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监管体系金融监管论文

2022-04-22

收稿日期:2011-02-18作者简介:张璇(1977-),女,湖北武汉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金融经济学和政府经济学研究。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企业监管体系金融监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企业监管体系金融监管论文 篇1: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作者简介:

曹凤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投资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金融学会副会长等职。曾任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从1992年起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管理、股份经济、金融与证券方面的教研工作,是最早提出在中国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推行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学者之一,在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

主持多项国家和教育部等重点科研项目,出版了20余本专著、教材,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多次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2007年获“中华十大经济英才特别奖”,2008年被北大聘为“叶氏鲁迅社会科学讲座教授”。

摘要:本文指出了改革和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沿革、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总体思路。从长远看,我国应当建立统一监管、分工协作、伞形管理的金融监管体系。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目标应当是建立一个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进行综合金融管理。

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

一、改革和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性

金融监管主要是指金融主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实施全面的管理、经常性的检查与监督,并以此促使金融机构合法稳健地经营,促使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维护金融稳定。对金融业的监管主要是指对金融业的外部监督与管理。金融监管对于金融业的发展与规范十分重要。

金融监管体系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监管功能、监管理念、监管目标、监管手段等。其中,金融监管体制是金融监管体系的核心。所谓金融监管体制主要是指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金融监管体制的变化会引起监管功能和效率的变化。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各国最重要的监管机构是中央银行,很多国家中央银行不仅监管货币市场、监管商业银行,而且还监管其他金融机构。因此,中央银行是最重要的监管机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其他金融市场得到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大量涌现,中央银行负担很重,因此,又出现了一些监管机构,主要是把证券、期货、保险等分出来,单独成立监管机构对这些行业进行监管。如,我国除了中央银行外,还成立了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保监会”)。

监管机构的设置和监管功能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是不一样的。有的国家和地区监管机构没有那么多,分工也不是那么细。如,有的国家没有设银监会和保监会。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和管理,因此,设了很多监管机构。英国现在实行金融混业经营和管理,在中央银行之外,成立了金融服务局,中央银行主要监管货币市场,金融服务局主要对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和信托业进行综合监管。

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行业自律监管组织,如,银行协会、银行公会以及证券业协会、保险业协会等。英国是注重自律管理的国家,英国的证券交易所委员会就是一个自律监管组织。

各国根据各自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发展的实际情况实行不同的监管体制,且金融监管体制随着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

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一国的金融市场必然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部分;跨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日益增多,跨国界的金融集团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大的银行、保险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相当部分是国际业务。一国的银行或金融市场发生问题会传染和影响其他国家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甚至整个金融体系。上世纪末出现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如何防范国际金融风险,保持本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金融监管变得越来越重要。金融监管国际化是一个发展趋势。

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跨金融行业的创新产品不断涌现,传统金融领域及金融产品间的界限日渐模糊。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传统的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很难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出现了很大的监管漏洞。美国对华尔街投资银行就缺乏必要和有力的监管,对衍生工具市场更是监管不到位,导致衍生工具泛滥,脱离了实体经济,引发了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金融市场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各国金融监管体系必须作出相应改变。在大多数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初设时所面临的市场格局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已不复存在。在新的形势下,监管机构的监管理念、监管目标、监管手段以及机构设置都面临挑战,如何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保持公正有效的监管体系是各国面对的主要问题。在金融监管体制上,统一监管是否是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也是当前引起争论的重要问题。目前,世界各国主要存在两种监管体制,即分业监管体制和统一监管体制。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02年底,全球范围内,至少有46个国家已采取了统一监管模式。然而,目前还无法证明统一监管要比分业监管效率更高;另外,在从分业监管向统一管理转变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障碍。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本国金融发展与稳定的金融监管体系,是摆在各国面前的重要任务。

WTO过渡期结束以后,我国金融进入全面开放时期,金融监管面临两方面的考验与挑战:一是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进入我国,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融为一体,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二是金融混业经营成为发展趋势,而我国目前仍实行严格分业管理的金融监管体制和模式。因此,借鉴国际各国金融监管经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加强与国际监管组织和其他国家监管机构的协调,提高金融监管效率,保证金融安全运行,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沿革及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前,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当时几乎没有金融市场,一切信用归银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只有一家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人行”),它既从事信贷业务又有金融监管的职能,当时可谓是集中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当然是严格和简单的统一监管。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金融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分出或成立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198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成为独立的中央银行。当时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发达,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还不多。因此,在1984年~1993年这段时间,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金融监管的主要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曾经集货币政策和所有金融监管于一身。在这10年里,我国实行的仍是集中统一管理体制。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金融体系发生了更大的变化。以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为标志,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渐发展起来,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建立,外资银行开始进入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其中保险公司和保险市场发展迅猛。在这种情况下,单靠人民银行进行金融管理已经显得力不从心。此时的中国人民银行是一个超级中央银行。此后,随着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证券和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陆续成立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主要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进行监督与管理。银监会负责统一监督管理全国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证监会依法对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督管理。保监会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维护保险业的合法、稳健运行。

