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旅游论文

2022-04-15

摘要休闲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备受欢迎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推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应当朝着“互联网+”休闲农业旅游模式发展,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了解消费者实际需求,制定网络营销策略,建立品牌特色,还要大力培养旅游信息化人才。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休闲农业旅游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休闲农业旅游论文 篇1:

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路径

摘要: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是一种彰显生态文明和社会公正的全新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与发展战略,本质是以旅游利益相关者幸福感提升为核心的农业旅游活动,与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农耕文明等全面科学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应成为旅游业绿色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迅猛,但其绿色发展还存在旅游体验品质不高、旅游活动同质化倾向明显、品牌农业旅游产品严重缺乏等问题。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要实现绿色发展,须要走品牌拓展、差异竞争、融合发展、品质取胜、绿色开发之路。

关键词:休闲农业;善行旅游;绿色发展;河南洛阳;生态文明

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并将其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由此“新四化”全面升级为“新五化”。绿色化已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任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了实现绿色发展的新目标,也指明了行动路线图,向世界作出坚持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发展休闲农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1],休闲农业旅游点一般位于城郊或乡村地区,环境相对较好,绿色化基础较扎实,无疑应成为旅游业绿色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讨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成为旅游研究的又一个重要课题。纵观现有相关文献,学者们主要集中于休闲农业旅游规划、市场特征、发展模式、影响因素、发展策略个案研究等。针对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专题研究较少,更多的是在上述研究中有所涉及。而专门针对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或是总体论述洛阳市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前景[2-4],或是针对采摘等每一类型农业旅游项目进行论述[5-6],或是个案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7-8],本研究以洛阳市为实例,探讨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路径,从而为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源于1983年洛阳市政府开创的以观赏牡丹花为主要旅游活动内容的牡丹花会,成为全国较早开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城市。牡丹花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和对城市风貌改善与生态环境优化的巨大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洛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截至目前,洛阳市休闲农业项目总数达3 451个,其中休闲农业园区251个,休闲农庄94个,农家乐3 106家,年接待游客900万人次,安排就业人数9.8万名,年收入28.5亿元,初步形成了“季季有亮点,全年有景致”的农业休闲度假新格局[9]。随着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深入推进和河南省四大国家战略规划全面实施,作为知名古都、休闲城市、全国农业大市、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综合试点城市,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更将充满无限发展空间和潜力。在此背景下研究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对促进洛阳全域旅游建设和旅游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内涵与本质要求

绿色发展既要发展,又要绿色,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人类自身的全面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以积累绿色财富和增加人类绿色福利为根本目标,以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为根本宗旨”[10]。旅游业绿色发展是关注幸福提升的一种发展理念和战略思维,奉行以人为本、生态至上和全面發展的新的价值观与发展观,要使旅游业真正成为美丽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和谐产业。因此,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是一种彰显生态文明和社会公正的全新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与发展战略。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既要发展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又要留住绿水青山、展现田园风光与乡土文化;既要满足游客观光休闲与度假需求,提高游客旅游幸福感,又要富裕农民,提高农民等相关利益群体幸福感。其本质是以旅游利益相关者幸福感提升为核心的农业旅游活动与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农耕文明等的全面科学发展。

2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悠久的历史文化、农耕文明、民俗风情和优越的地理条件为洛阳市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创造了卓越条件。在休闲度假逐步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背景下,洛阳各地因势利导“内生式”开发出了一大批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近几年在新型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等带动下,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更是遍地开花。这种“发展的过程由本地控制,发展的选择由本地决定,发展的利益保留在本地”的内生式发展理论模式[11],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初级阶段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洛阳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旅游园区。但随之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休闲农业旅游市场规模难以迅速拓展的市场环境下,内生式发展行动主体们因在发展理念、视野和理论模式等方面存在缺陷,难以作出科学性、前瞻性的决策。相反,注重短期经济效益、互相模仿大行其道,与绿色发展背道而驰,不知不觉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道路。因此,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也就不可避免地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困境,即使一些看起来红红火火的休闲农业旅游园区也逐步暴露出制约其绿色发展的问题。

2.1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类型多样,但旅游体验品质不高

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类型多样,已经形成了果蔬采摘系列,如西工区红山乡樱桃节、洛宁县上戈苹果节、孟津县常袋红提节、李楼蔬菜采摘节等;花卉观赏系列,如牡丹公园、郁金香公园、薰衣草公园、国豫花博园、孟津县荷花节、汝阳西泰山杜鹃花节等;农业科技系列,如中国银杏嘉年华、惠林园农业示范园区、金土地科技示范园等;渔业休闲系列,如宜阳盛世祥龙度假村、狮子庙镇高山渔村、陆浑水库休闲旅游度假区、沿黄渔业休闲垂钓带;农家休闲系列,如金禾农业“幸福农场”、汝阳大虎岭农业公园。但多数休闲农业旅游点的旅游服务较单一,旅游功能弱化。不少休闲农业旅游点连基本的旅游6个要素都不齐全,旅游活动只是处于附庸地位。如在许多以果蔬采摘为主体旅游产品的旅游园区,游客想喝水都没地方买,只能靠自带水;自带的随身用品也不能寄存,只能1人看管1人采摘,采摘的水果甚至没地方清洗,更没有休息的地方,许多游客只能铺上报纸席地而坐,结果是满地垃圾,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营销大师科特勒明确提出,消费者购买产品往往是购买一个整体产品,旅游者参加休闲农业旅游也是购买一个整体产品,因此即使果蔬采摘这一核心产品吸引人,但由于其他旅游配套服务的缺失,也会极大地影响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率,进而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2.2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形式多样,但同质化倾向较明显

