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差异化休闲农业论文

2022-04-20

摘要:本文通过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深入了解广东湛江休闲农业的现状,运用SWTO分析法对湛江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认为湛江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缺乏创意、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低、服务意识淡薄、忽视农民利益、缺乏针对性政策支持等问题,从而提出坚持以农为本、因季施策、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合理规划休闲农业产业布局、加大宣传力度等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差异化休闲农业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现代差异化休闲农业论文 篇1:

台湾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及其对大陆的启示

摘 要:【目的/意义】台湾的休闲农业经过长期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大陆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业转型的大背景下,借鉴台湾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为实现大陆休闲农业的规范、可持续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提供借鉴。【方法/过程】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梳理台湾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阶段的特征,归纳台湾休闲农业的类型,总结其主要的运营和发展模式,从政府规划、规模建设、特色保持、民间组织等方面分析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特点。【结果/结论】大陆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同时,应从加强休闲农业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建立健全法制规范、鼓励民间组织参与、扩展休闲农业产业链、打造品牌优势等方面,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和优势,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特点;启示

文献标志码:A

Key words: Taiwan;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enlightenment

1 臺湾休闲农业政策的发展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与台湾相关的休闲农业政策的颁布实施密不可分。1980年台北市出台的“木栈观光茶园计划”成为中国台湾休闲农业的起点,1989年台湾“农委会”联合几所高校举行“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研究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政策,同年农业管理部门在有关地区推广休闲农业的理念。1992年台湾当局出台“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成为指导休闲农业的第一部正式文件规定。1996年台湾改“休闲农业设置管理办法”为“休闲农业辅助办法”,但由于与其他规定无法有效衔接,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999年对其进行修订,以规范休闲农业的标准和管理。2000年台湾对“休闲农业辅助办法”进行再次修订,强化行政部门对休闲农业的管理与责任,将修订后的文件重新命名为“休闲农业辅助管理办法”,同年成立“农业政策联盟”,引导农业组织成立相关发展联盟[1]。此后,该管理办法不断修正和完善,截至2016年共修改11次[1]。2001年台湾“农委会”开始推行“一乡一休闲区”计划,推动农业区的整体布局,集中力量发展农业园区[2]。2002年“台湾观光局”出台“民宿管理办法”,将民宿纳入休闲农业的管理范围。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台湾休闲农业进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各地的休闲区主题丰富,形成完备的“登记-评鉴”体系,形成台湾休闲农业“合法化”的运行机制。为提升园区服务质量,2010年台湾又实行“休闲农业服务品质认证标准”,并根据实际运行的情况,于2013年和2015年对其进行修订。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台湾休闲农业政策逐渐成熟和完善。

2 台湾休闲农业的运营和发展模式

当前,台湾已经规划的休闲农业区达21个,保持从事农业旅游经营达过1年以上的经营者有2414家,非台旅游人数超过100万人,为台湾创造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益[3],成为台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独特的名片。台湾休闲农场私人性质居多,其在行政管理部门的引导和支持下,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各地农业的条件,已逐渐形成类型多样、主题丰富、特色鲜明的差异化的休闲农业运营和发展模式。根据休闲农业的经营项目,主要可分为教育农园、民宿、市民农园和观光农业等类型(表1)。

3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特点

3.1 政策引导,注重规划

台湾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注重前期规划和布局,对开发标准、项目设置、经济效益等制定了一系列规划,如“休闲农业设置管理办法”“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休闲农场建筑物设计规范”等,对休闲农业建设过程中具体涉及到的住宿、公共卫生、餐饮、农产品加工等细节都有具体的规定[4],税收、观光、环境保护等部门也有相应的规定补充[1],有效避免了各地的无序开发,保障了发展的合理有效运行,实现了长远发展。针对缺乏统一规划出现的恶性竞争,2001年台湾相关部门开始推广“一乡一休闲园区”计划,以实现不同区域间的农业资源整合,推动休闲农业整体发展和繁荣。

在资金支持方面,台湾相关部门为推动休闲农业发展建立了专门机构制定金融计划,台湾农业信用保证基金会、土地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了专门的放贷业务,为政策的实行提供了资金支持。在技术支持方面,在计划发展休闲农业的地区,当地政府聘请了专家协助设计和规划,成立了休闲农业政策咨询小组,在景观、园林、环境、农建和园艺等方面提供相关专家的咨询和建议,指导经营主体运用正确的方法发展。在经验交流方面,通过举办讲习探讨会进行交流学习,探讨会由行政部门、专家、各经营主体组成,就休闲农业的规划、景观、政策等进行沟通,以提升经营主体的管理水平,形成多方共识。

3.2 集聚发展,规模开发

相对于农业发展,台湾早期的休闲农业模式比较单一,规模相对较小,易出现同质化的恶性竞争现象,且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缺乏农业环保意识,导致有效资源利用率不高。针对这些情况,台湾行政管理部门将分散的休闲农场统一规划和调控,通过整合资源,区域性布局,形成资源的优势互补,使经营者由竞争关系转化为互补的合作关系。对休闲区的公共区域,当地政府及时分配和维护,均衡公共与私人之间的资源,通过集约化的发展,成功实现不同规模的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如香格里拉观光农场实现了多功能全方位的发展,兼有休闲、采摘、加工、教育、度假等多种功能,划分有农业体验区、住宿休闲区、森林游乐区、乡土餐饮区和自然教室等功能区;如以冬山河休闲农区各经营主体在区域内差异化发展,农区集中了餐饮、民宿、观光区、工艺品等30多家的经营体,形成优势互补、相互带动的产业集群,再加上政府提供的公共设施服务,极大地满足了多样化的游客需求,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开发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改善了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

