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监管体系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股票期现跨市场操纵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市场操纵通过虚构市场供求关系控制价格波动以制造交易价差获利的内在机理一成不变,但具体的实施策略则受制于资本市场的结构。在资本市场隔绝结构中,市场操纵行为因被限制于单一市场而展现为传统的单市场操纵形态。随着金融衍生品的诞生开启了资本市场的融通趋势,股票市场与期指市场间的价格关联效应使跨市场操纵成为新动向,并形成交易型和信息型两种实施模式。其中,交易型模式利用股价指数的可操纵性,直接以交易行为虚构市场供求,控制市场价格,借助股票期现跨市场价格关联渠道牵引关联市场价格波动以获利;信息型模式通过向市场释放信息诱导交易的时点和方向,虚构市场供求,控制市场价格,借助股票期现跨市场价格关联渠道牵引关联市场价格波动以获利。国际资本市场的一体化融合催生出利用资本市场跨境价格关联渠道实施的更为复杂、隐蔽的跨境操纵实施模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影响的波动性是市场操纵的实施基础,控制价格波动以获利的机理使操纵行为蕴含价格波动风险,风险在资本市场隔绝结构中因被限制在单一市场内而显现非系统性。在资本市场融通趋势下,跨市场操纵的价格波动风险沿跨市场价格关联渠道释放,并在金融综合经营格局下跨行业、跨机构、跨市场系统性溢出,在现有基于金融分业体制和资本市场隔绝结构的监管法律制度下产生监管盲区,威胁金融安全,隐含市场和法治的双重危机。究其原因,一是监管权创设有欠缺,现有操纵行为监管局限于行为规制和事后惩治的微观层面,缺失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二是监管权配置不合理,以证监会为绝对权威的“倒金字塔”监管结构和低效监管协调机制抑制监管效率;三是监管权运行有障碍,市场分割式的操纵禁止规范框架缺乏整体监管视阈,造成跨市场监管缝隙,而价量控制的市场操纵本质认知疏离于操纵行为的实施机理和发展趋势。问题源于现有操纵行为本质认识囿于资本市场隔绝结构下单市场操纵认知,将市场操纵监管局限于投资者保护和事后惩治等微观行为监管层面,无法应对跨市场操纵价格波动风险的系统性演变。对此,市场操纵本质把握应从关注操纵结果的价格操纵和价量控制以及操纵行为的欺诈和市场欺诈延展至操纵的实施条件。滥用市场优势控制价格的市场操纵本质认知通过行为的前提和结果表征行为的操纵性,可以重构市场操纵监管内涵,在完善市场分割、行为规制、事后惩治的微观监管制度基础上,引入全局视阈、风险治理和事前防范的宏观监管制度,构建统合性监管制度框架。首先,防范是关键。在操纵行为监管制度设计中引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理念和制度,在立法中确定人民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职责,并顺畅其监管视阈覆盖资本市场的法律途径。然而系统性风险概念的模糊使宏观审慎监管权存在滥用可能,对此,一是在监管权配置方面贯彻以权力制衡理念,在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议事机制基础上构建高效的资本市场监管协作机制,强化监管信息交流和共享,遏制监管行为偏差,构建监管资源高效配置、信息流动顺畅的“金字塔型”市场监管体系结构,在双边和多边层面推进资本市场的国际监管协作机制;二是在监管权运行方面限定监管权边界。围绕市场优势设置主动防御的信息监管制度,根据不同类型操纵行为的风险程度设置差异性的合格投资者制度;改进投资者分类监管制度,重点监测市场优势投资者;设置跨市场交易大额登记制度。其次,惩治是底线。惩治的正当性依赖于规范的科学性。跨市场操纵与单市场操纵具有相同内在机理和行为结构,只是借助跨市场价格关联渠道将原本局限于单市场内的价格控制行为和清仓获利行为分置于价格关联市场,并无实质独立性,可以纳入现有操纵禁止规范予以治理。但应修订现有市场分割的操纵禁止规范体系以应对跨市场操纵的新动向,一是加强立法衔接,弥合跨市场监管缝隙,确定《证券法》和《期货条例》为资本市场基本法和特别法,全面覆盖资本市场操纵行为;二是平衡规范的保障和保护功能,设置以行为模式为核心的“具体规范”规制已有操纵行为,以授权裁量为核心的“授权规范”涵射未来操纵行为;三是在“可替代”原则下通过危险犯、行为犯、结果犯等构成要件差异化设置,实现对跨市场操纵的有效监管。

关键词:市场操纵;跨市场操纵;资本市场;股指期货;监管法律制度

学科专业:经济法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实证分析法

1.3.2 规范分析法

1.3.3 历史研究法

1.3.4 比较分析法

1.4 文献综述

1.4.1 跨市场操纵的可行性问题

1.4.2 跨市场操纵的本体论问题

1.4.3 跨市场操纵的监管法律制度

1.4.4 经济法理念和制度治理跨市场操纵的优势

1.5 研究逻辑思路与内容(图)

