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23

摘要:资金短缺是制约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千阳县是西部典型的经济不发达的农业县,农村信贷的发展对其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调查研究表明,千阳县农村信贷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为农村信用社),供需存在规模失衡和结构失衡,而且农村资金外流严重。这在西部地区是普遍现象。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中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中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篇1:

西部地区农村受众媒介接触行为调查

2008年2月,为了解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在陕西关中农村地区改革开放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这一地区农民对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的关注与促进作用,我们对这一地区农村受众媒介接触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组深入到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等五个地区的乡、村,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系统抽样、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76份,回收率为95.2%,其中有效问卷为44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占回收问卷的94.1%。有效问卷经编码后输入计算机excel2000的数据库中,然后采用SPSS10.0for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并从中对关中地区农村受众媒介接触情况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陕西关中地区概况

关中地区位于陕西中部,总面积5.55万平方公里。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五个省辖市,共54个县(市、区),总人口2180万,其中农业人口1557万,占全省农业人口的57%,这一地区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843亿元,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67%。[1]这一地区是西北地区农业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也是陕西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如何进一步加快这一地区经济发展步伐、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更好地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成为该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农村变革的进程中,大众媒介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勒纳在其著作《传统社会的消逝》中,阐述了传播与国家发展的理论,他把大众传媒比喻为“奇妙的放大器”,即大众媒介因其特有的快速大量传递信息的作用,可以把社会流动和变革思想传播给其他成员,因而,大众媒介也成为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2]今天,关中地区现代化进程的继续推进,使农村和媒介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农村受众接触、使用大众媒介的行为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有哪些新的特点?这些特点和变化对于大众媒介会产生何种影响?如何认识大众媒介在促进国家发展尤其是乡村发展中的作用呢?基于以上疑问,我们进行了这次调查,以此透视当代农村受众的大众媒介接触行为的新特征,探讨在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下,农民、大众媒介和农村发展的关系。

关中地区农村受众媒介接触情况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发现,我们发现随着经济发展,关中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相应的一元的农民结构层次也在向多元的结构层次转变,这就使得农村受众在媒介接触行为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也使得农村传媒结构发生着悄然的改变。

⒈电视是农民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电视是农村受众最主要的信息渠道,其中经常看电视和几乎每天看电视的人达到了90.6%,值得注意的是,从不看报纸的比例在“从来不看”一项中最高达54.1%,表明报纸在农村的影响力日趋减弱,报纸的农村市场正逐步“荒漠化”。同时,广播的影响力也在加速萎缩,经常听广播和几乎每天听广播的人仅为17.1%。在实地调查中看到,因为村级财政困难,无法保障电费和管理人员工资,前几年政府投资建的“有线广播村村通”工程在不少地方形同虚设,收音扩音设备已是锈迹斑斑、无人过问。

表1:关中地区农村受众接触媒介频率

另外,从农民接触媒介的时间上来看,用在电视上的时间也远远高于用在报纸和广播上的时间。

表2:关中地区农村受众接触媒介平均时间(分钟)

通过表2我们可以发现,关中地区农村受众每天用在电视上的时间达到了80多分钟,而用在报纸上的时间仅为10分钟左右,可见电视已经成为农村受众消遣娱乐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广播和报纸在农村中的影响力却在下降。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电视作为一种普遍的商品开始大规模进入农民家中,拥有了电视机的农民,在传统的休闲方式中增加了收看电视这一活动,这种新增加的媒介势头强劲,日渐成为农村最大众化、最经常性接触的一种传播媒介,这种接触也因此成为农村中最普遍的一种休闲方式。另一方面,随着电视进入农村家庭,广播和报纸在农村的影响逐渐缩小,在我们调查中发现,通过报纸接收信息的主要限于农村教师和干部等少数人,通过广播获取信息的也大多仅限于一些老年人。

⒉消遣娱乐是农村受众接触媒介的最主要动机

我国农村受众在接触媒介的动机上,农村受众接触广播和电视主要是以消遣娱乐为目的,对于报纸主要是以获取新闻为目的。

表3:关中地区农村受众媒介接触动机

由表3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电视在农村可接触的众多媒体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农村居民收看电视的最主要动机是“消遣娱乐”,高达66.2%;其次是“获取新闻”、“了解生活信息”和“增进知识”,其所占比例均超过报纸、广播等其它媒体,可见电视在农村社会的受欢迎程度与重要性。除了电视,报纸由于受到阅读者文化程度及经济收入的影响,它的影响力远不及电视大。调查发现,农村居民阅读报纸的主要动机依次是“获取新闻”、“增进知识”、“了解生活信息”和“消遣娱乐”,占首要位置的则是通过报纸来了解新闻。另外,就广播来说,由于其经济成本较低及使用比较方便,所以在农村广播听众群普遍萎缩的今天仍受到了广大老年人的喜爱。其中通过收听收音机来达到“消遣娱乐”目的的占了16.9%的比例;其次是为了“获取新闻”,也占到了14.6%。可见,当前广播在关中地区农村仍然有着相对广阔的潜在受众市场。

⒊从媒介内容偏好来看,消遣娱乐性节目所占比例最大

从关中地区农村受众接触媒介的内容选择取向上看,“重娱乐、轻信息”的倾向十分突出。对电视收视内容的调查结果显示,收看较多的5类电视节目依次是:影视剧(86.3%)、综艺节目(54.1%)、新闻节目(53.7%)、生活服务节目(48.9%)、农村节目(42.1%)。其中,影视剧和综艺节目位居第一、二位,而农村节目排在最末位,显示出关中农村受众利用媒介更多的是娱乐消遣功能,而信息传播和农业科技传播功能却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以电视为例,认为农业科技和致富信息节目办的好的约占18.5%,而认为办的一般和不好的约占72.5%,农民普遍反映对农传播内容缺乏针对性,“农味”不足,表现农村题材、农村生活内容的节目不多,播出时间短,并对大量插播广告问题反映强烈。当问到农民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渠道时,大多数人选择通过周围的人、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书籍,大众媒体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作为,人际传播渠道还是主要方式。可以看出,对农节目的比例偏低和质量不高与这一地区农村受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大众媒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对农传播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结论

通过这次调查,加深了我们对有些问题的认识,现归纳如下:

⒈关中地区农民现代化观念有所提高

此次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受众接触传媒的模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农村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偏好和需求(新闻性节目占到了53.7%),充分说明了农民的观念现代化的提升。这对于促进农村的发展,是一个关键而根本的因素。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把大众媒介当做消遣娱乐工具的农村受众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媒介在促进人的观念现代化,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这需要我们的各级政府继续加强对农民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农民利用农业科技信息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尽快摆脱贫困,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和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⒉广播和报纸媒体在农村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广大农村受众对印刷媒介的接触远不如电子媒介,电视接触率远远高于报纸。因为阅读与理解文字媒体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所以,这种现象也反映了我国农村受众的教育水平仍然很低。但是,随着农村受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报纸在农村中的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大,调查数据表明,三大受众群体中,大多数人都认为“有必要设立公共报栏”;大多数人表示“愿意听广播”。这说明,只要在内容上符合农民需要,形式上丰富多彩,报纸和广播在农村就会有市场。尤其是广播,其体积小、价格低、便于携带、便于边干活边收听等优势一直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⒊对农传播亟待进一步加强

当都市受众享受着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的报纸、几十个频道的电视、蓬勃兴起的互联网时,农村受众却依然仅能在两三个电视频道的取舍中自寻快乐。就连央视7套的农业节目也是与国防军事、少儿节目混合在一起,并且是加密收费频道,很多地方无法看到。被分化出去的农村受众不同程度地陷入“传媒缺失”的真空中,大量的农村人口被排斥在信息化进程之外,成为大众媒介的边缘化人群。

但是,农村受众却渴望被关注。80%以上的农村受众希望媒介加强对农村的报道,70%以上的农村受众认为媒介有必要介绍先进技术、农业致富信息,大多数农村受众认为电视里介绍的科学种田技术和致富信息可信。媒介岂能对此无动于衷?(本文为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为:07XSYK231)

参考文献

[1]《陕西统计年鉴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版

[2]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3] 张振华:《对农广播电视建言》,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4期

[4] 何富麟等:《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发展战略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系咸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陕西省新闻传播教育学会理事)

作者:高海建

关中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篇2:

农村信贷供需均衡研究

摘要:资金短缺是制约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千阳县是西部典型的经济不发达的农业县,农村信贷的发展对其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调查研究表明,千阳县农村信贷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为农村信用社),供需存在规模失衡和结构失衡,而且农村资金外流严重。这在西部地区是普遍现象。应建立和完善农村信贷体系,扩大信贷资金来源;建立外部资金导入机制,促进资金回流;优化农村信贷资金分配结构,努力实现信贷供需平衡。

关键词:信贷需求;信贷供给;农村信贷体系;农村信用社

一、引 言

资金短缺通常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解决资金问题,靠农村自身是不够的,而政府的财政支持也十分有限。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信贷体系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要在农村地区集聚储蓄并促进城市资金向农村流入。然而,目前,我国农村信贷体系结构残缺、功能弱小,难以支持现代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有关资料表明,到2007年末,全国没有任何信贷机构的乡(镇)有2868个,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而且,已有信贷机构也在不断减少,2007年农村信用社在县级及以下的网点数共5.2万个,比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分别减少9087、4351和487个。同时,农村的资金满足程度极低,截止到2008年末,我国农村有贷款需求的农户达1.2亿户,但只有60%左右得到满足;农村贷款只占贷款总量的15%,人均贷款不足5000元,70%以上的农户依然靠民间借贷来满足资金需求。

针对农村信贷体系存在的问题,本文选择陕西省千阳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千阳县的农村信贷状况的实地调研,深入分析千阳县农村信贷供需状况及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相关改革思路和建议。希望能通过对一个县的研究,探索我国农村信贷安排的正确方向,构建合理有效的农村信贷体系,为农村经济发展乃至全国农村金融改革提供借鉴。

二、千阳县经济社会发展及农村信贷概况

千阳县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地处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是典型的山区县,2003年之前为国家级贫困县。千阳属畜牧农业县,以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为主,附带有蚕桑和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以奶畜养殖为主。2008年,千阳县地区生产总值1087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30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67元。

至2008年底,千阳县有农业银行千阳县支行(1个营业部和1个分理处)、千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1个营业部、11个信用社和3个信用分社)、千阳县邮政储蓄银行(1个一级支行、1个二级支行和3个储蓄专柜)3家金融机构,共有营业网点22个,从业人员179人;千阳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2.71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55亿元;千阳县各项贷款余额为3.14亿元。

使用Eviews3.1软件对千阳县农业人口人均贷款数和农业人口人均GDP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可知农业人口人均贷款数对农业人口人均GDP具有正影响,如果仅考虑贷款因素,当农业人口人均贷款数每增加1元时,农业人口人均GDP会增加0.25元。可见农村信贷水平的提高对千阳县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千阳县农村信贷供需均衡分析

1.千阳县农村信贷需求分析

(1)农户的信贷需求

千阳县为西部典型的经济不发达的农业县,经济总量较低,且小农经济程度较强。小农家庭不仅是消费单位,也是产出单位。当前千阳县农村经济发展处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处于这一过程中的农户,其社会经济功能和作用时刻在发生变化,其信贷行为、信贷需求的特征也会随之改变,信贷需求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结构性特征。因此,若只简单地将现在已经存在并服务于现代经济的金融体系直接延伸到当地农村地区来为农户提供信贷服务是不够的,不能有效满足农户的多样化需求,有必要为其单独设计一套农贷制度安排。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农户的信贷需求。

本文采取问卷方式对农户的信贷需求进行调查。在千阳县农村信用社同志的帮助下对当地农户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向11个乡镇农户共发放问卷330份,收回308份,问卷样式见表2。

从调查情况看,农户对贷款服务的需求比存款服务更高,达到83.3%(见表3),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户对资金的强烈需求。无论是支付教育费用、养老费用以及医疗费用,还是建房、耐用消费品支出。仅仅依靠农民的长年储蓄积累是无法满足其对资金的需求的,这就为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信贷机构在农村开展信贷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308户被调查的农户中,有284户提供了有关他们贷款用途的信息(见表4)。农户获得的贷款更多地用在了对生产的投入上,尤其是对养殖业的投入。同时也可以注意到,千阳县的农户多半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户,资金的生产性用途主要还是和农业相关的项目,服务性行业的资金需求还不显著。在贷款的生活性用途上,超过一半的农户将贷款用在了子女教育上,说明农户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此外,农户建房支出也贷款生活性用途的另一重要方面。