纵观洛阳市政府部门近几年牵头制作的《洛阳市休闲农业导游图2013、2014、2015版》中成规模、上档次、接待能力强的休闲农庄可以发现,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形式多样,有观光游览型活动,如赏花活动、欣赏农村风情、观看民风民俗节目表演等;也有参与体验型活动,如果蔬采摘、垂钓休闲、体育健身和让游客参与节目表演;也有教育学习型活动,如书画交流、红酒品鉴、开心农场;也有餐饮住宿型活动,如吃农家饭、住窑洞、购农特产品;还有深度体验型活动,如体验农作物种植、水果嫁接等农事活动。但多数休闲农业旅游点旅游活动特色不明显,互相模仿、互相借鉴、重复开发较突出。如在10个精品休闲园区中,以葡萄或红提采摘为特色的就有孟津常袋琦梦红提庄园、洛阳龙阳葡萄文化主题公园、洛阳双赢高科红提生态园、洛阳洋丰果业生态园等4个,另外还有洛阳成富源高龙葡萄观光园、洛阳春华秋实农博园、堰师唐僧寺紫玉葡萄庄园、堰师通峰农业观光园、堰师候氏镇谐元度假村等。这些休闲农业旅游园区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大同小异,缺乏个性化色彩,甚至是在园区风貌、功能分区、娱乐设置等方面都比较趋同。多数都是以葡萄采摘为主要特色,不同的只是旅游活動类型的数量,如有些增加了一些葡萄酒品尝和红酒主题餐厅等,有些增加了特色餐饮和垂钓等休闲活动项目,有些增加了其他水果采摘等。并没有形成主题创意鲜明、活动特色突出、旅游服务完善的休闲农业旅游景区。

2.3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多而广,但品牌产品严重缺乏

洛阳市近几年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剧增,根据《洛阳市休闲农业导游图2015版》,洛阳市农业局为市民精心推荐了68个山水田园,其中35个是市区短途休闲农业景点,相比2014年新增了19个休闲农业园区,并推出六大休闲农业精品线路。但真正规模较大、市场知名度较高、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品牌休闲农业旅游点很少,且这些休闲农业旅游点空间分布较分散,彼此缺乏互动和整合,没有形成较成熟、市场认知度较高的品牌休闲农业旅游线路。另外,许多休闲农业旅游点由于规模较小等原因,农产品品种较单一,受农产品季节性生产特点影响,适宜旅游时间过短,如诸多葡萄采摘项目,采摘节过后,园区就冷冷清清,基本无人来游。产品开发欲望强,却忽略产品品牌塑造,这样的产品开发观念与经营理念显然在市场竞争中日趋激烈,休闲农业旅游消费者越趋成熟的环境下是行不通的。重视品牌打造和运作是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被评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中国银杏嘉年华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一方面名称不统一,存在“中国银杏嘉年华”“洛阳银杏嘉年华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洛阳银杏嘉年华生态园”“洛阳银杏仙庄生态公园”“银杏山庄”等诸多名称并存的混乱状态[12];另一方面品牌内涵建设不足,所谓的银杏生态餐饮实质就是烤全羊,所谓的银杏养生温泉和别的温泉项目大同小异,开发出来的特色窑洞宾馆、木屋别墅、开心农场等都没有充分体现银杏这一主题,这势必会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2.4旅游产品开发热情高,但专业人才与服务机构严重缺乏

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推动下,洛阳市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热情很高,但许多旅游点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多数为当地农民,他们本身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且又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对“新五化”的理解也不深入,因此,缺乏绿色思维和智慧手段,经营管理粗放,旅游服务水平较低。专业旅游人才由于工作环境等原因不愿意到这些地方工作,也没有形成专门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研究、规划、营销策划、培训等服务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开发水平和创新能力,如绿色文化氛围不浓、发展规划没有体现生态化与差异化、旅游产品生态性不强、经营管理较粗放、绿色消费引导不足等问题突出。

2.5旅游资源条件较好,但“小弱散低”状况突出

从生态文明视角审视,可以发现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条件较好,但由投资主体众多等原因引起的规模小、实力弱、分布散、产业附加值低下、综合带动效应偏低的状况表现突出。缺乏大型休闲农业旅游集团、旅游集聚区等,这种一哄而上和“小弱散低”的发展格局很容易带来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3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路径选择

