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体系论文

2024-05-05

监管体系论文(共8篇)

篇1:监管体系论文

一、美国的金融监管立法

美国联邦金融监管的立法在国会,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及监管标准。主要法案包括相关的机构法如《联邦储备法》、《银行控股公司法》以及金融行业发展方面的法案如《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99年金融服务法》等。相关监管机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据上位法制定部门监管规章。这些监管规章主要收集在《美国的联邦监管法典(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CFR)》内。该法典是美国联邦政府部门和机构颁布的有关监管规章的集大成者。法典共分50个部分,对应不同的联邦监管内容。其中,有关金融监管的规章包含在第12部分(银行及银行业)和第17部分(商品及证券交易)。该法典每年更新一次并按季度发布更新内容。其中第1-16部分在每年的1月1日更新,第17-27部分在每年的4月1日更新,第28-41部分在每年的7月1日更新,第42-50部分在每年的10月1日更新。

另外,美国各州也有权制定各自辖区的银行监管法规和保险监管法规。这些监管法规未包含在《联邦监管法典》中。

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

(一)美国的银行业监管

美国设有联邦和州政府两级监管机构。联邦政府有五个主要的监管机构:美国货币监理署(OCC)、美国联邦储备体系(FED)、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储蓄机构监管署(OTS)和国家信用社管理局(NCUA)。此外,美国各州政府也设立有银行监管机构。美国大多数银行由不止一家监管机构负责监管。

货币监理署(OCC)隶属美国财政部,1863年国家货币法(National Currency Act of 1863)赋予货币监理署监管美国联邦注册银行(国民银行)的职能。货币监理署主要负责对国民银行发放执照并进行监管。具体监管职能包括:检查;审批监管对象设立分支机构、资本等变更的申请;对其违法违规行为或不稳健经营行为采取监管措施;制定并下发有关银行投资、贷款等操作的法规。

联邦储备体系(FED)(下称美联储)根据国会1913年联邦储备法(Federal Reserve Act of 1913)设立。主要负责制定货币政策,并对其成员银行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等进行监管,此外还承担金融稳定和金融服务职能。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于1933年设立,旨在通过保护银行和储蓄机构的存款、监管投保机构以及对破产机构进行接管等来维持金融体系稳定和公众信心。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投保的非联储成员州立银行负有主要监管职责,同时对其他投保的银行和储蓄机构负有辅助监管职责。

储蓄机构监管署(OTS)主要负责储蓄协会及其控股公司的监管。

国家信用合作社管理局(NCUA)主要负责发放联邦信用合作社的执照并予以监管,并运用国家信用合作社保险基金(NCUSIF)对所有联邦信用合作社和大部分州立信用合作社的储蓄存款予以保护,工作报告《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及监管标准》。

此外,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ede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Examination Council)作为上述5家监管机构的协调机构,主要负责制定统一的监管准则和报告格式等。

(二)美国的证券业监管

美国的各类证券市场,包括国债、市政债券、公司债、股票、衍生品市场等,由美国财政部、市政债券决策委员会(MSRB)、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以及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等不同的监管机构负责监管。

财政部:美国国会于1986年通过了政府债券法案(Government Securities Act),赋予财政部监管整个政府债券市场的职责,具体监管政府债券经纪商和交易商的交易行为,以保护投资者,建立公平、公正和富有流动性的市场。

市政债券决策委员会(MSRB):美国国会于1975年设立了市政债券决策委员会,赋予其发布有关监管法规的职责,即监管证券公司和银行承销、交易和销售市政债券等行为的法规。MSRB是自律性组织,受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管。

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美国的证券立法赋予了SEC以下监管职能:

1、《1933年证券法》(Securities Act of 1933)规定,公开发行证券的发行人(政府债券、非公开发行以及州内发行除外)必须到SEC注册,提供财务报表等有关文件。

2、《1934年证券交易所法》(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规定,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必须向SEC以及证券交易所提交注册申请以及年报等SEC规定的报表报告;场外交易的公司则必须提交年报等SEC规定的报表报告。此外,该法案还赋予SEC监管交易所成员有关交易行为的职责。

3、《1935年公用事业控股公司法》(public Utility Holding Company Act of 1935)规定,SEC根据有关保护公众、投资者和消费者利益的准则对电、气等公用事业控股公司予以监管。除非豁免,公用事业控股公司必须向SEC注册; 一般情况下,注册公司发行和销售证券、购买其他企业的证券、资产以及与其附属机构发生交易等需事先获得SEC的批准;并要遵守报告、薄记等有关规定。

