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坡休闲农业论文

2022-04-20

摘要: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在九龙坡区陶家镇和海龙村的试点较为成功,其共同点在于注重以工促农、社会保障和土地集约,而在改革主导角色、农民身份转变和土地流转方式上各具特色。“陶家模式”和“海龙模式”的实践证明:中小企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农民增收是统筹城乡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土地政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问题,统筹城乡发展需要系统思考与政策创新。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九龙坡休闲农业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九龙坡休闲农业论文 篇1:

重庆市20个区县试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重庆市通过竞争立项方式,被选为全国12个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省市之一,并获得中央财政试点资金1亿元的支持。日前,记者从市农委获悉,我市已确定在20个区县进行试点,试点项目要求基本涵盖一二三产业全产业链,辐射带动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这20个试点区县(自治县)包括:潼南、荣昌、江津、忠县、九龙坡、大足、南川、武隆、开州、万盛、铜梁、渝北、沙坪坝、巴南、云阳、奉节、永川、酉阳、彭水、石柱。其中,既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也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还有部分是都市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区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

一是休闲农业。重点支持“六个一批”建设,即打造一批休闲农业度假区,推出一批农业旅游商品,建设一批农业旅游项目,培育一批农业旅游市场主体,提升一批农业旅游项目的档次,形成一批农业旅游精品项目。

二是农产品加工。以柑橘、生态渔业、草食牲畜、茶叶、榨菜、中药材、调味品以及木本油料等特色产业链为重点,支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推进企业精深加工与农户初加工分工合作;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产加销一体化;支持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打造品牌,转型升级。

各试点区县可围绕这两大支持重点,结合本地实际,自主确定支持的环节、项目和方式。鼓励试点区县在试点资金的安排使用中,积极探索产业引导基金模式,用于新兴优势主导产业和成长性好的融合型企业发展,通过财政资金变“补”为“投”,吸引撬动其他社会资本共同投资。

九龙坡休闲农业论文 篇2:

城市近郊统筹城乡改革的经验、困难与深化

摘 要: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在九龙坡区陶家镇和海龙村的试点较为成功,其共同点在于注重以工促农、社会保障和土地集约,而在改革主导角色、农民身份转变和土地流转方式上各具特色。“陶家模式”和“海龙模式”的实践证明:中小企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农民增收是统筹城乡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土地政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问题,统筹城乡发展需要系统思考与政策创新。目前,两种模式的深化发展,面临土地政策供给不足、社会保障推力不够、城乡规划视野不宽、政策落实不到位、资源要素流通不畅、管理体制不顺等困难。应进一步探索土地集约利用的新机制,加快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充分保障农转城人员的利益,推进城乡科学规划,破除农村投资樊篱,并提升各级政府的统筹发展能力。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改革;陶家模式;海龙模式;以工促农;农民身份转变;土地流转方式;土地集约利用;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市民化;农转城人员

The Experience, Difficulty and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Near Suburb of a City

—Comparison and Comment on “Taojia Model” and “Hailong Model”

WU Shengjie

(Jiulongpo District Party Committee School, Chongqing 400051, China)

Key words: reform of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Taojia Model; Hailong Model; using industry to boost agriculture; citizenization of peasants; land transfer method; landintensive us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e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peasant citizenization; urban residents from peasants

一、引言

重庆市是“全国统筹城乡改革综合配套试验区”,而九龙坡区作为重庆市首个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示范区,在重庆未出台城乡统筹的统一政策之前,就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尤以陶家镇和白市驿镇海龙村最有代表性。

吴胜杰:城市近郊统筹城乡改革的经验、困难与深化

1.“陶家模式”

