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沟域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16

山区是首都的生态屏障、水源保护地和北京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拓展区,是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胜地和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供给基地。同时,山区也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最为薄弱的地区,是北京全面实现小康的难点和关键点。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地区沟域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地区沟域经济发展论文 篇1:

破题沟域经济未来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沟域经济在北京发展势头良好,模式成熟,在“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历史节点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背景下,有必要对沟域经济现存的问题进行梳理,以便在规划制定时提出相应对策。

融合创新存三大不足

从全市沟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看,模式融合与创新仍显不足,重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沟域经济发展特色不够突出。近年来,由于惯性使然,沟域经济的路径依赖有所显现。

从思维模式看,沟域发展思维往往局限于现有模式,规划按现有模式设计,思路按现有模式实施,建设按现有模式推进,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的机遇把握力、立足沟情村情的模式创造力不强。多条沟域尽管特色也很鲜明,但产业同构、同质竞争的现象开始露头。以油葵观光园为例,韩村河、长沟、千家店、珍珠泉、新城子、黄松峪、大华山等乡镇都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基本都停留在观赏、采摘、加工环节,产品类别单一、创意延伸不够,形成地域地标品牌不多、独特性不突出。

从产业链条看,沟域内本应具备的环境、产业、新村和基础设施等四类节点,不同沟域有不同缺项,有的沟域有产业缺延伸,导致农产品销售、民俗经营低端低效;有的沟域有产业缺基础建设、缺新村民居,导致不仅留不住游客,反而留下生活垃圾一片。

从招商导向看,为迎合大休闲时代,有的沟域脱离实际,盲目跟风跟潮,尤其是信从招商导向,将招商对象集中瞄准高端会所、酒庄酒窖等项目上,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被动局面。

其次,沟域经济发展信息不对称。长期以来,城乡之间、山区与平原之间剪刀差距依然存在。在山区和城市之间,一边是拥有山吧、氧吧,一边是苦受拥堵、雾霾;在沟域和社会企业之间,一边闲置着自然资源需要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去唤醒,一边闲置着资金需要发展环境激发活力,导致“沟域这边捆着草,企业这边饿着牛”的两难境地。

很多沟域实施了生态保护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但因资金、技术等发展要素短缺,后续产业跟进不及时,有的沟域产业有一定发展,但延伸发展缺少支撑。比如,龙头景区带动型沟域中,像密云县引进中青旅,打造高起点、高标准的“京郊乌镇”的经典沟域不多,十渡、十三陵等沟域节点仍然停留在自然景区的传统经营层面,融合模式、融合现代要素、融合文化创意,提升水平、扩大效益不够。

再者,沟域经济难点问题亟待破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北京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等诸多因素,沟域经济面临的难点问题也逐渐显现。

从全国看,贵州、河北、河南等十个省市来京考察学习,并将沟域经济纳入政府工作实事强力推进。作为首创基地的北京,积极适应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新要求、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形势、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的新任务,沟域经济持续发展,并在全国发挥窗口和示范作用的远景目标和中长期规划相对滞后。

从全市沟域发展现状看,沟域建设热火朝天,但沟域沿线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因用地指标难以配套,沟域内通讯信号盲区等问题,致使沟域内留不住人、满足不了游客消费需求。