由此形成了由人行、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牵头的分业经营和监管的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有利于加强对银行和新生的证券和保险行业的专业化管理,有利于防止在我国金融业管理水平不高的阶段因混业经营而产生金融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除了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外,还负责对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进行监督管理,而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则分别交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监管。

为了更好地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统一和综合监管,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于2004年共同签署了金融监管分工合作备忘录,对各自的监管职责予以明确,对合作监管办法作了明确规定。建立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监管联席会议机制”。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任何一方与金融业监管相关的重要政策、事项发生变化,或其监管机构行为的重大变化将会对他方监管机构的业务活动产生重大影响时,应及时通告他方。若政策变化涉及他方的监管职责和监管机构,应在政策调整前通过“会签”方式征询他方意见。对监管活动中出现的不同意见,三方应及时协调解决。

目前,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相互合作的金融监管体制基本适应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

(二)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1. 多头监管与交叉监管导致监管冲突和监管效率低下

(1)多机构监管易导致监管冲突

目前,我国对金融机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与保险公司实施监管的职责分别由银监会、证监会及保监会承担。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对这种分业监管的模式提出了挑战。

由于各个监管机构的目标不一样,指标体系、操作方式不同,各监管机构的监管结果可能存在很大差别。当金融控股公司只受某一机构监管时,单个监管者可能不会承担其他监管者的工作和责任,特别是金融控股公司下属的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公司受不同监管机构监管时,由于各监管机构的监管目标不同,会发生监管冲突,并可能通过金融控股公司的母公司逃避监管。

(2)监管部门间协调难度大,监管效率低

从金融监管的主体角度来看,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是平级的,若一家金融机构经营不同业务,如既从事银行业务,又从事保险或证券业务,如某项业务发生风险,在确定哪家监管机构牵头、由哪家监管机构最后决定等方面存在一定现实困难。

2. 对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监管盲区

随着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金融控股公司将成为我国金融组织的主要形式。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已经出现和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运作模式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经营型金融控股公司。如集团的控股公司是一家商业银行(也称为“银行控股公司”),全资拥有或控股一些包括银行、证券、保险、金融服务公司以及非金融性实体等在内的附属机构或子公司。这类金融控股公司的特点是总公司(母公司)本身开展银行业务,所控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附属机构或子公司独立对外开展相关的业务(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或其他金融业务)和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集团公司董事会有权决定或影响其子公司最高管理层的任免决定及重大决策。目前,我国此种形式的银行控股公司主要有: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

另一类是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即非银行金融机构控股的银行控股公司,表现为集团的控股公司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全资拥有或控股一些包括银行、证券、保险、金融服务公司以及非金融性实体在内的附属机构或子公司。这类金融控股公司的特点是总公司(母公司)本身并不开展金融业务,而所控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附属机构或子公司独立对外开展相关的金融业务(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或其他金融业务)和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母公司通过控股权对子公司甚至孙公司进行控制。集团公司(母公司)董事会有权决定或影响其子公司最高管理层的任免决定及重大决策。目前,我国此种金融控股公司主要有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平安集团等。

我国目前实行的严格的分业监管体制,很难对金融控股公司及其所开展的金融业务进行有效监管。

金融控股公司下属机构交叉持股导致法人结构复杂化,集团规模大和跨国经营导致内部管理部门层次复杂化,集团业务涉及多种金融业务又使经营复杂化。这种状况,一方面,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外部监管也造成了困难,易于造成监管真空;另一方面,因为涉及多个行业的监管机构,各监管机构的监管目的、方法和重点各不相同,只要在不同的专业金融监管体系之间存在着差异,金融控股公司就可能会采取规避监管的行动,建立一种经营阻力、成本最小的组织模式,从而增加各专业金融监管当局在对相关金融机构进行监管过程中的困难。此外,即使每个监管主体能够有效控制各自监管对象的风险,但由于不同监管主体之间信息交换不畅形成信息阻塞,使得金融控股公司整体的风险状况也难以掌握,也易于出现监管真空。

3.难以对金融创新进行有效监管

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金融创新,引发了金融业的一场革命。然而,金融创新却是和放松金融监管相伴而生的;由于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使得适当的风险管理和风险监管未能及时跟上,致使监管滞后。美国次贷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金融创新过快而监管滞后的结果。

我国需要金融创新,需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很难对金融创新进行有效监管。对金融工具创新很难监管的原因在于:一是金融工具创新往往属于从无到有,现行的监管法规及制度设计很难进行事前的预见,从而加以预防;二是新的金融工具应用后的优势与弊端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期后才能显现,这使得金融监管只能是事后的,而难以事前预判;三是金融工具创新的风险管理并不属于监管当局的直接监管范畴,更多的是金融机构自己的责任。正因如此,金融工具创新不仅成了金融机构不断放大金融杠杆率的最佳手段和途径,而且也成为金融监管的一个难题。