总之,相较于欧美国家大规模的农业经营策略,台湾大多以家庭式的农业经营形态为主,其地少人多的特點,容易造成单一运营模式下的同行竞争,不利于休闲农业的长期有序发展,但台湾根据实际开展“休闲农业区”规划,将一定范围内的农区进行有序规划,根据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整合不同的可利用的资源,逐渐形成“点-线-面”的休闲农业空间开发格局,极大地推动了个体间和区域间的协调良性发展。

3.3 注重创新,保持特色

休闲农业只有具备一定特色、蕴含文化特质,才能有竞争优势。但如果没有统一协调,一些农区经营主体在利益的驱使下,容易形成一样的经营模式。因此,台湾在划定休闲农业区时将“具有农业特色”作为必备的条件之一,也是相关部门批准和审查的条件之一。休闲农业区不仅应提供多样的物质实体,还应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在具体实践中,注重开发新的农产品和文创,农区加工企业首先应建立品牌意识,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和创意包装,融合该区的经营策略,增强产品的艺术性和竞争力。台湾已划定了78个休闲农业区,并在同一休闲农业区建立农区协会,以达成一致的生产标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统一的市场营销和推广。并且,各区之间特色鲜明,开发的餐饮、观光区、住宿、文创等都互不相同,具体体现在每个产品的细节设计方面,将休闲农业规划理念的精准定位发挥得淋漓尽致,如飞牛牧场以奶牛为主题,蝴蝶兰农园以兰花为主题等,在建筑设计、节日举办、文创开发上都强调鲜明的特色,以形成品牌效应;香格里拉观光农场以稻草文化为代表的农业文化,以及每年举办的风筝节都吸引了大批游客,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性。

在农区特色活动的设计方面,台湾休闲农业强调活动的创新性,注重观光者的互动和深度参与,强调农业资源的体验,如举办各种趣味比赛和农业的生态教育活动,开发结合自然环境的活动内容,并且不断吸收其它地区的先进经验,如制定不同年龄和层次的赛制等,鼓励推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5]。以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等组织举办的“台北花博农业市集”“农村好赞”等活动为例,其在增加乐趣的同时,也全方位地对休闲农业进行了推广和宣传,使各具特色的活动成为台湾休闲农业的品牌之一。文化活动需要科技的支撑,台湾也非常注重农业的科技创新,保证财政的持续投入,设立农业的试验园区,并从农村青年入手,鼓励年轻的高素质人才从事休闲农业,发挥人才的积极性[3]。

3.4 民间参与,共同建设

台湾在总体规划休闲农业的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和建设,为此设立专门的推广和管理部门作为辅助和管理休闲农业的重要组织,并出台相应的“农会组织法”,规定农会享有一定的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使台湾农会在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功能完备、体系健全、运行有序的格局。农民通过借助农会的力量,保障了休闲农业参与和经营的多元化、各方主体多样化的发展,从而形成台湾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的结构。

台湾农会在推动休闲农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台湾农会在省、县、乡镇各层级设立组织,同一层级的农会在各自开展业务的同时,也与其他层级的农会开展各种合作,如为农民提供种植技术、信息辅助、产品推广、科技运用、农业资金的无担保贷款等服务,还会定期开展技能培训、业务教育等课程。特别是农会在产品经销方面形成了独具优势的平台,如农会的产销班,专注于拓展市场空间,形成农产品的收购和运销的专业化运作体系,在提高休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种市场化的经营体系,使台湾休闲农业由传统的小规模农业经济逐渐转变为现代化的休闲农业。

4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对大陆的启示

4.1 注重整体规划和布局

大陆的休闲农业的开发形式多样,但有些缺乏一套目标统一、科学规划、系统有效的规划和管理体系,特别是个体农户承办的农家乐,在前期规划和评估不足的情况下易导致项目未能有效运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相关法律进行规范,可以有效避免盲目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为休闲农业提供可持续的发展空间,项目的规划主要包括市场和主题的定位、项目设计、开发原则和收益评估等。在休闲农业整体规划方面,应着力改变目前休闲农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的情况,大力推进西部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充分利用西部农业自然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拓展区域性的休闲农业开发,注重差异化的发展模式,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

4.2 建立健全法制规范

台湾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台湾行政部门完备的制度保障,“农委会”和各地行政部门都建立了休闲农业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机构,以保证休闲农业有序稳定地开展。现阶段大陆应加大对休闲农业的管理和支持力度,结合各地自然资源的优势,健全休闲农业的法律法规,在环保、土地等方面形成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支持体系。休闲农业作为农业发展新的产业模式,政府应对休闲农业形成指导性作用,完善相应的休闲农业的建设、开发、评估的发展政策,根据地区发展水平,制定一系列鼓励和优惠措施,实现休闲农业的深度发展。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投入力度,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形成保障机制,如借鉴台湾土地银行的措施,提高信贷额度。增加社会资本的投入主体,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到现代休闲农业的建设中,逐渐建立一套运行规范、适用性强的资金支持配套体系。

