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

2022-04-27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进入转型发展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新常态下调整经济结构与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难题,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暴露出的突出问题的缩影。剖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问题与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有所帮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剖析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剖析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1:

县域经济分类发展模式之我见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其中,我国基层区县的发展进步最为明显,从实际资料显示的数据来看,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产生的差异,最终导致县域的发展不协调不一致。文章主要是针对我国不同县域的实际发展情况和经济发展进度,进行简单解析和探索,并針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的措施来改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基层区县;县域经济;经济发展;经济分类;分类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036

我国拥有两千多个区县,众多的区县使得我国的县域发展状况不一,县域经济发展不一,再加上地区发展历史、地区环境和地区交通差异的不同,都导致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大相径庭。本文站在地区差异的角度来深入剖析地区县域经济差异的因素,主要是在经济发展基础、地区矿产资源、地区气候环境、地区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基础上,来对地区县域的区县产业、地区经济等的发展模式来进行合理的制定,并结合地区独特的优势,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建设,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以市场为先带动经济、加强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等多个原则,通过上述的各个方面来共同发展我国特殊的地区县域经济。

1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原则

11政府的引导原则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市场经济的特殊转型期,部分县区的思想发展模式仍然停留在旧的传统发展模式上,旧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急需制定新的经济发展制度,由于部分县区的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方向并不明确,经济模式产业链不健全,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政府在国家政策基础上的正确引导。政府在正确引导的基础上要使得区县的发展能够适应现阶段的发展趋势,政府要做到“帮忙不添乱,服务要尽心,引导不强迫”,要做好引导者和服务者的职责。政府明确自身的定位,要发挥引导作用,要合理运用政府职能和力量,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起到引导作用,给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将政府的类型转变为公共服务型。

12市场带动经济

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正式开始了快速发展,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间较短,导致我国部分县级民营企业发展缓慢,市场竞争力较低,市场程度低,不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另外一个因素是我国区县没有主要的带头发展经济的合作经济组织,不能充分发挥县级地区的优势,导致以下现象的出现,比如缺乏龙头企业、经济发展规模较小、经济产业链少、缺乏竞争力、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这些现象直接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受到限制,阻碍了县域地区经济模式的实施。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政府部门要以市场带动经济发展为原则,完善县级行政区的经济模式和市场经济制度,要加强龙头企业的培养,加大龙头企业的规模,为其他小中型企业起好带头作用,政府还应该注重当地民营企业的发展,也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要以民营企业为主体来充分发挥当地地区优势,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并不断规范制度和发展规模,通过这些措施来落实市场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这样能够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

1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近几年的县域经济发展资料明显说明我国区县发展过程中的限制因素,比如区县的经济结构不完整,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限制区县经济发展的因素,将导致区县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关于这些问题,笔者有以下一些看法:要想发展县域地区的经济,要先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在完善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再来发展经济,完善的基础建设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我国县域的基础设施相对缺乏和落后,在通信、邮电、网络、交通等方面存在着重要的问题,总的来说,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问题,由于资金的缺乏导致县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整,所以当地政府应该优先建立完整的投资产业机制,还应该鼓励当地区县的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公共事业的建设中,引导民间企业的资金和外来投资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资金问题,从而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进程,最终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14树立科学发展观

我国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一些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为了加快地区经济的发展,往往以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导致地区的植树面积减少、地区水土流失加剧、地区土壤板结侵蚀,这些环境因素往往会制约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科学地发展经济,不能为了一时经济发展而以环境破坏为代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遵循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这样才能够利于县域经济的长远快速发展。

2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分类发展模式

21充分发展当地旅游业

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旅游业已经成为近几年地区发展的主要方向,再加上我国大部分区县拥有好的优秀的人文条件和自然资源,可以将该区县的旅游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可以将旅游业作为县域的主要发展业,可以通过独特的地区民族风俗、独特的饮食文化、独特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这些方面来吸引

游客前来旅游观光,还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地区特色进行深入的挖掘,进行整合优化,加强旅游业的宣传工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地区娱乐休闲功能,通过旅游业的连锁模式为当地的经济开辟出一片商业聚集地,可以带动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是一种良性的快速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可以以此做好后续产业链的基础工作,可以带动整个区县的经济发展,可以发展壮大地区龙头产业,对以后该地区的发展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22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我国地域广大,县级行政区数量多,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在资源、环境、气候等方面的不同将导致地区产业发展方向不同,再加上各个县域的农业基础不一样,发展经济模式也不相同,针对不同的地区,要想发展经济,就应该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以该区县的特色产业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这需要当地政府和当地民众充分发挥地区的资源,可以通过媒体互联网来加强地区特色的建设工作,再通过整合优化在规模上形成优势,将地区的特色名声深入人心,这样人们往往慕名而来,这样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必将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当地政府部门要持续对企业进行扶持和帮助,并结合外部的资金优势扩大地区产业链,推广地区特色,发展更大规模的地区经济,最终促进县域地区经济的分类发展模式。