4、《1939年信托合同法》(Trust Indenture Act of 1939)赋予SEC监管信托机构的职责。

5、《1940年投资公司法》(Investment Company Act of 1940)赋予SEC监管投资公司的职责。

6、《1940年投资咨询师法案》(Investment Advisers Act of 1940)赋予SEC监管投资咨询师的职责。

7、破产法第11章规定,SEC参与破产公司的重组。

篇2:监管体系论文

2011-03-15 09:11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法制,严格标准,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这是政府工作报告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的新举措,强调加强政府的监管责任,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两会代表、委员以及专家认为,目前已有的监管措施和法规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很多监管措施在执行过程中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未来应该继续加大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监管力度。——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食品安全问题要下决心进一步规范,加大监管,建立一个可追溯的链条;同时加大打击犯罪力度,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双管齐下,切实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食品与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长刘昕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食品安全的内容表明了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加大了监管力度。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2月召开的第3次全体会议明确,今年将从8个方面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加大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整治力度,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此前对食品安全犯罪也做了新的规定,加大了食品安全作假以及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犯罪打击力度,都说明了国家对食品安全方面更加重视。

“尤其应强调地方政府在食品监管方面应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陈立昶指出,“从目前已经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看,主要是一些小企业生产的食品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食品主要瞄准了农村市场和欠发达地区。其主要原因就是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监管能力有限,难以全方位监测。”

目前,我国食品生产企业众多、规模化程度不高。据调查,全国共有100多万家食品生产企业,其中近七成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仅3.7万家,食品安全难以保障。与食品生产企业小、散、多相比,我国农业生产则更为分散,农民组织化程度尤其低,农产品质量安全更难控制。

食品安全事件背后往往是地方政府监管不力。从“田间”到“餐桌”,我国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有监管部门,但在实践中,常存在各部门间责任不清、重复监管和监管盲区并存。专家指出,针对监管混乱和监管执法力度不够等问题,各地方政府首先要强化地方监督力度,明确责任,从源头抓起。

——食品安全监管尚存三大难题

陈立昶介绍,目前国家严控食品安全事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地方监管实践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造成地方政府监管不力。

综合代表和委员的意见,食品监管在地方执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配套法规体系建设滞后。《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6月1日实施一年多来,大多数省份还没有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监管环节留有真空。《食品安全法》与《刑法》、《农产品质量法》等法律衔接也不够紧密。

二是各监管部门责任不清。目前实行的仍是分段监管体制,各地机构改革模式、进度不一,部分地方政府的卫生、药监职能未交接调整到位,食安办有设在卫生、药监、工商、经信等不同模式。各职能部门行政管理体制也不一致,加大了协调难度,监管工作未真正形成合力。

三是检验资源重复配置、利用效率低。目前,各监管部门相继利用国家财政投入,重复建设检测机构,检测项目同质化严重,技术机构小而全,资源分散、资源利用率低,信息和数据不能共享。

——三方着手完善监管体系

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和委员就如何避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让百姓吃的放心展开热议,议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加大执法力度,严惩食品安全犯罪。

有专家指出,在美国等国家,上述所有流程都归一个部门管理,权力和责任都很明确,管理甚至从产品的最上游就开始了,而且一路监测下来。因此,解决食品安全监管问题,需要改革体制。

综合代表、委员和专家的观点,针对上述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督中遇到的问题,建议未来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健全配套法律法规。加快健全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适应形势发展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坚持以预防为主,地方政府提供法律支撑,尽快制定保健食品监管条例、食品与食品添加剂标签管理规定、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办法以及小作坊、小摊贩监管规定,完善相关标准、产品认证、信用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法规。抓紧修订《刑法》有关条文,科学界定食品安全犯罪,拓宽处罚范围,加大惩罚力度。

篇3:我国会计监管体系中政府监管研究

(一) 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

《会计法》规定, 各单位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这一规定明确了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主体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监督的对象是本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会计监督的手段是对本单位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实行监督。由会计人员承担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 其主要任务是在单位领导人的领导下, 通过对记账凭证的审查、财务收支的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财务报告的编制等提供合法、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并保证财务会计活动和经济活动在法定范围之内。长期以来,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一直在经济监督体系中承担重要使命, 而且在促进经济活动依法进行等发面也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 社会审计监督

是一种外部监督, 是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要补充。社会监督是以其特有的中介性和公证性而得到法律的认可, 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督, 主要是指由注册会计师依法承办的社会审计。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看, 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的监督和服务作用。注册会计师依法并接受委托, 对有关会计事项如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并出具法律公证性的审计报告, 以此为委托人和有关方面服务。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本对象, 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 且其审计工作具有法律公证性, 因此, 其监督也是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 政府部门监督

政府会计监督指国家有关部门实施的会计监督, 它是宏观层面上的会计监督形式, 要对政府负责, 主要包括财政监督、国家审计监督、税务监督及证券监管、银行监管、保险监管等监督形式。各种政府监督检查部门, 所针对的单位、监督检查的目的和重点各不相同, 但强调的都是对单位会计活动及会计资料的监督检查, 都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而且还处于初级阶段。这种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下, 市场发育很不完善, 很不规范, 因此必然是中央集权, 必须依靠行政手段来管理国家事务, 当然包括会计监管工作。因此, 在我国政府是会计监管的主导力量。

