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休闲农业发展论文

2022-04-21

都市休闲农业发展论文 篇1:

“田园都市、生态之城”视阈下漳州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与思考

摘 要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是在现有乡村特色原色的基础上,经过不断优化、加工、推进,形成可供都市人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和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项目,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底蕴、科普功能、观赏功能,是地方政府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品位、开发旅游路线、实施强镇计划的重要推手,也可称为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在不违背大自然发展和不破坏生态环境的背景下,因地制宜,扎根地方特色,综合考虑农业产品结构,环境渲染,文化宣传,基础设备和运营条件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度的加工和打造,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农业;互联网+;休闲;产业转型升级;地方特色文化;生态;APP

1 “田园都市、生态之城”视阈下漳州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意义

漳州市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生物资源非常丰富,素有“花果鱼米之乡”“天然大温室”的美誉,山川秀美,气候宜人,物产丰饶,发展休闲农业得天独厚,具有观光、休闲价值的农业自然景观和乡村人文景观遍布全市。2015年,《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休闲农业发展的七条措施的通知》(漳政综〔2015〕182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支持休闲农业用地、基础设施和设施建设,对农业休闲项目给予税费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休闲农业项目的支持,加大财政对休闲农业示范点的扶持力度,部门协作共同推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加强组织领导等具体措施。有力推进漳州市形成农业休闲典范城市,为建设“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打下坚实基础。

2 漳州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具体做法

2.1 完善和创新漳州市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

提炼典型漳州市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加以完善和创新,采取复制推广的形式加快发展步伐。在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进程中,发展休闲农业成为各地推进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推手。漳州市生态休闲农业区建设思路是:结合地方特色和“农业+”的理念,注重创新经营模式、拓展农业功能、引领新常态、延伸产业、进行深加工,推动基地农户共同发展。以品牌建设为核心,真抓实干,在全市形成了五大休闲农业产业带和10条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并凭借农家乐、农事体验、休闲农庄、温泉养生休闲度假、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农事节庆)、休闲农业园区和古民居七种休闲农业模式,建立一批极具代表性的综合性休闲农业项目。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依据《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休闲农业发展七条措施的通知》(漳政综〔2015〕182号)精神和市休闲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关于组织开展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评选的通知》(漳休农〔2016〕1号)要求,提炼典型漳州市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对于已建成的单位,加以完善和创新,采取复制推广的形式加快其他示范区的建设发展步伐。

2.2 开展休闲农业多元化发展格局

生态休闲农业作为新兴产业的模式,具有创意性、独特性、差异性等特征。如今随着城市进程加快,城市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向往农村休闲路线,走进农家,亲近自然,为休闲农业带来无限商机。休闲农业的多元化,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科技(科普)农园等形式。为不断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作為典型生态休闲城市漳州,固然要在建设休闲农业城市的基础上,通过复制、孵化等途径,大胆探索休闲农业经营模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扎根特色,做出特色,推出品牌,走向全国。

2.3 开展生态休闲农业品牌形象研究

生态休闲农业品牌形象是一个城市总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总体形象。漳州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生态休闲农业品牌形象方面一直注重不断创新,漳州市的历史底蕴、文化积淀、人文特色、历史遗存特色鲜明,具有极强的感召力与吸引力。随着农业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漳州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就要顺应市场变化不断创新品牌形象塑造。建立漳州农业生态休闲产业形象识别(MI)。企业理念识别即CIS中的MI。依据MI原理,城市作为休闲目的地,其理念识别是在对经营者的意向、休闲农业的各种资源和当地内外部环境进行周密分析的基础上,反映出具有个性的生态休闲农业精神,确立出与众不同的经营理念和哲学,提出体现生态休闲农业地价值追求的形象口号。理念识别是城市生态休闲农业形象设计核心,是协调整个城市内外关系及发展的灵魂,它由城市整体价值(城市精神)、各种观念、意识及价值取向等组成。

2.4 形成“互联网+”休闲农业化

2.4.1 大力推进农业电商平台,将漳州味推向全球

我国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网站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服务或产品生产商网站,是典型的农业B2C平台;二是第三方平台网站,如携程网等;三是其他专业的休闲农业信息网站,一般由各级政府部门主办;四是自建门户网站,如漳州网上商城,以O2O的模式,开展线上线下营销相结合。截至目前,漳州味网站已成功上线,主要提供老字号、食品饮料、美妆洗护、生活日用品、家用电器和钟表首饰六大栏目,针对漳州的特色商品片仔癀、花卉等进行推广。同时上线京东商城、一号店等第三方电商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助力漳州特色农业发展。