从全年时间节点看,沟域内民俗经营冬、春季节有近5个月处于淡季或“冬眠”期,市民冬季休闲去处相对不多。这些问题都亟待破解。

五个方面对症下药

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沟域经济作为生态涵养区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未来发展中应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实现破题。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要针对北京山区小流域、小气候、小地质的地域物产和各沟域内人口、资源、环境状况,以及各沟域经济发展现状、承载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分析,对衔接内部资源和外部需求的路径进行论证分析,对沟域五项工程建设要根据不同阶段,确定不同侧重和标准,坚持因沟制宜,精心谋局,科学设计,确立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的远景目标,编制中长期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沟域规划应从空间上进行延展。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打破镇村限制、区县行政分割,甚至是毗邻河北省部分地区,按照沟域走向,协同规划建设,整合沟域发展要素,调整产业布局,既避免产业重叠、同质竞争,又延长发展半径、形成规模,既促进沟域节点交相辉映,又发挥比较优势。全市沟域可按照“四谷四道四带”布局,分类推进,规模建设。即:“四谷”:以特色产业为主导,构建东部桃花谷(平谷)、西南部生态谷(房山、门头沟)、北部葡萄谷(延庆,延伸到河北怀来、涿鹿县)、北极白桦谷(怀柔);“四道”:以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为主题,构建北部云蒙风情大道(密云)、西部门头沟爨柏沟古风古韵大道、中部濒水大道(东起密云水库,沿白河、经怀柔琉璃河、延庆妫水河、官厅水库、西至河北洋河)、贯穿怀柔南北的满韵汤河大道;“四带”:以访古、探幽、猎奇、赏景为主线,构建北部长城文化带、中部皇陵文化带(昌平十三陵)、东部顺义舞彩浅山国际慢生活文化带、西部周口文化带(房山)。其他沟域、其他特色园、特色产业带,根据属地,作为“四谷四带四道”沟域的节点或延长线,集中资源和力量,打造北京品牌沟域。

打造精品沟域要从时间上注重持久。突破沟域经济规划的三、五年局限,立足长远发展的远景目标和规划,形成定位准确、布局合理、模式融合、路径可行和特色鲜明的实施方案,有理有序有效地推进。避免朝令夕改,满地开花。

同时,要从时令上注重持续。结合北京夏冬季延时长、春秋季时令短等特点,紧抓北京申办冬奥会的契机,突出冬季特色,以“赏雪景、滑冰雪、吃火盆宴”为主题,以多种模式融合为路径,打造冬季休闲胜地。比如,探索四季花海冬季发展的新途径、新载体,让四季花海的冬季“花海”“hi”起来;探索天河川、白河湾、十渡冬季冰上游乐项目。

二是坚持政策推动。政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沟域经济建设不仅需要自下而上的探索实践,也要适时开展顶层设计,研究新政策、新办法,推动沟域经济建设提档升级。

发展沟域仍然要创新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主要有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村镇建设和社会保障等四个方面15项政策。这些政策,推动了山区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促进了沟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山区农民群众带来了实惠,但每个政策都有时效性,要针对沟域快速发展,探索建立沟域经济建设的长效机制。要结合市级财政支农资金改革,研究多头资金捆绑式集中投放的政策举措。要结合沟域规划、土地、资源、产业基础,研究各沟域招商引资的侧重,明确社会资本投资方向,加快社会投资与政府投资形成合力。要针对沟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不足的问题,探索研究社会资本盘活利用矿场、厂房等废弃、闲置资源的政策意见,高标准、高效益打造沟域,以点带面,形成辐射效应。

并且,还应聚焦政策。农村普遍存在着“三有三缺”,最短缺的是资金,最欠缺的是思路,最受限的是土地,政策就是城市反哺山区发展的“金袋子”,政策就是打开山区发展之门的“金钥匙”,政策就是撬开山区土地“冰封”的“金箍棒”。因此,要吃透政策,挖掘政策中的真金白银,化解沟域建设的资金难题;要用好政策,用政策调动部门、发动群众、吸引社会,集中资源共同推进沟域建设;要用足政策,在城乡一体、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整合部门政策,集中力量推进沟域建设。

同时,更要坚守政策底线。发展沟域经济,坚持生态是红线、房地产是禁区,使沟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同步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沟域新村民居建设,引进社会资金,合作发展产业,坚决杜绝小产权房。

三是坚持统筹协调。发展沟域经济,仅靠沟域自身、山区自身远远不够,仅靠山区县、乡镇党委政府远远不行。在沟域经济建设中,市场是决定性作用,政府是引导性作用,生态是资源性作用,农民是主体性作用,需要“统筹协调”。

既要“统”好方向。结合沟域历史、人文、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将沟域打造成郊野公园,引导沟域经济向生态服务型经济发展,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需求。