二、会计监管体系中政府监管的局限

(一) 政府监管分散

衍生于国有资产的各种权利分散于政府各相应职能部门, 这种多机构分割权能的体制主要弊端在于:个机构不能也不必对国有资本经营效果承担责任;容易出现所有权“越位”与“缺位”并存, 各机构有权利但没有责任, 可以抢者“管”企业, 又可以再有问题时不“管”企业。在这种行政监管中, 会计监管成为整个监管体系最主要的监管工具。部门本位主义时各种行政监管很难充分协调, 会计监管不能融于市场。就我国现阶段会计监管主体而言, 就存在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行业协会等诸多监管主体, 行政监管于专业监管并存。各个政府部门负有会计监管责任, 往往是政出多门, 相互扯皮。由于分工不明确, 职责重复, 实务中各自为政, 导致重复监管, 甚至在会计监管问题上相互冲突, 弱化了政府监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二) 政府监管程序不够严密

一是在监管对象的选择上, 大部分监管部门并没有一套科学方法或程序来确定, 往往凭监管部门的主观印象而定, 这样就容易出现某些行业或单位接连重复接受检查, 某些行业或单位从未被检查过而成为检查盲点, 造成一种不公平、不全面的状况。二是在日常监管过程中特别是在检查中, 监管部门表现出的随意性更是普遍。对于政府监管部门来讲, 检查是没有什么定量任务约束的, 查多查少都不会对本单位产生太大的影响, 只要在检查中发现少数问题, 撰写一两篇有深度的调查报告, 基本上就可以蒙混过关, 所以大多数的监管部门从开始启动检查环节起就不严肃, 对于违纪问题的反映也不够严谨。由于检查环节的相对封闭, 检查人员在检查中发现并制作工作底稿的问题并一定就是全部反映在检查报告中的问题, 这其中有的是由于检查人员未落实清楚而放弃的问题, 也有的是被检查单位讲情或出于平衡考虑而放弃的。在这中间还极易出现“主观消极监督”的情形。三是对违纪问题定性的随意。有些检查组检查报告制作质量不高, 对问题的定性欠周密考虑, 有些措辞不够妥当, 有些依据牵强附会, 有些表述模糊不清, 这些都给后续的审理和处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四是审理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审理人员一般都是没有参见检查过程的人员, 对检查没有什么直接、感性的认识, 仅仅是就检查资料审资料, 通过对检查报告文字上的逻辑关系、数字间的勾稽关系的审核来判定检查是否表述清晰, 通过对处理决定的格式、内容、依据的审核来判断定性是否准确、依据是否充分和严谨等。实际上, 由于审理机制的相对缺乏, 审理力量的不足与审理工作量的巨大之间的反差, 使审理工作自始至终都流于形式。

(三) 政府监管处罚落实不到位

一方面政府监管部门的处理处罚力度小。处理违纪问题难于检查发现问题, 这基本上已成为监管部门之间的一种普遍共识。特别是在就地监管中, 监管者与当地的各种利益协调成为监管部门领导不得不慎重考虑的因素, 从而为公正处理处罚形成不小的障碍。而在对违法违纪事实的处理上, 还存在着重经济处罚, 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 轻对责任人处罚;重内部处罚, 轻轻外部公开处罚的问题。另一方面政府监管部门在处理决定的落实方面也不够到位。在执行处理决定时, 经常会出现执行不到位的现象。慑于税法的威严, 大多数被查单位将会对检查处理决定中的补税事宜落实到位, 而对于其他处理决定意见却不尽关心。监管部门对于检查事项也往往是重检查结果, 轻检查处理落实, 把发现违纪问题而非通过发现问题改进企业会计管理水平作为工作的重心。基本上在处理决定下发后, 检查工作便就此终结。对于被查单位是否进行了财务调整、对有关人员是否真正进行了行政处分、违规问题是否确实得到了纠正、企业在日后的会计工作中是否不再出现类似问题等关注较少。而基层监管部门的上级主管部门对于下级单位的监督工作也存在重检查过程轻后续工作的现象。

(四) 政府监管手段过于单一

目前政府监管部门对企业会计的监管主要是利用检查手段, 通过检查发现企业会计信息反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这就使得监管主要表现为一种事后行为, 对事后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处罚的确会对相关责任人和单位的经济利益造成一定的影响, 形成威慑, 但对违纪行为进行事后检查毕竟是一种补过行为, 使监管显得相当被动, 难以发挥国家行政监管宏观调控的作用。同时, 仅靠检查这种单一的手段, 政府行政日常监管工作难以开展, 监管面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不仅所能检查的企业数、资金量只是“冰山一角”, 而且日常监管的提前预警、及时纠错等功能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三、会计政府监管体系构建