从表5可以看出,年收入在10000-30000元的农户数量最多,比例达到53.6%。收入等级越高的农户,其贷款用于传统农业的比例越低。用于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比例都随收入增加而降低;用于生活支出的贷款中子女上学方面所占比例最高,盖房需求随收入增加有所上升,而医疗方面则在降低。同时,各类型农户的贷款满足程度都不高,表明农户资金需求旺盛和正规金融供给不足,其中5000元以下、5000-10000元和10000-30000元等中等和中等以下收入农户的贷款需求满足程度略高于其他收入等级农户。在利率评价上,5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中认为贷款利率太高的农户所占的比例要高于其他收入类型的农户,大多数农户可以接受目前的利率水平。

根据问卷调查,农户贷款的资金需求从千元到数万元不等,没有显示出与收入状况明显的相关性,但不清楚农户资金需求是最低金额、最高金额还是平均金额。经过计算平均值,农户人均贷款需求大约在9000-10000元左右。在时间方面,被调查农户的贷款需求集中在第一和第三季度,这时正是农户备耕时节和子女入学的信贷需求旺季。但更多农户的贷款需求并没有呈现集中化的趋势,27.8%的农户没有固定的贷款时间,这与被调查者在贷款用途上的多元化有关。

(2)农村企业的信贷需求

千阳县由于农村工业化进程还处在开端,农村企业大多是处于发育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规模以上企业较少。在千阳县77个企业中,资本规模在10万-50万元的企业数量最多,占35.1%;其次是

100万-500万元的企业,占29.9%;10万元以下、50万-100万元、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数量极少,分别占7.8%、9.1%和18.1%。若按资产在40000万元以上的为大型企业、资产在4000万-40000万元的为中型企业、资产小于4000万元的为小型企业来划分,则千阳县无大型企业,只有3家中型企业,其余全部为小型企业。可见,小型企业是千阳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

从企业的行业分类来看,绝大部分属于工业企业。就企业个数和营业收入情况看,居于首位的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该行业主要是与农民建房相关的水泥、混凝土以及陶瓷制造等,营业收入占到54.2%;其次是电力、燃气以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可见千阳县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农村企业主要从事与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工业行业,且呈快速发展之势(见表8)。

农村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支持,而商业性信贷与社会化大生产和成熟企业相联系,以追逐利润为目的。千阳县农村中小企业的上述特点显然与商业性信贷的条件不符,因此难以获得贷款。从千阳县的具体情况看,信用环境恶化让这个问题更加突出,信贷机构反映企业不讲信用,逃废欠款过多,使其不敢轻易放款。整个信用环境不佳让一些相对比较好的企业也难以获得贷款,加剧了农村企业资金的供需矛盾。

规模以上企业在千阳县农村企业中比重较少,调查发现这种企业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长期资金并不缺乏,资金来源相对充足,企业采取的是短期负债长期利用的方式,贷款主要是一年以下的短期贷款,但是授信额度可循环使用,因此,实质上是将一些短期负债当作了长期资金使用。与规模以上企业相比,规模以下企业的存货周转率比较高,说明其变现能力比较强,短期资金并不缺乏,缺乏的是长期发展资金,资金主要用于扩大生产规模。

不同规模企业的资金需求由于其自身特点不同而不同,通过计算(资金需求计算公式为:资本×[1/(1一资产负债率)-1])大概估算得企业资金需求情况如表9所示。由表9可知,中型企业的资金需求为16825.8万元,小型企业的资金需求为50353.6万元,千阳县农村企业的资金需求共为67179.4万元。

从总体情况看,千阳县农村生产企业资金需求规模较小,农产品类企业较少,所需资金季节性特点并不明显,所受自然因素影响不大,面临的风险较小,主要风险来自市场价格因素。由于大部分企业处在发展初期,对短期资金和长期资金的需求都比较大,以长期发展资金为主,但可供抵押的资产比较少。企业生产周期不同,回笼时间不一致,跨年度的比较多。从表8看,千阳县农村企业的主力军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该类企业主要是砖场、瓦厂等一些和建筑相关的企业,而非城市的房地产类企业。其中有两家企业规模较大,资产分别达到5602万元和5020万元,这两家企业需要的资金量大,长期短期资金都有需求,是支持千阳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企业。其余企业大多规模不大,利润微薄,受价格因素影响较大,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

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情况看,处于启动期的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和民间借贷;处于成长期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民间借贷以及少量商业性信贷,其虽有一定质押,但因其风险较大,农村信用社放款规模较小;处于成熟期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是商业性信贷和政策金融。成熟的企业是农村企业中获得资金比较容易的企业,由于其具有一定规模的资产可质押,是农村信用社放款的主要对象;同时,它们也是地方政府扶持的对象,所以资金来源也有政策金融的支持。但成熟的企业在千阳县农村企业中很少,大部分企业是处于启动期和成长期的企业。

2.千阳县农村贷款供给分析

从存款方面看,千阳县总共有三家金融机构吸收存款,即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其中吸收存款能力最强的是农村信用社,份额为44%,农业银行为37%,邮政储蓄机构为19%。三家金融机构的主要存款类型包括储蓄存款、单位存款和其他存款三类,其中最主要的是储蓄存款,该三类存款还要按人民银行要求提取一定的准备金。从贷款方面看,基本是农村信用社一家在发放贷款,近几年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只吸收存款而不发放贷款。因此,本文对千阳县农村信贷供给状况的研究只分析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情况,而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只有极少量的支农贷款,这里不做具体探讨。

千阳县农村信用社2008年涉农贷款余额为25970万元,占其2008年贷款余额总数的83.9%,支农作用十分明显。同时,涉农贷款的贷款余额呈逐年增加趋势,在2002年至2008年的7年间,涉农贷款余额由12144万元增至25970万元,增加幅度超过一倍。若观察涉农贷款的发生额变化则更加明显,2003年至2008年均为正,说明均有涉农贷款投放;除2005年、2006年有所下降外,基本呈现历年上升趋势,尤其是2007、2008年较以前年份有大幅提高,基本达到以前的两倍以上。