三、改革和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总体思路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目标

从长远看,我国应走金融统一监管或综合监管之路,变分业监管为统一监管。建立统一监管、分工协作、伞形管理的金融监管体系。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目标应当是,建立一个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金监会”),进行综合金融管理,负责统一制定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规划,通盘考虑和制订金融法律、法规,协调监管政策和监管标准,监测和评估金融部门的整体风险,集中收集监管信息,统一调动监管资源。通过统一的监管机构,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其他金融部门和金融市场进行监管,以维护金融业的稳定发展。金监会可以针对金融监管的真空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划分各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责范围,协调各监管机构的利益冲突以及划分监管归属等。

(二)现阶段应当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行金融监管体系

从分业监管向统一监管转变并不能一蹴而就,要根据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步转变。成立中国金融监管委员会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必须经过若干过渡才能实现。

我国目前实行“一行三会”(即中央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分业管理体制,总体上是适应现阶段金融市场发展需要的。但存在职责不清、监管重叠、监管漏洞、监管套利、监管成本高和监管效率不高的问题,尤其是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职责不清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各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协作和合作也存在很多问题。当前,在总的金融监管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应加以改进和完善。

首先,进一步明确各监管机构的职责,加强信息交流,强化监管协调,各监管机构充分合作与协作。完善和强化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监管联席会议机制”。遇到重大综合监管问题,应及时协商并作出各监管部门的统一决策。

其次,目前主要是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应当逐渐转变为功能监管,实行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的管理办法。

第三,将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相结合,以合规性检查为前提,风险性监督为主,二者并重;建立银行和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制度,进行合规性和风险性评级,以强化银行和金融机构对其经营和风险程度的识别和管理,增强自我约束力。

第四,最重要的是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主体,制定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办法。金融监管机构可以通过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母公司(总公司)进行直接监管,对其下属的金融企业进行业务和功能监管,也可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总公司对集团下属公司进行内部管理。现阶段,可以对金融控股公司总公司指定一个金融监管机构进行监督管理,为了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总公司(母公司)进行统一管理,建议当前可以指定银监会作为金融控股公司总公司(无论是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还是银行型、证券型或保险型金融控股公司)的主管机构,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包括注册管理和日常监管),而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分别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银行子公司、保险子公司和证券子公司及不是控股公司的单个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分别进行监督与管理。

第五,中央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之间应当协调监管政策和手段,加强信息共享,建立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长效协调机制,完善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预警和化解系统。监管部门可以建立对控股公司的集中监管信息平台,创造条件实现监管部门与监管对象业务系统的信息联网,改善信息传递的方式与速度。借此监控技术,监管主体可以重点对混业经营单位的资金流动进行监控,特别是那些将对集团财务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的内部交易,及时、全面获取各金融子单位的财务、资产状况及经营动态,防止内部资金违规流向实业部门。

(三)成立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

在条件成熟后,建立具有政府管理职能的金监会。

金监会对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统一监管。目前的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成为金监会的下属的局,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监管。金监会制订金融监管政策和法规,协调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关系。

中央银行仍担任部分金融监管职能。除了制订和执行货币政策外,还负责监管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形成金监会为主与中央银行共同进行金融监管的格局。

金监会主要通过对金融控股公司总公司进行直接监管实现对金融业的监管。一是对金融控股集团设立和准入进行监管。明确市场准入资格、控股范围、模式、比例等方面的要求。二是明确集团的财务要求。对资本构成、资本充足率、资产负债计算方法等问题进行规定,明确各项考核均要以合并报表为基础的技术性要求,准确评估集团实际的财务杠杆和经营风险。三是加强对关联交易的认定和处理。金监会要细化银行控股公司内部、关联交易的定义和分类,对控股公司集团内部关联交易类型、交易方式、金额等作出限制性规定;密切关注集团内部大额的商品、资金等项目的往来,并要求控股公司集团对可疑交易项目进行解释。四是在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建立“防火墙”制度。原来的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变成金监会的下属机构,在金监会的统一领导下,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及单个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进行功能监管。

同时,发挥金融控股公司对下属子公司(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内部管理作用。金融控股公司规模庞大,业务范围广泛,如果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则公司内部可能出现相互持股、贷款互保、资金违规拆借等问题,这将导致公司的发展潜伏着较大关联交易风险、高财务杠杆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为了保证金融控股公司健康、稳定地发展,应当对现有的金融控股公司按照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整合,实现产权制度的深层次变革,制定一系列制度安排来维护公司治理,并关注跟踪银行控股公司试点整合的全过程,在公司内部形成如内部交易制度、风险预警及管理制度等严密的内部管理制度。

(四)进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配套改革

1.健全我国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

我国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制定了一套内部控制制度,但随着金融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控机制。其一,设置内部稽核机构;其二,建立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稽核评价制度;其三,充实改善内控设施,建立高效的金融管理信息系统。