4.3 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民间力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台湾的农会组织在帮助政府推广、管理休闲农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和开放的协调平台。同时,一些经营业主组成的“台湾休闲农业学会”“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等协会组织在完善行业自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大陆在发展休闲农业时,也应积极引导各种农业民间力量,发挥民间组织在政府和农民间的桥梁作用,目前大陆的农业协会主要是全国乡村旅游协会,其已经在各地推行休闲农业的试点工作,但在税收、融资、政策、科技等方面,政府应提供帮助,推动其在协作沟通、产品经销、技术推广、监督管理等方面发挥独特的职能。在政府的引导下,完善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扩大农民组织规模,组织休闲农业的专家学者、专业院校和机构在技术提高、理论创新等方面开展研究,为休闲农业提供技术支持,逐渐形成多元参与、有序完善的乡村振兴的新格局。

4.4 扩展休闲农业产业链,形成品牌优势

传统的农业不会产生土地的利润附加值,休闲农业可以通过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的方式增加利润,具体实践中逐渐形成以特色农产品为主,集旅游、采摘、住宿餐饮等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并逐渐向第三产业扩展延伸,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生态链。休闲农业的综合转型发展中创造的就业岗位十分可观,是传统农业生产无法达到的[6]。因此,大陆在发展休闲农业时,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色,完善休闲农业的产业层次,丰富休闲农业的多样性,构建农业相关领域的行业融合体系,在种植、加工、农宿、文创、观光等产业综合发展和深度融合方面,提高参与性和体验性。休闲农业的高层次发展对环境和人文具有较高的要求,其层次的发展水平是决定休闲农业成功的关键因素[3],因此应注重休闲农业产业链的建设和品牌塑造。在拓展大陆休闲农业产业链的同时,应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效应。特色突出、主题鲜明是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开发和规划之前,应充分调查区域现有的特色,避免出现雷同,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的特色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休闲农业产业,对现有不具有竞争力的休闲农业,采取措施,优化项目,提供政策支持。在文创和活动的规划中,融入契合的主题理念,强调高参与性和体验性,积极搭建有效的宣传平台,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金渝琳. 中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 世界农业,2017(5):194-200.

[2]杜兴军,陈曦.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对大陆的启示[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2):198-201.

[3]王正環,陆怡蕙. 台湾休闲农业效益的影响因素研究[J]. 亚太经济,2019(1):140-145.

[4]肖如斐,李碧珍.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对福建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启示[J]. 台湾农业探索,2019(1):1-5.

[5]许标文,张伟利,刘宇峰. 台湾乡村性空间演变与休闲农业发展的关系[J]. 台湾农业探索,2015(6):1-6.

[6]黄安余. 论台湾休闲农业对农业转型的贡献[J]. 台湾农业探索,2016(6):1-5.

作者:彭锁

现代差异化休闲农业论文 篇2:

基于SWOT分析的广东湛江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深入了解广东湛江休闲农业的现状,运用SWTO分析法对湛江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认为湛江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缺乏创意、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低、服务意识淡薄、忽视农民利益、缺乏针对性政策支持等问题,从而提出坚持以农为本、因季施策、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合理规划休闲农业产业布局、加大宣传力度等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湛江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湛江市;休闲农业;SWOT分析;可持续发展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形式,是指充分利用农业生产条件与农业景观资源,将观光、休闲、旅游融合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的“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这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中共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休闲农业的发展则是调整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拓宽农民收入、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重要渠道,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现方式。

一、湛江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一)湛江休闲农业发展态势喜人

广东省湛江市拥有较为丰富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在休闲农业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禀赋优势。湛江市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给予农户政策优惠,降低准入门槛,使湛江休闲农业发展规模日趋壮大。据湛江市农业局相关统计,2016年湛江市休闲农业接待游客总量达1220万人次,同比增长10.2%,经营收入达到84.8亿元,同比增长9.4%,休闲农业个体经营户920户,带动就业2.74万人,同比2015年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在休闲农业发展中廉江市制定了“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精心设计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提升休闲农业的档次。麻章区着力打造湛江休闲农业基地,麻章区亚热带植物园2105年被评选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2016年湛江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中心落户麻章,为湛江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范本。遂溪、雷州、徐闻等地依靠当地丰富且独特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建设具有特色的休闲旅游项目,创新休闲农业发展类型和模式,湛江市休闲农业发展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湛江休闲农业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网络化“三化”同步发展

湛江市2014年制定《湛江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针对不同县(市、区)的农业资源状况,因地制宜的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推广不同的发展模式,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旅游功能区。湛江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制定了农业旅游接待中心服务标准、对农业旅游进行了精心的规划、明确了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园区主题、建立一整套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行业标准。新时期“互联网+”概念深入人心,湛江市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注重将休闲农业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机融合,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休闲农业进行宣传,将农业产品在互联网上销售,这种“互联网+农业+旅游”的新模式,既能提高湛江市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又能够提高农户收入。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和采用“互联网+”的形式,湛江休闲农业初步形成了规范化、标准化、网络化的现代休闲农业旅游新格局。

(三)休闲农业类型日趋多样化

湛江市在休闲农业发展中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规划,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等条件,综合评估当地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合理规划休闲农业发展布局,在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等基础上创新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激发休闲农业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功能,为区域发展带来活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代表性的有雷州“菠萝的海”、雷州热带农业核心示范区、湛江湖光农场等。