从2008年数据看,在涉农贷款的投放方向上,农户贷款略多于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农户贷款按用途分,全部为生产经营贷款,没有消费贷款;按形式分绝大多数为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仅有两万元。其他年份的情况与之类似,这里不再赘述。若从农户贷款的效果情况看,在2008年,千阳县农户贷款余额总共为15912万,农业人口中的12.3%获得了贷款,贷款农户人均贷款额为11566.7元。其中最主要的三个贷款方向为养殖业贷款、种植业贷款和农业生产资料贷款,这三类总共占到贷款余额总数的69%,具体资金分配情况见表12。

从企业贷款情况看,近3年没有发放大型企业贷款,这与千阳县没有大型企业的情况相符;中型企业贷款在这3年里没有发生变化,均为1800万元;小企业贷款在3年里逐年增加,2008年末达到14583万元。在具体投向方面,至2008年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贷款投放最大,其次是制造业和农、林、牧、渔业,再次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从近3年的变化情况看,增长最快的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第三是房地产业。此外,建筑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业、卫生及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及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的贷款都从无到有,可见贷款发放面正在逐渐扩大。

四、千阳县农村信贷安排存在的问题

1.信贷资金来源单一

目前,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城以下(含县城)营业机构,农业银行除在千阳县城还保留机构以外,其余各乡镇营业机构全部撤销,目前千阳县在乡镇一级的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至2008年底,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55624万元,占千阳县信贷机构存款余额的44%;各项贷款余额30 970万元,占千阳县信贷机构贷款

余额的98.6%,其中,农业贷款余额为21021万元,发放了千阳县所有的农业贷款。

客观事实说明,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几乎成为千阳县农村信贷资金的唯一来源,商业性资金已经退出,唯一的外部信贷资金注入只有国家扶贫贴息贷款,但这项信贷资金一年只有一千万元左右,在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总额中也只占6.5%,对于巨大的农村资金需求来说可谓杯水车薪。面对农村资金的严重不足,农村信用社的存款远远不够,它只占存款总额的44%,而且农村信用社还要将部分资金交给人民银行作为准备金,还有大量的资金外流,在这种情况下,资金所剩无几。目前千阳县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的比例已达83.9%,可发掘的空间已不大。商业性资金、政策性资金和村镇合作组织资金的缺乏是千阳县农村信贷面临的首要问题。

2.信贷资金供求失衡

调查结果表明千阳县农村信贷存在规模失衡和结构失衡。

(1)规模失衡:千阳县2008年获得贷款的农户的平均贷款金额为11566.7元,能满足农户的平均9000-10000元的资金需求。但只有12.3%的农户获得了贷款,而根据表3,有83.3%的农户有贷款需求。因此得到的结论是,能够获得贷款的农户的资金需求得到了满足,但有相当多的农户无法获得贷款。根据表9的计算结果,千阳县农村中型企业的贷款需求总量为16825.8万元,小型企业的贷款需求总量为50353.6万元;而就表13的供给情况看,对中型企业的贷款发放仅为1800万元,小型企业为14583万元。可见,贷款规模满足程度极低,中型企业缺口为15025.8万元,而小企业的资金缺口为35770.6万元,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2)结构失衡:千阳县农户贷款投放的三个主要领域是养殖业、农业生产资料和种植业,与农户的主要生产需求相符合;但发放的全部是生产经营贷款,没有发放消费贷款,这与农户在生活方面有相当的资金需求不符。此外,贷款利率过高、很多贷款品种缺乏时间性的特征(如国家扶贫贴息贷款以年发放)都与农户的资金需求特征不符。在农村企业贷款方面,除了对当地发展比较重要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较多外,对制造业和农、林、牧、渔业的贷款也比较多,这是因为千阳县企业中比较重要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饮料制造业和工艺品制造业大都获得了制造业贷款,而众多的非公司制个体在从事农、林、牧、渔相关行业,其资金需求也较大。但其他一些行业,如千阳县具有特色的纺织业,未能获得贷款;电力、燃气以及水的生产和供应获得的贷款也过少,直到2008年才有明显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对房地产业发放贷款过多,这并不符合千阳县的行业结构。

3.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千阳县农村资金的流动以流出为主。2000年至2008年,千阳县信贷机构存贷差呈迅速扩大的趋势,从2000年的10951万元上升到2008年的95659万元,相应的存差占存款的比例也由35.9%上升到75.3%。存差规模的持续扩大则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中介功能弱化,必然会影响到千阳县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存差资金的机构构成情况来看,农业银行成为主要来源,占全部存差的48.7%,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分别占25.8%、25.5%。农业发展银行曾经是千阳县唯一存差为负的信贷机构,但它已于2006年撤离。

存差资金通过三条渠道流到县域外:一是邮政储蓄;二是农业银行资金上存;三是农村信用社异地拆借。2008年资金流出超过了这些机构的存差资金总额,其中,农业银行占全部流出资金的46.3%,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分别占29.5%和24.2%。

五、农村信贷发展建议

1.建立完善的农村信贷体系,扩大信贷资金来源

(1)发展3种商业性信贷,加大支农力度。首先,农业银行是进军千阳县农村信贷市场首当其冲的商业性信贷机构,它曾经在千阳县农村信贷体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2002年占有千阳县存款余额的38%和贷款余额的14%),如今也在存款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2008年占千阳县存款余额的37%),还有两家机构设在县城。对农业银行而言,要增加网点,深入乡镇;同时,要选准“龙头”企业,将生产经营规模较大、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并与农户、农产品生产基地及相关企业具有稳定业务联系的骨干龙头企业作为农业银行重点发展的对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其次,可将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在经济发达地区,很多农村信用社已经转变为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千阳县农村信用社目前也可以有这样的选择,但考虑到其经营状况还达不到商业化运作的条件,所以应先在3-5年内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然后再转变为农村商业银行。最后,还可以考虑创建农村民营商业银行,但同时必须为其设置相应的市场退出机制和监管机制。

(2)积极培育小规模农村合作信贷组织。根据千阳县目前的情况,农村资金的需求主体是农户,资金需求的特点是小额,而这种情况是目前正向大型化方向发展的千阳县农村信用社所难以满足的。因此,可以考虑发展小规模农村合作信贷组织。农村合作信贷组织以乡(镇)村为界限,农户相互熟悉,信任度较高,借贷风险小,在向小农户提供信贷服务方面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同时,这些组织的出现,有利于打破千阳县农村信贷市场上的垄断格局,提高信贷服务的效率。

