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教育科学发展观论文

2022-04-27

摘要:最近几年在对家长的培训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今日中国问题父母比问题孩子多,而且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问题父母。父母只有改变自己才能让孩子真正改变,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家长的问题。下一代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共同期盼。本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为什么希望把“婚姻家庭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家庭教育科学发展观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家庭教育科学发展观论文 篇1:

班级管理,从细微处着手

摘 要:班级管理要以学生为本、注重素质教育,形成适应班级同学生存、发展的就业环境培养,激发学生创造力、铸造凝聚力,从而实现就业梦。教育要人性化,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即基于学生、来自学生、面向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关键词: 素质教育;文化引领;个性化教育; 家庭教育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班级就是学生成长的土壤,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对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非常重要。作为一名班主任,要胸怀教育理想,以思想者的目光和奉献者的无私情怀、用先进的文化引领班级,用智慧的思考发展班级,用科学的理念管理班级,带领全班同学适应灵活多变的社会需求。

一、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这引起了广大教师的热议,无疑将引发传统文化教育热潮。但在热潮涌来之前,作为职教工作者必须清醒意识到:职业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是为了每个孩子、每位教师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是整体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倡导外表优雅、内涵高雅、谈吐文雅、举止典雅、气质高雅的教育。

卢梭早在18世纪就指出,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浪费时间。所谓浪费时间,其实是一种等待、陪伴和坚持。学者唐纳森在《大脑的发育》中对之解释得更为透彻:“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在身体方面和心智方面,都是不平衡的。因为生长从来不是一样的,而是有时在这一点上突出,有时在另一点上突出。”孩子不是工厂的零部件,急于用“效率逻辑”去定型加工他们,只会毁人不倦、适得其反。那些罔顾学生之间个体差异、天赋秉性与经验环境的一刀切式做法,则背离了教育的价值。素质教育的初衷是把儿童立场重新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在德、智、体、美等种种方面建构出一个完整的人、健康的人和现代的人,把“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的羸弱“学霸”“考霸”,转型成“标心于万古之上,送怀于千载之下”的担当者、实干者和开拓者。

当素质教育被市场肢解,开始评斤论两地倒买倒卖时,开始被人为地精确算计成等级、分数、证书、敲门砖时,甚至开始以“素质”之名行“应试”之实时,所有参与其间者无一不对教育麻木不仁,且完全没有对孩子发展、民族振兴和国家繁荣的责任感和行动力。无序化和过于逐利的市场绑架、制度欠完善或行政不落地,也反过来“逆淘汰”坚守底线的学校和老师,令甘守清贫的“老实人”反而成为被嘲笑与愚弄的对象,整个生态几乎倾向功利性的泥塘而有失衡之虞。

所以,回过头来看,教育的珍贵之处就在其不可被算尽,不可被任何公式、程序、定理去批发。教育的全部价值与魅力来自于对人性本身的尊重与成全。这些“务虚”之处,其实正是教育值得所有人敬畏和呵护的原因。让素质教育回归本真,让市场依法走上秩序的轨道,给制度“打补丁”,尤其是改善教育评价和管理思维。

二、做文化引领的魅力班主任

要领导班级发展,班主任必须具有一种强烈的文化自觉,不但要注重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形成适应班级同学生存、发展的就业环境培养,更要以文化和智慧引领、滋养学 生,用道德滋润班级,激发学生创造力、铸造凝聚力,从而实现就业梦。

1.接“地气”,以人格魅力感染人。班主任承担学生发展的道德责任,应坚持把道德责任转化为自觉行动,坚持公正严明、心无物念。班主任应深入学生中,接“地气”,每天都和学生聊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感受,从寻找、发现、面对问题入手,服务学生,激励学生发展。班主任和学生坦诚相待,在班会上吐露为班级发展、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纠结”问题,分享学生获比赛奖励而喜形于色。班主任以个人的道德实践、人格魅力感染人,凝发展之心、聚改革之力,不断增强学生对班级专业发展目标的认同感,树立全体同学共同奉行的价值观。