综上分析,笔者所在课题组认为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要实现绿色发展,须要走品牌拓展、差异竞争、融合发展、品质取胜、绿色开发之路。

3.1要塑造品牌——走品牌拓展之路

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借助已经成立的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协会引导打造洛阳休闲农业旅游整体品牌,全面叫响洛阳休闲农业旅游品牌。笔者所在课题组将该品牌命名为“悠哉洛阳农业游”,可以考虑通过空间集聚和特色组合培育一批体现洛阳农业风貌、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旅游集聚区或旅游带,借助双重驱动机制促进产业升级和价值链提升[13],并将其塑造成若干区域品牌作为支撑,同时按照“一地一景”思路打造一批风格迥异的品牌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在此基础上,根据游客需求和特色体验,精心设计几条精品休闲农业旅游线路,最终形成整体品牌+区域品牌+产品品牌的全新品牌体系。另外,为了加强产品宣传力度和市场影响力,除了开发品牌产品外,还可以建立新媒体宣传推广平台,通过创意营销策略提高休闲农业“集客力”[14]。如建立洛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网,举办洛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博览会,在博览会期间除了展示洛阳市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还可以举办旅游论坛、经贸洽谈等专项活动,争取逐步形成并完善继“栾川模式”之后的又一成功经验,即洛阳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洛阳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建设。

3.2要深度细分——走差异竞争之路

洛阳市现有农业旅游项目须要凝练特色,专注于某一细分市场,在对客源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战略[15],争取培育成为品牌农业旅游示范点。新开发项目在选址方面最好能相对集中,在定位方面最好能形成差异互为补充,逐步形成集聚区或旅游带,实现集聚区或旅游带内一年四季都能开展的休闲农业旅游活动。根据洛阳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和资源特色,笔者所在课题组认为洛阳可以科学规划、重点开发建设“四区三带和六类”,即4个旅游集聚区、3个旅游带、6类示范点。龙门西山休闲农业旅游集聚区建议逐步形成以“果园+山居+温泉度假”为突出特色,洛阳西郊休闲农业旅游集聚区建议逐步形成以“庄园+村居+农村娱乐嘉年华”为突出特色,洛阳东郊休闲农业旅游集聚区建议逐步形成以“菜园+牡丹+农耕文明”为突出特色,伏牛山地休闲农业旅游集聚区建议逐步形成以“森林氧吧+山地家禽+高山度假”为突出特色,黄河沿岸休闲农业旅游带建议逐步形成以“水景绿岛+窑洞湖居+渔业休闲”为突出特色,伊河沿岸休闲农业旅游带建议逐步形成以“农业科技+户外拓展+水体休闲”为突出特色,洛河沿岸休闲农业旅游带建议逐步形成以“民俗风情+牡丹+有氧运动”为突出特色。在果蔬采摘、花卉观赏等六大类农业旅游示范点方面,建议每一类型都培养几个在某一方面在洛阳市、河南省甚至全国品种最齐全、规模最大、文化氛围最浓厚的特色品牌农业旅游示范点。

3.3要资源整合——走融合发展之路

产业融合程度是判断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强度、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16],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要特别注重资源整合,这种整合包括各类农业资源整合、农业资源和旅游6个要素整合、各类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或示范点整合、农业旅游与其他类型旅游整合等4个层次的整合。以上述建议培育的龙门西山休闲农业旅游集聚区为例,在各类农业资源整合方面,各旅游园区可以围绕主体特色,借鉴典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17],发挥各自优势,突出开发出某一类或几类果园,如桃园、梨园、草莓园、银杏园等,通过这种整合形成该集聚区内游客一年四季可以种植果树、观赏果花、采摘果实、体验水果深加工等。其他特色资源也按照此思路整合起来,逐步实现由零散、阶段性的农业采摘观光旅游向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身的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综合体,即集聚区。在农业资源和旅游6个要素整合方面,各园区要考虑到可游憩性,农业资源开发要与吃、住、行、游、购、娱充分结合,实现由单一旅游产品开发向旅游综合体转变,并且在集聚区内能够实现农业资源开发和旅游6个要素建设的统一规划、合理分区,促进资源共享和高效使用。在各类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或示范点整合方面,可以积极推动其在人才、技术、管理、营销策划、产品开发与规划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形成“1+1﹥2”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等。在农业旅游与其他类型旅游整合方面,集聚区要与龙门石窟景区、周边景区进行有机组合,形成特色旅游线路或更大范围的旅游产业集聚区;也可与农产品深加工旅游、会展旅游等进行创造性融合,形成功能更为强大的旅游集聚区。