23地区劳动力输出发展

我国有些地区是贫困地区,其中以山区居多,并不拥有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也没有比较特殊的产业可以发展,山区地区山多地稀,还可以发生很多的自然灾害,这些地区缺乏可以发展的资源,经济發展条件不理想,因此,该地区的政府部门主要是通过鼓励当地人民走出大山,去充分发挥自身的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为城市发展输送劳动力,通过这些劳动力资源,增加地区的经济收入和经济效益,向城市输送劳动力的途径还能够缓解该区县的经济和就业压力,可以加快城市的建设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可以促进整体的经济发展。

24专业市场辐射发展模式

我国的市场辐射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专业市场的兴办来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地区整体经济,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适应于我国的所有县域。专业市场辐射发展,主要是结合自身特点在交通便利的县域开展,通过专业市场与农民进行沟通,在签订合同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加入地区经济产业链,这样来规范市场化的经济,农民在市场化的体制中可以快速获取第一手的信息,并且采取正确的措施,这样使得农民更加有信心加入地区产业链,从而改善地区经济发展低下的状况,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琪,胡芳陕西省县域经济分类发展模式初探[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4).

[2]中共璧山县委党校课题调研组,毛发木走特色化的镇街分类发展道路[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0(5).

作者:丛盛日

剖析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2:

新常态下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进入转型发展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新常态下调整经济结构与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难题,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暴露出的突出问题的缩影。剖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问题与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常态;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外开放格局;对策

新常态下,我国将城镇化建设作为拉动内需的强大动力,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是实现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强有力保障,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优化已经成为实现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措施。中西部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既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又要实现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新形势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制约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虽然在经济新常态下调结构转方式的大背景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区域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仍面临巨大的挑战。

1.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第三产业增速与带动作用不明显。缺乏优势竞争的创新型产业而过于倚重传统重化工产业是中西部地区现行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着第二产业独大,第三产业增速不明显的困局。以山西省为例,2014年山西省全年GDP总值达到12 759.4亿元,经济增长速度为4.9%,远远低于全国7.4%平均水平。在产业增加值方面,山西地区三次产业增加值依次达到了788.1亿元、6 343.3亿元、5 628亿元,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达到6.2∶49.7∶44.1,其中第三产业增速为7%,高于第二产业3.7%与第一产业6.2%的增长速度。从整体分析,中西部地区虽然第三产业增速明显快于一二产业,但因占GDP总比重不够突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不够明显,产业结构调整仍面临难题。

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缓慢,传统原材料、能源型产业仍占绝对地位。伴随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减少,产业增加值增速放缓,企业更加注重优势产业和企业突出竞争力的培养与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不明显,归结其增长速度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原材料、能源型产业占绝对地位,经济要素过于流向重工业领域,而重工业在新形势经济调整的背景下面临产能过剩问题。

3.产业调整步伐加快,新型产业投资增长迅速。加大产业之间与产业内部调整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加大投资并提高产业发展要素流动的效率,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藏、新疆、青海、甘肃、云南、内蒙古等省份,具有独特的自然风貌与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发展现代旅游服务业将成为新常态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经济要素定向流动的重要举措。转变传统产业在资金等方面较强的吸引力,将有利于扭转现行产业结构,也将成为推动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策略之一。

二、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以煤炭开采、炼焦等重工业产业类型为主,重工业的迅速发展依赖于大量消耗矿产资源与相对低廉的生产成本,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单一化、生态环境破坏、贫富差距拉大等,也成为制约中西部地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

1.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过度依赖资源的消耗,尤其体现在钢铁、水泥等产业,寄希望于通过消耗原材料、能源等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企业过度逐利行为造成经济要素不断流向高收益的产业领域,在利益驱动下企业加大资金、技术等投入量而忽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在原材料、产成品供给等方面企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采取“爆炸式生产”的策略,并通过价格手段进行恶性竞争,造成了大量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2.发展不平衡。作为我国重要的原材料、能源基地,中西部地区一直贯彻国家战略并积极打造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国家型能源基地。在经济发展方面体现在:区际间不平衡与区内非均衡。围绕煤炭开采与冶炼发展起来的产业类型与产业结构单一化,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逐步拉大。同时,资源贫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区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化明显,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速度不同而差距拉大。在产业发展方面表现为:轻重工业比例不平衡,重工业因发展速度放缓而引致整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新兴产业发展优势不突出,服务业发展状况不乐观,并因此造成新兴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率相对较低。