2.4.2 开发漳州生态休闲农业掌上APP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媒体30年也随之变迁,从期刊到广播、到电视、到互联网,逐渐步入了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移动终端APP成为了当今无数人每天必玩的应用,轻触屏幕,快速了解新闻动态;手指一按,即可语音聊天;单指滑动屏幕,轻松成就一笔生意,而这些,都是从定制企业APP开始的。为了加快推广休闲农业的发展,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工具、原有的推广途径已不能满足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当今发展的需要,移动营销市场成为眼下最看好、最潮的市场,移动营销已不可否认地成为流行的趋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也不例外,研发并利用移动终端APP,该APP主要提供手机移动终端信息检索的功能,第一时间推送优质信息,成为集旅游、住房、餐饮、交通、小额支付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责任编辑:刘昀)

作者:陈金山

都市休闲农业发展论文 篇2:

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的思考和探究

摘要:获第50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的《看见台湾》广受好评,文章选取纪录片中“硕士农夫”赖青松先生的“股东俱乐部”案例和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都市休闲农业PLEASED设计模式、从参与(Participation)、休闲(Leisure)、教育(Education)、艺术(Art)、安全(Security)、生态(Ecological)、设计(Design)等方面探讨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社区支持农业 都市居民 休闲农业模式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夺得第50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的《看见台湾》自上映以来广受好评,导演齐柏林用鸟一般的视角,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台湾的山川大河,还为我们介绍了台湾的农田,讲述了台湾“新农夫”们用“社区支持农业”的模式来改变生活和自然的故事。

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简称CSA,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瑞士,在日本得到最初的发展,当时日本的一群家庭主妇以农药污染以及本地农产品减少为起因,与有机食品的生产者达成了独立的供需协议,这成为csA模式的雏形,后来这种理念被传播到北美和欧洲,逐渐发展成为CSA。现在社区支持农业一般被定义为:一种在农场及其所支持的社区之间实现共担风险、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图1)。农场做为生产者与社区的消费者之间直接进行交易,建立合作以及信任。消费者提前预付费用,承诺在农场的整个生长季节给予支持,农场提供新鲜安全的当季农产品,直接送货到消费者手中或分配给销售网点。

CSA模式强调了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这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形式虽然是在食品安全和城市化等消极背景下应运而生,但其作为新兴的社会运动,在推行生产有机食物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动了年轻人对土地的思考并提出新兴的创业方向。

2两岸地区CSA成功案例

台湾地区的农业发展较早,如今有一部分年轻的“白领农夫”进入田地,以CSA为基础,将休闲农业中悄然加入商业发展模式。《看见台湾》中所提到的赖青松,2004年在日本硕士毕业,回到台湾后,他根据自己在日本的经验,创建了“谷东俱乐部”(图2)。他提倡“都市人一起来种田,我们可以吃到自己种的米”以股份制来吸引投资者成为股东,首先是寻找自己身边的朋友,进而扩大范围影响其他人。“硕士农夫”赖青松在宜兰县租种了83亩土地,俱乐部募集的股东们以消费合作的形式将种田基金委托给代耕的农民实际耕作。股东们可以提出需要耕种的农产品品种或相关耕作方式等要求。收成之后,股东再按投入股份分享收获的稻米等农产品。作为股东和农民之外的第三方,赖青松这位“田间管理员”,用真诚和信任衔接各方,将风险分摊到最小(图3)。“股东俱乐部”出产的“青松米”每一粒都是新鲜饱满,这种基于赖青松无农药、低施肥、低耕作密度的方式所种出来的水稻,让每一个股民都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投资的回报。除了能吃到有机健康的稻米,股东们经常以家庭为单位来到农场体验耕种,赖青松也将休闲理念注入其中,每年举办田间聚会、邀请乐队来田间地头表演,组织游客来此体验“Happy农事”等,运用网络资源招募更多有意来田间工作或想了解农村的城市人到此一游。

