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观光现代休闲农业论文

2022-04-23

摘要休闲观光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一种新型交叉产业,不仅为向往悠闲自在乡村生活的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产品,而且有助于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休闲观光农业资源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休闲观光现代休闲农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休闲观光现代休闲农业论文 篇1:

青海互助国家级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园一角

始建于2008年7月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国家级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园在2012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后,成为海东第一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县。园区总面积3.7 万公顷,涉及全县18 个乡镇280 个行政村,有现代农业科技园等5 个园,重点发展油菜制种、马铃薯繁种、牛羊养殖等十大农牧业生产基地。目前园区累计完成投资13.9 亿元,基本形成以种子亲本繁育、生产、加工、推广为一体的生产格局,带动了全县农牧业的发展。

来源:《海东时报》

休闲观光现代休闲农业论文 篇2:

黔西南州休闲观光农业资源评价研究

摘 要 休闲观光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一种新型交叉产业,不仅为向往悠闲自在乡村生活的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产品,而且有助于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休闲观光农业资源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首先界定了休闲观光农业的概念,概述了农业多功能理论,并建立了黔西南州休闲观光农业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并根据问卷调查汇总结果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发现,黔西南州休闲观光农业资源开发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缺乏特色品牌意识、经营专业化程度不够、宣传不到位等。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提出了黔西南州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对策,以期对黔西南州休闲观光农业资源的开发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 观光农业;资源;旅游产业;黔西南州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休闲观光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一种新型交叉产业,于20世纪30年代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地兴起,随后在欧美各地迅速掀起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热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工作压力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更加向往悠闲自在的乡村生活。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使得人们外出休闲变得更加便利,特别是私家车的普及,使得自驾游成为了一种潮流和时尚。20世纪80年代末,深圳兴起的乡村旅游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自此各地政府纷纷重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坚持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重点发展特色种养业、山地农业、设施农业和庭院经济,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随后,贵州省人民政府多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因此,休闲观光农业在贵州省各地也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资源作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基础,资源的属性与潜力是发展规划与竞争的基础。一个地区的资源是否丰富,是否适合开发,怎样开发等问题,都需要客观、准确的评价体系来加以衡量。相对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实践,黔西南州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鉴于此,本课题提出构建休闲观光农业资源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研究休闲观光农业资源,为其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1.2 研究意义

近年来,黔西南州休闲观光农业迅速发展,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政府宏观调控、布局不科学、定位模糊、无序竞争、分散经营、理念落后等,使得本地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难以适应社会化、知识化、规模化、网络化的需求。因此,如何依据资源条件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显得尤为重要。以此,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1)建立休闲观光农业资源评价体系,为黔西南州休闲观光农业资源的评价研究奠定基础;2)通过评价体系研究黔西南州休闲观光农业资源,确定其相关属性与潜力,为规划黔西南州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基础;3)通过研究黔西南州休闲观光农业资源,明确优缺点,分清重点与非重点,明确发展目标。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概述

2.1 休闲观光农业

休闲观光农业最早起源于经济相对发达的西欧,几十年来,学者专家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休闲观光农业的概念,然而,由于研究视觉不同,他们对休闲观光农业的界定也有所不同,研究不同方向的学者专家有着适应各自领域的不同称谓,如乡村旅游、农村旅游、观光农业、观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业等。国内外学者对休闲观光农业概念的界定见表1、表2。

综合表1、表2中学者的观点,本研究认为休闲观光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一种新型交叉产业,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利用农业的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田园景观等,结合农业生产、农村民俗、农村文化等,为游客提供多项需求的休闲活动。

