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突破旅游业论文

2022-04-20

摘要: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和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旅游消费升级拉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的必然结果。浙江省、北京市等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理念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通过总结浙江、北京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和经验借鉴,从用地、三产融合、市场、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天津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启示。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休闲农业突破旅游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休闲农业突破旅游业论文 篇1:

论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的现实意义及思路

摘要: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推动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我国休闲农业得益于农业转型升级、城镇一体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机遇,但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存在战略规划缺失、产业链过短、规划欠层次、特色不明显等问题。我国休闲农业的未来发展,需要通过对现有的、分散的相关产业和企业进行调整、组合和一体化,让休闲农业产业链上的所有相关环节产生协同作用,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能,最终提升所有链上企业的竞争优势,形成休闲农业的新的立体产业链;并成为解决我国休闲养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思路;立体产业链网络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农业一直持续高速发展,休闲农业的经营环境与基本消费需求已经具备。同时随着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政府部门和学者们开始积极倡导地方农业结合自身优势向休闲农业方向转变。但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极缺战略规划,大部分经营中的休闲农业旅游场所环境不舒适、特色不明显、吸引力不足、产业链过短等,这些成为制约各地休闲农业发展的瓶颈。如何深刻认识休闲农业发展对我国的现实意义,以及对其发展思路进行研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休闲农业的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休闲农业的定义

艾伦·尼斯首先在其论文《日本农业模式》中明确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此后日本、韩国的学者相继展开研究。2000年,台湾农业主管机构明确提出了休闲农业的概念并作出界定: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以为居民提供休闲为目的综合农业产业。如今,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学及管理学的重要分支与研究对象。

2.国外与我国台湾地区研究与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于1924年兴起于欧洲,至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各国均有了较大发展。德国、日本、法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是休闲农业研究和发展比较领先的国家和地区。德国的休闲农业主要是提供小块农田供市民自结自足从而享受田园之乐。日本研发休闲农业较早,其休闲农业依托先进的科技水平进行深层次开发,现已发展出观光型、教育型和特色型三种典型模式,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法国政府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专门设立了农业及旅游接洽服务处和“欢迎莅临农场”网络组织,不仅为从业者提供日常咨询,还为其休闲农业制定了强有力的促销策略。服务处和网络组织连结了法国各大农场并将他们划分为“美食品尝、休闲和住宿”三大类型进行统一管理。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效法于德国。在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当局从资金、技术、政策上给予了充分支持。

国外和我国台湾学者对休闲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经济、动力机制和社区管理四个领域,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和观点有:在休闲农业的概念研究方面,Inskeep提出了用休闲农业统一渚多称谓,Bramwell B.对休闲农业进行了较为完整地阐释,Debolah,以及以范子文、郭焕成、郑健雄等为代表的我国台湾学者也做出了相关研究;在休闲农业的经济研究方面,Oppermann M.、Nilsson P.A.K等通过实例证实了休闲农业是农民的新收入来源,Evans、Dernol证实了休闲农业可为当地带来就业机会;在休闲农的动力机制研究方面,Greffe、Bendl等分别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做出了研究;在休闲农业的社区管理研究方面,Fleming与Walshand Burr,以及ReidD.G.均强调了社区参与对休闲农业管理的重要性。

日前在休闲农业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已出现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多产业、多企业协同趋势。但这种趋势大多尚足经营者的白发结盟,站在国家高度或大区域角度进行统·规划、协调运作的迄今为止很少。

3.国内研究与发展现状

我同的休闲农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但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了观光农园、市民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休闲农场、森林旅游、农村留学:、民宿农庄、民宿旅游等九种形式,已建成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03个,基本呈现出类型多元化、功能系列化的特征。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整体规划缺乏、建设重复、特色不足等问题开始凸显。

在我同休闲农业发展的同时,诸多研究者也开始从其概念与性质、开发与发展、驱动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祁黄雄等做出了概念与功能研究;卢云亭、郭焕成等界定了休闲农业的性质,认为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型产业;舒伯阳、毛帅、李林、张广海等做出了休闲农业开发与发展研究;白廷斌认为城市化进程足休闲农业产生的根本原因;郭焕成、刘军萍等提出了休闲农业的“现代文明病”驱动论。比较而言,国内学者对休闲农业的单一理论研究较多,跨学科研究较少,欠缺系统研究。

4.国内外研究发展小结

纵观国内外休闲农业的发展及研究我们发现:国外较注重休闲农业的应用性研究,而国内偏理论研究。但足,尤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均欠缺对休闲农业理论与发展的系统研究,在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心理学、景观学、地理科学结合上尚不够密切,有待于继续丰富发展。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进程中,许多国家均从资金、技术、政策上给予充分支持。在休闲农业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已出现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多产业、多企业协同趋势,而这种趋势在我国尚未显现。

二、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的背景与机遇

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体闲农业的发展面临许多契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休闲时代的到来

