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教育改革研究论文

2022-04-20

统计教育改革研究论文 篇1:

大数据背景下统计案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统计学作为系统研究数据的科学,在大数据时代将要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统计学专业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上将面临多样化的选择。案例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升华, 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 以应用为导向的统计分析研究框架。如何在案例教学中巩固基本统计理论与方法, 实现统计应用能力的提升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所在。

[关键词]统计案例; 教学改革; 大数据科学

统计无时不在,从结绳记事到今天的大数据,统计作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也在不断创新。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必然催生新的統计方法和新的统计手段。大数据为统计学发展和政府统计提供了新手段、新视角、新要求、新挑战。拥抱大数据、驾驭大数据、用好大数据,是构建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统计新动能、反映新动能、服务新动能的时代要求和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管理、社会治理、人民生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说:“人工智能其实就是统计学”。任正非也说:“人工智能就是统计学。大数据是干什么的?统计。” 中国高度重视大数据产业发展,大数据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正在向各区域、各领域快速渗透,数字竞争力已经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大数据是一种新技术、新资源,是一种改变人们生产生活、社会治理的新思维方式。大数据的价值在于统计,统计作为研究数据的科学,就是要发现隐藏在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里面的规律。没有统计学,就没有大数据,就没有人工智能。

在大数据时代,一切皆可量化,一切皆可记录。如何利用更全面、更及时、更经济的网络电子化数据,以及通过对这些数据使用新的分析及挖掘技术,产生新的见解和认识,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机遇。统计又将如何应对大数据带来的冲击、挑战和机遇?这些问题都要在统计学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中予以体现、渗透和发展。

统计学属于工具学科, 最终目标是应用。为达到此目标, 统计教学中特别设计了两类辅助教学内容。一类是模拟, 针对一些理论性统计课程, 通过模拟演示统计学基本原理, 将抽象的方法原理具象化, 给学生以形象化的展示;另一类就是案例, 在应用性统计课程中, 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把握统计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应用方法,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技能。统计案例分析课程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基础, 以统计学的思想、方法为工具, 是一门在教学中同时兼顾理论和实践的应用型课程,其不但强调理论教学, 更强调以应用为导向的实践教学。

案例教学是连接统计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统计案例分析将散见于各门统计课程中的教学案例和实际生活案例汇集起来, 将统计学专业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具象的实际案例展现出来。 那么如何在案例教学中凸显统计理论与方法、统计应用,嵌入大数据的数据分析技术, 如何在教学改革中强化各环节的实现, 将是我们接下来主要讨论的问题。

一、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不会运用统计方法

因课程设置及课时限制等原因, 统计案例的课堂教学往往基于试验数据, 教师侧重于讲授和强调统计方法的实现, 忽略方法选择和原理的讲解, 这就会出现学生虽然多种统计方法傍身,却不知道如何运用,何时应用于实际等眼高手低的问题。

(二)实训、实践手段单一

大数据背景下, 不能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便失去了用武之地。同时, 由于地缘、 课时安排等因素的影响, 对于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的培养手段较为单一,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与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传统考核方式和机制也存在诸多问题

统计案例的教学中涉及统计专业诸多后续课程相关的理论和方法, 对诸多教学内容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 多是以期末笔试为主, 缺乏对于统计理论和方法与实际案例应用相结合的考核, 没有起到全面考核的效果, 对学生的学习也就起不到督促作用。

二、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课程教学发展趋势

(一)重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为顺应教学改革的潮流, 将统计理论和方法与应用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 将抽象的统计理论和方法以具象化的呈现,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更有利于实现统计学“应用需求”为导向的学科目标。

(二)重视数据科学技术

掌握统计分析软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统计教学的基本设定目标,从而引导学生将学习重点转移到数据结果的分析与解释上, 真正体现统计学的“工具”学科定位,但这远远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数据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计算、实时计算等能够提高数据的时效性和预测质量的方法,应该在统计教学中予以侧重,在教学内容上也应增加数据科学、网络搜索技术等的讲授。

(三)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提升,因此应要求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自主进行统计调查,做数据分析,最后形成观点, 撰写统计分析报告。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统计应用水平, 更有利于提升学生运用统计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模式改革