3.产业战略不突出。“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在拓展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影响力,提高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上具有显著意义。特别是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份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与传统欧亚大陆桥的衔接,并发挥重要的承接作用。而中西部地区培植战略性与竞争性产业的策略不够明显,在发挥承接与推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缺乏能动性,凭借“新丝绸之路”消化过剩产能方面仍然缺乏经济战略型产业类型。

4.地方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都存在“失灵问题”。产业发展受到市场因素与政策性因素的双重制约,而政府与市场在配置资源过程中“失灵问题”也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政策因素一般是由政府主导的,往往与地方政府经济调控有关。地区GDP总量一直是考核地方政府政绩最为主要的内容之一,促使地方政府注重短期市场行为,即发展短期便能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产业,长期性经济规划相对滞后。缺乏短期逐利取向引起地区经济产业类型单一化,轻重工业产业比例失调,形成以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市场机制的缺陷成为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原因之一。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将吸引经济要素集中到区域内部优势竞争产业,容易形成地区垄断,并由此带来企业创新研发能力降低。

三、中西部地区产业优化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在新常态下,新兴产业在地区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将会被逐步提升,且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将会成为影响新兴产业发展的最为主要的因素,意味着中西部地区可以凭借自身的资本与创新能力参与新一轮区际之间资源的配置。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城镇化并举,共同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则是释放城镇化需求拉动作用的重要环节,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实现了“多重转变”,涉及到农民身份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生活方式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等,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动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产业在实现科学与合理化布局的同时,逐步追求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与合作共赢,将不仅仅推动区域内部经济的快速增长,并能由此带动地区经济效益的提升。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将有利于城市空间格局的良好运行,在就业、资金、技术等方面产生巨大的需求。

2.科学定位产业发展动力,重点发挥服务产业优势带动作用。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需要将产业发展动力定位为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协调产业布局与发展比例、调整经济要素投入等。新的产业发展动力的定位将会帮助企业乃至地方政府拓宽产业发展思路,提升地区产业自身竞争力与市场适应性、产业从业人员素质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重点发展服务产业,科学合理定位产业发展动力来源并由此形成地区优势产业类型。

3.协调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核心在于降低产业发展的外部不经济,现阶段主体功能区战略诱发了生态补偿机制政府主导化,而企业与政府责任划分机制不够健全,引起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欠缺协调。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将产业发展的外部效应囊括进资源配置过程中,协调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提高政府监管与调控能力,简政放权,将原本的市场权利回归市场;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更加科学法制的市场化体系,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有序进行。

4.认真贯彻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企业自出创新。转变传统经济发展中科研投入相对较低的局面,拓展企业、研究院所等在创新产出环节中的作用,将创新作为新形势下的企业生产要素,并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与投资战略体系。经济新常态要求发挥创新驱动战略,转变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投资、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强化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上,将会更加有利于企业适应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特点。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研发,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基础上,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新型企业类型,与此同时,拓展产业内部与产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新型业态经济的发展,并不断推动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  侯为民,李林鹏.新常态下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动力与路径选择[J].经济纵横,2015,(4).

[2]  张来明,李建伟.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重要思想的科学性与理论含义[J].经济纵横,2015,(3):1-6.

[3]  安树伟.“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格局重塑[J].经济问题,2015,(4):1-4.

[4]  黄泰岩.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道路和动力[J].经济学家,2015,(5):5-12.

[5]  张文丽,等.城镇化进程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动态相关性[J].经济问题,2014,(10):113-116.

[6]  夏天.创新驱动过程的阶段特征及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2):124-129.

[7]  郭加玉.呼包鄂经济圈产业分工与合作战略研究[J].现代商业,2015,(5):89-90.

[8]  陈超,钟良晋.贵州工业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现状、障碍及对策[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20-24.