3.4要精益求精——走品质取胜之路

休闲农业旅游园区在活动项目设计与开发、旅游综合服务等方面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全面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充分彰显园区特色形象,走品质取胜之路。如在水果采摘区,可以设立临时性的旅游综合服务亭,提供行李寄存、水果清洗、餐饮、摄影摄像等服务。考虑到集聚区空间范围相对较广,可以在区内提供绿色交通、路边定点服务区、便利公共厕所。集聚区应充分发挥当地村民力量,设计一些参与性较强的特色农家活动,并统一着装、进行服务礼仪与技能培训等。在集聚区道路设计方面既能取法自然又能通畅便利,垃圾桶与公共厕所位置选择合理、造型体现乡土特色。集聚区还应遵循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外部专家力量,既要精心设计园区景观表征,又要做好园区外部环境优化,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18]。总之,产品处处体现原真性、处处精雕细琢,能为游客充分享受农业旅游乐趣进行整体设计、整体开发与创新。

3.5要绿色运作——走绿色开发之路

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要依赖于相关利益者的共同作为,政府要有绿色担当,企业和媒体要有绿色责任,农民和游客要有绿色义务,其他社会组织与群体要有绿色热情。总体要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推动、媒体宣传、农民响应、游客支持和社群参与的绿色发展运作体系。政府部门要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通过执政理念的绿色化、绩效考核的绿色化、政策法规的绿色化等大力实施绿色新政[19],着力提升居民幸福感。企业层面要积极实施绿色再造,各休闲农业园、农家乐、农家宾馆等从事休闲农业旅游经营与服务的企业要在组织架构、企业经营、产品开发、产业链拓展、集团发展、战略合作等方面实施绿色再造战略。新闻媒体机构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倡导善行旅游。农民不仅是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经营、服务的主体,更是利益的主体和享受绿色发展成果的主体;游客是享受者、体验者,旅游环境与其旅游体验质量密切相关。休闲农业旅游绿色发展需要农民和旅游者提升生态素养,进行绿色洗礼。如强化农民绿色发展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加强农民生态教育培训,完善生态环保教育解说系统。各类社会组织与群体如学校、NGO、俱乐部等要积极研究绿色旅游、倡导绿色旅游,并以实际行动参与绿色旅游。如洛阳师范学院于2016年举办了“善行旅游·洛阳论坛”[20],旨在推动“善行旅游”理念在河南省及全国的传播与推广,为河南省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献计献策。社群的绿色热情无疑会极大推动洛阳市休闲农业旅游的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蒲彦伦,韩旭峰.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天水麦积区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217-220.

[2]郭振峰,董利萍,刘兆云,等. 洛阳市观光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829-12831.

[3]李梦珠. 洛阳市城郊休闲农业发展及对策研究[D]. 烟台:烟台大学,2016.

[4]陈迪新,李鑫磊. 洛阳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296-8298.

[5]张萌. 洛阳地区采摘观光旅游项目开发及其品牌塑造[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356-360.

[6]周亚茹. 生态采摘园网络营销推广策略分析——以洛阳“樱桃沟”为例[J]. 科技经济市场,2015(12):92-93.

[7]周士锋,王旭东,赵国芳. 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园规划初探——以洛阳市太阳雨休闲观光农业园为例[J].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5):32-35.

[8]刘芮君. 基于养生理念的洛阳溪鸣山庄(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5.

[9]洛阳2015版休闲农业导游图新鲜出炉[EB/OL].(2015-07-21)[2017-01-20].http://www.crr.gov.cn/articleContent?articleId=2398&parentId=7&sonParentId=9.

[10]胡鞍鋼. 中国:创新绿色发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1]张环宙,周永广,魏惠雅,等.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浙江浦江仙华山村为例[J]. 旅游学刊,2008,23(2):65-71.

[12]颜文华. 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创新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7):123-128.

[13]邹蓉,郎晓娟,陈池波. 社会网络视角下休闲农业创业集聚与升级研究——以湖北省W村为例[J]. 经济管理,2016(3):145-155.

[14]段小力,张黎强. 都市休闲农业创意营销的策略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9):307-311.

[15]曾建明,肖洁. 略论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差异化战略——以农家乐为典型业态[J]. 改革与战略,2010,26(8):94-96.

[16]杨振之. 城乡统筹下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J]. 旅游学刊,2010,26(10):10-11.

[17]章甜甜,闫晓明,郑露露,等. 循环农业内涵及典型模式研究进展[J]. 浙江农业科学,2017,58(1):3-10.

[18]李金早. 全域旅游的价值和途径[N]. 人民日报,2016-03-04(7).

[19]连玉明. 绿色新政[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0]史俊庭,司雯雯. 洛阳论道善行旅游[EB/OL].(2016-04-24)[2017-01-20].http://news.sciencenet.cn/html/shownews.aspx?id=344225.