2.百教“德”为先,尚美为目标。职业教育有其特殊性,来这里的学生基础薄弱,是初中阶段的后进生,自卑心理较重,相当部分的学生人格上也不健全,毕业后不感恩教师,不感恩学校。这种情感缺失和价值观、是非观的迷失,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注重德育教育。教师通过校企合作、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技能大赛等一系列活动,构筑校园教师的精神磁场,营造浓厚的爱生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心、集体的温暖和老师的关爱,从而激发学生追求成才梦的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尚美教育”便是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教育,而在这其中,更重要的无疑是美好人格的塑造。因而,“尚美”德育的提出,是对功利主义的德育观的超越。如果德育内容与形式经过审美化改造,德育就能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的话,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间自由地接納这幅画、这首歌的内涵。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本着真美真情真理、规范严格的思路,以发展学生为目的,致力于培养具有平民本色、尚美情怀、未来强者的学生,走凡人德育之路。

3.求“身正”,以行为文化规范人。“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重要命题,对于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有突出的借鉴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的“知行合一”主要关于道德修养及实践,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对于教师而言,除了具红烛风骨、扬春蚕情愫的职业道德以外,还包含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敢于担当的为人之德,以及爱岗敬业、爱生尊生、公正公平的从业之德,关爱他人、团结合作的处世之德,互相尊重、和谐和美的家庭美德。对学生而言,不但要有理想、有自信,还要具有刻苦勤奋、勤于实践的为学之正,尊师重教、谦虚谨慎的为生之正,遵纪守规、为善助人的为人之正,孝顺父母、尊老爱幼的为子(女)之正。班主任要担负起教书育人职责,把“身教”和“言传”结合在一起影响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彻到教育培养全过程。师生以“身正”为标准,以行为文化不断规范自身言行,培育美好心灵。

4.重礼仪,以核心价值塑造人。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定义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手段和目的,也成为引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价值,对当今职业教育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淡泊明志,抵御各种诱惑,宁静致远,潜心教书育人,锐意创新,不断取得突破,这是教书育人者要坚守修炼的“德”,要孜孜以求的“善”。因此,班主任要教育学生避免技术主义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全人教育”“成人教育”的思想精华,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引导学生树立“以德为先,以技立身”的发展理念以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职业学校不是培养高技能的“机器”,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培育正确价值观,给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密码,让学生终身受益。

除了古文经典外,还将传统戏曲戏剧、非遗文化、民俗民情、书法、国画、民乐等内容融入到班级教育管理之中,更着力培养学生对中秋、重阳、清明、春节等文化传统节日及传统礼仪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立体化认识和感知度。班主任結合地域特色、专业特色和道德文化的特点,倡导礼仪文化,生成教育力、凝聚力、约束力和感召力,使学生树立自信、感恩、责任、文明的学生价值观。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将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职业规范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三育融合。对学生进行职场、家庭和社会礼仪教育,以形为先,化形为心,让学生进公园懂礼数、走亲访友知礼节、上公车要礼让、进企业懂礼貌、纠陋习正言行,在营造高品位行为文化过程中,形成评文明、树新风的良好习惯。

三、注重个性化教育的和谐育人理念。

教育要人性化。人性化的一个前提,就是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即基于学生、来自学生、面向学生。学生自主发展的目标分解为:自我意识,即自省、自信;自主选择,即自愿、自觉;自主管理,即自治、自立;自主发展,即自发、自愿。以“给孩子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为和谐育人理念,培养学生具有主人、主动、主见、主体的“四主”意识,逐步形成自主教育体系。