陶家镇坚持在“社会保障先行”前提下,以工业化推进农民市民化,至2008年底,实现农民变市民288户共788人。陶家模式的主要举措是“两退两换”,即退出宅基地换住房,退出承包地换社保。退出宅基地的农民,享受“拆一还三”优惠政策,可在康居村内以250~380元/m2的价格购买自住房、出租房各一套,同时,优先按成本价购买职工公寓或康居村内的门面;对退出承包地的农民,建立政府、集体、家庭相结合的新型保障模式:农民变市民人员按每月300元的缴费基数办理养老保险,一次性趸缴4 320元。在男满60岁、女满55岁时就可以每月领取156元的养老金。参保人员已达485人,有147人开始享受高于全市水平的养老金。这样,集中流转出来的土地用于工业发展,不仅解决了农转城人员的就业,而且大大提升了全镇的统筹发展能力。2010年,陶家工业总产值42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 761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 290元。

由于受土地宏观控制政策影响,2009年原本可以实现“体内循环”的“两退两换”被终结,土地集中流转发展工业模式受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空间受限。目前,陶家镇“以工促农”主要集中在原有工业园区的完善上,工业用地逐渐实现“由租转征”。由于城市建设用地有限,新批城市建设用地由区里统一支配,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得不回到“以农促农”的道路中来,通过发展现代观光休闲农业,促进一、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目前已流转5 000多亩农地,引进一批都市休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

2.“海龙模式”

地处城乡结合部的白市驿镇海龙村,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社会保障放在首要位置,不断提升和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自我发展能力。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从一个集体负债7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不足1 600元的落后村,变成了一个全村经济总产值达22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1.2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过亿元的重庆市城乡统筹示范村(2010年)。

海龙村通过统一群众思想、集中集体土地、发动群众投资投劳,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为核心的集体经济道路。通过动员群众筹资投劳,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工业创造条件;通过标准化厂房出租,留存收益分红为工业发展铺平道路。目前,海龙村共有工业企业153个,年税收贡献近亿,集体收益2010年达到830万元;村公共服务中心设施完备,建起了3 520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丰富了1万多外来人员和本村2千余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目前,海龙村正以华西村为标杆打造“西部海龙”,积极谋划实现“两变两化”的二次创业目标。“两变”即农民变市民、村民变股民:对于城市规划用地上的农户,由农民变市民,转移涉及的集体资产处置主要用于解决农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障;对于村庄规划用地所涉及的农民,则由村民变股民。“两化”即土地集约化、产业都市化:进一步挖掘集体经济发展的潜力,通过科学编制村庄建设、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等规划,合理布局工业、商业和村民聚居区,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发展第三产业和特色农业;通过村、社、村民三方投资发展楼宇工业,由村委会控股并按投资比例进行分配。

本文将总结以工业化推动城乡统筹的“陶家模式”和“海龙模式”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对比分析,针对目前城市近郊区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制度困境和现实约束提出对策建议。

二、“陶家模式”与“海龙模式”比较

1.共同点

(1)注重以工促农

陶家镇和海龙村都是依托近郊的区位优势发展工业。陶家镇依托九龙园区和西彭铝产业园区,围绕铝产业链建起了以铝精深加工为主的都市工业园,建成了配套的公寓、商业、超市等,带动转户农民快速致富。海龙村通过建设标准化厂房和一系列配套设施,走出了一条工业富民强村的集体经济发展道路。同时,工业发展为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1 200亩生态观光农业和优质蔬菜良种试验园在2009年产值已达1 249万元。

(2)注重社会保障

两种模式都以“惠农安农”为落脚点,注重农民的社会保障。陶家坚持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政府、集体和农民家庭相结合的社会保障结构。为了解决“农转城”群众的后顾之忧,还设置了五年转型期内市民化人员享受城市、农村的双重待遇,如享有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并保留农民子女入学“两免一补” 等优惠政策。海龙村除按规定应由农户自己承担的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费用全由村集体承担外,农民还享受土地流转金、集体企业股金分红等收益保障。

(3)注重土地集约

“陶家模式”和“海龙模式”都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并统一规划住宅区。陶家镇通过土地整理,进行挂钩置换,实现土地的增减平衡,将节余的土地用于发展工业;海龙村通过土地租用的办法,将节约出来的土地集中用于项目开发,由村集体统一规划,进行招商引资分配给企业使用。两种模式都改变了原有农地粗放经营、收益不佳的状态,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单位产出。