因此,沟域经济要坚持“555”思路。即坚持五个原则:一是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二是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三是坚持农民主体、富裕农民;四是坚持规划先行、依法推进;五是坚持统筹兼顾、聚力发展。走实五条道路:一是把握沟域经济的地位,走高端发展之路;二是把握沟域经济的要义,走生态友好发展之路;三是把握沟域经济的生命,走特色发展之路;四是把握沟域经济的目标,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五是把握沟域经济的推进方式,走聚力共建发展之路。实施五项工程:推进环境整治、生态建设、基础设施、新村民居和特色产业五项工程建设,使沟域内“景色怡人、产业诱人、环境留人、品牌待人、文化醉人”。

还要“筹”好路径。沟域经济建设必须在城乡一体化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运行。要进一步完善“统一规划、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的工作机制,加大推动沟域经济发展的合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职责,尊重农民在沟域的所有者、建设者、受益者地位,在沟域五项工程建设中,优先让农民参与到能干、会干、愿干的项目中,保护和发展农民利益。要通过折子工程和政府办实事,持续推进沟域经济建设,解决农民和企业不愿干、干不了、干不好的事。要通过规划引领,重点引进有实力、有创新的大公司和规模大、起点高、建设快、带动力强的高端项目,提升沟域经济的发展水平。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帮助农民依托农村资源要素,自主经营,创新经营,为市民提供便捷、舒适、生态的休闲服务。

更要“协”好力量。沟域建设需要政府和社会投资相向而行。广泛动员和引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各界力量,以多种形式支持沟域经济发展。协调市规划、发改、园林、水务、宣传等政府职能部门,整合政策、信息、科技等资源,聚力推动沟域建节点、出亮点。调度区县农委、乡镇落实工作责任,使沟域经济的各项工作落实到点、落实到人。协助宣传部门和机构,推广典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赢得政府各部门的支持,吸引社会各界的参与。

也要“调”好节奏。发展沟域经济要把握节奏,轻重缓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尊重规律,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先干能干的项目,不贪大求全,避免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尊重事实,要通过现场调研、汇报会、交流经验等方式,掌握沟域经济动态,及早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对策,坚持跟踪指导和检查督导。尊重民意,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农民利益出发,规划建设沟域工程项目,满足农民增收的需求,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

四是坚持特色品牌。沟域经济需要一批吸引力、承载力、发展潜力的品牌沟域支撑。打造沟域经济品牌,培育建设一批休闲特色产业突出、节点靓丽的郊野公园。

形成品牌需要树立超前的运营理念。用乡村休闲酒店的运营管理模式,培育民俗村、民俗户,跳出当前民俗户小、散、低的经营现状。要从转变传统经营为现代经营,适应现代信息发展的新形势,在有条件的沟域,探索与百度、阿里巴巴、中青旅等公司合作,探索开发沟域联合经营、定单经营、阶梯价位经营等等,破解沟域节假日拥堵、平时冷淡的难题。

还要培育延伸产业形态。拓展农村资源要素市场,延长产业链条,变传统种养为现代休闲,把农业产品转变为市民休闲旅游的购买品;变传统山水为现代节点,把农村资源转变为市民休闲旅游的观光点;变传统村落为现代要素,把农民宅院转变为市民休闲旅游的歇脚点。

更要植入现代的创意元素。保护古村落、古宅院、古商道、古寺庙和传统民俗文化,引进现代技术和创意元素,探索修旧如旧、布新如新,以古朴的外表和灵魂的内在,满足在京高端人群尤其是外籍人群的乡愁心理和休闲享受。

五是坚持改革创新。跳出北京审视山区,跳出山区审视沟域,跳出模式审视模式,及时预防沟域经济发展路径依赖惯性,不断丰富沟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沟域转型发展需要用特色带动方式创新。通过经营理念、产业形态、产品类型创新,满足市民回归自然、感受自然需求和猎奇心理,深挖资源内潜力,延伸产业链条,在既定模式中形成独特、新颖、持续的子模式,保持沟域经济模式的生命力。

也要用融合推动模式创新。沟域经济要兼容并蓄,集各种模式所长,融合、优势发展。每条沟域往往具有多种优势资源,选择主导优势,推进多种模式融合发展,增加叠加效益;以融合模式催生新模式,抓住总部经济转移和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机遇,探索总部经济辐射型模式,探索文化创意和现代要素融合模式,推动原有产业和节点提档升级,实现协调有序发展。