随着科技进步、收入增加和闲暇时间增多,人们越来越多地从追求物质生活转向追求精神享受转为把时间和收入用于旅游、娱乐、运动等各种休闲活动,休闲已全面融人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时尚。司时,由于城市的发展带来的人口快速增长,使得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闹市区在休闲游憩的设施与空问上都呈现,严重不足。再加上大众运输工具及私家车的增长,人们越米越愿意远离闹市,回归大自然,亲自体验农村生活,以调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舒缓心情。我同2013年人均GDP突破6700美元,法定假日已达115天,“有饯有闲”的老白姓正变得越来越多。“休闲时代”已叩响中国的大门。

2.旅游市场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世界旅游组织颅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和第四位客源输出国,从而实现从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目前中国公民可以成行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增加到76个,从2004年开始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已跻身世界前五位,中国正以其“健康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和渊源博大的历史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

我国政治社会环境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必然会带来更充足的旅游需求“十二五”期间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作为和谐社会牛活形态的要素之.,旅游业在“十二五”期间面临新的大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作为旅游业新的亮点势必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国家政策的导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牛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符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也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渚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而休闲农业的发展是顺应时代要求和国家政策导向的一种多产业融合的产业方式,既能解决生态问题、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环境,又能形成人t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4.农业转型的机遇

近年来我国农业一直持续高速发展,农业面临转型升级,政府部门和学者们开始积极倡导地方农业结合自身优势向休闲农业方向转变。但目前,我股的农村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极缺战略规划,人部分经营中的休闲农业旅游场所环境不舒适、特色不明显、吸引力不足、产业链过短……这些问题都成为制约各地休闲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面对农业转型的良好机遇,我们亟待为我同的休闲农业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三、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的现实意义

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并且对于解决我国社会的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以及推进社区养老等问题大有裨益。

1.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

休闲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和创造性。休闲农业是高品位、高层次的绿色生态产页;是按照居民的丰富需求培育和构建的融生态、生产、生活、文化、教育、科学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大农业”的人文景观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因此,对休闲农业的发展除了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之外,必将推动我国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同时还将推动各种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推进环境保护进程。

2.推动社区养老等社会问题解决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正经历着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过程。但我国目前的养老现状却令人堪忧。旧有的居家养老靠不住,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新型模式正在探索中。“社区养老”需要社会参与、政府扶持、市场运作,要把老人的医疗保健、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等内容融合起来,在我国尚足“雏形”。以现实状况来看,我国目前绝大部分小区物业功能狭隘,文化娱乐医疗设施资源有限,且短时期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社区养老无疑遥不可及。而民办养老机构,要么价格过高,绝大多数人不能承受,要么服务质量差、场所没施简陋,不能满足服务需求。

如果能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对其上下游产业链和链上企业与产业进行整合,尤其是下游产业链向“社区养老”延伸,也就是在休闲农业场所中融入养老服务机构,那么不仅仅发展了休闲农业,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我国社会目前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要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

四、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的思路建议

我们需要在分析休闲农业现有产业链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合、优化、延伸、发展研究,使之形成多产业、多企业协同运作的立体产业链网络,进而来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未来我们应从以下角度去研究与发展休闲农业:

1.接通休闲农业产业链

产业链包含价值链、供需链、产品链、技术链和空间链五个子链条,其中价值链是所有链条连接的基础。因此,在后续的研究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对休闲农业的所有经营参与者和相关行业进行内外部价值链分析和上下游关系分析,进而将断续的休闲农业相关产业部门(断环或孤环)借助休闲农业的合作形式串联起来。要对所有休闲农业的经营参与者(种植户、养殖户、储运公司、加工企业、销售企业、服务企业等)和相关行业(农、林、渔、副、牧、交通、旅游、餐饮、住宿等)进行内外部价值链分析和上下游关系分析,从而弄清楚这些业态、企业的休闲农业产业关联程度、资源流向关系,明确他们各自在产业链上的角色和地位,进而才能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断续的休闲农业相关产业部门(断环或孤环)借助休闲农业的合作形式串联起来。实现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也就是要在理顺休闲农业价值链的基础上,接通休闲农业的供需链、产品链、技术链和空间链。

2.延伸休闲农业产业链

这里的内容包括两点:第一,产业链向上游延伸,要拓宽休闲农业的基础产业环节并丰富其技术研发环节;第二,向下游拓展,要尽可能地丰富产品形式、增加产品附加价值,拓展各类市场,尤其是旅游市场。进而在大经济地带或流域经济区上构建出完整的休闲农业产业链。

3.整合优化休闲农业产业链

后期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继续整合休闲农业的价值链、供需链、产品链、技术链、空间链,并优化形成休闲农业立体产业链模式。进而能够帮助休闲农业的参与者找到在休闲农业产业链中的自身经济活动的“优区位”,并在“循优推移”过程中找到某一地区在休闲农业产业链上的“优区位”,从方法卜实现帮助某一经济区域寻找到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自身特色。最终从大经济地带上实现休闲农业统筹规划,进而在地区发展上形成特色经营和协调发展,从功能上实现帮助解决居民休闲、养老、宜居、环境保护等问题。