(3)完善政策性信贷体系。农业发展银行应在千阳县设置常设机构,提供相当数额的政策性贷款。其支持领域应主要在四个方面: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入。而国家开发银行可以不在千阳县设立常设机构,但应向千阳县提供一定的“三农”贷款和基础设施贷款,重点是公路、电力等项目贷款。再配合现有的国家扶贫贴息贷款,基本的政策性信贷体系就建立起来了。

2.建立外部资金导入机制,促进资金回流

(1)完善财政支农机制。一是加大地方财政对农村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每年从千阳县新增财政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信贷,从政策上确保千阳县政府在近期内对农业信贷资金支持额度的增长速度等于或高于同期地方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二是向国家财政申请扶贫信贷资金,统筹安排资金使用。采取由千阳县政府每年上报全县农村资金需求、农业部门统一管理、财政部门统一拨付、农村信用社或政策性金融机构统一使用和管理的方式进行。

(2)拓展支农资金来源渠道。一是在所有金融机构吸收的农村存款中,确定一定比例的资金固定用于农村投资,保证农村投资总量逐年增加,且增幅不低于金融机构当年存款的增幅。投资项目由农业部门决定,具体实施可直接进行农业资产业务运作或将资金统筹交由政策性机构运作。二是政策性金融机构进入千阳县,并允许其通过发行金融债券寻找合作伙伴,通过建立农业发展基金等形式筹资,面向农业、农民筹资,以扩大资金规模和支农能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三是积极鼓励金融机构进行境外筹资,争取国际金融和国际组织的转贷业务,由农业政策性银行经营管理世界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对千阳县的农业贷款和扶贫开发的转贷等资金。四是吸纳民间资本充实和改善农村信用社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股本结构,使得各种地下资金能够在规范的合法的主体内得到发展和壮大,这不但有利于建立金融机构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也有利于控制金融风险。

3.优化信贷资金分配结构

在农户贷款方面,在总量上保持生产贷款的绝对多数的前提下,应当适当发放消费贷款,主要发放在医疗和教育方面。另外,在农户生产贷款的发放上,要向千阳县的特色产业,如奶畜养殖业倾斜;还应更多地发放一些第三产业贷款,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也应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提高千阳县农业的科技水平。

在农村企业贷款方面,要重点支持处于成长期的小企业,向其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促进其不断扩大发展规模。对于少量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型企业,要继续为其提供短期资金支持,充分发挥这些企业对千阳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在贷款的产业投向方面,优先向农林牧渔业、制造业、交通运输及仓储和邮政业、电力和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等重要行业发放贷款;其次是向具有千阳县地方特色的农村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发放贷款;然后是向关系千阳县居民生活的卫生及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教育业发放贷款;最后如果还有资金,可向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文化及体育和娱乐业发放贷款。

参考文献:

[1]刘锡良,中国转型期农村金融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62—63,

[2]姚承斌,盂加拉与印尼缓解贫困模式比较——以小额信贷为例[J],武汉金融,2009(6):24—26,

[3]王双正,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4]李光,中国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333,

责任编校:夏 冬

作者:武 亮 李轩婧

关中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篇3:

新疆瓜农土地流转区域差异研究:成因、对策

摘    要: 瓜农土地流转是促进瓜业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举措。笔者在分析南北疆瓜农土地流转现状及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利用统计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造成南北疆瓜农土地流转区域差异的成因。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农村劳动力转移、瓜农土地资源禀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南北疆地区差异是南北疆瓜农土地流转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缩小南北疆瓜农土地流转区域差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瓜农土地流转; 区域差异; 成因; 对策

Research on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land circulation in Xinjiang: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CHENG Xiaoyu, LIU Guoy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2, Xinjiang, China)

Key words: Land transfer; Regional differences; Causes; Countermeasures

土地不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更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瓜农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成为我国实现规模化农业的重要途径[1-2],瓜农土地流转不仅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更能实现有限的瓜农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从新疆农村瓜农土地流转的整体情况来看,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造成南疆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南疆和北疆地区瓜农土地流转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研究南疆和北疆瓜农土地流转差异的成因,对于解决新疆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瓜农土地流转的差异,国内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我国各项惠农政策、瓜农土地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人地矛盾问题得到缓解,瓜农土地流转发展迅速[3]。然而随着瓜农土地流转的规模不断扩大,瓜农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问题也逐渐暴露,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使得各地区流转比例、流转规模、流转方式相差较大,流转价格更是有较大差别[4-5]。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力需求也随之增加,农民对瓜农土地依赖程度降低,因此经济发达地区瓜农土地流转比例增加明显[6-8]。关于瓜农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的研究,学者多从宏观的社会经济因素和微观的农户自身因素两方面进行研究。宏观因素方面,研究多集中在产权制度、宏观环境和交易成本等因素对瓜农土地流转的影响[9];微观因素方面可分为家庭特征、个人特征及社会经济特征等因素对瓜农土地流转的影响[10-12]。我国仅有少量学者在研究瓜农土地流转区域差异时会提及因为各地区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不同,瓜农土地流转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某一特殊区域瓜农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成因的研究较少。鉴于此,笔者以2009—2019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在厘清新疆瓜农土地流转区域差异的基础上,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探究南北疆瓜农土地流转不平衡的成因,并提出缩小南北疆瓜农土地流转区域差异的对策建议。

1 新疆瓜农土地流转现状与差异分析

经过大量调查,新疆瓜农土地流转主要在流转规模、流转速度、流转农户、流转方式、流转去向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2009—2018年新疆瓜农土地流转面积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结果分析如下:

1.1 瓜农土地流转规模的变化

近年来,随着新疆农村瓜农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的完成,瓜农土地流转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截止到2018年底,全疆家庭承包经营的瓜农土地总面积210.48万hm2,其中北疆地区家庭承包经营的瓜农土地面积为118.59万hm2,南疆地区家庭承包经营的瓜农土地面积为91.88万hm2。