(一) 会计政府监管体系的主体

会计政府监管体系的主体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国家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作为我国的国家权力机构, 其首要职权就是修改宪法, 监督宪法的实施, 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很多与会计监管相关的法规内容都体现在其制定、审议的有关经济法规或其他法规中。因此, 国家立法机关应该是会计政府监管的一个重要主体, 其权威性和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二是国务院会计监管工作委员会。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领导下的、国务院的一个负责规范、协调全国会计政府监管工作的常设组织, 其管理的对象是负责我国会计政府监管工作的政府机构和部门。国务院会计监管工作委员会的职能是按照法律规定, 进一步明确各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范围, 促进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 在出现会计监管“缺位”或“空位”时, 或部分部门的监管职能出现“越位”时进行及时调控, 并在各监管职能部门的监管工作受到社会质疑的时候, 还要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 并做出处理意见。三是财政部门。财政部门会计政府监管主体地位是由法律赋予的。财政部门在会计监管活动中主要承担的职责:负责会计监管规范的制定, 具体包括制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建立会计监管机构, 组织实施会计监管。包括直接实施会计监管和授权有关机构实施会计监管, 惩处会计活动中的违法者, 保证会计秩序的规范运行。四是审计部门。审计部门也是会计监管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辅助财政部门进行会计监管的中坚力量。审计部门代表国家对政府直接拥有财产的保管、经营等情况进行审计。在西方国家, 政府审计主要是对政府部门和那些使用政府拨款机构的财务收支进行审查。由于我国长期以国有经济为主体, 国有经济几乎延伸到社会经济的每个领域, 审计部门有权对社会上所有使用国有资产的机构进行审计。审计部门主要执行审查政府机构和财政拨款单位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 还可利用国有资产代表权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查或抽检, 同时依法对社会审计进行监管。五是税务部门。税务部门是国家凭借行政权力向企业或个人征收税款的权力机构。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基本形式, 有其固有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税收的多少与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成本费用以及利润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 因此, 税务部门必然要实施会计监管。六是人民银行。人民银行会计监管的对象, 狭义上就是指各商业银行, 广义上还应包括对人民银行内部有会计业务的部门和人民银行系统管辖行对所辖分支行及直属单位的会计监管。人民银行会计监管应在不同时期确定不同的侧重点。结合目前的经济形式以及会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其监管的重点有: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会计授权的适度性;结算纪律的严肃性。七是证券监管部门和保险监管部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简称证监会) 是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对全国证券业和证券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执行机构。证监会作为证券市场上会计监管的最高行政机关, 对进行信息欺诈的上市公司拥有进行处罚甚至将其驱逐出市场的权力。

(二) 会计政府监管体系的客体

会计政府监管体系的客体主要有:一是会计信息。从理论上讲, 如果每一理性的会计信息利益相关者都根据会计信息做出了对社会而言最合理的经济决策, 就意味着全社会做出了最合理的经济决策, 就可以取得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 符合帕累托最优的实现条件。可以看出, 会计信息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作用, 体现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帕累托最优的实现。因此, 将会计信息作为监管的客体是符合会计政府监管的最终目标的。二是会计人员。我国特殊的监管环境要求政府对会计人员实施有效的管理。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 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 提高业务素质。但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法律意识、道德观念仍没有达到《会计法》要求的标准, 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从会计政府监管的最终目标来看, 为了使政府最终能淡出市场, 需要靠市场自身机制的健康发展, 也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作以保证。因此, 在这之前的会计人员他律阶段, 政府也应着力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道德观念, 来为最终的自律机制创造必要的条件。三是注册会计师。将注册会计师从广义的会计人员中分离出来, 作为单独的监管客体进行监管, 是由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注册会计师作为社会中介机构执业者, 独立、客观、公正地对会计信息进行审计工作,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代替政府行使监督职能, 完成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一步, 而政府对注册会计师进行监管时, 则可以看作是对其监督工作的再监督。此外, 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团体注册会计师协会, 作为民间团体也一样受到政府的管理。

(三) 会计政府监管的基本原则

会计政府监管的基本原则有:一是适度监管原则。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 会计政府监管无论作为宏观活动或是微观活动都受到成本效益因素的制约。如果假设政府监管的收益体现为即定监管目标的实现程度, 可以用监管带来的市场宏观环境改善程度、虚假会计信息减少程度、投资者投资信心的恢复程度、会计信息不对称性的改善程度来衡量。会计政府监管的成本主要包括监管机构设立和运行等各方面的消耗、制度转变而发生的相应成本、处理违规过程中造成的社会资源耗费、政府的机会成本等因素。在会计政府监管机制建立开始时, 设置监管部门、拟定规章制度导致初始的监管成本较大而收效并不大;随着监管工作的开展, 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都得到提高, 监管成本开始变小并在某点得到最大净收益, 但继续发展, 当监管部门冗余、职能重叠时, 不但监管成本增加, 而且被监管部门产生抵触情绪, 监管的收益在减小, 所以坚持适度的监管原则是有必要的。二是直接监管与间接监管相结合原则。直接监管是指政府直接制定法律、法规, 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会计工作进行规范管理;间接监管是指通过改变宏观环境、引导有效的行业自律或形成良好的经营管理等外部手段对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和会计信息进行影响。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相结合既有利于政府的宏观控制, 又有利于各部门、各单位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依法监管原则。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法制化国家,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加强会计政府监管工作也要坚持依法监管的原则。依法监管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工作的法制建设, 形成系统的、完善的会计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要严格做到依法办事,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尊重法律的公平性。四是中国特色、具体国情与国外成功经验相结合原则。在建立和发展我国会计政府监管工作过程中, 对世界其他国家先进经验的借鉴是必要的。但在借鉴的同时, 首先要坚持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 在保留我国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做法的基础上对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加以吸取, 在吸取借鉴过程中还要注意对符合我国国情的内容才可以采纳, 不能全盘照搬。