在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成熟为基础的大数据时代,人才需求日趋多样化,社会呼吁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能够培养出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以适应未来信息化和知识化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传统教育采用的标准、统一的班级授课模式,无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个性化教育面向每个不同个体的发展,强调良好个性潜能和优势的发掘与发展,主张培养个性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我国政府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鼓励个性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观念。个性化教育将是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未来教育发展方向。实施个性化教育,是促进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措施,是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班主任的责任更加重大。班主任必须遵循这一教育理念,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与指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指导家庭教育

教育部于2009年颁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专设条款赋予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批评教育权利”本是教育权利的应有之义,却需要专门颁发文件进行“明确”,看似“无奈之举”甚至“多此一举”,却反映了当今民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同教育权利主体之间的权利冲突,以及教育权利运行机制需要完善的时代要求。

教育始于家庭,家庭教育早于学校教育,既有私育性质又有公育性质。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合理性,不仅基于国家教育主权的扩大和学校教育的专业化发展,也基于家庭教育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的现实需要。家庭教育的私育性质决定了家庭教育具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著名教育学者谢维和认为家庭教育中存在可能的风险,家庭教育中的某些失误、不当或者错误行为等所引起的某些负面现象与问题,可能对子女教育及家庭成员未来发展产生潜在的消极影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各种可能的风险,使得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是非常专业化的教育工作。”由此,降低与防范家庭教育可能风险的责任与任务,就显得越发重要。

在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公育性质以及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并加强了政策制定与法律保障。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49条规定“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对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权利给予法律确认。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与学校教学工作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容易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家庭教育工作局面,导致家庭教育学校化,甚至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家庭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受到忽视。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专业能力,主要指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领导力和教师的家庭教育专业素养。当今学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教学单位,而是一个面向社会、承担相关社会职责的主体,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既要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自成体系,又要主动为建构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系统、整合社会资源做出积极的贡献。

五、教育惩戒绝对不等于身体或精神伤害

班主任有教育惩戒学生的权利,但绝对没有可以体罚甚至伤害学生身体和精神的权力。教师伤害学生的反教育行为,是任何学校教育都不允许的,把“惩戒”和“伤害”混为一谈,客观上是对教育的亵渎和“污名化”。“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必要的惩戒,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是很重要的教育手段。但是,需要的是教育者的理性。应该看到,这些年来,一些学校和教师之所以对少数学生不敢管、不敢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某些偏执观念得以流行并成为一种评价标准,不断影响和渗透到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来,使教育的舆论环境严苛有余,宽容和理解不足,这使得对学生的教育惩戒,成为教育者不愿为、不敢为的事情。在教育惩戒问题上,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要获取共识并不难,但前提是一切从学生健康成长出发,破除对某些偏执观念的迷信。任何人的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都应保护和尊重,但把个体的普遍权利和必要的教育惩戒对立起来,那权利意识就成了脱离学生成长实际的绝对“正确”,以这种凌空蹈虚的虚妄标准来评价教育过程,最终影响的只能是学生的健康成长。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班主任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光大班主任形象,完美班主任品行。让学生从心底里认为,班主任永远是他们人生旅途中的航标。

参考文献:

[1]《爱弥儿》卢梭,【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2]《大脑的发育》唐纳森,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大学中庸译注》王文锦,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

[4]《马克思的大学思想》袁仁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宋楠

关于家庭教育科学发展观论文 篇2:

我的中国教育梦——把“婚姻家庭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摘要:最近几年在对家长的培训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今日中国问题父母比问题孩子多,而且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问题父母。父母只有改变自己才能让孩子真正改变,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家长的问题。下一代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共同期盼。本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为什么希望把“婚姻家庭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关键词:中国教育梦;婚姻家庭教育;大学生;必修课