1.2 瓜农土地流转速度的变化

2018年全疆流转家庭承包经营瓜农土地面积51.32万hm2,占全疆家庭承包瓜农土地经营总面积的24%,与2009年相比,瓜农土地流转面积增加了30.09万hm2,年均增长率为14.18%;其中,北疆地区流转家庭承包经营瓜农土地面积44.62万hm2,占全疆流转家庭承包经营瓜农土地面积的86.96%,与2009年相比,流转面积增加了26.36万hm2,年均增长率为14.44%;南疆地区流转家庭承包经营瓜农土地面积6.69万hm2,占全疆流转家庭承包经营瓜农土地面积的13.03%,与2009年相比,流转面积增加了3.73万hm2,年均增长率为12.57%。

1.3 瓜农土地流转农户的变化

截止到2018年新疆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总数为210.87万户,其中,北疆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数为80.39万户,南疆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数为130.48万户;全疆发生瓜农土地流转的农户数为26.18万户,占新疆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总数的12.41%,其中,北疆地区发生瓜农土地流转的农户数为20.52万户,占北疆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数的25.52%,南疆地区发生瓜农土地流转的農户数为5.66万户,占南疆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数的4.43%。由此可以看出,北疆地区无论从流转规模、流转速度还是流转户数上均明显高于南疆地区。

1.4 瓜农土地流转方式的变化

从瓜农土地流转方式来看,新疆瓜农土地流转主要采取出租、转让、互换、股份合作以及其他形式五种方式,其分别占新疆瓜农土地流转总面积的89.48%、0.70%、2.76%、5.32%以及1.73%;其中,北疆地区五种流转方式分别占当地瓜农土地流转面积的89.74%、0.45%、2.87%、5.89%以及1.05%;南疆地区五种流转方式分别占当地瓜农土地流转面积的87.70%、2.42%、2.08%、1.52%以及6.28%。由此可见,在流转方式上,南北疆地区主要的流转方式都是出租,但通过转让以及其他形式流转的面积占比南疆分别高于北疆1.97%、5.23%,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进行流转的面积占比北疆比南疆高出4.37%,如表1所示。

1.5 瓜农土地流转去向的变化

从瓜农土地流转去向看,转入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和其他经营主体的面积,分别占全疆瓜农土地总流转面积的67.76%、18.76%、7.70%和5.78%;其中,北疆地区转入这四类经营主体的面积占当地瓜农土地流转面积的比例分别为72.09%、19.76%、3.09%、5.05%;南疆地区分别为38.84%、12.07%、38.40%、10.68%。由此可见,南北疆在瓜农土地流转方式上差异不明显,但是在瓜农土地流转去向上存在明显差异,南疆地区转入农户的面积占比低于北疆地区33.25%,但转入企业的面积占比又高出北疆地区35.31%,南北疆存在较大的差异(表2)。

2 新疆瓜农土地流转差异原因分析

2.1 数据来源

瓜农土地流转差异分析采用相关部门对新疆南北疆瓜农土地流转情况的统计数据;而产业结构、农业机械化水平、瓜农土地资源禀赋、农业劳动力转移、地区人均GDP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数据均来自《新疆统计年鉴2009—2018》。文中所指北疆地区是指新疆境内天山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市、哈密市、昌吉州、伊犁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南疆地区是指天山以南为南疆,包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

2.2 研究方法

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由于面板数据模型具有时间和横截面两个维度,能够很好地研究不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特征,因此,在实证研究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估计线性面板数据模型的方法一般有混合效应模型(mixed effects model)、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s model)和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s model) 等,如果面板数据存在自相关或异方差时,这几种方法的参数估计将有偏差或不一致。选择混合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混合效应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固定效应模型以及随机效应模型均采用极大似然估计(ML)方法进行估计,F检验可在混合效应模型及固定效应模型之间进行选择,BP检验可在混合效应模型及随机效应模型之间进行选择,Hausman检验对固定效应模型及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模型选择。采用线性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各种因素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具体模型为:

Yit=αi+Xitβ+εit;(i=1…N; t = 1…T)

其中:Yit为第i年第t个地区的农地流转水平,αi为模型的常数项,βi为各驱动力的待估参数,Xit为各驱动力因素,εit为随机误差项。分别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及随机效应模型加以估计并进行上述检验,若通过F检验,表明固定效应模型相较于混合效应模型更优;若通过BP检验,则表明随机效应模型相较于混合效应模型更优;若通过Hausman检验,则说明固定效应模型相较于随机效应模型更优。

2.3 变量选择

笔者以瓜农土地流转比重(即家庭承包经营瓜农土地流转面积与家庭承包经营瓜农土地面积之比)为被解释变量;以产业结构、农业机械化水平、劳动力转移、瓜农土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社会化服务、地区差异作为解释变量,来研究新疆瓜农土地流转区域差异的成因。

2.3.1 瓜农土地流转比重 以家庭承包经营瓜农土地流转面积与家庭承包经营瓜农土地面积之比表征瓜农土地流转比重(circulation),并以此作为被解释变量。尽管农村土地流转主体多样化,但农户仍然是目前土地流转中最重要的主体。因此,以家庭承包经营瓜农土地流转面积与家庭承包经营瓜农土地面积之比来反映土地流转水平是比较恰当的。

2.3.2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用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profirst)来反映产业结构对瓜农土地流转的影响。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关系,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的降低意味着第一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反之,二、三产业所占比重的提高又带动和支持了第一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变化进入良性发展状态。因此,第一产业比重的逐年降低可以反映出农业正处于逐步发展状态,而农业发展客观上要求瓜农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瓜农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最有效的途径,因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将对瓜农土地流转产生影响。

2.3.3 农业机械化水平 用分摊到单位耕地面积的农业机械动力数(power)反映农业机械化水平对瓜农土地流转的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与瓜农土地流转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瓜农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经营,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机械水平的提高又可以引导规模经营的发展。所以,农业机械化水平对瓜农土地流转产生影响。

2.3.4 劳动力转移 用农村外出劳动力数量与年末农村总劳动力数量之比来反映劳动力转移对瓜农土地流转的影响。劳动力转移是瓜农土地流转发生的最初原因,农业与非农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吸引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导致农户对瓜农土地的依赖程度降低,直接促进了农村瓜农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非农就业机会越多,瓜农土地流转市场越发达;非农就业率越高,瓜农土地流转发生概率越大。因此,劳动力转移数量会直接影响到瓜农土地流转水平差异的变化。