在内地地区,社区支持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正是因为被频频爆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促进了CSA模式的发展速度。位于北京市郊“小毛驴市民农园”是大陆第一家成功运用CSA模式经营的都市农园,占地230亩。“小毛驴”的创建者石嫣是第一位公费去美国务农的学生,她将在美国CSA农场学习的经验注入其中,2009年“小毛驴市民农园”正式对外营业。其中有普通份额成员和劳动份额成员两种形式供消费者选择(详见表一和图4)

小毛驴市民农园模式在于通过市民认养土地、认领劳动份额,组织消费者参加农庄活动,以及招募实习生等形式,建立起了社会参与监督机制。如今的小毛驴市民农园已经形成一个包含有机农产品销售、市民租地、生态农业示范、参观体验、社会参与、培训教育、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环境保护、理论研究与政策倡导等多领域的综合农业发展平台。

3都市休闲农业PLEASED设计模式

基于众多CSA理念的案例研究发现,一个让市民满意的都市休闲农业项目应该体现出参与(Participation)、休闲(Leisure)、教育(Education)、艺术(Art)、安全(Security)、生态(Ecological)、设计(Design)特点,简称PLEASED设计模式。

参与(Participation)体现了都市休闲农业的核心价值,相较于都市居民在市场购买农产品这种传统的消费方式,都市休闲农业则提供了居民从播种到收获全程参与农业生产劳动的体验。现代的城市人远离农村生活,对农产品生长过程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参与,从农作物的播种、种植到生产过程中的田间管理,再到最终的农产品收获,都市居民会把自己扮演成农夫的角色,在每个环节都会有细心照料的切身体验,而这种感觉会贯穿于整个农产品的生长过程。当农作物收获时,手中仿佛捧着自己得意的作品,这种乐趣远远要比在市场挑选农产品更真切深远,参与者会很乐意同他人分享这种收获的喜悦,也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心循环。

休闲(Leisure)与劳动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对立同一,不可须臾分开的关系。但CSA模式下的休闲农业则将休闲旅游和农业劳动生产相结合,其将民众的需求与农业的发展有机结合到一起,达到各自需求的平衡点。这里所提到的“休闲”有别与消费者的固有观念,传统观念认为休闲是在非劳动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的业余生活。而CSA模式下,不必等到充裕的闲暇时间,双休日的某一天都可以去进行劳动体验,而这种休闲将劳动体验融入其中,使之更有意义。

教育(Education)是休闲农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休闲农业的开发,可以继承和发展农业文明,让特有的乡土文化及民间技艺得以保存和发展。很多家长会带着孩子来到休闲农园。自小在都市里长大的孩子们通过参加各种农耕活动,亲身体验摘菜、配菜,感受到了接触泥土的乐趣和劳动的艰辛,体验到了农民的辛苦,了解了植物生长授粉孕育等农业知识,这种身心体验教育比书本教育带来的印象更加深刻(图5)。小毛驴市民农园在传统节日会开展亲子活动,如带领孩子们体验包粽子、包饺子、画蛋等传统习俗,欣赏剪纸、书法等传统手工艺,在体验式休闲活动中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艺术(Art)不仅仅指价值连城的大师画作和西装革履的歌剧魅影,田间的农民利用土地为画布,不经意间会在泥土上创造艺术。层层上升的梯田,波光粼粼的鱼塘,整齐排列的田埂,《看见台湾》用鸟瞰的视角,让我们不禁感叹这些巨大的艺术品是如此壮观。影片的尾声在稻田里出现了九个巨大的脚印缓步向前,这虽为导演和农民刻意制作,但也为艺术进驻田间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图6)。日本从2000年开始举办三年一度的越后期有大地艺术祭,以农田作为舞台,艺术作为桥梁,连接都市人群与农村自然。不同年龄,来自不同背景和地区的都市人们汇集于此,卸下都市人的价值观,运用当地素材和艺术家、农耕者互助式共同创作完成作品。

安全(Security)是消费者对农产品食物最基本的要求,随着最近越来越多个头儿巨大、颜色娇艳、外形貌美的蔬果农产品出现在超市、菜场时,都市居民们不禁会疑问它们是怎么种出来的?是化肥催熟,还是药水泡大?农产品没了四季的属性,更没了安全的保障。食品安全是CSA模式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它旨在建立对环境不造成伤害的农业生产体系,和提供对人类无害的农产品。休闲农园内的农作物完全或者基本不使用农药、化学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等非天然物质,完全不采用基因改造作物,而使用天然物质驱虫与施肥。