(一)总体思路

传统统计方法设计通常是基于分布理论,以一定的概率为保证,其逻辑关系是“分布理论—概率保证—总体推断”。而大数据强调的是全体数据,总体特征一般不再需要根据分布理论进行推断,其逻辑关系变成了“实际分布—总体特征—概率判断”。在大数据时代,由于有足够的数据、足够的变量,可以采用人工智能等来进行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通过数据驱动,用数据决策和用数据创新。大数据背景下的统计教学就要充分展现两者的区别,在教学模式上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将传统的“理论教学+实习实践”教学过程丰富为“理论教学+数据分析技术+实习实训”。

统计本科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是为实现我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培养跨世纪的高级统计专门人才。 笔者以为, 现行的统计教学应该秉承“通理论, 重实践, 重过程, 促应用”的指导思想, 在巩固统计理论的基础上, 更要强调以应用为导向的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定性、定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模式改革

1.创新训练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 我们建立了分阶段、多层次、开放型、创新性训练教学模式, 并按照由浅入深, 由单一到综合, 由基础到高端的规律, 遵循认知(感官)—技能(基础)—综合(提高)—创新(设计)的层次设置四阶段试验课程, 实现统计训练不间断。国内关于统计学专业的案例教学的教材并不多, 我们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高慧雪等编著的《统计案例分析》, 此教材较完整地展现了统计学专业的基本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在此基础上, 我们根据实际教学情况, 将统计案例教学划分成若干个专题进行, 每个专题对应一类统计方法。比如, 在回归案例教学中, 除了基本的回归理论, 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 我们还专门拿出回归诊断、变量选择、分位数回归等专题来假设对回归理论的理解, 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学中采取先引入实际案例, 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可能应用的统计方法, 经教师引导和调整后, 形成解决问题的共识, 再由教师讲解用到的统计理论和方法, 最后师生一起完成基于数据进行的分析, 并形成完整的案例分析报告。

近年, 混合教学法、翻转课堂、金课等教学课堂形式的发展, 也为案例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将先进的教学方式引入课堂教学, 不仅是推进教学改革的一把抓手, 同时也能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 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专注, 更有创造力。在近一年的课堂教学中, 笔者就做了这个方面的尝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在最近一届学生的课堂中引入了“雨课堂”, 学生普遍对这一新兴教学方式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扫二维码进入课堂、小组讨论、限时回答问题、随机提问、发弹幕等方式时时使学生的注意力回归到课堂教学中,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一步步引导学生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 学生全程都保持着很高的求知欲。 对于小班教学, 此种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会更显著。

面向现实问题的全程案例教学方式, 理论讲解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内容上充分考虑到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前沿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学有所用, 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2.以赛带练, 提高学生的统计建模能力

现在每年各学会都会组织不同层次的建模比赛, 这是很好的锤炼学生动手能力的机会。因而,我们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建模比赛, 以赛代练, 在比赛中提高建模能力和数据分析的能力。每年我们都会安排专业教师辅导学生学习建模的相关理论, 并由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统计建模、美赛、建模挑战赛等, 帮助学生以赛代练。

在教学中, 一方面,教师以案例的形式引入相关知识点, 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嵌入统计建模和数学建模思想。另一方面, 各类建模比赛题目的开放性, 使得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这恰恰可以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因而,如何以各类建模竞赛为依托, 促进数理统计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 真正实现“以竞赛促教学, 以教学带竞赛”的双重目标, 也将是我们在今后的教育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3.拓宽实践、实训形式, 培养实践能力

统计学专业是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与统计学素养, 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和统计软件, 处理统计数据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大数据背景下, 社会对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大学阶段, 不能再跟以往一样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理论, 而需要能动地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为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留一些开放性的案例, 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性, 在团队合作中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协作精神。我们要求所有学生3~5人随机组成团队, 做抽样调查、数据分析, 写出合格的研究报告, 并以小组的形式完整地利用PPT汇报研究思路、研究手段、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然后由教师点评, 同学讨论和打分, 这个成绩将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

为拓宽实践教学形式, 除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团及数学建模竞赛活动、部分学生分散实习外, 学院出面借助“狗熊会”在线实习平台, 组织大部分学生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内集中完成线上实习, 通过项目让学生掌握如何解决某一个特定业务领域的数据问题, 并且亲身体验从课堂到实践的转化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典型问题, 真正将所学到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工作中, 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有所用的信心, 此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改进考核模式, 注重过程管理