2.建立金融同业自律机制

从世界各国金融同业自律制度建设的实践看,同业公会或协会是适应金融业行业保护、行业协调与行业监管的需要自发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显然存在金融业发展较快与金融监管当局监管相对不足的矛盾,迫切需要建立以对金融监管当局监管起拾遗补缺作用的金融同业公会制度,创造一种维护同业有序竞争、防范金融风险、保护同业成员利益的行业自律机制。在金融监管当局的鼓励、指导及舆论的倡导下,在自发、自愿的基础上建立金融业同业公会,可根据金融机构的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建立不同的金融同业公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国金融同业公会的联系机制,赋予金融业同业公会行业保护、行业协调、行业监管、行业合作与交流等职能。

3.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现行的金融法规主要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法》、《银监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和《信托法》等法律。这一法律体系确立了我国金融机构的分类经营体制和业务范围,但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及性质并不明确,既无明确禁止性条款,也无明确设立性条款,“无法可依”使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缺乏法律保障。应当尽快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确定银行控股公司准入和退出的条件与方式,界定银行控股公司的权利和义务,明确监管主体,为我国金融机构发展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规范和推动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奠定基础。

4.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随着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跨境金融监管和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促进我国金融监管能力特别是跨境监管能力的提高,使我国金融监管逐步迈入国际化的轨道,以不断适应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新形势的需要。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区域以及双边等多层面的金融监管合作。作为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国际金融监管组织的一员,应积极通过巴塞尔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国际保险监管组织加强与其他成员国的合作与交流,及时了解和把握金融监管规则的最新进展。同时,随着经济区域化的发展,我国还应积极加强与东亚邻国、东盟等区域组织及其成员的金融监管合作,把参与区域金融监管合作作为我国进一步推进金融监管国际化的路径。在双边合作方面,要积极加强与他国尤其是互设金融机构的国家的监管机关的合作,促进双方监管当局的信息共享,互相学习监管经验。(编辑:张小玲)

编辑后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关于金融监管的探讨一直是热门话题。阅读曹凤岐教授的履历,其丰富的经历和一系列贡献,已经说明了一切。在金融监管问题上,这位专注于金融与证券市场教学与研究的学者,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学者之一。也许是因为经常阅读曹教授博客的缘故,看其诗其文,便常常觉得曹教授有如身边和蔼可亲的仁厚师长,而在约稿的沟通中,更是充分感受到了曹教授的认真与严谨。相信这篇文章将可以让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我国的金融监管问题。

作者:曹凤岐

企业监管体系金融监管论文 篇2:

欧盟泛欧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及其启示

收稿日期:2011-02-18

作者简介:张 璇(1977-),女,湖北武汉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金融经济学和政府经济学研究。E-mail:zhangxuanwh@163.com

摘要:欧盟2010年的金融改革法案打破成员国各自为政的现行监管格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为欧盟金融监管体系确定了“一会三局”的泛欧金融监管体系,以加强整个欧盟层面上的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泛欧金融监管体系是欧盟吸取国际金融危机教训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金融业监管的未来发展趋势,对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优化和改革有诸多启示。

关键词:欧盟;泛欧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监管体系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蔓延为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都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反思,加快了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进程。2010年7月21日通过的美国《多得-弗兰克法案》,被称为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格的金融改革法案。作为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主要改革举措,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于2010年9月7日一致通过了泛欧金融监管改革法案。随后,欧洲议会在2010年9月22日通过了欧盟金融改革法案,决定建立一系列新的欧洲监管机构(ESAs)替换现存的各种委员会监管各类金融机构,并成立欧洲系统性风险管理委员会(ESRB)负责监控和预警欧洲经济中的各种风险。

一、泛欧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背景

1.金融危机暴露欧盟金融监管的不足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欧盟金融监管体系中存在着缺陷和不足,给欧盟带来的教训直接而又深刻。虽然欧元区实施单一货币政策,但是欧盟各成员国在金融监管方面基本上是各行其是,缺乏统一的宏观监管手段,形不成整体监管合力,难以对相关系统性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和监管。这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欧盟对于在欧洲金融市场上不断蔓延的风险缺乏全面认识,反应迟钝,等到危机爆发时各成员国又各自为政,几乎没有有效手段进行统一应对。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冲击,金融风险传导与扩散效应导致欧盟各成员国金融市场剧烈震荡,以至于欧盟不少大型银行被迫破产重组或被政府接管。面对部门内和跨部门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性风险时,金融体系往往极为脆弱,对相关系统性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和监管极为必要,而这需要加强监管当局和中央银行之间的联系[1]

