排序等。这些问题的求解包括从顺序结构到选择结构、到一重循环、到二重循环;从单一的main函数实现到使用子函数实现。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只有深刻理解求最值的雏形,才能顺利向广度推进。再譬如:使用线性表实现各种集合运算,对顺序存储来说基本操作就是元素的移动(即选择性赋值),对链式存储来说基本操作就是链的连接(即指针赋值)。

2.3.2思考的深度

在求最值的例子中,包含着这样一个拓展的问题:如何求解一个数组中的最大值和次大值。一种算法是这样的:max1=max2=a[0];for(i=1;i2.3.3思考的维度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知识的不断积累,随之而来的是思考的深度、广度以及维度。解答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算法,通过多维度的思考、比较、分析,才能挑选出最清晰、最高效的算法。譬如:1-2+3-4+...…-100解答这个问题有多种方法,如每次把符号位乘以-1、判断当前项的奇偶性、把奇偶项分开计算、使用模运算来确定符号位、使用位与运算来确定符号位等,关键点在于实现各项的正负相间。这些方法中最后一种方法无疑是最“高大上”的。思考是建立在对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基础之上的,否则就是缘木求鱼、胡思乱想。

2.4导用

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应用。譬如:在C语言中,模运算(即%)的意思是两个整数相除,(商是整数)取余数。基本应用有奇偶数的判别、素数的判别、整数各位数字的分离等,进一步的应用有求最大公约数、数学黑洞等,高级应用有模幂运算、孙子问题(中国剩余定理)、凯撒密码等[4],这些都是模运算的经典应用。在近年广受关注的大众化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也不乏模运算应用的试题。在模运算的应用从低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过程中,往往是混合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应用,应用绝对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建立在模仿、思考基础之上的。

2.5导创

应用的升华就是创新,或者说应用的最高境界就是创新。教、学、思、用都是为创新服务的。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让学生广泛参与到各级各类竞赛、创业、创新活动中,以赛代练,在活动中学习、思考、应用、创新。

3教学资源和平台

为保证“五导法”教学方式的顺利实施,构建了三维的教学资源和平台。借助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形成特色鲜明的校本教学资源,建设成理论教学“点资源”、实践教学“线资源”、网络共享课程“面资源”的教学资源体系。在教学中推行分类教学平台,实现资源聚集;在实验教学中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对接;利用幕课平台和资源,实现学分认证;利用共享课程资源开展翻转课堂学习。多维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满足和丰富了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求和发展。

4结语

在实际教学中,因地制宜,将“案例式、演示式、渐进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模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与实践、交流互动、成果报告和评价反馈中,达到知识的传授和内化,达到能力的提升和拓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严蔚敏,吴伟明.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4,27.

[2]杨路明.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48.

[3]熊启军.基于渐进启发式的数据结构线性表的教学[J].现代计算机,(6):34.

[4]ld326的专栏.模运算[EB/OL].(-08-18)[-10-13].blog.csdn.net/ld326/article/details/7880429.

篇7:试验研究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析论文

【关键词】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主题讨论法 案例教学法 多媒体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我国在积极响应联合国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于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增设的一个二级学科,隶属于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主要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揭示、分析人口发展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为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策略建议。

由于创设时间较短,学科交叉较多,又是新兴交叉学科之一,学科建设和教学实践仍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所以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学科内容动态性、学术观点多样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紧密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特殊性,传统的以讲授理论为主或理论与实习教学各自独立进行的教学方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采用传统教学法与互动式教学法相结合,传统手段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则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互动教学法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互动式教学法是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使其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互动参与、互相进步,实现共同目标的多向交流的教学方法。笔者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主题讨论法和案例教学法是比较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1.主题讨论法