作者:颜文华

休闲农业旅游论文 篇2:

“互联网+”时代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策略浅析

摘 要 休闲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备受欢迎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推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应当朝着“互联网+”休闲农业旅游模式发展,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了解消费者实际需求,制定网络营销策略,建立品牌特色,还要大力培养旅游信息化人才。

关键词 “互联网+”;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策略

中圖分类号:F323;F592;F49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6.09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行业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2015年提出的“互联网+”

行动计划,鼓励人民群众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创新创业,并给予政策支持。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帮助农民脱贫、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应当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农村农业产业链全面升级[1]。

1 “互联网+”对休闲农业旅游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自诞生以来,就得到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当中。在21世纪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当中,并且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思维方式等。1994年,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这20多年来,我国互联网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2015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互联网+”是在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由互联网形态演进、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简单的说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在传统行业中的应用与融合,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全面到来,对于休闲农业旅游也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2]。

1.1 影响了营销理念

在传统的休闲农业旅游中,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营销手段简单、广告成本较高、受众群体不清晰等原因,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不尽人意。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利用特色互联网营销平台的优势,提高休闲农业旅游的宣传力度,精确目标受众,减少广告投入,推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

1.2 提高了营销效率

在休闲农业旅游中应用互联网技术,大大提高了营销效率。传统旅游营销利用报纸、电视、户外广告等传统营销手段,具有信息传播速度慢、目标群体不精确等缺点。而“互联网+”技术使用手机、数字电视、互联网、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技术与工具,表现形式多样,增加了受众的选择性,突出了产品的特点与个性,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发布。受众的精确定位以及与消费者之间的深度即时互动使营销效率提高的同时也为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带来更多机会[3]。

1.3 增加了经济效益

通过采用有效的营销手段为休闲农业吸引了更多游客,提高了经济收益,同时为农村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有利于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此外,在“互联网+”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对于培养农业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有着积极作用,不仅有效促进农村人才供给的增长,还能吸引外来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加入,从而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2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发展问题分析

我国对于“三农”问题十分关注,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给予支持,但是休闲农业旅游在我国发展时间还相对较短。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休闲农业旅游业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最为突出,如农业公园、休闲农园、绿色农园、民俗旅游村等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但是目前,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4]。

2.1 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缺乏特色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地域性较为明显,各地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对于我国发展特色旅游业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很多休闲农业旅游项目都大同小异,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对于游客吸引力不强。

2.2 休闲农业旅游碎片化发展

我国目前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绝大部分都是自发形成的,没有进行市场规划,也就缺乏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以致于休闲农业旅游出现碎片化发展的状况。

2.3 休闲农业旅游经营过于低端

在一些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主题不够突出,过于注重物质环境,对于游客真正想要体验的农耕文化、当地传统文化、民风民俗没有进行深入挖掘,游客参与性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项目的服务人员多为当地农民,观念较为落后,缺乏专业培训,甚至有的农业经营项目出现无证经营现象,进一步导致休闲农业旅游经营朝着低端化方向发展[5]。

2.4 宣传力度不够

休闲农业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项目,具有一定局限性,如果宣传力度不够,很难得到发展。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其营销方式应当进行合理创新,但是就实际营销现状而言,休闲农业营销手段还是较为落后,制约了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

3 “互联网+”时代下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

3.1 根据消费者实际需求,制定休闲农业项目

为了推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休闲农业转型发展,必须根据实际消费者需求,制定出高效营销策略,以吸引游客。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以及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消费者无时无刻都在享受着互联网消费带来的方便。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旅游的一部分消费群体朝着年轻化、高学历化方向发展,他们具有一定经济能力,也有着较强的猎奇心理,对新生事物有较强的理解力与接受力,成为休闲农业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相应地,在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了解这部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他们的兴趣爱好,并借助互联网平台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根据他们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制定、规划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6]。

3.2 建立品牌特色

缺乏品牌特色、休闲农业项目大同小异是制约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品牌观念深入人心,无论是实体产品还是互联网产品都要建立自身的品牌,显现出自身的特色,才能具備核心竞争力。在休闲农业旅游应用互联网技术的过程中,开发人员应当根据互联网平台信息数据,了解现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结合当地特色风俗文化,打造出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彰显自身特色,提高休闲农业旅游的核心竞争力。除此之外,还需要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休闲农业旅游的宣传工作,建立品牌文化,和消费者进行积极互动,使得消费者在互联网平台上就能了解到休闲农业旅游品牌特色以及旅游项目等,提高消费者的旅游欲望[7]。

3.3 建立网络宣传渠道

互联网具有覆盖面广、表现形式多样、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休闲农业旅游可以利用互联网优点,加强宣传和推广。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人们外出旅游日益便捷,旅游过程中涉及到的机票、酒店、门票、公交、餐饮等方面的服务信息都可以通过去哪儿、携程、美团等专业网站获得。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也可以建立自己的专业网站,在网站中介绍当地特色,实时更新旅游动态,定期举行活动,给予门票优惠,赠送农业产品,吸引消费者。此外,休闲农业旅游还可以和酒店以及机票等预定机构开展合作,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还可以利用微博、抖音、微信等社交平台,加强休闲农业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

3.4 大力培养旅游信息化人才

在“互联网+”时代下,休闲农业旅游对于高科技农业人才和旅游项目开发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要想实现休闲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1)要提高农民的网络技术水平,帮助其不断接受新的营销理念和管理理念;2)要不断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旅游开发管理人才,将人才储备战略方面和农业旅游发展进行结合,从而真正保障休闲农业旅游实现快速发展。

4 结语

推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应当朝着“互联网+休闲农业”旅游模式发展,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了解消费者实际需求,制定网络营销策略,建立品牌特色,还要大力培养旅游信息化人才,真正推动休闲农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国昌.“互联网+”时代下的休闲农业旅游初探[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8):13-14.