2.不同点

(1)主导角色不同

“陶家模式”是政府主导,从统筹规划到政策的出台实施,政府都扮演着主要角色。陶家镇政府围绕农村土地流转、城乡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等积极探索创新,出台了促进农民变市民试行办法、宅基地退出措施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进而通过“两退两换”的思路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走的是“自上而下”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

“海龙模式”则主要依靠“能人治村”,强化村支两委组织建设,通过群众投资投劳,形成村民“自下而上”自发选择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

(2)农民身份转变不同

陶家镇城乡统筹以转变农民身份为突破点,农民通过“两退两换”的方式,自愿转变为市民,逐渐脱去农村的“三件衣服”(承包田、宅基地和承包林),穿上了城市的“五件衣服”(就业、住房、养老、医疗和教育)。

海龙村农民虽然也退出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生产生活方式市民化了,但仍旧保留农民身份。在未来的发展中,海龙材将会依据土地使用性质,部分地解决农民市民化,但农民的意愿多为“村民变股民”。

(3)土地流转方式不同

陶家友爱村、白果村农民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后,身份已发生转变,先期使用土地将逐步“由租转征”,土地的所有权发生了改变。

“海龙模式”通过村集体组织,在农户自愿联合的基础上,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以转租的形式集中在一起,由村集体统一使用和经营,支付给农民一定的租金。这是一种具有合作性质的土地流转形式,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农民原有的土地承包权不变。

3.两种模式对主城近郊统筹城乡发展的启示

(1)中小企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

作为主城的九龙坡区,近几年由于城市化快速推进及主城核心区的“退二进三”,规模以上企业大多入驻相应的特色工业园区,原来布局在东部都市区的中小企业被挤出,它们在工业园区中无法找到相应的空间,只好退而求其次,进入乡镇的中小企业园。大企业发展客观上需要中小企业的配套,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减少了大企业的发展成本,而且促进了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提供了机会。同时,不管土地流转的方式如何,都为城市资源下乡带来了空间和可能。正是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

(2)农民增收是统筹城乡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

促进农民增收也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改革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陶家模式”和“海龙模式”都把工作重点放在壮大产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农民不仅能够享受养老保险、住房优惠安置等优惠政策,还可以获得股份收益、土地流转收益、房屋出租收益、就业薪金等。陶家镇鼓励农民就地就业、企业就近雇工;对自主创业的农民,政府给予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民发展家庭经济。不管是陶家镇还是海龙村,如果农民在工业化过程中收入没有得到应有保障,无论出台什么政策,城乡统筹发展的链条就会因农民意愿缺失而断裂。至今,陶家镇和海龙村没有发生因生活困难而引发上访等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可见,保障农民收益不受损是城乡统筹政策得到拥护的关键。

(3)土地政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问题

陶家镇“土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模式,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利用宅基地和废弃地,节约土地用于产业项目开发;海龙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土地连片流转加快了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土地集约利用不仅解决了农民变市民后的社会保障问题,也较好地解决了小城镇建设用地问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经济发展受土地资源要素制约的障碍,有效地突破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瓶颈。在我国的统筹城乡发展路径中,土地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严格的耕地保护是出于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的考虑,在保持土地面积不减少的情况下,对土地进行增减挂钩和异地置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4)统筹城乡发展需要系统思考与政策创新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没有周密的政策体系不行,死守政策不创新不行,没有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激励机制不行,必须要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改革创新先行者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中,两种模式都勇于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九龙坡区在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中,从困扰城乡统筹的实际问题出发,制定了产业、土地、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在实践中,尊重了基层政府和群众的创造,使得两种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得以有效探索并取得一些可借鉴的成功经验。陶家镇在土地流转及收益分配中的机制创新,在就业促进政策中“企业下订单、学校出菜单、政府来买单”的培训模式创新,既解决了农转城人员的就业技能问题,也化解了企业的用工矛盾。而海龙村的改革一直在争议中前进,核心问题还是在对土地的利用上。