主题讨论法是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一定意义的教学内容主题的设计和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中运用主题讨论法,能够让学生与教师很好地互动起来,取得良好效果。具体方法是: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各章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一章所要讲授的理论知识要点,结合社会现实问题,特别是当前的热点、焦点问题,提出一到两个讨论主题。要求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围绕主题,课下充分收集资料,准备提纲和发言稿,课上组织各小组进行讨论,让同学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在讲授《人口与可持续发展》这一章时, 结合我国人口发展现状及问题提出中国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和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影响等讨论主题;在《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章教学中,让学生围绕中国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逆城市化现象如何评估环境价值探讨控制环境及污染的方法等主题进行讨论。为了使讨论能够充分深入展开,避免流于宽泛,对每一个主题都细化为若干个具体问题。以中国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为例,首先课前将这一主题拆解为几个具体问题(或者说是几个讨论方向),如为何中国经济未发达而人口先老龄化(未富而先老)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延迟退休的合理性人口红利期是否结束老龄产业的发展国外养老保障中可以借鉴的经验等,然后将同学们分为若干小组(每小组3~5人或5~8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问题准备讨论。要求同学们在收集公开材料的基础上,尽可能到自己的家乡进行调研,收集一手材料通过梳理材料,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观点或结论。课上讨论时,可以是小组成员自愿发言,也可以是小组选出代表发言,讨论中同学们可以对相同观点补充完善,也可以对不同观点反驳切磋,在同学们全部发言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和继续收集的相关文献、资料。在主题讨论全部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篇3000~5000字论文或报告,文中标明小组成员各自负责的部分。教师据此考察同学们对理论知识及思维方法的学习掌握程度和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研究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了解教学的效果。

运用主题讨论法教学,通过课前分组收集资料和课上集中讨论,有的放矢,紧密联系实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使同学们能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教师形成良好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增加了师生间、同学间的协作精神和友情。同时,这一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加强对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的训练,也有助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广大同学写作毕业论文及今后从事实际工作也有意义。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也是一种有效的互动方法,主要是教师围绕所讲内容,采用典型案例,让学生以分组或个人的形式,通过课前预习准备,课上进行分析讨论,课下以报告、论文的形式总结。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经常与主题讨论法结合使用,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明显的效果。

虽然案例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实际中人们往往将之与传统教学法的课堂举例说明相混同。实际上案例教学法与课堂举例说明是有根本区别的。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师生围绕典型案例进行讨论来实现对知识的传递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的互动教学方式;而课堂举例说明是教师为了讲授清楚某一理论知识点,特别用某个案例来应证,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中,结合主题讨论法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是要选择好典型案例,难点也在于案例选择上。与经济学核心课程相比,目前国内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教材大都偏重概念和理论,案例偏少,一般一章仅有一到两个案例;而国外类似的教材案例较多,往往一小节就一到两个案例,但都是以英美为主的发达国家的案例,与中国的社会实际有较大差异。这也增加了教师选择案例的难度。选择案例原则上应尽量结合相关理论知识,选取难易适中、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典型案例。如果案例太难,学生会因知识储备不足而一时难以进行分析研究,失去学习的兴趣,参与度低,讨论无法有效开展,教师也会陷入被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案例太简单,学生又会感觉太轻松,无须深入进行分析思考,也会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精心选择国内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围绕案例和问题进行讨论。如选取的典型案例有三聚氰胺事件、2009~瘦肉精系列事件、认识反式脂肪酸、20地沟油事件、螺旋藻铅超标事件等。案例教学时,一般授课前一到两周发放相关案例,让学生提前阅读案例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收集信息,思考案例所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供大家课上讨论。授课时先给学生们展示相关案例内容及背景资料(图片、视频),然后组织学生就案例及所附问题进行讨论,对相关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从个人、企业、政府和社会不同的层面和视角,探讨案例所反映的深层次社会现实问题及其发生的深刻原因,提出应对策略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等。通过案例的学习讨论,一方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与理念得以在师生间顺利传递,并且得到同学的深刻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学生们思考分析研究具体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 二 多媒体教学法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中的的应用分析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运用好传统教学手段(黑板、粉笔、挂图、模型及体语等),更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