(四) 会计政府监管的手段

我国会计政府监管的实现手段可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从纵向上看包括三个层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的法律;国务院批准并颁布的行政法规;财政部门和证监会等政府职能机构授权颁布的规章和制度。法律、法规体系作为政府监管的实施手段, 其作用体现在通过对监管客体进行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要求, 实现主体的管理。这些层次约束的针对性不同, 作为手段其起到的作用也不同, 但应该看到三者又不是孤立的, 他们在实现会计政府监管的过程中相互联系, 共同发挥作用。但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中仍然存在着独立的规范间相互规定不协调、个别条例缺少可操作性等问题。因此, 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这一政府监管手段, 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来保证会计政府监管的顺利实现。还需要说明的是, 提高会计工作者的法律意识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保证法律、法规手段顺利完成的重要方面。二是会计信息市场。会计政府监管的会计信息市场实现手段是指, 通过运用政治、文化背景, 经济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政府的宏观引导下建立起来的会计信息市场自身特有的规范力量, 来对会计信息进行间接地约束,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从而达到实现会计政府监管的目的。以会计信息市场为手段实现政府监管的成本相对较小, 而取得效果的范围则比较广泛。我国运用会计信息市场手段应集中完善证券市场, 发挥证券市场上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自由竞争力量, 这样做的结果是一举两得, 即实现政府的管理职能, 又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发展。三是引导自律管理。引导行业自律是指在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下, 行业团体进行自律管理的管理模式。引导行业自律作为一种政府监管实现手段,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行业团体的自身优势, 同时也实现了政府监管。

虽然我国目前会计监管效果不甚理想, 只是因为我国政府监管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 还不成熟, 缺乏经验, 在执行过程中难免存在着一些弊端, 所以并不能因此否认政府监管的导向。我国会计监督只是缺乏对监管者的有效监管。对监管者的监管缺失, 一方面会导致不同监管者各自为政, 降低监管效率, 弱化会计监管的权威性和公信度;另一方面还会形成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合谋”, 中介机构信息披露上上市公司一道与监管部门周旋, 从而使监管和被监管的力量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专业水平上使监管者处于劣势, 增加了其监管的难度。因此, 必须实行政府再监管。我国监管者主要有作为政府机构的财政部和证监会, 以及作为民间机构的会计师事务所及其行业协会。因此, 再监管者必须具有更大的权威。笔者建议, 在人大或其财经委员会下设立会计检查委员会, 以充分体现权威性, 并吸收信息使用者代表、信息提供者代表、信息提供者代表和信心鉴定者代表参与, 同时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来完善法规体系, 促使政府会计监管更有效的运行。

摘要:我国会计监管体系经历一系列演进, 逐步走向以政府为主导的独立监管模式, 然而政府监管毕竟存在着诸多弊端。本文认为, 政府再监管应成为规范政府监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会计监管,会计监管体系,政府监管,缺陷,再监管

参考文献

[1]魏立江、林钟高:《会计再造:美国<2002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启示录》,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篇4:监管体系论文

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金融风险;监管措施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国际资本的流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已成为一门必修课。

一、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概况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余额已经十几年都是正值,且总体来说呈稳定增长趋势,加入WTO以后,特别是2004年以后,直接投资流入净值增长速度趋于明显, 2007年到2009年间受到该期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大幅滑落。总体来说,近年来,我国的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不断增加,资金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长期以来,中国的资本项目已经采取了更严格的控制措施,如短期投机资本通过各种渠道和渠道寻求机会,利润,在国外金融市场的空间更大,国内资本通过各种渠道,中国的金融安全有一定的威胁到国内经济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确保金融市场的长期、有序运行,必须做好对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

二、我国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现状

(一)实行分业的金融监管体系。目前我国实行分业监管制度,这是根据我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以及其他行业的分业经营而设立的。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是由人民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的。中国证监会是证券期货监管系统的主体。这三个监管体系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成立的,因此,除了银行、非银行监管的金融机构建立了比较早且相对完善的时间,其他监管体系还需要完善系统。