(四)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初见成效

休闲农业经营由最初的农民自发经营向政府引导农户经营转变,各级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对休闲农业进行规范管理,积极引导休闲农业有序健康发展,注重休闲农业多功能的开发与产业间的相互衔接,形成功能区互补、特色产业互补的新格局,休闲农业的经营规模从最初的零星分布、分散经营到集群分布、集约经营,功能定位从单一餐饮功能发展到具有休闲、教育、体验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从景区周边和城市郊区扩散到更多适宜区域,经营主体已从单一农户经营向多主体经营转变。湛江市休闲农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产业化发展初见成效。

(五)积极创建休闲农业示范区

湛江市各地积极申报休闲农业示范点,建立示范基地。示范基地的建设能够进一步强化示范作用,促进休闲农业健康发展。2016年广东省开展的评选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活动中,湛江麻章区湖光镇和湛江市南三岛旅游示范区南三镇被评为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徐闻神州木兰园、廉江良垌田山水休闲农业园、吴川市佛子岭生态森林公园、湛江南三岛湖村、湛江南三岛海丰村、吴川市蛤岭生态园、遂溪金龟岭休闲农场、湛江赤坎高田农业观光园等8个园区被评为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二、湛江休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湛江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势

1.自然條件优越,热带农业资源丰富

湛江市地处亚热带地区,属于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多雨,适宜多种热带、亚热带植物的生长。湛江的亚热带植物丰富多样,被誉为全国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宝库,农业基础好,具有很大的资源开发优势。湛江旅游资源形成以玛珥湖火山景观、南亚热带果树及蔬菜花卉等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农业、农耕文化遗址、新农村建设观光带、滨海休闲体验农业、特色旅游餐饮为主题的六大特色功能区,协调六大特色功能区的发展是提升湛江农业旅游产品影响力与知名度的有效方式。此外,六大特色之中包含素有“中国大陆最优美、面积最大”之称的徐闻珊瑚礁景观、徐闻“菠萝的海”,中原农耕文化与岭南农耕文化完美结合的雷州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面积最大的廉江高桥红树林生态保护区,保护区内红树林面积为18.6万亩,22个品种。“全国之最”的桉树林基地300多万亩、“全省之冠”的芒果基地14万多亩、“全国最大”的剑麻种植基地面积8.7万亩、同时也是我国海水珍珠养殖的最大基地,海水珍珠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5%以上。可以看出,湛江的自然条件优越、农业旅游资源丰富,这些自然资源为湛江休闲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2.战略区位优势明显,客源市场广阔

湛江位于粤、桂、琼三省交汇处,铁路、航运、空运、公路设施完善,交通便捷。2016年湛江市被确立为环北部湾中心城市,届时湛江市的交通、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将进一步优化,对临近客源市场的潜在顾客吸引力也将大大增加。在省内,湛江市邻靠全国最大的旅游客源市场之一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省内旅游,区位优势突出,湛江高铁经过几年如火如荼的修建,预计2018年下半年通车,届时将极大缩短珠三角地区到湛江的距离,进一步扩大湛江省内旅游的优势;面对国内市场,疏港大道、渝湛高速公路、G75国道、G207国道、G325国道将西南地区客源市场与湛江市连接;湛江位于北部湾核心地位,湛江具有汇集广东、广西旅游资源与市场资源的优势,成为沟通大西南、连接珠三角的重要节点和珠三角旅游圈与中国---东盟跨国旅游合作圈的接合部。

3.农业科研优势突出

湛江拥有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文理职业学院等高等院校、湛江农垦科学研究所、农业部桉树研究开发中心、湛江珍稀水果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以及众多涉农的科研单位,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湛江市农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推动了湛江市农业现代化的进程。2016年湛江市政府为进一步加大对湛江市农业资源的开发和支持,联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分别建立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作科研基地、湛江人才创新基地、南亚热带作物科技创新基地、抗寒育种基地、湛江综合科研基地、南亚热带植物园,这些科研基地的的设立和运转为湛江农业科技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4.广东省改革创新的先导区,市场意识浓厚

近年来,湛江市经济实力和综合效益逐年提高,地方财政增长显著。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引导下,湛江市政府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资力度,增加财政支出促进农业的发展。湛江市在农业发展新阶段,积极开拓休闲农业发展新模式,创新农业发展新路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特色农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合理调整农业种养结构,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坚持走“绿色、有机、生态、安全”的发展之路。坚持创新驱动的持续协调发展,注重标准化生产提升品牌质量,实施品牌化战略拓展国内外市场,产品精深加工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坚持以工促农、工农良性互动的发展道路。同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入股,为农业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前提条件。

湛江休闲农业发展的劣势

1.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剧,自然灾害频繁

农业资源开发不合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剧、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影响休闲农业的发展。据统计数据显示,1951-1990年期间,湛江市7级以上台风82个,平均每年2.05个。近年来台风的危害程度和发生频率加剧,对农业的危害程度也越来越大。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污染物排放不当,工业污染、城市污染相继转移到农村地区或偏远郊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诸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农业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对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严重困扰。

2.休闲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品牌建设需要进一步提升

湛江休闲农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已有的品牌缺乏知名度,没有在市场上打开局面。品牌设计理念陈旧、品牌创建和保护工作未能及时对市场进行综合的评估与规划,导致品牌发展工作不连续,失去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品牌创建与保护是一个长期投资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资金链的短缺会使品牌的市场美誉度受损。再者,现有的发展模式单一,技术服务不成熟,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对发展舒适、高质、高效的新型农业具有一定的制约。