目前,对于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仍有一定偏差。一方面,有人认为只要使用多媒体授课,效果一定比传统授课方式好;另一方面,有人则认为多媒体授课只能使教师和学生更懒惰,课堂授课质量更差。实际上,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手段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因为,通过多媒体既可以生动地表达出很多抽象的概念和关系,更好地呈现出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整体性,而板书却难以实现这一点;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充分节约板书的时间,有利于教师将收集的大量关于本专业的资料,通过多媒体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从而使得教师在单位时间内能向学生传递更多的知识,增加了学生的信息接收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思考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应用的度(即要合理应用)和掌握好应用的方法(即要科学应用)。教学中,过度应用多媒体容易导致教师对多媒体的依赖,在其头脑中缺乏完整清晰的理论知识体系,这样一旦发生诸如停电、电脑死机等意外情况,授课就大受影响;同时,由于多媒体教学信息量比较大,如果快速连续播放幻灯片,就会使学生或忙于记笔记而疏予听课,或注意了听课而忽略笔记,常常顾此失彼,教学效果反而不如传统方法理想。因而,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学习备课,对所讲课程的理论体系和知识要点要做到心中有数,清楚哪些内容适合传统方法,哪些内容更适于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合理结合起来。在具体使用多媒体时,应注意幻灯片间的停顿,给学生思考、记录笔记的时间;而且要注意做到有主有次,确保学生把要点记下来,因为并不是每幅幻灯片都需要重点讲授;当然最好是课前把需要学生做笔记的知识点打印出来,发给学生。此外,教师必须在课前认真制作好多媒体课件,这样才能在课堂上通过语言、数据、图片,以及视频等形式给学生带来生动多样的信息。如笔者在讲环境问题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大量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扩大、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和工业垃圾成灾等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们充分了解相关信息,深刻感受到环境破坏的危害性和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

总之,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可以节约板书时间,传递更多的知识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 结束语

概言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新兴学科,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很好地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鲜活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采取以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将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与主题讨论法和案例教学法结合起来,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且合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瑞玲.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6)

[2]张伟丽.运用主题讨论法创新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J].当代经济,2011(7)

篇8:试验研究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析论文

关键词:试验设计,时效性,统计分析,实践教学

随着试验设计与统计学知识在各个学科和专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试验设计与统计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重视。《试验设计与统计》已成为农业与资源类专业的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以农业与资源等专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为基础, 掌握综合运用以试验设计为基础, 以统计学为原理, 进行结果分析与讨论的串联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型知识。

《试验设计与统计》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型课程, 该课程综合性强, 多学科集成, 知识点多, 具有学科与技术的统一性, 发展与内容更新的快速性, 渗透性强, 研究对象多, 应用范围广等特点。教学内容广泛, 涉及面广, 主要包括:统计学基本理论知识、试验设计及相关应用、方差分析、多因素相关性研究等。该课程涉及的知识涵盖统计学、专业课知识等, 因此, 学习该课程要求具有一定的数据分析、计算机应用、数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程序设计与开发的相关知识。

正因为《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的特殊性, 表现为: (1) 统计分析技术本身由于其相关领域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 导致相关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明显滞后, 许多最新的技术方法和知识不能及时纳入教材。 (2)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 教学内容过多, 在学生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上缺乏有效途径。该课程本身就是以统计学技术理论为依托, 以计算机为工具的技术学科, 其实习课程要使学生正确使用相关工具实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 传统课堂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 不能满足该课程的直观性和动态性的教学需求, 无法激发学生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难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环境与资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 (3) 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 主要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讲解操作, 遇到问题时, 举手提问, 教师走到学生位置上, 进行相应的单独辅导, 随后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操作, 而其他学生无法了解, 其教学方式基本是属于一对一的, 教学效率低下。 (4) 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实现在真正让学生自行试验田间设计、分析试验结果的实践尚未开展的情况下, 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与技术路线来解决问题, 以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针对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教学的一些问题, 国内的众多高校进行了试验设计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农业、园艺等研究领域为对象, 许明等, 于晓芳, 周鑫斌等对相应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吴良欢等, 张红等, 徐向华等探讨了试验设计的应用教学改革; 陈炳灿, 覃海元研究了其他领域的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而对于农业资源类学生所设的试验设计与统计的教改的时效性不强。