[2] 殷蓓蕾,刘峰.“互联网+”引领休闲农业旅游走向新型化[J].度假旅游,2018(6):80-81.

[3] 张璐璐,李俊玲.“互联网+”时代下对休闲农业旅游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8(13):139-140.

[4] 方巧凤,梅燕,雷雯.“互联网+”时代下对休闲农业旅游的研究[J].广东蚕业,2016,50(2):46-47.

[5] 熊哲欣,张吉.浅谈“互联网+”引领休闲农业旅游走向新型化[J].南方农机,2018,49(13):43,45.

[6] 高丽红.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旅游企业创新发展模式探讨[J].度假旅游,2018(9):87-88.

[7] 任佳秋,庄雯,张叶.“互联网+”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新路径探索[J].商场现代化,2018(12):183-184.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张丽 丁永梁

休闲农业旅游论文 篇3:

包头市休闲农业旅游模式探析

摘要 通过对包头市休闲农业旅游现状和资源的分析,提出了包头市休闲农业旅游的模式,以期为包头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模式

Study on the Model of Agricultural Leisure Tourism in Baotou

HUO Qingzhi1,ZHAO Yongwang2,LI Yufeng1 et al (Baotou Light Industry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Baotou, Inner Mongolia 014035;2.Baotou Economic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mission,Baotou,Inner Mongolia 014010)

Key words Agricultural leisure tourism; Resources; Model

基金项目 包头市科技局社会发展科技支持项目(2013S2007-4-4)。

作者简介 霍清枝(1967- ),女,山西阳高人,副教授,硕士,从事生态农业、园林园艺研究。

收稿日期 20131008

农业旅游在国外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早在1865 年,意大利就成立了“农业旅游全国协会”,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味农田野趣,是农业生态旅游的萌芽。20 世纪中后期,欧美地区出现了具有观光、餐饮、住宿、购物等多种功能的观光农园,并产生了专职从业人员,标志着观光农业旅游这一新型交叉产业的产生,从此,观光农业旅游进入迅速发展时期。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旅游、度假的需求日益增强,旅游者已不再单纯满足于观赏,更多的是希望实践,亲身体验农趣。休闲观光农业开始向旅游市场延伸,采摘果品蔬菜、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传统生活习俗、垂钓、买土特产等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观光农业旅游由以观光为主向以休闲度假、务农劳作等体验为主的方向发展,于是产生了休闲农业旅游[ 1 ]。休闲农业旅游是农业发展的一种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台湾省和日本等率先提出“休闲农业”经营模式。我国休闲农业产生于20 世纪80 年代末,90年代发展起来。休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一种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国内的农业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观光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首先是深圳开办了一家荔枝观光园,随后又开办了一家采摘园。而后,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珠海、苏州等地也相继开展了观光农业休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效益,展示了观光农业的强大生命力。逐渐出现的集科技示范、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园区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1],客观上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休闲农业旅游的雏形,并以其特有的模式开拓了休闲农业旅游的新局面。

1 包头市休闲农业旅游的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休闲农业的发展,最初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黄河沿岸单一垂钓休闲渔业开始的。在90年代末,伴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广泛建立,先后在城郊出现了如共青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甲尔坝农业示范园等园区。甲尔坝农业示范园区投资建成的327栋集单列式采光、全封闭管灌、四季保温的高标准温室,已经成为包头市远近闻名的花卉基地、农业休闲观光园区。1999年创建,2002年扩建的包頭市花苑,现已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作为包头市以及周边地区市民购物、休闲、游览的重要场所,对促进包头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休闲农业旅游起到积极促进作用。2008年,以味美、无污染而著称的甲尔坝草莓吸引许多消费者慕名前来体验采摘的乐趣,采摘休闲农业形式进一步丰富了包头休闲农业的内容。

目前已初步形成黄河牛场及小白河一带的垂钓渔家乐、土右旗和固阳县及市区近郊的“农家乐”、达茂旗的牧家乐等形式的休闲农业,但从农业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休闲农业旅游模式研究来看,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

2 包头市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资源分析

2.1 地区“农家乐”休闲游已具雏形 包头人有着深厚的“农家乐”情结。“农家乐”历经20多年的发展,形成在餐饮、文化上特色明显的“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休闲游形式,现已成为包头市民小假日出游的主要内容。黄河沿岸的渔家乐,将春季踏青、吃开河鱼、垂钓、购黄河鲤鱼、乘渔家小渔船观光等项目融入休闲游;达茂旗利用草原蓝天、白云、牧场、草原日出、暮色、夜景等自然风光,草原敬酒仪式、敬敖包、蒙古族摔跤、骑马、蒙古族歌舞、服饰等草原风情,吃蒙餐、品奶茶、购纯正的牧人传统食品、住蒙古包体验牧民生活等项目形成特色草原“牧家乐”休闲游模式;土右旗以二人台戏曲、漫瀚调为主要文化内容的“农家乐”为包头地区观光农业游和“农家乐”休闲游向休闲农业旅游转型奠定了基础。

