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23

摘要: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民族旅游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并且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诸多不足,西部是我国最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西部的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全、有特色,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基于内外两方面的因素旅游产业在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论文 篇1:

民族地区旅游业女性从业者问题研究

摘 要:民族地区旅游的开发给少数民族妇女提供了众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目前民族地区旅游业女性从业队伍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业;女性从业者;问题研究

民族文化旅游是“把古雅的土著习俗以及土著居民包装成旅游商品以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1],其最大的特点是少数民族习俗及少数民族人群本身,包括家庭和社区的生活,都是民族旅游的吸引物。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将发展成为以民族文化为载体开展的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活动。这一特点及发展趋势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女性,作为旅游业的重要从业者,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又是民族旅游的开发者和参与者。然而,由于受传统文化和社会风俗的影响,民族地区女性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专业技能、参与旅游业的层次较低,这些凸显的问题限制了她们在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民族地区旅游业市场需求和女性劳动力供给不均衡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因此,研究民族地区女性从事旅游业的问题显得尤为得重要与迫切。况且,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旅游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对于吸纳当地女性参与旅游业的发展,使富余劳动力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就业、脱贫致富有着重大实现意义,同时还能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

一、民族地区旅游业与女性从业者

(一)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特点及趋势

以民族文化为载体开展的系列旅游活动

民族地区旅游的魅力在于民俗旅游景观所承载和体现的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文化。了解和体验当地居民奇特的文化是旅游者的主要旅游动机,旅游者正是为了追求这种跨文化的享受才参加旅游。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当地发展经济、对外树立形象的重要资源,这就要求民族地区旅游业应该是以民族文化为载体开展的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活动。

(二)民俗文化是民族地区旅游的主要资源

民俗文化被有些学者称之为“生活文化”,讲究的是质朴和真实。这种文化展现的是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供游客边游边赏。因此,当地人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源,尤其是当地少数民族妇女最能体现民俗文化的内涵,其举止、言谈、服饰等真实、自然地展示本民族的民俗文化,成为民族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旅游发展体验化趋势

旅游心理学研究表明,旅游者外出旅游所追求的就是一种与自己原来居住环境和文化相异的体验,绝大多数游客到民族地区旅游都以了解和体验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生活为主要目标。开展体验化的旅游活动,旅游者才能亲身体验和触摸到民族地区民众的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事项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满足其“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四)资源的脆弱性

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存在显著的脆弱性和不可逆性,其特殊的文化和生态环境必须是保护性的开发。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外地游客的大量涌入,异地文化的逐步渗透,传统民俗文化的原生态必然遭到强烈的冲击和淡化;民族文化一旦商品化就会导致传统文化的同化、变异和流失。另外,民族旅游大众化还会造成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污染。

二、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对女性从业者的要求

(一)旅游业参与的主体力量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女性的参与,民族地区女性参与民族旅游更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女性不仅是民族地区旅游业的重要从业者,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各少数民族独特的价值取向和习俗文化最能体现在当地少数民族妇女的服饰、生产、生活方式上,她们所创造的民族工艺文化、民族饮食文化、民族歌舞文化等都是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这种客观性要求女性不仅是民族旅游发展的主体力量,还要身肩多重角色与重任,女性不仅要承担旅游活动中的主要工作,还肩重着推广当地文化和保护当地环境等多项重任。

(二)文化宣传大使形象代言人

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说过,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一部分生活只有妇女才能较深刻地理解。由于其生存的特定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造就了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和风俗民情,这些民族文化的异彩必然在当地妇女身上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可以说,少数民族妇女是本民族的“活文化”。因此,少数民族女性常常成为民族地区的文化符号和形象代言,成为民族风情旅游宣传的主要对象,引导游客的旅游行为。这一特点要求少数民族女性应担当向旅游者宣传和诠释本民族文化的宣传大使和凸现民族特性的形象代言人。

(三)民俗文化的传承者与保护者

民俗学者认为妇女是最优良的传承者,能忠实地原样保持着所见所闻,女性所承袭的民族传统文化更接近于文化的真实,她们既是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又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同时还是民族文化的开发者,在展示当地民俗风情中她们获取了自信心,认识到了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后就会自觉地传播和促进民族的民俗文化,成为民族文化再传播的重要媒介及旅游发展和文化保护的重要力量。