本人自2010年工作以来, 一直担任《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的教学工作, 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 注重课程内容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 通过不同的授课手段去全面调动农业资源类专业学生学习试验设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对统计技术的应用技能, 基于以上现状,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改进:

一、教学内容

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紧跟学科发展方向, 增加前沿性知识讲解和分析, 给学生展示该课程与科研的紧密结合性, 以本人所在学科为例, 许多老师都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论文发表, 可以以最新发表的论文作为辅教材料;增加学生与毕业导师的互动, 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针对性认知, 使得他们明白统计学知识和毕业论文的相关性;增强统计学术语的中英文表述, 统计学追根溯源来自西方科学, 因此, 了解其英文表述将增加对其确切含义的理解, 有利于今后的正确使用;增加数据分析过程中理论讲解与上机相结合, 以此使得学生在掌握基本运算的前提下, 领会软件处理数据的快速性和准确性;结果表述的规范性, 统计分析的结果需要准确的表征, 现今这方面的培养比较匮乏, 查看文献也会发现即使在研究人员中, 对统计结果的表述也是良莠不齐, 漏洞百出, 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显著性结果的表征, 一般都有英文字母“P”来表示, 那这个“P” 需不需要大写, 需不需要斜体, 这些看似简单的小问题, 却道出了对统计学真正把握的大问题, 不能一笑了之, 要认真对待。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探索“多媒体+演示+网络课堂+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在现有Power Point、板书等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 增强课堂授课的信息量和可视性;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演示系统进行演示, 可以使学生能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利用本校丰富的网络资源优势, 建立网络课堂, 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上传课程资料, 布置任务作业, 作业网上提交, 网上答疑等,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益;注重实践课程, 重点介绍试验设计的实际应用, 数据分析如何处理试验结果等的应用,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试验设计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注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提高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比例。采用多种课程实践教学方式,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内实践:将理论课和实验课相互结合和穿插, 实验课教学时间安排应以课程中的有关内容为主线, 通过实验课, 让学生理解、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并培养基本技能。 (2) 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到试验设计应用性强的教师科研项目或课题中, 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领悟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统计、解决实际问题、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3) 研究式教学: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项目内容, 并通过亲自实施项目来达到知识综合应用和能力培养的目的。通过以上的尝试我们发现实践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 学时数偏少, 学生对真正数据分析缺乏系统认知, 无法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这方面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 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强化所学, 突出重点, 理解分析结果, 用实际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同时, 在授课过程中, 学生对老师的依赖程度较大, 这不利于学生自我思考能力的提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启发他们触类旁通的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了解这门课相关的能力, 也可以让他们意识到统计学的魅力所在, 运用到其他领域中去。

四、考核方式改革

试验设计与统计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的课程, 考核内容应包括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 因此, 建立“笔试、野外试验布置、上机操作、作业、论文、课程设计” 相结合的考试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课程设计主要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尤其是通过必要的上机考试, 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借助计算机和最新的统计软件, 解决统计学新问题和复杂数据处理的优越性与便利性的理解, 让学生提高学习统计学的兴趣。

在之前的一系列尝试中, 本人对试验设计与统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今后该科的学时数有相当程度的增加, 这对如何安排课程计划有了新的挑战, 在之前的基础上, 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和课时数, 这为系统培养学生的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造了机会, 同时理论课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可以更好阐述之前尚未涉及的一些知识, 使学生全面认知这门课, 为今后的学习打好结实的基础。

通过《试验设计与统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全面调动农业资源类专业学生学习试验设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对统计技术的应用技能, 全面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许明, 冀瑞琴, 王玉刚.园艺专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设想[J].沈阳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5 (3) :351-353.

[2]于晓芳.农学类专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5 (1) :57-58.

[3]周鑫斌, 赖凡, 刘峰.《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28) .

[4]吴良欢, 楼建悦, 赵启泉.提高农科研究生试验设计与统计教学质量的途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 2001, (增刊) :89-90.

[5]张红, 王朝辉, 吴小平, 等.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实践教学改革设计初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09, 99 (1) :44-45.

上一篇:请销假流程及说明下一篇:经典照亮童年 书香伴我成长读书主题班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