三、两种模式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土地政策供给不足

在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背景下,重庆城市规模将实现倍增,意味着外环高速公路以内的大片农村将会城市化,九龙坡区西部地区几乎全部纳入城市化范围。陶家镇与海龙村均与工业园区接壤,工业园区的不断拓展客观上提出了加速区域城市化步伐的要求。但是,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导致城市建设用地严重不足,制约了城乡统筹的城市化发展。海龙村未经相关部门审批,但通过全体村民表决,以集体土地入股的方式,在土地上已“种”出了标准厂房,土地用途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而陶家镇“两退两换”被叫停,土地流转仅限于城市非规划范围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化进程。农民市民化必然会引发土地所有制的改革,也从根本上决定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整体效果。在现有政策框架内,着重强调土地对农村和社会稳定的保障作用,却回避了土地作为资源要素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性,土地政策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导致土地政策在“松”与“紧”间摇摆不定。而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城市化所带来的土地资源再分配,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2.社会保障推力不够

由于之前没有统一的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障的水平各不相同。陶家和海龙社会保障的“地方粮票”甚至高于重庆提出“脱去三件衣服,穿上五件衣服”的“全市粮票”,反过来固化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和不愿城市化的心态。如陶家镇在“两退两换”时推行的养老保险政策,对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农转城人员,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只要一次性缴纳4 320元,就可从次月起领取156元的养老金。而按照重庆市2009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必须年满60岁,一次性趸缴16 200元,而且每月虽可领170元养老金,但一旦转户,意味着不再享有惠农补贴和土地分红等其他收益。虽然新政策颁布前已参保人员待遇保留下来,但今后的转户人员一律按照新标准执行,导致陶家在重庆城乡统筹新政出台后转户人员锐减,目前只转了4户。同样,海龙村若整体市民化,其居民社会保障支出将不再由村集体全部承担,目前享有的分红等权益也将消失。同时,由于土地补偿不到位、补偿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农转城后社会保障仍处于低水平状态,农民城市化的意愿大大降低。

3.城乡规划视野不宽

由于重庆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从重庆定位国家中心城市的视角来看,整个重庆市的土地利用规划显然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同时,由于城乡规划体系的分割,市级规划主要范围是对城市进行规划,规划触角一般只延伸到建制镇,乡村规划一般只是各区甚至是村镇因自我发展需要而进行的适应性短期规划,缺乏前瞻性,导致空间功能分布规划的混乱和实践中的重复循环拆迁,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在2010年九龙坡区土地专项治理中,土地超前违规种上“厂房”的拆迁导致有的投资者损失高达2 000万元之巨。可以预见的是,“复垦复绿”后的土地在2—3年内必将涉及土地性质的调整。总体上讲,在外环范围内,土地规划调整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4.政策高悬,落地无根

2010年8月,重庆统筹城乡户籍改革进入实质推进阶段,农民转户将穿上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五件衣服”,脱掉承包地、宅基地、林地“三件衣服”。然而,重庆市农办对350名城市农民工抽样调查发现,政府给予适当补偿后愿意退出承包地的有65.5%,愿意放弃住房和宅基地的只有33%。在不知“五件衣服”质地与厚薄的情况下,农民难以放弃原有“三件衣服”而“裸身”进城。农民转户表现出的谨慎和敏感,主要来源于“两怕”:一怕补偿“口惠而实不至”。近郊农民放弃宅基地、承包地,还意味着放弃政府各种惠农补贴、多余房屋的出租收益、村社集体经济收入的分红等。二怕进城保障偏低。进城后担心子女教育、公共服务、住房等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5.资源要素流通不畅