本研究界定的休闲观光农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1)观光农园。包括果园、菜园、花园、茶园等形式,通过提供特、新、优农植,为游客提供游览、体验自然农业生产及DIY教育活动等活动。2)农家乐。农民以自家庭院为接待地,依靠附近的田园风光或自然景点、自家生产的农产品,以“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通过低廉实惠的价格吸引外来游客进行吃饭、住宿、游览、娱乐、购买等活动。3)森林公园。即以森林作公园,在保护森林自然景色的同时进行适当整顿和布置,强调生态性和参与感。森林公园以保护为前提,利用其所具有的建筑、经营林木、疗养等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旅游服务的能够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综合区域。4)农业公园。将农业生产、休闲旅游和农产品购买结合在一起,在公园内游客可以体验和学习播种、打尖、收割、采摘等农事活动,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体验性,但大多不具有实际生产性。5)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该种模式集农业生产、科研教育、科技示范为一体,通过农业科研基地,向农业工作者和中小学生等进行农业技术教育。该种模式是将农业生产和科研教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实际的教育意义。

2.2 农业多功能理论

针对农业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被弱化、边缘化的现象,日本学者首先提出了农业多功能的概念,他们指出,农业除了最原始的功能外,还具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持农村文化遗产等功能。农业多功能概念提出以来,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对此进行了运用,只是各自对其理解和研究各有侧重。农业多功能理论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它是现代休闲农业产生和发展的理论依据。学者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创造性地运用到了农学中,依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休闲农业的功能划分成5个层次,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分别为食品保障功能、生态安全功能、观光旅游功能、教育认知功能、体验功能,其中,食品保障功能、生态安全功能为基本需要,观光旅游功能、教育認知功能、体验功能为成长需要。休闲观光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一种新型交叉产业,它既保持了传统农业的特征,又具备旅游业的某些属性。所以说休闲观光农业是农业多功能理论视觉下的产物。

3 休闲观光农业资源评价体系构建及权重确定

3.1 评价指标选取

选取评价指标是建立评价体系的前提与重点。通过文献的研究、专家意见和实地调查多个方法确定评价指标,主要是为了避免主观性对指标选取的影响,尽量客观、具有代表性。根据专家和评价小组的讨论认为黔西南州休闲观光农业资源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包括区域条件、基础设施、游憩特征、产品特色、经营水平。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假设总目标层为A,则A=(区域条件,基础设施,游憩特征,产品特色,经营水平),如图1所示。

根据专家和评价小组的讨论意见,本研究将区域条件细分为经济水平、客源条件、区位条件3个二级指标,将基础设施细分为交通条件、医疗卫生、民宿条件、娱乐设施4个二级指标,将游憩特征细分为愉悦度、奇特度、适游期3个二级指标,将产品特色细分为特色文化、特色餐饮、特色民宿、特色工艺品、特色参与体验5个二级指标,将经营水平细分为员工素质、服务水平、营销方式、专业化程度4个二级指标,见表3。

3.2 权重确定

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对每个指标进行打分,即由专家、黔西南州休闲观光农业经营者及游客对每个指标进行打分,最后商量得出较为客观的评分。在层次分析法中,A为目标层,A是Bi的上层,i个指标两两对比,根据Bi对A的重要程度进行赋值,形成一个i阶矩阵,重要程度的打分标准参照托马斯·塞帝的1-9标度法,具体见表4。然后运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每个指标的权重进行定量分析。

汇总专家、黔西南州休闲观光农业经营者及游客的打分结果,得到每个层次相应的判断矩阵模型,假设

已假设总目标层为A,则A=(区域条件,基础设施,游憩特征,产品特色,经营水平),则判断矩阵为:

最后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检验步骤如下。

1)计算一致性指标

2)查找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见表5。

3)计算一致性比例

C.R.=C.I./R.I.,当C.R.<0.1时,表示该矩阵保持显著水平,即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当C.R.>0.1时,表示该矩阵未保持显著水平,即未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则需要调整矩阵或者修改指标。

C.R.= C.I./R.I.=0.003

C.R.<0.1,表示该矩阵保持显著水平,即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因此,一级指标权重见表6。

4 实证研究

本文采用李克特量表的标准形式,以19项二级指标为基准,分别设计19个問题,每个问题有5个可供选择的项目,分别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对应的分数则为5、4、3、2、1。本问卷的调查对象为专家、休闲观光农业的经营者和旅游者。基于构建的黔西南州休闲观光农业资源评价模型,并且结合调查问卷所得的评价结果,计算出黔西南州休闲观光农业资源的综合评价结果见表8。