3.休闲项目功能单一,缺乏特色

长期以来,湛江的农业资源开发和利用缺乏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对农业资源的宏观管理不足;各地的农业庄园经营规模小、地方特色不突出,很多休闲农业庄园存在同质同构现象,游客引不来、留不住、难再来的现象较为严重,主要的原因在于园区发展模式落后、服务功能单一。目前湛江市很多园区的活动主题普遍是“采摘-聚餐”模式,主题缺乏创意与特色,未能让人耳目一新。休闲农业缺乏深入的挖掘开发。现有发展规模和发展模式无法承担湛江新时期外部环境改变带来的利好,难以承接地区经济发展功能外溢,无法满足周边城市居民的发展需求,发展优势有待挖掘。

4.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缓慢,缺乏服务意识

湛江休闲农业的发展,总体处于规模小,数量多,布局散的初级发展阶段,经营主体多为个体农户,即使一些较大的农业庄园中的从业人员也是周边的农户,虽然促进了周边农户的就业,但这些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总体而言专业素质较低,服务意识薄弱。同时休闲农业主体也缺乏相关的专业管理人才和团队建设,无法真正满足休闲农业发展的要求。

5.忽视农民利益,项目农“味”不足

引进少数工商资本发展休闲农业后,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经营主体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忽视农业发展的基础元素,损害周边农民的切身利益,项目开发农“味”不足,与发展初衷背道而驰。

(三)湛江休闲农业发展的机遇

1.一帶一路战略实施提供发展契机

国家提出“一带一路”的宏伟战略构想缩小了众多国家和地区的距离,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要素重组提供了政策、资金、技术上的支持。湛江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湛江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开发跨区、跨省休闲农业项目,引进国外先进休闲农业发展理念与技术,招纳行业精英,推进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可见,“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等带来了巨大的红利。

2.乡村振兴战略为休闲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够激发乡村的内在活力,培育出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休闲农业作为提升农业、致富农民、发展农村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方式。“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湛江休闲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3.消费结构升级拉动休闲农业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内在推动力,消费结构随人民的消费方式发生了改变,居民消费从只求吃饱、穿暖的生存型消费向要吃的健康、个人成长、生活休闲、快乐工作、旅游休闲、康体保健、文化消费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消费结构转变。目前,湛江市人民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幅提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市民更加注重身心的健康和精神的享受,休闲农业是集生产、休闲、观光、旅游、文化交流、康体保健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农业,是工作繁忙之余,远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释放压力、放松身心、享受自然的重要方式。

4.低碳休闲旅游日趋深入人心

目前,在城市生活与工作的人们每天饱受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感受幽静的田园风光、舒适的农家生活成为他们舒缓压力的重要方式。休闲农业发展满足低碳生活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满足城市居民享受自然、释放压力、品味农家绿色美食的需求,城市居民对有机食物的追求,对食品安全的担憂,对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需求,为湛江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湛江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来挑战

近年来,由于耕地资源的减少,人力资本的上升,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如化肥、水电费用的上涨,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成本快速增加,而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遭遇天花板,农民经济收入遭到成本上升和农产品价格下降的双重挤压。目前,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仍然是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2.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迫切要求加快农业组织创新,现代农业发展衍生出大量个性化、定制化、特惠式的服务需求,对传统的公益性、普惠性的农业服务体系有着巨大的冲击。体制改革之后,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体系不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技术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农业保险业务推进缓慢,缺乏有效的抵押和保险,金融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动力不足等问题阻碍了资金进入第一产业的通道,加大了农业经营的风险。

3.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如交通拥堵、物价水平上涨、空气污染、食品安全隐患、消费者权益容易遭受侵犯等诸多问题,增加了消费者出门旅游的潜在风险和消费负担。另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渐丰富,休闲娱乐方式也日渐多样,这对传统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造成新的威胁。国外市场而言,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休闲农业起步较早,体系相对完善,而且近些年这些欧美国家又出台了一些列的优惠政策吸引中国消费者旅游,不少国内游客流向欧美等旅游市场,这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4.周边省市同业竞争激烈化

湛江市南与海口隔海相望,西与北海市毗邻,北接玉林东接茂名。海口、北海、桂林等周边城市都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并且近年来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迅速,也已经形成自己的品牌,在周边省市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比如海口市年丰休闲农业观光园、万岱农业休闲观光园、凤生香草园等休闲农业示范区。这些示范区经过数年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具有完善的配套设施,是集旅游观光、水果采摘、养生度假、餐饮娱乐、康体锻炼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观光园。北海市近年发展滨海旅游业,北海银滩、北海园博园、北海涠洲岛等已经初步形成一定的品牌知名度。这些周边城市旅游业的兴起对湛江市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

四、湛江市休闲农业发展对策及政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引导,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湛江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市政府的支持和引导,针对当前发展规模小而分散的情况,市政府应加强引导,结合湛江市各区县实际情况,对湛江市休闲农业发展做出合理规划,增加湛江市休闲农业的竞争力。在产业政策上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尤其在信贷、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深入挖掘湛江本土文化,实现差异化发展