2.3.5 瓜农土地资源禀赋 通过户均耕地面积(farmland)来反映瓜农土地资源禀赋对瓜农土地流转的影响。耕地较少的地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即使农业劳动力有所转移,但滞留在瓜农土地上的劳动力依然较多,瓜农土地流转困难较大,而户均耕地较多的地区,随着劳动力的转移,户均耕地多的农户有意愿将瓜农土地流转给户均耕地少的农户,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瓜农土地流转的速度。因而,瓜农土地资源禀赋的差异会对瓜农土地流转产生影响。

2.3.6 经济发展水平 通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PGDP)来反映經济发展水平对瓜农土地流转的影响。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户家庭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收入的比重降低,因而对瓜农土地经营的重视程度也就降低,这激起了瓜农土地流转的需求,促进了瓜农土地流转,另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瓜农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机制也加快了当地的瓜农土地流转速度。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会对瓜农土地流转造成影响。

2.3.7 农业社会化服务 通过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新疆地区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来反映农业社会化服务对瓜农土地流转的影响。随着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逐步完善,为瓜农土地流转提供了更多的保障,促进了瓜农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增加了农户瓜农土地流转的需求。同时,瓜农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也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者互为促进作用。因此,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水平会对瓜农土地流转产生影响。

2.3.8 南北疆地区差异 通过自然资源、气候条件、人均耕地面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来反映南北疆地区差异情况对瓜农土地流转的影响。南北疆瓜农土地流转水平发展不均衡,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有多个客观因素,如南北疆地区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同时南疆地区人均耕地较少、二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导致经济活力不足、就业空间有限等问题,都对瓜农土地流转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可知,自然资源、气候条件、人均耕地面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对瓜农土地流转区域差异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引入虚拟变量来探究南北疆差异对瓜农土地流转的作用,北疆地区=1,表明自然资源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较好;南疆地区=0,表明自然资源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较弱。如表3所示。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面板数据模型涉及3个模型,分别是混合POOL模型、固定效应FE模型和随机效应RE模型,首先进行模型检验,便于找出最优模型,从表4可知:F检验呈现出5%水平的显著性F(12,119)=0.000,p=0.000<0.05,意味着相对POOL模型而言,FE模型更优。BP检验呈现出5%水平的显著性chi(1)=24.345,p=0.000<0.05,意味着相对POOL模型而言,RE模型更优。Hausman检验呈现出5%水平的显著性chi(7)=48.006,p=0.000<0.05,意味着相对RE模型而言,FE模型更优。根据检验结果可知,本研究以FE模型做最终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劳动力转移、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南北疆地区情况对瓜农土地流转水平产生显著影响,是造成南北疆瓜农土地流转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瓜农土地资源禀赋对瓜农土地流转水平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而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因素并没有呈现出显著性,说明这几个因素对南北疆瓜农土地流转区域差异的形成影响较小(表5)。

3.2 讨论

固定效应模型的r?及调整后的r?分别为0.512、0.430,说明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固定效应模型的F检验也在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说明模型整体的显著性较好,不存在设定偏误问题。以上检验结果表明所设模型的估计结果是可靠的。

3.2.1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对瓜农土地流转的影响不显著,但系数估计值的符号为正,系数估计值为0.004,说明第一产业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瓜农土地流转可提高0.004个百分点,这表明产业结构对瓜农土地流转虽具有正向影响,但影响甚微。2009—2018年,北疆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原来的16.01%下降至12.70%,瓜农土地流转比重由2009年的16.79%增加至2018年的37.63%;南疆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原来的27.82%降低至23.80%,瓜农土地流转比重由2009年的2.34%增加至2018年的7.28%(表5)。由此可知,随着新疆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疆地区第二、三产业发展较快,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但这种产业结构的转变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做支撑,瓜农土地流转发展较为缓慢[15],因此,新疆地区产业结构对瓜农土地流转的影响并不显著。

3.2.2 农业机械化水平 农业机械化水平并没有呈现出显著性,这表明农业机械化水平对新疆瓜农土地流转影响并不显著,且系数估计值接近0,符号为负,说明从数值上看,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变化对新疆瓜农土地流转具有较小的负向影响。截止到2018年,新疆农业机械动力数5.157 2 kW·hm-2,其中北疆地区的农业机械动力数为3.63 kW·hm-2,南疆地区的农业机械动力数为5.84 kW·hm-2。由此可知,南疆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已达到较高水平,远高于北疆地区机械化水平,但瓜农土地流转水平仅为北疆地区的1/7。因此,农业机械化水平并未对瓜农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产生直接影响。

3.2.3 劳动力转移 劳动力转移比例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系数估计值为0.203,符号为正,说明劳动力转移比例每增加1个百分点,瓜农土地流转可提高0.203个百分点,表明劳动力转移对瓜农土地流转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随着新疆经济平稳有序的发展,农村劳动力从经济效益较低的第一产业向经济效益较高的第二、三产业移动是新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北疆由于长期社会经济、基础建设以及农业生产发展较快,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较强、劳动力转移相对较快;而南疆地区,由于其经济薄弱,对农业劳动力吸引力较差,劳动力转移相对较缓。南北疆地区劳动力转移差距逐渐增大,也是新疆瓜农土地流转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3.2.4 瓜农土地资源禀赋 瓜农土地资源禀赋对瓜农土地流转的影响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系数估计值为-0.014,说明瓜农土地资源禀赋每增加1个百分点,瓜农土地流转将下降0.014个百分点,表明瓜农土地资源禀赋越高,越不利于其流转土地。2009—2018年,北疆地区的户均耕地面积由1.470 hm2降为1.469 hm2,南疆地区的户均耕地面积由0.72 hm2增加至0.75 hm2,由此可知,南北疆地区户均耕地面积都未呈现显著变化,但是南疆地区人多地少,人地矛盾比较突出,滞留在瓜农土地上的劳动力依然較多,阻碍了南疆地区瓜农土地流转的发展;而北疆地区户均耕地较多,随着劳动力转移的加快,促进了瓜农土地流转,因此户均耕地面积的大小也是南北疆地区瓜农土地流转区域差异的成因之一。