(二)监管的立法工作。目前,我国已制定并颁布了《人民银行中国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外商投资金融机构管理暂行条例》、《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明确重申“分业经营”原则,《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了“证券法”和“信托法”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和信托投资公司的经营范围,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模式。但一般而言,我国在外资金融监管方面的立法较少,很难适应“入世”后金融业的发展。

(三)我国对外资金融机构实施限制性监管。对外商投资领域和领域的限制是有限的,这是一个普遍的做法,在所有国家,这主要是禁止和限制外国投资领域的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在中国,根据《外商投资行业指南》对该领域的投资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限制和禁止类项目包括银行、保险、分销和其他金融服务。在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的过程中,外资银行的范围和分支机构的增加有一定的限制。

三、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一直对资本流动采取更严格的监管措施,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上世纪90年代初,对于限制跨境资金流动,保持汇率稳定,维护国内金融体系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对外国的依赖程度,资本管制的实施越来越高,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也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督制度与方式落后。在金融全球化和资本流动自由化的趋势下,现行分业监管体制的信息资源缺乏透明度,管理机制不够强大,不能满足金融业发展的需要。其次,金融自由化浪潮之后,传统的监管模式已逐渐显现,以不同金融机构为对象的监管不能适应当前金融市场,必须立足于国内外金融市场发展的具体情况。

(二)监管机构缺乏合作。国内金融监管机构在中国国内外缺乏协调与合作,监督管理的权力划分不清,大大降低了监督管理的效率。此外,由于我国和国际金融市场,时间是晚,国际金融市场的信息采集时间滞后,目前和国际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和合作仍然相对缺乏信息反馈不及时,不能正确判断一个金融信号的数量,并不能发出警告,中国的金融市场,流动性和盈利能力将产生一定影响。

(三)资本项目交易逃避监管。为了盈利目的,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有强烈的动机逃避监管,而在今天的中国经常项目可兑换中,资本项目仍有很多限制,市场参与者将千方百计抓住监管漏洞,使资本监管的有效性难以维持。目前我国的项目已经基本开放,但对资本项目仍有很多限制,所以除非主管部门以正常的贸易支付,否则难以从根本上消除资本项目交易的现象,与常规项目交易进行规避监管。

(四)国际游资监管难度大。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虽然还没有完全开放,但也相应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对一些金融市场相对放宽,如允许国际资本购买我国发行的B股和H股,实行QFII制度等等。一方面,为我国的证券市场带来大量的资金,增强了国内与世界金融市场间的互动。同时也造成一定的金融安全隐患。外国机构或是投资者手中通常持有大量的货币资金,如果短时间内在我国境内的金融市场上进出,往往会对我国的各种金融市场造成难以预期的冲击。同时,国际部分资本投机者,为了谋求暴利,可能与国内的投资机构联合起来操纵股价。可在短期内,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增大金融风险,对我国金融秩序的长期稳定造成更大的威胁。

四、完善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监管体系的建议

(一)适时推进监管体制改革创新。国际资本流动监管政策应适应市场变化。任何国家的监管制度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阶段。没有最优的系统模型,金融监管体制应随着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选择的监管制度必须尽可能实现全覆盖的风险,以防止出现真空地带,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金融市场持续发展,带来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继续保持较为严格的资本监管政策。在当前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和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下,对资本项目的完全开放不具备条件。人民币汇率制度仍在改革和完善中,金融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必要的风险对冲工具,交易结算体系还不够成熟。突然的外部冲击,如资本的突然停止或投机资本,将是一个严重的打击,我们国家的金融稳定。因此,在短期内,我们仍然需要依靠资本监管来抵御外部冲击,保持内部稳定。

nlc202309021148

(三)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的实施应注重规模控制和结构调整。在国际资本流动方面,资本流动的规模和结构与金融危机和金融危机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国际资本流动监管中,我们要密切关注规模控制和结构调整。

(四)我国资本流动的资本监管对策研究。我国资本流动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不同的方式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短期资本,随着资本管制的逐步放松,市场指数的投资回报率,如汇率的调整,利率,价格等,也可以改变。对于长期资金流动,它主要取决于国内经济环境和资金引进的示范效应,以保持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改变国内企业的相对竞争力,调整长期资本流动。

(五)多渠道防控的短期资本流动风险。国际短期资本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从以往的金融危机是显而易见的。为了防止短期资本对我国金融稳定造成的损害,必须加强防范和控制。首先,我们要加强对资本市场的国际短期流动性的监管。其次,我们可以利用税收措施来约束国际短期资本

(六)放松资本管制的过程应遵循“一步一步,灵活调整”。经济市场中,经济环境与经济环境有着不同的“最优”秩序。一般第一步是平衡“中央政府”,二是开放国内市场,使国内贸易和国内金融自由化,第三步是实现自由兑换和贸易自由化,最后一步是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也就是说,为了在资本自由化之前要注意秩序的执行,并做好准备工作,以适应当地的条件,对开放程度的控制和调整。

(七)积极参与和推进全球监管体系的重构进程。国际资本的自由化对各国的监管机构,日益严峻的挑战,金融风险监控的难度越来越大。各国应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监测,制定跨境资本流动的国际规则,实现全球资本流动的必要管理,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丹尼·罗德里克.金融对外开放与监管问题研究[M].北京:世界经济出版社,2005.35-54.