2.2 旅游资源丰富 包头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美,山河景观壮丽,文化古迹别具特色。人文古迹包括寺庙道观:五当召、美岱召、百灵庙、梅力更召、席力图如、哈布图哈萨祭奠堂、吕祖高、昆都仑召,乃春庙;文明遗址有中国最古老的战国赵长城和秦长城遗址、汉代麻池古城遗址、 “阿善”遗址、汉长城遗址、阴山岩画、赵国人墓葬、匈奴人墓葬、秦直道、西汉古城、涸阳道、怀朔镇遗址、燕家梁元瓷窑遗址、元代阿伦索木古城(赵王城)、金堑壕、突厥石人墓等,都具较高的文物考古价值。自然风光有:希拉穆仁草原、赛罕塔拉城中草原;包头黄河渡口、南海湖泊、昭君岛屿、南海湿地、九峰山自然保护区;周边旅游地有响沙湾、恩格贝、神光等沙漠景观;伊盟的成吉思汗陵园等各具特色。包头市深居内陆,气候处于中温带,夏季气温不高,蚊蝇少,不潮湿,非常适宜外地游客消暑避夏。包头市旅游资源内容多、分布面广,具有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自然和农业景观,同时还有反映农村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田园生活、乡村风貌、休闲娱乐等人文景观,这为包头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优越条件。

2.3 农业资源区域分布特色明显 土默特右旗是包头蔬菜、果品、葵花产区,具备形成大规模自然景区的农业旅游资源,可发展特色规模景区,如杏林、桃园、葵花园、葡萄园等,开发观景、赏花、踏青等欣赏田园风光等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固阳县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具有开发季节性油菜园、胡麻、荞麦、莜麦、马铃薯特色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的基础。在黄河沿岸依托黄河旅游风景区,结合现有的渔家乐,开发黄河鲤鱼养殖、垂钓、烧烤、鱼宴、购买黄河鲤鱼等活动的休闲渔业游。达茂旗依托天然草原牧场,发展草原骑马、射箭、摔跤、赛车、滑草、篝火晚会等旅游项目;打造典型草原民族的“牧家乐”,开发住蒙古包,吃风味餐饮,购牧人奶食,体会独特浓郁的蒙古民族文化风情的休闲农业旅游。鲜明的地域特色对开发特色的主题休闲农业旅游活动极其有利。

2.4 经济环境优势明显 包头是内蒙古最大的工业城市,是国务院第一批确定的13个较大城市之一,获得了许多值得自豪的荣誉,如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等,现已跃居中国经济实力百强城市排名第34位,中国投资环境五十优城市。美誉度的提升增强了包头旅游的吸引力。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善,交通、通讯业发展迅速,优势明显的经济环境,成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配套资源。

2.5 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包头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距北京、天津、西安、太原、银川、兰州等中心城市较近,是呼、包、鄂金三角的重要支撑点,具有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國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京包、包兰铁路和包白、包神铁路在包头交汇,东行可达北京,西行可达兰州,南行可达太原、西安、上海、宁波等地;110、210国道穿越市区,呼包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7条公路干线通向全国各地,形成了以北京—包头、包头—银川为东西轴线和包头—西安、包头—白云为南北轴线,连接内蒙古自治区和临近省、市、自治区的公路网络;可起降波音737、767飞机,至北京、广州、武汉、西安等沿海城市。便利的交通为进出包头旅游提供了方便、迅捷的服务,为休闲农业旅游客源的开发提供可能。

2.6 旅游观念转变 短时间、近距离的休闲度假出游已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都市郊区、旗县区及乡村以“农家乐”为主体的多种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满足了游客对特色和多样化生活的需求。这种需求也为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2]。以包头市为例,其总人口为260万,城镇人口180余万,城市人口超过69%,渴望抛开紧张的工作压力、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回归自然、尽情放松的城市人不在少数,潜在客源市场较大。

3 包头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主要的模式

3.1 大规模景区模式

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通过旅游项目、内容组织各种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目标市场为城镇居民、大中小学生。

3.1.1 田园农业游。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开发欣赏田园风光,可在土右旗各大蔬菜、果品产区发展特色规模景区,形成大片自然景区,如杏林、桃园、葵花园、油菜园、葡萄园等,开发观景、赏花、踏青等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学习农业技术知识、采摘、品尝和购置绿色食品等旅游活动,以达到了解和体验农业的目的。在固阳县主要发展季节性胡麻、荞麦、莜麦、马铃薯特色规模景区休闲农业观光旅游。