3.2.5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系数估计值接近于0,但符号为正,说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瓜农土地流转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影响较小。截止到2018年,新疆人均生产总值49 475元,其中北疆地区人均生产总值74 140.56元,南疆地区人均生产总值32 019.2元。由此可见,北疆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远超新疆人均生产总值,表明北疆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户的非农收入增加,对瓜农土地经营的重视程度降低,从而加快了瓜农土地流转的速度和规模;而南疆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低于新疆人均生产总值,表明南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缓慢,农业收入依然作为农户主要收入来源,阻碍了南疆地区瓜农土地流转水平。因此,经济发展水平是新疆瓜农土地流转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3.2.6 农业社会化服务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比系数估计值为-0.098,表明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瓜农土地流转将减少0.098个百分点,这表明农业社会化服务对瓜农土地流转虽具有一定的负向影响,但影响不显著。截止到2018年,新疆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新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82%,其中北疆地区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04%;南疆地区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南疆地区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36%。由此可知,南疆地区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比较高,说明南疆地区相比于北疆地区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较快,但南疆地区瓜农土地流转水平较北疆而言发展缓慢,因此说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对新疆瓜农土地流转无显著影响。

3.2.7 南北疆差异 南北疆差异所选取的虚拟变量在0.05显著性水平上显著,系数估计值接近于0,符号为正,说明南疆地区与北疆地区所存在的客观差异对新疆瓜农土地流转产生了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较低。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北疆地区一直以来由于其自然资源条件优渥,人地矛盾较小,并且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所以瓜农土地流转比例也较高;而南疆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条件较北疆地区而言相对较差,人地矛盾突出,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低下,从而制约了瓜农土地流转的速度和规模,因此南北疆的客观差异是新疆瓜农土地流转区域差异的原因之一。

4 瓜农土地流转区域差异解决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新疆各地州的瓜农土地流转分析,发现新疆瓜农土地流转面积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北疆地区在瓜农土地流转的规模和速度上远高于南疆地区;从流转方式来看,南北疆地区主要的流转方式是出租和互换,但股份合租的方式多见于北疆地区,而转让的方式多见于南疆地区;从流转去向来看,北疆地区的瓜农土地流转去向主要为农户、专业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南疆地区的流转去向多集中在农户、专业合作社以及企业;从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来看,产业结构、农村劳动力转移、瓜农土地资源禀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南北疆地区的差异对瓜农土地流转的影响较大,是造成南北疆瓜农土地流转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而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社会化服务对新疆瓜农土地流转区域差异的形成影响较小。

4.1 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缩小南北疆瓜农土地流转区域差异

虽然近年来新疆经济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长期以来南北疆的经济差距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各地州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提高地区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差异化的产业结构调整。南疆地区应该加大对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经营所需要的资金以及技术支持,提高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经营收益的预期和对瓜农土地流转市场上的土地需求;其次是提供充足的财政资金为农民建立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填补社会保障所需的资金缺口,从而降低對瓜农土地和农业经营的依赖。

4.2 引进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快速推进城镇化发展,加快二、三产业发展速度,对增强农村劳动力吸引力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瓜农土地流转有显著作用。北疆地区应该整合各方优势,合理布局产业,依托现有的瓜农土地流转规模,综合考虑各方面利弊,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南疆地区对于城镇化发展不能盲目追求速度,应该注重目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大力引进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挖掘本地资源优势,重视少数民族企业家的培养工作,扶持当地特色民营企业发展;其次通过提高现代化农业经营技术水平着重提高农产品品质,从而吸引大量新型经营主体,为瓜农土地流转市场带来大量瓜农土地需求。

4.3 建立多元化就业培训机制,提升农村劳动力技能及素质能力

南疆地区应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素质能力培养,特别是当地少数民族较多,政府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农民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技术的培训工作,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应该借助互联网技术,创新教育方式与内容,逐步建立农村多渠道、多领域的就业培训机制,拓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领域,促进农户瓜农土地流转。同时针对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户进行瓜农土地流转相关政策、操作流程以及可获得的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科普宣传。

参考文献

[1] 赵鲲,刘磊. 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认识与思考[J]. 中国农村经济,2016(4): 12-16.

[2] 李庚. 农村土地流转的空间差异及成因分析:以陕西关中三县为例[J]. 人文地理,2012,27(1): 102-106.

[3] 曾超群. 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变化的对比分析:基于长沙、平江、慈利三县两次调查的实证研究[J]. 求索,2015(1): 53-57.

[4] 谢玲红,吕开宇. 我国农村耕地流转基本特点、区域差异及政策优化:基于8省农户调查的数据[J]. 农村经济,2016(7): 34-41.

[5] 王亚辉,李秀彬,辛良杰,等. 中国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3—2013年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J]. 地理学报,2018,73(03): 487-502.

[6] 史艺萌. 土地流转问题研究[J]. 现代化农业,2021(4): 43-45.

[7] 王亚运,蔡银莺,李海燕. 空间异质性下农地流转状况及影响因素:以武汉、荆门、黄冈为实证[J]. 中国土地科学,2015,29(6): 18-25.

[8] 刘红君,阎建忠. 要素市场不完善对农地流转影响的研究综述[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35(8): 66-72.

[9] 王海滋,李超伟,张士彬.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农户耕地转入和转出意愿对比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9): 169-175.

[10] 梁远,张越杰,毕文泰. 劳动力流动、农地流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J/OL]. 农业现代化研究,2021. [2021-04-12]. https://doi.org/10.13872/j.1000-0275.2021.0047.

[11] 陈思中.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我国土地流转绩效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5): 13-15.

[12] 黎翠梅,李静苇,傅沂. 农地流转、非农就业与农民减贫[J]. 经济与管理,2020,34(5): 10-18.

[13] 孙屹,杨俊孝,王岩. 基于农地流转的农户规模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新疆玛纳斯县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4):26-33.

[14] 徐宝亮,邓宏图. 农地制度变迁的机理与合约分析: 生产队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110-118.

[15] 王钿,王晓琼,赵向豪. 技术获得感与农业绿色生产技术需求:基于我国新疆吐哈盆地哈密瓜主产区的调查[J]. 中国瓜菜,2019,32(9): 76-79.

作者:程晓宇 刘国勇

上一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分析论文下一篇: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