[2]赵成斌.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的实证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05).13-14.

[3]谢洪燕,罗宁.跨境资本流动的最新风险与趋势解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贸易问题,2011

[4]王亮.新形势下跨境资金流动监管面临的挑战及政策应对[J].金融经济,2012(10)

[5]范小云,潘赛赛.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8(09).61—67

篇5:餐橱垃圾监管体系

25、监管形式:

合同监管:市容环卫管理部门按照招标合同约定对收运、处置单位进行合同监管,市市容环卫管理部门对废弃食用油脂处置单位进行监管;区县市容环卫管理部门对本区域餐厨垃圾收运单位、厨余垃圾处置单位实行监管;

日常监管:城管综合执法部门负责并协同其他职能管理部门对餐厨垃圾产生、收运、处置的全过程进行日常执法监察;市容协管员队伍协助对餐厨垃圾产生单位、收运、处置单位实施日常监察,发现违规行为及时通知专业管理部门;环保、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按照其职责进行执法监管;

诚信监管:各级市容环卫管理部门对餐厨垃圾收运、处置单位建立诚信监管档案管理,将日常监管和合同监管情况列入诚信监管档案,对违规行为实行记分管理。

监管部门

柳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市容环卫局)是本市餐厨垃圾收运处置单位监管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区县市容环卫管理部门进行监督指导,以及负责对废弃食用油脂处置单位进行监管,并建立监管档案;

区(县)市容环卫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内餐厨垃圾收运单位以及厨余垃圾处置单位的监管工作,并建立监管档案,每季度向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上报收运处置单位监管档案汇总表。

监管内容:

收运单位:

收运作业规范:包括密闭化运输,运输设备和工具是否保持整洁和完好状态; 收运记录台帐:包括收运联单、统计台帐、数据上报情况等;

规范处置:是否运往规定单位处置。

处置单位:

规范处置:处置工艺、产品品质、设施规范等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环保措施: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否符合环保有关标准;

篇6:论保险监管体系建设

完善的保险监管体系应由政府监管为主导、保险机构内部控制为依托和社会监督为补充三位一体的立体监管层次组成。只有让每一个层次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我们的保险监管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实现保险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我国保险业监管体系建设应重点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完善保险监管中政府监管组织体系

要强化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系统,进一步树立风险监管为本的监管理念。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专业保险监管机构,肩负着保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重任,强化保监会监管地位是新时期强化保险监管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目前我国保险监管系统存在的问题

2.监管方式、手段尚需改进。目前保监会的监管工作依然主要是靠手工操作,有关信息依然是通过现场收集和保险机构填报报表两条渠道获得,这显然与目前保险业相当程度的电子操作的现实不相适应,开发保险监管报表的电子报送系统成为必需。

(二)我国保险监管机构应承担的三大监管任务

有效的金融监管,必须注重外在约束和内在约束的有机统一。入世后,在不断完善国家保险监管机构监管的同时,还需要各商业保险公司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健全科学、严谨、有效的内控机制。

(一)解决商业保险公司强化内控机制的动力问题。要使保险公司所有者真正具有强化内部风险控制的内在动力,就必须积极推进我国商业保险公司的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保险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使保险所有者成为真正的所有者;而保险管理者和员工重视内部风险控制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将由于内控不力给保险公司造成的风险损失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建立一种直接关联。

(二)进一步明确商业保险公司在保险监管中的职能定位。商业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明确哪些是商业保险公司自己要管好的事情;明确在经营中的风险情况怎样,应当承担控制和化解风险的职责。

(三)法律和政策上的有效支持。国家应在法律和政策上给予商业保险公司有效地控制和处理经营风险的大力支持;还要求监管机构在监管方式和手段上予以配合,逐步减少行政干预。

三、社会监督是保险监管的潜在力量

社会监督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舆论监督、公众监管等等。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职能,社会监督可以成为金融监管的一支重要补充力量。发挥好社会监督力量,保险监管机关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充分发挥保险监管机构以外的独立第三方(如注册会计师、审计师、律师等)的专业力量进行监管

随着保险经营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新型的保险品种如分红型产品、投资连结产品等不断推出,有效的监管必须随之加强,而加强管理的要求又会进一步加剧劳动力市场上有经验、有能力的从业人员的稀缺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在一些特定的适合的技术领域向注册会计师寻求帮助已经成为必然。

对于世界各国的保险监管机构来说,有效地使用外部审计是一条实际可行的出路。如前所述,它不但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更可以使保险监管的力度和范围加深、广泛。