针对传统考核模式单一的问题, 我们平时作业考核采用探索式, 即教师在每个专题讲完后布置作业, 作业通常是针对专题内容的实际案例, 教师指定1~3个小组独立完成资料查阅和撰写。案例的类型分为两类, 一类为团体实践活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抽样调查, 由学生独自完成“选题—样本选择—数据收集—描述统计分析—统计推断”完整的统计调研过程;一类为教师给出相应的数据, 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数据分析和解读工作, 整个工作流程与前类相似。最后, 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各小组在课堂上对其调查研究成果进行展示, 并由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点评。PPT文件+课堂报告+问题解决, 三者综合考量作为平时考核成绩的主要因素。当然, 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不尽相同, 课堂上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并比较方法之间的优劣, 这是有效提高学生统计能力的一种方法。这样的实践教学环节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 又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在期末考核中, 我们也在探索笔试+课程论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兩者在总成绩中各占比50%, 或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不仅强调扎实的统计理论, 也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

四、结语

通过对统计学案例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本文提出了改进教学模式、鼓励参加建模竞赛、重视实训及实践、改变考核方式等四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思路。案例是现实问题的一个缩影, 案例的引入给学生提供了逼真的练兵场, 学生对案例中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研究和讨论, 能逐渐具备学习过程中及后续的工作中与数据尤其是大数据打交道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不仅对于如何应用统计方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其逐渐成长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郭良栋,武力兵.大数据时代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16):149-150.

[2] 刘臻,赵新强.以学生为中心视域下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13):97-99.

[3] 李建华,林全杰.统计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济南大学泉城学院为例[J],中国市场,2017(17):266-268.

[4] 王燕萍,吕震宙,宋述芳.“双一流”建设视域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实践创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8):48-51.

[5] 熊强.统计学专业实验课程设置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21):210-211.

[6] 尹潇潇.大数据时代财经应用型本科统计软件教学探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5):46-47.

[7] 张士磊,孟昕元.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149-152.

[8] 赵晓飞.管理统计学“三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7(3):71-73.

[责任编辑:刘凤华]

作者:苏玉霞

统计教育改革研究论文 篇2:

基于2017年某专业毕业生实习情况问卷调查和多元回归统计模型的教学与实习线性关系分析

【摘要】将以问卷调查所采集的某中职院2017年某专业两个毕业班级的相关数据为依托,以多元线性回归统计模型为主要研究方法,分析该院系所培养的中职毕业生实习的实际情况和主要影响因素;并以提高未来毕业生就业数量与质量为导向,倒推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在专业教学、学生实践、学生素质教育、学校和学生家庭联动、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合理建议,力图在授课模式、课程设置、发展方向、学生培养等方面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在专业设置以及培养方式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同一类型职业学院如何改善、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毕业生  实习情况  问卷调查  多元线性回归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职业教育能为满足这一需求、保障充分就业提供有力的支撑。据有关统计,中职教育在校生2009年为2179万人,2015年为2250万人,2020年为2350万人。2012年教育部所公布的《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显示,2007~2011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明显高于同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然而,在高就率的光环下也显现出诸多问题;如中职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与低满意率之间的反差;体现在就业推荐过程不严,就业稳定性不高,统计数据代表性不强等方面;中职毕业生的社会高贡献率与低认可率之间的反差;体现在社会认可率低,学生信心普遍不足等方面。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要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提高教育吸引力为目标;以服务作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由此,对于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的研究进入到如何提高就业质量,为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提供更精准,兼顾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新时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于中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定量研究迫在眉睫。

综合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其中的绝大多数以定性研究为主;为数不多的定量研究也只是以问卷为工具采集数据,并以此为依据做一些基础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未能深入探究哪些因素(专业教学、素质教育、学生来源、家庭情况、社会实践等)能对中职毕业生就业(就业人数、就业率、就业产业、专业对口率、就业渠道、就业地域)产生重要影响,未能建立教学培养端(供给)与市场就业端(需求)的数理联系,进而提出合理、可行的方案,探讨如何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优化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不断改善中职毕业生的就业。