从表8可以看出,黔西南州休闲观光农业资源评价的总得分为3.604分,从总体上来讲,黔西南州休闲观光农业资源较好。从各指标来看,具体情况如下。

1)区域条件方面,其评价得分为3.657分,在5个一级指标中得分排名第二,不论是从分值来看,还是从排名来看,区域条件都是较优越的。而从问卷调查的评分结果来看,区域条件下的3个二级指标中,区位条件的得分高于客源条件,客源条件的得分由高于经济水平。

2)基础设施方面,其评价得分为3.486分,在5个一级指标中得分排名第三,这说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好。从二级指标的得分可以看出,基础设施中的交通条件和民宿条件较理想,而医疗条件和娱乐设施相对较差。

3)游憩特征方面,其评价得分为3.969分,在5个一级指标中得分排名第一。具体分数说明了黔西南州休闲观光农业的适游期长,游客的愉悦度高。

4)产品特色方面,其评价得分为2.314分,在5个一级指标中得分最低,这说明黔西南州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过程中,在打造特色产品方面有所欠缺,尤其是特色参与体验、特色文化这两方面。

5)经营水平方面,其评价得分为3.242分,在5个一级指标中得分排名第四,这说明黔西南州休闲观光农业的经营水平有待提高,尤其需要提高专业化水平、改进营销方式。

5 黔西南州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对策

本研究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建立了黔西南州休闲观光农业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再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实证分析。从问卷调查的汇总结果及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黔西南州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缺乏特色品牌意识、经营专业化程度不够、宣传不到位等。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建议与对策。

5.1 加强引导,协调发展

政府主管部门在清晰认识黔西南州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正确定位其发展所处的阶段,明确在此阶段的发展导向,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促进黔西南州休闲观光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引导黔西南州休闲观光农业全面协调发展。

政府主管部门应组织人力积极探索符合黔西南州地方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制定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整合资源,规范管理,加强对休闲观光农业的宏观调控,引导休闲观光农业又好又快协调发展。

5.2 发挥特色,打造品牌

休闲观光农业不同于传统的观光旅游,它要求游客融入当地的农村生活,接触当地的民俗文化。因此,经营者要树立“民俗文化就是资源,特色品牌就是客源”的理念,挖掘特色,突出特色,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特色服务项目,发挥特色,打造品牌,吸引游客。

黔西南州有布依、苗、汉、瑶、仡佬、回等35个民族,因此,经营者可依托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打造特色服务项目,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相符合的休闲观光农业,如少数民族居所、少数民族服饰、少数民族饮食、少数民族工艺等。

此外,黔西南州境内地形起伏大,地貌复杂,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经营者也可依托生态优势打造特色服务项目。

5.3 注重人才,创新经营

休闲观光农业是新兴的旅游行业,需要突破传统旅游业的经营模式,创新经营,因此经营者需要用创新的经营理念武装头脑,打造特色的新型休闲观光农业。然而,调查发现,黔西南州休闲观光农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才稀缺,缺乏有知识、懂技术、会营销的新型农民。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强化教育,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培养新型农民。

可采取适当的手段培养新型农民,如集中人力和资源,加强休闲观光农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促使从业人员掌握行业专业知识。此外,完善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的规章制度,促使从业人员掌握行业规章制度,更新经营理念,提升经营水平。

5.4 强化宣传,扩大影响

要想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特色项目的知名度,就要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除了借助报刊、杂志、电台、电视、网络等传统宣传工具进行大力宣传外,还可以在国家法定节假日举办大型活动吸引大量游客。

而对于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方面拥有得天独厚优势的黔西南州来说,可以通过传统的少数民族节日大力开展宣传活动,扩大影响范围。同时,还可以挖掘、编写、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将休闲观光农业寓于民族文化当中,激起游客的兴致。

参考文献:

[1] 范子文.日本发展都市农业的做法和经验[J].中国农村观察,1997(6):58-62.

[2] 王仰麟,祁黄雄.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理论与案例研究——以防城港市十万大山北麓(上思县)为例[J].人文地理,1999(3):17-21.