资金短缺是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虽然重庆在探索“三权抵押”贷款的实践中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发展资金不足的压力,但不能从根本上破解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自由流动的障碍。“三权抵押”贷款对象主要针对已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农户,放款仅限于自有可控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因农业风险大、回报率低而 “慎贷”“惜贷”,尤其是在信贷紧缩的情况下更加“嫌贫爱富”。由于担保、抵押、质押要求繁多,导致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严重困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按照土地法规定,农村建设用地只允许本集体经济组织按用途使用,原则上不允许进入市场交易。土地所有权不发生改变,城市资源要素就无法流向农村,“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就难以实现。如海龙村尽管集体经济比较发达,但标准厂房和康居社区房屋并无完全产权,不能抵押,要想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向银行贷款难度很大。

6.多头管理,体制不顺

从重庆市出台的统筹城乡政策举措看,对地方政府的有益探索经验缺乏调研,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导致一些政策在执行中难以前后对接。如前述市、区养老保险在年龄、缴费比例和享受标准上不尽相同。还有关于户口的迁移问题,因婚嫁增减人员以及户口回迁的大中专生,在转户前如何确定集体资产分配上的权益以及分配的大小?在转户后因婚姻关系的迁入人口,能否享受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目前均无规范解释,难以操作,也带来一定的社会矛盾。九龙坡区2007年设立了统筹办,专职负责协调城乡统筹工作。目前,虽然统筹办机构依然存在,但其职能却逐渐弱化,城乡统筹难以形成合力。同时,由于区、镇在经济发展职能方面各有侧重,尤其镇域范围内凡是涉及城市建设用地区域,全部纳入区土地储备中心管理或工业园区用地,由区统一的资产经营集团开发建设,这虽然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和整体开发,但其负效应是大大削弱了镇级经济发展职能,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乡镇干部的工作思路。

四、加快城市近郊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

在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中,九龙坡区每走一步都伴随着法律和制度上的困惑。现实中,无论是规划体系和国土管理制度,还是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都以二元城乡结构为基础形成了庞杂的二元制度体系。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试点是要改变二元结构,但现有制度空间又是以二元结构为基础,九龙坡区乃至重庆的统筹城乡发展改革不得不在这种悖论中摸索前进。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制度供给必须破除二元禁锢。

1.探索土地集约利用的新机制

(1)完善农地集中信托流转机制

坚持“有利于节约利用土地,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原则,对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的宅基地和承包地,允许村社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将土地打包,以集体名义委托或成立信托投资公司,将整理后的土地以出让、出租等方式进入市场,在保持农地不减少的情况下,盘活农村集体土地。九龙坡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试验区,对于陶家和海龙的发展模式要继续以宽容态度保持“封闭”运行,在一定时期内给予一定程度的探索空间。

(2)规范和完善“地票”交易

实践证明,“地票”交易在耕地保护、城市反哺农村、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进城后的保障和发展能力等方面是大大有利的。目前,无论是城市近郊还是远郊农村,都存在大量闲置可复垦的土地。但是,关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成效的核心问题并没有解决,即放大的土地收益如何分割?“地票”交易政策必须在农户、土地开发者之间寻找平衡点。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才能在全市开展大规模的跨区域土地流转,解决城市建设用地不足问题,从而加快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步伐,改善“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结构。

2.加快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

在现行的二元制度下,土地和住房是农民的两大生活保障。要改变部分农民即使让土地撂荒也不愿放弃承包经营权的“恋土”情结,必须在就业、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只有建立起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担负的城乡无差别保障体系,才能有效化解城乡户籍差别,实现人口向城市集中、土地向城市集聚。

(2)实现新旧政策制度的无缝衔接

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方面,应当以“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新保障待遇至少不低于先前保障待遇”为原则,实现新旧制度的无缝衔接。如陶家镇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保障先行”以及海龙村集体经济对农民的各种“补贴”,已明显优于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新政待遇,应考虑保留先前已参保人员的待遇,或者统一提高农转城人员现行的社会保障标准。