还要用改革实现机制创新。创新沟域经济建设工作机制,探索打破部门分割,建立以沟域为单元,生态治理、设施完善、村庄节点及产业培育等部门资金聚焦的平台,争取每年集中打造一两条品牌沟域。

沟域经济发展模式,为北京沟域经济和生态文明提供了鲜活样本和有力支撑,将在创新中发展,发展中创新,促进沟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特别是美丽山区、美丽北京与北京和谐宜居城市的建设。

作者:王建中 夏胜银 陈学锋

地区沟域经济发展论文 篇2:

推进北京沟域经济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山区是首都的生态屏障、水源保护地和北京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拓展区,是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胜地和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供给基地。同时,山区也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最为薄弱的地区,是北京全面实现小康的难点和关键点。为筑牢生态屏障、服务首都北京,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与全市人民共同奔小康,近十几年来山区人民在关闭矿山中,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探索出了沟域经济发展新模式。

五个创新初见成效

北京沟域经济建设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意,以下五个创新初见成效:

丰富了沟域经济建设的新理念。北京沟域经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丰富了沟域经济的生态友好型和生态服务型经济的新内涵,推动北京沟域朝着“景色怡人、产业诱人、环境留人、品牌待人、文化醉人”的山水公园方向发展。

丰富了沟域经济建设的新思路。坚持五个原则: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农民主体、富裕农民;规划先行、依法推进;统筹兼顾、聚力发展。走实五条道路:把握沟域经济的地位,走高端发展之路;把握沟域经济的要义,走生态友好发展之路;把握沟域经济的生命,走特色发展之路;把握沟域经济的目标,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把握沟域经济的推进方式,走聚力共建发展之路。实施五项工程:推进环境整治、生态建设、基础设施、新村民居和特色产业等五项工程建设。

丰富了沟域经济建设的新模式。北京沟域经济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完善了自然风光引导、特色产业发展、民俗文化展示、生态修复切入、龙头景区带动、文化创意先导六种发展模式。

完善了沟域经济建设的新机制。完善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探索了沟域经济市级指导服务、区级调度指挥、乡镇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打破部门分割和行政区划,建立以沟域为单元的联动机制,集中力量聚焦生态、基础设施、村庄节点及产业培育。

探索了沟域经济建设的新构想。贯彻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探索沟域经济的“四谷四道四带”空间布局。“四谷”:以特色产业优势构建东部平谷桃花谷、西南部生态谷、北部延庆葡萄谷、北极白桦谷;“四道”:以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优势构建东北密云云蒙风情大道、西部门头沟古风古韵大道、北部濒水大道、怀柔满韵汤河大道;“四带”:以访古、探幽、猎奇、赏景为主题构建北部长城文化带、中部皇陵文化带、东部顺义舞彩浅山慢生活文化带、西部周口文化带。探索沟域经济适应“调转促”、“高精尖”的产业布局,建设一二三产相融合的沟域产业带,满足市民“吃住行游购乐”。

由表及里的跨越巨变

沟域经济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一批特色沟域逐渐声名鹊起,使北京山区发生了由表及里的跨越巨变。这是京郊人民群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山区转型发展的伟大创新,其过程有着艰苦的探寻、辛苦的劳作、痛苦的创新,其经验弥足珍贵。

始终坚持生态文明的战略方向。沟域经济是山区关停矿场后,北京修复生态、推动山区转型发展的新模式、新载体。沟域经济始终服从于首都大局、服务于农民增收,坚持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成为建设“绿色北京”的“绿窗”,建设“美丽北京”的“绿标”,山区农民迈向“幸福北京”的“绿港”。沟域经济把北京过去人见人愁的穷山沟变成了人见人爱的生态谷。

始终坚持农民增收的政策取向。确保沟域经济为山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实施沟域经济五项基础工程,帮助农民实现了“住新房、谋新业、换新颜”的“三级”跳;培育特色产业,引导农民探索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帮助农民实现了“租金+佣金+股金”的“三金”收入;培育新型农民,帮助农民实现了土地经营者、民俗旅游服务者和农家乐管理者的“三重”身份。