针对上述情况,本研究将以通过专项问卷调查方式所收集的某中职学院2017年某专业两个毕业班级的相关实习数据为依托,以学生实习情况作为学生未来就业情况的“模拟量”,以多元线性回归统计模型为主要研究方法,尝试填补前述科研空白;并力图以提高该专业未来毕业生就业数量与质量为导向,倒推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在专业教学、学生实践、学生素质教育、学校和学生家庭联动、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合理建议,为同一类型职业学院如何改善、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供参考与借鉴。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有较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其毕业生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的就业问题与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学校、家庭和个人等方面密切相关。本课题计划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需求出发,依托于中职教育的新政策、新导向,以特定样本为依据,分析所培养的中职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和主要影响因素,力图在授课模式、课程设置、发展方向、学生培养等方面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与对策,使之能根据我国经济运行模式的发展、社会行业结构的变化,在专业设置以及培养方式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本课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将以问卷调查所采集的某中职院2017年某专业两个毕业班级的相关数据为依托,以多元线性回归统计模型为主要研究方法,分析该院系所培养的中职毕业生实习的实际情况和主要影响因素;并以提高未来毕业生就业数量与质量为导向,倒推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在专业教学、学生实践、学生素质教育、学校和学生家庭联动、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合理建议,力图在授课模式、课程设置、发展方向、学生培养等方面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在专业设置以及培养方式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同一类型职业学院如何改善、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供参考与借鉴。

具体而言,本研究将着力于回答如下问题:前述的2017年某专业两个毕业班毕业生的实习情况如何?哪些因数对前述班级毕业生的实习情况能产生影响以及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了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提高相同专业未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哪些方面应该做出调整以及该如何调整?

为实现上述科研目標,本研究分成四个环节来完成,具体如下:数据采集——《2017某学院某专业毕业生实习情况问卷调查》,描述性统计分析——《2017某学院某专业毕业生实习情况概况》,推测性统计分析——《2017某学院某专业毕业生实习影响因素分析汇总》,合理化建议——《基于2017某学院某专业毕业生;实习情况概况和影响因素分析汇总的合理化建议》

需要强调的是:在数据采集方面,鉴于样本大小和数据质量的考虑,采用普查而非抽样调查的方式;基于经济学相关研究成果,设计使用调查问卷收集了毕业班学生实习情况(实习工资、实习岗位、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匹配程度等)、学生学习情况(主要文化课成绩、考勤、社会实践情况等)、学生生理情况(性别、年龄、身高等)、学生家庭情况(学生来源地区分布、是否城镇户口、是否独生子女等)等数据,详见表1。

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面,对全体采样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实习情况进行了概况分析,并以学生性别、入学前学历、生源地、学习成绩、是否参见社会实践等变量为分类标准,对不同分类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了比对。

在推测性统计分析方面,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来建立相关统计模型。

多元线性回归是两个及以上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来解释因变量的变化。当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时,所进行的回归分析就是多元性回归。设y为因变量X1,X2……Xk为自变量,并且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为线性关系时,则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Yi=β0+β1X1i+β2X2i+…+ β kXki+ μ i  i=1,2,…,n

其中k为解释变量的数目,β j (j=1,2,…,k)称为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上式也被称为总体回归函数的随机表达式。它的非随机表达式为

E(Y∣X1i,X2i,…Xki,)=β0+β1X1i+β2X2i+…+ β kXki

β j也被称为偏回归系数(partial regression coefficient)

本研究中以学生实习工资为自变量(Y),以学生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视力、入学前学历、入学考试成绩、主要课程成绩、考勤、是否参加社会实践、生源地、是否城镇户口、是否独生子女、民族为因变量(X)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详见表2。

在合理化建议方面,简言之,通过采集、整理、分析前述毕业生的实习相关数据,来概括前述毕业生的实习情况;在此基础上,发现影响毕业生实习的主要因素;进一步从多方面入手,提出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具体建议与对策;在就业导向的前提下,为教学与学生工作的发展提供借鉴依据。

三、研究成果与建议

1.数据采集——《2017某学院某专业毕业生实习及就业情况问卷調查》

本研究所涵括的问卷调查共采集75组数据,每组数据包含21个变量。

2.描述性统计分析——《2017某学院某专业毕业生实习及就业情况概况》

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实习情况进行概况分析(详见表3、表4)