3.充分保障农转城人员的现实利益

(1)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土地补偿标准

“农转城”过程不仅伴随着土地等资源在城乡空间上的重新配置,而且伴随着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重大调整,农民进城后终究要退出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村宅基地。退出土地应按照市场原则予以合理补偿,标准明确化,并督促及时兑现。退出的承包地、宅基地通过在城乡间的重新配置后产生的增值收益,应通过税收转化为财政收入,由一个公共部门再分配、再补贴给农转城人员,确保农民能穿上材质不错的“五件衣服”。

(2)确保农转城人员社会心理真正融入城市

从长远来看,农民转户进城只是市民化的开始,真正的市民化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户籍改革中设置3—5年的过渡期,农转城人员既保留土地收益权,又享受城镇居民应有的权利,这不失为促使农民由“半市民”成为“真市民”的良好举措。但同时,要重视农转城人员居住习惯、情感、风俗、文化等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应通过消灭就业歧视和身份差别、不断创造和改善其进城工作居住的条件、培养其城市归宿感等办法来逐步解决。

4.推进城乡科学规划

(1)抓紧编制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

进一步细化分区规划,合理安排产业布局、城镇人口建设用地规模。在城市化进程中,分区规划将会不断修正和完善,但应确保非城市建设区的产业安排。

(2)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和连续性

通过规划确定的村庄规划区建设范围应该具有法律效力,在以后修编的规划中应该保持连续性,而不能朝定夕改,避免将村庄规划区改变为其他规划区或项目建设用地。即使是在城市化扩张逐步向郊区拓展的情况下,也必须按照法定程序修编规划,在确保生态环境和功能结构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可以允许城市周边集体承包地经过政府审批转化为国有建设用地。

5.破除农村投资樊篱

(1)破除非城市建设区域投资瓶颈

非城市建设范围可在保持耕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农户在原宅基地基础上与社会资本合作建房并给予完全产权,以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一、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可采取海龙村集体经济入股的方式,调动村民的闲散资金,发展集体经济,壮大集体资产。

(2)进一步深化财政金融改革

财政改革的重点是建立一个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金融改革的重点是为不能进入市场的农村资源搭建实现价值的桥梁,通过农村金融政策和体系创新,依靠重庆本土农村商业银行,为农村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农业生产经营项目提供贷款。笔者认为未来重庆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一是完善农村“三权”抵押贷款产品供给,加强风险防范;二是积极争取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向农村延伸,拓宽农村融资渠道。

6.提升各级政府统筹发展能力

(1)提升政府服务农村发展的能力

建议将农村发展的各项政府职能统一到统筹办或农业发展局,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对农村发展项目实施“一站式”办公,让统筹城乡、服务农村发展根植于干部意识之中。同时,要整治政府职能部门队伍,把“怎么管”落实为事前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督,处理部门“拦路虎”,提高部门服务质量,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2)弱化政府主导,强化民主意识

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改革试验介入程度的不同所带来的效果也会不同。如政府主导下“陶家模式”干群对行政资源和特殊政策的依赖性较大,自我创造性不够;而自发形成的“海龙模式”唤醒了农民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易于带领群众通过市场寻求深度发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更多的话语空间,就可能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创造奇迹。

参考文献:

刘昌用,付海.2009.双溪模式:统筹城乡改革试验的干部意识[C].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

蒙长伦.“十二五”九龙坡区城乡改革何处去[Z].九龙坡区委办领导参阅材料,2011-09.

吴胜杰. 2008.统筹城乡发展中农民市民化的政策突破[J].农村经济(12):3437.

吴胜杰. 2010.统筹城乡改革“九龙坡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西部论坛(2):38-45.