篇7:美证券监管法律体系介绍

美国证券市场监管直接或间接地都是建立在联邦法或州法之上。它的整个监管体系是由证券立法所搭建起来的,一个形象而且权威的比喻就是: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1940年投资公司法和1940年投资顾问法构成了美国证券市场监管体系的四个桌脚,其桌面则是19州蓝天法。

最初,美国的证券监管权隶属州政府。1911年,州蓝天法被通过以防止证券销售中的欺诈行为。该法还要求某些证券及经纪商和交易商注册。1933年证券法是第一部联邦级重要立法,该法要求首次证券发售必须注册并且要求发售证券方必须披露相关信息。更进一步地,该法明令禁止在证券销售中的误导和欺诈。

1934年证券交易法拓展了1933年证券法的准则,进一步覆盖到了二级市场,它要求全国范围的交易所、经纪行和交易商都必须注册,同时该法使建立自律组织去监督证券行业成为可能。自1934年以来,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及其后的修正案(如1975年证券法修正案)的执行权都授予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SEC是通过1934年证券交易法所建立的美国政府准司法机构。1940年投资公司法拓展了对投资公司的注册和信息披露要求,1940年投资顾问法要求向他人提供证券投资建议的个人必须注册。投资顾问也被要求披露任何潜在的利益冲突。

美联邦证券立法极大程度地依赖于自律原则。美证交委将其对证券交易行为的监督权授予了注册交易所,尽管SEC仍然保留了对最终监管条款的修改和补充权。同样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将其对柜台交易行为的监督权授予了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

使美国证券市场不同于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的证券立法是1933年银行法,也被称为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该法禁止商业银行参与投资银行业务,其法理基础是:既从事商业银行又从事投资银行将产生固有的利益冲突。因此,银行在美国证券市场上并没有象其他国家那样发挥主导作用。然而在11月12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国会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该法律取消了美国30年代大萧条时期实行的限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跨界经营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从而将使美国金融业迈入一个新的时代。这项法案的特点是,它能够让每一名美国人都获得一条龙式的金融服务,而且能够在美国每一个城镇建立金融超级市场,提供低廉的一站式服务,企业和消费者可以在一家金融公司内办妥所有的金融交易。横在美国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墙”已被全面拆除,而集银行、保险和证券等全部金融业务于一身的“超级银行”在美国取得了正式的合法地位。人们可以通过一个账户、在一把“红雨伞”(花旗集团的标志)下得到从信用卡、保险、外汇、基金、证券到汽车和房屋贷款等在内的所有金融服务。这场革命性的转变已重新界定美国金融业的行业经营界限。

篇8:电商监管政策体系亟待完善

电商行业可谓争议不断, 乱象纷呈的背后则是无法可依的现实。虽然相关部门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与规范一直都有, 也出台过相关的条例和规定, 但在全面性和可操作性上略显欠缺。法律的空白也使电子商务市场一直存在门槛过低、鱼龙混杂的状态。业界普遍认为, 企业的自律只是软性标准, 市场一直在等待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此, 本刊编辑将近期的一些相关政策和办法进行了盘点。

01

税务总局称网络发票非针对网购和电商

《网络发票管理办法》已于4月1日正式实施, 国家税务总局表示, 网络发票是规范发票使用和税收征管、防控发票类违法犯罪的手段, 并非针对网络购物和电子商务征税。

国家税务总局征管和科技发展司司长李林军表示:“制定网络发票管理办法, 它出台的背景不是针对电子商务和网络交易征税, 它是为了建立打击和制售假发票长效机制和治本之策而出台的, 所有的纳税人使用的所有发票都要做一个网络发票的改进。”

我国常见发票主要可以分为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两类。目前, 网络发票主要是指的普通发票。今后随着网络发票的推广, 电子发票将会出现, 而我们常见的纸质发票会逐步被取代。届时, 国家也将对网络发票的财务入账、报销做一些法律法规方面的规定。

02

网店营业额不足2万元不需缴税

实际上, 并不是所有的网店都不缴税, 像京东商城、苏宁电器、当当等大型购物网站, 一直都是缴税的, 并都已向消费者出具发票;而像淘宝网上的一些小网店, 按照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的纳税标准, 月营业额不足2万元不需要缴税, 这一待遇也是与实体店相同的。

03

工商部门将对电商建信息库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付双建透露, 全国17个省份已联网建立电子商务信息库, 将对商家进行评级并设置黑名单, 并有望在全国铺开。“我们在总局建立的一套系统, 对网络商品交易的平台有多少户, 他们登记的情况如何, 主要是搜索网络商品交易主体的情况进行监管”。付双建表示, 目前平台刚刚建立起来, 正在试运行阶段, 主要在17个省份推行。平台可以查询所有在网络上交易的主体的情况, 全国平台可省市互通, 由工商总局监控、搜索, 一旦发现不规范行为, 交给事发地、网络商品交易平台的注册地来查处。3

04

北京工商要求大型促销先备案

上一篇:表示坚强的名言警句下一篇:三月份学雷锋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