[3] 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1):66-71.

[4] 田宇昆.阳城县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研究[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15.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田娜 俞颖奇 余天艳 杨宁娜 张先甲 胡贤富 陶二翠

休闲观光现代休闲农业论文 篇3: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困境与策略

【摘要】休闲观光农业深刻表现了城乡关系的新变化,具有独特功能与现实价值,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客观需要。破解当前休闲观光农业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困境,需要注重规划引领,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培育精品产业项目,发展与规范并举,切实加强宣传推介,推进模式机制创新。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 现实困境 建设策略

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农业生产经营项目为基础要素,以市场消费需求为目标导向,以城镇消费者休闲观光为目的,以休闲、观光、娱乐、体验、参与、学习、购物等活动为形式,是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是农业多功能的拓展与延伸,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革创新,也是绿色经济和美丽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休闲观光农业深刻地表现了城乡关系的新变化,使其由原来的相互排斥与对立,转变为互补与融合。

休闲观光农业的功能与价值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丰富、景观优美,特色农业资源充裕,产业基础坚实,同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厚的人文资源和多彩的民俗风情,具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基础条件、市场潜力和开发空间。

有助于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休闲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对于现代农业提升发展层次与质量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同时,对区域农业特色资源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必将推动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增强人们的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有助于拓宽现代农业功能。休闲观光农业以农业生产经营项目为载体,有效推动农村三次产业有机融合、互生互化,进而趋于同步发展,把农业从原初单一的食物保障功能逐步拓展至休闲观光、乡村旅游、保健养生、就业增收、文化传承、生态涵养等诸多方面,有效适应和满足了城乡居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休闲观光农业紧密联结着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延长和拓展深化现有农业产业链,促进旅游、餐饮、住宿和商业等各类配套产业的发展进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有效利用和整合资源,吸纳乡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多元化,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休闲观光农业能够促使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回流,有效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提升当地村容村貌,优化农村社会发展环境,拓展深化农业与农村发展功能。同时,能够促使农民主动学习现代管理知识与科学技能,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效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更加珍惜和爱护自己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有助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休闲观光农业以农业为基础要素,以农村为发展空间,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可以丰富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内涵,促进城乡居民互动交流与双向融合,推广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衔接与互通,使得城乡之间互为消费市场、互为资源要素、互为发展生态,进而缩小发展差别,提升发展质量。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休闲观光农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和新的增长点。然而,在发展壮大中仍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如何提升发展水平成为有待探索的现实命题。

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模式单一雷同。当前,从整体上来看,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层次较低、开发模式单一,项目布局和结构梯度呈现同质化。现有发展层次和建设质量难以满足和对接多元异质的市场消费需求。就项目类型分布来看,观光类项目较多,但很多项目往往集中在形式单一的垂钓、采摘、餐饮等领域;休闲类项目缺乏,而且高层次功能性的体验型、参与型、文化型、疗养型项目则更为稀缺。对本地民俗特色、文化意蕴挖掘不足,乡村特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拓展与延伸,缺乏知识性、趣味性和新奇性,游客参与活动的类型单一雷同,影响和制约了项目的吸引力。

部分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呈现城市发展偏向。实践中,部分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丧失“乡土”气息,呈现城市发展偏向,偏重物质资源开发,不注重乡土文化的挖掘和生态美学的塑造,缺乏富于地域特色的农业生产经营、农民劳动场景、农耕历史文化、地方乡土民风以及以当地独特历史文化底蕴,背离了依托农业产业平台发展的原则与初衷,致使项目趋于城市发展偏向、商业化开发过度和地域特色文化失真的乱象,“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意境与传统被以建设的名义所破坏。

部分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缺乏规划布局设计。在实践中开发建设过程中,大多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依靠乡村和企业自主开发,随意性较强,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①。部分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缺少规划设计,景点布局往往杂乱无序,与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难以融合,缺乏“农”味、“野”味、“乡土”味、以及大自然的气息,造成不城不乡和不伦不类的感觉,缺乏和谐与美感。