一个真正的梦想,能够给人的最强大的力量就是坚持。而教育作为许多人共同的梦想,这种坚持就不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努力,更是一种传承。2009年我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起初是利用周末邀请班里的家长到学校,对他们进行家庭教育的普及推广。后来,就从一个班推广到整个年级。这样,我们的家长学校就成立了。同时,我也加强了这方面的学习、研究,并且利用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至今,我仍然继续坚持对家长进行培训。在不断地实践中,我发现:问题学生背后一定有问题父母。在培训过程中,我强烈地体会到,家长的家教理念与水平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创办家长学校的目的就是希望借助学校这个平台,为父母们带去最适合孩子成长的专业家庭教育,并且通过它改善、提高家长的家教理念,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我的中国教育梦,就是希望把婚姻家庭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因为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现在大部分学生只要认真学习都能进入大学深造。针对这一庞大的准家长群体,对他们进行未来合格家长的教育,讲授家庭教育理论,指导他们应当如何生活,如何工作,提高他们的素质修养。因为今日之中国,问题父母比问题孩子多,而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问题父母。家长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懂得家长教育学,从而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幸福、快乐、健康地成长。我想这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党的十八大继续把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任务,同时把教育问题作为改善民生与社会建设的首要问题。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也是进一步尊重人民对于美好教育和美丽中国的期盼。没有教育的强大,永远不会有国家的强盛,这是人类发展历程中反复验证过的规律。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战略地位。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民族兴。而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我认为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可以说家庭教育是中国的希望所在。因为家庭,是教育成长的摇篮。

一、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奠基作用

一个国家能否富强要看国民,一国的国民优劣要看素质教育,国民素质教育取决于心灵教育的程度,而父母是心灵教育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因为,心灵教育是一个人的生命之根。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压在每一个父母心头沉甸甸的话题,因为任何的成功,都无法弥补教育孩子的失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下一代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可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却仍然在用上一代的方法教育下一代。由于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也更多地考虑学校教育,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学校教育对孩子提供的是一般关注,不可能像家长那样一对一地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变化。教育的本质在家庭。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家长的问题。北京一项按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好、中、差划分进行的调查,调查对象:680名初中、小学生的家庭;调查内容:在校表现与家庭教育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家庭教育水平很好的,其孩子在校表现优等生的占95%,基本没有学困生;而教育水平不当的家庭,其孩子在校为学困生的却高达85%,几乎没有优等生;而教育水平一般的家庭,其孩子在校为中等的占2/3,并有15%左右为学困生。把不当家庭教育提高到一般水平,学困生就会相应减少五倍左右;把一般家庭教育再提高到较好水平的家庭教育,优等生增加三倍左右。

二、对于孩子,所有的不幸和悲剧都可以追溯到家庭,追溯到童年的不良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通常优秀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相当多数乃至绝大多数的人生悲剧背后,都有一个不正常的家庭背景。人所有的不幸和悲剧,基本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家庭影响。孩子从来都不是输在起跑线上,确切说,要输也是输在父母手中。孩子的一切毛病、缺点、坏习惯,都可以非常容易地在其父母身上找到答案。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会有问题父母;每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都会有一个或两个优秀的父母;要想使孩子更优秀,作为父母一定得先变得优秀。

三、今日中国,问题父母比问题孩子多

家庭之路充满着无证驾驶的“司机”。没有驾照不能开车,违规要罚款。然而,做父母却不要任何培训,也不需要证就可以自行其道。实际上,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一百倍、一千倍。一个孩子的方方面面,从生理到心理到养育方式,从知识的学习到人格的养成,是一门大学问。但是,我们不需要接受任何培训就可以做父母,就可以对孩子发号施令了。如果都是这样的“司机”充斥在我们的国土上,这个国家一定是危险的。对教育职责的漠视、教育理念的偏颇自然导致家庭教育易出错。我们的父母大多没受过专门训练。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恋爱成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很少有人对我们说怎么做父母。有的人糊里糊涂地做了父母,似乎全然不顾自己的语言、行为、教育会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什么样的烙印。因此,父母是最容易犯错的老师。同时,家庭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四、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与父母共同成长的一种教育