以学生性别、入学前学历、生源地、入学成绩、是否为班干部、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参见社会实践、是否为学校所在地生源等变量为分类标准,对不同分类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了比对分析,详见表5。

对以上对比分析进行统计显著性测试,基于测试结果据此判断按照以上分类标准分类所得不同类别毕业生实习工资差异是否存在统计性显著差异。表5结果显示实习工资差异统计性显著存在于入学前学历和生源地不同的学生群组之间。

推测性统计分析-《2017某学院某专业毕业生实习及就业影响因素分析汇总》

(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下表)

注:Adj R-squared=0.4652

(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解读

表6结果显示毕业生的实习岗位工资变化的46.52%可以由常数项以外的三个变量来解释:入学前学历、生源、实习单位经济成分性质。

第一,按照该学院的学制设计,入学前为初中学历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5年,而入学前为初中以上学历的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3年;该变量对应系数符号为正,这说明其它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入学前学历为初中的学生较入学前为初中以上学历的学生实习工资要高一些。

第二,变量生源对应的系数符号为负,这说明来源于该学校所在城市学生的实习工资较外地学生的实习工资要低一些。

第三,变量实习单位经济成分性质对应系数符号为负,说明在私营单位实习学生的实习工资较在其它经济成分单位实习学生的实习工资要低一些。

需要强调的是在本研究所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核心课程成绩这一变量对毕业生实习岗位工资的影响从统计意义上来讲并不明显,但是入学前的学历与毕业生实习岗位工资正相关。如所介绍的那样,初中学历入学的学生在校学习培养时间为5年,而初中及以上学历入学的学生学制为3年,这说明较长时间的在校学习培养有利于毕业生获得工资较高的实习机会;但或许是因为多数学生成绩较为接近(约70%的学生主要课程平均分在76至88分之间)使得核心课程成绩未能与毕业生实习岗位工资统计意义上明显相关。

合理化建议——《基于2017某学院某专业毕业生;实习情况概况和影响因素分析汇总的合理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大多数毕业生的实习工资接近于该学院所在地蓝领工资的起步水平(3500元);大多数(80.46%)毕业生能在两周内找到实习工作机会;大多数(74.24%)学生在学校所在地找到实习工作机会;绝大多数(92.75%)毕业生在私营单位实习;约一半(49.28%)的毕业生实习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入学前学历、生源、实习单位经济成分对毕业生实习工资产生显著影响(Adj R-squared=0.4652)。

针对以上发现,可以建议:帮助学生明确未来就业方向(即中高级技工人员的就业方向),对工作岗位、劳动报酬、专业技能有更清晰的定位,能脚踏实地;加强学院与私营企业的联系,校企合作的方向可以侧重学院与中小民营企业的互动,吸纳此类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信息,作为教学培养的参数之一;加强学院与家长的联系,强调家庭的作用,使校内培养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责任感;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使校内培养与未来就业的关联度更清晰;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建立毕业生实习、就业相关信息数据库,为未来教学、培养、就业等工作提供长期决策依据。

需强调的是毕业生对实习工作机会和未来实际就业机会的重视程度有所区别;因此,学生实习情况只是学生未来就业情况的“模拟量”,相关数据具备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汤城,周海燕.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实践与思考.2011.

[2 ]徐娟,张耀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2017.

[3 ]张加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优化研究——以浙江省高职汽车维修专业为例.2006.

[4 ]王静波,王翡翡.雇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状况探析.2011.

[5 ]王亚华.基于就业需求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探讨.2012.

[6 ]鲁瑾.基于学生社团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2011.

[7 ]袁栋.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就业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2010.

[8 ]李月宁.铁岭市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2016.

[9 ]朱艳红.优化就业能力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2009.

[10 ]黄艳.优化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2016.