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的文化内涵开发不足。目前,一些休闲观光农业缺乏对特色资源、文化意蕴、乡村民俗的挖掘开发,对农业附加值较高的高品位、功能性、新奇性的项目建设不足,难以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根据竞争战略理论,产品差异化能提高消费者的转换成本,提升生产者的议价能力和竞争优势。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产品项目的创意,提高消费者的需求意愿并增强项目的集客水平,也要注重乡土文化的开发、挖掘,进而增加客户多次消费意愿以提高产业链的获利水平。

部分经营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无法满足岗位要求。目前,一些项目的经营管理与服务人员,部分来源于农村当地从事农业生产和加工的居民,部分来源于其他非农行业的经营者,缺乏从事休闲观光农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在经营实践中,主要是凭借过往经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片面性。与传统农业相比,休闲观光农业对经营者和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具有从事多种经营、管理和服务的能力,不管是对于以往经营非农产业的人员,还是以往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来说,短期内都难以适应这种岗位要求。

一些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存在市场风险及融资风险。目前,不少休闲观光农业项目通常是靠山吃山,缺乏必要的市场调查研究与项目论证。对消费者群体的分布范围、年龄结构、收入高低、价值目标等方面的具体信息知之甚少,这样既不能进行商业价值的测算和发展态势的研判,也难以结合消费需求的发展演变对项目的成长衰退周期开展论证,更谈不上项目的更新升级和调整换代,最后通常会导致项目开发前景堪忧甚至流产失败。伴随着各类设施规模的扩张,目标消费市场不足的现实矛盾将会日益凸显,市场经营风险将会不断提高。由于项目建设用地大多采用的是租用方式,项目融资也受到一定限制,可持续发展面临风险与挑战。

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新时期继续推进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应坚持“以农为本,强农兴旅”,走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以农耕文化、乡土风情、自然人文景观为特色的发展道路,立足地域比较优势,依托山水生态环境,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高效生产、消费和休闲观光一体化的休闲观光农业胜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

科学制定规划,引导休闲观光农业健康有序发展。在发展理念上,坚持以农业农村农民为本,综合考量要素禀赋、市场容量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把休闲观光农业作为生产、生活、文化、生态与服务来建设。坚持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将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思想一以贯之,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发展思路上,根据“点线面互通、大中小结合”,力争实现相对集中、规模适度与有序发展,谨防一哄而起、过度分散与千篇一律,实现布局优化、功能明确、集聚发展、重点推进。协调整合休闲、观光、餐饮、采购、住宿、娱乐和农事体验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建设,实现连点成线、交错发展、集聚发展。在规划布局上,突出系统性和前瞻性,探索多规合一的发展道路。通过多规融合将休闲观光农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商业旅游和服务业发展等规划相互衔接与融合。彰显“毗邻都市、临近景区、融入自然”的亮点,借势发展,集聚人气。项目单体规划应在契合区域发展规划和突出自身特色的前提下,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积极融合田园景观、自然生态、主导产业、民俗文化等优势特色资源,协调促进农业生产、生活、生态、文化、教育发展一体化,积极培育休闲娱乐、农业景观、农事体验、采摘品尝、服务接待、民俗文化、科普教育等不同性质和功能的各类特色项目。

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发展质量。农业具有天然的弱质性,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导引功能,更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对新兴产业实行科学的引导、规制与监管,促进市场培育与要素集聚,而非直接参与生产经营。通过放管结合,激发农村社会创业创新的活力,提高项目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促使其根据市场信号经营决策。鼓励农民量力而行,以投资投劳等各种形式零距离就业,参与项目建设,提升发展质量与层次,让农民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等方式参与建设,实现多元化发展。

同时,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切实加强休闲观光农业决策、组织、管理、经营和从业骨干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休闲观光农业涵盖了三次产业的生产经营范围,涉及多个学科范畴,需要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这需要将人才培养整体纳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对相关从业人员开展产品开发、经营管理、服务接待、保健养生、旅游文化、民俗风情、餐饮服务、环境生态、安全卫生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提高骨干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