(四)综合素质要求高

旅游者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印象会受他所接触的从业者的很大影响。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及旅游活动中的直接服务者,当地女性从业者的服务质量和综合素质的优劣会往往影响到民族地区的社会形象和声誉。民族地区旅游不仅要面向国内市场,还要面向国际市场,与国际接轨要求其从业人员不仅要有参与意识还要有参与的各项能力,这就要求民族地区旅游有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

三、民族地区旅游业女性从业者现状

(一)文化水平较低

民族地区的女性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和社会风俗的影响,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思想观念保守、缺乏专业技能,这些问题使她们无法适应越来越高的市场要求,同时还限制了她们在旅游业市场上的发展,造成了民族地区旅游业市场需求和女性劳动力供给不均衡的现象。

(二)参与旅游业的层次较低

民族地区女性参与旅游业的方式大都是旅游歌舞表演、售卖手工艺品或地方特产、餐饮服务等技术层次低、劳动简单重复、就业门槛低的工作,其实质就是女性家庭角色在社会中的延伸,这些工作技术含量低、相应的工资报酬也比较差。并且由传统的父权观念依然存在,妇女在参与地方政治、公共生活和决策过程中受到歧视,旅游业经营中较高次层次的管理、领导、组织活动绝大多数由男性负责,男性在旅游业中的地位明显高于女性。

(三)收入不稳定,多集中在非正式部门

由于旅游业淡旺季明显,提供的收入波动性大、稳定性差,加上传统的性别分工赋予女性养育孩子、操持家务的沉重责任,女性参与旅游业以临时性工作、兼职居多,多数集中在非正式部门。

(四)缺乏受教育和旅游培训的机会

当前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力度远远不够,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尤其是少数民族女性缺乏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和条件。一方面,是政府与社会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对女性从业者的培训缺乏有效衔接与管理;另一方面,是职业培训教育体系不完善,对如何分层次培养女性旅游人才、培训方法是否适合当地少数民族女性学习的特点、培训保障政策是否到位这类问题缺少研究。

四、民族地区旅游业女性从业者问题对策建议

(一)政府的扶持

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女性从事旅游业,不断拓宽旅游业女性就业的领域,为妇女参与旅游业决策和管理提供的政策保障,确保妇女与男子平等参与公共和私营部门各领域、各级别的所有旅游活动,重视女性就业者的职位,设定主要管理岗位上女性的比例。加强女性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为女性到旅游企业就业营造氛围、疏通渠道、创造条件。在工作时间和报酬的问题,要依法加强对旅游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兑现劳动报酬和缴纳社会保险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女性在旅游单位就业的合法权益。二是为女性提供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金向女性倾斜,为女性提供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社保补贴等优惠政策扶持,使女性在旅游业发展中减少资金压力。从政策措施、资金投入两方面为女性建立健全的人才保障和利益机制,为民族地区旅游业女性从业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加大培训力度,多渠道提高女性旅游就业者技能

民族地区旅游业女性从业者的培养要通过多渠道进行,由政府来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是搞好旅游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政府要在政策、经济和技术上给予旅游人才培养长期支持,对当地女性旅游从业人员实行免费的岗位培训,尤其是岗位证书的培训,让从业者持证上岗。经常联合相关部门举办培训班、送教上门 、一对一帮扶等多种形式的培训。

(三)建立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民族地区旅游业女性从业者的培训要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特别强调针对性、实践性。要针对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本地区女性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培训内容。培训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使受训者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培训中可以先扶持一批文化基础较好、积极性较高的妇女为带头人。

在培训的内容上不仅要包括与旅游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如经营管理、接待服务、工艺品加工等必要的技能培训,还包括从业者的素质和转变观念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一是提高女性从业人员素质和思想观念的教育,促使其转变思想观念、提升文明习惯、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充分认识到继承和保护本地文化特色的重要性,意识到民族文化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二是对女性从业人者进行旅游相关基础知识的培训,如普通话培训、营销知识、食品卫生知识、安全常识等。三是服务礼仪和服务技能方面的培训,使从业者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提供的服务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树立文明、热情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四是开展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使当地女性能充分了解自身的民俗文化、民俗风情,树立起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与自豪,使之能够在旅游活动中既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又成为本民俗文化的忠实传承者与保护者。