4.给予政策扶持

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扶持,在其后续的整合优化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十分重要。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对纳入休闲农业立体产业链的企业进行跟踪评判和监督监察,从规划建设、引导扶持、协调发展、立项资助等角度提出基于立体产业链的休闲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建}义。

与此同时,要想保障休闲农业立体产业链网络得以建立和有效运行,还需要从行业标准、组织内律、外部监管三个维度来逐步构建休闲农业立体产业链约束机制,从而保证整个产业链有效协同、共同发展。这有赖于诸多从业者和相关管理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的通力合作。

五、启示与展望

在休闲农业的后期发展中,需要通过对现有的、分散的相关产业和企业进行调整、组合和一体化,让休闲农业产业链卜的所有相关环节产生协同作用,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能,最终必然能提升所有链上企业的竞争优势,并形成休闲农业的新的立体产业链。

从理沦价值上而言,这种整合优化后的立体产业链足对现有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的一种创新,是对现代农业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整合优化研究将丰富和发展以下理论:农业经济理论中的农业区位理论、农业区域分工理论、农业比较优势理论和农业产业结构理论;农业发展理论中的农业多功能性理论、传统农业改造理论、城乡统筹理沦;农业生态理论中的环境承载力理论、循环农业理论和可持续农业理论等,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从实践价值上而言,这种立体的,基于五个维度(价值链、供需链、产品链、技术链、空问链)的休闲农业产业链模式可以指导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并可帮助所有参与者进行角色定位和竞争优势分析

当然,纵观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均得益于政府对农业和休闲的重视。面对我国现在休闲农业经营者队伍的逐渐壮大,如何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形成特色等问题也口日益凸显。因此,未来休闲农业的发展有赖于政府的整合、协调、引导,有赖于所有从业者的通力协作,有赖于参与企业的内部监管与外部的行业监督。

作者:毛 帅 宋 阳

休闲农业突破旅游业论文 篇2:

我国典型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借鉴及对天津的启示

摘    要: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和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旅游消费升级拉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的必然结果。浙江省、北京市等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理念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通过总结浙江、北京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和经验借鉴,从用地、三产融合、市场、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天津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休闲农业;经验借鉴;启示

Experience of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Typical Areas of China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ianjin

CHEN Peng, ZHANG Lei, DONG Xia

(Tianjin Institute of Rural Economy and Agricultural Regional Planning, Tianjin, 300192,China)

Key words:leisure agriculture;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enlightenment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正处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和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旅游消费升级拉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的必然结果。我国浙江、四川、北京等省市的休闲农业发展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发展模式多样、新颖,产业规模强大,竞争力较强,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这些先进发展模式、理念值得天津参考和借鉴[1]。

1 天津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天津休闲农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兴起到规范管理的过程。进入21世纪,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逐步转变,天津的休闲农业也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机遇。天津拥有山、河、湖、海、泉、湿地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可以归纳为环城休闲农业区、滨海休闲农业区、远郊休闲农业区和蓟州山区休闲农业区4个板块。近年来,天津休闲农业形成了业态丰富、特色突出、服务规范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产业规模逐年壮大,保持了年均15%的增长率,在发展类型上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类型和多种经营模式[2]。各区通过结合自身优势,自身资源、产品特色,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市场为导向,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天津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扶持政策和配套政策,形成由政府统筹、教育、农业、科技、财政、人力社保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建立了完善的公共服务和组织保障体系,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公共服务环境[3]。

尽管天津休闲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国内先进典型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天津休闲农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开发建设存在无序性和盲目性,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缺乏个性特色。目前,天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的公共服务设施整体水平较低。天津在休闲农业开发中存在偏重依赖农业资源条件,农耕文化、乡风民俗等人文资源和本地特色项目的深度挖掘尚显不足。此外,天津目前休闲农业从业者存在趋向老龄化、女性化的问题,使得休闲农业管理人才队伍相对薄弱,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4]。

2 我国典型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借鉴

2.1 浙江省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及经验借鉴

2.1.1 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典型模式 (1)农庄、农家乐经济型。这是休闲农业最为普遍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对当地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以及农耕文化等多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凭借舒爽适宜的清新气候和生态低碳的绿色空间,主打风景优美、气候宜人以及绿色生态的景致,通过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等体验式娱乐,给旅游者一种特色田园农家体验。这比较適合那些长期在城市中居住的旅游者进行旅游、放松、舒缓压力,以及观赏自然景观,满足游客回归大自然的愿望,让人们领略到生态农业和田园生活的惬意。如湖州德清雷甸的杨墩农庄、绍兴越城区的方圆观光农业园等。

(2)农业示范园区型。主要是以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作为经营主体。主打的是集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以及农业技术传播推广等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旅游者通过观光可以欣赏农业特色,也能够学习到一些农业技能。如传化承建的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慈溪长河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等。