2.成员国主权债务危机蔓延的压力

欧盟长期以来一直呼吁加强金融监管,但是由于27个欧盟成员国意见分歧,众口难调,欧盟在这一问题上迟迟未能采取实质性行动。而2010年初发生的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在实际上加快了欧盟建立金融监管体系的进程。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后,欧盟成立了由范龙佩亲自挂帅的特别小组,为完善欧盟经济治理、避免危机重演商讨改革方案。在前三次会议上,欧盟财长们初步同意要通过事先评议成员国预算方案和对赤字超标的成员国实施惩罚来强化欧盟财政纪律[2]。在这之前,欧盟主要成员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即将建立的欧盟金融监管体系存在较大分歧,但由于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不断蔓延,有关成员国在危机压力之下不得不作出让步和妥协。

3.与美国争夺国际货币话语权的需要

自从美国大力推进金融改革方案以来,欧盟也在人们关于改革推进过慢的批评声中抓紧制订方案。在美国众议院通过金融改革方案一天后,欧盟的财政委员巴尼耶就表示,在推出金融改革方案方面“我们的时间很紧迫,但是我们并没有落后”[3]。欧美之所以纷纷急于提出金融改革方案,实际上是在争夺国际货币体制的话语权,谁先提出,就对谁更有利。金融改革方案的推出只是一种加强货币的手段,欧洲金融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健康的金融体系,来增强人们对于欧元的信心。未来各国进行博弈的最终极目标是通过货币,而不是政治或者军事手段,谁掌握了货币的话语权,谁就掌握了博弈的制高点。

4.欧盟经济一体化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要求

欧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对欧盟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在欧元区范围不断扩大和欧元区实施单一货币政策的情况下,欧盟成员国金融监管机构各自为政的现状必然会影响彼此信息交换和行动协调,难以及时对金融体系中的系统性风险作出预警,并容易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时出现各扫门前雪的情况,从而让金融市场投机者有机可乘,使金融风险不断蔓延[4]。因此,欧盟急切需要在欧盟范围内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制定行之有效的金融监管法规,密切欧盟各成员国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协调成员国之间的金融监管行动,加强对众多跨国金融机构和金融交易活动的监管,从制度上遏制金融市场过度投机和金融危机的发生与蔓延。

二、泛欧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

2010年9月7日,欧盟经济与财政部长理事会在欧盟总部布鲁塞尔举行月度例会,批准了欧盟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法案。随后,2010年9月22日欧洲议会举行全体会议最终审查并批准了该法案。至此,欧盟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法案最终获得批准并付诸实施,一个由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和欧洲监管局组成的欧盟全新的泛欧金融监管体系于2011年1月开始运作。欧洲金融监管体系的重塑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盟实施的最重大的经济改革举措和制度创新,它标志着欧盟成员国各自为政的金融监管格局将被彻底打破。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分析:

1.创设系统性风险监管机构

泛欧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提出要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创设系统性风险监管机构加强风险监控。国际金融危机“彰显”出系统性风险监管在金融稳定中的重要性,欧美各主要国家在后续的监管改革方案中,均将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总的来看,欧盟在金融危机后的应对反应和其他国家的应对反应非常类似,即第一步首先是修复和恢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第二步是建立和完善相关的金融监管框架防止金融危机重演,如欧盟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欧洲金融市场系统性问题的金融监管政策,而这些政策措施与美国的相关政策类似。泛欧金融监管新政的核心是欧洲系统性风险管理委员会(ESRB)的设立。在泛欧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中,欧盟将设立一个主要由成员国央行行长组成的“欧洲系统性风险管理委员会”,其重要职责包括控制欧盟信贷总体水平和抑制“泡沫”,监测整个欧盟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宏观风险,及时发出预警并提出应对相关情况的措施,以确保欧盟作为一个整体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的金融危机。根据法案,欧洲系统性风险管理委员会将提出一套共同规则,以实现对跨境金融机构风险的统一评级,并更易识别其所含风险的种类。欧洲系统性风险管理委员会将负责建立一个以颜色标记的分级制度,以反映不同的风险程度。在对风险积聚作出预警或提出建议时,欧洲系统性风险管理委员会就将使用这一颜色分级制度。为增强预测风险积聚的能力,欧洲系统性风险管理委员会将建立一个囊括专业人才的顾问委员会。但是欧洲系统性风险管理委员会没有正式权力,只是一个协商机构,不能在金融监管问题上对成员国下达指令,其主要职能是负责监测和评估欧盟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宏观风险,并及时发出预警,必要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当某个欧盟成员国接到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风险警示及建议后,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那么,它需要就此给出合理的解释,而如该成员国的解释不能令人信服时,风险委员会可将有关情况汇报给欧盟部长理事会。