(四)女性自我发展

女性参与旅游业的过程也是在自我发展的过程,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树立市场意识、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价值观念,认识到旅游开发给带来各种机遇,为她们带来新的社会身份,赋予新的社会角色,实现由个体家庭劳动者向市场经营者、由家庭服务者到公共服务者的转变。从事旅游业过程中女性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学习、培训、实践等方式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获得劳动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的机会,体现自我价值和对未来信心的增强。

民族地区的女性在民族旅游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民族旅游的发展也给少数民族妇女提供了难以估计的发展机会,旅游业与妇女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政府要从政策措施、资金投入两方面为女性建立健全的人才保障和利益机制,各级部门、相关单位要为女性提供多渠道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女性自身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自我发展,从政府、部门、个人多方面来逐步解决民族地区女性旅游就业中的各项问题。

参考文献:

[1] Valene Smith ed.Cuna Women and Ethnic Tourism:a Way to Persist and an Avenue to Change [A].Hosts and Guests: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C].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7.

[2] 金少萍.云南少数民族妇女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3] 钟洁.中国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研究进展[J].妇女研究论丛,2010,(2).

[4] 周爱萍.纳西族女性在丽江旅游业参与中的角色分析[J].思想战线,2010,(S1):143-148.

[5] 张瑾.民族旅游发展对少数民族妇女影响的人类学探讨——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292-295.

作者:王媛媛 李静

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论文 篇2: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策研究

摘 要: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民族旅游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并且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诸多不足,西部是我国最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西部的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全、有特色,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基于内外两方面的因素旅游产业在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西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一、旅游产业在民族地区经济中的地位作用

自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缩小东西差距的重要的和主要的途径。到目前,已有甘肃、青海、陕西、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贵州、重庆、西藏、云南、四川等西部12省区纷纷都把旅游业定为其支柱或重点产业加以发展, 这其中原因之一是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及其结构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能承担促进经济整体发展的重任。

伦纳得•J.利克里什和卡森•L.詹金斯认为,“旅游产业各部门可以根据其最直接的相互依赖关系和从旅游业获得的直接收入水平来划分”。他将旅游产业划分为三种类别:“一类旅游行业,指交通,旅行社,住宿餐饮和旅游景点,这其中包括旅行方式、支持系统和旅行动机;二类旅游行业是指直接从旅游消费中获益的行业,通常在目的地。三类旅游行业,指从旅游消费中获益的行业。”[1]

民族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关系就如同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它除了具有一般产业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自身的产业特性,如很高的综合性与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它的发展涉及到很多产业和部门,更牵涉到少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旅游产业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使得其产业结构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且具有独特性,旅游产业是西部真正的优势之所在。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看,目前西部拥有国家自然保护区34个,占全国总数的34.3%;拥有国家风景名胜区40个,占总数的33.6%;拥有国家森林公园40个,占总数的17.7%。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西部有31座历史文化名城,占全国总数的31.3%;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8个,占总数的27.6%。同时,西部是我国最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西部的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全、有特色,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基于内外两方面的因素旅游产业在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旅游产业形象日趋明显,但资源整体开发不足,产业结构和质量不尽理想

旅游业的创汇创收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在民族地区日益明显。各级政府不同程度地进一步重视发展旅游业,全社会的旅游意识不断增强,产业形象渐趋鲜明。民族地区大部分旅游景区的综合开发不够,供给内容比较单一,文化和自然观光构成主要的旅游形式,其他方面的需求难以满足,忽视了参与性、休闲性、趣味性、民俗风情旅游产品的开发。不少景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不注重景点历史、故事、作用等文字材料介绍,或过分专业化,只能就景看景,不能适应大多数普通游客的需要。有些景区由于只注重数量型扩张,旅游产品有重复性,人工景点与资源的风格不协调,由于建设部门的分割,目标分散,难成为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系列。

2. 资源开发初具规模,旅游产品基本成型且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大旅游产业观念还未真正树立,交通等设施缺乏仍为限制因素

旅游业结构还处于不完整、不深入、不对称的初级产业化阶段。旅游业运行中涉及多个部门,一方面形成管理的交叉重复,另一方面又形成管理的空白,给旅游活动带来阻塞和不便,旅游业运行中存在着混乱现象,市场治理的难度大。广大民族地区虽已具备一定的旅游硬件设施,但由于没有科学系统的规划指导,设施存在过剩和不足两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旅游热线、山区交通不便的地方尤为不足。旅游受交通的影响十分敏感,目前交通运输还未形成,现代化立体网络,机场、航线、火车卧铺均少,旅游旺季难进难出。旅游商品生产、经营缺乏统一管理,旅游市场的要求很难反映到商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方面,致使旅游商品档次低、品种单调,缺乏竞争力。旅行社行业规模不合理,内部利益机制未理顺。旅游管理人员素质差,缺乏旅游院校和旅游培训基地。