(3)乡村特色资源型。主要是以当地特产为主要特色去吸引游客。主打的是农业产业带以及乡村特色资源所融合到一起的产物。通过为旅游者提供一些观光、体验、采摘以及康养等相关休闲农业项目,让人们亲身体验到生态农业的自然特色。如奉化滕头村的现代农业园区、上虞市盖北葡萄休闲观光园等。

(4)农业贸易型。这种模式主要通过营销策划,以特色农业节庆、大型农副产品集散市场以及商务会展活动等为主,吸引游客和客商来此游玩并购买农副产品。这种形式是通过将休闲农业与商业贸易的有机结合,为广大市民提供休闲文娱和优质特色农产品采购等服务活动,促进了休闲农业和商业贸易的共同发展。如萧山的中国花木城、桐庐蜂之语蜜蜂王国生态园等[5]。

2.1.2 浙江省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借鉴 (1)科学编制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根据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各县市区相关发展规划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发展”和“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保护耕地”的要求,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制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重点乡镇编制相应的本乡镇实施计划,以科学的规划来引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提供专项资金扶持。各级财政部门通过专项资金扶持等形式,对农业休闲旅游经营示范单位给予一次性奖励扶持。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加强和规范休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充分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3)规范管理体系。为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各级政府部门成立了由财政、文旅、农渔、规划、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协调小组,促进职能部门协调发展休闲农业。在管理方面,加强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乡村旅游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加强对农渔家乐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明确管理主体,落实业主的安全责任;加强农家乐休闲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积极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合作社等组织,规范竞争行为,促进休闲农业旅游业健康发展。

(4)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拓展农业休闲观光功能。浙江省发展休闲农业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高新农业示范基地,引导和鼓励其拓展观光休闲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的拓展,在农业生产不断提高和进步的同时,满足了城市居民了解“三农”、体验“三农”的需求,增加了农民第三产业的收入[6]。

2.2 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2.2.1 北京市休闲农业的典型模式 (1)“紫海香堤”时尚农业模式。紫海香堤艺术庄园位于密云区古北口镇汤河村,主要种植薰衣草、紫苏等珍贵草本植物,是集康养、体验、创作、摄影等多种形式融合发展的休闲农业园区。香草园的经营突破了以观光、采摘为主打的传统农业园区经营模式,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以创意为突破口,以浪漫爱情为主题,通过引进异国风情实现了差异化,并创造了全新的休闲农业主题,为休闲农业带来浪漫、时尚的气息。通过包装和利用香草文化,努力营造普罗旺斯风格的浪漫氛围,创造出一种新型的休闲农业模式,即时尚农业发展模式。

(2)“桃全产业链”模式。平谷区具有多年种植桃的传统优势,当地以桃的种植、加工、文化为依托,从开花到结果、从深加工到消费、从桃文化挖掘到桃树废弃物利用,贯穿了桃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平谷区开发了春季桃花节和秋季采摘節,桃木工艺品,桃花宴、桃食品和桃保健等为特色的“两节两品三养生”系列产品,形成“平谷鲜桃”一系列农业品牌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全链条,通过产业融合,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达到利润最大化,获得更高的综合效益。

(3)“百里山水画廊”空间集群发展模式。延庆千家店的百里山水画廊是以区域内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和产业资源为基础,以农业旅游、民俗文化、科普教育、养生休闲等为内容,利用多姿多彩的农作物,通过设计与搭配,对区域内景点、村庄和产业统一规划,成为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有机结合体,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集群,以点带面、多点成线、产业互动,促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达到效益最大化。

(4)“大兴农业”区域品牌开发模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想更好发展,首要是有自己的特色品牌,北京各区都非常重视打造区域性农产品优势品牌,“大兴西瓜”、“平谷鲜桃等”已经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区域性品牌。而“大兴农业”区域性品牌发展模式,是将多种区域性优势农产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品牌塑造和包装,整合了多种品牌创意,加快了主导产业发展,建设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以农业节庆为载体进行农业文化开发,提升了区域农业的整体形象,促进了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7]。

2.2.2 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借鉴 (1)坚持以产业和需求为基础。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要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村为单位,以乡村文化为主线,按照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要求,把传统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融合发展,通过艺术加工,为城市居民提供魅力独特、参与性强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要满足市民的休闲文旅需求,必须紧紧依靠农业产业和人居环境。这就要求休闲农业的发展不能占用过多耕地,建设过多的人文景观,要贴近不同层次市民的需求,否则休闲农业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最终失去发展空间。

(2)坚持以机制创新为动力。通过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城乡资源,可以有效促进城郊休闲农业的发展。要创新投融资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休闲农业,提升休闲农业项目的建设水平,促进郊区休闲农业上规模、上档次;创新发展模式,整合区域内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实现休闲农业项目规模发展;创新管理模式,通过 “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协会桥梁”的运行模式,妥善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切实调动各方经营休闲农业的积极性。