生态(Ecological)是最近讨论的热点话题,频频发生的超大自然灾害,罕见的恶劣天气,《看见台湾》《苍穹之下》等纪录片都让我们深思到底谁是生态破坏的罪魁祸首?台湾苗栗后龙湾的洪箱女士及农民,以社区之力,宁愿守护自己的土地生产粮食,不愿因征收而成为工业区,她运用友善农法来进行耕作,虽然费工费时,但她心安理得。将友善土地的命题注入休闲农业发展,这不再只是食品安全的问题,而是一种对自然负责的态度与选择,态度会凝聚一股力量,选择会实践成为一种真正的生活状态。

设计(Design)指的是CSA休闲农业规划设计原则,除了包含以上六点要素外,休闲农业规划开发应遵循,统筹城乡发展原则:要求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速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以农为本,农游结合原则:确保农业产品在开发中占有主导地位,发展“农游和一”让农民成为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供给者;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原则:充分考虑农业生产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与实际相结合,明确农业资源优势,抓住特色使之更加鲜明。

4结语

以CSA模式为基础的休闲农业项目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前景,不仅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农副产品,也成为一种新的都市居民休闲方式。设计者应以台湾“谷东俱乐部”和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等成功案例作为引导,结合都市休闲农业PLEASED模式:增强都市居民的参与农业活动与分享收获的精神(Participation),更新休闲娱乐的观念发展“农游合一”理念(Leisure),提供并拓宽青少年接受农业自然教育机会(Education),让艺术进驻田间(Art),解决食品安全无公害的根本问题(Security),建立对后代和自然环境负责任的生活态度(Ecological),设计(Design)以农为本、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的休闲农业园区。

作者:周靖人 刘杰

都市休闲农业发展论文 篇3:

城市化进程中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摘要:基于当下城市化进程中都市农业发展的热潮,文章对都市农业与城市化的关系进行梳理,着重分析北京市房山区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北京市房山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都市农业 ;房山区

一、城市化与都市农业的关系

(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都市农业形成的直接原因

在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农业和农村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其后来的推进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客观条件。在工业化、城市化步入中等发展水平以后,就应该用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所获得的资源和收益反哺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都市农业是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农业产业形态,都市农业产生于城市化进程中,并服务和依赖于城市化建设与发展(周春江,2011;田玉敏,2010)。

都市农业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不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与城市的经济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服务于城市,城市也反哺于它;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有一定的改善生态环境和丰富城市生活作用;科学化生产管理和先进农业技术对于其推动作用明显;生产、运输和销售环节高度集约化,增加了抵抗自然灾害和不稳定的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冲击。

(二)发展都市农业是解决城市化问题的客观要求

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必然带来一些伴生问题。城市中生活和工作压力大、居住条件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成为了普遍现象。城市人口密度大,空间宝贵,居民生活节奏紧张,对于农产品有着极大需求量,因此都市农业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这种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农产品的供应上,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高要求使得都市农业在生态和旅游方面的贡献日益凸显(宁超乔,2006;金国峰,2004)。正是这种巨大的需求缺口,迫使都市农业在补充城市功能方面必须做出更大的调整和更重要的贡献,这也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决定的都市农业必须全方位、高标准的发展。

(三)发展都市农业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迅猛发展,乡村经济相对滞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高,且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在农村地区,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出现大量剩余的劳动力,农产品结构性过剩情况严重,农民只增产不增收。为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发展都市农业及其产业化的推进已经迫在眉睫,主要原因有如下两点。

1. 通过发展都市农业,能够促使农业具有与工业相同的交通、信息、电力等基础设施,并且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有力地促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侯满平,2006)。

2. 都市农业作为城市与乡村联动的最佳结合点,能便利地利用城市资本集聚科技成果,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空间利用能力,缩小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之间的差距,同时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由此看来,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农业的发展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有着特殊作用和特殊地位的都市农业势必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快速发展,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房山区城市化进程中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2011年,房山区高标准农田面积不断扩大,在全区42.11万亩的可耕地面积中,有25万亩就是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58.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能达到75%,超过国家平均水平。

(二)房山区粮食种植日益规模化

2011年,房山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5.2万吨,种粮农户为寻求更高效益,彼此融合,进行规模化生产,已有201户种粮大户的种植规模达30亩以上,总承包面积18000亩。具体情况见表1。