3. 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但缺乏统一规划和协作,难以形成“合力”和整体优势

“八五”以来的发展大大改善了旅游业硬件设施和旅游景点的环境质量。与原来相比,交通运输状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公路的高等级化、高速化,航空设施建设,这些对远离经济中心和旅游客源市场的民族地区尤为重要,如昆明、成都等大城市、旅游中心城市都新建扩建了机场,增加了航线,而且主要旅游点也建了或准备新建扩建机场,如丽江、九寨沟、西双版纳等。旅游服务有了较大改善,基本形成了有一定档次和规模的旅游饭店服务体系。“住宿难”解决后,饭店业已由旅游主导行业转为基础行业,这反映客源市场竞争加剧,各省各地县各企业间缺乏协作和维护较大区域整体利益的观念。

4. 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仍较低,区内发展差异较大,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

不发达省区的开放滞后,旅游业起步晚。目前民族地区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还较低,高速度与低质量、新产业与旧秩序、结构与功能失调并存。产业规模小,占全国的份额低,与其自身突出的资源优势不相称。省际区际间旅游业发展的差异大,陕西、云南较发达,在区内所占份额较大。四川、重庆旅游资源开发较早,现已有相当的规模,但还远比不上陕西和云南。地区差异性大还表现在旅游热点高度集中,集中在少数旅游线路上、旅游中心城市及周边区域等,而广大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程度普遍低或呈待开发状态。西部地区旅游人才缺口较大,其中国际旅游业从业人数总和仅占全国的12.14%,旅游院校的学生人数也仅占全国的14.25%,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明显不足。而且目前旅游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这个旅游服务体系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不能适应旅游业大发展的需要。

三、民族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对策

1.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首先思想上要强化旅游产业作为先导产业,在西部开发中的综合拉动作用和对外中的战略性作用的认识。要站在全国甚至世界的旅游产业发展的高度,从食、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及相关产业经济发展角度来思考和规划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在观念上,要树立大西部、大旅游,大市场和民族生态文化大景观的观念把西部民族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协调发展,把西部民族旅游市场融入到国内甚至国际旅游市场中去。

2.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

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使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旅游产业内部保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比例关系,确保旅游产业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同时促进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加大,保证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旅游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旅游产业内部协调发展条件,新兴旅游景点和服务设施迅速发展,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传统旅游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在占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概括而言,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实际内容包括:结构规模由小变大,结构水平由低变高,结构联系由松变紧。

3.加强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本的管理

旅游形象的创立、品牌塑造,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宣传促销,旅游设施、设备技术的应用,旅游服务的提供,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投入,并且人才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产品质量的旅游业的竞争力。因此加快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有竞争力的现代人才是西部民族地区首当其冲的事情,一可以鼓励现有旅游从业人员通过多种形式接受教育培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二可以大力发展旅游学校教育,加大对旅游教育的投人,合理培养旅游专业各种人才,逐步满足旅游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三可以创新用人机制,一方面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吸引人才。

4.依托地区资源,突出资源特色优势,实现旅游业产业化

民族地区应坚持“地方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观念,结合国内旅游需求的逐渐成熟及个性化、多元化趋势的逐渐形成,搞好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细分市场,设计、开发和销售具备比较优势、自身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的绿色化、精品化,改变过去单纯发展观光旅游和古迹旅游的现状,走旅游产品生产多样化的道路,构造适应“生态、文化、度假、保健”等旅游发展趋向的产品体系,提高西部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展“行有个色、游有绝色、购有特色、娱有本色”的特色旅游产业,并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

5.民族地区旅游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目的。而作为民族的聚居区,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走边建设边破坏和先破坏再改造的老路都将给民族地区带来灾难性的结果,民族地区是我国境内主要河流的发源地,是我国的生态屏障,但是生态形势很严峻。国家已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十六字生态建设方针和措施。目前主要要防止边建设边破坏现象的发生,应该加强和落实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可以制订专门的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坚持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性开发,通过保持原生态,改善交通环境进行传统民族建筑结构的修缮工作,打造独具民族特色,浓郁民族文化的旅游景观。

参考文献:

[1][英]伦纳德•J.利克里什,[英]卡森•L.詹金斯.旅游学通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86

[2]唐留雄.现代旅游产业经济学[M]. 广州:广州旅游出版社,2001.