(3)坚持以培育特色为手段。特色是休闲农业发展的灵魂。一个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点有没有客流,一个休闲农业项目能否盈利,取决于它与其他休闲农业项目相比是否具有经营内容的差异性和营销模式的创新性。近几年,各区在开发休闲农业特色产品,培育“一区一色、一村一品”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应该予以推广和示范。

(4)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根本。农民是休闲农业经营发展的主体。无论休闲农业产业如何发展,休闲农业项目的规划布局、经营机制的创新,都是以农民为主导的,以农民增收为根本目的的[7]。实践证明,凡是农民能依托休闲农业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的地区,农民就会积极参与和支持,休闲农业就发展得就越好[8]。

3 对天津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3.1 天津休闲农业发展要严格落实农业用地要求

协调好休闲农业发展中的用地问题,是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天津休闲农业发展中,要以保护耕地为前提,通过将闲置土地、旧宅基地、废弃地、角落荒地整合起来,挖掘建设用地潜力,坚决不许占用耕地,并严格制止和打击以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名的圈地行为,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满足休闲农业发展需要,并保证农民利益不受侵害,开启休闲农业用地新格局。

3.2 天津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三产融合发展

天津发展休闲农业要以产业为主导,选择本区域内有基础性、有优势性、特色鲜明、规模化的重点产业,选择农业与生态、文旅相结合的经典产业,不断探索如“互联网+”、线上电商等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产业发展将在特定的功能区、产业带和特色品种上实施。通过对休闲农业的投资,加快资产、技术、要素、利益的融合,加强各部门合作和资本整合,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3 积极面向旅游消费市场是天津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京津冀一体化趋势的大背景下,天津休闲农业发展要按照错位对接的构想,明确天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定位和方向,树立品牌形象,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群,打造区域一体化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线路。在区域资源、客源市场相互带动、相互补充,进行“点、线、面”串联营销,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并借区域大旅游发展之力,打造不同旅游线路,串联不同区域,面向京津冀及周边旅游消费市场,促进天津与京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3.4 不同模式分类发展是天津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

根据天津市不同区域资源环境特色、人文历史风貌以及休闲农业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分类发展不同模式和不同经营类型的休闲农业项目,充分发挥不同地域特色和产业竞争优势,挖掘潜力,错位发展,不断创新,更好地满足不同市场目标群体的消费需求[9],着力提高京津冀及周边市民对天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认知度和认可度[10]。

参考文献:

[1] 苑雅文. 天津市休闲农業的发展情况与提升路径[J]. 未来与发展, 2016, 40(2): 114-116, 98.

[2] 董霞, 史佳林, 张蕾. 天津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空间四维度技术路径构建[J]. 农业科技管理, 2020, 39(1): 17-20, 48.

[3] 徐虹, 李瑾, 李永森. 天津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报告-第一卷[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7.

[4] 刘长卿. 天津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天津农林科技, 2019(1): 39-42, 46.

[5] 詹玲. 发展休闲农业的若干问题研究[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6] 张建国, 俞益武, 朱志泉, 等. 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现状评价与发展对策[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6, 23(5): 581-587.

[7] 徐虹,李瑾,李永森, 等. 双创环境下京津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8.

[8] 冯建国, 杜姗姗, 陈奕捷. 大城市郊区休闲农业园发展类型探讨——以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园区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2(1): 23-30.

[9] 李景初.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及经验借鉴[J]. 改革与战略, 2018, 34(9): 117-122.

[10] 史佳林, 张蕾, 贾凤伶. 天津休闲农业产业升级动力机制与关键领域[J]. 江苏农业科学, 2014, 42(6): 447-450.

收稿日期:2020-11-13

基金项目:天津市农委调查研究项目(TJNWY2018005)

作者简介:陈鹏(1980—),男,天津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农业区划方面研究。

作者:陈鹏 张蕾 董霞

休闲农业突破旅游业论文 篇3:

休闲农业市场供求规模与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近年来,在市场供求作用下,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主要分析了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市场的供求,探讨了影响休闲农业市场供给和需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经济效益、农业资源禀赋、政府的政策管理及引导扶植、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水平是休闲农业市场供给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城市化率、城市居民的收入、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乡村交通条件等则是休闲农业市场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且整体上看,未来我国休闲农业市场需求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关键词:休闲农业;市场供给;市场需求;影响因素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空间及农业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进行游览、观赏、体验、休闲、品尝、购物等活动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并为游客提供相应服务的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迅速,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已经超过180万家,年接待游客9亿人次,营业收入2 700亿元。目前,学术界对休闲农业进行研究的文献已较多[1-7],但专门针对休闲农业市场供求展开研究的却并不多见。本研究主要针对如何科学地界定、衡量休闲农业市场供给和需求以及影响休闲农业市场供给和需求的主要因素等问题展开探讨。

1 休闲农业产品及市场供求

本质上来说,游客在休闲农业旅游消费中获得的是一种服务,它具有无形性,是游客在旅游消费过程中,各种有形实体旅游产品给游客带来的利益和功效,它们构成了休闲农业旅游服务的内容(图1)。而实际上这些有形实体旅游产品主要是以休闲农业景区(或称项目)形态表现出来的,所以本研究界定的休闲农业产品,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休闲农业景区。