作者:江玥

统计教育改革研究论文 篇3:

近二十年关于县级职教中心载文统计分析及研究建议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1994年-2014年公开发表的120篇县级职教中心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从县级职教中心的整体趋势、研究人员单位分布和地区分布、研究方法、研究的规范性以及研究的主题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县级职教中心研究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我国县级职教中心研究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县级职教中心 研究现状 统计分析

1 数据来源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1]县级职教中心自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以来,已有三十年的历史。县级职教中心是河北省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它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积极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以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为终极目标。县级职教中心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坚持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新技术并推广并行,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县级职教中心包括农民中专、农村成人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职业教育机构。

以中国学术期刊网为平台,以“县级职教中心”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上的期刊和核心期刊进行搜索, 可以发现 1994-2014 年8月25日20多年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共计131篇。其中除去重复发表的论文,有效论文只有120篇。本文在综合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县级职教中心的发展现状。

在类目划分上,本文主要采用了我国县级职教中心研究发展的整体趋势分析、我国县级职教中心的研究主题分析、我国县级职教中心的研究人员地区分布及机构来源分析、我国县级职教中心研究的规范性分析、我国县级职教中心研究的主要方法分析五个维度。本文在研究我国县级职教中心的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就当前职教中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2 统计结果及问题分析

2.1 我国对县级职教中心发展研究的总体趋势呈波浪式增长,在2005年达到顶峰。如图1所示,我国关于县级职教中心研究的论文,在近20多年来呈波浪式增长的趋势,但与同期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研究的论文数量相比其总数少之又少,将近1:74的比例。从文献的发表情况可以看出县级职教中心发展的趋势直接影响到论文发表数量的多少。如1999年底中国高校实行扩招,县级职教中心的发展则受到巨大挑战,随后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所以在2000-2002这三年中,对县级职教中心研究的论文数量从1999年的6篇减少到4、3、4篇。而到了2005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每个县(市、区)都要重点办好一所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中等职业学校)”并在全国“重点扶持建设1000所县级职教中心”,县级职教中心迅速发展,这一年相关的论文发表数量也达到了近二十年的最高点13篇,之后县级职教中心的发展相对平稳,对县级职教中心的研究的起伏也相对平缓。

2.2 我国县级职教中心研究人员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分布于河北省,主要研究机构是中等教育机构。

2.2.1 我国县级职教中心研究人员的单位分布主要是中等教育机构、高校、政府机构和科研机构。发表过论文的研究人员所在单位统计结果显示,县级职教中心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分布在政府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和中等职业院校。其中,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在县级职教中心研究成果发表的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占到23.33%,是县级职教中心研究的主力军,其次是高校、政府机构和科研机构,分别占到19.17%、12.5%和10.83%。(如图2)

从我国县级职教中心研究人员的单位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县级职教中心的研究缺乏一定的理论高度。其中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的研究最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教育机构对研究的重视,也更应该能解决实际问题。但仔细分析这些文献就会发现,其中很少有针对某个职教中心或职教中心某方面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大多都是泛泛而谈。

2.2.2 我国县级职教中心研究人员的地区分布主要是河北省。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全国各个地区县级职教中心研究的情况,笔者对1994-2014年间发表论文的研究人员的地区来源做了统计,其中没有表明或者地区表述不清的11篇论文归为其他类别。另外,归类中出现几篇论文存在多个地区并列的情况,以第一地区作为归类的依据。从图3中可以看出,进行县级职教中心研究的地区比较集中,河北省就发表相关论文40篇,占到总数的1/3。排在第二、三的省份是东北的吉林和辽宁,分别为14篇和12篇。陕西、江苏、湖南三个省份发表的论文数分别为9篇、7篇、6篇。其它省份都没有超过5篇,其中甘肃4篇、湖北、天津、福建和广西各2篇,山东、安徽、河南、山西、黑龙江、西藏各有1篇。

分析我國县级职教中心研究范围,总体来说,分布不是很均衡。县级职教中心最主要的研究地是河北省。之后国家在东北和陕西召开教育改革工作会议,这些地区的县级职教中心研究开始增加。与之相对,南方省份的研究比较分散而且数量也相对较少。总体而言,县级职教中心发展的南北差距还是很大的。

2.3 我国县级职教中心研究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绝大多数是定性研究。目前,我国县级职教中心的教育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又称质的研究,它以研究者本身为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通过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行研究,要求最终获得一种有效的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的常用方法有访谈调查法、定性观察法、叙事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定量研究则站在思辨角度,深入分析和探讨教育现象的内涵和实质,最终得出决策性结论[2]。定量研究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教育测量法和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如图4所示,通过对120篇论文的分析,县级职教中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研究方法,占到85%,而定量研究仅占到15%。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在县级职教中心研究上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运用较少。因此,研究者今后在开展县级职教中心相关研究时,可以适当运用定量研究法,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