[3]张辉,等.转型时期中国旅游产业环、制度与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4]黄晨晨.西部大开发:旅游先行效益先行——西部大开发中旅游业的地位和发展模式[J]. 旅游学刊,2004:43-46.

[5]耿改智.制约西部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 旅游经济,2006,(7).

(责任编辑:吴明宇)

作者:易乐权

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论文 篇3:

西南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本土化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以西南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本土化设计为例,通过对西南少数民族旅游工艺品本土化设计及应用来凸显其地域特色及民族特色。旅游工艺品本土化设计是结合当地的地域特点、文化环境以及科技水平,强调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倾向。充分认识当地民族文化內涵,寻求“原生”文化根基,结合现代人的情感需求与心理需求,将传统的民族文化及民间手工艺巧妙地融入到旅游纪念品设计中,设计、生产出更能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的旅游工艺品,也是旅游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西南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本土化设计

随着我国旅游市场快速发展,人们对旅游要求日渐提升,逐渐朝着民族旅游方向发展,尤其是处在“一带一路”上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该地域保持着独特、神秘的民俗文化,且民族特色鲜明的手工艺产品受到游客的喜爱和青睐。然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景区、景点在民族旅游工艺品开发上出现民族特色被淡化、跟风及质量低劣等不良现象,难以展现民族文化真正的魅力及精髓,且影。向当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这种状况也严重影。向到当地旅游业结构的完善和旅游市场需求的满足。故,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本土化设计的研究,有利于发掘和保护西南各民族优秀民间工艺美术文化,增进民族认同感。

一、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工艺品本土化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一)该地区民族文化与传统个案重点调查

本土化设计在该地区工艺品设计中的重要性十分突出,人们旅游的主要目的是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体验本地居民的实际生活,从而丰富自身精神感受。本土化设计体现在多个方面,笔者通过阅读大量资料,对西南少数民族建筑、服饰及节日等文化进行研究发现,本土化元素在其中的具体表现,如建筑文化,西南地区受到自然气候、民族差异等因素的影。向,当地建筑主要以多样化建筑形式为主,如壮族的干阑式建筑、侗族的鼓楼及风雨桥等,体现了深厚的民族风情文化。如以广西三江侗族建筑为元素设计的吞器《侗香》(图1),将鼓楼与三江地标式建筑鸟巢的外观造型与实用功能巧妙结合,以陶瓷为材料施以青釉,P280摄氏度高温烧成,此吞器作为实用器,以更加柔美的视角展现侗乡独特的建筑风光。服饰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该地区工艺品设计中,人们采取染、刺绣等形式应用到服饰文化设计中,如白裤瑶服饰、苗族蜡染等。另外,节日是每个民族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傣族泼水节、藏族的转山会等,人们通过唱歌、跳舞等形式,呈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旅游加强民族之间的互动,不仅能够带动西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还能够推动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将具有本土文化的旅游工艺品作为纽带,对深化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情感交流及人文关系的日趋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将本土化设计元素渗透在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工艺品设计中显得十分重要,为日后民俗工艺品设计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旅游工艺品造型形态与装饰本土化的积极意义

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深度发展,民族旅游已然成为游客关注的新热点,也因此成为旅游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民族性、实用性等角度而言,将该地区本土化元素渗透至工艺品形态与装饰当中,且在原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创新,能够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不仅能够更好地延续民族传统文化,还能够创新出多样化工艺品造型及装饰,在很大程度上为当地旅游市场提供了发展动力,如广西三江侗族开发的旅游工艺品《侗香》《侗乡情》(图2)《侗族首饰》(图3)等,均是以侗族建筑鼓楼、风雨桥为造型要素,依据功能特性进行形态及装饰上的创造,这些本土化设计的产品不仅具有三江地域特色,而且投入市场后将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进而促进侗族民族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三)本土化旅游工艺品具备市场竞争力

强调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本土化特色,主要是由于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特殊历史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是当地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具体体现。与现代机械化生产企业相比较来看,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本质上是乡土手工业,生产的民族工艺品相对来说生态环保、能源消耗较少、成本低,更为关键的是该地域的民族工艺品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适销对路,具备一定的竞争力。综上所述,突出旅游工艺品本土化特点,能够赋予其更强的生命力,在激烈的市场经济发展中获得更为广泛的市场空间。