促进湛江农业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文化三化结合。农业文化和民俗文化是支撑休闲农业发展的内在脉络,湛江乡土民俗文化能够给游客体验风格各异的民间习俗,调动游客对湛江文化的好奇心,增加湛江对游客的新引力。湛江市作为农业大市,经过长期的发展拥有自己独特的农业文化,菠萝节、火龙果采摘节以及各种以水果为主题的庆典活动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方式。乡土特色与农业特色,是休闲农业打造品牌价值、开发市场的强劲动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国人有着内在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打造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农业休闲活动既能突出项目特色,又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将湛江特有的农业文化、民俗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具有特色的农业休闲活动,能够增加湛江市休闲农业对游客的吸引力和对周边城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竞争力。

(三)坚持以农为本,提高农民收入

在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要坚持以农为本,不能损害农民的利益,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调动农民参与休闲农业发展的热情。政府要充分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利用休闲农业进行农村精准扶贫、兴旺农村相关产业、富裕人民生活。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美好人民生活作为首要目标,通过着力解决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创业资金不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现实问题,达到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益的目的。

(四)休闲农业发展因季施策,全年化经营

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季节对农业园区旅游产品的种类、建设规模、客流量等有很大的影响。在休闲农业庄园等发展规划过程中,要兼顾季节因素,合理利用农业设施发展种植业,或者以特种养殖为主体避开这些不利因素。总之,根据湛江季节性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季特色规划农业园区休闲观光项目,让旅客感受一年四季的变化。

(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服务质量

有效的宣传是扩大休闲农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针对目前湛江市休闲农业品牌知名度低的现状,湛江市要打造一批有特色、重体验的休闲农业产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网络作用,大力宣传其产品特色,还应向消费者明确交通路线、联系方式和价格等信息,便于消费者及时准确地了解产品信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消费者前来体验,扩大湛江休闲农业产品知名度。另外,要對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的岗位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服务体验。

五、结语

湛江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起步虽晚,但近些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迅速发展。湛江市依托自身优厚的农业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民俗村、休闲农园等多种形式的休闲旅游项目,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类型。湛江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业、旅游业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户的生活。虽然湛江休闲农业近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项目建设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等。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湛江市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合理规划相关产业,通过政策的制定加强引导,结合本土文化特色,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优势项目。

参考文献:

[1]李秉龙,薛兴利.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

社,2009.

[2]钟来元.湛江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04(02).

[3]王家润.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6.

[4]蒋颖.北京市门头沟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

大学,2013.

[5]李倩玮.广东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湛江:广东海洋大

学,2016.

[6]詹玲.发展休闲农业的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

版社,2009.

[7]金侠鸾,过建春.海南省休闲农业的SWOT分析[J].农业科技

通讯,2008(10).

[8]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湛江市农业局.湛江现代农业

发展规划(2010-2020)[EB/OL].http://www.doc88.com/

p-9595450102727.html,2014.

(责任编辑:陈 勇)

作者:钟肖徽 闫玉科 丛瑞芳

现代差异化休闲农业论文 篇3:

乡村振兴背景下江淮分水岭休闲农业发展格局研究

摘 要:休闲农业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现代农业形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研究其发展格局及存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对江淮分水岭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明确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区域休闲农业发展格局、主要模式以及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促进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江淮分水岭;休闲农业;发展格局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Jiang-huai Water-shed Ar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ANG Chengwen

(Chuzhou University, Chuzhou 239000, China;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Jiang-huai water-shed area;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attern

1 江淮分水岭休闲农业发展背景

江淮分水岭地区位于长江和淮河流域分界线周边的主要区域,分布于安徽省中部,覆盖六安市裕安区、金安区、霍邱县、淮南市区、寿县、合肥市区、肥东县、肥西县、巢湖市、滁州市区、全椒县、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天长市、来安县等4市市区及其部分下属县区,该区域以合肥市为中心,为安徽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区域位置尤为关键。自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本区域借助政策机遇,将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战略布局和本区域资源禀赋、自身特色相结合,不断探索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区域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安徽省是较早谋划休闲农业的省份之一,早在2010年就开始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部署,在其政策文件中,将休闲农业界定为利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为消费者提供休闲、观光、体验等乡村特色服务,实现农业多功能、高效益的新型产业[1],界定了休闲农业的内涵和范围,为筹划休闲农业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江淮分水岭地区发展休闲农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作为一种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转型升级的业态形式,休闲农业结合乡村特色和业态创新,为人们提供体验田园生活和乡村风情体验,实现消费和产业优化升级,最终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2]。从2016年农业农村部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以来,休闲农业开始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休闲农业是一种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逐步成为我国农业新的增长点。随后,休闲农业融合于乡村振兴战略中,逐步涵盖休闲观光、健康养老、乡村民宿、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类型[3],成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关键形式。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本区域的乡村特色,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4]。把握机遇,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是本区域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2 江淮分水岭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格局

2.1 岭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江淮分水岭地区易旱、缺水、土壤不肥沃的条件制约了其传统农业的发展,但区域内生态环境良好,多丘陵和沟脊,较为适宜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新型农业。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区域各市县积极进行新型农业产业培育和生态农业的探索,开发出休闲农庄、生态园、生态农场、观光园、农业示范园等多种类型的休闲农业形式,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内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融合。休闲农业示范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结合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根据布局、规模、特色、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服务能力、营业收入、从业人员规模及服务质量、休闲项目数和体验项目数、具备绿色农产品加工与销售能力等指标认定的休閑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农庄)的结果(见图1),可以大概明确本区域休闲农业在全省的位势。由图1可知,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以来,江淮分水岭休闲农业示范点数量和比重持续提升,示范点在全省的占比从15%提升到26.8%,说明岭区休闲农业在全省的位势逐步优化,休闲农业较快发展,区域内农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此外,农业农村厅将2020年之前20个左右的认定数量提升到2020年的41个,说明安徽省对休闲农业的重视和支持。