3.1.2 湿地渔业游。黄河沿岸依托黄河旅游风景区,开发黄河鲤鱼养殖、垂钓、烧烤、鱼宴、购买黄河鲤鱼等旅游活动的渔业游[3]。

3.1.3 草原牧业游。达茂旗依托天然草原牧场,发展草原骑马、射箭、摔跤、赛车、滑草、篝火晚会等旅游项目;打造典型草原民族的“牧家乐”,住蒙古包,吃风味餐饮,购牧人奶食,体会独特浓郁的蒙古民族文化风情的休闲农业旅游[3]。

3.2 景区依托模式

依托梅力更、九峰山等自然风景旅游区的客源来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在景点周围开发 集吃、住、娱、购一体的综合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与景区的登山观光、游憩、休闲度假、森林探险、地貌欣赏等项目形成互补,加强吸引力,协同发展。

3.3 观光采摘游模式

针对温室和时令的各种名特优果品、特色蔬菜、新鲜品种,开展传统名果、蔬菜及其他农作物采摘的观光采摘旅游活动,如土右旗的杏、李、果、葡萄、向日葵;城市郊区的草莓、蔬菜、糯玉米、甜瓜、西瓜;固阳县的土豆等,让游客体验采摘和丰收的喜悦。

3.4 农事体验模式

以农业生产活动的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等和农业工艺技术、田园风光吸引游客前来休闲旅游。通过农事参与,让游客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特殊的乡土气息。挖掘和利用民间特色的作坊,如荞面作坊、豆腐作坊、榨油作坊等,进行参观、学习、操作,体会亲身体验的乐趣[3]。

3.5 “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民俗游模式

挖掘各民族、各地区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民风、民谣民歌、农家菜肴、民族服饰等,形成在餐饮、文化上特色明显的“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休闲游。如开发春节的转九曲、十五的闹元宵、盏花灯、踩高跷、扭秧歌,结合传统农家菜肴,住农家热炕头,丰富市民春节休闲游的内容;端午节利用包粽子、做凉糕,插艾草驱邪、消毒和避疫的习俗为市民提供艾草休闲游。土右旗可将二人台戏曲、漫瀚调等纳入“农家乐”;黄河沿岸发展渔家乐,将春季踏青、吃开河鱼、垂钓、购黄河鲤鱼、乘渔家小渔船观光等项目纳入休闲游;达茂旗充分发挥草原文化,利用草原蓝天、白云、牧场、日出、暮色、夜景等自然风光,以及草原敬酒仪式、敬敖包、蒙古族摔跤、骑马、蒙古族歌舞、服饰等草原风情,吃蒙餐,品奶茶,购纯正的牧人传统食品,住蒙古包体验牧民生活等项目发展特色草原“农家乐”休闲游模式。

3.6 农业科技游模式

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开发观看园区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温室大棚内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既使游客增长现代农业知识,又可以形成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园区,高新技术、新优品种研发、示范、推广的基地,带动郊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包头市主要粮食产区、蔬菜产区的科技示范区,展示异地特色花草、蔬菜、水果和新开发的农业产品,展示当前已开始应用的滴灌、喷灌、温室等高效设施农业技术,节水、节地、节能等农业资源节约型技术,沼气池等应用的环境治理与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让市民充分了解当前中国农业化的进程及发展前景[4]。

3.7 畜牧业科技游模式

充分利用畜牧业优势,开展畜牧业科技游。伊利、蒙牛是全國乳业龙头,建设在包头的蒙牛、伊利工业园区,参观其世界水平的生产流程和设备,学习其先进技术,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现代牧场是其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开发工业园区旅游与采用现代化技术的养殖小区和家庭牧场旅游相结合模式,以产品生产、绿色养殖参观、购无污染的鲜奶、手工奶食品来吸引游客。借助小肥羊、小尾羊餐饮全国连锁的知名度,开发肉羊现代化屠宰、等级分割、成品肉分装等加工车间参观,火锅调料生产加工车间参观旅游,以品尝、购买优质小肥羊、小尾羊涮肉,购买正牌的小肥羊、小尾羊火锅调料吸引游客,形成以畜产品生产、加工、餐饮为特色的畜牧业科技旅游模式。

4 结语

随着休闲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必将会出现新的特点及态势,各地区休闲农业旅游新模式也会应运而生。只有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深入挖掘农业旅游资源,突出地区特色,创新性地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才能使其成为发展地方经济和提高农牧民收入的希望产业[5]。

参考文献

[1] 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06,30(4):144-148.

[2] 郭一新.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8(2):63-65.

[3] 建设包头沿黄生态经济区的整体构想[EB/OL].(2012-03-29)http://www.nmg.xinhuanet.com/nmgwq/jy/xdsq/2012-03/29/c_111716729.htm.

[4] 付华,吴雁华,穆建怡.我国休闲农业的特点、模式与发展对策[C]//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2007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休闲农业论坛文集.北京:中国农学通报期刊社,2007.

[5] 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66-71.

作者:霍清枝 赵永旺 李玉凤 乔爱霞

上一篇:畜牧生态经济论文下一篇:微型企业财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