2.建立超国家金融监管机构

建立泛欧金融监督体系,监督金融系统的经营和交易活动。泛欧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中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建立泛欧监管机构,这个超级监管机构将覆盖欧盟的银行业、保险业和金融市场。根据法案,欧盟将成立三个超国家金融监管局:(1)欧盟银行业监管局。前身是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秘书处,总部设在英国伦敦,主要负责对银行业的监管。(2)欧盟证券与市场监管局。前身是欧洲证券监管委员会秘书处,总部设在法国巴黎,主要负责对证券行业的监管。(3)欧盟保险与雇员养老金监管局。前身是欧洲保险与雇员养老金监管委员会秘书处,总部设在德国法兰克福,主要负责对保险业的监管。泛欧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新设的这三个机构,之所以被市场解读为欧洲率先在全球设置的“超级监管机构”,核心之处在于这些新设的机构将超离于单个国家,有权驳回或否决各国监管机构的决定,泛欧监管架构是为了解决欧盟金融市场在高度一体化过程中缺乏跨国性的实体来统筹各国金融机构监管的问题。三个监管局均是实体性质的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是从微观层面上控制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执法权。在与成员国的关系上,作为欧盟金融监管法规的“守护者”,三个监管局负有监督成员国遵守相关法规的责任。如果某成员国存在不执行欧盟金融监管法规的情形,监管局可以向该国相应的监管机构下达指令,限其整改,在指令得不到执行的情况下,监管局可以越过成员国监管机构,直接对相关金融机构行使执法权,并对其违法违规行为予以纠正。在与成员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关系方面,三个监管局拥有超越这些机构的权力,即有权对成员国监管机构之间的分歧进行调解,经过调解后,成员国监管机构仍不能形成一致意见时,可对其做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裁决,该裁决可以直接适用于具体的金融机构。在与跨国金融机构的关系方面,三个监管局一般不直接对其实施监管,而是通过在成员国设立的联席监管机构施行间接管理[5]。也正是因为在该法案中,“超级监管机构”拥有比各国监管机构更权威的最终决定权,这一变化被称为近十年来影响将最深远的金融改革之一。

3.确立“消费者保护”为金融监管的中心目标

新古典金融理论总是认为在市场充分竞争的环境下,金融消费者是理性的,自己可以判断风险,金融机构在市场充分竞争的压力下不可能欺诈消费者[6]。但是在现实金融消费环境中,由于金融专业知识的限制,金融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的成本、收益和风险的了解处于知识劣势,根本无法和专业的金融机构相比,也不可能支付这方面的成本。这导致的后果是金融机构掌握着金融产品的内涵信息和定价主导权,有意识地针对消费者群体的信息劣势开展业务,也即所谓的“欺诈倾向”,或者叫准欺诈。这次金融危机已经证明,金融机构可能开发和推销风险过高的产品,消费者可能购买自己不理解的产品,金融消费中存在着大量欺诈和非理性行为。因此,加强对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保护,成为后金融危机时期各国和各地区金融监管当局反思和改革的重要内容。此次欧盟金融改革法案成功将消费者保护列为欧洲金融监管局工作的绝对核心。这方面主要体现为欧洲金融监管局的一些职权规定上,例如三大欧洲金融监管局有权调查特定金融机构或特定金融产品,如“有毒”产品,或裸卖空等金融行为,以评估其对金融市场造成何种风险,并在必要的时候发出预警。根据特定的金融法规,三大欧洲金融监管局还可临时禁止或限制有害的金融活动或产品,并要求欧委会提出立法建议永久禁止或限制此类活动或产品。

三、泛欧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1.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有效管控系统性风险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微观审慎的金融监管模式的不足暴露出来,对金融系统脆弱性和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的研究得到广泛重视,全球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都迫切认识到需要在加强和完善微观审慎监管的同时,构建以宏观审慎监管为重点的金融监管,针对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成为主要的监管改革方向。欧盟的泛欧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充分的回应了这点。我国近年来在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上,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从过去央行统一负责的混业监管模式,发展到当前的分业监管框架;许多先进的监管理念和手段被运用到金融监管工作中,监管体系和内容日渐完善和丰富多样;基本确立了与国际水平相近的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加强了以风险和资本为核心的专业监管。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体系保持了稳健运行,为宏观经济复苏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1]。尽管如此,我国金融体系中若干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的问题仍然不能忽视,特别是加强金融监管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是当前强化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方面之一。我国可以借鉴泛欧金融监管法案的改革思路,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现状下,立足目前银行分业监管体制,加强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的职能。具体而言,中央银行可在监管协调中发挥“牵头”作用,促进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此外,从长远的角度看,可在金融机构监管层面之上,尝试设立由国务院牵头,中央银行、财政部和三个监管机构人员组成的“金融稳定委员会”,对涉及我国金融稳定的重大事项实行票决机制,明确问责机制,提高监管效率。