作者:郭加玉 邢智仓 李鹏

剖析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3:

构建边缘地区和谐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因素探析

摘要:本文从多个角度对边缘地区和谐经济发展环境构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造成边缘地区不和谐经济发展环境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行剖析之后,提出了边缘地区和谐环境构建的构思

关键词:边缘地区 和谐经济环境 影响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边缘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淡化。边缘地区人均收入水平相对低于其他地区,大量劳动力向中心经济发达城市快速流动,造成劳动资源和性术资源的分布出现边缘地区“过疏”而中心城市“过密”的问题。近几年来,虽然政府一直试图利用各种政策手段来纠正这些区域间发展的差异问题,但收效甚微,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对相对落后的边缘地区的开发政策和开发方式上存在的局限性。如何改善边缘地区经济发展环境,为边缘地区的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内、外部生产经营环境已经是当务之急。在边缘地区发展过程中,影响边缘地区发展的主客因素多种多样,必须找到影响边缘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化化的主要矛盾,并通过内部关系的调整、寻找边缘地区外部与内部经济发展环境的动态平衡,使边缘地区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一、影响边缘地区不和谐经济发展环境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产业体系规划与实际发展不谐调

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向高科技纵深发展,产业布局向国际化转变的阶段,真正在相对落后的边缘地区投资较少,许多边缘地区政府为吸引投资,开发了大批的工业用地。由于投资方的投资不到位,有许多建设了但不能用出去的工业用地就此荒芜,这些废弃或闲置的开发区,形成的结果是:开发区土地过多过滥导致的资源不良利用还引发了众多的社会问题。这在很多地方首先是集中体现在农民移民的安置问题上。由于地方政府建设开发区占用农民大量的耕地,而国家的征地补偿政策还不完善,给农民的征地款仅是很低的补偿标准,或者不能到位、克扣、挪用、截留,由此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动荡问题。据调查,目前我国80%的违法用地址地方政府行为。有的地方开发园区的上地出让金远低于成本价,财政经费被用来补贴土地开发成本,不仅使地方政府背负起巨大的财政负担,还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有的开发区即便从外部引进了一些大设立的分厂或发展机构,其获取的利润往往被总公司和母公司取走,预计之中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扩大再生产并没有发生。此外,外部投资往往是按利润最大化原则行动,这种追求终极利润的行为,不断导致公害和环境污染问题发生,直接影响或降低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于有的建设还破坏了当地原有的生态平衡。

由于缺少足够的投入和相应的产业促进具体措施,边缘地区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从而使得边缘落后地区的开发形成一种表象,人力资源外流而物质资源又得不到合理的利用。

(二)边缘地区传统发展模式受到强烈冲击,自主创业的原动力不足

缺少有竞争力的自主产业是我国边缘地区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制定了积极的招商引资政策。许多边缘地方政府为了迎合外来投资的种种要求,把有限的财力都投入到工业用地的基础开发及建设上,然而近几年来的结果表明,片面地寄希望于外部的投资并不是成功的开发模式。虽然地方财政作了人大规模的前期投资,但是投资的主动权掌握在外部手中,是进入还是退出由外部利益决定。在边缘地区,传统产业在国际全球化生产的在环境中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投入,所受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而在传统产业的发展中,自主创业的原动力不足是一个突出的观象。

(三)边缘地区缺少完整的产业基础,对政府投资的依赖性较重,发展主体在市场经济中没有竞争力

由于缺少完整的产业基础,为了维系地方的基本就业和经济循环,我国边缘地区不得不依赖政府的公共项目投资所带来的业务,不仅争取中央政府预算中的各种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还把地方政府有限的财力也投向各种公共事业的土木工程上,然而这样的依赖政府公共事业投入的经济体质是很脆弱的,一旦财政紧缩和财政资金减少,当地的经济和就业就会陷入衰退的困境。更重要的是,长期习惯这种经济运行方式,严重削弱了当地自主开发的意识,最终导致当地为了维系经济运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游说政府投资工程上,而不是如何利用本地资源开发有特色的地方经济。

农业往往是我国边缘地区经济的主要产业。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我我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成为打工一族,以至于这些地区农业因缺少劳动力而处于衰退的状态。许多地区的农业用地被闲置。这种依附于外来资金流入支撑的农业,使得达此边缘地区更容易受到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冲击。在市场竞争中完全没有竞争能力,随着我国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边缘地区受到的市场冲击力将更大。

二、构建边缘地区和谐经济发展环境的构思

衡量边缘地区内外部经济发展环境的最佳状态,可借用席酉民教授“和谐理论”这一提法来分析边缘地区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边缘地区经济发展环境中的大环境复杂多变,小环境纵横交错,寻求两者之间和谐是边缘地区发展步入良性发展的一种理想境界。下面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对边缘地区构建和谐经济发展环境提出初步的构思。