(编辑:夏冬;校对:段文娟)

作者:吴胜杰

九龙坡休闲农业论文 篇3:

高品质生活视域下重庆主城区都市圈郊区建设田园综合体的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这对美丽乡村建设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当前正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的关键时期,如何理解和落实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

高品质生活,就是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方面的美好需要得到更好保障和满足的生活。创造高品质生活,既是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也是党领导人民群众不懈奋斗的目标追求。2019年5月,中共重庆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提出了“一圈两群”新布局,重庆主城区都市圈郊区处于城乡结合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发挥自身优势,走城乡融合发展、高品质的路子,结合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实际,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它通过生产、生活、生态和农业、加工业、服务业有机结合推动新时代“三农”发展,其核心在田园,区别于农业园区;功能在综合,区别于单一的休闲农场),才能实现城乡共创高品质生活的愿景。目前,重庆主城区都市圈郊区田园综合体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重视、多方参与、共同探索。

一、重庆主城区都市圈郊区加快探索建设田园综合体的可行性

(一)有大量的消费人群。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越来越强烈,更多的人需要体验休闲舒爽的高品质生活。近年来,城市居民轿车拥有量不断增加,人民出行更加方便,乡村旅游人数增多。如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30亿人次,营业收入达8000亿元。2018年重庆市乡村休闲旅游业接待突破2.05亿人次,综合旅游收入677亿,连续5年年均增长15%以上,实现了从乡村旅游1.0版本到乡村旅游2.0版本转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30万人,带动100万农民就业,33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因此,重庆大都市庞大的消费人群,必然对优质的田园综合体带来人气和商气。

(二)有良好的区位条件。考虑到田园综合体的主要消费人群是城市人特别是大都市人群,田园综合体更适合在大城市周边建设,以便城市人工作之余随时随机游览消费,确保田园综合体高效运营。因此,重庆大都市郊区处于主城一小时经济生活圈辐射半径内,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能吸引主城及四川、贵州等周边地区单位和家庭消费。

(三)有较好的自然人文条件。重庆主城区都市圈,特别是主城九区拥有“两江、三谷、四脉”的自然山水格局,拥有明月峡、铜锣峡、大溪河等秀丽的山水资源、田园风光。有南岸广阳岛油菜花、九龙坡九凤山梨花、北碚静观腊梅花、沙坪坝曾家镇桃花、渝北兴隆花海、巴南花木世界、大渡口石盘柑橘林等观赏资源,是建设田园综合体的先天优势。同时,有九龙坡走马古镇曲艺、渝北龙兴古镇、巴南芙蓉村等乡村文化历史遗存,对成功建设田园综合体具有人文支撑。

二、重庆主城区都市圈郊区探索建设田园综合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用地政策掣肘。现有国家土地政策规定城市居民不能购买小产权房,企业只能是参股、联营的方式投资,影响投资的稳定性。休闲农业大规模建设用地很难获批,一些农业休闲项目建房用地未能办证。同时部分农民担心土地流转会流失土地,难以实现集中连片流转,影响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整体效果。

(二)建设管理水平不高。总体上重庆主城周边休闲农业规模小、档次低、内容欠丰富,产业同质化发展严重,对农业资源、观光资源、生态资源开发不够,绝大多数仍停留在传统的“垂钓(赏花、采摘)、打牌、吃饭”三部曲。部分农家乐经营管理粗放、服务水平不高,脏乱差仍然普遍,游客的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方面安全和卫生管理不够规范。

(三)投资周期长风险大。目前休闲农业,特别是较为大型的休闲农业投资较大,休闲农业投资周期长、利润小、收效慢、风险大。如九龙坡区乐耕农场投资5000余万,以现在的经营现状租赁期很难收回成本。而田园综合体建设投资更大、风险更大,如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项目投资21亿元,要在短期内收回成本很难,需要可持续稳定性投入和运营。

(四)配套产业和基础设施不足。虽然主城郊区农业产业化有一定基础,但整体产业规模不大,不如重庆市涪陵、忠县、秀山等区县的林果花木规模,上万亩的观赏农业较少。同时,农村优质学校、银行、交通、通信、市政设置、机器化配套、正规超市等设施设备有待完善。