2.2 岭区休闲农业发展格局 休闲农业发展格局体现在产业空间分布、发展模式和路径等方面。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能够以关系网络形式体现休闲农业的区域布局和相关节点区域的网络地位,反映出各县区在本区域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岭区各县区2015—2020年的25个休闲农业示范点的分布进行描述(见图2)。由图2可知,除明光市、定远县外,区域内休息农业示范点分布较为均匀,说明休闲农业得到了较为普遍的重视和布局。但区域内示范点分布较为分散,整个区域未形成产业化网络格局。

大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休闲农业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和探索经历,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区域休闲农业发展格局。因此,本文借助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数据来进一步分析岭区休闲农业发展格局。2020年6月,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了999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这些企业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充满活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完善农业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方面具有较强的示范性,且包含主要的休闲农业示范点,也存在大量企业直接或者间接投资了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乡村休闲娱乐等休闲农业所涉及的项目,因此,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休闲农业结合来研究本区域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较为可行。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关系网络进行分析,发现江淮分水岭地区内各县区休闲农业的协同发展状况与各自位势。图3反映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各县区分布的密集程度。结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企业信息查询系统和天眼查平台本区域被认定的203家龙头企业数据进行收集,确定区域内各企业的分支或控股企业情况,构建关系矩阵,并通过Ucinet软件呈现各县区产业化龙头企业网络(见图4)。

图3中,方形标记为龙头企业所在的县区,圆圈标记为龙头企业,标记越大代表该地区企业越密集或者本企业在所在地之外的分支越多。由图3可知,裕安区、长丰县、寿县、全椒县等县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布较为密集,说明本地休闲农业市场较为活跃,分布在合肥市区、滁州市区等周边的红色圆圈较大,说明部分企业业务范围超出本地,向周边拓展了相关业务,促进了本区域在整个产业网络中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

为了量化分析江淮分水岭地区休闲农业协同发展格局,本文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中心度指标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分布数据进行分析。借助Ucinet软件的计算,得到相关县区的中心性指标数据(见表1)和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县区关系网络(见图4)。

表1中,中心度(Degree)反映接收或向区域外部署分支的企业数之和,能够刻画该区域节点在产业化网络中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弱。由表1可知,合肥市区基于较强的区位优势,吸引了诸多龙头企业的分支机构,并且其本地企业大量在其他县区建立分支机构,使得合肥市区在整个区域的资源配置能力突出,因此在农业产业化网络中地位突出,处于江淮分水岭休闲农业协同发展的关键促进位置。除合肥市区中心度最高之外,滁州市区、肥东县、肥西县、巢湖市和金安区在农业产业化网络中也较为突出,相关龙头企业积极拓展农业产业链,将业务部署到岭区各县区,极大促进了本区域休闲农业的协同发展,成为江淮分水岭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促进节点。

图4显示,岭区内合肥市区和滁州市区的农业产业化企业网络中心度相对较高,处于网络的关键位置,说明这两个区域在江淮分水岭农业产业化中具备较强的农业资源配置能力,侧面反映出合肥市区、滁州市区休闲农业与周边县区的协同发展水平较高。除了以合肥市区为中心的少数区域在农业产业化网络中位置突出,与其他区域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密切,大部分县区与周边区域的关联度度较低,产业链延伸和协同发展层次有待提升。

2.3 岭区休闲农业主要模式 休闲农业以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特色文化等为主流发展方向,各区域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不同的发展模式。本文结合2018年以来江淮分水岭地区被认定的16家休闲农业示范点的信息,对其业务范围进行梳理,进而提炼本区域休闲农业的主要模式。分析发现,本区域休闲农业主要围绕种养殖业来拓展休闲农业产业链,深化休闲娱乐、文化体验、餐饮住宿等方面的业务融合与升级。具体上,可以提炼出3类模式。

模式一:以特色瓜果种植为依托,打造季节性瓜果采摘服务与生态观光,并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与销售业务,如合肥凤岭生态农业示范园的樱桃、猕猴桃种植、加工销售与采摘业务模式。

模式二:基于当地传统特色产业,提炼产业主题文化,建立文化产业园,由此设计产业文化体验与教育、绿色餐饮、特色产品生产与销售的业态模式,如主打豆腐主题的淮南豆腐主题文化园。

模式三:結合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立生态种植、养殖场地,自产绿色食材,为消费者提供乡村特色饮食和生态观光服务,实现绿色种养殖与休闲观光的结合,如小兰草生态农场、合肥润枝生态园。

除以上三种模式之外,还有部分示范企业基于自身优势,如基于原有农场、林场等条件,进行中草药种植与苗木、花卉的推广,并拓展了休闲观光业务,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农村产业融合。

3 江淮分水岭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3.1 区域内休闲农业协同发展水平不高 通过休闲农业示范点及龙头企业分布、产业化企业网络分析可知,区域内休闲农业关联度不强、协同发展水平较低。主要源于农业产业链仍不完善,传统模式与相关产业的有机耦合不足,最终导致大量企业仍然维持农业生产+农家饭庄的低端经营模式,生产经营对地域和季节的依赖度都较高,难以实现业务和市场的有效拓展,县区间难以形成资源的交互,多数企业仅限于本地狭小市场的分散经营,未能促进整个区域休闲农业的协同发展。