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本土文化及民族特色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交流也日渐频繁,联系也更加密切。不同的社会文化中,人们不断地从其他文化中吸取营养,改变着本土文化,促使其革新。同时信息技术的渗透,对本土文化内涵及表现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在此趋势下,以本土民族文化为背景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设计忽视对本民族文化内涵发展的关注,设计师在设计上未能将自身特有的文化特征彰显出来,且缺乏创新性,导致该地域旅游工艺品难以适应当代社会及民族文化发展需求。

(二)设计制作粗糙、质量偏低

目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工艺品生产企业数量日渐增多,但由于资金少、规模小等因素的影。向,人们想获得更多经济效益只能粗制滥造,促使整个产品质量大打折扣。如工艺品市场上的银器、皮革等本身质量较差,加之做工粗糙,促使产品根本不具备实用价值。就拿苗族的银饰图案来说,据贵州银匠杨老师介绍,现在市面上的银饰工艺品图案鱼目混珠,真正意义上的苗族图案也慢慢被人淡忘,在材料上为了降低成本多选用白铜代替白银,在制作工艺上也大多使用机械或半机械化生产,也正因如此,难以激发游客购买欲望。民族性、纪念性、工艺性、艺术性等应是民族旅游工艺品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其对民族元素、材料、工艺等都应该体现在较强的质量意识上。而事实上,在西南地区,质量好、价格优,且能够称得上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旅游工艺品并不多,大部分工艺品得不到游客青睐,更有甚者,在利益驱动下,以次充好等现象极大地挫伤了游客购物积极性。

(三)缺乏艺术品位

民族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制作与旅游策划一样,须要有艺术品位的支撑。优秀的工艺品创意设计、制作工艺等各个环节都应该融入思想、文化等,且具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就本质上来看,其价值更多的是体现在内涵与表现形式的统一上。近几年,西南地区旅游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民族旅游工艺品市场尚待开发,缺少自己的主打产品,且由于急功近利,导致技术质量偏低的小作坊越来越多,生产出来的产品缺乏本土化特色之外,艺术品位也不尽人意。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买不到具备艺术品位的纪念品,从某种意义上将会留下消极的回忆,不利于本地域旅游产业长远发展。除此之外,西南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市场,不注重包装、品种少等问题亦很突出。

三、优化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工艺品本土化设计的有效措施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全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和难点,随着国家的重视与政策支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色资源优势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进而形成了旅游开发潮。而对于当地旅游工艺品设计存在的问题,笔者立足于旅游人类学角度,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加以调整和优化:

(一)明确传统工艺文化商品化与真实性之间的关系

旅游工艺品商品化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旅游工艺品商品化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族文化真实性,而民族旅游的真实性正是游客所追求的。因此要想优化该地区工艺品本土化设计,笔者认为工艺品商品化应建立在真实性基础上,并非杜撰出来的真实,游客在解读民族文化的真实性后,能够接受并购买。所以在本土化的工艺品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明确商品化与真实性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在传承和发展本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兼顾其经济效益,同时要严格杜绝盲目生产纯粹的商品化的民族工艺品,实现民族工艺品商品化与真实性的整合。

(二)重视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西南少数民族旅游工艺品研发及市场化,需要根植于其传统民族文化。民族工艺品的发展离不开传统工艺美术文化,失去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的肥沃土壤,难以在旅游工艺品市场上立足。因此为了促使西南民族旅游工艺品发展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首要前提是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承。具体来说,需要在研究民族工艺美术文化基础上,深度挖掘已经失传或者濒临消失的技术资料,不断扩大民族文化影。向。同时,还应鼓励和引导身怀绝技的大师将民族工艺传给后人,只有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特色及内涵,才能够从中提炼出文化内涵,为西南少数民族旅游工艺品研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强调西南少数民族风格及内涵

西南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内涵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上,同时也是衡量工艺品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所以要使西南少数民族工艺品立足于市场,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其制胜法宝。民族旅游工艺品消费不但要满足物质消费需求,更要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在西南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设计中,应立足于本土风格基础上,充分挖掘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同时将传统工艺文化与现代艺术有机整合,将民族元素渗透至开发和设计过程中,促使工艺品具备较高的艺术表现力的同时,还能够促使工艺品与游客文化需求产生共鸣,以此扩大本土化工艺品市场占有率。