(三)设施农业效益最为突出

2012年上半年,房山区已发展20581亩设施农业,同比增加1065亩,增长7.4%。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12年上半年房山区都市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其生产总值逐年增长迅速。但是,由于2012年7月21日发生特大暴雨灾害,使房山区都市农业下半年蒙受损失,特别是观光休闲农业受其影响严重,业绩大幅度下滑,民俗旅游、观光休闲农业这一年仅实现收入2.6亿元,与2011年相比下降13.3%。

由此可见,房山区都市农业发展潜力巨大,但该产业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抗风险能力较差,亟需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以实现房山区都市农业发展的突破性飞跃。

三、房山区都市农业发展的问题

(一)城市化发展水平较落后

近几年,虽然房山区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但受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发展水平的限制,与北京其他区县相比,还有不少差距。2011年,房山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综合实现程度达到80.94%,在北京各远郊区县中处于第四位,落后于排名前三的平谷84.64%,门头沟81.18%和怀柔81.11%。2012年,房山区的综合排名在全市十六个区县中处于第十位。从监测结果看,房山区尚未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其城市化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耕地资源、水资源匮乏

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房山区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复种指数不断下降,粮食和经济作物总产量明显降低,不利于都市农业发展,特别对种植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冲击。

在水资源方面,房山区人均水资源量为1200立方米,但人均可用水资源量仅258立方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由于连年干旱,房山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紧缺,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三)主导产业扶持力度欠缺

房山区的产业结构已初步形成“二三一”的产业格局,但是整个产业依然缺乏规模培育,科学技术含量过少,可持续性不足,三个产业分配依然不合理等特点,导致主导作用不突出,进而影响了城市化进程和都市农业的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民俗旅游产业还缺乏规模整合、规范和档次的提升,缺乏科学化管理和经营,与真正意义上的主导产业还存有一定差距。房山的主导产业没有作为主打产业进行整合、扶持,也没有起到“火车头”的作用,其发展还有待进一步进行整合调整。

(四)观光农业综合服务落后

当前,房山的观光农业园区发展迅速,但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房山观光园区布局零星分散,大多数园区规模较小,活动内容单调,缺乏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由于园区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宣传力度不足,缺乏科学指导,使得园区的社会知名度较低,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

(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房山在北京属于农业大区,山区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65.7%,但是复杂多样的地质状况,严重阻碍全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制约都市农业发展。房山区基础设施滞后主要表现在道路和水利设施两个方面。在交通道路方面,城区道路缺乏合理规划,不同等级道路之间错综复杂,衔接不合理,不能很好地发挥整体协同效应,整个路网形态混乱,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城区中覆盖率较低,直接阻碍了农产品的流通。在水利设施方面,供水设施老化,全区供水不足,排水系统落后,不能满足全区建设发展的需要(刘伟,2009)。

四、加快房山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房山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

房山区都市农业发展中耕地资源短缺,为此应建立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化机制,认真组织开展房山区土地利用普查评价工作,评估现有可利用土地,对其开发和投入产出情况进行了解,并且对可供开发利用土地、低效利用土地和闲置土地的数据信息进行详细统计(刘伟,2009)。在土地市场供应中,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利用这一点,房山区在建立土地管理动态维护机制的基础上,可以对都市农业用地进行有计划的安排和供给,保障土地的高效利用率,避免无规划建设和无目的开发的情况发生。

(二)促进主导产业升级,打造农业示范区

首先,对于已经有一定规模的食用菌产业,应大力推进房山区食用菌产业发展,引进先进技术,集中资源优势,进行规模化生产经营,打造食用菌产业链,将食用菌作为房山特色品牌产品推向全国,争取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的食用菌高端产业示范基地。

其次,建设现代都市型养殖业体系。养殖业一直是房山区的优势产业之一,发展都市农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生态优势和品牌产业优势,通过强化养殖业支撑保障体系,加强养殖基地建设,提升房山养殖业知名度,建立生态循环系统等各项工程措施。此外,房山区要建立一套运行良好、功能完善的现代都市型养殖体系,引进科学技术积极改良所养殖的畜禽品种,改变传统的饲养管理方式,改革对畜产品的经营流通手段,进行规范的经营管理,推动房山养殖业不断趋于规模化、专业化,使房山区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养殖产业大县。