1.6 难点与贡献

1.6.1 难点

1.6.2 创新

1.7 不足与展望

第2章 股票期现跨市场操纵的基本模式

2.1 跨市场操纵的生成逻辑

2.1.1 跨市场交易的界定

2.1.2 跨市场交易的类型

2.1.3 跨市场操纵的生成

2.2 交易型跨市场操纵模式

2.2.1 股价指数的可操纵性

2.2.2 交易型跨市场操纵的内在机理

2.2.3 交易型跨市场操纵的实施策略之一:操纵指数权重股

2.2.4 交易型跨市场操纵的实施策略之二:操纵期指合约

2.3 信息型跨市场操纵模式

2.3.1 资本市场的信息传递机制

2.3.2 信息型跨市场操纵的内在机理

2.3.3 信息型跨市场操纵的实施策略

2.4 跨境型跨市场操纵模式

2.4.1 资本市场国际一体化进程

2.4.2 跨境型跨市场操纵的内在机理

2.4.3 跨境型市场操纵的实施策略

第3章 股票期现跨市场操纵的系统性风险演变

3.1 单市场操纵所蕴含风险的非系统性:以股票市场为例分析

3.1.1 市场操纵的价格波动风险

3.1.2 单市场操纵风险的表现

3.1.3 单市场操纵风险的特质

3.2 衍生品市场操纵蕴含风险的系统性端倪:以期指市场为例分析

3.2.1 期指市场的诞生

3.2.2 期指市场的特有属性

3.2.3 期指市场操纵风险的特质

3.3 跨市场操纵风险的系统性演变

3.3.1 资本市场的融通变革

3.3.2 跨市场操纵风险系统性演变的机理:跨市场信息传导机制

3.3.3 跨市场操纵风险系统性演变的渠道:跨市场价格关联机制

3.3.4 跨市场操纵风险的系统性展现

第4章 市场操纵监管法律制度的失灵

4.1 监管权配置的失衡

4.1.1 市场操纵监管主体的梳理

4.1.2 宏观审慎监管主体缺位

4.1.3 监管协作机制有待完善

4.1.4 监管体制的“倒金字塔”结构

4.2 监管权运行的失范之一:操纵禁止规范滞后

4.2.1 市场操纵禁止规范的梳理

4.2.2 缺失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基本规则

4.2.3 市场分割的规范体系

4.2.4 逻辑混乱的规范结构

4.3 监管权运行失范之二:操纵行为实质认知失当

4.3.1 市场操纵实质界定的梳理

4.3.2 立法中价量控制界定的“似是而非”

4.3.3 实践中交易量控制界定的“舍本逐末”

第5章 市场操纵本质的新认知及监管创新

5.1 域外市场操纵本质认知的考察

5.1.1 欺诈理论

5.1.2 市场欺诈理论

5.1.3 价格操纵理论

5.2 既有市场操纵本质认知的困境

5.2.1 疏离于市场操纵的实施机理

5.2.2 隐含监管权力滥用的危险

5.2.3 局限于对市场操纵的微观监管

5.2.4 聚焦于对操纵者的事后惩治

5.3 市场操纵本质的新认知

5.3.1 对价格控制能力的关注

5.3.2 市场优势与操纵行为的关联

5.3.3 滥用市场优势控制价格

5.4 统合式监管框架设计及实施路径

5.4.1 统合式监管框架设计思路

5.4.2 统合式监管框架的实现路径

第6章 股票期现跨市场操纵风险监管法律制度构建

6.1 跨市场操纵的宏观审慎监管理念

6.1.1 宏观审慎监管释义

6.1.2 宏观审慎监管与跨市场操纵的契合

6.1.3 跨市场操纵宏观审慎监管的展开

6.2 域外跨市场操纵监管主体的梳理

6.2.1 美国的跨市场操纵监管的主体

6.2.2 英国的跨市场操纵监管的主体

6.2.3 日本的跨市场操纵监管的主体

6.3 跨市场操纵风险监管体系设计

6.3.1 建立资本市场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6.3.2 完善资本市场的监管协作机制

6.3.3 改进资本市场的微观监管结构

6.3.4 推进资本市场跨境监管协作机制

6.4 跨市场操纵防御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设计

6.4.1 设置差异性的资本市场合格投资者制度

6.4.2 完善资本市场投资者分类监管制度

6.4.3 改进跨市场大额交易登记制度

第7章 股票期现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法律制度完善

7.1 域外立法规制跨市场操纵的样本梳理

7.1.1 设置专门的跨市场操纵禁止规范

7.1.2 统合市场操纵禁止规范

7.1.3 改进市场分割的操纵禁止规范

7.2 跨市场操纵的实质独立性分析

7.2.1 跨市场操纵策略的理论纷争

7.2.2 跨市场操纵的理论类型

7.2.3 跨市场操纵策略的独立性分析

7.3 我国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法律制度改进

7.3.1 弥合市场分割立法体系的监管缝隙

7.3.2 优化市场操纵禁止规范框架

7.3.3 设置多元化市场操纵行为构成要件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城市经济学发展论文提纲下一篇:历史题材影视剧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