2.理顺协调沟通机制,强化微观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当局的协调和配合不力也被认为是此次金融危机产生和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欧盟此次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对此也做出了明确“回应”,如欧盟的三个超级监管机构即是为了扩大监管覆盖面和保障监管效果。在我国,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全球范围内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银行、保险、证券也出现了互相渗透、共同发展的趋势。与之相适应,我国金融监管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日益频繁。但在多头监管之下,监管过度、监管真空与监管冲突依然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程度的存在。监管部门应继续紧跟我国国民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推动立法扩大监管范围,把私募基金、对冲基金和信用评级机构等纳入规范的监管视野,并加强对金融关联企业的并表监管,在强化对各自所辖行业监管的同时,不断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联络沟通和协调一致,既要做到监管领域无疏漏,以保证安全性;又要杜绝监管范围的相互重叠,以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同时,监管当局应改变过分依赖规则约束的监管模式,向更具灵活性的原则导向监管转变,并注重加强同市场主体的沟通。笔者认为,为适应银行、保险、证券互相渗透加强的趋势,构建统一金融监管机构的相关研究和准备工作也宜尽早展开。根据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实际,可以设立一个实体化的金融监管协调机构,强化相关监管、协调,建议在现有的分业监管体制下,首先实现协调机制的实体化、法治化,其次在时机成熟时组建有明确法律权限和实体组织的金融监管协调机构,如成立跨部门的系统性风险监管理事会,在对金融部门的监管上实现信息共享和相互协调。

3.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相关机制

从雷曼“迷你债券”风波到“掠夺性贷款”(Predatory Lending),2008年至今的此次金融危机充分暴露出金融产品的不当销售,特别是金融欺诈和滥用对公众投资者利益造成的侵害,也反映出监管当局在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存在的缺陷。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普遍意识到,如果只关注金融机构的利益诉求而缺乏对金融消费者利益的切实保护,会导致破坏金融业赖以发展的基础,从而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加强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保护,成为后金融危机时期各国和各地区金融监管当局反思和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次欧盟金融改革法案成功将消费者保护列为欧洲金融监管局工作的绝对核心,显示对消费者保护的极其重视。2010年,我国银监会相继出台了一些关于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规定,拟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业务。这反映出我国金融监管开始对消费者保护的重视,但是还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完善的地方很多。笔者以为,至少需要如下几方面的完善:一是金融监管机构要求金融机构加强销售售前阶段、销售产品过程中及销售产品后的披露,同时关于产品的说明要求简洁、易懂,要说明在市场双向波动的情况下可能的损益,产品条款的变更也要提前通知投资者;二是完善消费者投诉信息披露机制;三是赋予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事后追偿权,完善法律救济。

参考文献:

[1] 连 平,孙兆斌.从欧盟金融监管方案看金融改革趋势[N].上海证券报,2009-10-29.

[2] 陈听雨.欧盟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美中不足,尚缺惩罚措施[N].中国证券报, 2010-09-08.

[3] 王婧,李 楠.欧盟加速金融改革,与美争夺货币体制话语权[N].经济参考报,2010-07-07.

[4] 严恒元.超国家性质的金融监管体系影响深远[N].经济日报,2010-09-11.

[5] 陈新平.泛欧金融监管体系能否护卫欧盟经济[N].中国财经报,2010-09-30.

[6] 谢平.金融监管消费者至上[J].新世纪周刊,2010,(41).

(责任编辑:杨全山)

作者:张璇

企业监管体系金融监管论文 篇3: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摘 要:近年来,随着金融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金融业务之间的界限不断被打破,与此同时,金融领域的风险也在急剧增大。由此制定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正在逐步受到各国的重视。在我国,金融监管同样存在着漏洞及弊端,主要体现在监管机构的透明度不够,重市场准入,轻市场退出等监管机制方面。要使金融业的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就必须建立一个有效,合理,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通过监管保证金融业的稳健运行。本文通过对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原因的深入分析,进而提出完善对策,以此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督管理体系。

关键词:金融监管;分业监管;监管立法

2007年~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自产生以来就以它特有的速度迅速在全世界蔓延,世界各国的银行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牵连,同时其所带来的影响也波及到实体经济,冲击到我国经济和金融业,导致我国不少中小企业破产,倒闭。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共同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金融监管体系是否完善。为此各国开始重新重视对这一体系的构建及修正。我国也将其列入经济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中来修改并加以完善,要在目前的金融监管理论框架下,探讨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汲取教训,进而提出有效金融监管的改革路径,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构建好这一体系有利于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提高监管效率,更好的应对经济危机,保持金融业的良好发展态势以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一、金融监管的研究意义

1.金融监管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

金融监管是金融管理和金融监督的复合称谓。分为广狭二义。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国家法定的监管机关为了保障金融业的稳健发展而对金融机构及其行为所进行的监管;广义的金融监管除包括狭义的金融监管,还包括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和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

金融监管是针对银行及非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和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两部分。具体的基本内容包括3个方面:即市场准入的监管,市场运作过程的监管和市场退出的监管。

2.金融监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其研究意义

金融监管一是有利于稳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维持金融业运行的稳健秩序,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银行业的风险,保障投资人和存款人的利益,规范金融市场监督管理体系,进而促进银行业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二是有利于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降低金融危机的影响。确保公平而有效地发放贷款的需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贷款发放过度集中于某一行业,由此避免资金的乱拨乱划,不恰当的风险转嫁。三是银行倒闭不仅自身损失惨重,而且会波及国民经济的其它领域。金融监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分析