始终坚持融合共进的发展走向。沟域发展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就是融合。推进产业融合。沟域以其区域特色逐步向采摘、加工、服务到文化创意延伸发展,一、二、三产融合,吸引休闲养生、竞技赛事、科普教育、农业会展、文化娱乐、影视拍摄等新业态落户沟域。这些产业,看似五花八门、千姿百态,实则互补互促、共同发展。推进模式融合。沟域经济六种发展模式交叉融合运行,并非平行发展。尤其是自然风光引导型与龙头景区带动、文化创意先导、民俗文化展示等模式的融合步伐在不断朝着快、深、好发展。推进项目融合。沟域经济五项工程涉及“吃住行、游购乐”,既是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市民休闲旅游的必备条件。随着沟域建设的发展进程,尽管五项工程的标准和侧重随之变化,但五项工程互联互促,缺一不可。

搭建沟域经济发展新平台

京津冀协同发展,搭建了北京沟域经济提质增效发展新平台。“十三五”时期,北京努力建设“生态好、环境优、产业新、农民富、有特色”的美丽新山区,努力打造与河北、天津毗邻的沟域经济发展带。

坚持规划带动。立足于北京山区小流域、小气候、小地质的地域物产和各沟域内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发展现状以及承载能力的实际,对衔接内部资源和外部需求的路径进行分析论证,对沟域五项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不同侧重和标准,坚持因沟制宜,精心谋局,科学设计,确立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的远景目标,编制中长期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是从空间上进行延展。打破镇村限制、区行政分割,毗邻河北、天津部分地区,按照沟域走向,协同规划建设,统一产业布局,既避免产业重叠、同质竞争,又延长发展半径、形成规模。探索“四谷四带四道”沟域空间布局,对全市建设沟域进行统一规划,打造连片成带的沟域经济带。二是从时间上注重持久。突破沟域经济规划的三、五年局限,立足长远发展的远景目标和规划,形成定位准确、布局合理、模式融合、路径可行和特色鲜明的实施方案。三是从时令上注重持续。针对北京夏冬季延时长、春秋季时令短等特点,紧抓北京申办冬奥会的契机,以“赏雪景、滑冰雪、吃火盆宴”为主题,以多种模式融合为路径,以冰雪嘉年华为载体,打造冬季休闲胜地。探索天河川、白河湾、十渡冬季冰上游乐项目。

坚持政策推动。一要创新政策。要结合市级财政支农资金改革,研究多头资金捆绑式集中投放的政策举措,集中力量办大事。要结合沟域规划、土地、资源、产业基础,研究各沟域招商引资的侧重,明确社会资本投资方向,加快社会投资与政府投资形成合力。要针对沟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不足的问题,探索研究社会资本盘活利用矿场、厂房等废弃、闲置资源的政策意见,高标准、高效益打造沟域,以点带面,形成辐射效应。二要聚焦政策。山区普遍存在的“三有三缺”,最短缺的是资金,最欠缺的是思路,最受限的是土地。要用有限的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投资沟域,化解沟域建设的资金难题;要用足政策,在城乡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集中资源聚焦沟域建设。三要坚守政策底线。发展沟域经济要注重生态文明,坚持生态是红线、房地产是禁区,使沟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同步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沟域新村居民建设,要引进社会资本,合作发展产业,坚决杜绝房地产业开发。

坚持部门联动。发展沟域经济仅靠沟域自身、山区自身远远不够,仅靠山区、乡镇党委政府远远不行。在沟域经济建设中,市场是决定性作用,政府是引导性作用,生态是资源性作用,农民是主体性作用,需要“统筹协调”。一要“统”好方向。结合沟域历史、人文、自然资源、特色产业和地理条件,引导沟域经济向生态服务型经济发展,最终打造成郊野山水公园,服务于生产者增收和消费者休闲。二要“筹”好路径。进一步完善“统一规划、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的工作机制,整合政策、信息、科技等资源,加大推动沟域经济发展的合力。三要“协”好力量。沟域建设需要政府和社会投资相向而行。广泛动员和引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界力量,以多种形式支持沟域经济发展。四要“调”好节奏。发展沟域经济要把握节奏,轻重缓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先干能干的项目,不贪大求全,避免一步到位,一蹴而就。