3.2 产业模式仍较单一,存在同质化发展的趋势 虽然各县区相关企业依托不同资源条件,结合地方特色发展休闲农业,但仍主要是围绕种养殖、休闲娱乐、生态观光、餐饮住宿等几个模块,具体都是通过采摘、农事体验、农家菜、观光几个模块来吸引客流,业务内容大同小异,出现区域内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客流难以维持,特色不明显。通过天眼查数据平台发现,部分被评为休闲农业示范点的企业已经被注销,说明本区域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仍需创新突破。

3.3 服务营销模式有待创新 通过梳理休闲农业示范点的信息发现,大量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线下口碑方式进行营销,只有少数企业提供了企业网站或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以供信息发布和与客户互动,不能适用互联网时代用户消费和信息收集习惯,也不利于业务的持续优化和升级。一方面源于乡村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另一方面,相关经营者仍然维持传统农业经营思想,没有形成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思维。此外,部分企业不能提供网络服务、休闲娱乐项目安全服务意识不高也是制约区域内休闲农业健康发展的潜在问题。

3.4 未建立区域内休闲农业协同发展的机制 虽然具备相似的资源条件和自然风貌,但岭区内仍然没有政策、行业规范层面的休闲农业协同发展与产业治理机制。各地仅限于自身条件开拓业务,很少着眼区域市场,导致盲目开发、同质化发展。岭区需要针对本区域实际和特色,建立相应的行业治理机构,科学规划布局,充分挖掘创新点和细分市场,避免恶性同质竞争和季节与地域的限制,促进本区域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4 乡村振兴背景下岭区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4.1 监管与治理者角度

4.1.1 建立区域休闲农业协同发展机制 由基层政府和行业协会主导,对本区域各县区资源禀赋、农业基础、乡土文化和特色进行梳理,科学规划和布局,对相关企业和组织进行指导,围绕农业产业链培育和延伸,提供政策保障、融资帮助、基础设施完善、行业规范制定,形成有力的监管与治理机制,推动各企业积极创新和服务质量优化,实现区域内资源合理流动、区域间差异化发展的局面。

4.1.2 引导乡村闲置资源的有效整合 岭区部分示范企业重新开发建设了种养殖场地、休闲观光区,却忽视了大量闲置的资源。从分享经济角度,农村大量闲置的农用地、机械设备、房屋、人力资源等都能够被优化配置,以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降低休闲农业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为资源所有者带来收益,闲置资源的盘活,也是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基层政府应充分明确自身资源状况,结合本地特色积极鼓励和引导乡村闲置资源的再配置和优化利用,以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

4.1.3 强化企业绩效评估机制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和本地乡村发展规划,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评估机制,定期对相关企业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生态化、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等方面展开评估,对表现突出的企业进行奖励,强化其示范引领作用,对脱离休闲农业发展理念的企业进行规范、引导。

4.2 休闲农业企业角度

4.2.1 强化经营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创新 针对休闲农业企业,应立足本地特色和传统农业优势,明确定位和目标客户,并结合未来的客户潜在需求,设计具备核心优势和特色、兼具现代气息的休闲农业模式,打造特色品牌。另外,在服务模式上下功夫,考虑当前用户消费行为习惯和偏好,营造具有本地风格的乡村文化环境,提升服务品质,培养忠诚客户群体。

4.2.2 借助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外向型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涉及多个产业部门,一般需要借助区域内外资源实现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因此,相关企业应抓住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通过产业链延展和产业融合,结合区域和资源状况,针对目标市场进行精准布局,突破本地狭小市场的限制,并充分考虑季节性的影响,实现经营的连续性和跨地域性。

4.2.3 进一步明确区域特色 各休闲企业所处区域都具备一定的乡土文化特色,相关企业应充分挖掘本地特色,不仅仅立足于传统种养殖业,而应将本地风俗习惯和特色文化纳入业务模式创新中,在丰富服务项目的同时精细化、特色化核心业务,提升乡土品牌的知名度。如凤阳县结合小岗村文化,将凤阳花鼓、小岗粗粮、藤茶有机融合,打造休闲农业综合生态体系,强化地域特色。

参考文献

[1]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组织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的通知[EB/OL].[2010-09-30].http://nync.ah.gov.cn/public/7021/11343581.html.

[2]秦俊麗.乡村振兴战略下休闲农业发展路径研究——以山西为例[J].经济问题,2019(02):76-84.

[3]张梅.乡村振兴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路径和实践范式建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11):122-128.

[4]王莉琴,胡永飞.乡村振兴战略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0(04):57-58.

[5]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委员会关于公布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名单的通知[EB/OL].[2020-06-02].http://nync.ah.gov.cn/public/7021/53198971.html.

(责编:张宏民)

基金项目:安徽省省级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项目:基于语义WEB的江淮分水岭地区“三产”融合中产业链优化模型研究(SK2017B21);滁州学院校级规划项目:基于语义的滁州市制造业工业化与信息化业务融合推进模型研究(2016GH03)。

作者简介:王成文(1986—),男,河南信阳人,博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智慧农业与分享经济。  收稿日期:2020-12-25

作者:王成文

上一篇:小班威胁语幼儿教师论文下一篇:农村班级管理下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