时代不同了,当代中国家长想让孩子优秀的前提是自己应该成为“智慧家长”,而“智慧家长”的前提是“学习”。了解孩子是成功教育的前提!而了解的基础是父母不断地学习。在学习型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是共同成长,甚至相互影响的。家庭教育是中国的希望所在。“没有父母参与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改造教育必先改造父母”。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他希望一个好的家长必须经过培训,必须懂得家长教育学。所以,父母亲的教育素养,父母亲对教育的理解,父母亲对好的教育的自觉追寻是非常重要的。好父母应该跟孩子一起成长。没有父母自身的成长,孩子是走不远的。

五、大学具备了开设“婚姻家庭教育”必修课的条件

2000年至今,大学生婚恋性问题逐渐凸显,并且有的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小。他们在校不再认真学习,而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玩游戏、谈情说爱、比吃穿上,在生活上浪费挥霍,并且这样的大学生还不是少数。也就是说大学生在时间上、精力上具备了条件。另外,从大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毕业后面临择业问题—参加工作后紧接着面临创业问题—创业过程中还要考虑择偶、成家问题—之后,就要生育、养育子女。而此时对大学生进行婚姻家庭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这为他们后续的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婚姻家庭作为一门终身的事业,它是需要学习的,这也是未来幸福生活的要求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获得幸福。孩子要有幸福的一生,必须做好两方面准备:一方面是事业上的准备;另外一方面,是恋爱、择偶、婚姻准备。这两个准备几乎都交织在青春期。可是前一个准备,学校、家长不遗余力地帮孩子做,而后一个准备不少家长却放任自流,不帮孩子,学校又没有这个任务,因为学校从小学到大学,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过去的婚姻作为经济合作社,生育共同体,无师自通,靠本能。但是今天的婚姻作为心理、文化、情感、性生活的群体,有太多的学问需要学习。婚姻家庭作为一门终身的事业,它是需要学习的学问。可今天的学历教育和成人教育里面都没有这门课。大量的男女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踏上了为人夫妻、为人父母的岗位,而他们对现代婚姻家庭的无知,成为相当一部分婚姻失败与家庭挫折的基本原因。于是,我们就看到今天挫折的爱情、失败的婚姻、动荡解体的家庭太多了。所以,给大学生以“家庭”教育,将引导他们营造更加幸福的家庭,也将为其事业铸造厚实的港湾和加油站。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大学生必将养育更优秀的后代,为自己、家人和后代的幸福,以及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七、和谐社会的要求

恋爱、择偶、结婚,是人生路上最艰难的考试。可以说,人的一生中,没有任何成功能够弥补婚姻家庭的失败,也没有任何成功能够代替婚姻家庭的成功。因为,事业的成功是一阵子,婚姻家庭的幸福是一辈子。“家庭”教育的残缺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家庭”教育的补救势在必行。有很多人,因为婚姻家庭的不幸,影响情绪甚至身体健康,丧失生活的勇气和方向。一个人只有处理好了家庭关系,才能处理好社会关系。黑格尔曾说:“从我们人类的经验和历史来看,只有当人有了一个家,当人扎根在传统中,才有本质性的和伟大的东西产生出来。”家庭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和谐的家庭是社会的稳定剂与助推器。尤其是中国,历来是家国一体的,“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的理念深入人心,历久弥新。家庭搞好了,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中发展,才能更有力地推动社会的前进。

八、尤其要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家庭教育

母教的推广,应该从女孩子的时候,不应该等到嫁作他人妇,成为孩子妈的时候再去学习。像古代就有很正规的母教,像《孔雀东南飞》里的兰芝,现在几人能达到如此标准:“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弱箜篌,十六诵诗书。”像孔子、孟子、欧阳修等的启蒙教育都是来自母亲。“母亲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命运”,“左右国民命运的是母亲的教育”,“母亲,只有母亲,才是创造历史的正直动力”。他用诗一般的语言概括:“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教育,需要行动,每个人都是中国教育的力量。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会一直在努力实践中期盼着那一天的到来,相信,那将是我们所有家庭、所有孩子的共同幸事,更是我们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的幸事……期盼着家庭教育春天的到来。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王东华.发现母亲[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岳儒芳(1972-),男,河北石家庄井陉人,中教一级,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家庭教育、生命教育。