三、重庆主城区都市圈郊区加快建设田园综合体的建议

(一)科学规划设计,大胆探索试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田园综合体建设也是一样,必须规划先导、规划引领、规划管控。一是主城周边进行统筹规划、差异化定位发展。探索建立主城区都市圈产业发展协调机制,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要“符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重庆主城周边的区位情况、基础条件,对田园综合体进行统筹规划、差异化发展,避免出现“一窝蜂”“同质化”现象。二是在风格设计上要凸显“田园”、功能设计要体现“综合”。风格设计上,田园综合体生于田园、长于田园,应充分展现田园之美,如可以設计观赏型农田、瓜果园、花卉展示区、水际风光区、农业生产体验区等。功能设计上,需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融合农业、文旅、科技发展,健全金融、医疗、教育、商业、创业、房产等配套服务。三是试点示范推进。田园综合体应当是一种有质量、有品位的有效供给,在于精而不在多,所以每个区可重点优选1家先行试点,做出效益、口碑和品牌,才能逐步推开。

(二)抓好政策集成,撬动做大做强。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需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因此只有用好用活各项政策,才能确保田园综合体落地生根、长效发展。一是用好用足土地政策。要用足结余用地、用好荒地,可在农用设施用地修建暖房、在临时用地修建木屋、用集装箱或房车改造餐饮住宿等变通方式破解用地难题。同时可探索建立跨集体单位土地交易制度,促进农村宅基地转为田园综合体用地。二是整合扶持政策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将田园综合体建设与扶贫政策、惠农政策结合,捆绑项目,集中投入,打造几万亩观光农业并实施机械化耕种管理。三是发挥财政政策撬动作用。可以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运用贴息、补助、以奖代补、投资参股的方式,争取上级资金、吸引民间资金投入。

(三)创新运营治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田园综合体属于新时代共享经济,因而田园综合体需要各方参与、共建共治共享。一是探索“综合体”农商旅多渠道盈利模式。在运营模式上,将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乡村旅游与田园综合体有机结合,不断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盈利链。比如,游客看花海有门票收入,住民宿有酒店收入,买个房子有地产收入,看个表演有其他消费收入等。二是探索合股开发模式。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要“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因此探索集體资产入股、“土地银行”、土地租赁置换、劳动力合作社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和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增效。三是探索乡村社区治理新模式。最理想的田园综合体是现代农业生产型产业园+休闲农业+CSA(社区支持农业),确保田园综合体及周边干净整洁、服务有序、管理规范,才能以环境留人、以服务留心。

(四)加强政府监管,确保有序推进。田园综合体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协调、绿色发展。一是严把审批关。对田园综合体社会投资方要严格把关,不宜降格以求,防止“一窝蜂”“圈地热”和骗补现象。二是注重生态保护。要加强对休闲农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防止毁林占田、过度开发,才能建设出高文明的生态。三是加强产品检查。对田园综合体的农产品、游乐设施、餐饮以及住宿产品质量进行不定期检查,确保游客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游得开心。

(五)注意包装推广,争创优质品牌。在信息爆炸的新时代,好产品要宣传包装才能尽快赢得市场。一是注重本土文化包装策划。包装策划必须立足田园本色、突出生活体验、拥有独特产品,才能记得住品牌、迎得来游客。田园综合体要把当地世代形成的风土民情、乡规民约、民俗演艺等发掘出来,让人们可以体验农耕活动和乡村生活的苦乐与礼仪,以此引导人们重新思考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从而产生符合自然规律的自警、自醒行为,在陶冶性情中自娱自乐,化身其中。缺乏文化内涵的综合体是不可持续的。二是争创优质品牌。在做优产品的前提下,争创挂牌“全国人文生态旅游基地品牌”“中国美丽乡村”“中国美丽宜居村庄”等品牌,才能提高知名度、美誉度、信任度。三是多渠道多方式宣传推介。除新媒体媒介外,可通过举办摄影比赛、钓鱼比赛、科普展、赏花节等活动,吸引媒体和大众关注,才能唱响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基金项目:2018年度重庆市社科规划培育项目“高品质生活视域下重庆大都市郊区建设田园综合体发展研究”(2018PY20)。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九龙坡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张 波

作者:腾华

上一篇:论语交友观管理论文下一篇:大学生投资理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