1.监管机构的透明度不够

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的信息披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善和提高,但内容和细节还是非常有限,往往只是公报等一些表面性的公文,对于金融机构潜在的风险及风险事件发生时处理的程序等细节较少涉及;其次,信息不透明也会使监管受到干扰和影响,造成与监管目标和原则的背离。再次,监管的透明度不高会使社会公众无法客观准确地评价监管机构的工作,从而弱化对监管机构的有效监管。

2.监管协调机制约束力不强

政府与监管部门已通过签订监管机构之间的谅解备忘录等方式形成对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但由于缺乏健全的立法程序和实施细则的贯彻实施,这种制度能够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由于“一行三会”的部级联席会议制度,只是在宏观层面上建立起了监管机构间的交流平台,并没有在微观层面监管协调的制度和实施细则上形成一定的保障,使得监管协调的可运用性不高。这样的监管框架机制在应对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时很难做出及时准确的响应,反而有可能导致监管机构之间的扯皮推诿。

3.难以对金融创新进行有效监管

我国身处国际金融业的大背景下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进行金融创新是理所应当的,但目前就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而言,对金融创新进行有效监管存在一定的阻碍。其原因在于:一是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工具的创新从无到有,就目前我国现行的监管法规及规章制度设计很难对金融事件及其风险做出事前的预见;二是即使新的金融工具被应用,但由于其优势和劣势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期后才能显现出来具有滞后性,这使得监管只能是事后进行。因此金融工具创新成为金融监管的又一难题。

三、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未来的发展对策

1.推进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

监管当局应将推进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这一指标达标作为重点工作加以配合和指导,增强商业银行风险抵御能力。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的合力,以推进资本充足率达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风险处置工作,加快商业银行改革发展步伐,二是督促商业银行采取措施加强资本补充,通过召开座谈会、下发通报、实施市场准入审批等措施,督促商业银行以增资扩股、适当压缩风险资产、核销不良资产等各种手段补充资本。三是积极探索开发资本扩充渠道。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同时大力推进创新型资本工具的研究和应用,逐步健全商业银行资本扩充机制。

2.构建金融监管主体系统

构建金融监管主体系统,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问题。形成监管合力,建立以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为主、以金融行业组织自律、金融机构内控和社会监督配合为辅的多元化的金融监督管理组织体系。随着金融机构创新工具和业务种类的不断增加,结合所需要的自身发展,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内控防范机制。督促各金融机构依法经营。充分发挥“三会”等自律组织的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功能。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新闻媒介、自媒体终端,社会舆论的监督导向作用,建立“黑名单”制度,通过完善各种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关心参与,形成强大的监督威慑力。

3.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交流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体系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一元多头式,即全国的银行监督管理权都统一于中央,地方不设独立的权力,通过中央一级由两家或两家以上机构共同负责的监管模式。如德国。二是二元多头式,这一职能即中央和地方共同对银行业行使监督管理权,同时每一级又有多个机构共同行使监管。如美国。三是集中单一式,即由一家金融机构集中进行监督管理,这一机构一般是各国的中央银行。这种监管模式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用很普遍。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效率,保持金融发展的良好态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今后我们应加强同国际金融部门的交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建立,进一步扩大监管范围,深化人员交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对所有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监管。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发展,统筹全局,对金融创新行为有效引导和监督,同时对有关机构、企业进行经济活动时利用金融创新工具实行备案制,予以关注,严防风险,以实现中国金融监管与国际金融组织和监管机构的对接与统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金融改革的深化,面对金融行业经营方式的挑战,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系还存在着诸多弊端和不利因素,尤其是在面对像金融危机这样全球性的,突发性的金融事件时不能很好的采取应对措施应急处理,行动滞后,效果不明显。这说明我国的金融业还存在自身的不足。因此,中国必须在结合本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认清金融业当前的现状,所面临的问题,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措施来加以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进而提高我国金融业在世界上的地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忠燕,娄树本.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87-104.

[2]刘定华.金融法教程[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77-98.

[3]任碧云.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572-591.

[4]唐双宁.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的理论与实践[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大连:东北财经大学杂志社,2009,62.

[5]杨朝军,廖士光,张丹.次贷危机与证券监管—美国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J].东北财经学学报.大连:东北财经大学杂志社,2009,74.

[6]李贇宏,蒋海.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及改革路径选择[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广州:广东金融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2009:41-45.

[7]王新华,凌敢.对美国次贷危机中金融监管的反思[M].中国金融,2009(675):67-68.

[8]王晓耕.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探讨[M].金融与保险,2009:14-16.

[9]张颖.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进程和影响[J].经济学报,2009(10).

作者简介:许平(1987- ),女,天津人,南开大学课程进修班世界经济专业,研究方向:金融管理

作者:许平

上一篇: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分析论文下一篇:风险溢出效应金融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