(四)积极引进先进的工艺生产技术

游客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决定民族旅游工艺品多样性,因此民族地域本土化工艺品设计应体现在多类型、多层次方面。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及应用,不但能够丰富产品类型及层次,还能够显著提高工艺品质量及效益,最终满足新型消费及审美需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进行工艺品本土化设计中,也可以积极借鉴和学习这些先进工艺,如刺绣、纺织、银饰等工艺在现代家居饰品中的应用等。通过这种优化,不仅能够赋予民族工艺品设计实用性,还能够提高工艺品审美内涵。相比较单纯的工艺品来看,更能够被游客接受,成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开拓市场的有效手段。同时也为传统民族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因此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并非要固守一方,而应积极引进先进生产工艺,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审美需求,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政府的规范管理,避免出现跟风,进而推动西南民族地区本土化工艺品的可持续发展。

(五)努力打造西南少数民族地域本土化品牌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坐拥独特的区位优势,具有较为丰富的民族工艺资源。由于品牌意识的淡漠,使其尚未形成本土化的工艺品品牌。因此,应努力探求关键的民族元素,打造具有标志性的本民族旅游工艺品,并参与市场经济竞争,使其成为品牌。在品牌创建过程中,应强调本土化特色,同时设计和开发图案、造型等系列化产品,并配合相应的宣传,树立标志性的民族品牌。另外,针对高、中、低端目标市场定位进行针对性策划及设计开发。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实施品牌化战略,逐渐在当地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本土化旅游工艺品品牌。企业还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及结合现代技术,设计、生产达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制作的规范化、多样化要求,且为了更好地进入市场,可以邀请专家及当地相关部门负责人、当地民间手工艺人对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估、提出修改意见,以提高民族工艺品本土化设计及制作的合理性,并以此形式达成真正实现对民族工艺品设计的深度挖掘,提升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的综合竞争力。

(六)构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工艺品生产与销售协调系统

目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的生产、销售仍然处于一种较为分散的状态。这种现象促使开发出来的工艺品难以通过合适的渠道进行销售,给中间商带来了可乘之机,不利于本土化工艺品的持续发展。因此对于西南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销售方面,应构建一个有利于生产与销售的协调系统。在各个旅游中心城市建立商品市场,进行集约化收购及经营,以保证生产和销售者利益,还能够提高工艺品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增加销售量,推动当地经济稳步发展。另外,对于当地民族工艺品的管理,应从多个角度入手,构建工艺品展览馆,在确保当地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对传统工艺文化的有效传承。工艺品本土化设计过程中,单纯依靠某一方主体远远不够,而是全民族共同关注的事情。所以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应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方式,宣传自己的本土民族文化,并纳入本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等内容,以提高游客对本土旅游工艺品价值的认识。且当地文化部门要深入对本土化特色的研究,促使全社会都能够关注民族工艺产业,逐渐构建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围,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政府要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本土化旅游工艺品的扶持

民族地区相应的管理机构应积极鼓励企业与院校、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如上海豫园商城与上海交大建立旅游商品设计开发中心等,都是较为成功的例子,值得学习和借鉴。同时,政府作为宏观调控主体,应大力培养一批具备设计、管理能力的人才,建立专门的培训基地,为本地民族旅游本土化开发和设计建立一支高素质人员队伍。政府应挖掘工艺品生产企业的潜能,对企业进行正确引导,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避免不良竞争现象的出现。在积极保护传统工艺品恢复过程中,适当开放市场,逐渐形成多元化市场发展格局,以此来满足游客对工艺品的多样化需求。以政府为主导的工艺品市场能够保证民族旅游工艺品质量,具体来说,可以制定严格的保护制度,维护生产者与消费者合法权益。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制度的规范性在民族工艺品发展中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只有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才能够充分调动本地企业创新热情,从而推动本地旅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地处“一带一路”上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拥有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我国主要的民族旅游及开发地区。对于其在民族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旅游工艺品质量偏低、缺少本土化特色等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当前存在的问题入手,加强对本土化特色的深入研究,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先进工艺,在传承基础上,注重对民族工艺的应用创新,实现传统民族工艺文化与现代元素的有机结合,不断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从而推动当地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

作者:胡澎

上一篇: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论文下一篇:机械制造企业项目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