坚持创新驱动。针对沟域经济发展路径、模式依赖惯性,要跳出山区看山区,跳出沟域建沟域,坚持创新驱动,服务首都,服务市民,服务农民增收。一是创新服务设计。通过经营理念、产业形态、产品类型创新,满足市民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感受自然需求和猎奇心理,深挖资源内潜力,突出区域特色,打造唯一性品牌,提升附加值。如,密云依托密云水库打造水库鱼一条街、平谷依托大桃种植打造国际桃花节、国际旅游节、桃醉采摘季等活动。针对民俗经营淡季“冷”、旺季“热”的问题,将大数据、众筹植入沟域,巩固和扩大在线、微信、电话预定、预约等现代经营方式,实行个性化需求预留服务、点对点接送客人、错时阶梯价位消费、经营。二是创新服务内容。沟域经济要兼容并蓄,融合发展。每条沟域往往具有多种优势资源,选择主导优势,推进资源融合发展,放大叠加效益;以融合模式催生新模式,探索总部经济辐射型模式,探索文化创意和现代要素融合模式,推动原有产业和节点提档升级,实现协调有序有效发展。如怀柔通过种植西洋参,打造“品参茶、吃参宴、观参观、采参娃”的休闲产业,实现山区农民就业创业。三是创新服务机制。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引导和帮助农民依托农村资源要素,自主经营、创新经营。依托京津冀三地科技、人才和信息等优势资源,探索成立沟域经济发展联盟。针对财政支农资金改革,打破部门分割,集中力量、集中资源聚力打造一两条品牌沟域。

坚持协同互动。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针对城区功能疏解的实际,山区坚持把增强生态涵养功能摆在第一位,在统筹山水林田湖治理中,构建大尺度的生态空间和生态系统,不断扩大首都生态环境容量。探索推进门头沟区永定河峡谷——河北怀来、房山十渡——河北野三坡、怀柔区天河川·满韵汤河——河北丰宁、平谷区金海湖——天津蓟县、密云区雾灵香谷——河北兴隆等沟域协同发展,打造跨区域的沟域经济带,在进一步拓展山区生态服务功能的同时,实现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作者:张宏图,北京市农委副主任)

责任编辑:杜梅萍

作者:张宏图

地区沟域经济发展论文 篇3:

沟域旅游视角下的丹东虎山景观环境设计探析

【摘要】 本文从沟域旅游的视角出发,对丹东虎山附近沟域范围内的景点、景区进行了整体的环境设计探索。通过分析丹东沟域旅游发展现状和虎山景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尝试对能纳入统一沟域内、开展沟域旅游活动的诸多景点进行统一的景观环境系统设计和主题设计,为以虎山景区为中心的沟域旅游景观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并为丹东沟域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的路径探索。

【关键词】沟域旅游;旅游景观;虎山景区;环境设计

一、丹东沟域旅游发展现状

“沟域旅游”是在对沟域经济、区域旅游的研究中逐步综合提炼出的全新的旅游经济发展概念,是打造沟域经济的重要环节。沟域旅游是以自然沟域为单元,科学规划、整合其范围内各种旅游资源,兼顾生态保持,打造能够满足人们不同需求的旅游吸引物,并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区域旅游发展模式。同时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区域、高关联的经济发展现象。

丹东地区地处辽东丘陵、长白山余脉,自然沟域较多,且区域内生态环境优势十分明显,山青水碧、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极其适合沟域旅游的发展。从2013年以来,丹东推介沟域旅游招商项目21个,总投资达328.4亿元,计划打造中国最大的边境沟域旅游休闲度假区。但随着近年来丹东沟域旅游发展的初具规模,也暴露出了丹东地区沟域景区发展不平衡、缺乏精品景区和环境设计不足等诸多问题。