2.4 县级职教中心研究缺乏规范性。研究规范性作为考量其研究价值的重要指标,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研究是否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二是是否有文献评论,三是是否有理论假设,四是是否有明确的问题意识。经过统计,有明确问题意识的占64.17%,含有对前人论文的文献述评的论文只有四篇,仅占论文总数的3.33%,含有理论假设的论文有36篇,占论文总数的30%,含有参考文献的论文有34篇,只占到论文总数的28.33%。(如表1)

总体而言,我国关于县级职教中心的研究还不够规范,其中有21篇论文没有文献评论、理论假设、明确的问题意识、参考文献,占到了论文总数的17.5%。县级职教中心研究的规范性還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2.5 县级职教中心研究的主题主要是发展整体情况及问题研究,对其发展的各个要素的专门研究相对较少。我国关于县级职教中心研究的主题分布情况如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各个地区县级职教中心发展的情况分析、县级职教中心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县级职教中心发展的成就与经验和政府的相关政策以及相关会议的总结,分别占到15%、12.5%、10.83%。紧随其后的是县级职教中心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分析、县级职教中心的办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分别占到10%、7.5%、5.83%。关于实训基地建设和专业设置的文献各有5篇,只占到总数的4.17%。

在县级职教中心研究的主题方面,关于县级职教中心发展的整体情况与问题研究占很大比例,关于县级职教中心发展的各个要素,如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的研究相对较少,关于县级职教中心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分析的研究更少。

3 县级职教中心研究建议

3.1 加强县级职教中心的理论研究。从发表论文的刊物类别来看,目前有关县级职教中心的理论研究论文主要发表在非核心类期刊论文上,这反映了此类研究在学界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直接影响了其研究水平的提升。同时,此类研究论文的整体质量不高,研究深度不足,多为泛泛之谈。因此,要想提升县级职教中心相关理论研究的质量,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国家就必须加强对县级职教中心研究的扶持,积极为研究人员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

3.2 注重研究中的统计处理和第一手数据的收集。目前,县级职教中心研究中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水平较低,统计方法单一,大部分是用百分数进行统计。因此,在之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合理选择统计处理方法,提升统计效率。同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现有县级职教中心的研究不太重视一手数据的收集,研究中多数使用二手数据。在之后的县级职教中心的研究中应该注重第一手数据的收集。

3.3 强化县级职教中心研究种类多样化。综观当代国内县级职教中心的研究现状,其种类大致可归结为如下四大类。第一类是研究县级职教中心是怎样发展的,第二类是研究县级职教中心发展的问题、对策及发展的经验,第三类是研究县级职教中心发展的政府工作会议、政策,第四类是研究县级职教中心发展的办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等。县级职教中心的研究应该增加对招生、就业、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等具体方面的研究。

3.4 加强对县级职教中心的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在县级职教中心的研究上,现有的研究方式多为理论研究,研究效果不理想。只有加强对县级职教中心的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才能加快研究成果转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在实践研究中,研究者可以有意识地增加实证研究的比重,保证其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实用性。

3.5 增强县级职教中心研究的规范性。从研究的规范性来看,当前我国县级职教中心的研究还不够规范,县级职教中心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意识缺乏、规范性不够,理论基础薄弱,应用性不强。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出台统一的行业研究规范,明确研究目标和方向,强化研究人员的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现有研究文献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加强研究文体和逻辑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3.6 加强地区间的协同研究。从研究人员的地区分布和机构分布情况来看,县级职教中心研究的主要地区是河北省,主要研究机构是中等职业教育机构。虽然县级职教中心被一部分教育者称为“河北模式”,但现在很多省份的县级职教中心发展的很好,比如辽宁、吉林、陕西。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加强地区间的协同研究,各地区的职教中心也能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学习,加强地区间的协同研究,取长补短,充分发挥自身研究优势与特长,提升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高鸿.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模式改革研究[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何文明.职业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分析[J].职教通讯,2009(4):14-19.

[3]于晓燕.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组.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模式创新研究报告[M].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11).

作者简介:

杨伟红(1986-),女,河北承德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宁永红(1970-),女,河北迁安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郑敏贤(1989-),女,河北任丘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作者:杨伟红 宁永红 郑敏贤

上一篇:广告传播旅游文化论文下一篇:民族自治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