(一)通过外部环境的影响力,促进边缘地区和谐经开发展环境的形成

边缘地区经济发展要依托国际大环境,依靠政府积极政策的约束机制来营造。边缘地区以自主边缘地区制度为基础,充分发展要素市场,在竞争性的市场体系中,以适度的竞合,即通过竞争达到联合,来发挥边缘地区的最大优势,形成市场上边缘地区之间发展的优势互补。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能仅仅靠“放开”和解除行政管理制来建立分平竞争市场秩序。譬如,在边缘地区政府吸引外业投资的过程中,对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和开发,要量力面而行,不能盲动。在宏观的经济环境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监督和服务的作用,转变观念,搞好政府机构的改革。政府要转变职能,遵循层次分明,统一和谐的原则,改变经济市场交叉管理的混乱的现象,为现代边缘地区发展提供和谐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现代边缘地区的发展。

边缘地区实现和谐经济发展环境,必须依靠政府和边缘地区共同努力、首先从政府方面来看,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保护现代边缘地区的合法行为;二是取缔边缘地区的违法行为,限制边缘地区的不良行为,维护市场系统的正常秩序。其次从边缘地区方面来看,边缘地区发展要充分了解国内外经济环境,适应和利用经济因素,为边缘地区发展赢得机会,并从根本上实现边缘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和谐统一。

边缘地区发展受到文化环境的深刻影响,文化在社会历史传递中超越个体心理而存在,人们在这个客观存在的文化环境中获取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来充实和送货自己的生活,边缘地区的发展活动就要依据人们对文化环境的价值思考和判断,并根据边缘地区的利益和发展需要培育和保持一种边缘地区与人,边缘地区与社会的共同价值维系,最终实现

边缘地区与边缘地区所依赖的生存环境的价值统一,获取边缘地区发展的最大利益。

构建一和惜的经济发展环境,对边缘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政府角度出发,要实现生态环境与边缘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的和谐统一,一定要政府从边缘地区自身制度建设,到政府市场准入制度方面出台相关严格的法规政策进行有效控制。从边缘地区运营者本身来看,也要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并重,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作为边缘地区的主管政府部门,要找准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根据自身优势,制定相关的产业体系规划,并确保其实施的过程与实际发展相协调。鼓励边缘地区传统产业的发展,增强自主创业的动力,创建当地的特色产业和品牌充分利用政府财政对公共项目的投资,加强对边缘地区的基础产业的建设;引导边缘地区经济发展主体的有效生产,减少农业经济主体受同际市场经济影响的冲击力。

(二)通过内部资源的优化利用,提升边缘地区和协经济经济发展环境构建的内部驱动力

我国边缘地区往往具有优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地质构造,地区资源赋存十分丰富。边缘地区森林资源占得天独厚的优势,农副产品品种丰富,并且数量上占全国很大比重,相当数量的能源及矿产资源分布在边缘地区。只要能调动边缘地区的内部驱动力,充分发挥边缘地区的内部资源优势,吸引高素质人才,改善边缘地区由于地处边远,信息不灵,交通闭塞、运输困难等方面的劣势,减少因地域经济组织上的分割和传统自然经济的影响,边缘地区同时,政府也要考虑当地居民的可利用与可承受能力,不能为发展而发展,在投资不到位的情况下,白浪费了当地的资金和资源,甚至以牺牲本地的生态自然环境为代价。就能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在边缘地区发展中,边缘地区应提高当地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边缘地区村民的主体特性,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并充分考虑当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适应它所服务的社会成员的价值现和社会信仰的要求,以期取得的最好发展效果。

我同边缘地区政策的实施和相关资金的投入都是自上而下,无论是决策还是项目实施,都应当突出当地村民并吸引当地村民的积极参与。实际上,真正了解当地资源和各种优势的是当地村民,如果各种计划策划和项目实施没有他们的参与,就很难达到真正应有的效果。当地村民是边缘地区开发的主体,因此构建边缘地区和谐经济发展环境的构思就要以当地村民为主,一些经济学家指出,落后地区之所以停滞不前,是缺少创业精神的群体的素质退化,只有提升边缘地区的群体素质才能实现边缘地区的地济发展。

三、结束语

边缘地区发展和谐环境的构造,要通过多方面因素的积极作用,不仅只边缘地区本身或政府一方单独作用就可以实现的。除了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之外,还要从边缘地区本身的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竞争环境中,不但要掌握有效的管理方法,更要从边缘地区外部环境中创建和谐的经济发展环境,以应对复杂的局面,增强边缘地区的自主竞争力,提高边缘地区民众对经济改革项目的参与积极性,并先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最终实现边缘地区经济的和谐发展。

作者:杨 浩

上一篇:村级经济发展下社区建设论文下一篇:关于家庭教育科学发展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