二、丹东虎山长城旅游景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虎山长城景区为例,虎山长城位于丹东市城东十五公里的鸭绿江畔,是国家级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景区,隔江与朝鲜的于赤岛和古城义州相望,始建于明成化5年,是我国明长城东端起点,开发建设较早,属于丹东沟域旅游最有知名度的景区之一。但目前虎山长城景区的旅游景观存在着缺乏规划设计的完整性、缺乏明确的主题特色等不足之处,亟待改进。

(一)缺乏对旅游景观的系统性设计

首先,虎山长城景观缺乏与周围景点、景区的有机联系。虎山长城位于丹东宽甸县虎山镇虎山村,与它同屬虎山镇辖区的旅游景点还有平安村的安平河休闲度假区、长岗子村的九水峡漂流景区;沿鸭绿江溯流而上,有河口景区、太平湾景区,顺流而下有太阳岛景区多个景点;虎山长城主峰与西侧千年古镇九连城镇的龙头山遥相对峙。虎山长城景区位于以上诸多景点的中心,但目前的景观设计缺乏与其他景区的有机联系。

其次,虎山长城景观缺乏旅游路线设计和引导。虎山长城作为丹东市知名景点,随着近两年丹沈、丹大等线路的动车开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游客。虎山长城紧靠丹东的鸭绿江沿江景观公路,其上游沿岸的河口景区等也是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每年四月中旬到十月初,随着各种旅游节、长假等旅游高峰的到来,众多自驾游和旅行团队的车辆都会在虎山景区外形成严重的交通拥堵,近两年来车辆拥堵越来越严重,已经形成了逢节必堵、逢假必堵的现象。很多游客甚至根本无法到达景区,在拥堵的车辆上白白耗费大量时间。

(二)缺乏创意主题和地域特色

虎山长城作为明长城的东端起点,修复于20世纪的90年代,景区内保存着古栈道遗址,但虎山长城的主体是翻修的,与省内葫芦岛、锦州等地的长城遗址相比缺乏古长城的古朴风貌。而且与国内同类型景点相比较,缺乏独特的景物形象,缺乏具有特色的创意文化主题和地域文化属性。

(三)旅游项目单一

虎山长城景区目前主要的旅游项目就是以游览、攀登长城为主,缺乏购物、娱乐、餐饮等旅游项目,特别是缺乏休闲、体验式的游览项目。游客在虎山长城景区通常的游览时间为半天,因为缺乏必要的辅助旅游项目,从进入虎山景点大门、攀登、下山后就极少有游客在景区逗留。目前虎山长城景区的经济收益主要来自于门票,这对于占地面积广大的虎山景区来说可以说是一种浪费。

(四)缺乏旅游服务设施设计

虎山长城景区内缺少游客服务中心、游客服务站等设施,缺少必要的旅游导视系统。在景点大门的交通进出口虽然设置了售卖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和食品的销售处,但从环境设计到售卖产品内容都不够时尚、实用和美观,为游客准备的食物品种单一,档次较低。在景区附件缺少功能齐全的游客休息、餐饮区域,候车等公共设施也不够完备。

三、虎山景区旅游景观的环境设计构想

(一)强化虎山及周边沟域旅游景观的系统设计

1.沟域旅游系统的概念和重要性

沟域旅游系统是在一定的自然沟域范围内,参与沟域内旅游活动的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的有机整体,其发展过程是一个多元化的产业融合过程,牵涉多个部门、多种经济、多个客体,发展目标是在保护沟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沟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沟域旅游强调的并不是对单个自然沟域的旅游行为,而是强调在沟谷之间的特定领域发展旅游,所以,系统性是沟域旅游的重要特征。沟域旅游必须被看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只有完善沟域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才能使整体发展的综合效应强于个体发展的效应总和。

2.注重旅游景观之间的空间格局

旅游景区的景观设计应该建立在一种对旅游广义性的理解之上。人类在闲暇时间内的游憩活动呈现连续的、不可人为割裂的“游憩活动谱状态”。它包括室内外游憩、长短途旅游、一日游或多日游等多种休闲旅游系列。虎山长城景区的景观设计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狭义旅游概念内,对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仅关注了“游”的部分。因为其他旅游功能的缺失,造成了目前来虎山长城景区的游客仅能“半日游”的现状。