重点培育精品休闲观光农业,丰富特色产业资源。一是以农为本,加强农业生产功能建设。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基础,根据区位优势,因地制宜设置多元化功能区。延伸与拓展现有生态养殖、设施栽培、有机农业、立体种养等绿色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基础功能,使其发展为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的基础支撑与重要依托②。根据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将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与“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和培育农村主导产业发展融合互通,提高新兴业态的发展层次与科技水平,使之真正发展成长为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和农民的致富产业。二是培育特色产业,丰富休闲观光农业资源。根据多元异质、错位竞争的发展原则,树立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就是特色资源,项目品牌、产品服务就是客源的思想,从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出发,积极发挥地域农业特色资源优势,充实提高产品项目的内涵品位,打造“新”、“奇”、“特”休闲观光农业。同时开发和利用农业生态功能和科普教育功能,准确研判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提供农园生活、生产体验、乡土教育、保健养生、休闲娱乐的场所和项目。三是以需求为导向,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在保持农业特色、乡土气息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切实提升休闲娱乐、餐饮住宿、园林景观、道路交通、网络通讯等设施的建设水平。同时,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体验与参与,通过“插队落户”、“当一天农民”、“自采自制自买”等项目让游客充分体验劳动过程,彰显地域文化与农业特色,突出休闲性、增强参与性,针对不同群体客户开发个性化产品,以符合各类差异化的消费需求。

发展与规范并举,着力提升品牌质量。一是切实加强对休闲观光农业质量的规制与监管。在鼓励发展的前提下,健全完善相关行业标准、进入门槛、运行规则与退出机制,构建完善的产品与服务质量保障机制,并强化质量监管体系,确保产品生态环保、绿色健康、优质安全。二是着力提升品牌质量,在市场整合资源要素的基础上,打造精品与亮点,发挥项目引领示范效应。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有计划地引导社会资源向优势项目流动,增强典型示范带动功能,充分发挥其集聚辐射和引领示范作用。三是加强行业协会、合作社与中介服务组织建设。积极发挥平台、纽带与服务功能,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强化行业自律与管理,推进规范化发展,架起农民家庭经营与消费市场之间的桥梁。定期组织开展交流,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带动整体发展质量。

积极推进模式机制创新。一是完善内生动力机制。积极发挥需求系统、引力系统、支持系统和中介系统的功能,着力构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建立政府投入引导、市场配置资源的发展机制,保障各利益相关者均衡发展,促进休闲观光农业由资源拉动向需求驱动转变③。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鼓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身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挖掘自身比较优势,基于资源禀赋、劳动力水平和投资环境,确定产业发展定位,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品牌项目与配套产业。

二是完善投资融资机制。拓宽多元化投资融资渠道,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财政投入、招商投入、项目合作、股权分置、生产与经营权分离、冠名权出让等具体实现形式,广泛集聚社会力量,鼓励农民以生产要素入股的方式参与建设,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

三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土地是农业发展的最基本要素,休闲观光农业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应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就必须具备适度的生产经营规模,以实现规模效应。这需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以“三权分离”为基础,破解土地流转的瓶颈,既要注重制度规范,防范土地寻租和变相圈地,又要符合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基本准则,更要尊重群众的自主选择,依法通过转让、转包、互换、入股、出租等各种具体实现形式④,促进零星分散的土地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提供基础要素保障。

(作者分别为苏州大学博士后站博士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中共常州市委党校副教授;本文系江苏省委党校系统2015年度调研课题“江苏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组织创新、实现模式与政策保障研究”和环太湖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度立项课题“环太湖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农业现代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T1525、2015HTHY58)

【注释】

①丁忠兵,纳慧:“对青海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态势分析”,《青海社会科学》,2014年第4页。

②徐丹,蒋红国,徐加宽,管红良:“常州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探索与思考”,《江苏农村经济》,2014年第8期。

③熊晓红:“发达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动力机制研究—以浙江省为例”,《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4期。

④王国敏,翟坤周,周庆元:“我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面临的矛盾及化解对策”,《理论视野》,2013年第8期。

责编/张蕾

作者:骆建建 周庆元

上一篇:幼儿园小学化学前教育论文下一篇:休闲农业经营战略研究论文