作者:岳儒芳

关于家庭教育科学发展观论文 篇3:

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的实践与研究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造就一个人的三个重要方面。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学校德育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现代德育的目标追求。以人为本,就是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尊重、理解、关爱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学生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坚持“以认为本”进行德育创新,如今几乎成了每一所学校的重要育人理念。如何作好德育,各地都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多年来,五一路小学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德育的惟一宗旨,提出了“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健体,学会生活,以适应在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培养目标。学校就在充分调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册》,其思想是“以认为本、突出个性”,以心理素质、心理发展、品德行为、劳动技能、实践活动及个性特长为内容,以“德、智、体、美、劳”为框架,科学的构建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使孩子们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长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多年来,我们从增强小学生的爱国情感抓起,从培养小学生远大的志向抓起,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抓起,从提高小学生的基本素质抓起,着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努力培育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环保意识和进取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诚信观念,形成了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

近年来,家长学校、社区教育正在成为学校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家长的亲情感召、倾心关爱,往往使复杂的教育问题迎刃而解,家长的主动参与、出谋划策,往往为学校建设提供难以估量的教育资源。

三、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有专家认为:中国家庭教育目前存在一定偏向,很大程度上对孩子实行的是“一半的教育”。主要表现在家长只注重智力和知识的素质教育,而忽视了包括思想道德、优秀品格等另一部分的教育。表现为不关心孩子做人,导致孩子文明礼貌意识淡薄、思想道德品质不佳,养成孩子自私、狭隘、放任、不和群等不良毛病。对孩子过度的溺爱和保护,造成教育结构的残缺和教育力度的弱化。许多父母的“爱”不仅让孩子品行出现偏差,孩子整体素质也出现明显缺陷,特别突出地表现在实践能力及意志品格方面。过高期望和压力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孩子不愿与父母进行沟通,而沟通是了解孩子思想的唯一途径。许多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是长者,对孩子颐指气使,使家庭教育成为自己发号施令的舞台,因此导致了家庭教育中的三个问题:家庭教育缺少平等、真诚的氛围;滥用权威、忽视民主;缺乏与孩子的沟通,所以最终会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

四、家长学校、家访、家校合作是我们提高教育艺术的途径

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全面,不仅需要人才掌握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更需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公民道德,这一切仅靠学校教育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靠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有机同统一,形成合力,才能使培养人才的目标更具亲和感,才能使我们培养的人才积极体验生活、感受责任、服务于社会,从而促进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开办“家长学校”、不失时机的家访以及积极的家校合作,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了互动平台。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正确的人才观,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努力实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使家长更好的理解、支持教育和学校工作。同时,利用家长论坛、教师论坛、家庭教育论坛、家庭教育征文,家长进课堂等形式,展示家庭教育成果,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

学校在“信任是前提,沟通是桥梁,理解是基石”的理念下,于1995年创办“家长学校”,每学年不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接受培训的家长达6万多人次,培训率98%以上。家长学校的规模也从小到大,活动内容及形式已由单一的授课到参观、展览、走访、开放日、电话书信咨询、评选表彰等。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欢迎及社会各界的好评,取得了可喜的办学效果。曾多次被甘肃省教育厅、省妇联命名为“家庭教育先进集体”、“优秀家长学校”、“优秀家长学校示范校”。

打造一片蓝天,让祖国的花朵在蓝天下开得更加娇艳,是学校、家庭、全社会的责任,而“融于教育,享受工作”这应该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所能感受的最大的幸福。愿我们为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作者:孙建军

上一篇:剖析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下一篇:信息经济学发展前沿研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