虎山景区作为国家4A级景区,可以作为周边沟域旅游景观中的核心景区,以此为中心,连接周边的沟域景观,设计出多维度、系统化的空间格局,增加旅游要素的拓展,延展旅游的过程和范围,联接旅游景点、景区之间相互作用,从而提升区域旅游发展的整体水平,最终形成沟域旅游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二)确立虎山为中心的沟域景观环境设计主题

1.边境风情

旅游者的游览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就是对各种旅游环境的感知、审美过程。那些对旅游者产生吸引的各种景物,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景物形象、一定的强度和突出的属性,就可能不会激发游客的旅游动机。沟域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取决于自然沟域所具有的资源禀赋,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沟域自身的资源特点,深度发掘自然沟域资源禀赋方面的独特性,才能最大限度地突出沟域自身的特点,有利于形成和塑造自然沟域旅游产品的差异化,让游客感到既新颖又新奇,流连忘返,才能有利于打造聚集人气、口碑相传的沟域旅游的品牌。

虎山景区位于中朝边界,以它为中心区域的其他景点、景区或是在鸭绿江这条中朝界河的沿线,或是在有两千年历史的边塞军事重镇——九连城,所以不言而喻,此处沟域旅游景观环境设计最应该突出的主题特色就是边境风情。在此处沟域旅游景观的环境设计规划中,应注意对虎山景区、九连城镇(窑沟村)的历史遗迹遗址等、鸭绿江沿线、虎山与九连城之间的景点、主要景观节点、地标性建筑等具有视点特征的位置上进行增进边境主题特色的环境设计,在一定区域内打造边境旅游品牌,共建沟域旅游基础,同时强化游人对边境文化的视觉感知,增加溝域范围内旅游景观的环境形象主题性和魅力度。

2.休闲山水

2015年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了新的旅游六要素,即“商、养、学、闲、情、奇”。其中的“闲”也就是休闲度假,包括乡村休闲、都市休闲、度假等各类休闲旅游新产品和新要素,是未来旅游发展的方向和主体。

在众多学者对沟域旅游和沟域旅游景观的定义上,都特别强调利用沟域内原有的优良生态环境,并要保护好沟域内的生态环境,所以沟域旅游可以称作“生态沟域旅游”,它首先突出了自然沟域的生态特点,然后才强调自然沟域是在生态保护前提下实现其他功能的发展,是协调自然沟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地区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对虎山周边的沟域旅游景观进行环境设计,进一步保护生态,打造山水休闲景区,可以有效提升沟域旅游产品的市场形象,推动分散的沟域旅游产品走向市场。

丹东虎山附近的沟域旅游景观具有怡人的乡土气息、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优美的山水风光、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极具神秘气息的边境村落,正适合开展休闲养生为目的的乡村游、农业游。在虎山周边沟域已有的农民自发营建的农家乐、渔家乐、花家乐、林家乐等基础上,在政府及旅游规划部门的指导和推动下进一步打造旅游示范村、旅游示范乡镇等,从生态观光农业园等业态之后,进一步创建国家级的农业公园,增加旅游景观中的体验性,为游客提供新选择。

四、结语

丹东是辽宁省内沟域旅游资源最丰富,同时也是自然禀赋最佳的地区,近年来丹东虎山、凤凰山、青山沟、天桥沟等旅游景区的火爆也证明了丹东具有极佳的发展沟域旅游的综合实力。沟域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取决于自然沟域所具有的资源禀赋特点,但是也需要旅游管理部门的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在沟域旅游视角下,以丹东虎山景区的环境设计为例,尝试对能纳入统一沟域内、开展沟域旅游活动的诸多景点进行统一的景观环境系统设计和主题设计尝试,为以虎山景区为中心的沟域旅游景观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同时,也为丹东沟域旅游提供能够激发人们旅游动机的新要素,拓展更多的沟域旅游景观的环境设计路径。

参考文献:

[1]邓涛编.旅游区景观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王慧,吕同猛.辽宁沟域旅游发展途径探析[J].农业经济,2013(11).

作者:迟慧

上一篇:教师素质教育发展论文下一篇:学生英语语感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