依据供求理论,休闲农业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休闲农业供应者根据不同的价格和旅游者的偏好意愿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休闲农业产品的数量。休闲农业需求是指旅游者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按照既定的價格对休闲农业产品意愿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鉴于本研究对休闲农业产品的界定,这里所研究的休闲农业市场供给,主要表现为休闲农业项目(景区)的供给,所以主要通过休闲农业项目(景区)的数量来衡量供给量,但因为各休闲农业项目(景区)的规模和接待能力有差异,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景区)规模和休闲农业旅游经营收入也从不同的角度衡量了休闲农业的市场供给。休闲农业市场需求也主要表现为对休闲农业项目(景区)的需求,旅游接待人次是目前学术界用来衡量旅游需求的主要指标之一[8],所以主要通过休闲农业旅游接待的人次来衡量需求量。

2 休闲农业市场供求规模

2.1 全国的供求规模情况

休闲农业是在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和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休闲农业在我国快速发展起来,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我国从南到北涉及观光农业这一主题的开发项目累计投资超过30 亿元[9]。21世纪初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休闲农业旅游景点不断增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初步统计显示,“五一”“十一”和“春节”3个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中选择休闲农业的占70%以上[10]。农业部的统计数据(表1)显示,2007年底中国休闲农业景区(点)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超过400亿元。2013年,中国休闲农业年营业额已突破2 700亿元,各类经营主体超过180万家,年接待游客9亿人次。2013年接待游客、营业收入分别是2007年的3、6.75倍,年增长率分别达到200%、37.5%。2013年休闲农业旅游接待的人次和收入分别占国内旅游接待人次(32.62亿)的27.59%和收入(26 276.12亿元)的10.26%,我国的休闲农业市场已经成为整体旅游市场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

2.2 江苏省的供求规模情况

据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公布的数据(表2)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全省具备不同接待条件和规模的休闲观光农业景点2 503个, 其中年营业收入在500万以上的规模景点有700个。

全省现有休闲观光农业采摘园751个、休闲生态农庄959个、农家乐专业村234个。截至2013年年底,江苏省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景点(包括农家乐)已增至4 300个,年接待游客8 6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230亿元。

3 影响休闲农业市场供给的主要因素分析

依据市场供给理论,笔者认为影响休闲农业供给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效益。与其他经营者一样,休闲农业经营者即市场供给方的经营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经营者愿意提供和出售的休闲农业产品数量受到其经济效益的影响,收益越高,其愿意提供出售的数量就越大,反之亦然。依据2011年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对全国13.5万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数据,2010年休闲农业平均土地产值达到18万元/hm2,利润达到5.5万元/hm2,而同期全国农业用地平均产值仅为 2.9万元/hm2,差距非常明显。

(2)人均劳动产值。休闲农业全职从业人员人均劳动产值达5.4万元,人均劳动利润达1.6万元,而同期全国农业劳动力人均劳动产值却只有1.97万元,两者存在较大差距。休闲农业的投资产值率达61%,利润回报率为19%,相对普通农业而言,休闲农业资金、土地、劳动力投入回报率都比较高,这也是近年来国内闲农业景区数量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

(3)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规模较大的休闲农业项目,政府往往有规划和专门的配套基础设施来招商。而对于规模较小的以农户为经营主体的农家乐等的开发,政府往往只有引导,却没有专门的配套基础设施的跟进,主要依赖的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如果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好,那当地的各种基础设施也就会相对充足,这就为农户开发家庭式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休闲农业产品创造了条件,否则将很大程度上限制它们的开发与发展,影响市场上休闲农业产品的供给数量。

(4)政府的政策管理及引导扶植。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特别是规模较大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农庄)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农业用地,而在我国,土地的使用要遵循国家的土地管理,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按照国家和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进行申报。大型休闲农业园(农庄)的开发,首先需要通过一定的土地流转获得农民手中的农地,项目的开发必然受制于政府的农用地土地流转制度。其次,受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制约,我国具有较为严重的农地细碎化现象,据1984年的调查,农户家庭平均经营的农地面积是0.56 hm2,包含9.7块,所以每块平均面积仅有0.06 hm2[11],对用地面积较大的休闲农业园(农庄)的开发,必须要和很多农户谈判,进行土地的流转,无形中提高了交易的成本和难度。其中政府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扶植的政策对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起很大的作用,笔者2012年11月走访了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横溪镇的江苏宁台农贸合作产业园项目,该项目占地规模达到 1 198 hm2,着力开发特色化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了顺利进行土地流转和项目开发,公司与中国供销合作社进行合作开发。该项目的负责人也向笔者介绍,目前中国很多地方休闲农业项目开发,政府的政策有很大的影响,属于政府引导性的,地方政府的宏观规划及招商的扶持政策,如园区内的道路修建补贴、经营收入的税收减免,园区周边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设施的到位直接影响投资者对休闲农业项目开发的积极性,市场上休闲农业产品的供给数量受政府政策管理及引导扶植的影响。