(三)做好观光农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绿色产业成为了一个新兴的经济增长点,房山区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休闲产业,特别是重点发展林果、花卉和生态休闲农业。房山区要实现特色观光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考虑其所处地理位置和城镇居民对观光农业的消费需求(王占锋,2010)。在房山周边地区,居民通常对休闲度假及城镇旅游具有较高的需求,所以在周边地区应该重点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园和风光型农业园。而在房山区中心集镇地区,具有农庄特色,发展农庄经济也是该区域的建设重点,所以在中心集镇地区,大多以建设休闲农庄为主,突出发展农庄式的农业休闲园区。房山区发展观光农业,不能仅注重其休闲娱乐功能,还应该着眼于农业生产,引进农业高科技品种,拓展园区功能,使观光园区成为娱乐性、科学性和文化性并存的高级休闲农业园区。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集聚农业发展力

在道路交通方面,房山区充分利用北京市建设轨道交通的机会,对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规划,实行有效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发挥每一寸土地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造区内路网,加强与城市中心交通联系,方便农产品运输。

在水利灌溉设施方面,着眼房山区水资源匮乏的现状,要特别重视灌溉用水计量的精细化管理,在保证全区农产品品质的基础上,采取各种节水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农业用水量,实现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针对农业节水灌溉,房山区正加大力度实现智能化管理,争取对全区农业用水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

在应对农业自然灾害方面,重点强化公共安全设施的建设,还要特别强调防灾减灾工作的落实,在规划中注重对防灾场地的预留建设,保证有充足的空间应对突发状况;建立完善的减灾应急体系,尤其是对墒情、旱情和水情的应对,建立自动监测网络,提高农业抗旱防涝能力,增强农业的减灾水平。

(五)构筑科技支撑体系,推动规模化经营

根据房山区的农业产业发展及定位,房山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主要功能是利用首都北京的人才、科技、信息等优势,研发或引进房山农业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先进、适用技术,创建房山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房山农产品品牌。同时积极主动寻求农业技术的国际交流合作,努力跟进国外农业技术发展新趋势,全面提升房山农业科技化水平。

房山区政府应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支撑未来本地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的重点:一是以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为核心力量,积极构建种源产业生产体系;二是以现代工业技术为依托,构筑农业装备产业;三是以科研院校的人才和技术为依托,构筑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周春江,刘瑞涵.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阶段性发展理论探讨与实践[J].作物杂志,2011(03).

[2]田玉敏.发展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2010(13).

[3]宁超乔,徐培玮,邢记明.都市农业的城市规划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6(02).

[4]金国峰.城市农业的发展机理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4(04).

[5]侯满平,刘光萍,郝晋珉.新形势下的现代都市农业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6]王占锋,冯光荣.成都发展休闲观光创意农业的现状与对策[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04).

[7]顾海英,周小伟.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01).

[8]吴方卫.都市农业发展报告——现代农业进程中的都市农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9]吴方卫,陈凯,赖涪林,等.都市农业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0]郭淑敏,王忠海.都市型农业产业发展研究——以北京市房山区为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1]方志权,吴方卫.城市化进程与都市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12]赵信一.房山勾画都市农业新版图[N].北京商报,2008-03-02.

[13]葛永红,王亮.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2009(02).

[14]张强.都市农业:都市型郊区经济的基础产业[J].首都经济杂志,2001(02).

[15]张占耕.中国都市圈农业发展论[J].上海经济,2005(01).

[16]李昊匡,乔立志,赵蒲珍,等.北京市观光农业产业发展研究[J].现代商业,2013(06).

[17]李伟书,张领先,傅泽田,等.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3(01).

[18]刘伟.关于推进房山区城市化进程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9(10).

[19]吴雨.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知识经济,2010(06).

[20]吴晓展,彭文英,彭美丽.北京城市发展新区村庄基础设施问题研究——以房山区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03).

[21]曲福玲,于战平,陈宏毅.都市农业脆弱性的形成原因和健康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03).

[22]吴爱忠.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升都市农业发展[J].上海农村经济,2012(04).

[23]方志权.对都市农业若干问题的再思考和再认识[J].上海农村经济,2012(04).

[24]李卫芳.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作者:刘开迪 白梦娇 孙俪原

上一篇:语文课堂小学教育论文下一篇: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