(5)农业资源禀赋。选择开发什么休闲农业产品,生产多大数量的产品,与当地休闲农业资源禀赋的状况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区域辽阔,各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差异较大,传统的农业文化不同,所形成的农业资源间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影响不同休闲农业项目开发、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如东南沿海地区有丰富的热带农业和渔业,还有特色的渔村文化;内蒙古地区有丰富的畜牧农业资源;新疆地区盛产葡萄,拥有特色绿洲农业;重庆地区拥有特色的农家餐饮;江苏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现代农业资源丰富等。此外,2011年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对全国13.5万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调查数据的聚类分析也表明,全国各地休闲农业的发展类型和发展重点明显不同,而当地的农业自然资源禀赋和人文历史资源是重要原因之一。

(6)经营管理水平。休闲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规模较大的休闲农业园需要实行企业化的运作和管理,经营水平影响项目规划和开发的层次。从业者要接待前来游览的客人,需要面对面地向游客提供服务,休闲农业项目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决定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已有研究显示,目前我国休闲农业项目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导致开发的休闲农业项目内容单一,缺乏丰富的内容,生态、文化内涵不高[12],在休闲农业产品的供给结构中,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在全国休闲农业项目中所占比例有限。

4 影响休闲农业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分析

4.1 主要因素分析

依据市场需求理论及本研究对休闲农业需求的界定,认为影响休闲农业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化率。戴斌认为,旅游需求产生的首要条件是旅游产品进入人们的偏好函数[13]。如上所述,农村居民长期生活在农村,他们对休闲农业是没有任何需求的,只有城市居民才对休闲农业的旅游消费有偏好,才是休闲农业产品的消费者,且城市化的不断提升,城市人口密度会增大,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2002年南京市城市人口的密度为963人/hm2,2005年上升为1 084人/hm2,2012年达到1 238.95人/hm2,2012年人口密度是2002年的1.28倍。同时随着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城市工业和生活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物和噪音污染,严重破坏了城市环境,以空气质量为例,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等机构发布了《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绩效评估》,报告基于公开可获得的数据(2005—2010年),评估了全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现状以及变化趋势,结果显示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空气质量普遍较差,空气质量好的城市个数仅占10.67%,差的城市占 75.80%,极差的城市占1352%。而与之相对应的郊区和相对较远的农村地区有清新的空气、幽静和宁静的乡村田野,乡村居民悠闲的生活、淳朴的民风,这些都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缓解压力、休闲放松、回归自然的需要。可以说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正是我國休闲农业发展的需求动力。城市化率体现的是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率,很显然城市人口比率越高、人口数量越多,对休闲农业的旅游需求量就越大。随着国内经济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率由1981年的20.2%升至2013年的53.37%,同时我国的休闲农业自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至今,旅游接待人次逐年增加,截至2013年,接待人次已超过了9亿人次。

(2)城市居民的收入。要形成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有支付能力是先决条件之一,只有有能力购买,需要才能变成现实的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说明休闲、旅游属于人们较高层次的需求,只有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平,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形成对较高层次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Vanegas等对阿鲁巴岛的美国游客的旅游需求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游客的旅游需求受收入变量的影响很大[14]。所以,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更确切地说是可任意支配收入水平影响城市居民对休闲农业的需求量,本研究利用南京市休闲农业旅游接待人次和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表3),运用SPSS 16.0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949。

(3)出游消费的相关价格。经济学告诉大家,产品的价格水平和需求量间成反向的关系,价格越高,人们对其需求量就会降低;价格越低,人们就会增加对其需求。理论上来说出游消费的相关价格和人们对休闲农业的需求量之间应该是反向关系,但因为旅游产品的复合性,游客对其消费相对于一般产品的消费情况比较复杂,如人们对休闲农业的旅游消费支出可能有出游的交通、旅游景点门票、体验活动、品尝农家美食、购买特色农产品等费用,这些共同构成人们对休闲农业旅游消费的总支出,所以休闲农业产品的价格不太好衡量,而休闲农业旅游出游中某一个方面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不大。

(4)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休闲农业属于人们休闲、放松的消费,人们必须有一定的可以休闲放松的时间才能实现,关勇等对我国国内旅游需求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响国内旅游需求的主要因素就包括了人们的闲暇时间[15]。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直接影响其对休闲农业旅游的需求。1980—2013年我国城市居民的休假制度经过5次改变后,其年闲暇时间由原来的1 392 h逐步增加到目前的2 712 h(表4)。更多的闲暇时间,让人们可以进行更多外出休闲放松的旅游活动,休闲农业旅游自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国兴起至今,休闲农业旅游年接待人次逐年增加,农业部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休闲农业旅游接待人次超过了9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2 700亿元。

(5)乡村交通条件。作为需求流动性的旅游,它表现出游客向所需产品展开的空间移动,具有产地消费的特点,是游客流向休闲农业景区通过对休闲农业旅游吸引物的观赏等来获得的一种体验和精神上的享受。在游客流向休闲农业景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交通,旅游目的地的可到达性,决定了游客对其目的地的选择性,关勇等对我国旅游需求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国内旅游需求的主要因素也包括了交通条件[15]。目前我国的道路交通大的系统已经构建起来,但乡村公路发展相对滞后,然而休闲农业项目都散布在乡村,乡村公路的里程反映了乡村公路的发展,休闲农业景区的通达性直接影响人们对休闲农业的旅游需求。近年来,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投资总体呈不断增长的趋势,2005年我国县乡公路建设投资是1996年的6.7倍,增长幅度十分明显(图2)。

从我国农村公路的里程看,1978年全国县乡农村公路里程仅为58.6万km,而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农村公路的里程达到353.7万km,是1978年的6倍。全国乡镇和行政村通公路率由1978年年底的90.5%和65.8%分别上升为2011年年底的99.98%和99.39%。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的农村公路发展迅速(表5),公路里程逐年增加,1995—2011年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55%,我国农村公路里程的不断增加,以及乡镇和行政村通公路率的提高,让城市居民具备了休闲农业出游的基本条件,也是我国休闲农业市场规模日益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4.2 休闲农业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通过对休闲农业市场需求影响因素的分析可知,城市化率、城市居民的收入、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乡村公路里程即乡间的交通状况是影响休闲农业市场整体需求的几个关键性因素。而相对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来说,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偏低,2013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53.37%。而美国1940年时城市化率就达到了56.5%,1970年上升为73.6%;日本1955年时城市化率为56%,1970年城市化率超过了70%;韩国1980年时城市化率为57%,1990年上升到74%。我国的城市化率在逐步提高的同时,也会带来对休闲农业的更大需求。表6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家庭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所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对休闲农业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

虽然全国乡镇和行政村通公路率2011年年底分别达到了99.98%和99.39%,但目前整体上乡村公路质量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路面相对狭窄、水泥路和沥青路在乡村公路的构成比例低,还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泥土路,路况差、道路等级低、缺乏养护,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乡村道路在投资、管理养护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乡村的交通状况得到改善,休闲农业景区的通达性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主要取决于政府的休假制度和政策,表4表明短时间内我国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不会有大变化。所以,对影响休闲农业市场需求的城市化率、城市居民的收入及乡间道路交通状况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休闲农业整体上市场需求的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5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在休闲农业产品内涵的基础上,依据供求理论界定休闲农业市场供给和需求,以及休闲农业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的衡量。对休闲农业市场供给和需求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经济效益、农业资源禀赋、政府的政策管理引导扶植、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水平是休闲农业市场供给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城市化率、城市居民的收入、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乡村交通条件等则是休闲农业市场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且整体上看,我国未来休闲农业市场需求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针对本研究研究结论,政府部门应鼓励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在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设施、投资、融资和税收等方面给于政策支持。首先,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基础设施资源,可以通过政府直接提供的方式或出台政策让社会资本进入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其次,在休闲农业项目的投资、融资和各项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具体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休闲农业项目给予不同的政策扶持,可以对投资开发的具有农业文化内涵、规划合理、经营管理规范、具有可持续性的休闲农业项目在政策上给予更大的扶植力度。此外,因为单个休闲农业项目整体上规模小,宣传推介成本高,地方政府应对区域内的休闲农业在宣传推广方面进行扶持,搭建推介平台。

参考文献:

[1]Frater J. Farm tourism in England:planning,funding,promotion and some lessons from Europe[J]. Tourism Management,1983,4(3):167-179.

[2]丁忠明,孙敬水.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2000(12):27-31.

[3]范水生,朱朝枝. 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 东南学术,2011(2):72-78.

[4]袁定明. 我国休闲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 农村经济,2006(9):53-56.

[5]应瑞瑶,褚保金. “旅游农业”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 社会科学家,2002,17(5):31-33.

[6]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 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2000,20(2):119-124.

[7]黄志红. 休闲农业理论研究评述及展望[J]. 经济学动态,2009(9):89-91.

[8]雷 平,施祖麟. 我国国内旅游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J]. 人文地理,2009,24(1):102-105.

[9]丁运超. 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281-1283.

[10]冀献民. 中国休闲农业的现状与趋势[J].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2):456-456.

[11]黄贤金,尼克·哈瑞柯,鲁尔特·卢本,等. 中国农村土地市场运行机理分析[J]. 江海学刊,2001(2):9-15.

[12]趙仕红.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状况分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3):21-22.

[13]戴 斌. 旅游供求:两个初步的模型[J]. 南开经济研究,1997(2):61-65.

[14]Vanegas Sr M,Croes R R. Evaluation of demand:US tourists to Aruba[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4):946-963.

[15]关 勇,麻永建,朱 诚. 我国国内旅游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及规模预测[J]. 河南科学,2007,25(3):513-516.

作者:赵仕红

上一篇:行政合同司法审查论文下一篇:人事制度改革会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